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農村的社會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義務教育方面的社會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實現了“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説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着很多的困難,農民義務教育的負擔較重,城鄉教育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教育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亟待加強。為了解我省農村義務教育情況,最近,我們在杭州市餘杭區農調隊、金華市農調隊和龍泉市農調隊的協助下,就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在規範收費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要杜絕違規收費還任重道遠;農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民義務教育的費用負擔比較重;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待遇還比較低;農村義務教育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困難還比較多。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我們選擇了餘杭區、金華市婺城區和金東區(下稱金華市)、龍泉市三地分別作為我省發達地區、中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代表,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每地調查了1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10名鄉鎮中國小校長,全省共調查了300名農村學生家長和30名鄉鎮中國小校長。其中中學生、國小生家長和中學校長、國小校長各半,餘杭、龍泉的家長均分佈在5個鄉鎮,金華的家長分佈在兩區的10個鄉鎮,中國小校長三地均分佈在5個以上的鄉鎮。

本次調查所定義的“農村”是指縣城以外的所有鄉鎮,這與浙江省物價局等部門下發的浙價費(XX)21號文件中所指的農村中國小的“農村”有所區別,也就是説在本調查中,農村是指三地市政府或區政府所在地城區以外的所有鄉鎮。調查的時間範圍是XX年春季。

這次接受調查的15所中學,平均在校生規模為727人,比全省平均的928人少21.7%,共有專任教師677名(其中代課教師18名),平均每校44名,師生比為1:16.7,略低於全省平均的1:18.3的比例。被調查的15所國小,有13所是鄉鎮中心國小,2所為金華市的村小,平均在校生規模為465人,比全省平均的384人多21.1%,共有專任教師452名(其中代課教師2名),平均每所國小30名,師生比為1:16,低於全省平均的1:21.5的比例。

二、農村義務教育收費現狀

(一)省級有關部門規定的農村中國小收費標準

省物價局、教育廳、財政廳今年初聯合下發浙價費(XX)21號文件,規定了我省義務教育的收費標準:從XX年春季開學起,城鎮中國小(含鄉鎮國中和鄉鎮中心國小)的雜費標準為:國小每生每學期不超過80元,國中每生每學期不超過110元,具體標準由各市、縣(市、區)價格部門會同財政、教育部門確定。已實施多媒體教育或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中國小,經批准可加收20元的雜費。農村中國小(指村小、完小及中心國小在村裏的辦學點和100個省重點扶貧鄉鎮的中學)的雜費標準為:國小20—45元,國中40—70元。代管費(農村中國小為課本費、作業本費兩項,城鎮中國小再加上音像教材費、講義費和班會費共五項)實行限額控制,具體標準由各市、縣(市、區)相關部門在每學期開學前確定。借讀費國小為300元,國中為600元。

(二)農村國中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657.9元

據三地調查彙總,農村國中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費用為657.9元(不含伙食費,下同),佔調查户家庭人均純收入的15.5%,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806.8元、659.0元和512.0元。其中雜費113.5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7.3%,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99.3元、128.0元和113.1元;代管費247.6元,佔37.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27.2元、259.0元和256.5元;借讀生(共9人)借讀費平均954.4元,餘杭、龍泉分別為1115元和633.3元,金華被調查對象中沒有借讀生;住校生(共64人)住宿費平均158.7元,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266.0元、118.0元和92.1元。餘杭區因有部分學校的學生宿舍實行公寓化管理,經區相關部門批准,住宿費可適當超過區定標準。

(三)農村國小每生每學期實際繳費339.0元

根據對150名國小生家長的調查,農村國小每生每學期平均繳納的費用為339.0元,約為國中生的一半,佔調查户家庭人均純收入的8.2%,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379.1元、336.1元和299.0元。其中雜費62.9元(含部分學校的信息技術課),佔18.6%,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50.6元、69.1元和69.0元;代管費158.6元,佔46.8%,餘杭、金華、龍泉分別為150.4元、127.5元和197.9元;借讀生三地每地各一名,餘杭、金華、龍泉的借讀費分別為400元、300元和60元,平均為253.3元;住校生(共2名,龍泉)住宿費每人均60元。

(四)對收費現狀的基本評價

從以上調查結果來看,三地農村中國小繳費標準除餘杭國小借讀費高出100元外,其它都沒有突破省定標準(見下表),各學校也都能嚴格遵守當地的收費標準,在實地調查中也基本上沒有發現學校超標準收費的情況,多數學生家長對收費工作也給予了肯定。據調查,52%的家長認為目前農村中國小收費比一、二年前規範了,持否定意見的只有1.3%;有21%和43%的家長認為農村税費改革後中國小生的費用負擔“明顯減輕”和“有所減輕(但不明顯)”。這説明經過治理整頓,從總體上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的收費是規範的、健康的,主流是好的。

三地鄉鎮國中、國小收費標準單位:元

餘杭金華龍泉

國小農村雜費454545

代管費120110176

借讀費400200

住宿費1008060

柴夥費80

城鎮雜費808070

代管費XX-2年級1203-6年級150210

借讀費400300

住宿費10010060

柴夥費60建制鎮4-6年級80

國中農村雜費11070100龍南鄉70

代管費250180260龍南鄉226

借讀費800600龍南鄉400

住宿費2011075

柴夥費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城鎮雜費110110110

代管費250260260

借讀費800600

住宿費XX20鄉鎮75

柴夥費建制鎮80非建制鎮60

注:龍南鄉是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鄉鎮中學和鄉鎮中心國小屬於城鎮收費範圍

三、教師的工資福利待遇

我省目前教師工資都由縣(市、區)財政統一按月發放,從調查的30所農村中國小來看,所有教師都能按時領到工資,沒有拖欠的情況。但縣級統發工資的內容因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差別較大,有的僅是國家工資,有的則包括了考核獎、崗位津貼、職務補貼等。如餘杭區教師的伙食及誤餐補貼、崗位津貼、物價補貼以及醫保、公積金等都由區財政負擔,龍泉市也在去年解決了教師醫保和公積金費用,金華農村教師考勤獎、年終獎、醫保、公積金等財政還沒有解決,今年下半年開始公積金財政補助每位教師每年800元,合同制教師的養老金、失業保險金財政也還沒有安排。為搞好教師福利待遇,有些學校自籌部份資金,以考核獎、全勤獎等名義給教師每月發放幾十元到一、二百元不等的津貼。

