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1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20xx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再一次引發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思考。然而落實到行動上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文化建設依舊擺脱不了困境。這從我們的調研過程中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為了解當前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為了使文化建設趕上經濟建設的步伐,為了能使人們更深一步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更為了探索文化建設落後於經濟建設的深層原因,我們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3人,在陳維達教授的指導下,我們以大邑縣作為調研對象,於7月21日——7月31日展開了為期十天的暑期調研活動。相關情況及分析如下。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的目的

本次調查旨在全面瞭解西部農村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實施情況,我們選取了成都市大邑縣作為樣本深入當地取得第一手資料,為西部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二)、調查的範圍和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總體為成都市大邑縣大邑縣政府的各個部門及個鄉鎮全體農民.調查範圍包括5個鄉鎮(悦來鎮、王泗鎮、安仁鎮、新場鎮和鶴鳴鄉)15個村(社區)。

(三)、內容設計

本次調查內容設計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受訪者人口統計特徵、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農村義務教育實施情況及與文化有着密切關係的農村經濟情況等。

(四)、調研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面訪和座談會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其中問卷採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調查方法上我們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面上我們走訪當地各個相關職能政府部門瞭解情況收集資料,點上針對農户我們採取入户訪談和調查的方式,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

(五)、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向大邑縣五個鄉鎮共15個村、社區的農村居民發放問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無效問卷21份,實際有效問卷184份,問卷有效率達89.8%。

(六)、受訪樣本的基本情況

1、性別和年齡結構

本次受訪農民中,男性佔45.7%,女性佔54.3%,女性所佔比例較高。從年齡結構上看,31至40歲週歲的中年人比例最高,佔到35.33%。

2、受教育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農民受教育程度以國小、國中為主,比重分別佔到40.22%和39.23%,高中佔到15.22%,大專及本科以上僅佔5.43%.考慮到樣本的年齡結構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縣農民受教育程度應該高於此次調查結果.

3、受訪農民收入狀況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的5個鄉鎮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為主,佔到整個樣本的39.67%,某些鄉鎮的個別家庭年收入達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邊遠的丹鳳鄉,30006000元之間佔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這與我們在大邑縣統計局收集的農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二、被調查地區和農民的經濟生活狀況

(一)大邑農村經濟生活狀況概述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為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是一個農業大縣,平原,丘陵,山區皆有。20xx年大邑整個國民生產總值545406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697元,最近幾年經濟增長保持在10%以上。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7773元,純收入4649元。當地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工業,旅遊業。農村居民收入層次劃分較為明顯,山區(如西嶺鎮)收入最高,平原地區次之,丘陵地區收入最低。在本次調研的幾個鄉鎮,王泗(地處平原地區)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10元,悦來鎮(大部分面積屬於丘陵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310元。而人均農民總支出達6865元。通過大邑統計年鑑,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增長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長達30%。而主要支出依舊是生活消費支出和教育支出,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説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鄉一體化取得明顯效果,成都市統計局統計20xx年大邑縣城市化率為31.1%,20xx年城鎮化率的目標是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3.1%。大邑農發局土地流轉管理中心統計,截止20xx年6月底,全縣農用地流轉總面積達19.43萬畝,增長16.0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4.82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已佔全縣農用地總面積的28.24 %。安仁鎮在城鄉一體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創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鎮將打造成為西部一流的歷史文化名鎮,為了配合整個工作,安仁鎮對安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涉及的徵地拆遷農户,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格,啟動了規劃佔地450畝的農民新村建設,完成了新村廣場、道路建設、5000平方米的綠化,已有100多户農户入住。許多人在政府的推薦、培訓下,到周邊企業實現就業。政府還出謀劃策讓居民自主創業,開辦農家樂,並制定了證照辦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縣就業局還對新村內的部分失地農民進行了烹飪、禮儀、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

城鄉一體化改革主要通過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重組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縮小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農民新村建設,使農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現代文明,從而實現城鄉一體發展、繁榮,逐步縮小並最終消滅城鄉之間的差距。

(二)、農民收入狀況分析

1、農民收入提高與收入差距

據統計,20xx年大邑縣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為7773元,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總收入約為20000元。而調查顯示,約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萬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下的比例則更大,農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問題。且由此可看出,農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較高的那40%羣體中,而收入較低的那60%收入並無顯著變化,農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農民收入差距問題函待解決。

2、農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與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來源

由下圖可看出,以傳統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居民所佔比重僅排第三位,低於個體經商和打工收入。這説明農業作為一項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傳統農業經營的低收益表現得非常明顯,被人們在逐漸拋棄。

超過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打工所得,且有將近一半的被調查居民打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七成以上。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民集中居住,農民社區的建立,農民手中的土地減少,這一比例有可能會繼續增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政府應作好農民創收、增收的跟進措施,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裏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雖然有31個樣本將農業開支作為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個樣本沒有選擇農業支出作為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見農業支出佔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調查的地方農民失地嚴重和外出打工的較多從而造成了農業支出不足。

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有115個樣本將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家庭還在為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時,説明農民的收入太低,經濟問題仍然是農民的主要問題。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選項中教育支出是僅次於食物支出的第二大類支出,這個教育支出不是對中國小義務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支出。對於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來説,孩子上大學的教育支出幾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總和。

三、大邑縣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問卷調查主要分佈在悦來鎮、王泗鎮、安仁鎮以及鶴鳴鄉四個區域,農村文化建設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區域上的差別。下面以農户的問卷調查為依據,首先總體分析大邑縣農村地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然後針對有較大差異的指標進行地區橫向比較,分析地區差異的原因。

農村文化主要包括個人文化活動與公共文化活動兩個方面。下面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個體文化活動

1、日常娛樂方式

針對空閒時娛樂方式的調查中,農户的選擇集中在電視,看書看報和麻將撲克上,80%以上的農户都選擇看電視作為首要的娛樂方式,分別有9.14%和4.0%的將看書看報及麻將撲克作為自己的第一選擇。農户除了電視外,第二主要的娛樂方式為看書看報,比例佔到36.0%,第三為麻將x牌,比例為14.29%.

