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就業力調查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查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查報告多篇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1

近年來,我市繼續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力爭實現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水平和服務能力雙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大幅提高。目前,漢中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10所,在校生12000餘人,全市高中階段職普比例大約為1:4,20xx年我市中等職業學校共計畢業3340人,就業3265人,就業率達98%。

一、就業總體情況:

(一)就業人數和就業率

20xx年,畢業學生數3340人,就業學生數3265人,就業率98%;直接就業人數1772人,直接就業率54%;對口就業學生數 2807人,對口就業率為86%。在就業學生中,進入各級所有制企事業單位的學生人數為1323人,佔畢業學生比例為40%;升入高一級學校人數為1493人,佔畢業學生比例為44%。

(二)各產業就業分佈情況

從事第一產業的畢業生數為23人,佔就業學生數的0.7%;從事第二產業的畢業生數為1182人,佔就業學生數的36%;從事第三產業的畢業生數為567人,佔就業學生數的17.4%。本地、異地和境外就業情況:在本省就業的畢業生數為304人,佔就業學生數的9%;到異地就業的畢業生數為1468人,佔就業學生數的45%。就業渠道情況:通過學校推薦就業的畢業生數為1230人,佔就業學生數的38%;通過中介介紹就業的畢業生數為221人,佔就業學生數的6.7%;其他渠道就業的畢業生數為321人,佔就業學生數的9.8%。

(三)專業大類就業情況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劃分的19 個專業類別標準,我市畢業生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專業:

醫藥衞生類:畢業生數709人,就業人數709人,對口就業人數638人,對口就業率90%

信息技術類:畢業生數708人,就業人數677人,對口就業人數530人,對口就業率78%;

交通運輸類:畢業生數528人,就業人數515人,對口就業人數478人,對口就業率92%;

加工製造類:畢業生數598人,就業人數581人,對口就業人數529人,對口就業率91%;

教育類:畢業生數420人,就業人數420人,對口就業人數374人,對口就業率89%;

從專業分類看,對口就業情況最好的專業是交通運輸類,對口就業率高達92%;其次是加工製造類,對口就業率為91%;信息技術類對口就業率最低。從畢業生數量看,醫藥衞生類、信息技術類和加工製造類專業畢業生人數最多,畢業生數最少的是文化藝術類專業。從就業學生數量看,醫藥衞生類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其次是信息技術類,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少的是文化藝術類專業。

二、就業質量基本情況

1、簽訂就業合同情況

20xx年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就業學生中,有1620人簽訂1—3年期限就業合同,佔直接就業學生91%;有557人簽訂1年期限就業合同,佔直接就業學生31%;有461人簽訂1-2年期限就業合同,佔直接就業學生26%;有602人簽訂3年期限就業合同,佔直接就業學生34%。簽訂3年及以內期限就業合同的人數所佔比重最大。

2、畢業生就業起薪情況

20xx年就業學生中28人起薪1001—1500元之間,佔直接就業學生比例1.5%;有176人起薪介於1501元和20xx元(含)之間,佔直接就業學生10%;有256人起薪介於20xx元和3000元(含)之間,佔直接就業學生14%;有1312人起薪高於3000元,佔直接就業學生74%。數據表明,起薪高於3000元以上人數所佔比重最大。

3、畢業生享有勞動保險情況

20xx年,直接就業學生中享有三險的人數為196人,佔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11%;享有五險的人數為161人,佔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9%;享有三險一金的人數為182人,佔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10%;享有五險一金的人數為1077人,佔直接就業學生比例為60%。數據表明,享有五險的學生佔比最多。

三、畢業生獲得資格證書情況

20xx年學校畢業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為1928人,佔畢業學生比例為53.6%。

四、就業滿意度情況

通過對20xx年就業學生3265人的調查瞭解,比較滿意、滿意和非常滿意的學生人數為1788人,佔調查人數的54.8%,無法評估1461人,不滿意為27人。

五、存在的主要就業問題

畢業生就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部分專業對口率低、工資待遇不高、工作不夠穩定等方面,具體列舉如下:

1、專業對口率不高,學非所用的現象比較嚴重。中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從事生產一線操作或管理技術工作的人員,其就業的最大資本或優勢就是專業特長和動手操作能力。但從實際情況看,20xx屆畢業生中,信息技術類和教育類專業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崗位與自己所學的專業不對口基本不對口,即使對口,在工資待遇及福利方面也較為低下,有的也只是臨時工。

