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精品多篇)

2012浙江省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2012浙江省大學聯考作文滿分作文

語文

【真題回放】

26.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台灣女作家劉繼榮在博文上説,她上中學的女兒成績一直中等,但是卻被全班學生全票推選為“最欣賞的同學”,理由是樂觀幽默、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她開玩笑地對女兒説:“你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兒卻認真地説:“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網民甲:坐在路邊鼓掌,其實也挺好。

網民乙:人人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

網民丙: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都應該肯定。

從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議論。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得脱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得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立意分析】以“站(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為話題,題目平易,難度適中。符合作文寫作的基本原則,能讓大多數考生有內容、有興趣寫,可運用記敍、抒情和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完成作文,適合不同文體寫作優勢的考生。

立意時從三個角度入手:一是如何看待英雄和為英雄鼓掌的人;二是如何確認人生理想;三是怎樣才能快樂成長。

從審題角度看,比前幾年的作文題都容易,審題基本沒有難度。劉繼榮的《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很多考生都熟悉,考生一般都能理解和把<>握題意,而且命題本身不會限制考生的思維。另外,試題有較大的寫作空間,提供了較多的立意角度,也體現了時代精神,“鼓掌”可實可虛,可以激發考生的想象,打開考生的寫作思路,考生是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寫出一篇好的作文來的。考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出發來寫,可以只寫某一點,不必面面俱到。

從內容角度看,命題符合學生實際,考生有話可説,都能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觸,“鼓掌”可實可虛,實質是人生的理想、價值、生活態度、思想情緒的外顯,確定“為何鼓掌”“鼓掌的意義”是審題和寫作的關鍵。因此,如何由表及裏,體現自我對於人生定

位的價值判斷就需要考生有較好的思維品質。總體看,這個題目有利於尖子生髮揮,拉開距離。高分的作文應該有比較深刻的思想內涵,尖子生有內藴的才能寫得好。

【滿分作文】

卑渺角落裏的慷慨

我只願放下步子,在一方靜好無常的土地上,帶着金砂般渺小而閃光的品質,為世界的前行慷慨解囊。

——引子

風無償助力,鷹得以搏擊長空;土慷慨匯實,花得以紛繁絕豔;星默然成伍,銀河得以廣邈非常„„這世上總有這那麼兩種角色:一方是聚光燈與榮譽追隨的領跑者,一方是倨於靜隅無謂名姓而給予助力的鼓掌的路人。歷史總是將心偏予光芒獨立之人,而我更願為那卑渺角落裏的慷慨發出敬仰的聲音,即使他們如微塵,淡泊而無聞。

這個世界時常顯得過於忙碌,利益的爭奪早已讓古者恬然處世默然奉獻之言束之高閣。身邊不缺勇於追求注目成功之人,看那選秀無休止海選中浮起的慾望與期待,看那層出不窮爭先恐後在書架上佔去一席之位的青春言情與致富“祕籍”。不錯,他們不失為社會前行的推力,正如古代西方有言:“人無慾望便死亡”,可這些追逐時常太過聒噪與不安。

於是我更願意成為那卑渺路旁鼓掌喝彩的無聲一員,正因他更淡然,於是便更無私與自由。著名影星金•凱瑞的影片《一個頭兩個大》中有這樣一個感人片段,在影片結束時所有羣眾演員的樣貌與姓名皆一一得到展列,在惜時如金的好萊塢大片中整整佔去了五分多鐘的舞台。這便是對那些卑微而慷慨的尊敬與珍視吧!在主角無上光芒奪人心魄時,他們扮演的小人物在鏡頭吝嗇的角落裏作着錦上添花卻是至關重要的添補,他們中有活潑的孩子,有美麗的少女,亦有白髮如雪的老者,他們只是路人,而那份慷慨與無私的美麗卻足以鑲於奧斯卡金盃之巔。

在卑渺角落中奉獻掌聲與慷慨亦是歷史前行不可忽視的一種助力。人生在世,有那些少數人可採擷的光芒,亦有多少人平凡而實在的付出。正如英倫博物館曾特意留出一方黃金地段予以英國市民展示其家族的歷史與個人的生活,這何嘗不是一份予以卑微慷慨的身份證明。那些為倫敦前行奉獻的掌聲,那些為世界奉獻慷慨品質的“路邊人”,何嘗不是值得世界重視和敬仰的主角?

於是朋友,我豔羨英雄的奮鬥史與無上光榮,我亦肯定那些追求卓越的希望。但我更願執守己身純粹的悲喜和品質,在一方卑微無常的位置,為世界和他人,慷慨地鼓掌。光榮的荊棘路

台灣著名女作家劉繼榮的女兒説:“我不想成為英雄,我只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可是,為別人喝彩固然重要,親自參與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種圓滿。

倘若人人都在路邊鼓掌,那麼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將有鼓掌,那麼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將有誰在奔跑,將有誰來開闢一條新道,將有誰來為後來人樹一個航標,開創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

社會像一個大舞台,站在其上表演的人有之,而站在台下鼓掌的人卻是佔了多數。人們為他人的精彩鼓掌,分享他人的成功來體會快樂,殊不知,我們自己也可以創造,我也同樣能夠,讓別人見證我的美麗,也唯有這樣的共同創造,才能推動時代前行的步伐。

我想起來這樣一羣人,他們那一代人,多誕生於晚清的日落與新世紀的清晨,古老的文明古國迎來了新生的陣痛,他們比任何一代人多一份焦慮、困惑與希望。他們通過自己手中的筆或各種有意義的方式,引領民眾,描寫未來。

他們都在這條光榮的荊棘路上奔跑,不做路邊鼓掌的人。他們都勇挑社會的大梁,建立了自己的赫赫功名。其中有沈從文對湘西文化的詩情禮讚,有巴金對舊式禮教的深切控訴,有茅盾對社會經濟的深刻剖析。有郭沫若鳳凰涅磐的吶喊„„他們都勇敢參與了這場戰鬥,才最終開闢了一個嶄新時代。倘若人人只是鼓掌,那麼談何進步與復興?我們都應該勇敢地踏上這一條荊棘路。

況且這樣的參與對別人也可以説是一種鼓勵。冰心曾説:“愛在左,同情在由。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讓穿枝拂葉的行人,踏過荊棘,也不感痛苦,有淚可落,也不覺悲涼!”我也許不是鼓掌的那個人,但我踏過的每一步,灑下的每一滴汗,留下的每一份情,儼然都是為我身後的人羣添了一點温暖,一點鼓勵。誰能否認我在這樣奔跑的同時也為他人留下了掌聲?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在奔跑。我勇敢地踏上了這一條光榮的荊棘路。哪怕一個人,哪怕孤單到想落淚,我都願做一個先行者。

我不能否認劉繼榮女兒的話有一定的可取性,為別人喝彩的確重要。但我更堅信,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一種信仰,一種期待,一種追求。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個親自參與努力奔跑的過程。

歷史拍着它強大的翅膀飛過那麼多世紀,這是一條光榮的荊棘路,我只願隨歷史的洪流一路奔跑,時代推我前進,我為時代領航。

守得雲開見月明(60)

浙江一考生

曾做到這樣的題目:“孔子強調‘矜而不爭’是否有違現代的競爭觀?”我思忖了一會

兒,只覺得這是老人家留下的現時代的大智慧。

同沐在一片日輝下,同枕一樣的星河入夢,而人的本能卻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優勢,才有更燦爛的早晨,更香甜的夜晚。

於是我們充實自己以知識,武裝自己以冷漠,保護自己以拒絕,完善自己以獲得,安慰自己以成功。而所擁抱的卻不是最初想要的温暖世界,過度的競爭迴應你以你所贈予的寒意。你懷疑,質問,退卻,倘若有一雙寬厚的手擁住你,有人告訴你:“我在這兒,等着你。”你會覺得全世界的光熱都不及這片刻的温暖貼心真實。

你會覺得,一個人的戰爭,不如有人陪着一起走。

什麼是勝利?成功的滿足是,給予他人一路的馨香也是。弘一法師曾留下這樣的箴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我們追逐着希望的彼岸,但別忘了懷揣初心,用最澄澈最乾淨的目光,注視着他人的奔跑,並給予美好的祝願,便得了心神坦蕩,偷嘗些真水裏的神水味兒。當你無助、失落時,也自有人為你喝彩鼓勵。

矜而不爭,意為不爭名奪利於市,卻並不要求你停駐於原地,只一味幫助、成全他人,不求進步。人之能者,大抵有一些“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雙全法。

如能幹的花匠,不吝于贈人珍貴的花木種子,蜂蝶採擷花蜜,便不會污濁了自家的花木。鄰里溢着清香氣,他的心裏,又怎會少了贈人玫瑰之後留有的餘香呢?又好比中國乒乓隊的“養狼”原則,懷有滿滿的真誠,教與他國技藝,不也反過來促進自己力量的壯大?

