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精品多篇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精品多篇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精品多篇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一

我的家鄉在翔安區新圩鎮上宅村,也就是説,老家在農村。可能因為我是孩子又出生在城裏的原因吧,對家鄉並沒有清晰的概念。偶爾跟爺爺回伯父家過節,也像蜻蜓點水一樣,吃過午飯或晚餐就回城裏了,從未將全村走個遍,因此,整個村的大體形態,也就説不清道不明瞭。

聽爺爺説,我們家除曾祖父是文盲外,往上幾代,都是文化人,也可説是書香門第了。至今在伯父家,還保存着一塊祖上傳下來的“大夫門第”牌匾呢!聽説我太祖父沒有生育,抱養我的曾祖母當童養媳,曾祖父是上門女婿,而且還是個孤兒。因此,文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曾祖父在建設汀溪水庫乾渠時,因中暑還帶病勞動,結果病死在工地上。

我爺爺童年時就失去了父親,孤兒寡母,日子過得很艱難,常常穿不暖衣,吃不飽飯。整個冬天都光着腳丫,到鄰村田地裏去檢地瓜茬子,當糧食充飢,窮苦的生活幾乎貫穿了爺爺的整個青少年時期。然而,這樣的經歷也磨練、鍛造了爺爺的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品格。無論讀書或者工作,爺爺都能全力以赴,克服一切困難,取得較好的成績。

爺爺退休前是一名處級幹部,先後在鄉鎮和區機關任職。在職時還兼任多家報社通訊員,經常在報刋、雜誌上發表文章。退休後,仍被《咱們村》文學平台聘進編委的隊伍,並經常為其撰寫文章。今年來,已經發表散文十多篇。

我伯父在同安電力公司工作,伯母辭職自辦養殖場;爸爸在汀溪鎮做宣傳工作,媽媽就職於新圩中心幼教工作崗位。在爺爺的嚴格要求下,伯父母和爸媽在工作上都能盡心盡職,出色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受到領導和單位的好評,伯父和爸爸二十出頭的年紀,就都成為了共產黨員。爺爺風趣地説,我們家有成立黨支部的條件。

雖然,我們家也有三部轎車,但沒有一輛是豪車級別的;也沒有別墅,只是一般的住房;更沒有顯赫的職務與地位。但是,家裏人都能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做事。與鄰里相親相敬,關係融洽。我家生活不算富裕,卻也衣食無憂,家人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爺爺説,這樣挺好。不要刻意地追求名利地位,否則,就容易犯錯誤;工作上要有目標、有追求,要向先進的人學習,要做好本職,還要爭取幫助別人,當好人,做好事,要有一個團體的觀念。

我在學校讀書,成績夠不上優秀,爺爺總鼓勵我,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要樹立自信心,才能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還要向成績優秀的同學學習,不懂的地方要多向老師請教,才能提高學習成績。爺爺,我一定記住您的話,繼承咱家好的家風,從小養成不怕吃苦的品質,克服一切困難,好好學習,不斷提高學習成績,長大以後,成為社會的有用的人才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二

家風,就是門風,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看到《現代漢語詞典》上對家風的解釋,我陷入沉思: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

嗯,今天是週末,全家都在,我就採訪一下他們吧。我拿起一張報紙,捲成話筒的樣子,開始了我的小記者行動。

首先採訪的當然是我們家最德高望重的爺爺了,年近七旬的爺爺是個農民,小時候因為家裏條件不好,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是,説到家風,爺爺可是有話説呢。“我覺得是孝,記得你老爺爺在的時候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百善孝為先’,那時候家裏窮,連個白麪饅頭都吃不上,可我們姊妹幾個有點什麼稀罕東西都是先給你老爺爺老奶奶,平時吃飯,你老爺爺不動筷子,我們都不能吃,再餓都不行。”

真的呢,我們家現在就是,爺爺愛遛彎,又不注意時間,經常到了飯點還不回來,有時候我的肚子都餓的咕咕叫了,可媽媽就是不讓吃,非要等爺爺回來才行。平時爸爸媽媽買點好吃的,總是先給爺爺奶奶;過年過節,自己捨不得花錢,卻要給爺爺奶奶買各種禮物;平時總是教導我要孝順爺爺奶奶,説什麼“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

“我覺得是勤。”爸爸在旁邊笑嘻嘻地説。“寶貝,你不知道,爺爺年輕的時候辦窯廠,每天早起晚睡;我和你姑姑要上學,奶奶一個人要種全家六個人的地,連中午飯都沒時間回家吃,啃個窩窩頭就是一天;那時候,村裏人都説,爺爺奶奶比老黃牛都要勤快,所以,我們家才成為村裏第一個萬元户啊。”

奶奶笑着對我説:“那時候日子是苦,可這麼一大家子人,不勤快點怎麼行?幸虧你爸爸和姑姑他們省心,我去地裏幹活,家裏的事都不用操心,姑姑做飯洗衣服,你爸爸三四歲就掃地擦桌子,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就能做飯啦。上學之後,學習也勤奮着呢,作業寫不完連飯都不吃,覺都不睡呢。”