2、本地就業學生工資待遇低,只有極少數學生迫於家庭或其他原因選擇本地就業。大多數學生選擇經濟發達地區(我市所選擇的企業一般集中在長三角一帶)就業。

3、工作穩定性較差。一些就業學生尚未滿試用期就換了單位,很大一部分就業學生在初次就業企業工作時間不足一年,有的就業學生甚至一年內換了幾個就業單位,頻繁跳槽。很多畢業生做的工作與農民工做的工作並無二異,技術含量低,以簡單的體力勞動為主。

六、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來自社會環境、政策措施、學校培養和家庭個人等方面的因素。

1、社會環境方面的原因。目前社會上鄙視職業教育、重視高學歷文憑、輕視技術勞動的現象仍比較嚴重。企業普遍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長,加之中職學生就業年齡相對較小,吃苦耐勞精神差,導致學生就業不穩定,直接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2、學校在培養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學校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欠缺指導。學生畢業了不知道自己該幹啥,把掙錢多少做為謀求職業的唯一標準。學校教育與市場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脱節,學校的課程設置還難以跟上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新變化,學校教育教學中技能教育質量不高。為了給每個學生設計適合其自身條件的職業生涯,作為班主任、職業指導教師,應幫助學生設計合適的職業目標,開展職業生涯設計諮詢活動,穩定其就業的選擇。

另一方面學生適應能力培養不足。學生剛剛離校,大多思想都比較單純,對如何應對複雜、突變的事物缺少必要的思想準備,加之學生知識面窄、技能不過硬、心理承受能力差、競爭意識淡薄、人際關係緊張等,部分學生無法適應全新的工作、生活,而學校對學生綜合素質和適應能力及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生存適應的能力教育有所不足。

3、家庭或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許多家長和學生自身看不起職業教育或所從事的技術工作。選擇職校本為無奈之舉,中職學生入學時對專業和職業並不會有較多的考慮,他們的專業有許多是由老師或家長代為包辦的,造成學生對專業缺乏興趣,也不關心自己的就業前景。以至於即使在職業班學習了,學生自身也沒有強烈地意識要學好一技之長,反而相當挑剔,怕苦怕累,實踐環節中不願主動去動手操作學習。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2

一、大學生對就業前景的關注的比較少

在調查中瞭解到,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關注還是比較少的,僅有24%的同學表示一向在關注就業信息,而71%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在看到時留意下。而對就業情景的關注程度,直接影響了對為所選職業所做的準備程度和將來職業所帶來的成就高低。同學們大都表示對未來的工作有擔心,但在實際生活中卻缺少了這種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現。

總結照成這方面的原因:

1、因為學生此刻仍在安逸,舒適的學校中生活,對激烈的社會生活沒有足夠的瞭解。在經濟上仍依靠父母,忘卻了就業壓力帶來的緊張感,每一天仍是如中學生活,上課、下課,對就業缺乏了準確的瞭解和認識。

2、學校供給的就業指導不到位。同學們表示,雖然學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只是泛泛的講些大道理,缺少了實際的操作本事。

二、大學生個人本事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

自我認識包括個人的興趣與特長、個人的性格與價值觀、個人所選定的目標與需求、個人的情商、個人的工作經驗、個人的學歷與本事、個人的生理情景等個方面,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資料之一。

經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瞭解,發現社會所需要的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綜合素質應當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講誠信,善於協調、容易與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基本的法律法規知識。

調查顯示,有60%的大學生認為造成就業難的狀況,除了社會壓力大,企業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問題還是在於自身的工作經驗的缺乏,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和本事缺失,突出表現為相對缺乏社會實際工作經驗,缺乏解決現實問題的本事,缺乏艱苦創業精神,在與人合作與溝通方面存在着障礙。在調查中發現,有57%的同學認為自我表達本事和人際交往關係是自我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難題。

職業生涯目標是指可預想到的、有必須實現可能的目標。而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我實際,這就要求我們要對自我有所瞭解。經過個人分析認識自我,估計自我的本事,確認自我的性格,發現自我的興趣,明確自我的優勢,衡量自我的差距,並以此來開發自我塑造自我,使自我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然而調查證明,大部分大學生對自我的本事、興趣、職業傾向都缺乏深度瞭解,自然對職業生涯目標是模糊的。