從調查數據來看,三地教師平均年收入(所有工資、福利性收入)為17528元,其中國中教師為18031元,國小教師為17025元,相差不大。比較三地,餘杭教師的工資最高,平均為21455元,高出平均數22.4%,其中國中、國小分別為22294元和20616元;金華次之,平均為16980元,略低於三地平均水平,其中國中、國小分別為17400元和16560元;龍泉最低,平均為14150元,比三地平均低19.3%,比餘杭低34.0%,其中國中、國小分別為14400元和13900元。據分析,各地收入的差距主要是國家工資以外的各種補貼、津貼、獎金等不同造成的。據校長們自己估計,教師的收入與當地的公務員相比要低30%左右。

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教師的生活還比較清貧。我們在龍泉調查時瞭解到,有一對教齡長達20多年的教師夫婦,工作20多年才積攢了4萬多元積蓄,女兒今年考上大學,要讀完四年大學還得貸款。有的欠發達地區學校的教師,除了財政統發的工資以外,全年的各種獎金、福利加起來也就幾百元錢。一些工作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年收入才一萬元左右,而要通過函授取得大專文憑,各種花費共要15000元,平均每年5000元,幾乎是年收入的一半。如果想再獲得本科文憑,還得再花三年時間和15000元。有些地方教育局在教師獲得文憑後能給矛一定的補助,有的由學校補助一點,有些地方由於經費困難,全由教師自己承擔。

四、當前農村中國小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這次調查情況看,當前農村中國小教育還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一)教育費用仍是農民比較重的負擔

在調查中,農民普遍反映這幾年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他們感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黨委、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和對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幾年他們用於子女教育的支出仍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據調查測算,一個國小生一學期的費用平均在500元左右(包括部分學生繳的午餐費),國中生近1000元,如果住校就更高了。對於經濟一般地區農民和欠發達地區農民來説,是一個很重的負擔,尤其是對二孩家庭(欠發達地區二孩家庭往往比發達地區要高)。因而,我們的調查中有44%的調查户覺得孩子上學的費用負擔很重或比較重,有7.4%的學生家長還反映不能按時足額繳納學雜費,其中金華、龍泉不能按時繳費的家庭分別達到10%和11%。為籌措學雜費,這些家庭不得不向親戚朋友借貸。有的學校同意緩繳或分期繳納,但需由教師個人擔保,到學期結束時如果家長不能足額繳納則由擔保教師承擔責任。有的家長實在繳不出現金,就用雞蛋、糧食、蔬菜等農副產品送給擔保教師衝抵學雜費。據調查户反映,我們調查的其中一地去年還發生過學生繳不出學雜費而自殺的事件。從我省2700户農村住户調查資料也顯示出農民教育負擔的不輕和增長過快,我省XX年農村居民人均學雜費支出269.91元,比上年增長14.1%,XX年增加到337.42元,又比XX年增長了25.0%,遠遠快於收入的增長。

農民教育負擔仍然較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

1、省定收費範圍外收費比較多。調查結果表明,除雜費、代管費、借讀費、住宿費四項費用以外,國小生每生每學期平均還要繳納其它費用111.6元,佔總收費的32.9%%;國中生每生平均每學期繳納其它費用175.4元,佔總費用的26.7%。在四項費用之外的收費中,保險費、校服費、假日培訓費(週末、暑假培訓班)佔了絕大部分,有的地方經物價、教育、財政部門同意,對住校生收取60—80元的柴夥費。此外,有些學校還收取名目繁多的費用,如飲水費、優秀生補課費、差生補習費、試卷費、資料費、電教費、晚自修費(或晚自修教師坐班費)、停車費、電腦培訓費、“六一”節建校贊助費等等。個別學校還印製自己學校的信片,以宣傳學校、擴大影響為由要學生購買。

從收費的“合法”性上來説,像校服、保險費,從省到縣(市、區)都強調自願原則,但校方從校容、便於管理和學生意外時的救助能力考慮,實際操作中不少學校存在校方動員學生購買的情況,給家長以強迫的感覺,結果是有三分之一的家長覺得購買行為是出於無奈或不買不好意思。假日培訓應該説是不符合省裏的文件精神的,但在我們調查的三地來看,在其中的兩地比較普遍,週末培訓的費用因課程的多少在50—200元之間,培訓的課程也有音樂、體育、美術等,但多數仍是語文、數學、外語及自然。暑假兩週培訓的情況三地都有,有的地方比較普遍。這些假日培訓,都獲得當地相關部門的認可。為了不與省裏文件的精神相沖突,有的是社會教育機構出面或委託它們來組織、收費,有的有專門的假日培訓中心,但實際上給學生上課的仍是他們自己的老師。有的學生不想參加但又怕教師在假日培訓時教授在課堂上不講的內容,因此非自願參加的學生不在少數。