可見,農民目前主要的休閒方式是看電視,自然而然,他們獲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過電視,這與我們的調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調查對象選擇電視作為獲得信息的方式,同時,通過報紙獲得信息的也佔到35.9%。其他方式(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則不足10%。

在我們的調查中,不會使用電腦的比例達72.1%,絕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腦,而手機普及率也較低,且主要用於日常通信,並非作為獲得市場信息的工具。所以,農民只有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得信息。

電視和報紙作為農村居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針對農户看電視和報紙的興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關注的方面。

2、電視收視情況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主要是新聞,佔有效樣本的64.9%;在66個有效樣本中,選擇看報紙是為了瞭解新聞的佔64.6%。可見,絕大部分農民還是很關心時事的,尤其時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

在農户經常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中,除新聞外佔絕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農民感興趣的節目包括連續劇電影,法制,綜藝娛樂和農業科技,選擇比例分別佔到55.9%,29.4%,22.4%,18.8%。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法制方面的節目需求也就進一步的增多。

與之相對應,農户希望地方電視台增加的節目也以地方新聞為主,佔64.9%,與前面不同的是,選擇希望增加連續劇電影的人數只佔16.6%,而希望瞭解農業科技和經濟政策解讀的排二,三位,分別佔有效樣本的32.5%。

這充分説明了農民儘管經常看連續劇,電影類節目,但他們最希望增加的節目還是關於農技知識和經濟政策方面的節目,這説明農民對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視,並且對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關注。但由於電視台尤其是地方電視台這類時事節目太少,而多是連續劇,電影,農民沒有更多的選擇,除了新聞節目就只有收看電視劇,電影。所以,農民看電視劇,電影的比例才會較高。

除電視外,報紙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從我們的調查來看,64.6%的看報者目的是為了瞭解新聞。另外,為了增長見識和了解市場信息的也佔到了56.9%和36.9%。可見,報紙對於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有很重要的作用。

3、農民看書情況調查

針對農民日常讀書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0.5%的農民從來不看,在餘下的樣本中,選擇法制法律類書籍的比例最高,為23.9%;其後依次是農業科技和小説類、文化教育和經濟管理,比例分別為14.7%、14.7%、11.4%和8.7%。

可見,從來不看書的農民比例佔到一半以上,這主要是因為我們所調查的對象多屬於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不識字的比例較大,即使識字的農民文化程度也較低,沒有看書學習的習慣。但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平時讀書的比例在增大,他們有一定文化基礎,也渴望通過書籍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讀書學習是提高農民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鼓勵農民,尤其是年輕人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閲讀書籍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另外,政府也應該為農民的讀書需求提供條件,如開辦免費圖書室,豐富圖書種類等。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加快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腳步。

(二)、公共文化活動

除開個人進行的娛樂活動以外,村裏及當地政府或民間團體組織的文化活動的豐富程度也是體現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我們的問卷中也涉及了鄉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調查。由於公共文化具有區域性,同一地區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主要通過地區的橫向比較來分析公共文化建設的現狀。

從所調查的情況來看,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做的較好的是安仁鎮,而王泗和悦來的丹鳳鄉以及鶴鳴鄉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則相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免費放映電影次數

我們在調查村裏一年免費放電影的次數時,累計有近70%的安仁農户選擇放過一次以上,其中42.9%的農民選擇3次以上,這些農户多集中在安仁鎮金井社區。而王泗鎮和丹鳳以及鶴鳴鄉分別有77.9%,97.6%及92.9%農户選擇了沒有放過(這裏不考慮為商業宣傳而放免x電影的情況)。

2、公共文化組織

針對村裏是否有文化團以及逢年過節是否進村演出的問題,仍然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有79.3%的安仁被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其他三個地區則選擇“沒有”的佔絕大多數。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不少農民對於平時的文化生活並不重視,覺得無所謂,而逢年過節則希望能夠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觀看文藝表演等。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家中的青壯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裏的婦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擔負起繁重的農活,另一方面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務都是為了多掙錢,為生機而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文化活動。而逢年過節則全家都在家團聚,也沒有繁忙的農活和工作任務,是一年中最清閒的時間。如果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節日的喜慶氛圍。

此外,農民對文藝演出的水平要求並不高,只要有農村特色,貼近農民的生活,有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就可以了,這樣的文藝演出費用並不高,加之有特長的農民還可以自己親身參與演出,又能減少演出的成本。與此同時,在願意為文藝演出支付的票價的調查中,選擇5元以內的佔43.82%,不願意花錢的佔38.2%,另外,願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別佔13.48%和4.49%。