三、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職業期望狀況

影響職業期望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聲望地位穩定性因素(地理位置與單位性質、社會經濟因素),內在價值因素(是否能發揮自我的才能、自我的夢想),外在價值因素(家庭的經濟條件、薪水和福利、)。在調查中,被調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自我的夢想、家庭的經濟條件、父母的決定、社會經濟因素、是否能發揮自我的才能,按自身在選擇工作時所起作用從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職業選擇中研究的首要因素的選擇情景,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單位性質和父母的決定為同學們所所首先研究下的,接下來是自我的夢想、是否能發揮自我的才能、家庭的經濟條件、社會經濟因素,男女生沒有顯著的差異。

據調查發現,以往的學生對自我就業後工作的要求,無論是單位性質反面還是薪資方面,要求都比較高,但此刻的就業形勢似乎不允許初出茅廬的學生有挑工作的機會了,大學生們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學都表示能夠理解“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對於以後將從事非專業的工作,有61%的同學都表示能夠理解,看招聘單位給出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景。但在就業公司選擇時,有58%的同學期望能夠再外資企業和政府部門工作,對那些民資企業僅有極少部分的同學表示會研究,這也是大學生好高騖遠的表現,似乎也有點不切實際。

四、幾點意見:

從調查顯示目前大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表現為:

1、對就業形勢的關注度比較少。

2、個人本事存在缺陷,自我認識不足,缺少實戰經驗是致命因素,沒有準確的目標

3、大學生的職業期望還是比較高。

(1)學校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就業工作,儘快完善就業指導體系

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工作同等重要。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屬於就業匹配的促進措施。其核心在解決用人單位和畢業生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經過向大學生供給就業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理解職業指導,幫忙他們進行有效的職業決策。在借鑑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高等院校應經過改革傳統的管理體制,逐步構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質和職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畢業生供給就業信息服務和就業幫忙。具體措施包括建立大學生就業信息系統,並與全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聯網,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系統;建立職業指導機構,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估、職業開發以及制定工作尋找戰略,為學生供給充分的信息與指導服務;建立職業指導課程,列入學校教育課程資料和教學計劃,實施在校學生的就業指導與實習政策等等。

(2)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

首先大學畢業生要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當前全社會就業形勢比較嚴峻,除了表此刻就業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的矛盾外,城鎮和農村就業問題同時出現,新生勞動力就業和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相互交織,這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困難。所以大學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業不就”的思想,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正確的就業觀。調整自我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基層去謀求發展,到艱苦的地方去創業。其次轉變到靈活就業,先就業、後擇業的動態就業上來,轉變到行行出狀元,“幹一行、愛一行、幹好一行”的敬業觀念上來。最終認清自身的素質和條件,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尋找與自身條件相適應的、適合於自我的用人單位。畢業生應當給自我做出一個正確的評價,自我評價要全面、客觀,既要看到長處的一面,又要看到短處的一面,既要對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質進行具體的評價,又要對其他各方面進行綜合評價,既要研究全面的整體因素,又要研究到其中占主導地位的重點因素。

(三)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的本事,在校期間也能夠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如學校安排的社會實踐,社團的下鄉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招聘會,也能夠在不影響自我學業的前提下去找一份兼職,提前適應社會生活,瞭解此刻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積累一些社會經驗,豐富自我的閲歷。這些都是將來找工作的資本。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3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當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不太瞭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當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當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著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4

為全面瞭解山東省大學生當前心理健康狀況,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省情綜合研究中心、山東大明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於xx年9月至11月對山東省部分高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山東大學生就業心態日趨理性,而且不怕吃苦,希望提高自身能力以應對就業難。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40份,回收率為94%,其中男生372人,女生568人;本科生686人,研究生254人。

在“你希望畢業後的去向是什麼”的調查中,33.88%的大學生選擇了“在工作中尋找機會深造”,30.69%的學生選擇了“繼續深造”,24.92%的學生選擇了“就業”,還有10.51%的學生選擇了出國發展。

調查顯示,山東大學生的就業心態日益理性。在“畢業後找什麼樣的工作”調查中,選擇“符合自己專長”、“有發展空間”兩項的學生都佔被調查者的一半以上,34.36%的學生傾向於找“社會地位高、收入高”的工作,選擇“無所謂”和“要我就不錯了”等選項的學生均佔被調查者的2%左右。在“畢業後你希望在哪工作”的調查中,45.98%的學生選擇“省內”和“省內發達城市”,23.94%的學生選擇“北京、上海等國內經濟發達城市”,10.87%的學生選擇“回生源地”。