除了上述校服、保險和假日培訓的費用外,其它的收費都是屬於明顯的亂收費。其中飲水費已經包含在雜費內,即使學校提供桶裝水也不能另行收費,但在個別市(區)收取飲水費的情況比較普遍。

2、地方制定的收費標準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錯位。考慮到我省各縣(包括縣級市、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省物價、教育和財政部門僅僅規定了有些收費的最高限額或收費的區間範圍,並把收費標準的制訂權下放到縣(縣級市、區)一級,以便讓各地根據自己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羣眾的收入水平來確定收費標準。但事實上各地都沒有很好地貫徹這一要求,基本上採用了省定的最高標準收費,尤其是人人都要繳的雜費和代管費,沒有體現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梯度(見上表)。

以餘杭區和龍泉市為例,據農村住户調查,XX年龍泉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餘杭的47%;這次被調查的家長自己估算,餘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6914.5元,龍泉為2558.8元,龍泉僅為餘杭的37%。但農村國小雜費和代管費合計(以下稱“兩費”)龍泉為221元,餘杭為165元,龍泉反而比餘杭高出33.9%;借讀費和住宿費餘杭比龍泉要高些,但由於借讀生和住校生比例不高(尤其是借讀生),對羣眾的影響面不大。其結果,龍泉國小生一學期的費用負擔佔到農民人均年收入的11.8%,國中生佔到19.9%。而餘杭國小生和國中生的費用雖然絕對額比龍泉要相應高出80元和295元,但佔農民人均年收入的比重僅為5.6%和11.6%,顯然大大低於龍泉的負擔水平。由此説明,教育收費如果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那麼即使完全按標準規範收費,在一部分地方農民仍會感到負擔很重。

此外,部份學校在收取柴夥費、減免學雜費等方面做得也不夠好。如大部份家長認為一學期柴夥費成本最多也就30元左右,但學校收取的標準大都在60元左右。又如貧困生學雜費的減免比較困難,根據家長自己的申報,只有2.3%的學生享受了減免,遠遠低於省“一局兩廳”文件規定的10%的要求。

面對較重的教育負擔,廣大農民羣眾(特別在欠發達地區)希望能把子女教育的費用負擔降下來,尤其是義務教育,要名符其實。經濟比較困難的家庭希望購買校服、保險時能真正自願,學校也不要要求在升旗儀式及其它集體活動時一律穿校服,否則對買不起校報的貧困家庭的子女在自尊心上是一種打擊。

(二)學校經費緊缺,負債辦學現象普遍

目前農村中國小尤其是經濟不很發達地區的農村中國小普遍存在經費嚴重短缺的現象,即使在很多發達地區,經費也不寬裕。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運轉主要是靠雜費來維持的,有的地方教育局或鎮政府雖有少量的生均公用經費下撥到學校作為補充(一般每年每生在20—50元之間),但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經費短缺的矛盾。所以現在農村中國小很多校長把工作重點放在討錢、要錢上,向教育主管部門要,向鄉鎮領導討,實在沒辦法的就向學生亂收費。對於教育亂收費,社會各界往往歸因於校方,怪罪校長。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校長是在“為政府分憂,替政府受過”。

由於學校經費緊缺,目前還有很多學校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債。在被調查的15所中學中,有11所負債,共負債822餘萬元,平均每校近75萬元。其中餘杭2所,平均每所負債19萬元;金華5所,平均每所負債82萬元;龍泉4所,平均每所負債93萬元。在被調查的15所國小中,有6所負債,共負債143萬元,平均每所近24萬元。其中餘杭1所,負債18萬元;金華3所,平均每所負債31萬元;龍泉2所,平均每所負債15萬元。負債的原因,有的因修建教育樓、綜合樓、食堂、宿舍、操場等而欠債;有的拖欠新華書店、印刷廠、教育局資料室等書費、資料費;有的因創綠色學校、創省教育強鎮需要,整治校園、添置儀器、設備和圖書造成欠款;有的因開設信息技術課購置電腦、建校園網負債;還有的是拖欠辦公費、教師獎金。金華一中學甚至欠個人借款60萬元。

還是因為經費緊缺,許多學校教育設施得不到改善,校舍不能得到及時修繕和增加。在調查中,有51%的家長認為學校的教育設施、設備很一般或不太好;30所學校中,僅有8所學校擁有標準操場。儘管這幾年在改造中國小危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在農村很多地方學校的教學、生活用房還是很不足。據龍泉市教育局反映,如對照我省建設三類學校標準(最低標準),該市還缺少學校用地11萬平方米,校舍少8.6萬平方米。在金華,有的教師調侃説,他們住校生的住宿條件還沒有奶牛的好。有的校長明知他們的教師宿舍是危房但不敢上報,否則要封存,這樣教師反而沒有地方住了。

