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于丹老師講座觀後感(多篇)

于丹老師講座觀後感(多篇)

于丹老師講座觀後感(多篇)

于丹講座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一

細細品味,在家中,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在學校,能感受到師友的愛;生活中,陌生人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社會上處處都是愛,生活中處處都有感恩。愛是親情,愛是友情,愛是真情,感恩是人類永恆的美。

迎着清晨的微風,我們一家人收看了威海電視台公共頻道播出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生《感恩教育》。看完這場振奮人心的感恩講座,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質,規範了自己的行為,提升了自己的修養! 當你飢餓難耐,放學回家,一進門,發現媽媽已經為你準備好一桌可口的飯菜;當你為一個學習問題抓耳撓腮,百思不得其解,老師精妙的啟發點播,讓你豁然開朗;當你跑得氣喘吁吁追上一輛公交車,司機把已經關上的車門重新為你打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但,你在意嗎?你動心過嗎? 事雖小,但體現了人心的美,人與人之間的愛,我們被感動,我們陷入沉思,但僅僅是這樣就足夠了嗎?我們被感動,就應該懷着一顆感恩的心,關愛他人,孝順父母,而這,通過行動展現。要時刻把他人當成天使,盡己所能,幫助他人,在學習的同時,也應顧慮生活,多學、多做些家務,多為父母、老師、長輩着想。 自立、自信、自強、挫而不折,勇往直前。這些優秀品質是我們不可沒有的,他們在很多時候都決定着我們的成敗,我們只有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這些品質的人,自己才能更優秀,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鑄就一生的輝煌。 腳踏實地,把握機遇,這是勇者的選擇。

常懷感恩之心,這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境界。.。.。.。.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二

于丹教授説,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生命篆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了我們的不朽,我們的墓誌銘。

什麼是生活?説的通俗點,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追求理想,享受情調,努力過着自己理想中的日子。若只是為生存而活的話,拋棄了理想,放棄了朋友,埋沒的親情,忘卻了情懷,那自問和那些茹毛飲血的禽獸有什麼區別呢?

觀看于丹教授的講座,讓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融入生活中的一種道德,更是追求自我完善,通向自我幸福的路。

在這個物慾橫流,信仰缺失的年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充斥着各種誘惑困擾,不是想要的太多,而是看清的太少。激烈的競爭不僅提升着每個人的`能力,同時還改變着大家的心態。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家國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無數先哲們的智慧告訴我們,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要學會自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和弱勢,而後慢慢地去學習,去完善。待到機會來時,才能厚積薄發,展翅鵬飛。當理想得到放飛,價值達到昇華,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同時,我們還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寬恕自己,學會放棄,坦然與淡定地面對這個大千世界,可以化解心中很多的遺憾。寬恕他人,更需要一種無畏的胸懷。這時,你會發現,身邊充滿了真誠、熱情和信賴。

都説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只要我們從中尋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就能終身享用。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三

看了于丹老師的《中國小感恩教育》之後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感觸很多。

于丹老師談到了“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裏説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説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着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了“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的一生。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濁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觀看于丹講座的精選觀後感作文 篇四

今天早上,我觀看了江蘇教育電視台的“于丹講座”,深有感觸。

于丹老師首先就説:“做人,就要學會自我控制。”于丹老師還講了一個故事:從事有一個小男孩,他脾氣非常暴躁,一天要發火許多次。他的爸爸拿過一塊木板,對小男孩説,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上釘一顆釘子,一天下來,木板上竟有30多顆釘子,小男孩很是驚訝,“我不記得我發過那麼多次呀!”他的爸爸對他説:“所以,你要學會自我控制。”在幾十天的努力之下,有一天他終於不再發脾氣了。他的爸爸首先給予他鼓勵,接着讓他把釘子全拔下來:“你現在雖不發脾氣了,但對人家造成的傷害就如這木板上的洞一樣,永遠不能磨滅。”接下來,于丹老師講了有關“孝”,和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主題。