此外,在“你是否能吃苦耐勞”選項調查中,75.11%的山東大學生選擇了“可以,吃苦能夠鍛鍊自己的毅力”。敢於吃苦、勇於拼搏仍然是山東大學生的主流精神狀態。

“如果能改變自己,你最想改變的是什麼?”此項調查發現,38.65%的學生選擇了“能力”,19.50%的學生選擇“知識”,11.67%的學生選擇“習慣”,還有10.33%的學生選擇“財富”。.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5

今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教育的提高,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羣體不斷擴張膨脹,大學生就業難等一系列社會性間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近年來深圳富士康公司發生的連續跳樓事件,在人們為那些年輕的生命感到惋惜的時候,也更加關注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解決大學生這個弱勢羣體的就業難間題、生活難等間題,已經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解決這個間題,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安定,才能能真正把知識變成生產力,從而推動一個國家的實力發展。

首先,“弱勢羣體”這一概念,在以前雖然不同程度上也劃分過一定階級、一定人羣,但還沒有把大學生納入其列,隨着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生活難等間題的日益加劇、形式的更加嚴峻,無形中把大學生劃分到了實實在在的弱勢羣體之列,“畢業即失業”的言論已經不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情況下,社會上存在的許許多多、或明或暗的漠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使大學生弱視羣體無法獲得平等的就業權,被無情地剝奪了公平競爭的資格,也引發了種種社會衝突和矛盾。

據國家人力資源部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就連續八年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統計:20__年212萬、20__年280萬、20__年333萬、20__年413萬、20__年495萬、20__年559萬、20__年610萬、20__年631萬,從詳細數據觀察,可見畢業生的人數程猛增趨勢,八年累計3533萬,而據教育權威部門統計顯示:到目前為止20__年畢業生就業率僅為35%,加之以往畢業還役有就業的學生,並且不考慮虛假就業信息的存在,我們可以看到目前的就業形勢是多麼嚴峻,如此龐大的基數已形成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以往的畢業生還沒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之下,又一撥的人羣又加之到來,緊缺的、理想的就業崗位上更顯得前什後繼。雖然許多的企業面臨用工荒,但所提供的崗位都是普工崗位,整個社會都在鼓勵大學生下基層,從基礎幹起,但這又與上學最終的初衷相違背,從而甚至形成了教育無用論的局面。以至於他們高不成低不就,從而走向社會的弱勢羣體、邊緣人羣。

其次,之所以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間題,大學生自身也存在着不少間題。一方面許多的大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實際經驗,動手能力極差。在具體的工作中勝任不了領導交給的任務,且怨天尤人;另一方面,大學生中也存在錯誤的就業觀念許多大學生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始終以“天之驕子”身份自居,姿態過高,對自身和現實缺乏準確的評估,缺乏正確的就業心態。這些都要求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煉與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樹立“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發展理念,要認清自身的現狀,不能太急功近利,合理地降低就業期望值,要注重自身經驗的積累和技能的培養。要加強社會實踐鍛鍊,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主動尋找就業之路。

另外,出現這樣現狀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一一企業。自20__年下半年金融危機的餘波逐漸隱退,就業形式大大回暖。許多的企業雖面臨用工荒的窘態,但一些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經驗歧視和性別等歧視甚是嚴重,不能提供合理的平台。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缺乏培養人才、留用人才的經營理念,以至於眼睜睜的看着人才流失。這主要表現在企業的薪酬不合理、所提供的崗位不匹配、對勞動法的實施力度不夠。許多企業對畢業生ja是挑三揀四,提出一些十分苛刻的就業協議條款,擅自延長試用期,無償地佔有畢業生的勞動成果。國家雖在這一方面加大力度規範、調整,但企業配合不積極。如果説每個企業的薪資都和公務員、事業性單位員工基本工資相持平,併為每位員工依法辦理象公務員所享有的養老保險、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切實做好保證勞動者合法權益,這樣的話他們就不會再與公務員做對比、追求公務員之路現象就會隱退,從而腳踏實地的為企業服務。

除此之外,大學生最低生活得不到保障,政府機制不夠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就業難和生活難的間題。現在無論是對農民還是到國家幹部、公務員等不同羣體都制定落實了相關保障措施:像公務員他們擁有相對較高的待遇、完善的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農民也逐步推行養老保險,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並給生活困難户發有低保補貼。而未就業大學生呢?什麼都役有,成為一個被忽視的弱勢羣體、邊緣人羣。對此國家在以人為本的情況下也應當制定未就業學生相關保障體系,以促進社會均衡、和諧發展、推進社會注意建設。