這不就是廢寢忘食嘛,怪不得呢,媽媽老説最看重爸爸的一點就是勤奮,以前是,現在參加工作十幾年還是如此,上班時間認真工作,下班了還要看書,寫文字,有時候我睡醒一覺,爸爸屋裏的燈還亮着。“業精於勤”,真的,要不然爸爸在工作上也不會取得現在的成績吧。爸爸經常對我説的一句話就是“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教育我要在生活上要勤勞,學習上要勤奮,只有這樣,人生的路上才能收穫更多。

“對親要孝,自己要勤,這就是我們的家風呀!”一直沒説話的媽媽笑着説,“我們的家風不是寫在紙上,説在嘴上,而是體現在我們每個人的行動上的。現在,連我們的小睿睿都在實踐着呢!”

“是啊,睿睿天天給奶奶捶背,寫完作業就洗碗掃地呢。”奶奶接着説。

“我一定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為榜樣,好好學習、繼承這孝和勤的家風,繼續給爺爺奶奶捶背,繼續洗碗掃地,還要勤奮學習,這樣以後才能更好地孝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我大聲地説。

聽了我的話,全家都笑了。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三

家風,是一個家庭中的良好習慣和優秀品質,是家族中長輩對後輩的默默影響,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我家就是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

媽媽告訴我,做人一定要孝順。

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從小,媽媽就告訴我要學會孝敬長輩。記得兩三歲那年吃團圓飯,看着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餚,我垂涎三尺,忍不住伸出筷子去夾。這時爸爸媽媽立刻制止了我,語重心長地説:“我們要學會尊敬長輩,好吃的東西,一定要等爺爺奶奶他們來才能一起吃!”當時的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雖然那時還不明白話中的真正含義,但我還是乖巧地安安靜靜地等長輩們來。從那以後,“孝”的種子深深地埋進了我的心裏,漸漸生根發芽。

外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只要一有空,媽媽就會帶着我去看外婆。由於外婆説話不太清楚,媽媽總是貼近外婆細心聆聽,猜測外婆的意思,陪她聊天,耐心地照顧她。媽媽用她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孝”的含義。此時,“孝”的種子已在我心裏開花結果。現在我們中學生,並不能也沒必要為父母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孝敬父母,應從日常的小事做起,從生活的點滴做起,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爸爸説,為人處世要講禮。

“禮”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小家人就教育我要講文明懂禮貌。一次爸爸帶我出去玩,要問路。於是爸爸微笑着向一位叔叔走去,“您好,請問附近的……”那位叔叔看上去比爸爸還年輕呢,爸爸仍用了尊稱,最後還不忘説“謝謝”。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個微笑,一句感謝,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帶給他人温暖和尊重,也能給自己帶來快樂。以後不管在家在外我都會牢記家風,注意禮儀。

奶奶教育我,要勤儉節約,勤勞能幹。

奶奶是個勤快的人,每天都會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條。以前我吃飯總是掉飯,“天上一半,地上一半”,奶奶就語重心長地告訴我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費糧食。奶奶心靈手巧,總是修復舊物。被子這裏縫縫那裏補補便繼續蓋,衣服也是打着補丁。奶奶還特別有創意,經常舊物改造,廢物利用。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可以縫一個小枕套,奶粉罐綁在一起又是一個凳子。從奶奶手中出來的東西既美觀又實用。她還叮囑我們要隨手關燈關風扇關水龍頭,久而久之,我們都養成了節約的好習慣。

家風還體現在很多方面,在家人的言傳身教中,我還學會了做人要善良、寬容、誠實等等,我會銘記家風,並將家風發揚大!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四

家風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家風是艱苦樸素。

艱苦樸素,指吃苦耐勞、勤儉樸實,從來不鋪張浪費。

爸爸説:“浪費是最不應該做的事。”只要我買了一些可以不買的`東西,他就會嚴厲地批評我。

一次,正好過聖誕節。我嚷嚷着要奶奶買禮物,奶奶答應了。到了文具店,看着琳琅滿目的貨架,我恨不得把它們全買回去。東瞧瞧,西望望,我的目光落在了一隻藍筆身上,正當準備結賬時,我突然發現貨架頂端有一隻很漂亮的自動鉛筆,我心想:現在用的這支筆正好太舊了,今天正好換隻新的吧。但掃過條形碼後,屏幕顯示為70元,“呀,這麼貴!”我的心裏無比糾結:到底買還是不買呢?最終,我把這隻筆買了下來。回到家,這件事被爸爸知道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説:“筆能用就行了,為什麼還要買更好的筆和別人攀比呢?下次一定要改正這種習慣。”爸爸説的話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良好的家風讓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家風陪我成長!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五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與精神,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們的家訓就是奮鬥拼搏。

這個家訓從我爺爺那時候就有了,就是希望我們都能通過自己的奮鬥和拼搏取得成功,讓我們知道想要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只有付出汗水和努力才行,並不是唾手可得的。

