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建設調查報告多篇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1

上河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特別是每當早晨和傍晚,眺望羣山,別有一番大自然的風韻,早晨千山初醒,朝雲起岫,一眼翠,一眼藍,間或飄着幾朵雲,珠花般鑲嵌其中。傍晚,夕陽映照重巒,霞光傾瀉萬山。轉眼間太陽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臨山野的蒼茫中,峯巔卻凝聚着一片彩霞經久不滅。

沿着近幾年修建的馬路走着,馬路很窄,僅容一輛車通行,卻也給村裏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再也不用擔心雨天道路泥濘,污了衣服,濕了鞋子。道路右邊是層層疊疊的良田,青翠中透着幽幽的綠,秀長的葉子,挺拔的杆子,飽滿的穗子,眼瞧着就是成熟的季節了;左邊又是一座山,瞅着也就一兩百米來高的樣子,爬上去卻能把人累的直喘粗氣。當然,這只是對我們這些身嬌體弱的學生來説的,農民伯伯們可是厲害的很健步如飛,即便是山路也是如履平地!

前面就是村莊了,沿河而建,自上而下,佔據了兩片連綿山脈間的狹長地帶,房屋錯落有致,因勢利行。

一、村容村貌,農民對兩委的評價狀況

由於上河村屬於丘陵地帶,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比較整齊,不會這兒一家,那兒一家,村民住房較好,周圍也還是蠻幹淨的,至少看起來如此。飲水比較衞生,只不過沒有公共垃圾點也沒有統一的排污管道,村民喜歡將污水還有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村子的村民凝聚力、集體主義觀念強,農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評價良好。對兩委工作的滿意程度一般,對黨員作用發揮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農民有事一般自己解決,主動找村委的比較少。

村裏老大爺在一起聊天

二、村莊環境問題

1、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後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於食物鏈的關係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隨着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由於工廠條件簡陋,設備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後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污染。一方面,用於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佔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秸稈焚燒污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被焚燒。秋季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收穫後,上未乾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於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濕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於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三、調查中比較滿意的方面

1、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程度比過去大大提高。黨的農村政策温暖了農民的心。

2、農民對求富得渴望非常強烈。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呼聲很高,積極性也高。

3、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觀念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來,主要原因有四:一是農業轉型及市場變化影響;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的影響;三是自然條件差,事實上,農民增收緩慢,主要體現在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緩慢。四是兩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中現象剪影

上河村地少人多,光是種植莊稼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很大部分農民都外出務工了。造成了村中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眾多的現象。

在醫療保障方面,雖然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得到補償的金額最多隻佔總費用的30%。而且村中醫療室只有一個,村莊又大,有些老人小病寧可拖着也懶得去看看,因而存在着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

3、村莊自然條件有限,難以開拓其他產業

該村農民收入來源有外出務工、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農業中的種植業、養殖業。從調查中可知幾乎沒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範圍也有限。村莊地形複雜,山多平緩地帶少,沒有礦產資源。因此,很難開拓其他產業。

五、調查總結

雖然有些環境上的缺點,總的來説,村莊還是很宜居的地方。要想農村的各方面全面進步,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積極開展技術掃盲活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並且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污染。還要向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相信,幾十年之後,中國的農村會成為新一代經濟發展的重點,人人嚮往的居住聖地。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2

一、基本情況和取得成效

※※街道為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原轄30個自然村,2004年全區部分行政村規模調整後改為27個社區,總面積47.97平方公里,總人口10.5萬人,農業人口4.4萬,人均耕地0.2畝。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發展和穩定兩大主題,全面

加快推進城市化和新型工業化進程,積極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實現了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新跨躍

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近年來,※※街道堅定不移地實施“興工強街、借力發展”戰略,致力做大經濟總量,切實增強發展後勁。2005年,全街道實現地方生產總值43億元,財政總收入3.7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25億元,被評為全國千強鄉鎮,實現了經濟發展的新跨躍。一是實施“四個一批”工程,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始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通過實施“深化改革、改制一批,培植骨幹、帶動一批,放寬政策、擴張一批,科技創新、提升一批”的措施,有力推動了全街道的經濟發展。目前,全街道共有各類民營企業400多家,個體工商户4000多户,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4,經濟技改投入年均增長20。在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同時,各村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建設大型批發市場、提供優質服務等方式,積極拓展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上取得了明顯成效,如朱陳西南、於泉莊等村依託※※陶瓷產業優勢,分別建起建材批發市場和陶瓷商城,增加了集體收入,同時也帶動了餐飲、娛樂、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二是突出“三個重點”,促進農民增收。突出現代農業建設,把“奶牛富民”工程和“農業生態家園富民計劃”示範工程作為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龍頭工程,加快養殖業發展;突出富餘勞動力轉移,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增強再就業能力,幾年來累計轉移富餘勞動力3萬多人;突出第三產業發展,以老206國道、新206國道和龍潭商業街為軸線,建成“工”字形商貿區,大力發展餐飲、娛樂、商貿、物流業,膨脹第三產業規模,促進了農民向商人的轉變。2005年,全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100元。三是實施“工業反哺農業”,讓羣眾享受到發展成果。實行“多予、不取”,徹底免除了農民的“三提五統”,大部分村免費為羣眾供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為老年人按月發放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朱張橋西南、河北等村還在農業生產中免費實行“統一耕地、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施肥、統一澆水、統一收割”服務,使農民能夠騰出更好的時間發展經濟;完善保障機制,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率97,15個村居利用集體積累為羣眾墊付參保基金。

(二)圍繞“鄉風文明、村容整潔”,開創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近年來,着眼於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形象,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全力打造“文明※※”。積極組織各種文明先進評選活動,經常開展以“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教育活動,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羣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和公民思想道德實踐活動,廣大農民文明程度得到大幅提高。目前,各村普遍建起了高標準的農民文化大院,組建起農民秧歌隊,農閒季節、重要節日組織演出,極大地豐富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質,湖南崖村的秧歌隊每年都被選拔參加市裏的會演,連續5年獲得“金龍獎”。二是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力打造“平安※※”。深入開展了基層“創安”活動,強化科技防範,建好社區科技防範網絡,加強羣防羣治網絡建設,發動羣眾積極參與社會治安工作,促進人防、技防、物防的有機結合,構築起全方位的立體防控體系。韋姜屯村投資20多萬元,在轄區範圍內建立了全方位的電子監控系統,朱張橋溝東村15年如一日,堅持村民夜間義務站崗制度,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穩定;認真落實信訪工作“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健全領導常年接待、下訪接待和信訪包案制度,全面落實農村財務管理、各業承包公開招標、宅基地規劃等制度,着力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切實做到早發現、早處置、早解決,努力把信訪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去年以來,街道辦事處投資50萬元,對敬老院進行了徹底改造,投資200多萬元,對建設街、寶泉路西段和羅六路南段三條道路進行了改造,投資30萬元對中心國小教學樓進行了擴建,這些實事,深入民心,真正使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成果實實在在地體現到了羣眾得實惠上;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羣眾生產生活環境。大力實施舊村改造工程,幾年來先後有朱張橋西南、朱陳西南、於泉莊、湖南崖、韋姜屯、閆泉莊等近二十個村實施了舊村改造,開發金湖、金泰等居民小區13處,吸納城區人員3萬人,改善和解決了城區2萬多居民的福利待遇,全街道人均居住面積為27平方米,村居主要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率達100,自來水入户率達95,有線電視入户率達85;深入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去年春節前,街道拿出50多萬元

專項資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組織各村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

(三)圍繞“規範運作、管理民主”,構建起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格?