另據調查,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畢業生雖然都有着自行創業的激情,但絕大部分都被這樣那樣的困難所限制。國家、政府雖在某種程度上有所優撫。但對於大學生自主創業機制還不夠完善,在政策上還存在程序複雜化等多方面問題。在大學生創業方面,國家、政府應當加大創業資金投放,政策優撫等。應從政策上支持引導大學生自主創業,為有志創業的青年學生搭建創業平台,提供創業培訓、幫助其融資並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做到“扶上馬、送一程”。切實解決創業資金、技術等問題。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6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我國自身的結構性分配問題,中國的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在隨後的幾年中就業問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決,但是隨着畢業大學生數量的增加,我國將面臨着新一輪的就業問題。企業用人需求下降的趨勢沒有根本性轉變;迴流的農民工以及新增需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將面臨難以轉移就業的問題,導致農村失業問題加重;城鎮低學歷青年以及規模不斷增大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將更加困難。隨着我國現階段畢業生數量的急劇增長,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增長緩慢,因而造成就業矛盾十分嚴峻。同時,畢業生就業市場化與畢業生滯後的就業觀之間的衝突顯得十分突出,畢業生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就業的態勢尚未形成,人才供需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這些都影響着我國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時下又將是畢業生就業的高峯期,為了更好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和對目前就業形勢的認識,組織了此項調查,由此進一步分析大學生的就業現狀與前景,以便為在校大學生提供未來就業指導工作的資料與對策依據,也使在校大學生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準備,培養大學生追求最優選擇和最佳就業的精神與品質。

通過調查,進一步瞭解了“就業難,難就業”的原因主要來自大學生自身、用人單位和社會三方面。

一、自身原因

1.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誤區。一是選地域。在大學生的意識中,大都市總是意味着機會、高薪和前途,這導致最需要大學生的地方少人問津,而都市的大學生求職者則人滿為患。二是挑單位。大學畢業生都希望選擇一個地域條件好、待遇優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觀念在大學生中流行,帶來了就業難。

2.畢業生綜合素質缺憾。一是學業不精。有的學生在學校裏只是混日子,沒有靜下心來學習。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説話辦事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交際公關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會實踐經驗。有的學生很不重視社會實踐,甚至連學校要求的暑期社會實踐都不能認真完成,更談不上學到具體的實踐經驗。

二、用人單位

用人單位選擇大學畢業生,最主要是看重學生如何“調整就業心態”,而“提高職業素質”、“提高技能”反倒是其次;而大學生甚至學校看來,“提高技能”及“提高職業素質”是最主要的,“調整就業心態”並不重要。用人單位認為“德才兼備”是用人的恆久標準,單位對畢業生“品德”的重視程度遠遠比畢業自身的重視程度要高得多。

三、社會原因

1.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美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的出口。有研究證明,在中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情況下,中國外貿出口每波動1個百分點,將影響中國18萬~20萬人的就業。受負面影響較大的主要有紡織服裝、製鞋、玩具、摩托車、傢俱、照明器具、自行車等出口依存度較大的行業,而這些行業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

2.從20__年開始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意味着企業資金的獲取難度加大,投資受到約束。作為吸納就業的主體,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經營困難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就業產生衝擊。

3.原材料價格及勞動力價格均呈上升趨勢,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調整、兩税合一等政策,也會提高出口型企業的生產成本。《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的人工成本。目前來看,受成本上升影響較大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由此對就業產生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面對着就業難的原因,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因此大學生就業傾向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

1.一部分大學生希望今後就業的崗位在國企及政府部門,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東南沿__市;

2.大多數大學生想過自主創業,但資金和經驗成為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瓶頸。在自主創業這個問題上大多數人想過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僅是社會現有崗位的競爭者,擠佔就業機會,而更應該是新崗位的開拓者,為社會帶來就業的機會;

3.半數以上的大學生願意參加西部志願者服務計劃及報考村官;

4.大多數大學生的擇業觀是先就業後擇業,超過半數的認為專業對口對未來選擇工作比較重要;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應該是呈階梯型的,根據自身發展的水平,抓住各種各樣的機遇,通過一個又一個崗位不斷成長。所以在當前獲得一個理想職業的時機還不成熟時,可以採取“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辦法。也就是説,在擇業時不要期望太高,可以先選擇一個職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經驗,然後再憑藉自己的努力,通過正當的職業流動,來逐步實現自我價值。