心裏種着花草的平凡人,必然也擁懷天地。我總這樣想,這樣的人,不焦不躁,不疾不徐,將他擁有的所有善意坦露出來,從容美好。也必有人懷着滿腔的善意,為他的一方天地灑水鋤苗鋤蟲,全呈現出愈益成熟美好的姿態來。

而誰又看不出那平凡中的不平凡!堅守的心,總能獲得蒙着迷霧的天揮散開陰霾後,那心領神會的月的柔光。

2014年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2014年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啟門一瞬觀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變成了路;而這世上本也沒有門,縱橫的阡陌多了,也就出現了門。世間萬千道路分分合合,亦有萬千門户隔絕兩地。人在世間行,行於路,歌於途,入於門。

門是終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終點。經過那扇門,便是合上了一段路、一段情,便又是一段往事成空,那是一個或圓或缺的句點,是世界之極的天涯。

門是起源,每一段的路途都有自己的起點。打開那扇門,便是展開了一世生、一世夢,便又是一世浮生若夢。那是一道或明或暗的花火,是世界之巔的極光。

門是關卡,有的人停下了前行的腳步,有的人走上了全新的征途。門前是已知的世界,門後是未知的迷途。未知總是讓人恐懼的,而已知給人以温暖的懷抱,但於此同時,已知讓人喪失進取的鋭氣,未知卻是無盡的可能與希望。是該冒險闖蕩還是安於現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有的人把門視為起點,有的人把門視為終結,行止自在人心。

門是選擇,交錯縱橫的道路上立着各式各樣的門,每扇門背後都有着不同的天地。是進入還是退後?是大道還是小徑?是青山綠水還是高樓大廈?門後有着不同的誘惑,也有着不同的艱難,萬千的門户代表着萬千的選擇,行左行右,是正是邪,選擇一直緊握在自己的手中,只看你攤開或是握緊,有沒有勇氣推開那扇門。

門是因果,當你打開一扇門的同時,就註定着另一扇門的關合。門前是一段完結了的果,門後是一段等待開啟的因,那是一段必定要踏上的旅程,但結局可以握在自己的手中。緣起緣滅,正如同門的開合,了卻一段宿舊緣,重啟一段新願。一段路最後的終點,是因為你踏上了起點而產生的,無始便無終,而無門便無路。

門是輪迴。人間循環往復的旅程,在門的開閉間不斷的重啟,不斷的前行。門是終結、亦是起源,像是聖經中記載的那場洪水,終結了一段文明的同時,也伴隨着新的世界的起源。萬物都是在環形的跑道上賽跑,起跑的的那條白線,同樣也是終點的那條紅綢,不斷的追逐競爭,最後還是回到開始的樣子。打開一扇門,就是開啟一段新的人生,開啟一段新的輪迴。

我不知門為何物,因為它代表太多太多。它是絕路亦是希望,是終結亦是起源。它是關卡,是選擇,是冥冥中的因果,是無限循環的輪迴。人生彈指間,啟門一瞬觀。看到的是紅塵世間,是若夢浮生。門後的世界是無法想像的,唯有在開啟以後才能感受它的精彩。

有路的地方就有門,只因門本就是路。

2014年湖南大學聯考優秀作文:心在哪裏 風景就在哪裏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俗話説得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視野才會變得更加廣闊。人生也是如此,只能經歷了他人所未曾有過的風雨磨礪,思想才能變得睿智而曠達。這其中體現着一種意志,更彰顯着一種智慧。

山頂有山頂的風景,沿途有沿途的美麗,風景不在別處,風景在路上。若只想着山頂的風光,忽略了沿途的風景,那麼,換來的是一場辛苦和疲憊。若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那麼,收貨的是一路的愉悦和輕鬆。同一個風景,不同的角度,會看到不同的畫面,不同的眼光,看到的畫面會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看到的風景也各有千秋。

風景無處不在,風景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盡收在會欣賞人的眼裏,潛在了會思考人的腦海裏,藏在了有心人的心裏。旖旎的風光,愉悦着人們的心情,也調節着人們的生活情趣。

風景在路上,人生也是如此,人生短暫,是一趟沒有往復的旅行。從懵懂的童年到暮暮垂老,我們收穫的是什麼?不是名利的多寡,不是財富的積累,不是地位的高低,也不是你一生成就了多大的事業,是一路的成長,是一路上思想的錘鍊和提升,其中的經歷才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人生是一場經歷,更是一場領悟。人生路上,既有春光明媚的日子,也有風雨兼程的艱辛,它不可能是筆直的坦途,難免會經歷曲折和坎坷。我們就在這坎坷和挫折中歷練,用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這一切,去品味人生。在這曲折磨礪中平淡,在那粗茶淡飯中生香,人生旅途,雖沒既定的路線,但有它特定的美麗,最美的不在終點,而在沿途的芬芳,學會欣賞這個世界,學會欣賞這一趟人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是歲月的一種饋贈。

有人説,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不然,不管你是熟悉還是陌生,風景,就在那裏,不離不棄,不動不搖。之所以看不到風景,是因為我們的心遠離了這片風景。只要心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人生處處都是風景。在這個意義上説,風景既在山頂,也在路上,更在心中,心中的風景,千般嫵媚,萬千婀娜,旖旎怡人,沁人心扉。

人生處處有風景,人生處處是風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視覺與感悟。心存美好,用積極的心態去生活,原來生活中處處充滿着幸福,時時存在着快樂,在熱愛生活的人眼裏,生活無處不是美好,無處不是詩意人生。

生命就是這樣,它的綻放與凋零,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幸福也好,不快樂也罷,日子都在繼續,只是我們要在這悲歡離合中,能夠順其自然地接受,坦然地面對,那些聚與散、來與去,既然揮之不去,不如去分享這一路的風景。

2014年江蘇大學聯考優秀作文:一點青春氣,千里快哉風(點評版)

北島在《波蘭來客》中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悲壯的詩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殤。

只可歎,如今沙丁魚湧動於潮水中似的我們,也染了詩人的憂鬱,肆意歎老。這其實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誤以為年歲才是青春的標籤。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滿是黍離之悲:中國傳統五千年曆史,到底老了啊!

他們振振有詞:諾獎的紅毯總沐浴歐風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學。

中國文學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嗎?中國文化土壤貧血嗎?傳統精髓缺鈣了嗎?

不!青春氣的漸消怕是我們忘了蜕化,一度沉於“退化”中。蜕化是中國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贖,是一種繁衍嶄新與深刻血髓的自救。當莫言一獎驚人時,他説:“我的獲獎代表不了社會對文學的重視。”只有社會更多地用一水婉轉的眼神給文學更温柔的注視,才能以一點青春氣息引領千里快哉風!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須接地氣,紮根於現實。當成名作家在久違的舶來文化中狂歡時,那羣血氣方剛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尋根文學”的一角衣衿。不論是王安憶的《小鮑莊》,還是韓少功的《我心歸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後的還魂青春。

“歲月”號沉沒,青春在呻吟。韓國正集體反思“服從”文化,船傾楫摧欲沉時,兩百多名少年服從船方指揮,艙中等待,最終生命褪色;不服從者反而獲救。青春之氣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見的些許“叛逆”。只會温吞吞與外物講和,至多不過成為“社會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夢境在剝蝕老化。沒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場,王小波的話深刻冰涼。

在西南聯大教授吳宓眼中,霧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筆下的空靈幻境。當他駐足街頭,看到“瀟湘館”時,怕是一味難盡。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簫於影下,酌梅瓣上雪釀的酒;可當時,一羣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氣肢解了。吳宓老人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時是青年人對外界的“獻媚”。在這個媒體時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褻瀆了童,還是童褻瀆了神?沒有青春之氣,童也只是人們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攝足文化血脈,為天才鋪壤。

“不長久的,多將以悲劇結束。”戈爾丁的《蠅王》用失去青春後的沉淪給人警示。一點青春氣,只在心裏,它帶來的是拂頰的千里快哉風!

大學聯考閲卷專家點評:《一點青春氣,千里快哉風》,聚焦“中國文化”的“青春”,寫出了鋭氣、寫出了氣派。

2014年江蘇大學聯考高分作文選登:桂香中瀰漫的青春(點評版)

漫步於姑蘇城的石橋流水間,看着或聞着那青瓦白牆的庭院裏傳來的陣陣香氣,眼前總會浮現那抹忙碌的身影。.。.。.

正值暮春,萬物復甦,給人們以生機之感,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巷陌之間,被一縷熟悉已久的桂花香吸引。抬頭時,已站在阿婆的院前。

院子裏滿是阿婆精心呵護的桂花樹。枝縫肆意生長,在綠葉的掩映下,時不時冒出幾朵淡黃色小花,從未見過如此温柔的黃色,如同一輪明月散發的黃暈的光。小花在綠葉間躲躲閃閃,宛若正值青春的羞澀的小姑娘,她的美,是隻許阿婆欣賞的。

猶記年幼時,阿婆曾摟着我敍説她和桂花的情誼是早已深埋下的。迫於生活,阿婆自小便學會做桂花糕,以此補貼家用。她的青春是在濃得化不開的桂花香中瀰漫開來的。

直到現在,正在經歷花樣青春的我才開始有點明白阿婆的青春。我一直以為,青春是需要綻放的,要活出自己的個性,要經歷歡喜、悲痛、叛逆的,那才叫青春。然而,阿婆的青春顯然不同於我們的青春。有一條新的花裙子便可以興奮上好幾天,細緻地打理好家中所有家務,以及不辭辛勞地製作桂花糕,為自己能擔起家中一份擔子而滿足。這是不同的兩代人之間不同的青春,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責任。

踏入門檻,便看見了忙碌着的阿婆:頭上包着一方藍碎花布,絲絲沾在額上的銀髮盡數敍説着她的滄桑。圍着圍裙,略微下彎的背使她顯得那樣吃力。多少年後的阿婆依舊堅持做桂花糕,剎那間,我彷彿又看見阿婆伏身於石寨前,把蒸熟的米粉、糯粉、熟油、提糖拌勻攪合,然後輕輕壓入模具。蒸、擀、匣、刀切後,便盛在盤子裏,潔白如玉的桂花糕氤氲着淡淡的桂香,融入口中,清甜爽口,細膩化渣。這就是貫穿了阿婆整個青春的桂花香。