近年來,※※街道緊緊圍繞發展農村民主,以基層黨建為重點,牢牢把握配強班子、完善制度、規範運作三個關鍵環節,堅持規範與創新並舉,營造了農村民主、和諧、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一是配強班子,夯實基礎。2004年底成功對黨支部、居委會進行了換屆選舉,運轉過程中又對個別素質差、能力弱的幹部特別是支部書記進行了調整。針對各村不同情況,重點採取“選”、“派”兩種方式選拔任用支部書記。去年以來採取“選”的方式對6個社區的班子進行了調整,調整支部書記6人。對朱張橋東南、連泉莊採取“派”的方式,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完善制度,推進黨員幹部管理科學化。建立農村幹部管理制約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制定了農村幹部經濟待遇德、能、勤、績、廉“五掛鈎”制度,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出台了《關於嚴肅勞動紀律強化幹部隊伍作風建設的意見》,對農村幹部應遵守各項紀律進行細化,制定了“十四不準”,促進了幹部作風的進一步轉變;實行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制,制定了《關於嚴格落實幹部任期目標承諾和踐諾獎懲制的意見》,與當選的村幹部和班子簽定了任期目標和年度目標責任書,面向黨員羣眾公開承諾,得到了羣眾的認可。三是規範管理,推進居務運作正規化。出台了《村級規範化管理實施細則》,建立了兩委聯席會議制度和黨支部向黨員、居委會向黨支部、居委會向居民代表定期報告工作制度,進一步深化了居務公開民主管理,重要事項實行全面公開,廣泛聽取羣眾對集體事務的反映、意見與建議,保障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綜上所述,該街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二、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羣眾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存在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比如,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是蓋新樓房,建新農村就是修新馬路,忽視了全面發展,忽視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是中央提出來的,應該由上面拿錢解決,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還有的認為建新農村,就要馬上將現有的自然村落拆遷,進行統一建設,忽視了新農村建設要立足各地實際,循序漸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失地農民眾多。作為全區工業基地,失地農民逐年積累,數量眾多,全街道失地農民人口達到人,佔全部人口的,人均耕地為0.2畝,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很大壓力。一是失地失業,生活難。多數居民失地,未能得到很妥善地安置,基本上失去了養活自己及家人的經濟來源,為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構成極大的威脅。二是補償標準低,再發展難。由於當時土地佔用補償制度不健全,因為政府行為等多種因素,多數土地補償標準低,甚至無償佔用,為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困難,為社會穩定埋下了隱患。三是居民成為社會“邊緣人”,獲得社會保障權難。農民失地即為非農民,失去了土地的社會保障權,但相關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難以獲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養老、醫療及各種福利等社會保障權,全街道養老保險參保率僅達到4,農村弱勢羣體保障體系薄弱。

(三)集體收入不平衡。由於各種原因,村居之間發展不平衡,經濟條件好的村莊與差的村莊差距太大,個別村居基層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部分村因歷史原因集體經濟負債重,經濟收入渠道少,但用於居民的福利、老年人保障等支出費用巨大,正常的辦公費用基本依靠轉移支付來維持。如此次調研的湖南崖村,每年用於基礎教育、村莊建設、發放居民麪粉糧油、交納居民電費水費等開支大約為120餘萬元,村集體僅靠收取沿街商品房等收入,收大於支,難以維持正常運轉。阻礙農業農村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依然存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機制還未完全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形成,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

(四)居民素質偏低。當前,絕大多數居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思想方面,思想比較保守,傳統意識比較牢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文明意識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公共衞生、熱心公益等集體觀念逐步淡化,亂堆、亂放、家庭衞生問題比較突出,婚喪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行為依然存在。

三、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是前提,規劃是龍頭,產業是支撐,投入是基礎,制度是保障,農民是主體。現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強宣傳發動。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讓基層幹部、社區羣眾全面理解20字方針的重大意義和深刻含義,切實突出羣眾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羣眾的意願,鼓勵羣眾勇於創新,積極改革,大膽實踐,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國家政策方針、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廣大農村幹部羣眾的覺悟,增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艱鉅性、長期性的認識,防止出現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緒。切實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幾個新農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的村的經驗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尤其是村支部書記作用的發揮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因此,必須選好、配強農村支部書記,加強培訓教育,並充分發揮好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二)制定規劃標準。在本次調研的基礎上,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鄉聯動、統籌發展,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分類指導、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本區域生產生活發展、土地狀況、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城市化進程等,確定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階段性標準。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科學制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重點、實施步驟和工作措施,在此基礎上,細化目標任務,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並結合實際,分步實施,經濟條件好的村居可以先行一步,經濟相對落後的村居要創造條件穩步推進。

(三)突出建設重點。針對街道實際,重點抓好以下七個“突破口”,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以強化為民服務為突破口。充分發揮為民服務大廳的作用,強化為民服務意識,着力解決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尊重羣眾意願,維護羣眾利益,增進羣眾福祉,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二是以經濟發展為突破口。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離開了發展,新農村建設就成為無源之水。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扶持,千方百計地發展村(居)集體經濟,拓寬村(居)集體收入渠道,增加村集體收入,為提高廣大居民羣眾的福利待遇奠定堅實的基礎;想方設法地優化環境增加羣眾就業、經商的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努力在二、三產業上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切實提高羣眾的收入,以保證新農村建設穩步、持續推進。三是以“五改”為突破口。全面實行改水、改廁、改路、改灶和改圈,徹底清除垃圾堆、柴草堆、石頭堆和糞堆,對社區大街小巷、居民庭院進行淨化、綠化、美化,改變傳統觀念,提高居民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保護的意識,樹立良好的文明鄉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四是以提升羣眾素質為突破口。加大對羣眾科技文化知識教育和免費的實用技術培訓,強化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農民應該掌握的經營管理知識的教育,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五是以加強民主管理為突破口。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活動,全面實行村幹部“直選”和村支部“兩推一選”制度,完善“一事一議”、村務公開、民主監督等制度,保障農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六是以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突破口。圍繞改善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快推進舊村改造,大力實施小區開發,全面搞好水、電、暖的配套設施,建設一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的大型批發市場和物流中心,讓羣眾享受到城市居民享受的待遇。七是健全社會保障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建立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機制,加快農村徵地制度改革,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補償辦法,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完善農村社會救濟制度,探索建立城鄉銜接、公平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要建立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引導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各界人士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要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3

為了進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貫徹落實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提出意見,提高《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對教學環節、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本人特對浦江縣飛輪村的新農村建設進行調研, 在下着眼於飛輪村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情況作此報告,報告涉及新農村政策與税費改革政策,新農村經濟建設,農村社會保障問題,農村基礎教育與農業科技文化,城鎮化建設,農村醫療衞生等內容。

一、飛輪村自然狀況與經濟發展現狀

飛輪村位於浙江中部,是由原來的新嶺腳村和牛歪村合併而來。現有人口2000人左右,勞動力1200人左右,在外勞務人員300人左右,預備黨員15名,黨員42名。全村國土面積27.8平方公里。人均收入達6000元左右。在上級政府部門的倡導下,飛輪村堅持以生產發展為中心,以提高生產力水平、農民收入、集體收入為落腳點,以村鎮規劃為突破點,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為切入點,以培養新型農民為根本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可喜成果。

