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關於大學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關於大學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關於大學生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大學生調查報告 篇一

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市場化運作日趨明顯。近年來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了高等教育的殿堂。到__年初高校的在校人數達1800多人,再加上電大及網絡教育等其他形式教育的學生的人數,總共有2100萬之多。從而形成了一個擁有人數眾多的高等教育市場。

大學生消費市場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再窮也不能窮孩子”,父母用這樣一種觀念對教育進行投資,也讓大學生的消費能力高出了一般水平。如何正確面對這一消費市場,如何瞭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及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呢?為此,我分別對駐煙的三所高校——煙台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的部分大學生的消費狀況進行了調查,從而對當今大學生的消費情況有了一個全面細緻的瞭解。以下是這次調查的具體內容及我對此情況的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的特點

大學生作為社會消費的一個特殊羣體,有着不同於社會其他消費羣體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據調查,我們可以清醒的看出大學生消費存在着以下特點。

1、消費觀念複雜,感性消費佔優勢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衝動消費。這也正是大學生消費示範效應的結果。據調查目前在校大學生中有30%擁有手機但對手機的消費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擁有手機的大學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經濟條件負擔不起的情況下“趨前”消費;還有一部分是既無通信需要又無家庭經濟條件負擔的“奢侈”消費。而“奢侈”消費則是由大學生消費的示範效應,攀比心理導致的。

2、學生對品牌的忠誠度很高

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的真實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髮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

3、消費傾向多樣化

21世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當代的大學生們已不再滿足於宿舍、教室、圖書館三點一線的單調生活。娛樂、運動、手機、電腦以及新型的it產品都成了大學生消費的熱點。大學生的消費已呈現明顯的多元化趨勢。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大部分學生會去旅遊,去歌廳、酒吧消費,或是購買電腦,手機、mp3,反映出大學生具有走出校園、融入社會、擁有高質量生活的渴望。

二、大學生消費的結構和層次分析

大學生的錢“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通過調查發現,在生活費來源方面,有75%的同學依靠父母,13%的同學依靠貸款,8%的同學獲得了獎學金,9%的同學通過打工補貼日常開銷,另有1%的同學還需減免學費。由此可見,同學們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父母,但來源趨向於多元化。但生活費不包括學雜費和住宿費等,要是這個“大頭”加上去,來自父母的比例將更高,可以這麼説,大學生基本上還是以一個純消費者的身份出現在社會的舞台上。

對於大學生的消費去向問題,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生活費主要用於衣食住行,消費金額較大的比如手機、電腦、各類培訓並不含在其中。而手機已成為大學生主要消費品,這從下面分析中可以看出。

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學生是手機使用普及率的人羣之一。調查表明,煙台大學有47。2%的大學生擁有手機,年級越高,手機的普及率也越高,如大一剛入校僅有6%的學生擁有手機,而大四學生中擁有手機者已經高達82%,遠遠高於社會羣體手機平均擁有率。

約有83%的大四學生明確表示,購買手機主要是為了方便找工作。雖然手機的主要功能是通話,但大學生們使用最多的是短消息功能。在選擇手機時,他們認為價格在1000元至1800元之間的手機青睞。

因此,大學生消費結構呈現出類似於正立錐形的結構。家庭比較富裕的同學位於錐形的上端,他們擁有電腦、手機等貴重物品;家庭貧寒的同學則處於錐形的下端,他們往往要靠勤工助學或貸款來維持大學正常生活;其他同學則位於錐形的中間,他們衣食無憂,生活水平居中。同時,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從錐形的上端到錐形的下端依次降低,這也鮮明的體現了大學生消費的層次性。

三、大學生消費對家庭和社會的影響

大學生消費直接影響着家庭。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平均每年約一萬元的費用對於一個家庭來説,可謂是重中之重了。就拿普通家庭三口人來説,滿足一個大學生一年的消費將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別對於農村的家庭而言,更甚。雖然由於經濟的發展,農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家庭用於大學生消費的比重普遍下降,但下降緩慢且比重之大已經是某些家庭所難以承受的。