如今的阿婆早已青絲變為白髮,但她依然堅持着做桂花糕,堅守着一份青春時期便已堅守的責任。

微風拂來,吹起淡淡的桂香,桂香中瀰漫着阿婆的青春。

大學聯考閲卷老師點評:《桂香中瀰漫的青春》詠歎融入桂香的阿婆的青春,作者的情思如馥郁的花香,籠罩了小院,籠罩了阿婆的白髮,籠罩了阿婆堅守一生的桂花糕,並由此慨歎:“阿婆的青春多了一份責任”。細細品味,清甜爽口,細膩化渣,餘韻無窮。 更多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優秀作文,點擊查看

2014年江蘇大學聯考高分作文:空山新雨後(點評版)

當年早已不是翩翩少年的王爾德説,青春是值得並唯一可歌頌的。

誠然,青年人往往沉醉於青春而忘記終有一日老去,青春也並不如他們所料,永久不朽。然而我們要説,春的美好之後,卻是秋的收穫,猶如青春過後的沉穩和歷煉。

且看王爾德,他肆意地塗抹青春的色彩,卻在入境報税時慨然自傲地宣稱:自己僅有名聲足以報税!這是他播種青春所得,與時不朽。

所以,享受春光而似乎始終充滿活力的“日出之陽”,正是我們青年人的天性,本無可厚非,並不是一味地自欺欺人。然而,拿青春賭明天、浪費而不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人,是可悲的。

聽聞多少青葱少女,只為心中偶像的一笑而“打飛的”去看韓星,不禁扼腕歎息:她們的青春,早早地花謝花飛。青春,本該是男兒意氣風發、少女巾幗不讓鬚眉的歲月,為何如此踐踏?

究其原因,首先想到的是巴赫金嗟歎的“喧譁的時代”。青春就像一劑興奮劑,給許多年輕人帶來光陰尚長的錯覺。有些人被浮華的時代遮蔽了雙眼,青春也被人為地上了色,從質樸的純白變為霓虹燈一般迷離的五光十色。這,並不是不朽。

然而,總有人使青春的豐碑光彩四溢,那是他們用心血塗抹的丹青,渾然天成。譬如季羨林在《清華園日記》中所展示的那樣,他並不是海明威筆下的“迷惘的一代”,而是在浮躁的大學時代潛心積澱,踏踏實實地為日後學術打下了基礎。

再如,人們只看到蔣方舟置身於赫赫的青春光環之下,卻忽視了他不倦的青春之聲。王小波的年少輕狂,蘇軾的少年成名,都不是青春本身的不朽,而是青春背後有花朵崢然迸發並結出了生命之果。

青春,最好的姿態也許並不如張愛玲所言:“出名要趁早”。豐子愷的《秋》,詠歎了精魂之不朽,這才是青春之光的理想聚焦。

也許,詠賦青春的詩,最微妙的當屬“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只有空靈、納新,歷秋之豐收,才是最美的“天氣”。

大學聯考閲卷老師點評: 《空山新雨後》是議論文。議論文以理服人,但並不意味着筆下可以無情。“情”和“理”猶如水乳,永遠天然交融。《空山新雨後》的景仰豐碑和扼腕歎息,相輔相成,使議論染上了濃厚的情感色彩。

2012年浙江省語文大學聯考作文題評析 篇三

2012年浙江省語文大學聯考作文題評析

【字體: 最大 大 中 小】 自動滾屏 (右鍵暫停)

發佈日期:【2012-7-30】 人氣:1423

吳祖萬

(浙江省麗水中學浙江 麗水323000)

摘 要:2012年浙江省語文大學聯考作文題評析。

關鍵詞:作文題;評析;比較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3-267-0

2一、作文題呈現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台灣女作家劉繼榮在博文上説,她上中學的女兒成績一直中等,但是卻被全班學生全票推選為“最欣賞的同學”,理由是樂觀幽默、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她開玩笑地對女兒説:“你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兒卻認真地説:“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博文引起了廣大網民的熱議。

網民甲:坐在路邊鼓掌,其實也挺好。

網民乙:人人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

網民丙: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都應該肯定。

從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寫一篇文章,你可以講述故事,抒發情感,也可以發表議論。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不得脱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④不得少於800字。⑤不得抄襲、套作。

二、作文題評析

1、貼近時代

影射教育現狀。我國目前的教育從整體看有以下特點:過於重視精英教育而忽視平民教育,過於重視學習成績而忽視人格品質。從家庭教育來説,“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成為絕大多數家長子女培養的目標。在很多父母眼裏,自己的小孩是最優秀的,即使不是最優秀的也一定要千方百計培養成最優秀的。從學校教育來説,迫於生源壓力、社會壓力和行政等壓力,培養出更多成績優異的學生成為很多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導致最終的結果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眼睛朝上看,朝分數看。對那些成績平平甚至不好的小孩、學生缺乏應有的尊重和關注,對他們身上其他方面的閃光點也視而不見。浙江省今年語文大學聯考作文題正好影射了目前的這種教育現狀,啟發了我們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貼近社會現實。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異常喧囂、浮躁的時代。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出人頭地成為很多人的夢想,儘管這個夢想很不現實。“在路上跑”固然精彩,但人人都想去路上奔跑,路恐怕要被堵住了,況且大多數人並沒有奔跑的潛質。任何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精英總是少之又少的。成為精英需要長久的努力,甚至還需要資質、機遇等各種客觀條件。對於大多數來説,要學會從平凡做起,甘於平凡,享受平凡,尊重平凡。浙江省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題在某種意義上啟發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造星運動”盛行的時代,我們要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到底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是不是每一個都一定要立志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除了極少數人外,大多數人沉靜下來甘願做好一個普通人也許是明智的選擇。

2、關注人文

折射了人文精神。一般認為,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浙江省今年大學聯考作文題是一道真正重視“人的價值”的好題。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何在?是不是隻有那些英雄、成功者、精英們的人生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芸芸眾生們的人生是無意義、無價值的?劉繼榮的女兒和網民甲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一個人格健全的平凡人,他也可以擁有精彩的人生。網民乙認為:“人人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體現了對精英這一類人他們人生價值的肯定。網民丙認為:“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都應該肯定。”體現了平民與精英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浙江省今年的這道大學聯考作文題啟發了考生對人價值的思考,這個思考是有廣度的,幾乎涵蓋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人。也是有深度的,尤其體現在對平凡人價值的思考上。

飽含了人文關懷。一般認為,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一句話,人文關懷就是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就是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命題人在對劉繼榮女兒事例的敍述過程中,比較明顯的流露出一種對平凡人的關懷。劉繼榮的女兒雖然成績平平但由於有良好的人格品質而成為班上 “最欣賞的同學”。這其實在告訴我們,要肯定、尊重我們身邊默默無聞的普通人,甚至是最底層的人。因為在任何一個時代,弱者、平凡者更需要人文關懷。

體現了對考生的關懷。對於材料作文題來説,審題是考生的一大障礙。浙江省今年大學聯考作文有兩個地方降低了考生的審題難度:一是通過網友留言的方式幫助考生解讀了劉繼榮女兒這個故事;二是在寫作要求中明確指出“從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寫一篇文章。”命題人不繞彎子,把要求明明白白告訴考生體現出對考生的一種人文關懷,説到底也是一種人文精神的體現。

3、啟發思辨

劉繼榮女兒説:“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三名網友的觀點也是圍繞“路邊鼓掌”與“路上奔跑”兩者展開。其實浙江省今年大學聯考作文題是一個關係型題目。説到底談的是就是整個社會構成中大眾與精英,芸芸眾生與出類拔萃者之間的辯證關係。考生在寫作過程中最好不要只寫其一,而應在寫出兩者辯證關係的基礎中亮明自己的觀點。如選取網友甲的觀點,在重點闡釋尊重平凡、享受平凡的基礎上也最好不要忘了肯定“英雄”的價值。同樣如果選取網友乙的觀點來作文在重點闡釋英雄、精英的人生價值同時也不要否定眾多普通人的人生意義。網友丙的觀點本身就包含了二者的辯證統一關係。

4、親近考生

雖然今年浙江卷作文題涉及的是一個關於人生意義、人生價值思考的宏大而嚴肅的話題。但作文題選用的材料則很感性,很親近考生。從國小到高中12年的讀書生涯中,考生很有可能都見證了有些學生成績平平甚至比較差卻深受同學歡迎的事例,可以説幾乎所有考生對劉繼榮女兒的故事不會感到陌生。另外通過網友留言呈現出三種觀點的這種形式,也讓考生他們感到很親切。一道好的作文題首先應該親近考生,而不應該故弄玄虛,讓考生面目可憎。和考生生活貼近的題目往往可以消除考生緊張的心理,也有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有東西可寫,寫出真情實感。

三、與浙江省去年作文題比較

2011年浙江省語文大學聯考作文題:

閲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錢學森、袁隆平、宗慶後、張藝謀、馬化騰、劉翔……他們是不同時代不同行業的成功者,有無數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隨其後。他們做過什麼,又是怎麼做的,被寫進了種種勵志讀本。然而,他們的成功很難複製,因為時間在變,萬物在變,一個人成功的路子也在變。

時間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春夏秋冬,四時更替。物理時間隨着時鐘的指針分分秒秒均勻地流逝,而人生的時間,則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疊而成過去,由錯錯對對的選擇建構而成未來。所以,人生的真諦不在複製別人的成功,而是認識自己,在合適的時間裏做好該做的事!

