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多篇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多篇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多篇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1

改革不停頓,砥礪再出發。“要用好機構改革創造的有利條件,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着眼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發出了開創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的進軍令。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盤子裏謀劃推進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戰略性戰役。僅中央和國家機關層面,就涉及180多萬人、80多個部門,力度之大,影響面之廣,觸及利益之深,都是少有的。通過機構改革,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主體框架初步建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挺進積累了寶貴經驗、凝聚了廣泛共識、激發了強勁動力。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增強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也要保持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要抓住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在謀劃改革發展思路、解決突出矛盾問題、防範風險挑戰、激發創新活力上下功夫。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堅持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統籌各領域改革進展,形成整體效應,推動改革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改革越是深化,越要科學謀劃。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國內發展日新月異。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必須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發點,通過深化改革破難題、解新題。“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改革工作千頭萬緒,尤需分清輕重緩急、掌握火候節奏,把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創新的改革、有利於提升羣眾獲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優先抓好落實,以重點工作帶動改革全局。

落實改革任務關鍵在人。這次機構改革之所以能取得紮實成效,一個重要原因是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改革任務落到實處。抓改革、求實效,就是要有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行動自覺,爭當改革的促進派和實幹家,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各項改革落實落細落地。只有敢於擔當、真抓實幹,才能跨越溝溝坎坎、闖過重重難關,推動改革蹄疾步穩向前邁進。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舉措,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硬任務。現在距離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僅有一年多時間,可謂任務艱鉅、時不我待。唯有拿出只爭朝夕的勁頭,保持堅韌不拔的毅力,繼續打硬仗、啃硬骨頭,才能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交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答卷。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2

剛才我們共同學習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_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按照召開民主生活會的要求,我談一下學習的體會。回顧_年的改革,講話中不僅深刻的總結了改革開放_年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展現了改革開放_年以來波瀾壯闊的畫面,還展示了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信心和決心,在總結經驗的同時,還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一是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是堅持黨的領導。改革開放_年來,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大膽的嘗試,闖出了一片天地,探索出了一條前無古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我們深刻的思考就是堅持改革開放就是毫不動搖的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只有黨才能帶領人民羣眾謀幸福,只有黨才能為民族謀復興。

二是理解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核心意義。吃透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講話的精神實質,關鍵在於把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的經驗同解決現實矛盾和問題結合起來,如何才能把講話精神同實踐相結合起來,正如習總書記所説“偉大的夢想,不是等來的,喊來的,而是拼出來的”,關鍵在於實踐,無論我們從事哪個崗位,我們都是改革的一份子,只要不斷的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本職工作,把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真抓實幹,埋頭苦幹,才能使黨的決策落地生根,使黨的事業開花結果。結合集團實際,特別是2017年在新班子帶領之下,面對集團困境大膽的改革,鋁後的整體改革,包括企業的轉型,也是符合文件的要求,也是集團這幾年的改革,也不是盲目的前進,而是有依據的,有政策的,有方向的,也是國家有號召的。

三是在參與改革中發揮黨員的作用。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黨的改革開放的主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每名黨員幹部都要以推進改革為己任,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手的山芋,把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轉化為具體的工作思路和舉措,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把學習成果體現在工作的成效上,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做改革的排頭兵,做改革的先行者,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在實處,辦出成效。霍煤集團在1號煤礦辦理的過程中,克服了種種壓力,體現了霍煤人在緊迫性上有大局意識,能夠為霍煤集團出力,雖然個人的思想在辦理的過程中有點小波動,但整體工作做的還是非常好。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3

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這一重要指示,闡明瞭協調發展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重大作用,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不僅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具有根本指導性,也為全面落實改革強軍戰略、開創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好比一場優美的舞蹈,離不開動作的協調和平衡,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如果不能用好協調這個“制勝要訣”,統籌好改革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就會使改革難以達到預期目的,甚至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推行激進式軍事改革,將總兵力由280萬鋭減至113萬。由於配套政策沒能跟上,致使高科技人才和中下層軍官大量流失,70%以上退役軍官失業,48%的現役軍人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標準線以下,嚴重影響了部隊穩定和戰鬥力,教訓極其深刻。