村子的主導產業是農業和畜牧業。主要的農副產品有:水稻、小麥、玉米、,在養殖方面,雞鴨成為近年的主要牲畜。自合村並組以來,該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狠抓村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圍繞本地獨特優勢,大力發展葡萄生產,葡萄已經成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的經濟支撐。圍繞國家重點項目建設,加大就地打工創業的步伐,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造就了一批有眼光、有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工隊伍。圍繞改善村容村貌,狠抓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村級公路硬化得到突破性的發展,農民居住條件、交通運輸條件大為改觀。圍繞建設文明新村,科學制定居民點村莊規劃,加強引導管理,為農民娛樂的“文化廣場“已成雛型。 飛輪村已經有近二十多年的磨珠歷史。憑藉着自己的手藝,最近幾年,村民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我們村也由原來的一個不起眼的村子一躍成為鎮裏的生活富裕村。並且被確立為巖頭鎮的“示範村”。據村民反映,我們村生產的各類珠子享譽全省,僅此一項每年也可為村民增加許多收入。可以説正是村民的勤勞與智慧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而村民也對他們有如此不菲的收入而感到高興,但是在高興的時他們也道出了自己的擔憂。因為村中的生產主要是以小作坊式的生產為主,並沒有形成規模性生產,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村的經濟發展。而這也是一些經濟強村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面對這一難題他們希望政府可以為他們的發展提出一些指導性意見。另外我們在調查的過程中發現,現在諸如運輸、能源和其他的物價上漲已經開始影響到了他們的經濟效益,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因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們應當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處在初始階段, 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飛輪村基本情況和民主建設現狀

近年來,隨着中央、省、市、區、鄉各級黨委、政府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出台和貫徹落實,飛輪村在經濟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進當地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一)農業生產情況

飛輪村現有耕地2680畝,人均耕地面積1.8畝,全村主要是以蘋果、蔬菜產業為主,產業發展比較滯後。2004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約為3100元。產業結構情況:飛輪村一、二組以蘋果、糧食種植為主;三、四組以蔬菜種植為主;五組以林木、幹雜果,煙草和糧食種植為主。

(二)、有關農村政策的落實情況

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全村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全村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通水、通電視、通電訊。現xx村建設有一所衞生室,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上建有1個科技文化活動室;全村享受農村低保户120人,65週歲以上老黨員生活補貼6人,困難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人數1424人,參合率90%。

(三)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

村“兩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黨支部委員4人,村民委員會委員3人;全村共有黨員42人,其中:男性黨員39人,女性黨員4人;每年召開黨員大會2—3次;實行村務公開、財務公開、政務公開,堅持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加強黨羣、幹羣關係,努力調動村民的參與政務、事務的積極性。

三.飛輪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及意義

(一)新農村建設目的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牢固基礎和農業的積累與支持,就不可能有國家的自立和工業的發展;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面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面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村穩,則社會安;農民富,則國家昌。只有近億農民全員加入現代化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廣大農村的落後面貌明顯改變,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

為此,中央審時度勢,在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決策,為今後我國農村勾畫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藍圖。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反映一定時期農村社會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以社會全面進步為標誌的社會狀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經濟、增加收入。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前提。要通過高產高效、優質特色、規模經營等產業化手段,提高農業生產效益。二是建設村鎮、改善環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處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綠化等內容。三是擴大公益、促進和諧。要辦好義務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入學並受到基本教育;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使農民享受基本的公共衞生服務;要加強農村養老和貧困户的社會保障;要統籌城鄉就業,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農民、提高素質。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的社會風尚;要發展農村文化設施,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引導農民主動有序參與鄉村建設事業。 具體而言,所謂“新農村”包括個方面,即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農民、新風尚。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範疇。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設各具民族和地域風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設要符合“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水電、廣播、通訊、電信等配套設施要俱全,讓現代農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態環境良好、生活環境優美。尤其是在環境衞生的處理能力上要體現出新的時代特徵;使農民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要移風易俗,提倡科學、文明、法治的生活觀,加強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因此,飛輪村要想發展就必須進行新農村建設。

(二)新農村建設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是相互統一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構建和諧的農村社會與城市不同,應與農村建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温飽到小康.

四、建設新農村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建設發展緩慢,物質基礎較為薄弱

簡單的農業生產、常規的農業生產佔據農村的主導地位,小農意識較為深厚,農業產業化滯後,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形成不了優勢,產業缺乏,市場信息落後。造成農民收入低,經濟建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缺乏其它副業的發展。我們村座落在浙中盆地上,本村村民是一個以農業為發展主業的村莊。就土地總數與人口總數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幾十年來,本村村民在農業生產上一直沒有任何突破、創新。種植作物單一,無怪乎小麥、玉米、棉花。村中沒有什麼農特產品,更談不上農特產品的加工。在蔬菜種植上、林果業發展、畜牧業等方面的發展落後,國家出台的農村政策中鼓勵提倡的農村要發展多種經營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實現。

(二)農村基礎教育不夠全面

農村的教育現狀是“適齡兒童入學率低”、“失學率高”、“教育狀況落後”,甚至有些地區人們根本不重視教育。忙於修建,急住新房,讀書人漸變少。村中這幾年的住房修建規模發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但卻出現了一個很不好的趨勢:讀書上大學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將家庭絕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對減少了對孩子學習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國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掙錢,這種看輕知識、缺乏知識的現象,其負面影響是深遠的。 村名腦中“墨水”還是少,種田缺乏科學知識。在村中廣泛存在着村民種田不懂科學、不用科學、不信科學的現象,有的人想科學種田還受到周圍人的嘲笑,認為那是瞎折騰。科學知識的缺乏嚴重製約着村莊的發展,制約着村民的“錢袋子”。最近幾年,有科學員下鄉講述科學種田的活動,聽者不是很多,聽了的人大部分也沒有按照做。

(三)水源問題亟待解決

村中至今為安上自來水。水是農業發展的命脈,像我們村這種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莊,水源問題更是處在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村莊所處地理位置遠離河流,農田灌溉要通過好幾級調水,村民吃夠了澆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認為制約本村發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但對此卻無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難,所引用的水要到很遠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氣緣故吃水更是難上加難,絕大多數村民強烈要求村中安上自來水,解決吃水不便。

(四)對農民的思想教育薄弱

黨在農村的思想凝聚力下降。由於一些基層組織忽視對農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導,缺乏有效的措施來管理和組織農民。又由於村幹部的個人工作繁重等原因,不能對農民進行經常的教育。

(五)新農村政策宣傳力度不夠

儘管廣播、電視、會議等大力宣傳新農村的優越性,但由於受財力、物力、人力等原因影響,這項工作還沒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曉,人人皆知,還沒有調動羣眾參與的熱情,還沒有讓全體羣眾動員起來。

(六)精神文明和鄉村文化建設有待於提高

由於各方面的原因,農村的社會治安還存在諸多問題,偷盜、賭博等違法犯罪行為還不同程度存在。文化生活很單調,賭博之風日盛。雖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電視,但村民瞭解外界的途徑也僅限於此。調查村民中通過電視瞭解國家政策的佔到94.33%,而通過報刊、村委會了解國家政策的只佔有2.48%、3.19%。我明顯感受到現在農村文化生活的單調、乏味,有很多村民為了解悶,農閒時節就聚在一起打麻將,“頂牛”等,這些具有賭博色彩的活動日益受到村民的“親睞”

(七)農村醫療事業建設優待於加強

農村基本醫療服務體系不完善,農民羣眾還存在看病貴的問題,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甚至存在看病難的問題。

(八)對新農村建設欠缺理解

部分黨員幹部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不高,加快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強,“等、靠、要”的思想嚴重。 農民羣眾的整體生產水平不高,質量意識、商品意識薄弱,農業產業化建設起點較低,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大,帶動能力不強,各類專業協會工作運轉困難。

