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關於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水質是南水北調工程成敗的關鍵。中線水源地丹江口水庫一直受到各界的關注,其水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此之外,南水北調東中線沿線還有眾多調蓄湖泊。如何保護這些湖庫的水質,避免發生藍藻水華等問題,是工程通水後的重要關注點之一。

關於滇池污染及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過程是淡水湖泊保護的一個深刻教訓。為借鑑滇池的污染教訓,掌握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保障南水北調水源及調蓄湖泊的水質安全,我於2018年8月對滇池的污染和治理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查閲資料、實地考察、交流諮詢,對滇池污染治理情況有了總體認識。

一、滇池的基本情況

滇池流域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02o29′—103o01′北緯24o29′—25o28′,地處長江、紅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嶺地帶,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滇池海拔1887.4米,平均水深5.3米,庫容15.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9.7億立方米,扣除多年平均蒸發量4.4億立方米,實有水資源量5.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2920平方公里,整個流域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湖盆地。山地丘陵居多,面積2030平方公里,約佔69.5%;湖濱平原面積590平方公里,佔20.2%;滇池水域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佔10.3%。

滇池水域分為草海、外海兩部分,現由人工閘分隔,草海位於滇池北部。外海為滇池的主體,面積約佔全湖的96.7%。草海、外海各有一人工控制出口,分別為西北端的西園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灘閘。據滇池水利志記載,1969年到1978年間圍海造田使滇池湖面積縮小23.3平方公里。

注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有29條,水量較大的有盤龍江、寶象河、新運糧河、老運糧河、船房河等。滇池水經螳螂川、普渡河流入金沙江。

滇池全流域均在昆明市轄區內,包括昆明市五華、盤龍兩城區和西山、官渡、呈貢、晉寧、嵩明五個區縣的38個鄉鎮。流域是雲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12年,流域總人口為375萬,人口密度達到1284人/平方公里,流域地區生產總值2387億元,人均63653元。

二、滇池的污染過程

1986年以前,滇池水質為Ⅲ類水,按國家標準可作為飲用水水源。1987年到1988年昆明工業得到迅猛發展,大量工業污水開始直排滇池,1988年藍藻爆發,滇池水質全面惡化,水體發綠。1994年後成為Ⅴ類水,僅可作為農業用水。1998年至2000年,連續三年是劣Ⅴ類水,幾乎失去了作為水的各種功能,成為一池廢水,1999年、2000年發生了藍藻、水葫蘆大規模爆發。

2000年以來,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增加和經濟快速發展,滇池面臨的污染形勢愈發嚴峻。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進入滇池的污水總量為2.4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污水1.8億立方米,佔75%。

到2005年時,全流域共排放污水2.61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污水2.27億立方米,佔到86.97%。草海水質為劣Ⅴ類,綜合營養指數76.1,屬重度富營養化狀態;外海水質為Ⅴ類,綜合營養指數62.5,屬中度富營養化狀態;滇池29條主要入湖河流,納入監測的多為劣Ⅴ類水質。

2006年,入湖的河水基本上是有水皆污,入湖污染物持續增長。由於城市管網的缺陷,污水處理率不到50%,大量生活污水入湖,雨季時期的城市泄洪也造成混流,都匯入滇池。

2009年,僅昆明主城區每天就有43萬噸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滇池。各郊區縣基本還未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小企業生產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滇池流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由此可見,城鎮生活污水排放是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

三、滇池治污主要措施

昆明自1993年起治理滇池,至今已投入700多億元。

(一)  建設污水處理廠及排污工程

昆明市於1990年建成第一污水處理廠,使得部分生產、生活廢水不再直排滇池。而後又陸續建成了市區7座及郊區9座污水處理廠,並於2012年完成了市區8座污水處理廠的改造升級,使得昆明市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110.5萬立方米。

1993年,本着蓄清排污及利用的原則,實施了滇池防洪保護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工程。旨在通過建設西園隧道,排放草海水體,消減污染物。西園隧道於1994年動工建設,歷時兩年建設完工並通水,1997年正式投入運行。

(二)  利用水葫蘆生態療法

2009年,昆明與江蘇省農科院合作,在滇池白山灣實施了“滇池水葫蘆富集氮磷及資源化利用研究與示範”項目。 2011年,昆明在滇池流域開展26平方公里水葫蘆控制性種養。水葫蘆去氮、磷能力很強,有一定的抗污染能力,但是水葫蘆含水量高達98%以上,對其迅速脱水費用極其高昂。種植水葫蘆後,水質有所改善,但並不明顯。

(三)綜合整治六大工程

“十一五”期間,昆明全面開展環湖截污和交通建設、外流域調水及節水、入湖河道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治理、生態修復與建設、生態清淤等“六大工程”,共完成投資96.11億元。以清污分流為重點,強化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配套脱氮、除磷工藝,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在滇池沿湖開展退塘、退田、退房、還湖、還濕地、還林的“三退三還”工作。以盤龍江全面治理為中心,完成14條主要河道截污及水環境治理。以草海污染底泥疏浚為重點,開展污染底泥堆場用地的收儲工作。突出鬆華壩水源保護,開展冷水河、牧羊河等主要污染物減污示範工程。堅持開源節流並舉,加強節約用水和污水再生利用。

(四)其他措施

2012年6月份,昆明市提出了“對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6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徵滇池生態資源補償費”。

通過一系列探索實踐,滇池治理力度不斷加大,水質惡化情況得到控制,但並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有關建議

滇池的污染及治理説明,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不重視生態環境保護,違背可持續發展內在規律,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終反過來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並且,湖泊等生態環境一旦遭到污染,即使投入巨大,再想扭轉污染局面也將十分困難。

為了不讓滇池的悲劇在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調蓄湖泊重演,有關建議如下。

(一)嚴控污染物進入

湖庫水體污染物主要來自城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面源污染以及網箱養魚等。控制污染物的進入是保護水源地及調蓄湖泊水質不受污染的一道關鍵閘門。要對城鎮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進行有效處理,達標排放,並鼓勵污水資源化,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取締有關水域的網箱養魚。

(二)建立水質長期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

我國處於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期,環境污染頗具突發性。建立先進的水質長期監測體系和預警機制,是適應水體保護髮展形勢的必然要求。要拓展利用先進的監測手段,加強監測能力。建立預警機制,編制執行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及處置方案。

(三)綜合防治

在採取污染源頭控制的基礎上,採取河道截污、河湖濕地生態修復、出湖疏導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與此同時,除了工程手段,對於湖庫水質保護,還要輔以必要的政策法規進行引導和約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3k6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