一個大學生的消費佔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特別是農村,可佔到80%~90%。無疑,目前大學生的消費已經給學生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特別一些貧困家庭,在調查中我發現,三高校各有20%的同學需要通過申請助學貸款來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他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保證,更不用説這近萬元的費用了。

由於山東省經濟算中等發達,其居民收入水平比大學生家庭的收入水平還要低一些。所以實際比重可能比這個數目還要偏高一些,影響可謂深遠。

大學生的消費特點和消費行為決定了大學生消費的影響不只侷限於家庭,市場上的很多消費都與大學生息息相關,大學生消費已直接影響着整個消費市場和國民經濟。

目前,大學生消費市場已經形成,這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果,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它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隨着社會的發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有關大學生消費的幾點建議

大學生消費不僅僅關係到自己、學校,而且還是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問題。現從個人、學校、社會三方面對大學生消費提出幾點建議。

(一)對於大學生而言,要樹立自己合理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費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承受能力,還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費的誤區。

如今有的學生消費上大手大腳,還有沉迷於盲目消費中,比如最近許多大學生沉迷於網絡遊戲,這將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費負擔,更重要的是大學生也會在盲目的消費中迷失自己,以至影響到自己的學業。另外,大學生也要具有消費者的__識,進入大學,已經開始慢慢地融入社會,社會中欺騙消費者的各種不法行為屢禁不止,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大學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二)學校應加強對學生消費觀念培養。事實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消費觀教育還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研究不足“兩課”教學中對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指導不夠。由於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和客觀以及課程設置等因素,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目的。

(三)對於社會而言,要積極開拓大學生消費市場,從產品的種類、價格、服務多方面滿足不同經濟條件大學生的需求,同時要規範市場秩序,為大學生確立一個公正的市場環境讓其消費。無論從哪方面講,大學生的消費市場已不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已嚴重影響着高校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

(四)對大學生來説還應加強合理儲蓄的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清崎曾經説過:“理財與你掙了多少錢沒關係,它是測算你能留住多少錢以及能讓這些錢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調查時,當問及對理財的認識時,很多同學表示陌生。

當問及一學期結束後經濟情況如何時,大部分同學都坦然承認自己的消費已經超出計劃範圍,甚至有些同學還需要向別人借回家的路費,略有剩餘的同學也想着如何把剩餘的錢花完,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儲蓄的意識。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羣體,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一方面,他們有着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使得大學生消費呈現出不同一般的發展,大學生消費受到方方面面的影響,也會影響着方方面面。對於成長中的大學生,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處於定型階段,極易受家長、教師、同學及社會其它成員的影響,具有較強的可塑性。

大學生調查報告 篇二

當今的大學生,應該是朝氣逢勃,充滿活力和青春的象徵,他們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應該是充滿自信地去迎接新的每一天,去迎接挑戰。然而,根據我身邊的觀察和了解,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卻是陷入了無盡的煩惱與憂愁之中,整天一副鬱鬱寡歡的臉,整日煩惱憂愁掛在嘴邊。為什麼當今的大學生有那麼多的煩惱和憂愁呢?他們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啊,應該是覺得比別的人感到幸福啊。假期時候老師給我們佈置了調查報告的任務後,我也帶着這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進人思考和研究。利用在暑假的一些時間,我對我周邊的一些大學生進入了了解和調查,以及我切身的體會,我總結出來當今大學生的煩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生活上。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大學生還不太會處理一些人際關係,從而陷入了煩惱。

第二,在學習上。很多大學生(大一的多)還沉浸在高中時候的大學幻想中,而大學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世界又存在了落差,從而他們的心中有了失落感,在學習找不到方向,因此感覺煩惱。

第三,在愛情上。大學了,已經不象在高中那樣禁止校園中的戀愛了,也許是好奇,也許是心理的需要,大學生對愛情充滿了渴望和幻想,有情場得意的,也有是為愛情煩惱憂愁的。

第四,在未來和前途上。未來是看不見的摸不着的,想想幾年後就走進社會自力更生了,大學生對前途感覺很渺茫,於是自然地有了煩惱的感覺。

第一,在生活上的煩惱。大學的生活,其實已經是邁進社會的一步了,也可以説,大學生算是熔入社會中的一半了,在這裏更多的是自由的學習空間,也不象中學時代那般的純真和簡單了,大學生在生活中要去面對許許多多以前在中學時期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和處理。在這個過程之中,有一些大學生還不太會成熟的去面對那些問題,發生人和人或是人和事情間發生了不快,從而煩惱了,憂愁了。

