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就業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就業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就業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大學生就業社會實踐調查報告範文

一.實踐目的

1. 瞭解當前就業形勢

(1)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目前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加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使得整個社會的就業形勢嚴峻。處於當前階段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自然要受到整個社會大氣候的影響,更何況近幾年來各大學一直在擴大招生,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大眾化”過渡,因此,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特別是在校大學生關注的焦點。

(2)原因

大學生明顯供過於求,培養的大學生方向以及大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脱節的。大學生缺乏勝任力,大量的理論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大學生畢業後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大學生就業觀念存在問題,就業期望值較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最後導致高不成低不就。

(3)如何解決

政府,企業,大學生三方面結合,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要及時調整就業思路,拓寬就業渠道。選擇職業技能培訓,社會需要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實踐能力的人,我們大學生就更應該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同時豐富自己的社會閲歷,做社會需要的人才。

2. 上海xx市場營銷服務有限公司

(1) 概況

上海xx市場營銷服務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市場營銷服務代理商,我們擁有強大而完整的執行辦事處網絡系統,能迅速將營銷的觸角延伸到中國市場的每一個角落. 成為jwt及wpp集團成員之一後,xx不僅可以直接運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廣告公司jwt的創意與品牌管理,同時更可將全方位的品牌激活方案通過xx的網絡在中國展開. wpp集團總部座落於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市場營銷傳播集團,在全世界106個國家有超過xx個辦事處同97,000名員工.

(2) 發展情況

上海xx市場營銷服務有限公司是1999年成立於上海.在全國有5大分公司,70個辦事處,260名員工,400個地區項目督導,超過10,000名長期促銷員和工作人員,超過70,000名短期促銷員.

自成立以來,xx不但迅速成長壯大,同時為眾多知名銷費品牌及世界500強企業(聯合利華,諾基亞,匯豐銀行,卡夫食品等)提供市場營銷解決方案.在不同行業的專業經驗積累,以及對中國消費者的深入瞭解,使我們能給予客户所需要的一切支持和幫助.

我們知道一家正真好的營銷服務公司,要為客户帶來創新思維,同時要能將計劃變為現實;也就是説,好的創意,需要執行力的貫徹! 每當執行營銷計劃時,xx成為一個軍事化團隊,我們有良好的作戰經驗、有熟練的業務知識、思路敏捷反應迅速、能適應各類變化、惡劣環境下生存。

xx自創立以來,一直以 “客户完全滿意”為目標!我們的企業文化、亦是xx最寶貴的特質:

● 正直誠實

● 持續成長

● 激情洋溢

● 雷厲風行

● 紀律嚴明

● 精誠合作

二.實踐內容

1.實踐安排及流程

(1)實踐安排

2022年寒假,我來到上海xx市場營銷服務有限公司進行這次的社會實踐,在活動的期間我們受到了集團以至各分公司的熱情接待。大區經理安排我到人事部門進行學習,瞭解公司工作流程及日常運行。

(2)工作內容

1. 行政公文處理;

2. 員工徵信調查及對保工作;

3. 招募行政工作;

4. 考績行政工作;

5. 資料檔案管理;

6. 勞保行政工作;

7. 考勤行政工作。

2.專業知識技能在工作中的運用

(1)建立聯繫

在人事部門工作時,會有不同的人來進行面試,在面試過程中我們會預先擬好會問的問題,與其他有關方面建立並保持必要的聯絡,這時就需要英語技能的運用,在交流中就更容易更高效。

(2)真誠對待

我需要以誠懇友善態度與其他單位協調、聯繫,並就其所提出的有關本單位工作的詢問、質疑予以解答,這個時候所學的待人接物,禮貌禮儀就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有時還需要用英語在網站上發點帖子來招收人員,這個時候我的英語優勢就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三.實踐結果

1.實踐中的問題與思考

(1)員工職業素質

一名合格的營銷策劃人員應具備一下幾點要求:

1、需要掌握綜合知識和技能。

2、必須有豐富的閲歷和營銷經驗。

3、要有敏鋭的洞察能力,能把握市場上存在的各種機會。

4、要有系統思維能力,能用綜合的知識去解決複雜的問題。

5、要有狂熱的工作熱情,把策劃當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有強烈的動機和興趣把工作做到極致。

但是有些人員紀律意識不明確,剋扣工資,,導致企業作風存在嚴重問題。

(2)傳統營銷模式

傳統的營銷模式已經漸漸不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慢慢喪失原有的市場份額,所以一種新興的營銷模式有待開發與完善。

2.對策與解決

(1)職業技能素質培訓

企業必須定時對新老員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及時對條件不達標的員工進行進一步的培訓,最終使其能夠勝任。同時應該加強對新員工的培養,使其成為企業的精英。“在快樂中學習”,遊戲形式的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在參與中學習”,快速實現由轉變認知模式到轉變態度,直至改善行為。“在錯誤中學習”,不斷髮現自身優勢和不足,不斷調整,從而迅速用於實際工作。

(2)新營銷

1、品牌公關化:品牌公關機制、組織機構建立、品牌公關戰略、隱性傳播、顯性傳播、危機管理、危機公關、非傳統營銷、口碑營銷、互動營銷、品牌聯合;

2、品牌模式化:企業發展戰略規劃、品牌模式、產業模式規劃、資本策略規劃、盈利模式規劃、項目及產品規劃、產業整合規劃。

四.實踐總結或體會

1.收穫與體會

(1)清楚了就業形勢

現在的大學生就業率普遍低,就業難,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自身,通過這次實踐我瞭解到一個事實,其實大學生就業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我們肯端正態度,調整心態就能順利就業。現在是工作挑我們的時候並不是我們挑工作的時候,我們只有抓住機會,及時就業,積累工作經驗,才能夠找到更好地工作。

(2)提高了就業能力

現在我們這一輩大多數都是90後,社會各界對於我們這一代有着諸多的爭議,很多就業單位直接説90後的孩子過於自我,做事能力太差,脾氣大説不得,讓很多用人單位不放心。通過這次實踐我鍛鍊了自己的做事能力與交際能力。做什麼事情都要細心耐心,有一件事情我感觸很深,在投簡歷的時候,公司對簡歷的要求很嚴格,不能有任何塗改修改,必須認真對待不容許有一點差錯。從一份簡單的簡歷上就可以充分體現應聘者的態度,態度是否端正,做事是否嚴謹。很多時候,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就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性格能力,有時候一個細微的疏忽就可能毀掉一個人的前途。在企業工作,還有一點就是要謙虛,多聽前輩們的教誨,努力吸取經驗教訓,人們更喜歡謙虛好學的人,而討厭驕傲自大的人。這次實踐,我跟很多同事相處得特別好,他們都很熱情,教會了我很多事情,也讓我對未來更有信心。

2.不足與改進

(1)經驗不足

我對於人事部門的一些具體工作還是不太瞭解,本身也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沒有經驗,很多事情做起來有很多小麻煩,不是很順利。我覺得我還是要去多做兼職多實踐積累更多的經驗,把自己所學的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此我去網上調了很多學習資料回家認真研讀,也去圖書館借了很多相關方面的書,同時我請教了很多工作人員讓他們帶着我,這樣久而久之,我發現一開始很多覺得難以勝任的工作都簡單了很多。

(2)做事能力有待提高

我不得不承認相比那些工作了好幾年的工作人員來説,我的做事能力不高。有些事情明明很簡單卻找不到合理的方法,饒了很多圈子,也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後來我請教了裏面的工作人員,他們鼓勵我説一開始都這樣,他們熱心地給我培訓。慢慢地我瞭解到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動腦子想好方案,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多問問多學學,什麼事情都不是問題。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我學會了很多,認清了就業形勢,就業創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希望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更好地培養自己的職業素質,將來順利地畢業就業。