對於我軍而言,這輪軍隊改革是一場整體性革命性變革,有諸多重要關係需要統籌協調。比如,如何處理好軍隊深化改革與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關係,使軍隊改革同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相適應、相銜接、相促進;如何加強體制轉換期間的科學對接,確保改革期間人員不失控、資產不流失、工作不斷線;如何統籌抓好改革、訓練和作戰,保持良好戰備狀態,確保一旦有事能夠及時有效應對、重大任務能夠圓滿完成;如何把裁減員額同完善配套政策結合起來,讓留下來的安心本職、展示才華,讓走出去的有出路、有發展、有保障,等等。只有把協調發展理念貫穿改革全過程,妥善處理好各方面關係,才能使改革強軍蹄疾步穩、紮實推進。

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協調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搞好統籌兼顧,以求達到各發展要素配合得當、和諧一致的目的。在改革強軍中堅持協調發展,關鍵要掌握科學辯證法,善於“彈鋼琴”,處理好統全局與抓重點、固強項與補短板、打基礎與謀長遠等重要關係,促使改革強軍各方面、各環節、各因素協調聯動,確保改革決策部署精準發力、精準落地。

注重統全局與抓重點相統一。只有胸懷全局,才能把準方向;只有抓住重點,才能帶動全局。這一輪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既涉及機構等級變化,又涉及職能部門調整,既涉及單位撤併降改,又涉及個人進退去留,深刻性複雜性艱鉅性前所未有。改革沒有旁觀者,沒有局外人,不可避免地觸及深層次利益矛盾,牽動利益結構調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全面瞭解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大勢,深刻領會習近平和中央軍委決策指示,切實把深化改革作為強軍興軍的關鍵一招,自覺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以勇於自我革命的姿態打好深化改革攻堅戰。同時,落實改革部署,不能作為空洞口號,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等靠觀望,而應按照統一部署,緊貼單位實際,在千頭萬緒中牽住“牛鼻子”,抓住改革推進的重點任務,扭住改革落實的重點環節,做好重點對象的教育管理工作,把擁護支持改革的政治熱情,轉化為推動改革方案落地生根的有效舉措。

注重固強項與補短板相統一。對一支部隊而言,沒有強項就沒有優勢,失去軍事博弈的競爭力;存在短板就會形成“短板效應”,削弱凝聚力和戰鬥力。這一輪軍隊改革,將保持我軍特色優勢同解決制約戰鬥力建設的瓶頸癥結有機統一,既順應世界新軍事革命潮流,又立足我國現階段國情軍情,必將推動我軍浴火重生。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增強對中國特色軍事制度的自覺自信,堅持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堅持政治工作的生命線地位,堅決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切實把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保持好發揚好。同時,我們也應清醒認識到,不改革就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必須以刀口向內、刮骨療毒的決心,以攻堅克難、闖關奪隘的勇氣,深入推進領導指揮體制、力量結構、政策制度等方面改革,在攻克備戰打仗的重難點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從根子上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鬥力。

注重打基礎與謀長遠相統一。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思路不清,事倍功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涉及面廣、影響深遠,必須戰略上勇於進取、戰術上穩紮穩打。當前,改革的目標任務已經明確,關鍵要提高執行力,在基礎性根本性工作上下功夫。應區分新組建、轉隸、裁減、暫未調整等不同單位實際,有針對性地做好抓基層打基礎的各項工作,始終保持部隊良好的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秩序,使部隊建設的根基隨着改革推進持續強固。對涉及調整改革的官兵,既要深入紮實做好思想引導工作,又要真心實意幫助解決後顧之憂,切實把習近平和中央軍委的關懷厚愛,落實到暖心窩、穩軍心、提士氣的具體行動中,不斷積聚改革正能量。隨着新體制的運行,部隊建設發展的理念、模式和思路都要與之相適應,迫切需要各級加強科學規劃和籌劃,避免“穿新鞋走老路”。領導幹部要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牢固確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績觀,強化“接力棒”思想,主動搞好單位建設的籌劃設計,把解決當前問題與實現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深化改革的近期目標同強軍興軍的宏偉藍圖結合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地推動強軍目標實現。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4

_屆三中全會已經落下帷幕了,這次大會主要涉及到各個方面的改革,其中有關教育改革尤其引人關注。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國教育面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_大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那麼_屆三中全會又給我們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強國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籬,提振信心。

一年來,改革訊息頻頻傳來,改革舉措系統深入:各地陸續出台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流動的花朵”就地入學考試的長效機制有望建立;電子學籍系統建立,一人一號,終生不變;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將推進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分類考試;“國小生減負十條規定”劍指“減負”頑疾……