(三)優秀教師流失較多,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各地反映,目前農村中國小優秀教師流失現象較為普遍。據被調查的30所中國小統計,近三年來有21名教師(其中國中19名,國小2名)因待遇低而離開了教師隊伍從事他業,有45名教師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鎮)學校。現在一些民辦、私立學校經常到鄉鎮中國小去挖人才,年薪往往可以增加1倍左右,而且工作量還比較小。如餘杭塘棲一中學反映,今年他們學校就走了4名教師,民辦學校給的年薪是5萬元一年(目前他們教師的年薪只有2.5—3萬元)。在他們學校一個英語教師要教三個班的課,而在民辦學校只教一個班的課。有的地方民辦學校甚至不要檔案,可以為招來的教師重新建檔;也有的地方規定去民辦學校的教師檔案可以放在教育局。有的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要對教師進行考試、考核,將一些優秀教師調入城區學校或其他一些離城區近、教育質量好、待遇高的學校。這些教師大多是縣(市、區)級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是學校師資隊伍中的棟樑,學校在培養他們時往往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的離去不但給學校的教育計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亂,也給教育質量帶來一定影響,更是給學校培養教師工作的信心以打擊。有的校長説,以後在培養教師時只要培養成“半成品”就行了,即培養出來後不給上報評“骨幹教師”或“教壇新秀”,以免被人挖走,但這樣又會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骨幹教師的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使農村生源流失。在有些地方,農村生源流失問題已比較嚴重,一些比較優秀的學生或家庭比較富裕的學生,都流向了城區比較好的學校。如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中心國小今年有畢業生142人,升入當地國中的只有75人。其中一個班54人,只有9人升入當地國中;餘杭塘棲三中去年有90多人流向其他學校,今年又有50多人外流;餘杭超山中心國小有70多人外出求學,佔在校學生的10%。

在優秀教師流失的同時,農村中國小因各方面條件相對較差,生活艱苦,比較難吸引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去工作,師資隊伍素質不高的問題也較突出。從學生家長的反映看,有45%的家長認為學校的師資條件一般或不太滿意,部分家長認為教師的責任心不強、敬業精神不夠。反映的問題有:有的教師教育時間縮水,往往讓學生自學;有的教師不批作業由學生代批,個別甚至連考卷也不批,僅根據平時的印象來給分;有的教師動不動就體罰學生等。從教師的學歷看,金華、龍泉兩地國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13.9%和22.5%,比全省30.3%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6.4個百分點和1.9個百分點;兩地國小教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分別為23.1%和28.4%,比全省34.4%的平均水平分別低11.3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

(四)報刊徵訂任務重

在我們的調查中,農村中國小校長普遍對報刊徵訂意見很大。我們調查了9所中學和9所國小XX年的報刊徵訂情況。每所中學的報刊支出平均達13459元,佔全部雜費收入的14.1%,其中7273元為非自願訂閲,佔到報刊支出的54.0%;每所國小報刊支出平均為6099元,佔雜費收入的19.4%,其中1974元為非自願訂閲,佔32.4%。非自願訂閲多是因為上級有任務或是有關部門領導打招呼的結果,訂閲的報刊雜誌五花八門,有中央、省、市、縣級黨報(越是下級的黨報數量越多),有各級晚報、《求是》、《共產黨員》、《錢江廉潮》、《半月談》、《時代先鋒》、《浙江宣傳》、《今日浙江》、《新農村》、《人民公安》、《江南警界》、《物價公報》、《質量時刊》、《中國教育報》、《教育信息報》、《中國教工》等等,有的市(縣)級黨報教職員工人手一份還有多。我們在調查時一位曾擔任過中學校長的業內人士也反映,為了完成報刊徵訂任務,當地一位宣傳部的領導親自來到學校,要求他訂閲報刊,看他有點勉強,他説我來了吃飯你總要招待的,如果你不訂,我多來幾次你的招待費不就多了嗎?言下之意還不如主動訂閲為好。

(五)教育收費卡制度執行不力

為切實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防止教育亂收費,近年來,教育部門出台了教育收費公示制度和收費卡制度,即教育收費不但要公示,每位家長還必須有收費卡。但實際上這項制度執行的不夠理想。在這次被調查的300名中國小家長中,有66.8%家長反映學校沒有執行收費卡制度。有的學校認為已經實行了收費公示,就不必再搞收費卡了;有的則以學生保管易丟失為由,家長簽名後校方“代為保管”。沒有收費卡,就不利於家長對學期中間的收費進行監督。代管費的開支省裏是有嚴格規定的,但有不少學校將水電費、報刊費等也在代管費中列支,這些學校在學期結束時是不可能向家長出具“收費清單”的,代管費多退少不補也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五、對發展農村義務教育的幾點建議

黨的xx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國80%的人口在農村,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農村教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農村義務教育是農村教育的主體,發展農村義務教育,使廣大農村學齡兒童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實現教育公平和體現社會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更是提高農民素質、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保證。應該説自1985年實施義務教育以來,我省的義務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目前全省國小六年制招生比例達到了99.8%,國小入學率達到了99.99%,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98%,國中入學率、鞏固率分別達到了98.36%和99.79%。我省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省份,農村義務教育也已走在全國的前列,但農民的文化程度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XX年我省6歲及以上農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6.62年,低於全國6.78年的平均水平,這與我省的經濟地位很不相稱。我省要提前實現全面小康,關鍵是提高農民的素質。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對我省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極大的推動,而大量不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農村勞動力必將成為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包袱。農村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的基礎性工作,目前的農村義務教育從“量”上來看(如國小入學率,國小畢業生升學率,國中入學率、鞏固率等)已經是形勢喜人了,但在提高教育質量上仍面臨很多困難和問題,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改革官員考核辦法,真正重視和發展教育事業