根據上述材料的含義,以“我的時間”為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

【要求】①選擇角度,明確立意。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1、兩年作文題相似之處

時代色彩濃厚。2011年作文題反應的是我們這個時代,尤其是青少年羣體中出現的盲目模仿、複製他人成功的一種現象。比如説一個“李宇春”出名了,導致各種選秀活動氾濫。一個“韓寒”寫書火了,莘莘學子開始做起了“作家夢”。2011年作文題其實恰好暗合了當今社會這種現象,發人深省。2012年作文題其實也影射了當下喧囂浮躁、輕視平凡的現象。在貼近時代、關注社會這點上,這兩年作文題是一脈相承的。

凸顯人文性,關注人生思考。2011年作文題引導考生要做自己: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迷失自己,不要去盲目地模仿別人,複製他人的成功。2012年作文題引導考生思考人生的價值:時代的弄潮兒、領軍人物,其人生價值固然很大;但人格健全、品行端正的人也都是有價值的,哪怕他再普通;不要輕視、否定平凡,要學會享受平凡,甘願做一個幸福的平凡人。

2、兩年作文題不同之處

形式上的不同。2011年採用的是材料加標題的“雙環扣”的形式,考生在作文時,既要扣材料,又要扣標題。2012年是新材料作文,沒有給出標題,考生只需根據材料來作文即可。

寫作自由度不同。2011年考生寫作的自由度很小,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圍繞在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應該做的、適合自己做的事,不要盲目地去複製別人的成功這一個觀點來寫。而2012年則大不一樣,材料更有張力,並且提供了三種觀點,考生在立意上有三種選擇。每位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思考來表達觀點,有利於他們寫作水平的發揮,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在寫作時矯情為文。《新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儘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應該説2012年作文題更鮮明地體現出了這種精神。 審題難度不同。2011年作文題仍沿用前幾年材料加標題的“雙環扣”的形式,大大加大了考生審題的難度,一些只審材料或只審標題的考生寫作時往往離題或偏題。如有些考生只根據標題《我的時間》來寫珍惜時間,時間的可貴就屬於偏題。2012年作文題沒有標題的限制,同時明確提出了幾種觀點,並且明確告訴考生“從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寫一篇文章。”應該説作文寫什麼的指向性方面更明確,審題難度有所降低。

2009年浙江省大學聯考語文作文分析 篇四

2009 【權威解讀】

1、“綠葉” 兒子(女兒)、學生、遊子、赤子„„

2、“根”

母親、老師(教練)、家鄉、祖國„„

3、“綠葉對根的情意” 母子情(親情)、師生情、桑梓情(熱愛家鄉、鄉愁)、愛國情(遊子、愛國赤子)„„

2009年大學聯考浙江卷作文分析:得高分需注意三方面(浙江省餘姚中學 潘昭娣)

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浙江卷自04年自主命題開始,都是話題作文與命題作文,新材料作文還是第一次。從本質上講,新材料作文脱胎於材料作文,但又不限制文體,同時保持了話題作文的開放性“三自”,更具靈活性、新鮮性與開放性,也更能發揮考生的主觀能動性。但新材料作文因其“新”的特點,容易給考生設置一些無形的障礙。筆者認為要寫好這篇文章,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必須全面理解材料,不能脱離整體材料的意思另起話題,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就是説要從材料中提煉觀點而不是話題。如有的學生從材料中引出話題“情意”,則有可能偏題。

第二,必須考慮綠葉與根的雙元關係、辯證關係。根滋養撫育綠葉,綠葉才得以葱綠昌茂,綠葉心懷感恩之情,縱使飄零一生,也眷戀不忘根對自己的呵護。根作用於綠葉,綠葉反作用於根,這是相互的。有很多考生應該會提煉出“感恩”的觀點,比如“遊子對故土的感激眷戀”、“華僑對國家的回報感恩”“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愛戴”等等都可以,但是像一般的幫助別人,比如朋友之間的互相關心,情人之間的互相體貼,陌路人一個友情的微笑,身處尷尬時一份温馨的憐憫等等就與材料中的“感恩”之味有點距離,因為它們都脱離了“綠葉與根”的關係。

第三,要寫好這篇文章,對考生的的思維能力要求較強。近幾年浙江省命題導向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激活學生庫存的知識和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關注現實的認識觀,引導學生心靈的真善美和思維的開闊和多樣。如果考生能超越 “感恩”,能從材料中品出根與綠葉的延續性關係——“給予與吸收,及再給予”,將個體心理上升為一種羣體情感傾向,比如“鄉愁的文化心理”等,則能寫出一定的思想深度,容易得高分。

總之,在全國大範圍一片話題與命題的作文大潮中,今年的浙江卷昂揚走在“新材料作文”的行列,與全國卷Ⅱ及上海卷一起,情理兼重,相信積極參與生活,思考生活,注重生活積累與情感積澱的考生定能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優秀作文】

綠葉對根的情意1

根,托起了綠葉,在春天。根,供起了綠葉,在夏天。根,讓綠葉最後的玩一次,那是在秋天,直到冬天,綠葉再回到根的懷抱裏,讓它也休息一會兒。

根有自己的想法:托起綠葉,讓它感受到陽光的温暖,綠葉也有自己的想法,把自身的暖意,帶回給根,讓它享受到泥土外的温暖。

根常對綠葉説,你遲早會翱翔於天際,而不在於你與我的這段日子裏。綠葉會回答它,我知道,這是最後的煎熬。根笑着,從此托起綠葉。

很快,根就撐不住了,但它仍用最後的力氣,對綠葉説,來吧,撲進我的懷抱,讓我再次保護你吧。綠葉不會,離巢的鳥,怎麼會記得巢的温暖呢?

直到根不再有力氣托起綠葉,它才會發現,自己不再有機會翱翔於天際了,它會咒罵,對根的軟弱恨之入骨,直到它悠然而下,發現根最後的容貌是如此淒厲,它才會後悔,會用最後的力氣衝向它,安撫它,與它以同長眠。

根會勸綠葉再一次爬上去,它會托起它,但綠葉拒絕了,越高的天際,越會迷失自我,與其忘了自己是綠葉,駕着威聶的風,過着觸不可及,卻隨時會跌落的生活,還不如和你踏實的住在一起。根會哭,會笑,為綠葉的不爭氣而哭,為綠葉的醒悟而笑,它不知道,遙遠的天際,是多麼的危不可及。

綠葉和根在一起的時光是最快樂的,陪伴着托起自己的根,撫慰着為自己受傷的根,説,我同樣飛過。

根會捨棄自己的身軀,為綠葉攔下雨雪,哺育着它,綠葉也會捨棄一切,用自己的身體滋潤着它,它們都會説,來年再見。直至綠葉也在根的懷抱中長眠,根會呼喚它,醒醒吧,綠葉兒,天亮啦,我給你找了許多雨水呢。一滴滴雨水,摻着根的淚水,最後一次流在綠葉身上。

根終於把體內的淚水,都給了綠葉,但綠葉仍舊在睡,而根,也再無法呼喚綠葉了„„

來年,根又托起了綠葉,問它:你渴嗎?

綠葉對根的情意2

當綠葉離開根後,感情就變做對根的思念。遠離故國,這對懷有赤子之心的遊子來説簡直就是折磨!所以,我們就很好理解為什麼美國極力挽留科學家錢學森,但他還是不顧一切毅然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若是有人罵他傻,那這人一定是沒有離過鄉或是沒心沒肺的人,我就要説一句“誰解其中味”了。 古人有着更強烈的鄉土情結,“月是故鄉明”則是多數文人的心聲,其中把這種情懷抒發到極致的,非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天祥莫屬。他從元軍中逃脱返宋時曾感慨:“使旦夕得正丘首,復何憾哉!復何憾哉!”古人惜墨如金,兩句的感歎足以看出文山先生對宋土的無比摯愛。儘管古人對於“國”的概念有些狹隘,但我們絕對要對這片“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綠葉致以崇高的敬意。

現在我才明白,葉子在樹上出生成長,即使枯萎了也是緊落在根旁,隨風而去的不過是寥寥數片。“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葉子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找到了最好的歸宿。

但也總有幾片葉子不那麼安分,自己在風中縹緲也就算了,卻痴心妄想着把大樹連根拔起。我不知道他們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是不甘於寂寞,亦或是受了別的大樹的蠱惑?也佈置他們對我們的根有怎樣的情,是不共戴天的恨,或是平白無故的蔑視,還是心理變態的產物?只知道他們的行為可以用“以卵擊石”、“蜉蝣撼樹”或“螳臂當車”來形容。一片綠葉,或多或少總得到過根賜予的營養,但不知受了什麼刺激,忘恩負義地揚言要拔樹或“自成一樹”,這實在是很可笑。這樣蜕變的綠葉在寶島盛產,卻不是蔣介石的錯。儘管委員長帶了“國民政府”逃去了台灣,但他從沒有想過讓台灣獨立,他只是把台灣當成了一根樹幹,想着憑藉它有一天把*****這棵樹幹給鋸了。這當然不可能成功!我們要知道的,是他從沒想讓台灣獨立地成為一棵大樹。如今台灣的“痴夢”,就是蜕變後的“國民葉”“民進葉”的產物,只能歎一聲可笑!