瞭解所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掌握社會就業崗位和行業人才需求信息,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明確自身努力方向。依託已建立的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組織大中專學生開展“就業我先行,創業我也行”實踐體驗活動,培養職業素養和創新素質,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第2篇】失地農民和就業社會保障的調查與思考工作報告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農民只有循序從土地剝離出來,才能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加快現代化的步伐。黨的xx大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城鄉統籌”就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競爭力,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增收開闢新的途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從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牽引下完成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因此,部分農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符合政府的願望,也是多數農民的願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於農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但在具體操作中也應認識到,農民失去土地之時,便是政府引導農民建立長久生活基礎的“歷史性時刻”。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徵用後必須做好補償工作。更要考慮到失地農民今後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為此,我們做了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農村分佈和農民收入情況。到2022年底,奎文區共有人口33.9萬人,城鎮人口27.4萬人,農村人口6.5萬人。其中,城中無地村15個,人均0.2畝以下的村11個,0.2畝至0.5畝的村14個,0.5畝至1畝的村12個,1畝以上的村13個。鋼廠工業園區共有12個村,6652人,勞動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積均在1.4畝以上。2022年全區農村經濟收入32.5億元,其中來自一產的3.9億元,佔11.8%;來自二產的18.1億元,佔55.7%;來自三產的10.5億元,佔32.5%。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774元,佔45.7%;經營性收入1467元,佔37.8%;農業收入636元,佔16.5%。農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個,最多的為濰州路街道楊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個村,最少的為鋼廠工業園孫家村,人均2700元。

(二)農村勞動力就業現狀。近年來,我區把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民就業通盤考慮,城鄉統籌,優劣互補,在做好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的同時,把街道企業、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為吸納農民就業的主渠道,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加強進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從而形成了城鄉一體,工農一體的大就業格局,促進了全區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開展,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

到2022年底,全區共有城鎮從業人口89935人,農村勞動力34101人,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佔28%,20—40歲的佔32%,40—60歲的佔40%。從事傳統農業的0.77萬人,佔23.3%;在企業打工的1.28萬人,佔38.8%;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0.78萬人,佔23.6%;無業的0.44萬人,佔13.3%。無地村中,從村集體積累、村辦企業效益等方面綜合看,就業情況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辦集體企業效益比較好,村中80%—9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在本村企業工作,其餘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謀職業。這些村就業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基本上無農村勞動力失業問題,生活安寧,社會穩定。如廣文街道李家村,廿裏堡街道南屯、廿裏堡村,大虞街道東莊村等。廣文街道李家村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對自願參與本村企業就工的村民實現全部就業。南屯村依託金寶集團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佔全村勞動力的73.7%。大虞街道東莊村結合舊村改造,騰出黃金地段聯合開發建設了早春園市場和沿街商業房,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據統計,全區在本村就工的農民達5980人,佔全部勞動力的18%。

第二層面。部分近郊村,村辦企業少,農村勞動力只有30%左右在村辦企業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謀職業,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就業壓力不大。

第三層面。大部分遠郊村、小部分近郊村無村辦企業或村辦企業效益不佳,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或自謀職業,還有部分無業,就業壓力大。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廿裏堡街道範家村、大虞街道劉家村等。

(三)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情況。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按照“政府引導、羣眾自願”的原則,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分類指導,採取不同的投保辦法,對村集體經濟條件好的村,象廿裏堡街道北王村,採取村集體投保,村民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時,由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發放養老金;對村集體經濟比較好的村,如北苑街道沙窩村、丁家,濰州路街道丁家道口村等,採取農民個人繳費與村集體補助相結合的辦法,由村裏統一組織為適齡農民辦理;對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減少、村民收入較好的村,如櫻桃園街道西櫻、櫻南村,組織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區共有3979名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佔農村人口的6.4%,其中無地農民2100人左右。二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近年來,立足區情實際,我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在深入宣傳發動的基礎上,逐步將街村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範圍,提高了社會保險對農民合同制工人的保障作用。同時,與經貿局、外經貿局聯合下發了《奎文區個體私營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做好應保盡保。到目前農民合同制工人蔘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達到