由於教育投入不像有形投入一樣能迅速見效,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的,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國力的增強,又無不體現出教育的重要性。國際上也不乏這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英國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曾是老牌的經濟強國。1850年前後,英國有大量的勞動者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在新工廠工作。但英國政府沒有為這些工人的子女修建學校。到十九世紀末,由於缺乏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隊伍,英國對電力、冶金和化學等技術的掌握遠遠落後於重視對教育進行投資的德國。因此,進入二十世紀時,英國沒有保持住其原本在技術和生產力方面的巨大優勢。與此相反,愛爾蘭則是另一個例子。愛爾蘭是一個歐洲小國,面積7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80多萬人。它在1973年加入歐共體(歐盟前身)時,還是一個農業國,是歐洲最窮的國家。加入歐共體後,愛爾蘭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工作,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教育開支佔gdp的比例在西方國家名列前茅,由此帶來科技突飛猛進,用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由歐洲最窮的國家變為最富國家,這在世界上是少有其匹的。目前,愛爾蘭是世界上15到29歲年齡段人口在校就讀率最高的國家和世界人均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軟件開發超過傳統的美國和印度,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年出口額達到120億美元。這兩個事例,從正反兩方面説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在我們國家,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包括文盲在內的絕大多數家長所認識,他們節衣縮食,把家庭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我們在調查中瞭解到,有的貧困山區的家長為了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下山在城市(鎮)邊緣搭起十分簡陋的棚子,用打工甚至拾荒賺來的錢供子女在城鎮上學。因為他們清楚,教育是解決貧富差距的最好辦法,也是改變他們子女命運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的很多幹部,對教育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或者只是在言行上重視教育,在行動上做得非常不夠。聯合國主管教育的官員説,我國政府教育投入約佔gdp的2.2%,還不到聯合國推薦水平6%的一半。政府預算只佔教育開支的53%,其餘的47%不得不由家庭或私營部門支付。政府預算不足也正是10年來教育亂收費屢禁不止的主要原因。聯合國有關資料顯示,我國的有形投入是教育投入的15倍左右,明顯高於其它發展中國家。很多地方政府有錢搞開發,但沒錢辦教育,這是政府在指導思想上的偏差。其實,很多政府官員作為家長,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視的。使他們在實際工作中輕文教衞重gdp的根源在於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制度上。目前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往往以經濟增長指。

【第2篇】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閲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 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為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第3篇】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

在現實的生活中,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的生活缺少陽光、雨露,伴隨他們的只有孤獨與寂寞,他們就是“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以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他們的學習、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嚴峻地挑戰。下面有小編整理的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精選,歡迎閲讀!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着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羣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羣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繫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繫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查看,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 “想早點長大獨立”, “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 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國小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0%。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 49.5%,從長輩那裏學來的佔33%,而通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0%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繫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絡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着諸多困難和問題。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持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2、切實執行規定政策,確保外來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對外來無務工子女學校盡力接收其入學,並按學區內學生對待,一視同仁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教育創造條件。

3、加強溝通交流,形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互動網絡,對所有留守兒童(外來學生)逐個建立學習、生活檔案,摸清留守兒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兒童父母定時(不定時)聯繫,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的交流與溝通,及時通報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情況,讓監護人及時瞭解留守兒童在校情況,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回家後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使學校和監護人能有效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4、學校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學校以工會牽頭,組成以黨支部、團隊、班級等組織為主的關愛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成長的組織網絡,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協調有關部門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入學、困難學生補助等實際問題,不斷優化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環境。着力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開展的研究,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絡,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使社會真正和諧。

【第4篇】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選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邊城裏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下面有小編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選,歡迎閲讀!

一片葉子只屬於一個季節,年輕的莘莘學子擁有絢麗的青春年華。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區xx鎮xx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從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遠。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來自xx農村,大學畢業後再次迴歸家鄉農村。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為家鄉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己綿薄之力,深感榮焉。

駐村以後,可能與我是師範生的緣故,我對本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十分關注。工作後積極調研,掌握分析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同時,積極參與本鎮08屆優秀大學生村官賈苑同志創辦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關愛活動,現在在中心擔任留守兒童的語文與數學的教輔工作。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國家的未來,所以我覺得關愛留守兒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雖然日復一日,犧牲了自己的業餘時間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們收穫知識時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隨即消失,再苦再累也無怨無悔。我想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的。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統計,xx村共有39名留守兒童,約佔全村兒童的12%,由於這些孩子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父母很少有機會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問題、學習教育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溝通,也不能對孩子身上存在的錯誤及時進行指出批評教育糾。也就是説,在某種程度上父母監護職責的缺失會極其容易導致留守兒童們在日常生活行為的失範,甚至引起違法犯罪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

通過這次調研活動,使我對我們村留守兒童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想通過這次調研能使更多的人瞭解我村的留守兒童,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留守兒童,給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使他們在缺少家庭關愛的時候,同樣能夠感覺到社會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兒童的生活及學習狀況

(一)、留守兒童在生活、教育上的問題

從調查的兒童中來看,由於臨時監護人的年紀一般比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們還要忙於地裏的農活,無暇照顧孩子們。大部分孩子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主要表現在對學校作業的態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佔44.1%的孩子對待學校作業的態度是草草應付得過且過,有46.7%的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另外,在調研中我發現一個令人心憂的現象,部分留守兒童拜金現象極為嚴重,幫家裏幹活之前,要先講好價錢才會去幹活,讓人痛心。

(二)、老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老師很少找自己談話,43%的留守兒童説老師根本沒有找他們談過話,而且都很害怕老師,也不希望老師找自己談話。雖然帶有兒童的心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工作還的確很不到位,僅有29.8%的留守兒童表示願意和老師談談心裏話。

(三)、學習壓力大

通過調查,63%的留守兒童感到學習壓力大,24%的留守兒童表示自己的學習成績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識字,不能輔導學習,想學好沒有條件。一些孩子告訴我,由於學習成績差,就害怕爸爸媽媽會問起,而自己的家庭條件差,很多同學看不起等,這就形成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沒有人及時為他疏導,就有可能壓力變得越來越大,進而影響學習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之所以產生心理問題,首先是年齡,因為他們大多都在十五歲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他們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幾個月或一週歲後,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導致心理失衡。調查發現:留守兒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佔71.8%,有79.5%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5.1%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15.4%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形成消極情緒,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

