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個人文檔 >學生作文 >

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600字(精品多篇)

家鄉的風俗作文500字 篇一

盼望着,盼望着,春節邁着矯健的步伐一分一秒向我們走來,小轎車堵滿了各家門口,到處都散發着喜慶的氣息!幸福的笑容無處不在!

除夕這一天,大家都在為過年做最後的準備,等到中午十二點家家户户都貼上了大紅的春聯。不到一會兒各家爭先恐後放起了鞭炮、煙花,即使煙花不如夜晚時那麼璀璨,人們依然笑靨滿面。

吃完午飯後,小孩子出去玩耍,大人們則為年夜飯開始準備食材。我家做年夜飯,每年都有魚,“魚”代表年年有餘;當然也會做一些豬蹄,寓意是:“過年吃豬蹄吃穿沒問題。”一邊細細品味豐盛的年夜飯,一邊看着《春節聯歡晚會》……

忽然我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鼓聲,本來還沒太在意,但隨着那整齊的鼓點“咚恰恰!作 文 吧咚恰恰……”越來越清楚,我衝出門外,沒想到以前很難見到人的街道,今夜卻人頭攢動,聲勢浩大。人們用簡單的旋律,表演出對除夕之夜最真實的吟唱。有小娃自己跑出來看;有年邁的老者被人摻扶着欣賞;還有幾個月大的嬰兒被大人抱着觀看,人們用發自內心的笑聲表達了對新年的喜悦。

幾小時後,新年的鐘聲響了,剎那間,黑色的天空變得五彩斑斕。一道道煙花劃開那黑漆漆的天空,綻放出絢麗的色彩……煙花此起彼伏在天空飛馳,就像要丟棄今年的不愉快,將新一年的目標、理想掛在空中。如果今後的某一天,我們變得頹廢,那你就想想定下的目標,你去刻苦努力,認真的完成它!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

我愛家鄉的除夕夜,更愛我的家鄉。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二

正月初五拜財神,五月初五包粽子,七月七吃巧雲……我覺得,年前祖宗是最重要的年前請祖宗也可以叫作“做羹飯”,是人們對祭祖的稱謂。一般都是晚飯。這天,人們總要買來香燭冥紙,擺上酒席,虔誠地祭祀一番,也是為了感恩祖先並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財運。

今年,媽媽照常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好天氣,並且我不需要上課的日子來做羹飯。大清早,媽媽就去菜場買了最主要的食材,回來立馬準備了起來。下午,我們一家去墓地化紙錠回來後,馬上忙活了起來。

第一桌:請六神;媽媽端上整隻雞(旁邊還要放一把刀),整條魚,整刀豬肉,素菜和豆腐,點了紅的糰子,還有水果和糖。隨後,爸爸將六個小杯子整齊地放在桌子的東西兩排,再倒上酒,擺上筷子。媽媽又拿出了香爐放在桌子北邊,然後打開大門,用方言説了句:“來吃年夜飯咯!”以往,這個時候還會放鞭炮,但現在禁止燃放,我便靈機一動,找來了天貓精靈來放“無煙”鞭炮,樓下的住户聽到這聲音也開門納悶。我和姐姐還有媽媽在門口鐵桶裏化紙錠,媽媽一邊化,一邊喃喃自語。燒完紙後再回到香爐前輪流磕頭。磕完後,爸爸又在他們的酒杯中添了點酒。之後我們開始盛飯了。

吃了一會結束後第二桌就要開始了:請祖宗;這次要準備十二個酒杯和十二個碗,把整個的雞、魚、豬肉切塊加熱端上桌。同時,香爐也要換位置,從北邊移到南邊,大家就團團圓圓一大桌了,聚聚了。

老祖宗吃的差不多了,要走了,爸爸便把椅子挪了一下就結束了。儀式結束後,爸爸媽媽把酒和飯都倒了,我看着白米飯和酒就這樣被倒入了垃圾桶,實在覺得太浪費了,畢竟粒粒皆辛苦。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做羹飯的方式也有了些改變,雖然這些行為看似迷信,愚昧,但實質包含了樸實的人們心中深深的情意。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三

今天的老家似乎分外熱鬧,村口的老樹上掛起了紅燈籠,拉起了橫幅,遠處還有鞭炮的陣響,桐廬南鄉邊的時節到了!

