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多篇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多篇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多篇

《入殮師》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之後,影評不計其數地冒了出來,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對男主角進行了分析。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視角。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第1篇

從音樂師到入殮師,在他身上是偶然,也是必然,彷彿一開始他就是為了入殮師這個職業而存在的,儘管他深深的愛着大提琴,儘管他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才不得不接受這個職業,但是有什麼關係呢?一切都是定數,生、老、病、死,愛、恨、情、仇,生命就像一條婉轉的靜靜的河流,該來的怎麼都躲不掉。

故事以華麗的交響樂團演奏為開始,導演似乎有意將音樂家和入殮師這樣的職業安排在一起,在世人眼中,前者多麼的高貴,而後者多麼的粗鄙。眾人皆醉我獨醒,當他被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時,他依然故我,只因他看到了生命的重量,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這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他是入殮師,但是離開了東京舞台的他,更加成為了一個“音樂師”,音樂夢雖逝去,但是他有了對生命的尊重。他,在田間演奏,在河堤上演奏,在自然間演奏……;他,遇見了各種死亡,猝死的,自殺的,自然死亡的……在生與死之間,他開始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意義,人活着一趟,死是一個人最後的歸宿。而入殮師的聖神所在——讓死者保有最後的尊嚴,以最美麗的形象踏上另外一段旅程。

世俗的心,永遠有着高低貴賤的這樣的勢力。入殮師這個職業是不被人理解的,朋友的疏離,妻子的離開,他似乎被世界拋棄了,而他也心生動搖。他要離開!可是最終他理解了社長,一句“好吃的讓人為難”留下了他,的確,河豚這樣劇毒與美味並存的食材與我們絕望而美好的生活確有相似之處——好吃的讓人為難。

妻子的歸來似乎預示着大悟的努力得到了承認,其實有什麼關係呢?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了,只要自己深愛的人肯理解你,陪伴你,一生便已足矣。在影片中,他的妻子第一次看到了他為澡堂的阿婆入殮,也許是他專注的眼神感動了她,也許是他的虔誠的態度感動了她,總之,他被認可了!當他們一起送走故人的時候,也許大家的心理都明白了,死亡也許不過是一扇門,死亡並不意味着結束,死亡只是穿過這道門,走向下一站。見過了這麼多的生命終結,明白生命的渺小與短暫,目的決不是輕視生命,而是更加珍惜的活着。

其實,人生於自然死後亦迴歸自然,不過是來感受了一趟人間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而人的生命註定是要生生不息的,這就是生命的價值。其實面對死亡,我們沒有幾人可以豁達,甚至在我的心裏埋藏着許多未知的恐懼。雖然我心裏清楚,每個人都有送人和被送這一天,這是人不變的主題。主人公的名字叫 “大悟”,真正地悟到“不懼怕死亡,大徹而大悟,生活中坦然接受各種真情,才能更好享受着‘人生’這門藝術,大悟最終是“大悟”了,懂得了愛情,也懂得了親情。

每個人都有一段過去,也許那段過去讓他沒辦法去面對,但很多時候已經走了的路已經不能回頭了……也許他們會後悔,也許他們會徹悟,但是在死麪前,那些事情還有什麼重要的呢?原諒和寬恕,本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勇氣的事情,他理解了他,也放下了心中的執念。

看電影時,沒想到會哭。事實是哭了,哭的一塌糊塗,哭的不明所以。平淡的故事,不凡的情節,當他坐在草地上,輕輕的拉響大提琴,當音樂響起,我看着他,滿臉淚水,守着此刻的寧靜,忽然感受到了白日無法尋找的寧靜。喜與憂,我們很多時候無法放下;很多事,一旦沉醉,便無法自拔。但在此時,所有都可以靜得沉澱下來,一切消散了……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第2篇

《入斂師》並非如名字般讓人望而卻步,死亡、葬禮、遺體……有關死亡的命題不過是生命存在的註解。看過之後的感覺,就好像在路邊書攤上淘到求之若渴卻不得的絕版舊書一樣,在安靜的感動中,還有清醒的思考。

這部電影的基調,如同許多日本的純情電影一樣:緩慢的敍事結構、簡單平實的人物和不緊不徐的台詞。但是,也就是在這白開水一樣平平淡淡的劇情發展中卻透露出很多的哲理,我們也與這部電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一起在形形色色的死亡面前,最終感悟到生命的真諦。

主人公小林大悟作為一名大提琴演奏者,並不是最出色的,但是他熱愛音樂也似乎喜歡這個職業。當他所在的樂團被解散後,當他從一個頗具文藝的小資情懷的角色向着一個看似卑微到草根的入殮師職業過渡時,他心中的不安和困惑是強烈的,因為入殮師這個職業與他的大提琴演奏師的職業實在是太不搭界了。