五、新農村建設社會實踐調研方法及收穫

調研主要採用實地考察,理論聯繫實際的策略。通過查閲《村志》瞭解歷史,通過走訪羣眾得知他們所之所想。在調查訪問過程中,村民就對制約我村發展的問題提出了建議。針對本村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結合鄉親父老發表的對於改變本村發展現狀,儘快脱貧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農村的發展繁榮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幾年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出台一系列有利於農村發展的好政策,像小麥,棉花等作物的補貼,生豬養殖補貼,農村醫療保險,新宅基法等。這與國家的好政策是分不開的,在我個人看來,國家政府應繼續關注農村,關注居民,將現已出台的關於農村的政策不斷加以修養,同時根據時勢出台新的有利於農村發展的政策。

(一)發展農特產品,擴大農特產品的生產規模,進行農特產品的深加工

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發展農特產品的生產,只是因為生產規模較少,這種單户單幹的規模易造成農特產品的出售困難。村民們説:“種植太少了,成不了規模,人家不願來收,還往下壓價。”村中領導幹部應號召發展農特產品的種植、生產,形成生產規模,將本村打造成一個以某種農特產品為主的生產基地,吸引購買商前來收購,並在此基礎上號召有能力的村民進行農特產品深加工,過大生產鏈,取得經濟效益。

(二)開展農貿集會,擴大村民收入,消費渠道

像我們臨近村鹽廠村就是一個農村發展的典型。村中帶頭人本着“先富帶動後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資蓋起樓房,建起工廠、學校。為取得經濟效益,開展了“九月九農貿會”“元宵大型農貿會”,這些或大或小的農貿集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其村的經濟發展。像這種發展農村經濟的模式很值得借鑑,開展本村的農貿招商活動,促進村民多方面、多途徑收入。另外若趕上好機遇,還可以吸收外商投資。

(三) 完善水裏灌溉系統,擴大人工河流的範圍

我村遠離河流、湖泊,水源缺乏,這是客觀原因所致。但是我們完全可以發揮人力資源,不斷完善水裏灌溉系統,擴大人工水流影向範圍。隨着村莊經濟的不斷髮展,村民為了增收、創收,開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組織兩次開鑿人工河流的活動,讓村民受益頗多。我們村領導幹部還應繼續發揮作用,解決擺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難的問題。

(四)豐富農民頭腦,增加農民科學種田知識

在調查訪問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認為制約本村發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學知識。這個數據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認識到科學種田的重要性的。像現在科技員下鄉講述科學種田的活動就應繼續下去。要在村中進行實打實的實驗,讓村民嚐到科學種田的甜頭,從而達到運用科學知識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地。

(五)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增強農民鄉村生活情趣

自從電視普及以來,農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單調了。有些村民表示:現在生活很乏味,電視節目也不好看,閒來逛去也無趣。我想在村中農閒時節,大家滿可以組織一些文化活動,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鬧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組織,還可以聯合鄰近幾個村莊一起,到時還可以比賽,自娛自樂,增添村民生活樂趣。

六、新農村建設主要思路

(一)認真組織黨員幹部羣眾深入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實現農業特色優質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文明化、社會秩序和諧化的要求,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通過新農村建設實現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切實體現,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更加完善,各種制度建立健全,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村容村貌明顯改觀,村民素質明顯提高,村風民俗文明進步,社會環境安定有序,使社區成為文明村、富裕村、和諧村,在全鄉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發展思路,抓住關鍵,凝聚力量,優化發展環境

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產業化進程,優化產業結構,改善農村基礎條件,提高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農業形成產業化、商品化、專業化、區域化的生產方式。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基礎上,大力發展高效和經濟作物和畜牧業,形成村有品牌,有特色的農業示範基地。

(三)要加快發展農村農育事業,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切實抓緊抓好“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統籌發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進一步完善城鄉學校對口幫扶制度,組織城市學校選派校長、教師到農村中國小任教,不斷提高農村學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學生的幫助力度,避免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四)加強理論教育,提高思想素質

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榮辱觀宣傳等內容作為對農民教育的主要內容,努力使農民從思想上提高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將農村中的兩部分人——一部分是會考和大學聯考落榜生,另一部分是農村中那些思想素質較好、頭腦靈活的人發動起來,作為農村思想教育推廣工作的骨幹和帶頭人。還需要積極開展科普活動。科普活動是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的有效途徑。村委會要加強農村科普宣傳教育,策劃一系列參與度大、通俗易懂的科普活動,提高思想素質。

(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廣播的覆蓋區域

通過羣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實用方便的方式宣傳。確保先進性教育活動不走過場、富有實效。創新思路,豐富宣傳手段。把先進性教育活動、主要任務、基本要求,印在日曆上,送到田間地頭,送到每户村民手中,貼到農户牆上。向全村羣眾進行廣泛宣傳,使廣大村民看得見,記得住。力爭做到先進性教育活動户户知曉,深入民心。

(六)加強風尚引導,提高文明素質

搞紅文化廣場,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加強農村生活風尚的引導,幫助農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文明素質。大力推行農村政治生活的公開化與民主化,使信息暢通。在農村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用正確的思想觀念抵制各種錯誤的思想傾向,提高人民羣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引導農民樹立新風,破除陋習,遠離迷信,自覺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創新衞生支農和扶貧機制,加快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

全面完成社區醫療衞生站建設工作,引導、扶持農民加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組織,在定點上要充分考慮地理位置遠近,人口多少而科學確定鄉村醫療機構。各定點醫療機構要保證合理用藥和價格合理性,增加可報銷支出。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的患者檔案,方便參合農民的報銷結算。加強基層鄉村醫療人員的培訓,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健全合作醫療各項監督機制,增加財政透明度,確保取信於民。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存、發展和老有所養問題。切實為農民健康生活奠定基礎。

(八)加強領導、強化協調,精心組織、周密安排

要切實發揮好“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社區)幹部羣眾主動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確保新農村建設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結合農村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開展,把新農村建設與平安村(社區)創建等工作結合起來,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條件和居住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黨的先進性體現到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實踐中。

(九)紮實抓好“三個工程”

即抓好“班子工程”,建設開拓務實、團結協作、勤政為民、充滿活力的“兩委”班子,不斷增強班子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抓好“載體工程”,找準工作的切入點,推動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抓好“保障工程”,引導、支持村(社區)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以集體經濟為支撐,不斷加大投入,推進文明村、富裕村、和諧村建設進程,加快“四化”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讓廣大農民羣眾真正感受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實惠。

七、新農村建設成功原因

(一)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中,飛輪村注重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三級聯創”、“無職黨員設崗定職”、“黨支部和農户結對幫扶”等活動,組織開展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進一步提升農村黨員幹部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能力。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搞好村務、財務和黨務“三公開”,切實保障農民羣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培養一支創造力、戰鬥力和凝聚力強的基層黨員幹部隊伍,應當選擇年齡輕、有文化、社會責任感強的村級後備幹部作為重點培養對象,提高他們在羣眾中的影響力,有意識地鍛鍊和提高他們的執政意識、執政能力以及帶頭創業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着力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新格局,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飛輪村地處浦江縣北部,原來是一個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的偏僻小村。2002年以後,隨着通村而過的四海大道建成通車,該村的交通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目前,該村到城區和鎮區只要幾分鐘的時間。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為該村的新農村建設創造了一個極其有利的發展機遇。城鄉統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飛輪村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證明,要使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決策落到實處,要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點和着力點是增加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主要包括:加強農村道路、水利、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社會安全體系建設。同時,各級政府還應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確定產業政策,運用經濟槓桿等多種手段來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城鄉一體的新格局。