(二)、臨時監護人素質普遍偏低

由於大部分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大多是孩子的爺爺奶奶,他們因為年齡較大,不但要承擔很多家務,而且文化層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臨時監護人是國中學歷以上比例僅佔29.6%。所以,他們教育孩子的就不會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他們能做到的僅僅是照顧孩子們的日常生活而已,在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難。

(三)、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較差

部分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衞生、不經常換洗衣服、挑吃挑食、亂花錢等;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臨時監護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不服從學校的管理,成為了讓人頭疼的“問題兒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兒童因觸犯法律被判處十幾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讓人值得深思。

(四)、平時缺乏親情的關愛

父母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缺乏親情關愛會對孩子造成許多不良的影響,最為直接的也許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難得到很好的照顧,使孩子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成長期間缺乏撫慰與關懷,這也是我們應該給予重視的。

(五)、留守兒童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如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路邊玩耍,路上車輛較多,而老人無暇顧及,造成農村火災或觸電事故時有發生,安全存在一定隱患。在採訪一陳姓村民時我瞭解到這樣的一個悲劇,一個兩歲的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在鎮江打工,臨時監護人爺爺奶奶又忙於幹農活,無暇照看,而掉進家裏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讓人唏噓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與對策

留守兒童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原因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留守兒童問題作為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不應只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自己去解決的問題,而應該由全社會共同努力,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環境和空間。因此提出以下建議與對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儘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温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繫和溝通,儘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還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學校的聯繫。外出的父母要經常回家或打電話與孩子溝通,交流感情,和學校溝通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帶上跟隨自己打工讀書生活。要正確教育和引導好孩子,樹立“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如果條件允許夫妻最好留一個在家與孩子一起生活。因為家庭的安全感和親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無法取代的。

(二)、學校教育方面

1、實行留守學生的普查登記。各中國小校在新學期學生報到時將父母外出情況和家庭成員情況逐一進行登記,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留守兒童”的個人情況和監護人及臨時監護人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

2、在中國小校普及實行教職工結對幫扶或學生結對幫扶留守學生制度,建立“留守兒童之家”,使留守兒童體會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師家訪和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臨時監護人座談會,引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開設親情電話,讓留守兒童的父母知道校長、班主任等老師的電話,加強學校、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聯繫和交流。

3、營造和諧、文明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文明習慣,組織學生廣泛參與各種動手的實踐活動,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在學校舉辦的活動中,多鼓勵留守兒童,多把機會留給留守學生,幫助他們走出自閉的心理障礙,[蓮~山課件 ]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他們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態。

(三)、政府及社會方面

第一,強化政府統籌管理,加大社會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設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學收費標準,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條件。對未能入學的民工子女可以通過開辦寄宿制學校,假期學校等,逐步建立社會監管體制,打破城鄉體制,給予農民工及其子女切實的市民待遇,運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幫助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打工地學習和生活。開闢打工子女就學的“綠色通道”,使其享受與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所在。

第二,鎮、村兩級要逐步探索幫助留守兒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兒童的登記普查,在鎮、村設立關愛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辦事機構,定期到留守家庭瞭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情況。把學校與村委聯繫起來,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定點幫扶,及時發現報告留守兒童們的情況與動向,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保證。

第三,相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的作用,加大新聞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引起社會的重視,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尋求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格局,讓外出打工的父母安心,讓在家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結 語

留守兒童是未成年隊伍裏的重要組成部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關係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是一項現實而艱鉅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關愛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實現農村教育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才能使我們的社會真正實現和諧。

青春有限,選擇無悔。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個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是值得我去為之奉獻一生的事情。

目前,廣大xx村民正以嶄新的面貌,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鬥志迎接“十二五”的到來,爭取在此期間全村各項事業都實現質的突破。在制定“十二五”工作目標時,我村支部書記範志紅書記把留守兒童問題列為全村的工作重點之一,並提升至戰略高度。我想有了全村人民的共同努力,我村留守兒童的頭頂一定會出現一片蔚藍的天空。

【第5篇】最新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

在我們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羣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和智慧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裏,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成為兒童中一個特殊的弱勢羣體———留守兒童。下面有小編整理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範文,歡迎閲讀!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 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22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國小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 名,部分中國小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裏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説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絡,抽煙、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户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羣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裏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持。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裏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國小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通過集體的温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持力度,優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農村社區建設,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絡。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第6篇】2022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模板

在現實的生活中,有這樣一羣孩子,他們的生活缺少陽光、雨露,伴隨他們的只有孤獨與寂寞,他們就是“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羣體,以父母一方或雙方不在身邊,他們的學習、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受到嚴峻地挑戰。下面有小編整理的2022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報告模板,歡迎閲讀!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佔全部流動人口的 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後,他們整日忙於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於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於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 親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繫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願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衞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6. 行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鬥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併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説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於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羣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羣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羣體交往的“小祕密”,尤其要與羣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遊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羣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後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閒暇教育,吸引羣體成員投身於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羣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餘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羣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悦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台,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台,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羣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儘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説,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税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闢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儘量減少留守兒童。

【第7篇】大學生的社會調查 農村選舉觀察報告

社會調查報告 農村選舉觀察

一,調查背景——為什麼要選農村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體,是國民發展的重要依靠力量,農村是關係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中之重。在中國,農村和農民問題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重視農村是由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所決定的。特別是温總理上台之後,三農問題更是引起了政府高層和全社會的關注。

我放假前無意之中搜索了一下'農村選舉問題',發現了很多有關農村的事情,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其中關於山西省的比較多。一直以來,我對農村很有興趣,對家鄉深有感情,想借此對農村增進了解。