不管是“國民葉”還是“西藏葉”,不管是過去還是將來,綠葉就是綠葉,永遠成不了大樹,這是我們所堅信的不爭的事實。

我們這些綠葉,既已明白中華古樹之恩,就應挑起繁榮樹葉之擔,終盡落紅護花之責,讓我們的中華寶樹永屹於世界之巔,與日月同輝!

綠葉對根的情意3

許多人的眼中,綠葉是鮮花的伴侶。然而綠葉與根的愛情卻是最羞澀,含蓄的。它們的愛,擁有的是愛情的本質---奉獻。

根從出世的那天起,便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為樹不斷地汲取養分。即使長埋於土中也無怨無悔。在根的奉獻下,一粒種子生長為參天大樹。枝繁葉茂,繁花似錦。

綠葉瀟灑地站立於枝頭。它深愛着鮮花。自從第一眼見到花兒嬌嫩緋紅的面頰時。綠葉便知道鮮花是需要它用一生默默守侯的。綠葉默默的愛着鮮花。為它擋風遮雨,呵護着它的成長。花兒在綠葉的陪襯下,越發美麗動人。在微風裏輕歌曼舞。綠葉便痴痴的陶醉,一心一意做護花使者,為愛而付出。根在一次偶然下,不經意透過土壤的縫隙見到了英俊瀟灑的葉。那一剎那,根楞住了,呆呆望着綠葉,心兒怦怦直跳。自此,根愛上了葉。它不奢望綠葉能低下高貴的頭顱瞟自己一眼。只希望綠葉在高高的上方能幸福快樂。根不分晝夜地埋頭苦幹。拼命伸入土壤深處,哪怕已遍體鱗傷,也要將充足的養分奉獻給綠葉。痴情的綠葉哪裏知道根的付出。只是一相情願地愛着花。可是,綠葉卻錯了。鮮花那吸引它的美是背叛的象徵。鮮花在枝頭招蜂引蝶,在眾多追求者面前,鮮花哪裏會記得綠葉的好呢 ?

直到花兒清清楚楚地告訴綠葉,告訴它自己從未愛過它,希望它不要再纏着自己不放時。綠葉那長相廝守的願望被徹底打破。它才發現自己好傻好傻。於是,綠葉沉默了,它決心要離開花兒。但同枝相連的命運讓綠葉只能選擇獨憔悴。唯有它杳無聲息地飄零,才能離開花,才能還ㄗ雜?面對一臉歡欣的鮮花,綠葉只能無力地垂下頭。再不敢看其一眼。就這樣,在綠葉低下頭的一段時間後,它注意到了根。這才發現一直以來,根在自己身後默默支持。漸漸,綠葉為根的真誠質樸所打動。它愛上了根。但沉默卻是彼此溝通的橋樑。 夏的浪潮已褪去,秋的步履踏近。綠葉深深知道自己為期不遠。根雖然也知道,但卻不願相信。它依舊希望自己的勤勞能保住綠葉。然而最不願見到的時刻如期般降臨。葉殘損的身軀被瑟瑟秋風無情地捲起。葉沒有掙扎,沒有落淚。它安靜地順着風兒落下,落在了根的身旁。用最後一絲力氣告訴根它愛着根。隨後含笑而去。根的眼淚浸濕了土壤。綠葉將自己的身軀奉獻出來,化為根的養分。根痛苦的汲取這些養分。在枝頭鑄下葉的精魂。但奇怪的是,枝頭每一片葉子都垂着頭。似乎在向根訴説着什麼。.。.。.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五

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且以作品論英雄(60)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閲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並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鬱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國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並不是説高尚作品背後一定是脱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後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薄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並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鈎,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説,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於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並不在對作品的考慮範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並願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點評:

觀點辯證。對於人品與作品,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作了理性的思考: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並願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這種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侷限,跳出二者關係本身,顯得冷靜,客觀,充滿理性的思辨色彩。

層次鮮明。文章從作品反映其人品起筆,接着反轉一筆:並不是説高尚作品背後一定是脱俗之人,在此基礎上,作者往前推進一步: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鈎,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作者始終朝着一個方向展開論證,不遊離,不枝蔓,並靠論證帶動材料,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一杯春醪寄餘心(60)

唐有劉白墮脱俗隱於市,善釀酒,飲之香美,經月不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但懼白墮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攜着你品性高低。

馮驥才曾道:“植物死了,將生命留在種子裏;作家死了,將生命留在作品裏。”“言為心聲”,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無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節寄託,作品以其穿越時空的永恆與廣遠,承載着作者的追求與修養。

百家爭鳴,各有其芳華。若你的歌聲不現出你最獨特的嗓音,蓋只能湮沒於喧囂的人世。莊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練沉穩,墨子嚴密周全,韓非子肅穆苛刻,則《莊子》抑或《道德經》,《墨子》抑或法家大集,無不承載着其獨特見解,個性思考。台灣雲門舞集享譽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攝人心魄,而其門下弟子亦無一不是高雅養性之性情中人。作者與作品如人與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實的內心,而它只有你將最真實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潤如玉,毫無雜質地現其熠熠光華。

人在成長,作品亦在成長,如影隨行中,兩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巔。龍應台年輕時生活在唐朝,熱情奔放,文字如“橫眉冷對千夫指”,抑或“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與作品攜手脅肩,向更深闊的遠方邁進。俄國詩人安娜·阿赫瑪託娃的人生起伏,其詩作亦從少女的幼稚轉為熟女的沉穩。作者與作品如一對孿生胞弟,在時光的磨蝕下恣意成長,從一個方面,我們得以窺見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問曾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格調與其品性的背離,有時並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掙扎,或是反其道愈見其力。顧城的詩天真純樸,他卻親手殺死妻子;梵高的畫絢麗奔放,他卻癲狂割下左耳。我們能説他們的品性惡劣、思想卑劣嗎?當世界以痛吻我,我在報之以歌后,內心的苦苦掙扎或矇蔽我純潔的心,而內心會在我手遺留中卓然於世。盧梭在《懺悔錄》中極盡猥瑣之能事,而誰又能否認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與人當面的背離,實則乃內心更堅定的追索啊!

當今社會人們熱捧的“雅作”,卻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無知,而恥於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渾不知其作品華美天成、淳樸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堅信,那些枯燈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劍指連營而無畏,筆削春秋而令亂臣賊子畏懼,定會與作品一同矗立於民族之巔。

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在這急景流年的時光裏,哪一杯才是真正寄餘心的春醪呢?

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60)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錯,閲讀時總有此種體驗:朗讀唐詩宋詞,體會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憂國憂民;品讀近現代文學作品,彷彿看見海子的不羈,林徽因的柔中帶剛„„文章與作者本人總是相似的,好像父母與孩子,血脈思維息息相通。

但,總有例外。

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

實際上,這兩種理論並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着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於心的人來閲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餬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

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矇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閲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並試圖從字裏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之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並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説:“熊大窩裏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

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瞭解到箇中緣由,做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

賞之以文,但文章並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瞭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

殊途同歸(60)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裏深深沼窪,養的是白蓮潔淨。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裏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説,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並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裏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反詩歌。”馬爾克思如是説。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後程牴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餘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願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雲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唯一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穀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槓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方案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偷人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於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苟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着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最強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説的家境沒落,常日飢寒全是謊言,還附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着棉襖,虎頭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麼呢?村上春樹説:“我們是一羣日復一日真誠地製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温暖,既然有所收穫,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於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它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我雖然知道這條路難找也難走,但也願南轅北轍。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讓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攜手並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恆的歸途。

筆下的真實與真心(60)

“功名之士,必不為泉石淡泊之音;輕浮之子,必不為敦龐大雅之響。”葉燮曾這樣寫過。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藝術家善於從自身的生活出發,去發現這美麗的世界。世界觀的不同帶來了創作心態的迥異,作為思維外化形式的作品也因此有了不一樣的格調。

《紐約時報》在採訪海明威時問及他最好的寫作狀態。海明威回答説:“最好的寫作一定來自於我愛的時候。”創作是靈感和筆尖的激烈觸碰,強烈的情感奔湧而出。當創作者歸於平靜,擱下筆,卻仍能看見作品裏正翻湧的温柔與熱烈。唯其如此,創作才有了藝術的品格,筆下才有了能透視創作者心靈的真實。

在南美洲反體制主義者長長的名單中,加萊亞諾無疑是殿堂級的人物。這個被稱為“南美洲的良心”的作家,以火一般的熱情和執著,發出對現實最有力的叩問。“我為那些不能讀我的作品的人寫作,為那些社會底層的人,為不識字以及沒辦法的人寫作。”他用筆尖温暖了南美洲的底層人民,又用目光毫不留情地鞭撻全球化下被人們忽視的暴戾與野蠻。加萊亞諾的文字永遠充滿戰鬥的激情,正如他的作品名《南美洲——被切口的血管》。而加萊亞諾本人,也是一位倔強、頑強、勇毅的戰鬥者,正是心裏從未熄滅的火光,讓他的作品有了温度,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他筆下的真實與真心,印證了“文如其人”這個詞,也給世界文壇留下不朽傳奇。

激昂的鬥士留下戰鬥的呼告,而那些堅守內心的人,也在用文字塑造着另一個自己。文學大師木心先生淡泊致遠,一直走在向內心朝聖的旅途。他喜歡從前含蓄的美好也一直竭力去守護那種美好,正如他在《從前慢》中寫下的:“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他的筆下,湧出的是清明的心境與追求;又如楊絳,雖歷經苦難卻從未放棄,親人離去也能勇敢面對,她的純粹和堅韌,從她純淨、“如初生嬰兒”的文字中流露。