可見,願意花錢看演出的農民佔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適當收取5元以下的費用,加上當地鄉鎮企業對演出的贊助,資金的問題可以解決。為了讓所有農户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資源,針對農户居住比較偏遠,比較分散的鄉鎮,單獨舉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則,可以採取免費接送的形式,將他們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鄉鎮,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文化演出的外部性。當然,具體採用分散還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決於文化演出的規模,以成本收益對等的原則,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的文化要求。

3、公共文化設施

在對各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調查中,情況同樣如此,安仁的總體情況遠遠好於其他三個地區。在安仁居民社區,報欄,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和體育設施都比較齊全,選擇的比例分別佔42。9%,46。4%,67。9%,60。7%。安仁鎮農户對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的滿意程度較好,選擇非常滿意及較滿意的合計佔51。7%。而王泗鎮,丹鳳鄉以及鶴鳴鄉的公共文化設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沒有。而農民對於公共文化設施的滿意程度也較差。王泗和悦來鎮選擇不滿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鶴鳴鄉則達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設施十分齊全,但是選擇一般以及不滿意的比例仍然達到了48。2%,接近有效樣本的一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調查樣本選取的問題,我們在調查安仁鎮時是以社區為主,也有小部分被調查農户不是屬於社區範圍以內,文化設施並不健全,無法享受到社區文化設施的便利,這部分農户選擇一般或不滿意的比例較高。

另一方面則主要反映了農村居民還沒有養成文化消費的習慣,平時多喜歡呆在家裏看電視或者打麻將,而不習慣看書看報或者鍛鍊身體。

4、知識培訓

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培訓對於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見識,擴展知識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為,在文化建設中,針對農民的知識和素質方面的培訓比休閒娛樂方式更加重要。

由於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農民素質普遍偏低,這對於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是制約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瓶頸。經濟發展是當前農村發展的頭等大事,提高農民素質也應刻不容緩。只要經濟發展起來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農村文化建設就能更快更好的展開。

在針對是否有知識培訓的調查中,安仁要稍好於其他三個鄉鎮,有48。3%的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在王泗,悦來以及鶴鳴三地,選擇有的分別只佔14.5%,27.5%,7.1%。

除開培訓的數量,我們也對培訓的質量進行了調查,從調查中發現,各種知識培訓對於農民增長見識、學習技能有十分明顯作用。在參加過培訓的被調查者中,有71.43%的人選擇了“很需要,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能”;選擇“一般,還湊合”的佔14.29;還是有10.39%的人選擇了“內容沒有實用性,走走過程”。

可見,由於培訓對豐富農民文化知識有明顯的效果,絕大多數農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類型的培訓。但我們也應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認為培訓缺乏實用性、或者太簡單、或者太深奧,説明效果較差的培訓還是存在,有個別培訓仍然不符合農民的需要,缺乏針對性。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基層政府在組織培訓時,對培訓類型以及難度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以農民的切身需要為準,而不是農民去被動適應培訓。

此外,在對培訓的宣傳上,基層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能動性,大力宣傳、號召、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而不應抱着“願來者來,不願來不來”的態度。這樣才能使農民有積極性參加各種培訓,使有限的培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三)、地區對比狀況

在對農民希望參加的培訓項目所進行的調查中,選擇法律知識,就業知識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數比例沒有明顯地區差異,而其他選項如農技知識,計算機網絡知識,衞生健康知識以及產品銷售,經營管理知識等都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差異。

(1)、無地區差異的指標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人數都在30%以上,説明隨着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民的法律意識有所加強,法制觀念有所提高,開始重視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產、生活與法律密切相關。農民的生產環節、銷售環節、消費環節都會涉及到法律知識。比如,“廠家+農户”模式中,如果農民有法律知識則能更好地指導生產;在交易農產品,特別是批量農產品時,則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識。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將指導農民生產、銷售過程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傳方面做的工作則很不夠。針對基層政府是否組織有法律知識進村宣傳活動的調查中,總共有58.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沒有,不清楚的佔22.8%,選擇有的僅佔18.9%。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2

農村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於農村社會的發展、農民素質的提高、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深入部分鄉鎮村,通過與村幹部座談、入户走訪、實地考察等形式,對全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可喜成就

近年來,我們搶抓庫區移民搬遷補償機遇和國家、省出台的相關政策機遇,圍繞“活動設施完善、文化特色鮮明、組織規範有序、社會風尚良好”的目標,遵循整體部署、階段推進、分類指導的思路,以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推動文明村鎮創建、加強基層文化網絡建設和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為主要載體,紮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可喜成效。

(一)基層文化網絡初步形成。近年來,全縣上下緊抓國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爭取資金、爭取項目,建設農村文化陣地,完善農村文化設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按照統一標準進行了新建或維修改造,站房面積均在500平方米左右,內設“三室一廳”(書刊閲覽室、文化科技培訓室、辦公室、多功能活動廳)。同時作為共享工程服務中心,12個鄉鎮均配置了3台以上電腦、1台投影儀、1台易播寶,其中有8個鄉鎮配備了衞星三級站。全縣192個村(居)委會建起了文化室,配備了兼職管理員;高標準建成農家書屋147個,每個書屋配有標準書櫃5組,報刊架1個,實用圖書1500冊,電子音像製品100種,報刊雜誌30種以及閲覽桌椅、電視機、影碟機、電腦等設備。全縣共有27户市級、101户縣級、1360户鄉鎮級文化科技中心户。每個社區至少有1户文化科技中心户及1名文化信息員。這些由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家書屋以及文化科技中心户構成的農村文化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羣眾看書讀報、健身娛樂的需求。