(三)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切實提高農村綜合生產能力,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環境。

農村經濟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必須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飛輪村在新農村建設以前,其他農村一樣,祖祖輩輩以農業為主。改革開放以後,儘管村裏出現了幾個經商辦廠的先富一族,但農村絕大部分農民仍然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頭朝黃土揹着天的典型農民生活。新農村建設後,隨着交通環境和村容村貌的不斷改善,吸收了一批經商辦廠能人回村投資興辦產業。村兩委藉助政府平台,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和勞務技能。目前,該村共有工廠3家,不僅解決了村裏所有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解決了周邊農村的就業困難。現在該村的外來人口已超過本村人口的2倍,2008年村人均純收入達6000元。

飛輪村的經驗證明,發展農村經濟並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要發揮優勢,加快培植新的優勢產業,不斷改善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就業環境,進一步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困擾,為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創造良好的基礎。

(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珍惜山水自然環境,力求保持地方原有特色。

飛輪村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考慮到了村莊地勢、民居的佈局、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公共設施的配套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了以“小五化”為重點的村莊整治工程,有效地保護了村莊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使人與環境得到和諧共存。

我國農村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差異也頗大,每個村都有自己的文化淵源,都有自己的歷史遺產,都有自己豐富的精神內涵,其中都藴含着許多科學的、藝術的和歷史的信息,是祖先留下的不可估量的財富、不可再生的資源。新農村建設姓“農”,不姓“城”。如果一味貪大求洋,實施整拆整建,不僅耗資巨大,也給村集體經濟和農户增加了巨大的包袱,而且還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在農村中形成了新的“水泥森林”。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突出鄉村建設、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只有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在有效保護地方特色基礎上建設新農村,才能稱得上是在繼承中創新、在創建中發展。

(五)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量力而行,防止盲目投入。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只有資金投入,沒有或很少有經濟回報的工程,而且投入資金的數額較大。一個村要完成“小五化”、污水和用電線修標準化改造,投入少則百萬元,多則達千萬元。儘管我市財政對新農村建設扶持的力度較大,但還不足以滿足新農村建設項目的各項支出。

有的村為了儘早完成新農村建設,主動向上級爭取項目,不惜向銀行貸款;有的村兩委幹部為了追求政績,項目貪大求洋,不顧農村財力,建造高檔次、高品味的亭台樓閣,造成集體資產大規模的虧損。而市口村立足可持續發展,採取積極措施,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加快建設小康、和諧新農村的步伐,促進村經濟全面發展,走出一條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基本特徵和發展方向的新路子。

(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要有好的政策幫扶和激勵機制。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都出台了相應的補助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如浦江縣財政每年都要拿出上千萬元資金用於補助新農村建設,各鎮街也出台了相應的補助政策。

飛輪村雖然集體經濟比較薄弱,但該村兩委幹部能充分抓住各級政府出台的各項補助政策和激勵機制,率先在全市開展以村莊環境整治為主的新農村建設,成為我市第一批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浙江省級綠化示範村等,得到省、市、鎮各級獎勵補助近十幾萬元。村級財政支出還不足5萬元,就把農村建設成為規劃科學、環境整潔、設施配套、管理民主、生活舒適的農村新社區。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充分發揮各級財政投入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我市經濟發達、社會資本充裕、民營企業多的有利條件,鼓勵社會各類組織、企業家和社會知名人士支持新農村建設,廣泛開展“村企結對”建設活動,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大大減少村集體經濟負擔。

八、飛輪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經驗

一是不斷創新領導方式,充分發揮了鄉黨委的核心領導作用、企業的支撐作用、機關站所的服務作用和社區的主體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證,是抓好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二是不斷調整和完善工作思路,找準切入點,落實各項工作措施,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組建龍頭企業,拉動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促進集體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

三是不斷加強班子隊伍建設,增強“兩委”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創造力,始終把解決“有人辦事”作為解決“有錢辦事”的前提條件,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積極投身到“三村四化”建設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努力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是抓好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因素。

四是不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贏得各級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為新農村建設和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加動力,是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

九、社會實踐感悟

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當年五四青年開創的 "走向社會 ,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是青年學生將自身價值與祖國命運緊密相連的重要環節。我們想要儘快的成為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適應社會的需要,就要在學習期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認知社會,認清自我,調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難和挫折中鍛鍊自我,為適應以後的工作準備.這是我參加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時機參與各種形式的暑期實踐活動,對於引導我們把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於社會實踐統一起來,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於瞭解國情

單從書本上是很難得到的.因此我們必須走向社會,深入農村,瞭解佔全國農民的現狀,才能真正在實踐中深化對鄧小平理論的理解。

(二)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於體察民情

走出象牙塔,融入農民大眾,才會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艱辛,收穫的喜悦,才會真正把成長的根深深植入祖國的沃土。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於自身成長。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實踐以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實踐中 ,大學生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為以後建設祖國奠定了基礎 。

其實,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真的很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去建設,需要科技的支撐,更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學生到這裏來實踐。農村,並不僅僅代表着貧窮和落後,更代表着潛力和市場。農村是磨練和鍛造人才的地方,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更好的激發人的潛力。

農村在召喚着我們當代大學生,農村也同樣期待我們為它的發展做貢獻,加入到農村的建設中來吧!新農村建設就像一顆花,需要不斷的滋養,只要付出,就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燦爛之花的開放。

在新農村建設的道路上,你我都在努力,我們一起加油!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4

社會實踐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是作為一位知識青年的至關重要的人生歷程。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號召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績。然兒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認識就對其進行全面的實踐調查。因此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對我們當代大學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新農村建設對我家鄉的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國家出台的三農政策讓人民的生活變的更加舒適,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社會的需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儘自己應盡的力量。

我是一名在農村長大的大學生,雖説我學的專業可能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我卻不能不去關心新農村建設,因為那是撫育我長大的地方。當國人在沐浴着社會新風尚的陽光,那麼建設怎麼樣的新農村、怎麼樣建設好新農村是我們大家必須思考的問題。十分高興,我能夠在寒假進行相關的實踐調查。然兒經過我的一番調查之後卻發現了一些問題,我不禁產生了這樣一個問題;這樣一種已有的村莊發展模式是否正確?是否真是中國新農村未來建設的整體框架?中國的新農村建設是否有走形式主義的危險?

我的有關新農村與我家鄉的變化調查主要體現在下面的方面:

目前,農民增收困難伴隨着一系列負面影響,尤其是醫療保障方面顯得更加突出,一些地方又出現了農民看病難,看不起病,甚至因病而陷入絕境的現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籌集標準為每人每年55元,主要由農民個人自願繳納、地方財政補助、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三部分組成。

建國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農村衞生工作,農村逐步建立了三級(縣醫院、鄉鎮衞生院和村衞生所、室)衞生服務網絡,基本解決了農村缺醫少藥的問題。另外,從50年代中期開始,部分農村開展了合作醫療。合作醫療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個人共同籌資,為農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療和預防的一種社區型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和三級衞生服務網絡相互配合,在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問題。中國人口的預期壽命由建國前的35歲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71歲,①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為佔總人口80%的農村居民提供健康保障的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衞生服務網絡功不可沒。

然而,從80年代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農村醫療保障發生了嚴重的衰退。隨着集體經濟的削弱,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生了大幅度的滑坡,到1996年,全國農村參加合作醫療的人口由1976年的90%鋭減到5%左右。②絕大部分農民失去了醫療保障,退回到家庭保障。基層衞生服務機構——村級衞生所、室或不復存在,或者轉化為私人診所。