真正領悟藝術的人,定會懂得真情實感之於藝術的價值,也了悟自己的生命體驗是何其珍貴。藝術是一種反映,一種途徑,讓我們窺見作者心內湧動的波瀾和曾經歷的悲歡。

違背心志寫下、畫下的“成品”,是手的產品,而非心的創造。因此,從一開始,沒有情感沒有體驗的“成品”,就不能算是藝術。

請在你愛的時候,用心寫下畫下一些東西,不論是停泊於温柔港灣的細沙,還是清朗高遠的明月。要知道,你筆下的真實與真心,在未來便成了你心境志趣的證據。

似曾相識燕歸來(60)

現代刑偵理論中總有憑筆跡辨人一説,因為一個人再怎麼隱藏、偽裝,流在骨中的血脈是不變的,而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於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鈎沉覺隱,一旦發而為文,縱有千萬般隱匿修飾,字裏行間總是風流個性,不可抑勒。

普魯斯特早年時發表過一些小説與評論,縱然與舉世聞名《追憶》一文相差頗多,不論從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那對於細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終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裏。“氣味與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它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撐起回憶的巨廈”。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是什麼內容,揮之不去的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

所以,否認是作家還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筆寫下字,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思維、人格的一部分展現出來,而歷史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人的思想存在,那麼文字便是傳遞思考與精神的最好載體,即使手稿丟失,複本重印,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卻會在時間的積澱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人世,隱藏自我,句式可以轉換,語氣可能顛覆,但墨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大師大多在時間上離我們遙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無端欽慕?“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而包括一個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獨特的“掌紋”。

就像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在《牆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而古斯塔夫福樓丁的細緻與抑鬱即使在這樣明快的“我註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一闕情詩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説大先生的戰鬥、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學思考與反省,“山的那邊 雷聲轟鳴”。就算是當年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意識流小説,大眾仍能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他的獨有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普通的一個詞語,它能讓人們循着氣味,找到當年給你以震撼的那隻燕來,無論它是否迴歸熟悉之感早已匯入骨血,化為純釀,讓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農夫依然是農夫,林居者依舊是林居者,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依然會對着運轉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層思考就如同那個歌唱微風的人,無論面具怎麼多樣,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的東西,畢竟“似曾相識燕歸來”。

2015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彙總 篇六

2015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彙總(9篇)

[原題回放]:

古人説“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應該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問《論詩絕句》卻認為“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藝術家筆下的高雅不能證明其為人的脱俗。這意味着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離的。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寫一篇文章闡明你的觀點。

[注意]①題目自擬,觀點自定。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大學聯考作文]

01、文顯其品,方動人心

喜歡一卷詩書在手,或品讀“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的慵懶與情思,一抹淺淡的遠山黛,畫出女子的婉麗;或感受太史公筆下暗潮湧動的政權爭奪,爾虞我詐,險象環生;或帶着一顆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體味異域風情。正如古人所言,“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不錯的,在文章中確實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瀟灑坦蕩,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學界受人敬仰的,讀者都能找到與文章匹配的詞語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來這就是我們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並不是僅從一篇文章中體現,而是滲透在作家一生的寫作歷程中。初識袁中郎是在《滿井遊記》: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瀟然山水的才子,想來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學家,他自言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其實,這話不但説出了中郎的文學主張,也説出了他的人生態度。在那些讚美自然風光的遊記中,每一篇都是他對這種生活本色的探尋,一種行胸臆的格調。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內心,我們能從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會讓我們的心產生一種共鳴。

文學貴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問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我們總認為的在人格與文章之間的等號卻在這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文章會成為人心的面具,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也許我們需要用一雙聰慧的眼,一顆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發人性的途徑,而有時這條道路會被外界因素阻隔,讓我們看不真實,文章本身也淪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為中國現代詩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詩人,當革命的烈火蔓延整個中國大地時,他的詩便成為了配合革命形勢的產物,毫無立場的歌頌與批判,是成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許在郭老的骨子裏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義,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鎖時,所有藝術的美感就消失 殆盡了。曾經歌頌出《女神》這樣唯美詩篇的人,湮沒在革命的浪潮中,我們只能扼腕歎息了。

但不管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有一樣是不能否認的:文顯其品動人心。因為他們能將自己的真當作湯底,用生活的閲歷作為菜料,以真情實感為輔料,烹飪出一鍋令人回味的佳餚。

評析:作者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以“文顯其品動人心”為題,鮮明地表達了文品應該與人品相一致,這樣文章才能感動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調趣味與人品”的彼此關係,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證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當的文化積累和足夠的閲讀積累。文章首尾語言生動形象,比喻運用恰當。作者具有較為紮實的語言功底,具有辯證性、周密性、靈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維品質,在思維品質上勝人一籌。

02、殊途同歸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養的是水仙清麗;污泥塘裏深深沼窪,養的是白蓮潔淨。倘若人品是哺育藝術的土壤,為何白蓮見不到泥土色,聞不見土壤氣?性情急徐固然可從字裏行間略窺幾許,而人品一説,實難揣測。然而我們欣賞藝術,並非一定要讀作者生年,只要骨子裏渴望開出一朵好花。

“詩歌只與詩人有關的想法是反詩歌的。”馬爾克斯如是説。尤其到了革命時,藝術的種子似乎滿戰場撒播。猶記得鏗鏘的《馬賽曲》響徹巴黎,《自由引導人民》的畫作擎起戰旗,然而法國國歌作曲詞者魯熱,不過是個上尉,甚至在戰爭的後程牴觸革命,像個懦夫一樣度完餘生;畫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國革命的種子”,自信勇敢,連素描的筆觸都不願收斂,作品的格調趣味驚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確是雲泥之別,可見藝術,從不是人品忠實的鏡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傳,必有其唯一的批判標準。肥沃的黑土,美麗的紅壤乃至貧瘠的黃泥,因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長出哺育人性的大麥、稻穀與青稞。

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國家危亡之時,懦夫魯熱的筆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國的兒子!”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與人計較、抬槓的牛頓才俯首為真理海邊拾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絕,語帶機鋒;書法的恣意中,好順手偷人字畫的米芾瀟灑揮毫,盡是大家之風。

因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與美,作品才被稱為藝術,而追求,從來不由人品決定,忠實於內心的藝術家當然可以字如其人,言為心聲,而被生活的苟且壓彎了腰,被人性的陰暗絆住了腳,依然追求着正直與光明,不正是藝術最強烈痛苦的詩意嗎?

北大教授孔慶東近日發微博稱莫言常説的家境沒落、常日飢寒全是謊言,還附 圖一張,上頭的小莫言穿着棉襖,虎頭虎腦,很是可愛。所以我們該要求藝術家什麼呢?村上春樹説:“我們是一羣日復一日真誠地製造虛構的人。”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人品很難達到一致,但我們可以在虛構中要求真誠,那是一顆熱忱地為人類共同的光明掙扎的心。莫言的村莊充滿了人性的殘酷與温暖,既然有所收穫,便不必苛責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滿謊言。誠如不必勸凡·高戒酒,讓魯迅戒煙,要知道他們都是腳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滿天星辰的人啊!我們自己都是這般口是心非,便只顧欣賞藝術,何苦糾纏於多變的人品。

藝術家一生都在難以實現的格調與人品的一致中掙扎,而他們因為同樣高尚的追求覓得一致的歸途。

我雖然知道這條路難找也難走,但也願南轅北轍。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讓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攜手並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恆的歸途。

【評析】 考生從藝術欣賞的視域探討人品多元化與作品內容的關聯度,提出“作品的格調趣味未必與人品一致,卻一定與內心的追求吻合”這一貌似矛盾實則統一的命題,觀點新穎而又深刻。

03、似曾相識燕歸來

現代刑偵理論中總有憑筆跡辨人一説,因為一個人再怎麼隱藏、偽裝,流在骨中的血脈是不變的,而筆跡如是,文章亦如此,於書山稗海中沉潛含玩,鈎沉覺隱,一旦發而為文,縱有千萬般隱匿修飾,字裏行間總是風流個性,不可抑勒。

普魯斯特早年時發表過一些小説與評論,縱然與舉世聞名《追憶》一文相差頗多,不論從語氣還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細品味,他那對於細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終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裏。“氣味與滋味卻會在形銷之後長期存在”,它們“以幾乎無從辨別的蛛絲馬跡堅強不屈地撐起回憶的巨廈”。他的風格就如同他的氣味,別人模仿不來,他也去除不了,無論是什麼內容,揮之不去的總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

所以,不論是作家還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筆寫下字,就相當於把自己的思維、人格的一部分展現出來,而歷史洪流可以湮沒人的生理性存在,卻永遠無法改變人的思想存在,那麼文字便是傳遞思考與精神的最好載體,即使手稿丟失,複本重印,一個人留在文章中深層次的精華卻會在時間的積澱下長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戲弄人世,隱藏自我,句式可以轉換,語氣可能顛覆,但文字中埋藏的個性和獨有的特點總會在不經意間表露出來,值得我們玩味深思。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大師大多在時間上離我們遙遠,如果沒有這些可以彰顯其風骨的經典之作,他們又怎能令我們無端欽慕?“似曾相識”的絕不只是表達方式,而包括一個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獨特的“掌紋”。