新的改革舉措從人民羣眾反映強烈、制約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深入分析問題產生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系統規劃、統籌兼顧,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頭”,讓進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紮實穩步推進。

2、讓大學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之後的重點和難點。能否審慎、科學地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課程設置改革、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事關社會的穩定和人才培養的質量,關乎千家萬户與民族未來。

9月,開學之初,十多年從未走出過家鄉的王成韜來到了清華大學,成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韜來自淳樸而閉塞的中緬邊境小城雲南騰衝,能夠進入清華大學,正是得益於“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改革舉措。與他一樣,全國還有832個貧困縣的3萬名學子,圓了大學夢。將更多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的農家子弟,正是_大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

與此同時,大學聯考英語科目一年多次考試、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識教育與創業教育、學習成果認證和“學分銀行”也都是_大以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熱詞”。

各地改革舉措百花齊放,江蘇省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銜接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浙江省擴大“三位一體”綜合評價招生改革試點學校和專業,山東推進各級各類教育體系的銜接和完善,北京中大學聯考改革框架方案公佈……無論是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無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教育,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人才培養朝向“個性化”、“多樣化”邁進,人才成長的立交橋逐漸搭建。

3、依法治校,推進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

辦學體制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資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徑。

8月12日至23日,一則消息引發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東南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開徵求意見。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是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全國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已然從積極推進高校章程建設開始。

仔細瀏覽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這樣的訊息躍然紙上:依法對學校管理體制作了全面規定,明確了學校管理的基本架構,促進了學校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規定了學校內部學術權力的組織框架和運行機制,明確了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運行與監督機制……

與此同時,其他方面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也是風生水起、穩步推進。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江蘇省制約民辦教育發展的學校法人屬性、產權歸屬等突出問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我國積極創辦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大學和項目;完善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機制,安徽組織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完善農民工子女就學體制機制三項基礎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_年6月,《關於推進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出台,通過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5個方面20個關鍵性指標,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綠色評價”體系。無疑,這是一次“倒逼”性質的改革,通過評價方式的變革,從根本上扭轉評學生看分數、評學校看升學率的傾向,踐行素質教育和為學生“減負”將真正成為可能。共識的凝聚、制度體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區”裏挺得住,走得穩。

4、從嚴治師,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

擁有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根本,教師的師德、教學水平將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成敗。教育規劃綱要頒佈實施以來,教師資格認定製度的完善、教師培訓制度的深化始終是教師隊伍改革的主旋律。_大以來,從嚴治師,培養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成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

一年來,《教育部關於建立健全中國小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和《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試行)》先後制定,“以德為先”旗幟鮮明,“一票否決”措施嚴厲,對師德的強調和評價成為教師隊伍建設與改革的新亮點。

與此同時,各地基於實際情況出台相關政策和規定,一些長期制約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題開始得到解決:山東對中學教師培養實行“大類招生、二次選拔、分段培養”模式,國小和幼兒園教師實行全科綜合培養;浙江建立師德師風專項檢查制度,把師德作為中國小教師水平評價標準的基本條件;建立教師培訓長效機制,陝西建立教師培訓檔案制度;河北建立“個人申請—學校推薦—縣級審查—市級統籌—省級備案”的學員遴選程序。

今天,中國教育面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許多問題沒有現成答案,需要在實踐中探索。_大以來的種種改革舉措,已經充分彰顯了進入“深水區”、啃下“硬骨頭”的決心。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5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廣大教師而言,無疑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嶄新的挑戰,教師應如何有效提升自身素質以應對課改需要已成為迫在眉睫之事。不少研究者提出:應增強中國小教師的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實施反思性教學是有效實現新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之一。那麼,教師究竟應反思些什麼內容,如何反思才能起到促進專業發展的真正作用呢?教師應如何做才能將理論層面的“反思”付諸實踐,切實轉化為實際行動呢?圍繞上述問題,本文從教學的基本程序出發就英語教學反思的主要方法及內容等問題做一探討。

一、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一是能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能設想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必須課前對教學計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行深入思考,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對象分析。

學生是重要的教學人員之一,也是教學發展的基本對象。只有全面瞭解學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自我反思,才能科學地切合實際地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

2、教材分析。

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多涉獵。這樣才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為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