合作醫療的衰退和農村基層衞生服務機構的消亡或市場化,導致農民醫療費用的急速攀升,大大越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從1990年至199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686、31增至2210、34,增長了3、2倍;而同期每人次均門診費用和住院費用分別增長了6、2倍、5、1倍,③醫療費用的增長大大超過農民收入的增長。在農村最貧困的農户(佔4%)中(),有一半屬於因病致貧或因病返貧。

政府投入不足。*****年政府投入的衞生費用為587、2元,其中用於農村的92、5億元。僅佔政府投入的15、9%。④政府投入不足不僅導致農村基層醫療服務機構的市場化和服務提供不足,由此增加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而且也限制了公共預防保健機構的能力。因為投入不足,使衞生防疫站、保健站等機構把主要精力用於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的開展,預防保健服務有所削弱。一些傳染病(如肝炎)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地方病(血吸蟲病,碘缺乏等)又死灰復燃。

新世紀,政府應該通過加大投入,合理規劃,提供幫助等多方面措施,切切實實把醫療衞生的重點重新放回到農村。(1)真正增加政府對農村的衞生投入,加強農村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醫療醫務人員的培訓,提高衞生服務質量。(2)加強農村公共預防保健工作。公共預防保健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的優點。必須改變目前基層政府忽視預防保健的現狀,要明確公共預防保健是政府的職能,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財力、人力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地方病等方面,預防保健尤其重要。(3)繼續發展和完善合作醫療(4)、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農村醫療保障形式。

還有就是新農村建設的鄉村公路硬化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特點,為解決三農問題而做出的重大決策。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通過綜合建設,最終目標是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決策為十一五時期的農村公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農村公路是公路網的基礎,是農村地區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區惟一的運輸方式,是關係到農民羣眾的生產、生活,關係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設施。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村公路建設規劃是很重要的。農村公路發展了,可以改善農村運輸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就業,促進農民生活寬裕;可以加快農村信息傳播和對外交流,改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激發農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進取精神,促進鄉風文明;可以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改善村容村貌,促進村容整潔。當我還在讀高一的時候,聽家人説會修水泥路,那時候可讓我高興壞了!終於可以擺脱泥巴路了,天晴時漫天塵土,下雨時泥濘不堪,而且經常是坑坑窪窪的,真不爽啊!當我踏在新鋪的水泥路上時,我的心情是多麼激動啊!雖然鋪的不是很好看,但路面還是蠻平整的!有條水泥路就是好啊!進進出出方便多了,我也不時可以飆下車了!修路的錢有一部分需要農民出錢,但卻沒有一户沒交的,這足以説明農民對修公路的渴望

!我們不是天天説在嘴上嗎?要致富先修路嗎!農村公路建設繁榮了農村經濟、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根本利益的大好事。

農村教育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科學技術是先進的生產力,有了先進的生產力農民就更容易致富。但是,至少在我們村,我好象沒看見過什麼發展農業生產的相關書籍,也沒有看見過村裏請過哪位技術人員來我們村指導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怎麼能沒有教育呢?沒有書籍就會缺少知識,農民的素質的提高就會受到阻礙,有了現代化的新農村怎麼能沒有具有素質較高的現代化村民呢?在農村也沒有什麼文化活動,最多是舞一下龍。但我隱約記得上一次舞龍還是六、七年前的事。舞龍是一件好活動,在這一個星期裏,全村人的積極性都調動了。年輕的由幾個中年的師傅帶着,到了晚上整個村都沉靜在春節的喜慶中。爆竹聲幾乎就沒斷過,都在忙着接龍。我們的這條龍有十五節,前面兩個打燈籠的和一個打鑼的,接下來有四個人輪流舉龍頭,後面還有兩個打鑼的,四個打鼓的,反正總共有三十二個成員。在這個星期裏,舞龍的大概內容是穿屋、賀壽、賀新房子等節目。

新農村的建設還存在這樣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青少年太少,他們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所以村裏平時是以老年人和留守兒童為主。這也是為什麼隔這麼多年才舞一次龍的原因。在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不等過完春節就要出去工作,所以找不到這麼多人來舞龍。由於缺少青壯年,所以有不少土地被荒廢了,不少田都只種一季晚稻,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説年輕人就得在家種田,在外面然夠找到好的謀生之路自然是好事,畢竟在外面的機會多點。但錢是世上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多留一點時間和家人呆在一起還是比較好的,因為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也是判定是否是合格新農村的一個方面。所以,在外的人兒記得多給家裏打個電話,有機會就回家看看。同時如何使這些主力軍回鄉是政府所要努力的方向,畢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在年輕人的肩上。

通過調查,給了我不少啟發:社會實踐調查對我們當代知識青年必須掌握的本領,任何事情在沒有經過調查之後請不要輕易下定論。這就好比那些從未到過中國卻天天在大談特談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外國專家們。,僅憑看到的幾篇文章或聽到的新聞。不搞社會實踐調查,就不能更好的瞭解我們周圍的世界,就不能發現我們平常看不到的問題,就不能解決問題,就不能找到正確的方向。我相信我們的祖國一定會建設的更加美好!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5

通過對西遞鎮葉村新農村建設的瞭解,切實感受葉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在經濟、文化、社會方面表現出的新氣象。把葉村村民自身的深切感受與西遞鎮政府資料結合起來,科學認識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從而總結出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因,正確認識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意義。

西遞被譽為“桃花源里人家”,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古村落是世界文物和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這使西遞發展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西遞鎮一方面積極開發古村落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旅遊資源,另一方面在保護古村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力圖形成旅遊帶動經濟、經濟保護資源的良性發展模式。西遞鎮把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給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了新動力。西遞葉村是新農村建設的典型代表。

一、西遞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

葉村是位於西遞古村落不遠處的一個村落,是新農村建設理念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新型農村。葉村依託西遞古村落豐富的旅遊資源,積極發展現在現代商業經濟,從而形成與西遞古村落遙相呼應的現代新型新農村。葉村從80年代開始進行商品化發展,一開始就瞄準蠶桑的發展空間驚醒蠶繭生產。因此全村形成“家家有桑田、户户出蠶繭”的局面,共有xx多畝桑田,蠶桑收入約佔葉村收入的80%左右。xx年人均純收入達4500元。xx年正式實行新農村建設規劃,圍繞生產發展,以西遞為中心,發展經濟,同時發展蠶桑、茶葉和林業,2010年葉村人均純收入達5000多元。農村基礎設施改善,道路四通八達,建成現代化葉村國小,可容納學生200餘人,同時配備電視、電腦等教學設備。基本形成“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貌,因此被稱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二、葉村新農村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原因

葉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新農村建設理念發揮作用的成功實例。葉村的成就與村鎮的建設理念、基礎項目建設、經濟發展機制、重視教育、文化建設等具體舉措分不開,葉村實現了政策扶持、政府導向、羣眾參與的有效結合。

1、科學全面的發展思路。葉村是西遞鎮整體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遞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大力發展葉村的蠶桑經濟。葉村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建設新農村的指導思想,從經濟、生活、文化、民主等層面進行整體規劃,切忌盲目發展。確立“以發展蠶桑推動旅遊,以旅遊帶動蠶桑生產,打造黃山一流繭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思路,建立千畝桑園示範基地,把農村新面貌與古村落文化遺產連成一個整體。對葉村的項目建設和文化宣傳活動進行整體佈局,合理分配,各方面統籌兼顧。結合“奇山、秀水、古建築、徽文化”的地域特點,按照“統一規劃、切忌盲目”的原則,進一步突出葉村“古樸、典雅、秀麗、文明”的特色,切實落實葉村小集鎮規劃和林業整治規劃,嚴格按照新農村建設具體要求,逐步形成佈局合理、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新農村格局。