(二)羣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文藝活動,組織各村、居委會以村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户為載體,積極開展文化文藝活動,活躍農村文化。經常性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把科普知識送到田間地頭,把義診藥箱背到偏遠山村,把先進文化帶到農家大院。全縣每年送科技下鄉達100多場次,送戲下鄉達150多場次,送電影下鄉達2000多場次,豐富了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館、文化站等文化機構的組織和陣地作用,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了一系列羣眾性文化活動。自2006年開始,全縣開展了三次電視歌手大賽,每次大賽均吸引數千城鄉羣眾參與,屈鄉大地處處歌聲飛揚,羣眾性文化活動由此高潮迭起、精彩紛呈。每三年一屆的民間文藝匯演,也使一些沉寂多年的優秀民俗文化得以發掘,並綻放異彩。如民俗表演《開山號子》、《陪郎“四十八”揖》、《正月十五燒毛狗》、《靈牛耕地》,薅草鑼鼓《象牙牀》,山歌對唱《車風斗》,楊林堂鼓等,這些節目洋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搬上舞台就在社會上引起共鳴,廣為流傳。目前,全縣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6人,縣政府連續表彰了三批48名縣級優秀民間藝人。2009年,屈原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除此之外,茅坪、歸州、沙鎮溪等鄉鎮還投資數萬元舉辦農民運動會或專場文藝匯演,廣受羣眾歡迎。各鄉鎮的廣場文化、節日文化蓬勃興起,為鄉村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三)農村文化隊伍不斷壯大。農民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他們既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又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近年來,我們始終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首位,注重在農民中發掘人才,建立起穩定的骨幹隊伍,逐步壯大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藝術才華,為農村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通過藝人傳授、集中培訓、交流學習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基層文化骨幹,湧現出了一批廣大羣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文藝節目和民間藝人。全縣大大小小的民間藝術社團有40多個,大多由農民自籌資金、自置道具組建而成的業餘劇團、文藝隊、戲班子。這些社團活躍鄉村,為農村的婚喪嫁娶及重大節慶提供演出服務,走出了一條以藝養藝,市場促藝的新路子。比如,楊林橋鎮的民間文化能人組建了2支民間藝術表演團隊,1個文藝節目策劃工作室,全年開展演出活動達50多場次。梅家河、九畹溪等鄉鎮的民間藝人自發組建的文藝社團,年創收達數萬元。這些文化社團的演出節目涵蓋歌舞、小品、秧歌、皮影戲、吹打樂等特色藝種,原汁原味、詼諧幽默,頗受農民的青睞。

二、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文化建設觀念滯後。部分領導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依然存在,“只要經濟搞上去了,一俊可以遮百醜”的觀念依然存在。文化工作“排不上號,擺不上位”,出現了“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錢緊了扔掉”的現象。還有的片面的認為:“文化工作是吹吹打打,蹦蹦跳跳,可要可不要”,因此“上面檢查裝裝樣,任務來了一陣風,風頭一過無影蹤”。諸如此類,種種錯誤認識,導致文化工作得不到重視和支持。

(二)農村文化陣地總量偏少。近年來,在各級文化政策的惠顧下,全縣各鄉鎮綜合文化站雖然都完成了興建或維修改造的任務,但內部配套設施有限,利用效率不高。村級普遍存在“陣地少、活動少、設施差”的現狀。部分村裏的農家書屋、文化科技中心户多年未購進新書,現有圖書陳舊破損,內容過時,少有人借閲。少數村雖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但因其設施簡陋、設備陳舊而少有人光顧。這些現象,非庫區鄉鎮較之庫區鄉鎮,經濟弱鄉鎮較之經濟強鄉鎮,顯得更為突出。截至目前,全縣只有20%的村建有文化廣場,農村文化科技中心户佔全縣農户的比例尚不足1%。這直接影響着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農村文化隊伍十分薄弱。鄉鎮文化幹部絕大多數為兼職,主要在節日期間組織一些文化娛樂活動,平時主要精力忙於其他工作;有的文化專職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整體素質不高,在組織指導羣眾文化活動中發揮不到應有的職能作用。由於待遇偏低,條件較差,難以吸引優秀的年輕專業人才到基層工作,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發展的一大障礙。

(四)農村文化市場發育不足。為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總量偏少、質量不高,農民很難享受到一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低,農民羣眾文化增收的意識淡薄,渠道單一,許多民間藝術品、工藝品自產自用,很少進入市場流通,商品轉化率低,對經濟的貢獻率較低;民俗文化活動大都由農民自發組織,沒有與旅遊產業結合,形成民俗旅遊項目;文化產業發展滯後,缺乏規劃指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尚沒轉化為產業優勢。