3711人。三是依靠村集體發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補助金等方式解決。村裏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補償金和村辦集體企業收入。同就業情況相同,根據土地補償金多少和企業效益好差,發放福利待遇也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土地補償金多或村辦企業效益好的,對農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就高。大虞街道東莊村對男年滿50週歲,女年滿45週歲的村民實行了退休,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費,節日期間發放麪粉、食油等生活補助品,並且對村民住房及水、電、暖等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助。第二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一般或有部分集體積累,也能保證村民的基本生活。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每月給村民發100元生活補助費,一年發兩次麪粉。第三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差或沒有企業,集體資金積累又不多,大部分村民基本上沒有福利和補助金,只給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3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費,由於資金有限,這部分資金積累一旦用完,則60歲以上老人的保障也無着落。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後,在其自身觀念以及與其相聯繫的隨之而來的就業、保障等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也是解決農民轉市民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失地農村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思想觀念沒有根本轉變。一方面,就業觀念差。農民失去土地後,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原有的層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飯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於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裏補助救濟,認為就業仍然是村和集體的事,通過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通過其它途徑實現就業的意識較差。對參加社會保險沒有充分的認識,這些問題在經濟條件差的村表現的尤為突出。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觀念淡薄。在調查中,有50%以上村民對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齡將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説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有些村領導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保障方法來保障村民今後的生活問題,但沒有達成村與村民的共識。

(二)社會保險開展難度大,覆蓋面窄。從調查情況看,全區無地或少地村的社會保障當前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保障覆蓋面窄。目前我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佔適齡投保人員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全區大多數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問題沒有解決。二是保障數額偏低。目前我區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大多數參保農民都存在繳費基數低,保障數額偏少的問題,尚達不到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區大多數村已無土地,但這部分村的村民多數還沒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是生活補助少。由於村集體企業少或效益不佳,許多村資金積累不多,僅靠有限集體積累來對村民或僅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且補助額度偏低。四是失業農民依然存在。農村無地後,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但有相當一部分中老年村民無業在家,僅依靠村積累或土地補償金進行生活補助也難以維持長久。

由於上述現實問題的存在,加上我區8個街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街道的村經濟發展也不一樣,對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了一定困難。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負債大於資產,村裏也沒有集體企業,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如果參加農村社會保險,集體難以承擔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有的村村民有願望、集體也有願望,如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村集體有部分積累,但是不願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資金為村民繳納保險費。村民的經濟水平也不一樣,有的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經濟收入較高,不在乎參不參加保險,甚至不願參加。有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學,也無力參加保險,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三)就業安置困難。 從我區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處於就業不充分狀態,加上今後平均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將不斷增大。從無業農民情況看,失地的中老年農民失業比率比較高。具體分析:一是企業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安置大齡下崗職工十分困難,再要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更難。二是受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打工者的衝擊,就業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無地農民對工作挑肥揀瘦,這與外地農民工“肯吃苦、低報酬”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素質更低,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由於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再就業困難重重。四是部分村辦企業效益不佳,也使失地農民減少了就業機會。五是失地農民中“弱勢羣體”就業難尤為突出。這不僅包括身體上有缺陷的殘疾人和體弱多病者,還包括40歲以上的婦女,50歲以上男子農民。這些人有土地補償金,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一旦補償金用完了,生活將無着落。

(四)社會不安定因素多。失地農民中的青壯年由於無事可幹,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報酬低,加上有一定補貼,就是在村裏閒逛。他們因為年輕往往覺着生活無聊,於是或結夥鬧事,或坑蒙拐騙幹起違法勾當。此外,因土地出讓或補償金問題處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體上訪因素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對策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於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研究解決徵地費用偏低、就業困難等問題,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第一,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既要有別於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其它社會保險,又要考慮能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其它社會保險相銜接。

(一)保障對象。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定,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對象,為被徵地時的在冊農業人口,具體保障人員,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會議或村民大會討論,由街道核准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核確定,並予以公示。