時節裏最忙的地方莫過於家家户户的廚房了。這地方打自一上午就炊煙不斷,煎炒蒸炸,涼拌果盤,全在為中午那隆重的宴席做準備。農家土灶上多屜蒸籠裏熱氣蒸騰;砂鍋裏筍乾鴨煲 “咕嚕咕嚕”地冒着泡;鍋子裏各種小炒在廚師手裏上下翻飛。這邊水池裏嘩嘩嘩的洗菜聲,那邊擋板上咚咚咚的切菜聲,還有灶孔裏柴火燃燒的嗶嗶啵啵聲,簡直就是一首炊廚合歡曲!

臨近中午,客人們陸續來了。這些客人有的是親戚朋友,有的是朋友的朋友,認識的儘管來,不認識的來了再介紹,多添幾個人桌邊擠擠,都沒關係。過時節就是圖熱鬧,誰家熱鬧誰家就人緣好,旁人看着也高興。

爸爸出去迎客,媽媽沏茶切水果,我一會兒敬茶,一會兒取東西,反正是打醬油。爸爸招呼客人們入席: “來來來,吃點水果,嗑點瓜子”説話間,茶果端上來了。

客人們也到的差不多了,便上菜了。第一道菜是悶燒大閘蟹,紅彤彤的外形與鮮香的醬汁,令人津從口生。接着什麼紅燒豬蹄、清蒸魚、燉牛肉、油燜筍等等都陸續端上。爸爸客氣道:“來來來,別客氣,隨便吃。”大家在你呼我讓中入座了,熟悉的,不熟悉的這時候也都聊上了。男人們抿幾口小酒,臉色微微泛紅,開始説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什麼生意難做啦,投資謹慎啦;女人們吃了幾口菜,也紛紛聊起自家孩子的學習,家常裏短的。整一桌上説談聲不絕,笑聲不斷。主人敬酒,客人回敬,大家舉杯同敬,在“砰砰”的碰杯聲裏祝福彼此,也為時節畫上一個幸福的句號。

飯後,人全散了,但鬧尚存;宴雖完了,但喜還在;親雖別了,但情留存心間。時節不就是用來團聚的嗎?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雖然我們的國家地大遼闊,每個地區的風俗有千千萬萬,但我想,有一個風俗定有相同之處,那就是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更是一年四季中最隆重的節日。家家户户都喜氣洋洋,一家人團團圓圓圍坐在桌邊,高高興興地吃年夜飯。

傳説很久以前,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人們都叫它“年獸”。每年除夕,它都出來濫殺無辜。有一年除夕,“年獸”掙斷了鐵索,又竄回村中去吃人咬牲畜。村民們與它拼死搏鬥,才將它趕走。第二天大家相互登門慶祝,這樣就有了“拜年"的習俗。時間一長,人們逐漸找到了“年獸”的弱點:怕光、怕紅色、怕響聲。所以,除夕之夜每家每户貼春聯、放鞭炮。這樣,“年獸”就不會再害人了。這一天,人們稱為“過年”,又稱“春節”。

到了除夕這一天可真熱鬧!家家趕做年夜飯,到處飄蕩着酒肉的香味。門前貼上紅紅的對聯,屋裏貼上富有年味的“福”字。一家人歡歡喜喜圍坐在一起,包餃子,談論着趣事。吃年夜飯,一家人聚坐在一起,等待着新年鐘聲的敲響。“五、四、三、二、一!過年啦!”屋裏洋溢着歡樂的笑聲。

春節這天早晨,孩子們紛紛向大人們拜年,説一些吉祥的話,表示對家人的祝福,大人們聽了這些美滋滋的話,都掏出腰包,給孩子們壓歲錢,頓時,孩子們心花怒放。

春節多麼熱鬧的節日,一個家家都知曉的風俗,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家鄉的風俗作文 篇五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題記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我縣,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

噠噠噠,什麼聲音,噠噠噠,又是三聲響。走過去一看,一座小舞台上坐着幾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咦?這是要表演什麼嗎?奶奶説:“這是將樂的風俗——南詞。有近百年的歷史”聽上去應該挺無聊的吧,這不比看大媽跳廣場舞還無聊?大奶奶非要留下來聽一聽。我不知什麼時候失了神。爺爺們手上拿的樂器是什麼?“這裏有二胡、揚琴、琵琶和絲管”奶奶説。“哦哦!原來奶奶不是很笨嘛”我嬉笑着。