就像伍爾芙自然流露的女權主義思想,哪怕在《牆上的斑點》中也略有體現,而古斯塔夫·福樓丁的細緻與抑鬱即使在這樣明快的“我註定了要做詩歌風琴的手搖柄,而你要為你愛的生活而生”一闕情詩中都能流露,更不必説大先生的戰鬥、批判與血性。艾略特的哲學思考與反省,“山的那邊,雷聲轟鳴”。就算是當年法國一位著名批評家模仿意識流大師喬伊斯的筆法挑戰意識流小説,大眾仍能從一個個細微之處看出他的獨有風格。畢竟,“似曾相識”不只是普通的一個詞語,它能讓人們循着氣味,找到當年給你以震撼的那隻燕來,無論它是否迴歸,熟悉之感早已匯入骨血,化為純釀,讓你在作品中沉醉入迷。

紀伯倫曾寫道:“死亡改變的只是覆蓋在我們臉上的面具,農夫依然是農夫,林居者依舊是林居者,而將歌聲溶入微風中的人,他依然會對着運轉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層思考就如同那個歌唱微風的人,無論面具怎麼多樣,你仍然可以看見那最本質的東西,畢竟“似曾相識燕歸來”。

【點評】 豐富的閲讀方能讓人自如駕馭文字,經典的浸潤方能讓人深沉思考問題。“似曾相識燕歸來”,詩意文字的背後是考生對古今中外經典名著的“沉潛含玩”、“鈎沉覺隱” 。

04、一杯春醪寄餘心

唐有劉白墮脱俗隱於市,善釀酒,飲之香美,經月不醒。遊俠語曰:“不畏張弓拔刀,但懼白墮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攜着你品性高低。

馮驥才曾道:“植物死了,將生命留在種子裏;作家死了,將生命留在作品裏。”“言為心聲”,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無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節寄託,作品以其穿越時空的永恆與廣遠,承載着作者的追求與修養。

百家爭鳴,各有其芳華。若你的歌聲不現出你最獨特的嗓音,蓋只能湮沒於喧囂的人世。莊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練沉穩,墨子嚴密周全,韓非子肅穆苛刻,則《莊子》抑或《道德經》,《墨子》抑或法家大集,無不承載着其獨特見解、個性思考。台灣雲門舞集享譽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攝人心魄,而其門下弟子亦無一不是高雅養性之性情中人。作者與作品如人與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實的內心,而它只有你將最真實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潤如玉,毫無雜質地現其熠熠光華。

人在成長,作品亦在成長,如影隨形中,兩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巔。龍應台年輕時生活在唐朝,熱情奔放,文字或“橫眉冷對千夫指”,抑或“俯首甘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與作品攜手脅肩,向更深闊的遠方邁進。俄國詩人安娜·阿赫瑪託娃的人生起伏,其詩作亦從少女的幼稚轉為熟女的沉穩。作者與作品如一對孿生胞弟,在時光的磨蝕下恣意成長,從一個方面,我們得以窺見另一方的性格。

而元好問曾道:“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格調與其品性的背離,有時並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掙扎,或是反其道愈見其力。顧城的詩天真純樸,他卻親手殺死妻子;凡·高的畫絢麗奔放,他卻癲狂割下左耳。我們能説他們的品性惡劣、思想卑劣嗎?當世界以痛吻我,我在報之以歌后,內心的苦苦掙扎或矇蔽我純潔的心,而內心會在我手遺留中卓然於世。盧梭在《懺悔錄》中極盡猥瑣之能事,而誰又能否認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求呢?作品與人當面的背離,實則乃內心更堅定的追索啊!

當今社會人們熱捧的“雅作”,卻不知“雅作”之作者粗鄙無知,而恥於那些外表粗鄙之人,渾不知其作品華美天成、淳樸自然。悲哉!悲哉!而我堅信,那些枯燈夜雨下的荒江野老,劍指連營而無畏,筆削春秋而令亂臣賊子畏懼,定會與作品一同矗立於民族之巔。

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在這急景流年的時光裏,哪一杯才是真正寄餘心的春醪呢?

【點評】 劉白墮、馮驥才、莊子、老子、墨子、韓非子、龍應台、安娜〃阿赫瑪託娃、顧城、梵高、盧梭……如線串珠,如數家珍,使原本較為抽象的“作品與人品”變得真切可感。“下筆如有神”的背後必然是“讀書破萬卷”的文化底藴。

05、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為心聲,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質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個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則為文侷促,品性澄淡則下筆悠遠。固然“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文品與文章有背離的可能,然也有邊角可見其為人。

內在人品、精神形象與外化表現息息相關,即便達不到完全一致,也終有相應透射。美國史學界在研究二戰時流行過一句話:一個性格温馴善良的男人,他做夢也不會把刀插進一個孕婦的肚中。同樣,人的人品特質也是如此,倘若純情温良,怎會行文浮躁侷促;倘若個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會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質與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謂“言為心聲”。

內在人品特質是外化表現的最大操縱者,常有人説我心思細膩,因而行文結構縝密,文字靈動,大抵也出於此。

生命的經歷塑造了性格與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時參軍的畢淑敏稚嫩而濕潤,在懸崖峭壁上俯瞰時積蓄了對生命的珍重;在惡劣高原上慶生時體悟了青春的沉甸。“動輒行者無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醫心,給予了她有條不紊的規章,歷練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筆常常令人震顫,這般凝結於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質與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紋,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這是她對生命的堅定與執着;“氣質是女人最好的化粧品”,這是她對個人修養的提煉昇華。諸如此類 的的撼人心靈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謂“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藴哲思的細密針腳縫綴成其人品與性格特質。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為“以文輔仁”。

文字以一種無形力量使人與之發生共鳴,即便個人品行與行文有輕微錯位,人也會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質,從而完滿自身,更使人與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周國平曾言:“閲讀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人都無法剝奪。”如此看來,文字所迸發的力量着實能深刻影響人,那麼個人文章中所言之品性又何嘗不會與人緩慢靠近呢?

文與人品相輔相成,共同致力於人與文的趨向完滿。性格與人品並非瞬時性組構的,複雜的內在誠然與文章之內涵時而不對應。但必須承認一點:文如其人,言為心聲。真正值得被親手寫下的文章不需要虛與委蛇般奉承,即便如此,也只表現出其為人的假意逢迎,也不失為顯現人品的一種方式。由此也可見文與人的一致性。

文至清,人至明。“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為清正之人的終生追求。

【點評】 本文最值得點讚的是考生思維的縝密性。思維縝密之一體現在區區六字題目——“言自心,文成人”, 一語中的,言簡意賅;對偶工整,吸引眼球。思維縝密之二體現在層層推進的行文思路,先闡釋“人清”對“文明”的影響,再論述“文清”對“人明”的反作用,思辯色彩濃郁,邏輯框架嚴密。思維縝密之三體現在考生通過自身行文縝密來體現 “心思細膩”,藉助靈動的文字滴水不漏地暗示自身文品與人品的一致。

06、且以作品論英雄

自孔孟以來,我們的閲讀方式、欣賞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論世”。我們大多認定“文如其人”,這是有道理的,但並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論人品,且以作品論英雄。

我們很容易理解“言為心聲”,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謂“鬱結乎心而發乎聲”,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個人人品的滲透。引美學家蔣勛之言:“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所以成為千古絕句,我認為不是詩歌上的技巧,而是詩人心靈上動人的東西。同樣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過去了,卻沒有看見”。試想,若是杜甫沒有憂國憂民之心,又何來發自肺腑之言?偉大的心靈,投影在文學上,依然是偉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這並不是説高尚作品背後一定是脱俗之人。我們從小讀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讀猶太人斤斤計較、視財如命的險惡心腸,末了明白人不能為金錢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與良善——但事實上呢?莎士比亞成名後的歲月一直為錢財奔波。他斂錢如命,甚至發放高利貸斂資,更因一家人無法如期還清財物而氣急敗壞、對簿公堂。這時候我們再看元好問的“文章寧復見為人”,便顯得格外諷刺 6 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並不能看出寫就它的筆桿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樣操琴無數、推演其人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樣“知其人、論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調趣味與作者人品未必掛鈎,那又何必糾結其人品如何?人類的文明本身就是寬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謂“文以載道”,作品之“道”,為其根本。我們不妨説,如果一部作品傳遞了人品的真、善、美,讀之令人動容、發人深省,那它就已經達到了“作品”所應達到的目的,至於作者本人如何——你無法從作品中推知的情況是可能發生的——並不在對作品的考慮範圍之內。作者或許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學史最終告訴我們,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認為,面對作品時,要且以作品論英雄。我們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懷並願意將其內化為修養,但我們也能從《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義忠誠的不竭力量。作者終將逝去,其人品也會銷蝕不見;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澤古今。作為重,道為重,人品須臾如蒼狗,應以作品論英雄! 【點評】 “且以作品論英雄”,依靠作品,作者或許不朽;但流傳下來的,終究是“不朽的作品”而非“不朽的文人”, 表現出對論題的到位把握,又體現出對內涵的深入思考,視角極其巧妙。杜工部的憂國憂民之心與發自肺腑之言的千古絕句,令我們肅然起敬;但莎士比亞的斂財如命與《威尼斯商人》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同樣能讓我們汲取正能量。行文充滿理性思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

07、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錯,閲讀時總有此種體驗:朗讀唐詩宋詞,體會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憂國憂民;品讀近現代文學作品,彷彿看見海子的不羈,林徽因的柔中帶剛„„文章與作者本人總是相似的,好像父母與孩子,血脈思維息息相通。

但,總有例外。

金人元好問就認為“文章寧復見為人”,作品有時甚至會背離人品,呈現出虛偽的作者,這又作何解呢?