(二)保障形式。根據不同的年齡段,實行不同的基本生活保障,保障的重點是勞動年齡段內和勞動年齡段以上人員。

1.對徵地時已經是勞動年齡段以上的人員(男60週歲、女55週歲以上),直接實行養老保障,並建立個人專户與社會統籌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專户由集體和個人繳費組成,記賬利率按實際收益率或不低於一年期銀行同期利率確定(下同)。政府出資部分不記入個人專户,進入社會統籌賬户以作調劑之用。繳費標準根據土地補償和安置補助標準、全省平均預期壽命和我區的具體保障水平(含增長幅度等因素)等綜合確定,一次性繳足(或不分年齡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或區別年齡分檔繳納)。保障對象享受的待遇應與繳費水平掛鈎,與經濟發展和承受能力相適應,原則上要高於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或比照失業人員失業保險金髮放標準確定。保障對象去世後,其個人專户中的本息餘額可由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繼承。

2.對徵地時屬於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16週歲以上,男60週歲以下、女55週歲以下人員),按實際測算標準(或不分年齡實行相同的繳費標準,或區別年齡分檔繳納)一次性繳足基本生活保障費用,為其建立個人專户。個人專户由集體和個人繳納的費用組成,政府出資部分也一併記入(記販利率同上)。在其未就業時,可從徵地調節資金中發放不超過兩年的生活補助費,也可從徵地安置補助費留存中解決;補助期滿後仍未就業並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納入城市低保;就業後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其個人專户儲存額按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政策規定進行銜接和折算;就業後失業的,將其納入失業保險渠道,不再享受生活費補助;因年齡偏大或其它原因不能就業的人員,在到達養老年齡時,可享受與勞動年齡段以上人員相同的養老保障待遇,其個人專户亦與之相銜接。繳費對象男年滿60週歲、女年滿55週歲後開始領取養老金;繳費對象未達到領取年齡死亡後,其個人專户中本息可依法繼承。

3.對徵地時未達到勞動年齡段的人員(16週歲以下),按徵地補償規定一次性發給徵地安置補助費。當他們到達就業年齡或學習畢業後,即作為城鎮新生勞動力,參加相關的社會保障。

4、與現行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對已經參加農村養老保險的失地農民,原個人帳户保持不變,到達領取年齡後其相應的養老金領取額,可與參加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享受的領取額合併,統一發放。建立失地農民基本保障制度後,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員,原個人帳户保持不變,達到領取年齡後,分別領取養老金。

(三)資金籌集。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關鍵是要落實保障資金。本着“羣眾能接受,政府能承受”的原則,採取“三個一點”的辦法,即“政府出一點、集體補一點、個人繳一點”予以籌集。其府出資部分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30%,從土地出讓金收入中列支;集體承擔部分不低於保障資金總額的40%,從土地補償費中列支;個人承擔部分從徵地安置補助費中抵交。同時,按照以上“三個一點”籌集的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資金總額的5%,在土地出讓金中提取建立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風險準備金,以應對未來的支付風險。上述四部分資金,由國土資源部門在徵地費用撥付過程中負責統一辦理,及時足額轉入財政局開設的社保基金專户中,並抄送勞動和社會保障局,以確保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費在規定時間內全額到位。

(四)資金管理。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含風險準備金)實行收支兩條線和財政專户管理,單獨建賬,專款專用,不得轉借、挪用或截留、擠佔。要建立健全基金監督和管理機制,確保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基金安全運營和實現保值增值。

第二,妥善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在失地農民羣體中,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佔大多數,做好就業安置工作是解決他們生產、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要以提高農民素質為總抓手,不斷加快農民市民化進程,實行“雙向選擇”的辦法,由村辦集體企業安置就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一)加快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推進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必須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就業的基礎是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了,經濟實力增強了,才能為失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他們安居樂業。