根據調查發現,這主要是和同學間(這又主要是舍友之間)的相處上有了問題,還有和輔導員間的矛盾(一些同學對輔導員的不理解)。大學一般是集體生活,8個人一個宿舍或是4個人一個宿舍,剛剛開始走進大學,住在一個宿舍的時候,一般大家的關係都挺好的,因為是好奇,因為是不瞭解彼此。但是相處了一年兩年後,甚至是3年後呢?也許情況就會不一樣了,有的宿舍裏面關係氣氛很不好,舍友與舍友之間因為生活上的接觸而有了矛盾和誤會後,在同學與同學的交流語言上聽到了不和諧的音符,看到了摩擦的火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當然會有所煩惱了。聽聽一位大學生對宿舍問題上是怎麼説的吧,他説:"真的,舍友關係搞不好很煩惱的。每當回宿舍的時候,都找不到幾個聊得來的,大家都在是玩自己的電腦或是做着自己的事,不再象以前那樣大家隨便開點玩笑什麼的了,不再有歡聲笑語了,大家都不再説話了,氣氛很尷尬。住在這樣的宿舍真的很鬱悶~"他説這句話的時候,也讓我想到我現在自己住的宿舍,想到了那些舍友,其實我們也有不和諧的時候,我曾經也因此而煩惱,有幾天心情都不是很好。

大學的同學大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大家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夢想而來的,茫茫人海中,我們認識了,我們成為了朋友,成為了同學,甚至成為了舍友,其實我們應該是珍惜我們之間的緣分的,是緣分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學會冷靜的去處理問題和分析問題,友好的相處,記得那位即將要走出學校的學長和我説過:"等到要畢業了才會理解那份珍貴的友誼。"是的,有的時候,只有要失去了才會知道它的可貴!

第二,學習上的煩惱。我在這裏主要是講講那些大一的同學(因為我本身就是大一的學生),他們從高中的生活過度到了大學的生活,這也許就需要一個過程去適應去改變。高三的生活那叫是"殘忍",那叫度日如年,對我來説。我會永遠記得那時候的緊張氣氛,記得夜深人靜時候的苦讀,記得那一推推如山的試卷~而來到大學之後,身邊早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氛圍,身上的壓力一下子就沒有了,於是,有很多學生對自己放鬆了要求,又加上大學的管理是比較寬鬆的,根據調查發現有很多人平時都不是怎麼學習的。而到期末考試或是有課程作業的時候,他們就會亂了手腳了,這時候的他們也就會陷入了煩惱。

在和我的一位學長聊天的時候曾經聽他感慨過,唉,大一的時候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到大二的時候才懂錯了,很多東西大一時候沒有基礎,大二補上都困難。其實在我們班就有這樣的一些同學,平日裏對自己放鬆了要求,不怎麼去學習,等到要考試,才臨時抱佛腳。這顯然是很煩惱的事,有那麼多的課需要去下工夫,而且平時老師講的又不象高中時候那麼細,要過關,當然很難了。於是總會聽到一些同學在説:"唉,怎麼樣才可以蒙過關啊?得找個幫手先。""真不知道下午的設計考試怎麼過啊,還真沒底,煩啊!"諸如此類的聲音,在教室裏,在宿舍裏,會常常聽到的。

我想,要讓自己在學習上沒有煩惱,就得在平日裏好好學習,只要自己曾經付出過了,努力過了,心裏就不會有後悔,努力去充實每一天了,大學生們,你們還會對學習有煩惱嗎?