看到這兒,我不禁聯想起我的生活。在生活中,我經常以自我為中心發脾氣。有一次,我做完了《一課一練》,卻忘記檢查了,媽媽提醒我檢查。雖然我明知是我忘了,但我還是嘴硬“我知道的。”檢查完畢後,我開始做《補充習題》,但一做完又忘記檢查。媽媽再一次提醒了我,那時我卻顯得極不耐煩,“都怪你把我弄得心煩意亂,不然我肯定會記得檢查的”我對媽媽吼道。媽媽氣不打一處來“我好心提醒你,你還不耐煩了!”……回想起這件事情,我感到十分的慚愧,爸爸媽媽平時對我要求嚴格,學習上的關心,生活中的照顧,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健康成長,而我卻經常擺臉色給父母看。孔子曰“色難”,易指給長輩好臉色。儘管做起來很難,我也依然要努力去改正我的不足。因為生活中有許多的挫折與失敗,我們不能被困難擊倒,要很快地進行自我修復。越快,你享受的快樂時光也就越多。

同學們,讓我們腳踏實地,不説空話地一起實踐于丹老師的理論吧,一起加油!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五

我看了于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於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知道爸爸媽媽與子女之間關係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準則。

我知道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係。多在人羣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於網絡,老在家裏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於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係,多與同伴們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裏。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

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了?怎麼不高興了?”孩子説:“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説:“孩子,你別擔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麼了?”孩子説:“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説:“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後來回來了,遊玩了世界各地後,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爸爸媽媽,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麼,爸爸媽媽就給什麼,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

而且,爸爸媽媽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係,俗話説“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着他的到來。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

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父親或媽媽生病的情況下,送一杯温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麼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

于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

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謝于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六

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校教師觀看了《于丹心得》。這使我對這位三千年前的聖人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

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就從其中的一個點“理想之道”來談談自己的感想。

論語中説道有多麼遠的這種理想,其實它一切都在一個樸素的起點上。我們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這個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也就是説,孔子經常所説的那種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一個人總在想着自己的衣食,這是不足以擔當一個君子一個士的資格。所以其實什麼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其實當我們回到論語,真正解讀了侍坐篇,看到了吾與點也這句喟歎,知道了這樣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心中對於那種沐乎沂水,風乎舞亐,在暮春時節詠而歸,快樂回來的生活方式心存嚮往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種闡述跟莊子所説的獨與天地共往來是如出一轍的,也就是説所有古聖先賢首先是站在個人的價值座標系上,瞭解了自己心靈的願望,然後才會有宏圖大志,走到這個世界上有所建樹。我們都想要一生建立一個大的座標,對於前方的遠景讓我們找到一個起點,讓我們從自知之明去建立心靈的智慧;讓我們從論語裏面,也做孔子席前一個安靜的學生,跨越這個千古的滄桑,在今天看一看他那種淡定的容顏,想一想他讓我們去到自然中的這種鼓勵,在我們每一天,真正忙碌的間隙裏面哪怕説給自己一點點心靈的儀式,不至於讓自己象那樣一個人格分裂的演員那樣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其實在今天這麼一個後工業文明的社會裏,如果能夠調整這樣一套座標系統,我想論語會從千古之前傳遞出來一種温柔的思想的力量,它傳遞出來一種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關照,它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理想是有根的。

于丹教授一直崇尚的學習是把外界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內涵,從而表現於行動中。所以我相信觀看《于丹心得》只是第一步,看完之後自己內涵行動的提升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最新于丹講座觀後感高分作文 篇七

11月29日,著名的于丹的教授來到煙台講課。我也慕名而去,聽了她那大約2個小時的演講。雖然她講的還是有點深奧,但是我還説從中獲益不少。

于丹在這場名為《儒道兼濟——構築人格兩岸》的演講中把《論語》和《莊子》這兩個儒家和道家的代表作解析的淋漓盡致,讓人傾倒。于丹教授歸納説:“儒家叫人進取,用守信的態度去認同社會規則,力爭人格在社會上完成自我實現;而道家是在自我實現之後的自我超越,讓生命進入一種自然狀態。兩者融合便是儒道兼濟。”