三、加快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鞏固文化陣地。文化陣地是廣大農民羣眾樹立共同的信念和目標,形成和諧的思想與文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的有效平台。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農户為對象,建好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一是要堅持“政府主導、多方支持”。當前,文化陣地建設的資金來源仍然要以政府投入為主,縣、鄉兩級要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有專項資金用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並在經濟不斷髮展、財政不斷增長的同時,逐年提高在這方面的投入比例。要繼續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同時,要把項目帶動戰略引入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一些投資大、影響大的建設項目,可實行招商引資,採取商業化運作,推動一批公共文化工程的順利實施,逐步縮小公共文化設施的城鄉差別、區域差別。二是要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在有財力條件、有工作基礎、有工作積極性的鄉、村、農户率先建立一批質量較高、活動較正常的宣傳文化中心、文化活動室、文化中心户。以點帶面,通過建成一批鞏固一批,示範一批帶動一批,逐步在全縣建立較為健全的網絡陣地。三是要堅持“綜合利用、資源共享”。集鎮中心村可與鄉鎮宣傳文化中心“共同使用”,村文化活動室可“一室多用”,並明確一名村幹部為文化協管員,具體負責日常管理,充分發揮陣地的實際效用。充分發揮農村中國小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國小圖書室、閲覽室、運動場所定時就近向農民羣眾開放,把中國小校建成宣傳、文化、信息中心。在學校布點整頓中騰出的閒置校舍,可改造為村文化活動基地。

(二)拓展文化內涵。根據農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不斷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多種形式的羣眾文化活動,不斷充實活動內涵,創新活動形式。一要豐富文化活動。充分利用農村節慶日、農閒等時機開展文化活動。在活動形式上,要把經常性、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與定期舉辦大中型羣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在活動時間上,要把“三下鄉”與“常下鄉”相結合;在文藝風格上,要將傳統節目與現代節目相結合;在文藝內容上,要將民俗表演與政策形勢宣傳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既為羣眾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又增長農民的科技、法律等知識,提高依法致富的本領,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意識,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二要深化創建活動。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廣泛開展羣眾性文明創建的文化活動,倡導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會風尚。積極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充分發揮文化部門的資源優勢,通過送戲、送圖書、組織人民羣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文藝活動等形式,推進文明社區、文明鄉村、文明家庭的創建工作,積極營造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引導廣大農民羣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三要培育典型特色。通過特色文化增強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和吸引力,對現有的民間文化資源要保護好、發展好,對民間文化資源要系統挖掘、整理,按照“搶救保護、傳承創新、開發利用”的方針,加強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搶救工作,研究開發保護傳承屈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好高齡藝人,特別是在全省、全市有影響的民間藝人,對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和傳統工藝,建立傳承機制。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為抓手,原生態文化保護區為基礎,優秀民間藝人和代表性傳承人為重點,文化中心户為陣地,村文化室和農家書屋為補充的多層次的原生態文化網絡體系。要積極開發具有當地傳統和特色的民間工藝項目,創新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開發文化生態遊、農家樂等民俗旅遊項目,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鎮、名村。四是倡導自辦文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扶持民間文藝隊伍或個體辦的文化實體,支持農民自辦書社、演出隊,促進農民自辦文化的健康發展。力爭到2015年,全縣每個鄉鎮甚至行政村都有業餘文藝隊伍,最終以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為基礎,以民間文藝隊伍、個體辦的文化實體為補充,逐步形成文化網絡,因地制宜地開展小型多樣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創新文化體制。農村文化建設不僅要靠外部支持,而且也要通過對現有文化體制的改革創新形成良好的運作機制。一要深化改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電影公司、屈原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農村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要不斷深化文化單位的勞動、人事、分配製度等方面的內部改革,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的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和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同時要理順鄉鎮文化站的管理體制,達到“管人、管錢、管事”的統一,人員編制進入縣級文化主管部門,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納入文化主管部門統一管理;人員工資福利納入全額財政供給,解決其後顧之憂;活動經費按照有關政策列進縣財政預算的“盤子”,由縣財政按渠道撥付。縣級文化館、圖書館、藝術團等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充分發揮其在活躍農村文化中的積極作用。二是要多方支持。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户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圖書室等;對於現有民間藝術團體。如皮影戲劇團、花鼓戲劇團、龍獅演出隊等,要大力支持其以市場運作方式,與旅遊景區、婚慶公司嫁結,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三是要規範管理。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成立文化市場執法大隊,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監管作用,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取締無證經營。重點加強對演出娛樂、電影放映、出版物印刷和銷售、網吧等方面管理,堅決打擊傳播色情、封建迷信等違法活動。

(四)建好文化隊伍。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要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要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館)至少有一名專職幹部和相應的兼職幹部。穩定和發展專兼職結合的農村文化隊伍,逐步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化組織的職能作用。一要提高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素質。要經常組織文化工作者、文藝專職人員深入農村生產生活的第一線,從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實踐積累生活、激發靈感,為廣大農民羣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二要發揮好“文化協管員”的作用。村級文化協管員是最基層的專門從事文化管理的隊伍,要通過加強培訓和管理,充分發揮其組織、協調、輔導和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基礎性作用。三要培養一批農民文化骨幹。每年舉辦若干期農村文體骨幹培訓班,不斷拓寬鄉鎮文化幹部的知識層面,提高文化幹部的專業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思想正、作風硬、業務精、能力強的鄉鎮文化幹部隊伍,強化對鄉鎮和村級文體活動的組織指導,充分發揮農村基層文體部門的職能作用。要讓農民做農村文化的主角,注意發現、培育農民文化骨幹和帶頭人,變“送”文化為“種”文化,特別是要發揮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活躍在農村文化事業中的“鄉土藝術家”的作用,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文化經紀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3

隨着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xx鄉大力發展新型文化事業,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豐富羣眾文化生活,遍佈全鄉的農村鄉土文化彰顯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機,為xx鄉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xx鄉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的主要成效