1.要大力發展中小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實踐證明,中小企業在解決勞動力就業方面有着較大的優勢,在資本積累階段,尤其需要使用大量低成本的農村勞動力。因此,要繼續依託失地勞動力所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藉助徵地補償中村集體留存部分,憑藉有利的區位優勢,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和發展適度規模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4050人員,並同時享受國有、縣以上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優惠政策;鼓勵支持失地農民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對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的農民參照下崗失業職工的辦法,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享受與國有和縣以上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同等的再就業優惠政策。同時,享受新辦企業和小額貸款擔保的優惠政策。

(四)健全完善三級就業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區、街、村(居)三級就業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及時的、有價值的就業信息,併為他們提供免費的中介服務。在條件較好且閒散勞動力多的村定期舉辦勞動力市場,免費進行職業介紹。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實現異地就業。設立專門的就業服務熱線和網絡,為勞動力提供及時、便捷的服務。

總之,在對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和保障問題上要通盤考慮,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雙管齊下,全方位保障失地農民的利益,使農村經濟儘快融入市場經濟發展的良性軌道,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步伐。

【第3篇】下崗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下崗就業社會調查報告

隨着經濟結構調整和體制轉換向縱深發展,大批職工下崗,已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採取一系列方針政策的推動下,國企下崗職工不但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而且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他們再就業的去向在哪裏,目前境況如何,是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方都在關注的問題。由於種種原因,要對他們再就業後的狀況作出全面量化評價,目前還有相當難度。為此,我們從組織一項小型調查入手,請上海、南京、濟南、廣州、武漢、湘潭、石家莊、西安、瀋陽、齊齊哈爾和梨樹的10市1縣工會,共同按照統一計劃,於1999年5至9月時限內,完成對550名下崗再就業人員的訪談調查任務(實際完成553名)。通過對一定量的個案實例分析,結合面上的有關調研資料,使我們對下崗再就業人員的就業去向、就業形式和再就業後的主要境況,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

一、下崗職工再就業的主要去向、就業形式和職業種類

調查結果顯示他們的就業結構為,轉向第三產業的佔88.5%,繼續從事加工製造業的佔9.6%,轉入第一產業的佔1.9%。他們的從業類別為,受僱就業佔51.3%,自營就業(自謀職業)佔48.7%。在受僱就業方面:用工單位的性質為非公有制單位的佔77%(包括個體私營經濟組織佔49.8%),公有制的佔23%(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機關企事業分別佔7.2%、4.5%、11.3%);受僱人員的就業形式———做臨時工、勞務工、小時工、季節工的分別佔59%、18.6%、10%、5.2%,而建立固定期限具有相對穩定勞動關係的合同工僅佔6.8%;受僱人員的職業身份———個體私營工商户的僱員佔25%,各類勞動就業組織的從業人員(主要從事社區服務業和保潔、保綠、保安、保養等公益性勞動)佔11%,家庭工人(如家政服務員等)佔15%,零散工(承接臨時搬運、泥瓦工等各類雜活)佔10%,政府機關和其他企事業單位的臨時用工或外部工人(如分包送淨水、送售報刊、代理收費、商品促銷、打印裝訂、手工加工、保潔、保安和供餐等)佔39%。在自營就業方面,從業的門類主要有: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個體攤販、店鋪,約佔60%;以家庭住所為經營場地,從事居民服務業和家庭手工業,如開辦小飯桌、少兒託管、領養殘疾兒童、開設公用收費電話以及從事裁剪縫紉、刺繡、編織、製作玩具等,約佔24%;以自有簡易交通工具,從事運輸服務業,如運客、送貨、接送孩子、收購廢舊物品等,約佔6.5%;從事各種修理服務業,如修鞋、修鎖、修表、修理各類車輛和家用電器約佔4.6%;興辦文教科衞服務業,如開辦保健諮詢服務、腳病修治所、攝影圖片社、計算機軟件銷售業務、收藏品中介、美容美髮培訓、野生動物養殖科研、婚姻介紹中心、婚慶晚會主持等,約佔3.8%;少數個體勞動者已開始走向合夥聯手,共同承攬大宗勞務,如建築裝修、清洗服務、大件搬運、承包山林河灘搞種養殖業等,有的已準備向正規小企業過渡,約佔1.5%。以上情況表明,下崗再就業能再度進入國有、集體企業等正規部門,並獲有相對穩定職業的,只是很少數。