今年寒假回家,正值全市220個行政村剛剛進行完村長換屆選舉不久。全市到處是關於選舉的議論。於是我耳融目染地接受到一些信息,然後自己又去刻意收集到很多信息。獲得很多原來沒有注意到的有關選舉的情況。

二,調查對象——霍州市簡介

霍州市位於山西中南部,地處臨汾,晉中盆地交界,東倚太嶽山,與沁源縣,古縣毗鄰; 西跨汾河,與汾西縣接壤; 北籍韓信嶺,和靈石縣交界,南扼白壁關,同洪洞縣相連。

霍州市共有3鄉4鎮5個街道辦事處,220個行政村(居委會)。3個鄉分別是師莊鄉,三教鄉,陶唐峪鄉。4個鎮分別是辛置鎮,白龍鎮,大張鎮,李曹鎮。 5個街道辦事處分別是南環辦,鼓樓辦,開元辦,北環辦,退沙辦。

三,村長選舉現場

選舉的日期是在一個月前通知到村民的,選舉方式合乎慣例,第一輪發的選票是白票,選民可以在上面填上他心目中認為可以信任的人的名字,稱之為海選或是預選。當然這張選票上填的人名不是都有實際意義的,因為想當村長的人已經提前造勢,村民心裏也有數了,隨便填別的人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想當村長的人都是有一定經濟實力的。

然後統計各個被選人獲得的票數,如果過半數,則直接當選,否則,則取比應選人數多兩名的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按照票數多少依次排列取出兩位。根據山西省村民自 治選舉的有關條例和法律,選舉必須在上級部門的監督下進行,因此,每個村都從上級派了監督的工作人員,還有派出所的人員 進行監督。

進入正選之後,其他人也可以競選,但預選沒有選上,正選怎麼可能再選上,所以一般就不再選了,這樣就只剩兩個人了。再發的票上也就只有這兩個人的名字,選民在滿意的候選人名上劃圈。這時候選人會對村民發起更大的動員,並且分成若干區域,有人分工,專門進行各區域動員工作,主要是候選人的親戚和好朋友,一人管一片。這時是最緊張的時候,整個村子都會圍繞選舉進行熱議和論戰。其激烈程度不亞於美國總統大選。

候選人一般都會使出一些着數以拉攏選民,例如向村民承諾一些事情,s村後來的當選村長就在這時承諾將村委會拖欠村民的工資福利都還清,並用自己的錢予以墊付,數額達幾十萬。別的村也都有,如答應給村裏硬化路面,修建工程等。視各村經濟狀況和候選人的個人經濟實力而定。也有一些拉攏選民的事情,如發麪粉,色拉油,東北大米等生活物品,都是暗地裏給的,給完以後誰也不承認。只是到投票的時候選民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選,候選人也不知道收了我的錢的選民到底選沒選我。但是不花錢那肯定是選不上的,白花也只能認了。

在s村沒有出現拿錢直接買票的現象。在個別村存在這樣的現象,就是我給你多少錢,我就直接在票上寫上我的名字,選我自己。特別是在對待一些 60歲以上不識字的選民時。當然在這時也有村民為自己撈好處,例如s村有在離投票點較遠的莊子上住的人,候選人均派車前去接來讓投票,有的選民還在討價還價,誰多給一些我就坐誰的車;還有提前説好選某候選人的選民,那時突然索要現金,有一個婦女選民竟然開口要1000塊錢。當然這是極其少數的。

《選舉辦法》第三十五條規定給很多在外不能回家的人提供了選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選舉階段,各候選人都會通知在外人員回來選舉,多是用親戚熟人動員讓回來選自己,每票必爭,以增加勝出的可能。很多人在這樣的情況下礙於面子就回來了,也有一些人是為了回來'掙'那一部分誤工工資和候選人發的紅包。現在村民參加政治的願望比原來有很大提高,但還沒有達到那種自覺的高度。

四,為什麼要當村長

為什麼要當村長呢 換句話,當了村長到底能獲得什麼利益呢 能得到什麼經濟利益呢 我認為在商品經濟下人是利益性的,是經濟性的。沒有經濟利益的事是沒有人肯做的。在此市東邊主要靠農業經濟的r村,做村長,一年的合法收入,加上'灰色'收入,大概也要一萬多塊錢一年。當然這個數目和每個村的經濟狀況直接關聯,這個數目,也許不算大,但是考慮到當地欠發達的經濟水平,在農村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可觀的。當然在此市的有些村子,因為村經濟狀況差,村長的待遇不高,結果沒有人願意當,只好指定了事。

還有,中國農村的有些人經濟上富裕之後,都比較渴望得到政治上的滿足,權利上的分配。他們往往文化水平比較低,想要通過手中握有的權利來彌補自己較低的文化層次,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骨子裏有種'官本位'的思想,總認為有錢是不牢靠的,權利才是金錢的歸宿,有權才是生活的目標,因此對權利的渴望猶如嬰兒對娘奶的需要;也就不惜重金參加競選。

(一)這是最重要的,就是當村長可以撈到錢,特別是有一些集體經營項目和工礦企業的村子,每年集體經營項目的分紅村長理所當然地可以多分一些。每年工礦企業的佔地費,污染費,擴地費等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村長可以從中多得一些,通過合法或非法的手段;

(二)作為一個村長,會有一些關鍵權利,特別是在象s村這樣在此地區經濟狀況相對還算好的村子,當村長會結識一些上層領導和企業主管,這樣在權利上的收穫也是不容小視的。

(三)農村的熟人社會使的親戚和家族關係比較緊密,一般在農村裏都有幾大家庭,誰要是當上了村長,就認為為家族增了光,以後辦事也方便一些;