第三,在愛情上的煩惱。當今的大學生,花一般的年齡,他們勇於追求,他們敢於張揚個性,在愛情上,他們同樣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渴望。愛情在文學家的筆下描寫得美美的,電影裏的愛情和書裏寫的愛情,讓大學這幫年輕們的心變得蠢蠢欲動,於是還是幼稚的心走進了愛情的世界,在愛情的海洋裏航行。但是海洋上是會有波濤洶湧的,難免會讓他們在愛情的海洋裏受傷。大學生雖然比中學生成熟了許多,但是缺乏愛的經驗,以及有的大學生意志薄弱,在失去那份愛的時候,往往會感到痛苦,甚至失去應該有的理智。愛是需要細心的呵護的,愛是需要是經濟的基礎的,愛是需要責任的,愛是需要時間的~`而大學生們可以説,很多人沒有能力去承擔那份愛的責任,更沒有經濟基礎(都是在用父母的血汗錢),心理上也不是完全的成熟起來,只是為了好奇或者只是一時候的渴望,這樣的愛,很容易得到的同時,也很容易失去。

根據我的調查發現,有很多大學生在失戀的時候,表現出來是情緒不好,容易失去理智。我有個好朋友,在7月要到來的這個夏季,他和他的女朋友分手了,當然原因我不知道,那段時間,我看得出來,他是很煩惱的,我也記得那時候我和那個我喜歡我女孩子説分手的情景,我當時也很痛苦,晚上睡覺腦中都會出現她的影子,做什麼事都不會開心,人也鬱悶了好一子。所以我覺得,在大學中,不要為了好玩而戀愛,真的愛了,就要學會承擔一切。

大學生調查報告 篇三

一、問題的提出

“人無信不立,市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講誠實,守信用”是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人與團體之間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誠信也是現代市場經濟的生命,是國家強盛、文明的重要標誌。但在國家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的現代社會,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體制的不健全,行為的不規範,傳承幾千年的誠信美德在強大的經濟利益面前受到嚴重衝擊,出現“誠信危機”,導致人們的不誠信行為在社會生活中頻頻湧現。象牙塔裏的大學生也不例外。為了瞭解現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特做本次調查研究。

二、調查方法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採用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的方式。調查問卷採用集體測試,由調查者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後回收。調查者隨機訪談100位同學。

三、調查結果和分析

(一)對誠信重要性的認同程度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對誠信是持認同的態度。如在回答問題2時,男、女學生分別有89%和88.8%的人認為誠信是很重要的,認為一般重要分別佔9.5%和7%,認為無足輕重的分別只佔1.5%和4.2%。大學生畢竟是受過多年教育的學生,他們都能從思想上認識到誠信作為一種美德是值得提倡的,欺騙、不守信的行為是可恥的。説明了誠信在社會的活動中地位的重要性。

(二)對自己和他人誠信行為的認同程度

當前社會上對大學生誠信度的評價並不高,而大學生對於自身和羣體誠信行為的認同度也不高。如“是,誠信是人的基本道德”的人只有53.8%,而“基本是,視具體情況而定”的有38.5%,“不是”的有7.6%。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誠信行為評價確實不高。通過訪談,我們知道:很多大學生承認自身羣體的誠信道德水平一般,與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素質是不相符合的。大部分的學生能從思想上認識到誠信是一種美德,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體的行為中卻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能把它作為一種“做人的準則”,不少的學生認為自己是有誠信的而對別人的誠信度卻持懷疑態度。為什麼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和具體行為上,在對所屬羣體和個體的誠信道德的認同上會出現矛盾呢?一方面可能與他們所處環境缺乏誠信行為,對誠信行為認識比較模糊有關;另一方面,也可能一部分人在做調查時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想法。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知行的不一致。

(三)關於考試作弊

通過訪談我們知道:學生不止在作弊時心理矛盾,對作弊得來的成績,也會在內心自責。他們會難受,畢竟這不是自己的勞動所得。但如果看見周圍的人作弊而自己沒有,也會後悔,覺得吃了虧。同時及格對他們來説是何等的重要,因此受到目前利益驅動,為了有個好成績或及格,為了不吃虧不後悔,他們選擇考試時作弊。這種作弊行為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學生的知行不一,受目前利益和周圍環境影響之大。

在大學裏,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一個學生誠信與否的重要手段。我們或許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上升到道德的立場來去判斷,但考試無疑不能例外,因為至少會涉及到學生對待學習和知識的態度。在調查中曾聽到這樣的聲音:過去一個人作弊被發現了,自己感到很羞愧,要承擔很大的輿論壓力,而現在情況並不那麼嚴重,周圍人對他的行為甚至可以表示理解。也就是説,對學生而言作弊的成本比過去少得多了,這個成本不僅是操作手段上的,周圍同學的看法、輿論的寬容是一個更重要的方面,而這引起我們更多的思考。當作弊是極個別人的行為時,並不可怕,當作弊形成一種風氣,逐漸受到輿論的寬容時,是否代表着我們在誠信上的滑坡呢?