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不容我們忽視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徹底顛覆了小林大悟的職業觀的殯葬社的“社長”。“社長”的語言非常少,不管是錄用小林大悟這個情節還是在後來一次次“入殮”過程中,社長和小林大悟都沒有太多的溝通,社長對小林大悟的深遠影響都是在於他的“身教”。社長知道小林大悟內心的掙扎,他沒有一次次去“説服”小林大悟,他只是在一次次面對不同的死亡面前靜靜地去“做”,他是“做服”了主人公小林大悟的。

小林從電影開始就是一個矛盾的人物,最開始他是因為殯葬社的廣告誤導而去面試的,一開始他是無法接受這一份他內心也瞧不起的“工作”的,雖然迫於生計他勉強決定“走着瞧”。但是,當他第一次經歷了面對一個死者的入殮過程的時候,他內心的衝擊是巨大的。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大悟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面對着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嘔吐反胃,繼而在妻子的身上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在深夜的牀頭回憶起了自己的過去,他想到了已經死去的母親、看到了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裏對於入殮師小林大悟的心理活動拿捏得十分精湛——他內心的鬥爭是非常激烈的。但是,隨着一次次經歷面對死亡的過程,小林體會到怎樣去對於死者的尊重和對於生命的珍惜。到最後,小林真正地喜歡了這一份職業,即使他周圍的人無法理解。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我們都是河裏的一條魚。無論如何努力回溯,終究是無功而返。”小林站在橋上看到那些魚逆流而上,縱使死亡也毫無畏懼,最初他以為這些魚很傻——明知終有一死為什麼還要那麼努力?但是後來,小林很快就在入殮師這個職業中感受到:生與死沒有什麼區別,對死者而言,“死亡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入殮師就是要給他們的新旅程拉開序幕的人,所以,他對每一位死者的遺體都努力把他(她)們打扮得漂亮,“讓死者能夠體面地踏上新的旅程”,因為,他最終明白,生命的終結也就是新的開始。

是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那就是死亡,用小瀋陽的話説,生命就是在睜眼閉眼之間。《入殮師》不厭其煩地展現了很多關於人的死亡的入殮過程,它讓我們每一個人直接面對死亡,但是,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領悟到什麼是生命。

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第3篇

《入殮師》是一部很精彩的電影,我不得不這樣説。

之前是有點害怕的,怕什麼呢?怕死亡,怕屍體。“死亡”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很少提及,所以因未知因概念模糊而恐懼。心裏那個模糊的感覺提醒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入殮是一件可怕的事。

但《入殮師》的第一個鏡頭,就讓我的心很神奇地平靜下來。車中的人緊鎖的`眉頭中有淡淡的憂鬱,車外白色的基調的景,肅穆寂靜。當小林大悟仔細地為死者擦拭身體時,當社長耐心地徵求家屬化男粧還是女粧的意見時,我才發現,入殮師這個職業竟如此神聖莊嚴。通過入殮師的雙手,我們看到了怎樣將尊嚴還給死者的過程,看到了生者與死者優雅告別的儀式。死亡,在這裏已不再令人恐懼,生與死,在這裏已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死亡,是生命的延續。入殮師,以他那無比尊重死者的心態,使死者以乾淨優雅的姿態踏上另一個嶄新的旅程。

從誤打誤撞當了入殮師時的脆弱與抗拒到最後對這個職業忘我投入,小林大悟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忘不了那個趴在棺木上看着妻子遺體泣不成聲的丈夫,忘不了那個為去世的男人留下滿臉紅脣印的一家人,她們一邊大笑一邊痛哭着説:“謝謝了,爸爸”。那親屬們對死者的不捨、怨悔、留戀、誤解都隨着一場場莊重的入殮儀式歸於平靜。原來人在生命的最後一程也可以被如此温柔對待,原來人在死後也可以這樣安詳,這樣寧靜,這樣美!——我徹底對入殮師這個職業改變了看法。

那個在大悟老家一直開澡堂的豔子,為了給鄰居一點方便和家的温暖把澡堂開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送她火化時平田對她説:“後會有期!”是啊,後會有期。不會永垂不朽的我們終將奔往那個地方的,對吧?那一直以來我們怕什麼呢?怕死亡,因為覺得那是一種永恆的失去。但《入殮師》卻一直再向我們傳達一個信念,那就是死亡只不過是一扇門,讓我們通向更遠的地方。村上春樹説:“死亡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説的也是這個意思。當“往生者”安息,當活着的人堅強,當釋懷後的愛在每一個人心中流淌傳遞,片刻即成永恆,萬物也許就這樣生生不息。

作為一部以殯葬業工作者為主角的電影,“死亡”是《入殮師》無法迴避的一個話題,然而“死亡”卻絕非影片真正的主題,“死亡”在這裏單純的只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所能看到的,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影片的最後,大悟在經歷一番掙扎後終於原諒了父親。悠揚的大提琴聲再次響起,雖然淚水已模糊雙眼,但心中卻豁然開朗。我想,對待生死,我也許不會再惘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lkg98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