(四)當村長10年就可以享受國家幹部的優待,退休後月月有工資,可以保證後半生的生活。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選舉完後,有很多人跑到正選的候選人家裏退錢的。對於選上村長的候選人,是怕日後有求於他,所以退錢已示友好,也就是説我可是真心實意地選你,可不是為了這幾百塊錢,以後有事可照着點啊。對於落選的候選人,主要是和候選人關係好一些的人給出的慰問費。表示你花了錢沒有選上,我也不好意思 要你的錢,所以退了稍稍補償一下你的損失。

五,農村選舉的影響

(一)在農村,民主和法制建設有了長足進步,村民選舉熱情得到提高。農村選舉基本上還是公正的,儘管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但選民的自由選舉權還是基本可以保證的,還是得人心者能贏得選舉,農民不會對他們不滿意的人投票;

(二)趁着選舉,選民可以對村子裏的事情進行評議,可以指出原來村長哪做的不好,特別是想連任的村長更會聽取這樣的意見。村民對自己關心的問題來了一次總反映。是村民參政議政熱情的總爆發;

(三)在鄉村熟人社會,採取直接民主的選舉方式,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它不需要複雜的程序設計,村民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利益,選舉自己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不僅是他們天賦的權利,而且任何局外人都沒有理由懷疑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擔心他們選不出'自己的人'。可以設想,如果真正健康地實現了這樣的'簡單的鄉村民主',對於調整村民之間的關係,重建鄉村社會,具有很重大的意義;

六,結論

(一)我國農村選舉還有一些問題,如農民對自身權利和義務的認識不足,如賭選,拉選票等。

(二)農村的種種不正常現象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疾瘤從根本上説是因為農民自身經濟狀況和文化素質的積貧積弱,應此發展農村經濟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道路。

(三)在中國農村搞直選,並不是搞不好,不要老是認為農民素質差,他們其實很聰明。只是在受到商品經濟的衝擊,使得禁不住由民主權利帶來的利益快感,而我國法律的約束力又實在太有限。只要像現在這樣慢慢搞下去,所有的選舉制度,選舉習慣都會完善起來的。

隨着我國農村的改革和發展,隨着我國民主法制的建設,隨着我國對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希望我國農村'村官'選舉會逐步走向正規,也會更加公正和透明。

附件1:村長選舉流程

附件2:農村選舉條例節選

第五章

第二十條 村民委員會的選舉,可以採取確定候選人的選舉方式,也可以採取不確定候選人的選舉方式。

第二十三條 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候選人,由本村選民直接投票提名產生。

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的名額應當多於應選名額。主任,副主任的候選人應當分別比應選人數多1人;委員的候選人應當比應選人數多1至3人。

第二十四條 村民委員會成員候選人的提名,應當經選民過半數以上投票,方為有效。提名採取等額提名,無記名投票,公開計票的辦法,並根據得票多少的順序依次確定候選人,並當場公佈。提名候選人應當設立祕密寫票處。

第二十五條 候選人自願放棄候選人資格的,本人應當在選舉日的3日前向村民選舉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村民選舉委員會應當根據提名時得票多少的順序依次遞補候選人。村民選舉委員會應當在選舉日的2日前張榜公佈候選人名單,並公佈選舉的時間和地點。

第二十六條 採取確定候選人的選舉方式選舉的,可以由有選舉權的村民一次投票選舉,也可以分次投票選舉。

第二十九條 在選民過半數參加投票,且競選人獲得參加投票的選民的過半數贊成票時,得票多的競選人直接當選。如遇票數相等,不能確定當選人時,應當在當日或者次日組織再次投票,以得票多的當選。

未能選出或者選足村民委員會成員時,根據所缺職位,應當在未當選的競選人中以得票多少的順序確定候選人,再按照確定候選人的選舉方式,由村民選舉委員會組織另行選舉。

第三十一條 候選人或者競選人在選舉前可以對選民進行競選演講,並回答選民提出的問題。競選演講不得有違反法,法律,法規的言論。

候選人或者競選人在競選演講時可以對選民作出承諾,但應當對自己的承諾負責,明確承諾的兑現期限和不能兑現的處理辦法。承諾的內容應當事先以書面形式提交村民選舉委員會和鄉(鎮)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領導組,由村民選舉委員會和鄉(鎮)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領導組對承諾內容的合法性進行審核。

第三十五條 選舉實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大會會場和投票站應當設立祕密寫票處和公共代筆人。

選票應當由選民本人填寫。選民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填寫選票的,可以在選舉現場委託公共代筆人或者候選人,競選人以外的直系親屬選民代為填寫。代為填寫選票不得違背委託人的意願。受委託人最多隻能接受3位選民的委託,並不得將選票再委託給其他選民代為填寫。

選民外出或者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參加投票的,經村民選舉委員會同意,可以在選舉日的3日前以書面形式委託自己信任的其他選民代為填寫選票和投票。每個選民只能接受1人委託。

第三十七 選票上所選的人數,等於或者少於應選人數的,選票有效;多於應選人數的,選票無效。

第五十七條 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期間,候選人,競選人,其他人員使用金錢,有價證券或者實物拉取選票,或者賄賂選舉工作人員,影響選舉結果的,由縣(市,區)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領導組責成有關部門調查核查,並視情節輕重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賄選使用的金錢,有價證券和實物經查實,一律收繳村集體所有。以賄賂的手段成為候選人的,由村民選舉委員會取消其在本屆選舉,另行選舉和補選中的候選人資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w866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