二、再就業後的主要境況和心態

1.在經歷了一個下崗、失業、求職和實現再就業的過程後(平均下崗11個月左右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其中有59%的人再就業後又經歷一次以上的工作變動),普遍得到了較大的收益和進步。

(1)他們通過艱辛的勞動,獲得一定的工資和經營收入,生活有所改善。下崗前,調查對象人均月收入為352.42元,再就業後被僱傭人員的人均月收入為461.29元;自營就業者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佔42.l%,比下崗前提高30個百分點。總體上有65.7%的人收入比下崗前有提高。

(2)他們經歷了較長時問市場就業實踐的磨礪,擇業心理趨向務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自身條件出發,主動地去選擇適合於自己的工作。他們中通過自我創業和親友介紹實現再就業的佔67.5%,目前還想回原企業工作的只佔19.3%;在擇業條件中要求“比較體面”的已降至最末位,僅佔0.7%;有70%以上的中年和女性,從“便於做家務”和“身體能適應”出發,表示願意選擇靈活的就業方式。目前,他們對所從事的工作表示滿意的佔32%,表示一般的佔51.2%,表示不滿意的僅佔16.8%。由此反映了他們中的多數人已能平穩地面對現實。

(3)在職業變動中謀求新的發展機遇,湧現了一批成功者。在職業的大調換中,他們重新感受了勞動的意義,磨鍊了自立自強的品格,擴大了眼界,增長了本領,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潛能,贏得了新的發展機遇,湧現了一批成功者。有的已成為新的用人單位的經營或技術骨幹,有的下崗從商幾年就成為“老闆”,還能為其他下崗職工提供就業崗位。在本次調查對象中,再就業後獲得各種先進榮譽稱號的近8%。

2.在從事自謀職業和個體經營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從本次調查看,他們靠自己的積蓄和親友的藉助,人均投入本金21900元,人均年繳納各種税費7165元,僱有領薪工人的已佔1/4。這表明他們在創造就業和收入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也作出了貢獻。但在他們中間小本經營的還是佔多數(資本金千元以下的佔31.4%,萬元以下的佔72.45%),在自營就業和個體經營中也遇到不少困難。

(1)在經營選項上缺乏諮詢服務和指導。他們本小力單,不善經商,在消費不足的市場環境下,買賣更加難做。尤其在經營選項上往往出現盲目從眾“跟風跑”的現象。例如,在一箇中等城市,下崗後去經營三輪摩托搞個體運輸的,竟有7000多人,出現“拉車的比坐車的多”的情形。類似這種蜂擁而上、超出市場一定容量的經營服務項目,往往進入者多,被淘汰出局的也多。

(2)缺少資金。由於缺少資信擔保,無法獲得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持。一些地方政府要給自謀職業和從事個體經營者以貸款支持的承諾,還多是紙上空文。靠現有的小本經營,多半僅夠維持基本生活,有的雖有點節餘,但積累太慢,要想增加投入把生意做大很難。

(3)税費負擔過重。本次調查反映本金與税費之比為3:1,足可見税費負擔之重。在税費中,費比税更重。一位下崗職工根據市場需求正籌辦一個低價位的小招待所,要經15個部門蓋章,沒等開張,各種開辦手續費已花去2萬多元。在訪談中,反映這類事例不勝枚舉。中央和各地政府為鼓勵下崗職工從事個體經營、家庭手工業、社區服務業等,雖有減免税費的原則規定,但落實很難。據一個再就業工作先進城市的工會調查,在下崗再就業人員中,實際享受到優惠政策的只佔12.24%。

(4)缺少經營場地。在創業者中,自有場地或享有政府提供的低價經營攤位的是少數。一般大中城市十幾平米的小門臉月租金都在3000元左右,這對於小本經營是難以支付得起的。但如果沒有經營場地證明,就辦不了正式營業執照,不能享有依法正規經營的各種好處。税費重和鋪租貴,是形成無照經營比例居高不下的一個客觀原因。