1、領導重視、加大投入。在鄉政府在財政赤緊的情況下,盡力保證文化必要的投入,據統計,近幾年來,鄉里共投入14萬元,文化基礎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民文化活動得到豐富,為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2、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鄉政府以文化站為主體,積極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鄉文化站在圩鎮辦起了“閲報長廊”和“時事政策博覽牆”。鄉政府以培育新農民入手,創辦了農民知識化培訓學校,舉辦種養、加工培訓班24期,培訓人數達5000多人次,免費贈送科技書刊和資料近萬份。鄉里還辦起了圖書室、歌舞廳。同時,採取政府埋單,農民看戲看電影的形式,鄉政府請縣劇團來鄉下村巡迴演出,鄉電影隊下村放電影,為農民送上豐盛的精神食糧。每逢重大節日,鄉政府還組織開展“愛xx羅江、美xx羅江”系列文藝活動,從20xx年至今,共放映電影210場,為農民送戲40場,舉辦文藝活動12場,既滿足了全鄉農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教育引導作用。

3、弘揚鄉土文化,織牢“鄉、村、組”文化網。在抓好新農村建設的同時,xx鄉通過“以獎代扶”的方式,着力構建鄉、村、户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規劃、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全鄉已創建了5個特色文化村,15個文化活動室,200個文化示範户,並村經濟貧困村的創建工作給予適當扶持。為了讓當地農民成為本土文化活動的主角,鄉政府以嗩吶,鯉魚燈為依託,經常組織文藝演出、競技比賽等活動,開展民間藝術匯演,桂竹村鯉魚燈獲得20xx年全縣民間藝術匯演二等獎。

4、政府搭台、農民看戲。xx鄉從加強鄉文化站和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入手,依託縣文化局,縣採茶劇團,開辦了歌舞、樂器、書畫等培訓班。同時,按照“政府出資,鄉鎮搭台、農民看戲”的形式,定期送電影、送戲下鄉,免費贈送圖書和科技讀物,為農民羣眾送上文化大餐。鄉政府還採取企業冠名,社會捐助等方式,積極吸納社會資金開展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風格清新質樸的農村文化活動。

二、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

1、農民的文化意識相對薄弱。由於受“經濟利益”思想的衝突,一些農民往往忽略了對文化活動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對農民羣眾的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增強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識。

2、經費投入不大,導致文化事業發展滯緩。由於上級對農村文化事業資金扶持力度不大,鄉鎮對培育本土文化、民間藝術、添制設備卻無從下手。因此,上級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扶持農村文化事業。

3、鄉鎮文化站隊伍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應加強鄉鎮文化站專職幹部的培訓,配齊配強鄉鎮文化幹部隊伍,解決辦公場所,下撥資金建好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增強鄉鎮文化服務功能。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4

一、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市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全市農村基層的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

(一)、規劃先行,措施到位,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為紮實推進越鄉文化名市建設,市委、市政府制訂了《嵊州市文化建設發展規劃(2004-2010)》, 確立了“以建設越鄉文化名市為統領,建造一批文化設施,驅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兩輪,打造廣場文化、節會文化、外來務工人員文化三個亮點,統籌市區、集鎮、鄉、村四級文化網絡,構建越劇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落文化五個平台,實施越鄉文化‘六百工程’,真正讓老百姓在富起來的同時樂起來”的總體目標,明確了“繁榮越劇事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文化統籌,整合和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活躍社會文化,發展越鄉文化經濟,培育一批文化名人”等幾個方面的發展重點;出台了《關於加快文化建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一方面加大了對文化發展資金的籌措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對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文化人才培養和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為文化建設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

(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農村基層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切實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特別是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從而確保了文化事業經費增長不低於當年正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同步增長。2002年財政文化事業經費為341.5萬元,2003年為557.9萬元,2004年預算安排為719.3萬元,增長幅度分別為63.37%和28.93%,均明顯高於當年正常性財政支出增長幅度。與此相應,各鄉鎮街道近年來也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對文化建設的投入,總量年年上升。就文化陣地而言,目前,城區建有文化館、劇院、圖書館、新華書店等各類文化活動設施,構建了越劇之鄉特有的“六個一”:一個越劇發源地、一個省一級專業越劇團、一個越劇藝校、一個越劇博物館、一個省梅花獎演員學習基地、一箇中國民間越劇節,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鄉鎮一級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八個一”的目標,新建了文化廣場、文化公園等活動場所。文化站的建設不斷加強,在省文化廳對全市21個文化站的考核中,出現了特級文化站5個、一級文化站10個、二級文化站6個,其中還湧現出了一個全國先進文化站。農村一級以全面小康示範村創建為抓手,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類活動室、閲覽室及黑板報、宣傳窗等設施。全市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城鄉一體的城區、鎮(鄉)、中心村三級文化陣地。

(三)、底藴深厚,隊伍龐大,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條件優越。

嵊州又是聞名全國的越劇之鄉、領帶之鄉、圍棋之鄉、茶葉之鄉和竹編之鄉。目前,全市大約有8000人在從事民間表演藝術,其中包括越劇表演、民間吹打樂、高蹺表演、舞龍舞獅等。有2000多人在從事民間造型藝術,其中包括泥塑、各類雕刻、竹編、盆景造型等。此外,文藝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市有羣眾文化業餘骨幹近10000人,其中加入文藝創作、書法美術、攝影等專業協會的就有1000人左右。

