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多篇

輔導員是指從事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生日常管理、就業指導、心理健康以及學生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的學校公職人員。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範文五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閲讀吧!

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一)

無懼風雨、勇挑重擔,用不懈拼搏奏響青春之歌,以奮鬥姿態擁抱青春夢想。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近日聯合發佈2020年“最美高校輔導員”“最美大學生”先進事蹟,展現了當代高校輔導員和大學生立足本崗敬業奉獻、矢志拼搏不斷奮鬥的良好風貌。

為救同學,身中8刀——千鈞一髮,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生崔譯文做出的選擇,感動着千千萬萬的陌生人。這個平時連打耳洞都會喊疼的瘦弱姑娘,毫不猶豫地推開同學小樑、以身體阻擋歹徒行兇。

當人們驚歎她的勇敢時,崔譯文只簡單地回答:“我只知道,我不衝上去,她可能會死。”

危難時刻,青春的選擇總是令人動容——

當疫情襲來,武漢大學第一臨牀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東主動留守、參與臨牀一線診治,累計參與接診併成功治癒新冠肺炎確診病例130餘例;南京醫科大學博士研究生倪傑第一時間加入江蘇援湖北醫療隊,剪短頭髮,在武漢抗疫一線奮戰60余天;2015年進入清華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單思思,日夜不眠、爭分奪秒,只為早一點拿出“硬核”的科研成果維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學院學生餘漢明報名成為一名防疫志願者,為武漢市100多户家庭提供買菜跑腿、上門送藥服務……

生活磨礪,青春在逆境中迸發奪目光彩。

照顧患病養父、假期打工掙錢、帶着養父一起踏上求學之路……自幼被親生父母遺棄的於婷婷,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

難題一道道襲來,她卻沒有向命運低頭。考入重慶財經職業學院後,她在學校、出租屋、醫院“三點一線”的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優異的成績。

“越是痛苦的東西才會讓人更快地成長,堅韌是我最驕傲的品格。”這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第21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李莎生前對自己的評價。

這是一個靠勤奮讀書從大巴山走出來的川妹子。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國小支教期間,李莎的自立自強、樂觀向上,讓她很快成為學生們心愛的“莎姐姐”。

2020年5月,李莎在回支教學校途中遭遇意外事故,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支教路上。

當青春夢與中國夢同頻共振,年輕的生命會譜寫出怎樣激昂的旋律?

2014年考入武漢科技大學,2015年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報名參軍的聞健,主動申請去往西藏為祖國守邊疆、護國旗;哈爾濱工程大學船舶工程學院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專業2017級博士研究生李海超,自幼嚮往海洋世界,圍繞國家高端裝備及國防建設需求開展科研工作,將個人夢想與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緊密結合;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劉智卓,深入甘肅治沙一線,用所學知識守護祖國綠水青山……

“每個人都是一滴水,來自大地,匯聚於大海。”劉智卓的感受,正是所有青年一代的心聲——“去往祖國需要的地方,貢獻青春力量。”

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二)

出現在學生需要的每一個地方

從2020年1月23日起,燕山大學專職輔導員王銀思就投入學校疫情防控工作。

170天、597個文檔、62萬人次、410萬條信息,記錄了王銀思的抗疫點滴,疫情防控工作最艱難的一個月王銀思忍着腰痛趴在牀上度過。

西南政法大學輔導員簡敏操心的事情更為細碎,疫情期間,留校學生牙齦腫了,要給學生買藥和補充維生素,回家的學生要操心他們的身體心理、行程、找工作。

她堅持每天與湖北同學和海外留學生談心、給居家的學生隔空喊話,特別是要天天瞭解因密切接觸而被隔離學生生活的點點滴滴。

武漢理工大學法學與人文社會學院黨委副書記靳敏最擔心和掛念的是25個武漢籍研究生。6個月,近200個日日夜夜,靳敏像戰鬥員,一刻不停歇。她每天按時彙總掌握學生信息,排查學生健康情況,關心學生冷暖。

新疆籍研究生阿依木感受到靳敏榜樣的力量:“我像老師一樣,成為新疆藝術學院的一名輔導員。”

眾人拾柴火焰高。瀋陽工業大學輔導員李青山發起“百名輔導員抗疫志願服務行動”,來自45所高校的136名具備心理諮詢師、就業指導師、生涯規劃師等專業資質的輔導員參與到服務行動中來,24小時在線服務,為不能返校的全國各地大學生提供義務的就業指導、考研複試指導、學業輔導、心理諮詢等。

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三)

思政工作創新永遠在路上

“11年來,從博客、BBS論壇到微博、微信、直播、短視頻,無論網絡育人的載體怎樣變遷,對我來説運用網絡創新思政工作是沒有變的。”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黨委副書記祝鑫用這句話概括她在網絡育人實踐中的摸爬滾打。

2009年,祝鑫開通“鑫曰心語”輔導員博客,“鑫”式風格,清新、鮮明。2014年,祝鑫以微信公眾號、微博、QQ空間等多平台共建成立“祝鑫工作室”。

“有學生在的地方,就是我工作的地方。”用11年的時間,祝鑫探索出了新媒體環境下以輔導員為主體引領學生成長的新媒體育人模式。

近3.5萬人次在網上得到祝鑫的回覆和互動,“學生們的問題對我來説,就是動力之源,也是素材庫。”祝鑫説。

這一觀點和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委員錢珊不謀而合。錢珊認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期望平等交流、有效互動、擁有獲得感。“這就需要我們在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不斷創新,在網絡思政教育上不斷深耕。”

因為和學生年齡相仿,所以錢珊在上課時,“他們喜歡看什麼,喜歡聽什麼,就要把這些融入課程設計中,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