2、加大投入,做好基礎項目建設。全力抓好葉村商貿區項目、農家樂旅遊項目、村級道路建設項目、沼氣建設項目、千畝桑田示範建設等項目建設,確保硬件設施齊全。以項目建設為龍頭、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堅持“保護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快在建項目的建設步伐及新建項目的落實。建設特色農業旅遊基地、旅遊食品休閒加工基地、農家樂基地、生態養生基地,發展多種多樣的林業經濟和自然風光。開闢了葉村商貿區,大力解決道路設施或道路路面差等問題,建設道路交通網,加快與西遞古民居間的聯繫。建設酒店、旅館、娛樂場所,為西遞旅遊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場所。建設沼氣池,各家各户都可以籌資建設,葉村村委給予補助,以解決能源問題和環境破壞。

3、形成政府村民互助機制。力圖形成“政府引導,村級為主,農民自願,人人蔘與”的良性機制。政府積極宣傳政策,充分調動羣眾的積極性,同時建立鼓勵和激勵機制。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積極開展以“促經濟發展,建和諧葉村”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積極規劃建設千畝桑園,解除羣眾擴大蠶桑養殖的顧慮,為羣眾解決蠶桑的銷路問題。尤其是金融危機影響下,蠶繭價格下降,村民開始喪失對蠶繭春出賣的信心。葉村村委積極尋求市場,為村民蠶繭的出賣做好準備工作。同時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措施,對村民養蠶的經濟損失進行補償或進行經濟援助。葉村村民葉積極地向村委獻言獻策,結合自身實際提供發展策略。同時利用政府提供的先進設備學習養蠶、種茶技術,科學發展農業。村委定時開展農民培訓班,村民可免費學習的諮詢。因此形成“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互助發展模式,大大提升了村委的工作效益。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6

“社區”無論是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理解,還是作為一個區劃來解釋,都有其道理。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就如何搞好社區建設進行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那麼我區的社區建設情況如何呢?帶着這樣的問題我們桃源政協地區組組織了張建德、張佔明、於海濤、杜建4名委員對桃源街道的長源社區、濱河社區進行了調查,並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被調查社區的基本情況

1、自然情況:被調查社區共有71棟居民樓,5047户居民17875人,其中有困難户262户,158名在籍黨員,兩個社區20xx年經濟總收入為5萬元,20xx年為1.4萬元,20xx年為0。呈遞減趨勢,兩社區共發生治安案件20xx年為33起,20xx年28起,呈下降趨勢。

2、社區組織建設情況:按照20xx年3月13日中國共產黨南關區委、南關區政府關於《南關區社區居委會組織建設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分別在兩個社區成立了社區組織,分別設立主任一名,副主任五名。工資統一由街道辦事處發放。

3、現階段社區服務網點分佈情況。至20xx年共有各類便民服務網點91處,主要類型:食雜店、小吃部、超市、美髮店、自行車修理、糧油經營、藥店、衞生所、養老院、自行車停車場、農貿市場、網吧等。

二、調查結果反映的基本問題

以兩個社區調查數據看,反映的情況基本上是一致的。

(一)較好的方面

1、經過幾年來的工作,全社會上下特別是各級政府部門對搞好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上有了進一步提高,可以看出在搞好社區建設上達成了共識,同時,增強了抓好社區建設的緊迫感。

2、自96年江提出搞好社區建設以來,特別是市區兩級政府出台有關政策(制定工作方案)以來,社區組織載體得到了落實,社區工作者的工資相對穩定,同時穩定了隊伍。

3、吸收了一部分新人充實到社區工作者隊伍中,社區幹部的年齡結構得到了改善,文化程度有了進一步提高。因此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存在的問題

1、社區中各類設施和場所仍處於初級化、簡單化階段,且數量少、種類少,缺項較多,尤其是缺少羣眾歡迎的文化活動設施和場所。

2、社區主任缺少社區工作實踐經驗,各類組織載體缺乏,作用發揮較差,就如何開展社區工作缺乏理論上的指導。

3、功能弱化,依附性強:從目前社區居委會工作上看依舊沿襲老的傳統,承擔着區街各部門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社區居委會很大程度上成為各級政府部門工作的承受層、落實層,理論上社區自治功能很難體現。

4、目前社區組織載體模式仍舊沿襲自上而下的方式。仿政府機構設置,很難適應社區功能的實際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是社區主要工作集中在承擔政府指派任務;二是社區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能力不足;三是上情下達容易,下情上達意圖無法實現;四是目前社區工作者承擔的工作任務和所得報酬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

(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分析

1、在社區建設的方向問題上仍然存在着認識偏差一些部門同志不能把握社區建設的實際內容,存在社區建設就是加強硬件投入,沒有認識到體制創新的問題。

2、責、權、利不統一。目前按照長南辦發[20xx]5號文件規定各社區居民委員會主要職責有九項,包括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社區文化、教育、體育事業,搞好社區環境衞生,搞好綜合治理,發展社區服務,促進社區經濟發展等。可是明確社區的權力範圍確沒有一個具體的規定,更無從談起利益問題,這種責、權、利不統一導致社區工作走入誤區,成為各級部門工作的落實者。

3、社區資源問題:由於地域不同導致社區在經濟、人文、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差異,是必導致社區可利用資源的差異,相應增加資源少社區工作的難度工作的難度。

4、發展社區的政策明顯滯後,目前如何發展,給社區以什麼樣的政策,社區發展的方向許多問題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在實踐上由於各種權力機構的設置及認識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社區的自我壯大。

三、幾點建議

建議市區政府儘快了台政策, 主要內容

1、明確社區建設的方向。

2、明確社區組織在社區建設中的地位,比如杭州等地明確社區服務中心就是一個管理部門,統一管理社區各類服務中介實體。

3、明確社區組織和相關職能部門的關係,包括水、電、氣、物業等管理部門及駐區單位等,特別是監督及制約機制的建立。

4、加大對社區扶持力度,一是費隨事轉,增加時社區組織的經濟投入;二是權隨責走,各級行政部門(工商、税務、城管等)加大對社區的政策扶持力度。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7

為更好的指導和開展社區建設,提高社區工作的工作效率,我街道辦事處於4月9日至13日對轄區內四個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調研,期間召開社區工作人員座談會、深入各社區居委會實地調查並收集各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建設工作的綜合意見,現就在新形勢下建設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如何創新社區體制,加強社區管理,推進社區責任分片包乾管理利與弊等情況談幾點看法。

一、當前社區建設工作在新勢下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社區建設是城市社區服務深化發展的產物,隨着城市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在新的形勢下,大力推進社區建設,是解決城市發展中諸多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黃沙灣街道社區建設工作面對政府轉變職能,企業轉變經營機制,單位功能不斷弱化和解體,城市管理出現橫不到邊,縱不到底等諸多複雜情況下,應運而生有幾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一)社區工作行政化傾向比較嚴重。由於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我們的社區居委會尚扮演着政府的角色,是政府的一條“腿”,其主要精力還是在完成政府部門或派出機構交辦的任務,沒有更多的時間、精力,人員解決社區自治事務和為居民服務。

(二)社區服務功能尚不完善,雖然大多數社區建立了社區服務機構,但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方式和手段落後,服務機制不活,服務隊伍不全,服務水平和質量不高。

(三)社區自治意識和居民參與意識不強。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管理和自治的意識不強,社區志願者隊伍人數較少,駐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必不高,社區凝聚力不強。