(四)、落實規劃,創新載體,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成效明顯。

積極實施以“百個民間越劇團、百支民間特色文化隊伍、百個職工之家、百個農村文化活動中心、百個社區活動角、百個文化經營示範場所”為內容的“六百工程”,定期舉辦中國越劇領帶節。經常性地開展文化下鄉活動,近三年來,市裏組織的各類文化下鄉活動總數為198次,平均每年66次,直接受益羣眾數十萬。鄉鎮(街道)自行組織舉辦的文體活動總數達1254場,平均每年400多場,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羣眾不計其數。積極實施“明珠工程”,全市已建成長樂鎮一個省級東海明珠,甘霖、崇仁、黃澤、三界、石璜、浦口六個紹興市級文化明珠。廣泛開展特色村的創建活動,全市現有紹興市級文化特色村22個,體育特色村17個,嵊州市級文化特色村20個,體育特色村30個。重點培育文化示範村,在全市農村基層文化建設中起模範帶頭作用。結合“四提倡四反對”“雙整治雙創建”等活動,加強了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斷提高。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5

為了推進全辦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為全辦人民創造一個平安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街道黨工委組織有關人員,經過近半個月時間,分九個片對全辦×個村信訪、宗教、基層組織、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大調研,通過調研一是掌握了引起羣眾上訪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二是進一步摸清了全辦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基本情況,三是進一步加強了對級組織工作的領導。下面主要對**辦事處農村文化建設談幾點意見: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辦事處是**區的東大門,位於城鄉結合部,經濟文化比較繁榮,轄區內有×個行政村,×口人,×畝耕地。

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鄉村優秀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有所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村文化活動的範圍較大,文化設施較齊全。各村都配備體育健身器材、投影儀、卡拉ok、圖書室,有黑板專欄進行文化宣傳,定期開展文化教育活動,促進了農村文化建設。

2、“兩委”幹部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各村“兩委”幹部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有所增強,擺在農村工作議事日程,比較重視,財力物力有所投資。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了傳承弘揚。村裏在重大節目時常舉辦文藝表演,村民都積極參與。保持當地習俗,定期開辦廟會、開放集市,在熱鬧非凡的活動中繼承發揚當地文化傳統。

4、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區文化局、電影公司送圖書下鄉、一月免費演一場電影,普通收到廣大羣眾的歡迎,條件較好的村,自籌資金唱大戲,較好地滿足了農村羣眾這一文化需求。

5、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為豐富。各村自發組織各類中老年藝術團、演唱團隊,文藝表演隊伍×個,都能利用重大節日、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農閒時大家聚在文化活動中心利用卡拉ok扭秧歌、跳舞、舞龍、跑馬、唱戲、唱歌等,或自發組織學習練書法、繪畫。各村都常年活躍着一隻宣傳隊,逢年過節都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對羣眾文化的'需求,差距較大,問題不少,現狀確實不容樂觀。

1、農村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農村文化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村對經濟文化貫徹不夠,與村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村幹部對農村文化建設極易淡薄、甚至缺失,不知道農村文化建設如何抓,抓什麼,以至不想抓、不願抓,也有的村幹部勉為其難、虛於應付。

3、村級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不少村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兩委”幹部缺乏先進文化的影響力、號召力和凝聚力,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打麻將之風盛行。但主要原因還是“兩委”幹部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羣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4、文化陣地建設滯後,村級文化設施奇缺。村村都有文化活動中心,但部分村文化設施不夠齊全,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各項農村文化經濟政策。

近年來,有關農村文化經濟政策也頒發了不少,村支部、村委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和兑現,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扶持村級文化的發展,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2、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幹部要增強農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建立長效機制,積極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向深層次發展,並納入議事日程,制定發展目標,形成文化建設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加大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

3、加強陣地建設,充分發揮農村文化設施作用。要充分運用國家相關的文化扶持政策,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村文化體育事業,發揮好文化陣地和文化設施的功能和作用,加強管理,真正讓其用於文化,發展文化事業,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

4、發展文化產業,着力打造農村特色文化。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必須繼承並弘揚傳統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對部分村一些頗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積極挖掘、整理,並加以繼承、弘揚,並加以創新,讓其承載更多更豐富的新內容,推陳出新。利用特色的農民藝術、食品和農產品,實施特色文化品牌戰略,為農村文化建設增添後勁。

5、整合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新路。隨着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文化資源和文藝載體日趨豐富,我們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加以引領和疏導。加強村級組織的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整合電視、廣播、通信網絡等文化資源,使廣大農民瞭解掌握更多的文化、科技信息,以促進農業生產、豐富農民生活,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事組織好農民書畫展、文藝匯演和農村羣眾文化、體育活動,讓先進文化佔領、覆蓋廣大農村,以科學發展觀引導和推動農民營造自演自賞、自娛自樂和強身健體,崇尚科學文明文化的氛圍。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6