3、制定計劃。

要教好,學好,首先要確定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用以指導教學。古人説“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因此有計劃就不會打亂丈,就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恰當分配精力。有計劃就有了目標責任制,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和努力方向。教師不僅要制定教學計劃,還要指導學生制定出一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長遠目標,還要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課型確定每節課或每一個小單元認知小目標,讓學生不斷受到目標的激勵,積極主動地學習。

4、教學組織。

包括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策略,學生的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等學習策略。

5、總體評價。

教學特色、教學效果預測、教學困惑與改進方案。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

二、課中反思

課中反思是及時發現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有較強的調控應變能力,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方法,採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措施,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這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環節。主要反思以下幾方面:

1、對學生知識學習的反思

?英語知識的學習,要注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包括聽、説、讀、寫這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個方面的綜合運用能力。語言知識包括語言、詞彙、語法、功能和話題等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課中應即時反思,該節課重點在那方面的教學,該教學目標是否落實到位。

2、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反思。

教師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聽、説、讀、寫及交際等方面的會話能力的培養。

3、對學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情感態度指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以及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高中階段,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較強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樂於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老師要用強烈情感語言創設情景,把情感傳給學生,觸動學生心靈,在英語知識構建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三、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緻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這樣才能使教學經驗理性化,以指導、改進以後的教學。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建議:“每一個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下面談談對課後日記的反思:

1、記“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後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於“完善”。

2、記課堂的成功之舉。

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

3、記學生見解

?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4、記再教設計。

通過梳理與反思,特別要反思學生的意見,因學生意見是自己教學效果的反映,這也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渠道。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總之,高中英語課的教學,教師要不斷地進行反思,也就是能在課前對課堂教學發生的一切具有鮮明的預見性,在課後能將課中的教學行為和相關體驗上升。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6

1、要更新教育觀念。要不斷加強學習,改變“育分”為“育人”,對學科的定位要精準、針對學考、等級考、升學考把握好教學標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質和潛能,做好學生的人生導師。

2、要積極行動。面對新一輪的大學聯考改革,在教學活動中要自覺行動,積極探索。踐行育人理念,加強新課標學習,大膽實踐,用學習的先進理念,成功的經驗指導工作。不要縮手縮腳不前。

3、要提高自身素質。新課程改革賦予了學生主動權,招生制度的改革對不同層面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這就要求老師對學生課程進行整合與安排、準確把握知識的廣厚度與難易度;教學方式的新穎化和情景化也要求老師要多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逼迫着我們要不但提高自己;對學生生涯規劃的指導也有待我們努力學習。

總之,新大學聯考改革對高中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真正地成為研究型、學習型教師和拓展型教師,是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適應新大學聯考的需要,更好地服務於學生,服務於社會。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7

二十一世紀,人類將進入一個以高科技為導向的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的到來,對每個人來説,既是嚴峻的挑戰,又是發展的機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學生不僅僅需要具備邏輯思維的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也不再是隻具備科學知識能力、社會評價能力、生活審美能力,還要有獨特的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的地理教學往往存在着學生被動接受老師的提問,長期處於被動思維的狀態,所有的過程都在被動中進行,這樣怎能學生啟發創新思維?因此我在課堂上,常讓學生先自學,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而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我補充,得出結論。如:在進行地圖三要素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課外時間分小組繪製學校的平面圖,讓學生在繪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得出每一張地圖都要有“圖例、比例尺、方向”;在人口增長折線圖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先動手畫,而後在畫的過程中發現,得出繪製的過程、方法。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是素質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結果,也是新課標實施的立足點。教師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全新的理念,鋭意改革,大膽進行教改試驗與實踐,通過一系列靈活生動的教學方式,探索培養具有高度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途徑和模式,使之有利於人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潛能的發揮,使地理學科的教學適應素質教育模式的轉移和不斷深化。

改革體會心得體會篇8

改革,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這場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偉大革命,成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

改革開放是提高我國經濟實力、實現綜合國力由弱變強的歷史必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總量不斷邁上新台階,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由弱變強,成功實現由低收入經濟體向上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經濟的繁榮局面。

改革開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實現從温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必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羣眾得到實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鄉居民生活由温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再向全面小康邁進,社會保障從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蓋。改革開放創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質基礎。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開放是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必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和內陸,從製造業到農業和服務業,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改革開放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舉足輕重的國際地位。

偉大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定不移沿着改革開放這條富民強國之路走下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693p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