在演講中,她多次引用兩部著作中的名句,並加以詮釋,顯示出了這位國學大師深厚的文化功底。她又提出了論語中的要求要做到“勿臆、勿必、勿固、勿我”和“恭、寬、信、敏、惠”以及莊子中的“想成為大鵬,必須要有君子之德。”雖然這些對我來説有些艱澀難懂,但是它其中的精髓和主旨我還是可以領會得到的,而且感覺的確很有道理。別看這兩部書是上千年前的作品,它們對現代生活的幫助可真不小,發人深省。如果一個人真能按照它們的要求去做必定十分優秀。

在演講過程中的一個小插曲更體現出了于丹的機智與隨即應變能力。演講剛開始不久講台照明燈光突然熄滅。“這個燈是我講滅的嗎?”于丹妙語一出,立刻化解了現場尷尬的氣氛,博來了大家的一片掌聲。她由此引出了中國古人有關光明的一些事蹟。最後講台上恢復光明,她説:“這光又被我講出來了。”觀眾們徹底被于丹的機智所折服。

于丹講座觀後感 篇八

星期六早上,作為一個國小三年級學生的家長,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收看了于丹導師關於中國小生人格教育的專題講座。通過諦聽大師的足音,讓我們感受到了智者的心靈,也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更加明白:學習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塑造孩子成熟的人格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講座中,于丹導師首先講了如何培養孝心,並舉了感動中國人物田世國捐腎救母這個事例,讓我們明白盡孝道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推卸的一種責任;緊接着,于丹導師又用一個“仁”字詮釋瞭如何為人處世,讓我們懂得孩子的成長除了學業,更需要閲歷和人格;最後,她寄語孩子們要象幹茶葉一樣,尋找自己的方式昇華自己,成全社會,創造未來。

觀看完講座,我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如何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大師以她獨特的思維,在不到一個小時的講課裏,為我們娓娓道來,並一語中的。想到我們的孩子龔蔣昊,我們覺得很慚愧。孩子從小到大,我 們都是在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教育他。在我們的思維裏,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就行了,別的事情我們可以代勞。於是,我們的孩子小小年紀就一頭紮在書本里,由於我們的忽視,他不能很好地理解什麼是孝道,他也不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更缺乏與小朋友們充分溝通和交流的能力。這種過於簡單的培養方式只會使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來越偏離軌道,不能達到于丹老師所要求的學業與人格共成長。

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希望。人格教育從孩子開始,是父母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有所學,有所思,有所行,在於丹導師的箴箴良言下,以創新的行動來塑造孩子成熟完美的人格。具體來説,我們第一要做榜樣給孩子看,以對父母長輩孝敬尊重來讓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悌孝為先”是一種責任。第二要在輔導孩子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孩子自立、自信、自強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識,讓孩子在知識不斷增長的同時,抵抗挫折的能力得到加強。第三要讓孩子走進社會、學會溝通、善於協調、融入羣體,做一個生活的強者,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于丹講座觀後感優秀作文 篇九

《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于丹老師講解的也很透徹,不僅教育了孩子,也給我們家長帶來了許多啟示。

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孝心;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現在每個家庭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生怕他累着了,餓着了,凍着了。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所有得事情父母都一手包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又哭又鬧,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更別説弄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這些小典故了。我覺得做為父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一些道德教育外,更應該言傳身教。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裏對家長有一句話: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你什麼都不用説,就是做出樣子來。當別人幫助你時,你微笑地説聲“謝謝”;當別人困難時,你主動伸出你的雙手;要讓孩子知道孝順,光説沒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當着孩子的面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孟子説地“老吾老知人之老,幼吾幼之人之幼”就是這個道理。

在物質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們得到很多物質上的東西,但在精神上卻缺失了最根本的東西,為什麼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國學誦讀”,這是一個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ypy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