實際上,這兩種理論並不矛盾。性情確實影響文章,但影響的是“心文”。這種文章本就是作者抒發內心世界所作,字字皆關情。書寫之時,作者力求將內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極力展現,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寫成的文章,常常帶着某種歷史也抹不去的光輝。就好像《報任安書》,哪怕讓一個早將司馬遷的故事爛熟於心的人來閲讀,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與之相對的是“用文”。這種文章總有某種實際用途。高尚但貧困的作家可能寫下流作品換稿費餬口,小人則以修飾之文博取功名。這種文章,如何不背離作者人品?

兩種文章魚龍混雜,被矇騙是免不了的,因此,我們才要賞之以文,考之以史。

“賞”,文章是“賞”的。我們閲讀,便是在欣賞,欣賞文辭佳句,並試圖從字裏行間拼湊出作者的形象。但這形象也只作欣賞用,若拿來作嚴謹的論述,未免太過輕率。在未分清心文與用文之前,這個形象只是我們的美好期望,並非作者本身。此時,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記載的作者生平、他人評價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獵俗語所説:“熊大窩裏怎樣,才是怎樣。”作者在生活中怎樣,人品才怎樣。

高尚的作者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時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內涵,將他的文章與人品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是有益無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們也能瞭解到箇中緣由,作出客觀的評價。偽造者在史料面前是無處遁形的,花言巧語的功名,騙得了一世,騙不了百世。

賞之以文,但文章並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結合,作者的真實才清晰浮現。以如此客觀之態度品讀古今作品,我們才能真正瞭解作者,獲得超越區區一紙文字的精神體驗。

【點評】 在大部分考生拘泥於籠統地探討“文品”和“人品”相關性的時候,本文作者另闢蹊徑,以“心文”和“用文”來為“文品”分門別類,區別議之,不落俗套,讓人眼前一亮。進而提出的“賞之以文,考之以史”,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08、文如其人

以前聽説過字如其人的説法,説通過一個人的字跡便可大致看出這人的性格品質,後來又聽到文如其人的這一説法,即文品大可等同於人品,一個人若書讀得多,文章寫得好,其做人的標準也會在無形中得以提高。所謂文如其人,大概就是説你心裏想的是什麼,便會把你所想的東西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説起文如其人,不免要談到文風這一問題上,所謂的文風就是文章所體現的思想作風,或者文章寫作中某種傾向性的社會風氣以及作者語言運用的綜合反映。在我認為,文風分有剛勁有力與綿柔感性兩種,書面語説即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比如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像李煜和李清照等等。如果説文如其人的話,婉約派的代表詞人似乎更具説服力。李煜因國破家亡這一悲慘的人生經歷,在後期的詞風多以悽楚為主,李清照人到中年丈夫遠逝,內心悲苦不已,寫出“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 最難將息”,他們內心是同樣的悲傷難過,所以寫出的詞便也傳達給人這樣的憂愁。而豪放派的蘇軾,站在江邊仰天長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與他仕途坎坷自身又不屈不撓的與世俗奮戰的品性不是遙相呼應嗎?而這一系列的例子不就是在佐證文如其人這一觀點嗎?

既然真的是文如其人,那麼,想要寫好一篇文章,想要擁有好的文采與為世人折服的文筆,是不是就意味着你的人生經歷要出彩呢?不管文風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各有各的可取之處,古往今來都有不同的文人志士欣賞膜拜,只是文風與文品 是不同的,文品幾乎可以説是關乎一個人的自身發展狀況的概述,就像一個人的人品,如果人品不正,那麼寫出來的文章也一定是遭人唾棄的,不會有人願意浪費時間去看,相反,那些品性正直的人,它的文章必然能給人以正能量,教給人們積極向上的東西,這樣文字才會被人們津津樂道。

所以説,與其想着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不如先學會怎樣做人,一個人立於世界最根本的因素,便是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當你提高了自身的修養與品性,你的文章必然也就為大眾歡迎追捧。無論如何,請記住,應該做一個“大寫”的人。

09、文之常識

古語云:“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矇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瞭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崙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恆,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9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藉常識,憑藉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繫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説,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七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矮紙斜行閒作草

我自愛北國那烈烈狂風,揭起歷史的塵埃,傲骨錚錚;我自愛那萬綠叢中一蕊殷紅,一枝獨秀,留萬世之芳。只是更愛如水的江南,淡靜的溪流浣出的香雅女子,梆梆的搖櫓小調中,婉轉的細潤歌喉。總説在奔騰的江流中,不息向前的生命力使萬物不由得向更遠處拼搏、追求。誠然,生命於世人而言,是一場不可遏制的洪流。如果不想被擁擠的浪拍打在岸上,就必須鼓足力氣,爭高爭勁,直至終於看到盡頭,溶溶而入,那無垠的蔚藍。然而,若看到的盡頭便是盡頭,那麼一番搏鬥之後,終究也是成了波瀾不驚的大海,一如瓦爾登般平靜的洋麪,竟不如湖水那樣澄澈透明地能映出一顆純真的心。 在這急切不停的求索中,作為一個奔跑者,是否,錯過了鼓掌者才能

感悟的一份平靜?

並非每一個都擁有一雙媲美豹子的健腿,並非每一個夢都在遙不可及中等待追尋,亦非每次盡力狂奔的盡頭,都是甘美的瓊池。遙望一位詩人,立於山之高處,低吟:“一蓑煙雨任平生。”淡淡一笑,拂去功名,靜立江頭,看江流而東,飲一樽清酒,與其説,他是失意之士,我更願意相信,他是一位鼓掌者。

徘徊於江頭,見明月之升,他慨然鼓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不見傷情的思戀,除卻仕途的苦悶,只因蘇子一有顆立於世外的心,無畏於奔騰的洪流將身帶去何方,只求清風明月常

存於心。觀萬物之變,立於不變之處,方能無羨於天地,邀飛仙同遊,極宇宙之無窮。

這是蘇子的旁觀,以無慾心,體察萬物,縱然世界瞬息間面目皆變,他依舊可以鼓起掌來,以漁蝦為友,以麋鹿為朋,飄飄而去,羽

化若仙。

當你不適去奔跑時,何不立於一旁,歡欣鼓掌呢?

古人云:無欲則剛。當時間凝滯,便可見追求、沿途只顧揮灑汗水的人兒,錯過了,日落星辰的奇幻綺麗,遺失了雁鳥南飛的戀戀深情,更喪失了初生赤子那純淨的心。而渴求的繁華,較於失去,僅僅是毫末之樂,無慾者卻往往在讚歎中尋求人生的瑰麗拼圖,完成了那

絕美的畫卷。

我打江南走過,是一蓑煙雨的深靜浸潤了這畫一般寧靜的流水潺

潺,我自平凡中成長,不追求那遠遠閃爍的榮光。

但求閒作碧池邊的一席矮草,匐匍於大地之上,聆聽魚鳥的歡歌,為花兒的容顏,歡欣鼓掌。

2012浙江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守得雲開見月明

曾做到這樣的題目:“孔子強調‘矜而不爭’是否有違現代的競爭觀?”我思忖了一會兒,只覺得這是老人家留下的現時代的大

智慧。

同沐在一片日輝下,同枕一樣的星河入夢,而人的本能卻不斷地告訴自己:要比別人多一份努力,多一份優勢,才有更燦爛的早

晨,更香甜的夜晚。

於是我們充實自己以知識,武裝自己以冷漠,保護自己以拒絕,完善自己以獲得,安慰自己以成功。而所擁抱的卻不是最初想要的温暖世界,過度的競爭迴應你以你所贈予的寒意。你懷疑,質問,退卻,倘若有一雙寬厚的手擁住你,有人告訴你:“我在這兒,等着你。”你會覺得全世界的光熱都不及這片刻的温暖貼心真實。

你會覺得,一個人的戰爭,不如有人陪着一起走。什麼是勝利?成功的滿足是,給予他人一路的馨香也是。弘一法師曾留下這樣的箴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我們追逐着希望的彼岸,但別忘了懷揣初心,用最澄澈最乾淨的目光,注視着他人的奔跑,並給予美好的祝願,便得了心神坦蕩,偷嘗些真水裏的神水味兒。當你無助、失落時,也自有人為你喝彩鼓勵。矜而不爭,意為不爭名奪利於市,卻並不要求你停駐於原地,只一味幫助、成全他人,不求進步。人之能者,大抵有一些“不負

如來不負卿”的雙全法。

如能幹的花匠,不吝于贈人珍貴的花木種子,蜂蝶採擷花蜜,便不會污濁了自家的花木。鄰里溢着清香氣,他的心裏,又怎會少了贈人玫瑰之後留有的餘香呢?又好比中國乒乓隊的“養狼”原則,懷有滿滿的真誠,教與他國技藝,不也反過來促進自己力量的壯大?

心裏種着花草的平凡人,必然也擁懷天地。我總這樣想,這樣的人,不焦不躁,不疾不徐,將他擁有的所有善意坦露出來,從容

美好。也必有人懷着滿腔的善意,為他的一方天地灑水鋤苗鋤蟲,全呈現出愈益成熟美好的姿態來。

而誰又看不出那平凡中的不平凡!堅守的心,總能獲得蒙着迷

霧的天揮散開陰霾後,那心領神會的月的柔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59e9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