來看的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老爺爺老奶奶。奶奶説:“這對我們來説可有意思了嘞。”

音樂聲越來越響亮,爺爺們的口中唸唸有詞的講出了幾句方言,聲音時而高起來,時而又低沉,還怪有節奏感的。

表演南詞的爺爺們,少説也有六七十歲了吧?為什麼他們這麼老呢?我還在思考問題呢“噠”南詞的又一段高潮到了,爺爺們的口中又陸續地講起了幾句方言。台上的爺爺們擺了擺頭,台下的觀眾也跟着一起。

慢慢的,台下的觀眾入了迷,就好像爺爺對我們做了什麼祕術一樣,一段高潮驚醒了我們。

表演結束了,一些觀眾還沉醉在其中無法自拔。看完這次表演後,我感覺我已經愛上了這個風俗。

散場了,我一直回頭看,一直依依不捨的。

將樂南詞這門藝術已經傳承近百年了,可表演的人卻越來越少,會不會在不久的將來,就消失了呢?

南瓷這門藝術讓我感歎:“潺潺南詞溢鄉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500字 篇六

臘八粥

杭州市時代國小六(4)班於雋蘅

臘月初八要喝臘八粥,這是每一個杭州人都知道的傳統習俗。

這好喝的臘八粥是怎麼發明的呢?傳説,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發明的。朱元璋小時候家裏很窮,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種各樣的老鼠的存糧,用他們熬成了一大鍋雜糧粥,用它果腹充飢。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當年那鍋“救命粥”,便命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為吃的這天剛好是臘月初八,便把這鍋粥命名為臘八粥。

臘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紅豆、綠豆、蓮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淨,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軟的食材放入鍋中,再加入桂圓肉、紅棗、冰糖,倒入大半鍋水,開大火煮沸,然後轉小火慢燉,期間還要不停地攪動,以防沾鍋。大約一個小時後,一股濃濃的香味從廚房裏溢了出來,在屋裏的各個地方瀰漫開來。

臘八粥熬好後,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裏塞,舌頭卻被熱粥燙出了兩個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熱粥啊!

其實,不僅是每家每户,社區會熬臘八粥分送給孤寡老人,靈隱寺也會給在風雪中站崗的交警,為城市“扮靚”的環衞工人們,以及各行各業的志願者們,送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從雜糧粥到臘八粥,從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臘八粥會一定會繼續傳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家鄉風俗作文 篇七

當金黃的樹葉離開樹梢,似蝴蝶翩翩起舞時,那一刻我已知道,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已經到來。

我們接着按照習俗,在一家餐館坐下,點了幾份重陽糕和一桌豐盛的菜。爸爸和爺爺當然也點了兩杯當地特有的菊花酒。這時候,爸爸問我:“重陽節為什麼要喝菊花酒,佩茱萸?”我搖搖頭,對這個問題一知半解,不知道怎麼回答。

爸爸抿了一口酒,笑着對我説:“傳説九月九日是不祥之日,多災多難,因此民間流傳在重陽節登高,佩茱萸以辟邪。”“這傳達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多好呀。”這令我十分感歎,這時候,爺爺不知從哪掏出了茱萸佩在了我的腰間,笑着説道:“快帶上,小心災難專門來找你。”我們全家人呵呵笑了起來。

一轉眼便是漆黑的夜晚月亮被厚厚的雲層籠罩,已留下幾絲皎潔的身影,我們望着遠處的燈光和綠影默不作聲,似乎正為之後的人生默默祈福。

在回家的路上,我低沉着吟送起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讓我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旅行。

重陽節當日,等我放學寫完作業後,我們一家老小準備到泰山公園的泰山前去遊玩。登高必定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據説是為了消災躲難。

轉眼間就到了泰山公園,我們一行人對重陽節的到來感到十分興喜。登高的途中,我給爺爺奶奶送上了祝福語,祝他們重陽節快樂,身體健康。重陽節又叫老人節,當然要尊老、敬老、愛老了。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登上了這座小山,望着遠方被層層燒雲映紅了天空,大雁排成“一”字形向遠處的天邊飛去,我們一行人賞着秋景,説説笑笑的走出了公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erenwendang/zuowen/o7dn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