面對着現今大學生就業現狀,我國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市場導向、政府調控、學校推薦、學生與用人單位雙向選擇”是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市場主導的地位實際上已經確立,大學生擇業和單位選人的自主性都增強了。所以,大學生調整就業觀念,找準定位勢在必行。大學生在擇業前應對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擅長什麼,想幹什麼。注意學以致用,儘量發揮自己專業優勢和形象、氣質、性格、語言表達能力等非專業優勢。在選擇職業和確定目標單位之前,應從環境分析、企業分析等方面評估職業和目標單位的各種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順從”社會勞動力的流動分配形勢,適時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挑選就業地域和企業類型。在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國民經濟比較吃緊的社會環境裏,應當理智的把握“先就業後擇業”的觀點,靈活的處理面臨的機遇。大學生必須樹立競爭性的擇業觀,主動出擊,把能夠證明自己才能的各種軟硬件拿出來,自我推薦,這樣才可能被“伯樂”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結果只會是一事無成。各高校可根據自身狀況建立大學生創業培訓中心、大學生創業園區、大學生創業街,也可與企業或研究所聯辦大學生創業科技實體。

就業力調查報告篇7

一、就薪金的期望值

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最低,文法類、經濟類、理工類和醫學類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都在1500-2499之間,管理類的學生大都希望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在2500-3499之間,同時也是藝術類的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為3500以上的比重也相對較大、經濟類、管理類次之。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可以比較其他相關問題得出,產生這方面原因是由於專業本身,藝術生的精神取向自由,他們側重於自身自由,藝術工作比較特殊。對於理工類,文法類和醫學類在薪酬取向集中在1500-2499。分析得出:這是當代大學生一般首次工作可以接受的價位。低於則不符合其多年學習的知識積累,高於此價位又又不符合當今就業壓力越來越緊張的社會現實。

二、大學生區域就業心理分析(農村、城市)

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大學生在就業看法、就業態度、就業單位等方面有所不同,工作報告《社會調查報告、打印》。

(1)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對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高於來自農村的學生。但是兩地學生的薪酬期望都集中與1500-2499,薪酬期望在1499以下和 2500-3499,城市學生高於農村學生,但在3500以上,城市遠高於農村學生。具體數據如下城市學生和農村學生對於第一份工作的薪酬要求不一樣。正是因為他們的背景。農村的學生就業心理較為嚴重,他們渴望儘快找到好的工作以緩解父母的壓力,為自己的家庭解決負擔。而城市學生則不一樣,他們相對與農村學生而言,比較輕鬆,但由於在城市長大,使得他們的就業的初次薪水價位相對與農村更為高些。

(2)城市學生選擇工作注重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學生最注重行業前景

從數據統計來看,城市大學生在選擇工作首先考慮的因素是行業前景和個人喜好,農村大學生最注重的是行業前景,在薪水、地理因素和個人喜好方面,城市高與農村;在行業前景、辦公環境和其他方面,農村高於城市。

產生這個方面的原因,我們依然可以理解為兩個不同生源地的就業生的就業背景不一樣而導致的。城市的學生因為自身以及家庭的原因,相對比較自由,以後跳槽或者的短期內選擇新的工作的機會比較大。而來自農村的學生則以行業的前景為主,願意找到一份前景好,比較穩定的工作。

(3)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在就業區域的選擇上注重發達的大城市

從數據統計上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願意選擇在發達的大城市工作,其次是不限地域,重在具體工作,中小城市和國外,沒有人願意選擇在縣城工作;而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更看重具體工作,不限地域,其次是發達的大城市,中小城市,縣城和國外。這個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事實上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僅是城市,包括農村的學生的就業取向也比較側重大中城市。

(4)來自兩地的大學生都教青睞國營企業

從數據統計來看,在最期望選擇的就業公司上,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比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更樂意選***營企業、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而在私營企業、合資企業和自主創業上,來自的城市的大學生的期望值高與來自農村的大學生。但是,兩地大學生都較青睞國營企業。

(5)信息產業仍是大學生最青睞的職業部門

從數據統計來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最青睞與信息產業,依次是金融保險業、教育業、製造業、政府部門、科研部、房地產和服務行業;來自農村的大學生最青睞信息產業,依次是教育業、科研部、政府部門、房地產、製造業、服務行業和金融保險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1vg9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