我的爸爸就是通過自己的奮鬥拼搏,才有了今天。由於奶奶過早地離開人世,使還在少年的爸爸更懂事,知道奮鬥拼搏的意思,十四歲便出來學廚師。他告訴我,他小時候笨,別人學一遍就能學會的燒爐火他要學十幾遍。別人都已經出去玩兒了,他卻被留了下來,一遍一遍地塞煤球,一遍一遍地點火,把小手都燙得通紅,不是沒點起來,就是點得太旺,還燎掉了半個眉毛。他也想過放棄,但一想到奮鬥拼搏,一想到自己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就忍了下來。我的爸爸就是這樣奮鬥拼搏,才有了今天。

這就是我們家的家訓,有了家訓才能約束自己的行動,希望每個人都能遵循自己的家訓,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六

“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調和,家和萬事興”——走進馬鞍山鄉民張龍興的家,案角這塊特別的“家訓牌”很是有目共睹。這些年,楊王村鄉民鼓起的“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的做法,已在奉賢蔚成風氣。

跟着媒體的宣揚和報導,家風這個詞不經意間闖入了大家的視野。儘管大家對家風並不生疏,可是終究啥是家風?恐怕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説家風即是誠信做人,也有人説家風即是尊老愛幼;有人説家風即是勤勞仁慈,也有人説家風即是節省文明。儘管家風有着文字上的界説,可是在每自己的心裏,家風其實有着不一樣的內在。

從前史淵源看,家風起源於農耕社會的古代文明,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家風仍是一個家庭或宗族重要的精力內核,是一切家庭成員都必須遵從的行為原則和品德規範。古人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説法,“齊家”在這裏即是治家的意思,而治家就必須得有好家風,家風的重要性便顯而易見。

年代在開展,家風的內在也在不斷改寫,變得愈加豐厚,多了些現代元素,少了些封建顏色,這也是前史的前進。可是咱們也大概看到,在產品經濟年代,大家的價值觀日趨多樣化,再加上因為遭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一些人無視品德,不講誠信,或為了一己私益逼上梁山,或為了自己意圖不擇手段。儘管這些僅僅法令或品德層面的表象,但就實質而言卻是家風損壞、家教缺失的成果。

從表面上看,家風僅僅一個家庭的事,與社會無關,也與國家無關,其實不然。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家風對一自己的影響不容忽視。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品德力氣,家風無時無刻不在淨化着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心靈。家庭具有好家風才幹為社會培育出好公民,而遭到好家風刻畫的官員更能變成公民的好公僕。

從廣義上説,家風不只僅具有宗族特點,還具有社會特點。而家庭又是社會的根本組成單位,所以作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力力氣,家風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深沉沉澱的產品。更重要的是,好家風不只凝聚着中華民族的精力風貌,一起也是社會主義中心價值觀的詳細表現。因而只要家風正,才幹民俗正,結尾才幹政風清、黨風端。

建立優秀的家風不用好大喜功,能夠“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為原則,從細微處着眼,從點滴小事做起,讓好家風變成無言的教導代代相傳,推進家庭的調和、推進社會的開展、推進中國夢的提前完成。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七

家風是一家的道德標準,是一個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們家,也有家風,它就是如何做人。

“處世為人理應與人為善”從我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要尊重長輩,做人要誠實,不幹壞事,不説髒話。在與小朋友的交往中要友善,不要對小事斤斤計較,傷了和氣。做一個寬容、有涵養的女孩。在嚴格要求我的同時,爸爸媽媽也在生活中儘量創造好的環境,他們約定好儘量不當着我的面吵嘴和談論大人之間的“爭鬥”,希望在我面前呈現的都是善良的一面。

“用財太奢最可恥”這也是我們家的家風,爸爸媽媽時常告訴我要節儉,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着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衣服要乾淨,不能弄得皺皺巴巴的,黑乎乎的,自己物品要擺放整齊有序。媽媽會給我足以自己支配的零錢,但是自己必須學會理財,什麼時候該花,什麼時候應該節約。記得有一次,學校舉行“大廟會”活動中,我很合理地運用了自己的零花錢,也為災區小朋友捐獻了我自己的零花錢。

父母的一些舉動,總能影響孩子,優秀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起來的。

我相信,不管將來社會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做一個誠實本分的人,這就是我們家最基本的家風家訓。

家訓家規個人心得 篇八

我家的家風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敬長輩,正心術,端人品,篤勤儉,懂禮貌。

從小爸爸媽媽就教我要有孝心,百善孝為先,父母他們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這個方面,他們給我做起到一個很好的榜樣。我們家是個大家庭,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與我們每天吃飯,十多年來一直其樂融融。在家裏,吃飯時好吃的東西要請長輩先吃,平時要聽長輩的話。父母整天辛苦工作,每當父母勞累時,我會幫父母捶捶背,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勤儉節約是美德。勤儉節約從小事做起,平時吃飯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費食物,要吃乾淨碗裏的每一粒米。我的姥爺更是“節約標兵”,我們家可是每天都做到“光盤”哦!在洗臉刷牙、洗頭洗澡、每天打掃衞生的時候,我們在意的節約一滴水。在使用電燈、空調、電腦的時候,我們在意的節約一度電。

“勤儉之風”養我好習慣,“尊老之風”伴我成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mw36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