(5)與政府管理和執法部門摩擦矛盾多。他們中不少人主要受本金所限,存在無照經營、佔道經營或違章搭建臨時建築用作經營場地等行為,都會同城市的各項管理目標發生衝突,使他們在政策法律上也處於十分被動和不利的境地。再加上有一些管理執法的公職人員素質低、風紀差,粗暴行政、白吃白拿、按“人情”定税費等等,加大了他們的經營成本和精神負擔

3.再就業人員的精神負擔依然沉重。其產生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

(1)他們雖有工作和收入,但多處於不穩定和低收入狀態。從本次調查看,受僱傭者多為短期臨時就業,月均收入在400元以下的佔55.3%;自營就業者多為小本經營,月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佔57.4%。全部調查對象中月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困難户佔13.4%,他們是一批生活在底層的“有工作的窮人”。因而他們最大的心理負擔是怕被“炒魷魚”,再次下崗失業;怕買賣蝕本,生意搞砸了“明天又不知可以乾點什麼來養活自己”。

(2)他們雖能維持眼前的基本生活,但缺少以後的基本社會保障。相當一部分人因原企業連年經營困難,社保欠賬,個人繳費部分也已中斷,而再就業後的社保關係如何接續又不清楚,實際上已成為“斷保人”。因而現在社會保障不落實,已成為他們“最大的後顧之憂”。

(3)他們雖已在社會上就業,但大多仍保留有“國企職工”的身份。本次調查對象中,仍有90%的人與原企業保持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勞動關係或社保關係。在目前勞動體制雙軌並存的條件下,保留“企業人”的身份,還能享受一些福利待遇。但隨着清理“隱性就業”和理順勞動關係工作的推進,他們越發擔心與企業脱鈎後,將會失去最後一點利益和依靠,不但停發生活費,而且還要提高子女入學、冬季取暖、住房租金等費用的支付標準。

(4)他們雖然在努力適應新的就業環境,但還未從失落的陰影中走出來。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中80—90%是進入社會職業聲望較低的傳統零售、服務業,以及過去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苦髒累崗位或臨時就業崗位,與原先“國企工人”的福利保障和社會地位有明顯落差。再加上勞動力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用人單位普遍對求職者提出低年齡和高學歷的要求,更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因而在他們中常有“昔日主人翁,今日打工仔”的感歎,或自稱為“沒有人要的棄兒”。

(5)他們雖然總體上認為國家和企業不改革沒有出路,但改革真落到自己頭上,又感到十分困惑和痛苦。在他們經受着體制轉軌中利益調整和觀念衝突的“陣痛”之時,正是他們遊離失散於企業外的社會之中,大多處於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尚難以覆蓋的“盲區”。再就業後,在他們的身邊有黨和工會組織的僅佔18%左右;他們中約佔15%的共產黨員,基本處於“散兵遊勇”狀態;工會的會員關係

【第4篇】大學生就業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一、引言

國務院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

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二、調查形式與結果

1.調查的對象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三、結果分析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説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着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發佈的“20xx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

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會原因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

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3.政府方面

政府要發揮它的宏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

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

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

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

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4.社會方面

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着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5.大學生方面

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着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説,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6.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説服力,特別邀請到了xx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

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

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

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①所學專業性知識;

②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

③吃苦耐勞的精神;

④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

⑤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

⑥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

⑦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

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7.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説,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脱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着激烈的競爭,*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説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説,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説,它關乎着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第5篇】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怎麼寫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1.引言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2.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對象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字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説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着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發佈的“20xx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會原因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1.政府方面政府要發揮它的宏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着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3.大學生方面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着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説,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説服力,特別邀請到了麥肯嘉頓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①所學專業性知識;②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③吃苦耐勞的精神;④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⑤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⑥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⑦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説,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修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脱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修煉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着激烈的競爭,修煉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説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説,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説,它關乎着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9lpd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