(四)社區工作者隊伍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20xx年全市通過公開招考的形式,吸引大量的年青同志進入社區工作,其中部分同志,文化程度雖高,但缺乏專業知識與工作經驗,而且思想素質和責任心不盡人意,缺少經常性、專業性的業務提高培訓,社區幹部隊伍不穩,已成為當務之急。

(五)還有其他諸多問題急待解決。如辦公經費短缺,社區幹部待遇偏低,社區辦公場所建設缺乏規範化,現代化標準,政策落實不到位,全社會對社區工作的認識不高等問題,急待上級相關部門解決。

二、在新的形勢下,創新體制、強化責任、科學推動社區工作上新的台階

創新社區體制,大力推動社區工作

在新的形勢下,基層社會出現的種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給基層社會管理提出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對此,在創新社區管理機制體制上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組織體制。完善組織體制,是提高黨對社區各項工作全面領導能力的基礎。形成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居民區黨組織為基礎,以社區全體黨員為主體,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標為紐帶,各類組織踴躍參與的社區大黨建工作格局,從而使黨組織對居委會各級工作的領導更好地落到實處。

2、創新管理體制。改變社區政府職能作用,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工作進社區,必須加強社區居民自治意識,強化社區居委會自治能力,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意識。加強街道與社區自治組織之間的聯繫,探索新的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提高基層社會管理效率。着重體現“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新要求,進一步增強社區服務功能。

3、深化社區居民自治制度建設。一是要完善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委會聯席會議和社區成員代表會議制度。社區重大事務和涉及居民的切身利益的大事都應由兩委聯席會議研究形成方案,提交社區成員代表會議討論決定。二是要推廣社區事務民主聽證制度。凡是與社區居民利益相關的重要事項決策前都要實行民主聽證,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要進一步規範聽證程序,把議題選定、代表確定、會議公示、召開會議、議題辦理落實等各個環節。三是要逐步設立樓(門)院聯絡員制度。推進樓(門)院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完善居民自治體制機制。

4、健全社區工作機制。要逐步建立與新形勢下的社區管理體制相適應,服務功能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工作體制,為居民羣眾提供更加多樣、快捷、優質的社區服務。要理順關係,完善制度,要在明確政府各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的職責與分工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社區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 ,包括社區居委會等組織參加的社區事務協商議事制度、廉政建設制度、居務公開制度、財務制度、學習培訓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等,完善社區工作制度。要在進一步掌握社會變化規律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探索,提高社區工作的效率與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的社區建設。

建設調查報告範文篇8

按照全縣開展“作風建設年”活動和“創新業績,樹新形象”主題實踐的部署,深入開展以“解民憂、訪民情、促民風、謀民富”為主題的蹲點調研活動,以點帶面,加快我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鄉黨委、政府決定開展鄉領導班子成員“辦公日、住村周、調研月”活動。根據要求,我於xx年6月24日至30日蹲點**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此次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的基本情況

**村與xx省的xx縣接壤,總面積7.32平方公里,轄3個自然村,人口1102人,耕地713 畝。xx年,農民人均收入3112元。

二、我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成效

改革開放以後,尤其是近年來,隨着國家和省、市、縣政府對於“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發展加快,農村經濟與各項社會事業正在朝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一)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民增收良策,農業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xx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630萬元,同比增長18%,其中農業總產值達到17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民人均收入2454元,同比增長7%。積極發展糧食產業,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全鄉油菜面積擴大到300畝; 菜園蔬菜生產面積,發展到500畝;成立了全縣首家早姜專業合作社—富源早姜合作社,帶動80户農户發展早姜300畝;發展葛根藥材基地110多畝。通過多種方式培訓,加大農民知識化培訓力度,全年勞務輸出3400人。

(二)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在國家政策和省、市、縣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項目,組織實施了林業生態建設、農網改造、人畜飲水改造、鄉村康莊工程建設、村環境整治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農村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科教文衞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建立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機制、醫療救治和疾病預防控制機制。移動電話、計算機逐步進入農户家庭,擴大了農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農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新的提高。

(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隨着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國小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立足本地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以嶺上灣革命紀念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核心的旅遊業,並以此帶動相關景點的開發和建設。村財鄉管的財務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政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抓好生產救災和扶貧開發工作,深入開展“一户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積極引導、幫助貧困户發展項目,落實貧困户120多户,扶持資金 20多萬元。關注弱勢羣體,積極開展農村弱勢羣體幫扶和關愛農村老黨員活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嚴厲打擊“”等賭博行為,做到促一方經濟保一方平安。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廣大幹部羣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農村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把羣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徵詢意見,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

綜上所述,洲嶺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制約農村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

三、主要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 。洲嶺鄉的農業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加工能力低,產業化經營尚處在初級發展階段。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農户與加工或營銷企業沒有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功能作用有待增強。

(二)農村投入嚴重不足 。各村歷史上形成的債務都較多,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由於受農村基礎設施投入不足瓶頸制約,部分行政村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無法開展,導致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

(三)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絕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幹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雖然鄉里積極推行“農民知識化”工程,但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質方面,贍養父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有滑坡趨勢,關心集體、熱心公益等集體主義觀念正在逐步淡化,賭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會風氣還較為普遍存在。

(四)農村社會事業建設滯後 。洲嶺鄉農村總體上的醫療衞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普遍較低。農村醫療條件差,醫療水平低,農民生一場大病往往意味返貧。同時農村醫務人員水平低,醫療衞生狀況令人擔憂。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礎差、人才缺、資金少、設施差的狀況未從根本上改變。

(五)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習慣於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二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一些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級組織難以正常發揮作用,部分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正常的辦公費用都難以保證,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無法充分發揮,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四、發展思路和幾點建議

黨的xx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面對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要求,針對洲嶺鄉的實際,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快城鄉統籌,促進和諧發展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黨的xx大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面對當前城鄉發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終把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都要切實向農村傾斜,在各項政策上給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二)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眾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衞生、交通、電力、通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城鄉基礎設施的共享度,解決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嚴重滯後的瓶頸制約。通過加大農村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讓公共服務更多地深入農村、惠及農民,彌合各項公共事業方面的城鄉差距。

(三)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機制

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因此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優化,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緊緊抓住國家加大農業產業化投入的機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加快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民主動融入大市場。通過選擇優勢項目,制定優惠政策,營造寬鬆的發展環境,招商引資興辦農副產品加工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提高農業附加值。此外,要積極組織實施好“陽光工程”,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和就業率。

(四)抓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推進新村鎮建設

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工作要有總體的規劃,對洲嶺鄉來講,按照“分類指導,重點推進,逐步發展”原則進行規劃,先選擇條件好、有特色的村進行試點。根據其現有特點,對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的原則,搞好村鎮規劃建設,條件好的要高起點規劃建設,其它地方的規劃也要適度超前。要嚴格規劃管理,循序漸進,逐步推進,實現新村建設目標。

(五)繼承與發揚並重,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風文明建設,要通過定標準、樹典型,加強監督,獎懲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文化活動要充分調動農民羣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科技宣傳隊等各種形式送文藝下村,加強先進文化在農村的傳播速度和覆蓋範圍,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要繼承併發揚農村自身所擁有的文明傳統,提倡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不打架不罵人、愛護公物、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

五、加快促進農村教育、衞生、社會保障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增加教育投入,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增加農民受教育的機會。鞏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立便民的徵繳制度、就醫制度和結算制度,探索建立參保農民小病受惠制度,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導,建立多渠道社會保障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新型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建立健全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構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做到農村低保水平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步增長,使城鄉居民同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標籤: 多篇 調查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r3y9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