(四)關於學術作假

學術腐敗問題已成為阻止高校學術發展的障礙。調查表明:對論文剽竊這個問題,大一學生有69.4%的人認為是“有損學校名譽的惡劣行為”,從大二開始就只有48.2%的學生這樣認為,大三大四隻有43%左右的學生這樣認為。對這種行為“給予同情,覺得在哪兒都會發生”的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分別為30.6%、51.8%、56.2%、56.4%。以上調查數據表明:隨着年級的增長,對論文剽竊的認同感越來越高。

通過訪談了解到相當部分大學生並未確立嚴肅的學術觀,他們還是認同“剪刀加漿糊”的做學問方式。如有67%的學生承認:寫論文時會上網下載資料,然後“用別人的文章拼湊成論文”。實際上不少的高校教師也有這種感受:學生的論文就是拼湊出來的,多改幾篇論文就能看見“許多熟悉的語段”。甚至有的文章是一字不差,一模一樣的。這反映學術作假之風在高校很嚴重。

(五)關於助學貸款

調查表明,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對於國家助學貸款,銀行的償還要求是苛刻的、難以理解的。這説明很多同學並不認為國家助學貸款是一種契約,而更多地看作國家的一種資助。誠然,國家助學貸款有資助的性質,但貸款首先是作為一種契約存在的,需要學生去履行。大多數學生對待助學貸款的履行態度不是很嚴肅。在“如果您申請了國家助學貸款,你”一題中,85%的學生回答會按時還款,11%有錢就還,沒錢就不還,4%的學生回答到時再看,或者能拖就拖。由於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系統,所以未來的還款主要還是建立在大學生誠信道德基礎上。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隨着大學生年級的升高,他們“到時候再説”“能拖就拖”的思想越來越嚴重,這預示越到高年級,學生的誠信度越低,畢業後拖欠貸款的還真有其人。

雖然誠信歸根到底是一種道德義務,但道德義務的實現並不單純依賴於道德本身的力量,而是需要一個外在的約束機制來調整和控制這種道德價值的取向。在一個法制昌明的社會,誠信體系之所以健全是由於制度對誠信的反面——不誠信的約束力太強大了。一個人完全置道德義務於不顧,他無法承受違反這種道德義務所要面臨的舉步維艱的處境。因此,在很多問題上,對契約的遵守本身就能夠保障道德的實現。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作為一種道德情操,大學生普遍對誠信有較強的認同感,並將其作為品質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在實踐中,誠信並沒有普遍內化到學生的具體行動中去,體現出一種以個體利益為中心的隨機性特徵;誠信作為對他人和社會的訴求,學生表現出較強的渴望心理,但對於自己能否保證做到,較多學生存在“視情況而定”的狀態;對學生而言,誠信主要是作為一種道德層面的東西而存在,尚未形成一種較強的契約意識,而如果沒有對契約的遵守,誠信能得到保障嗎?説到底,誠信是一種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關係上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不僅僅是對他人進行價值和道德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態度、對自己的要求以及實際的操作情況。在調查中,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是,誠信對於很多學生來講都是一種“困境”,因為在品質的對立面,往往存在一些更現實、更直接的利益,怎樣做出選擇,並不容易。

四、思考與建議

針對本次調查中反映出的各種問題,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覺得要進行有效的誠信教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防止知行脱節,注重從心理上、行為上引導;

(二)防止環境的不良影響,注重以輿論和實際活動營造講誠信的環境氛圍;

(三)防止只顧眼前利益,以針對性措施形成制度約束;

(四)誠信教育儘量從早抓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l5nz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