為了讓課程更有親和力和吸引力,錢珊開創了“網絡+實踐”式的思政課堂。在課堂上,以慕課、直播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觀井岡山、西柏坡、韶山等紅色革命基地;在課堂外,通過暑期實踐行動、“公益實踐坊”等生動的實踐體驗讓學生浸潤中華優秀文化和紅色文化,切身感受其中的意藴。

“要讓學生成為網絡文化建設的主人,讓網絡成為傳播核心價值觀的高地。”錢珊始終堅持以此理念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師範大學輔導員張家瑋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將思政教育與專業學習更好結合,探索藝術類學生的“課程思政”。

他從形式上設計“微視頻”拍攝、翻轉課堂、實地調研等引發思考、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在工作中把“大道理”轉化為“小故事”,把有意義的思想變成有意思的文化創意產品。“思政教育永遠在路上!”張家瑋説。

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四)

做青年學生成長的“同路人”

“大學生在哪裏,輔導員就在哪裏。學生成長需要的,就是我要提供的。”這是雲南大學的輔導員朱丹八年來始終堅持不變的信條。

其實,這幾乎是每一個高校輔導員內心從未動搖過的信條。而在互聯網成為大學生信息重要來源的今天,輔導員們對這句話的認識更為深刻了。

“立德樹人,不僅要站穩課堂主陣地,還要將思政課堂延伸到45分鐘之外,要善用網絡育人使學生成為心中有夢、眼裏有光、腳下有路的時代新人。”杭州師範大學的輔導員錢珊説。

因為和學生年齡相仿,錢珊上課時知道如何怎麼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他們喜歡看什麼,喜歡聽什麼,我把這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融入到課程設計當中來,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入腦入心。”她開創了“網絡+實踐式”的思政課堂,在課堂上,錢珊以慕課、直播為載體,組織學生參觀井岡山、西柏坡、韶山等紅色革命地。

錢珊的做法與很多輔導員不謀而合。

“11年來,從博客、BBS論壇、還是微博、微信、直播、短視頻,無論網絡育人的載體怎樣變遷,對我來説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運用網絡創新思政工作是沒有變的。”華中農業大學的祝鑫用這句話概括了自己在網絡育人實踐中11年來的摸爬滾打。11年來,她先後撰寫網文440餘篇,訪問量達到千萬。她的網文選題緊扣時代和校園熱點,文字清新,個性鮮明,沒有空話套話和生硬説教,被稱為“‘鑫’式風格”,獲得大量閲讀、轉發、點贊。《公交車上讓座的那些事兒》等文章直指學生熱點話題,引領學生輿論場。

當然,網絡思政不只是網上功夫,還要有線下實踐,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把想法變成説法,把説法變成做法。

西安交通大學的輔導員庫來西·依布拉音,面對少數民族學生打造了互聯網+“同心圓”的模式,在少數民族學生中推進“認識100位老師”“閲讀100本經典”“聽取100場報告”“參加100場活動”的內容,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到底藴深厚、創新活躍的校園文化中,營造境界高雅、開放包容,相互認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精神高地。她還善於用青年人的話語體系,把大道理包裝成“小清新”,將國家的民族政策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轉化為身邊的故事。用真誠增進理解,加強交往交流交融,為在外求學的各民族學子們構築了一個温暖的心靈港灣。

最美高校輔導員事蹟學習心得(五)

做青年學生前行的“開路人”

把愛融入自己的行為中、用愛去傳播信仰,已經成為了高校輔導員們的“工作法寶”。

西南政法大學的簡敏,在擔任輔導員的22年中,堅持平均每天找2-3個學生談心,22年共計談心1400多人次、500多個小時。她使得多個有厭學自殺傾向、網絡成癮的學生迴歸課堂;把有心理疾患嚴重而家長還未接走的學生帶回自己家調養撫慰;因擔心生病返家的學生而每隔一小時與火車列車長的溝通;邀請留校的貧困同學到自己家裏共度除夕夜……

瀋陽工業大學的李青山是一個愛“串門”愛“嘮嗑”的輔導員,家訪是他工作中的“家常便飯”。李青山所在的學院農村學生佔比較大,困難生問題突出。通過家訪,李青山為80多個困難家庭送去温暖,幫助30多個“雙困”學生成功“脱困”。他還在“嘮嗑”中聊出了30多名問題學生的“心裏話”。

有人説,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是在很多輔導員看來,對學生有質量的陪伴才是自己的追求和使命。正如雲南大學朱丹所説的那樣“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工作都是辛苦的,所以輔導員的工作價值不能僅僅用辛苦去丈量,輔導員這份職業之所以值得被尊敬和被認可是因為它的專業性。”

確實,一羣“專家型”的輔導員已經成長起來,他們正在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積累,幫助青年大學生們實現夢想,為學生成長成才引路導航。

“劉導,我們奪冠了!”看到學生黃傑在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奪冠後發給自己的七個字時,哈爾濱工程大學的輔導員劉鐵激動之餘倍感欣慰。

國際水下機器人大賽是業界公認的水下機器人領域的“世界盃”。奪冠的那一刻,對於“後勤部長”、始終與學生一起戰鬥的劉鐵來説,“有什麼能比學生洋溢幸福的笑臉更讓自己成就感爆棚呢?”

通過比賽,劉鐵探索出一條培養人才成長的路徑。他深知,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培養服務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水聲人才是自己的使命,要能將學生的個人理想與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應該説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是忙碌而繁瑣的,壓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很多輔導員一干就是十幾年,有些人甚至已經堅持了幾十年,因為很多輔導員深知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用心靈陪伴心靈、用靈魂感染靈魂、用青春點燃青春的事業。就像西南政法大學的輔導員簡敏所説的那樣“學生的成功,這讓我快樂,所以我要把輔導員職業當做終身的事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13lwy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