近年來,隨着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xx鎮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狀況得到較大改善,各種新興的文化服務、文化活動以不同的表現形態,走進了鄉里村間,大大地豐富了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但也要看到,與城市文化建設相比,我鎮新農村文化建設還有待提高,為了解決xx鎮農村文化建設情況和現狀,總結成功經驗,找準突出問題,為下步工作提出對策建議,促進農村文化建設,推進文明進程,特對全鎮農村文化基礎設施、開展程度等有關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深入調研。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xx鎮現有1間xx年建的電子閲覽室,2間xx年建的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1間xx年建的3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1個客家民歌協會和三個民間健身隊。職業中學、中心校等學校受xx市教育局和xx雙重領導,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文化設施齊全,學校環境優良。村級建設有5個籃球場、武教村委會的七件健身器材,使文化站開展各項文體活動有了新的陣地。12間xx年建的8平方米的文化書屋,發揮着向廣大農民羣眾傳播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農業科技知識的作用。

二、文化隊伍建設情況

xx鎮政府高度文化建設事業,把其納入了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之中,安排一名鎮宣傳委員(學歷大學本科)分管主抓文化建設工作,並配備了專職文化站站長各村(居)委會、各單位文化室都設有兼職文化員,文化程度為高中以上學歷,無工作報酬;各村(居)委會、各單位相應的建立了各類組織機構,尤其是中國小校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文化建設走在了全鎮其它單位的前列。中國小校建有一支學識淵博、素質優良的文化隊伍,該隊伍常年肩負着文化傳播的重任,發揮着文化宣傳作用。目前,全鎮從事文體人才的人數達xx年齡在35歲左右,學歷均為高中以上,他們能結合階段性工作和時令開展豐富多彩、羣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三、文化活動開展情況

xx鎮把羣眾文化活動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寓教於樂。年開展文體活動達20餘次,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三月三"文藝活動、農民職工籃球賽、中國小生田徑運動會、客家民歌會、健身舞表演等。各村能夠利用文化室,在節假日及農閒時節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羣眾文化活動,馬嶺排苗村村委會就是一個典範,能夠利用文化活動室經常開展國家政策、法律法規、計劃生育等知識宣傳文藝活動,表演的節目都是農民自編、自導、自演,通俗易懂的竹竿舞、客家民歌、蒲扇舞、苗歌等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精神,促進經濟社會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文化工作,使文化建設有新的突破,中國小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教育文化基地作用,做到師資、教材、課時、效果"四落實",在傳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對學生開展德育和法制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範文篇7

建設社會義新農村,是黨和國家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梁子湖區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貌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以“五改四通三建”(即改水、改廁、改院、改廚、改圈;通水、通電、通路、通互聯網;建醫療室,建活動場,建垃圾場)為主要抓手,取得了新農村建設的初步成效。農民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改變了,農民精神面貌不同了,村風民風更加文明和諧了。民進梁子湖支部,根據我區新農村建設的可喜變化,組織了部分民進會員深入鄉村,對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現狀

梁子湖區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以滿足和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文化陣地為基礎;以挖掘拓展具有地域色彩傳統文化、民間藝術為手段;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改變農民精神面貌,培育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及技能的新型農民為重點來進行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是文化陣地建設如火如荼開展。XX年全區“五有文化”陣地,(即一有小舞台,作為文化陣地的中心和標誌;二有籃球場,一場多用,與小舞台連成一個整體,作為羣眾文化活動的主陣地;三有健身小廣場,作為羣眾體育鍛煉的場所;四有宣傳欄,作為羣眾進行各種宣傳的窗口陣地;五有文化室,作為羣眾參加學習和培訓的場地。)在六十村、叢林村、桐油村、東井村、楊井村、牛石村、金壢村、柯畈村、子壇村、陳太村、謝培村、王營村、徐橋村展開。這些村的文化設施和場所都規劃佈局在村中心位置,並連為一體,形成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廣場,廣場周圍進行綠化、美化,使文化廣場不僅是羣眾文化活動的場所,也是休閒娛樂的所在,成為全村聚集人氣的地方,集結歡聲笑語的磁場。

2、是廣泛籌措資金,攜手共建文化中心。新農村文化建設需要較大投入,單靠政府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區有些村子資金籌措值得借鑑:金壢邱家壪,由建築老闆邱福成出資百萬元,建起了一座氣勢宏偉,每層有500平方米的三層樓文化中心。青峯山壪由老黨員、老幹部組成的村民理事會,在社會上籌措資金幾十萬元,建起了文化室、圖書館,辦起了管樂隊。朝英村村民個人自籌資金建起了農民健身房。馬龍村農家女陳家怡用電腦寫作,多部小説出版發行。太和居委會採用集資方式,辦起了老年腰鼓隊。等等這些文化中心及文化中心户,正在我區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輻射作用。

3、是宗族文化與民間藝術得到挖掘和繼承。宗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各姓氏民眾的文化結晶,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許多積極健康的方面,值得宏揚。例如,青峯山壪的鄧氏宗族文化中的`“家譜堂匾文化”“名人先賢文化”“族規禮儀文化”;子壇坯承壪的陳氏“義門文化”,其文化內涵與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文化基本要求相一致,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和繼承,為鄉風文明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在我區有一些傳統的非物質民間文化,也得到了較好的搶救。如陳太、張夏壪在民間流傳幾百年的工尺譜排子鑼,金壢村的玉蓮環,眼看就要失傳,今年得到了市、區文化部門的支持,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得到了搶救和傳承。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管理責任不明。新農村文化陣地的硬件建設和培育新型農民的軟件建設,經費投入,工作責任,分階段,分步驟確定的文化工作任務目標,由誰抓,由誰完成?目前這種機制尚未形成。

2、是新農村文化建設農民的主體意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調動起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部分村莊,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羣眾存在“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希望政府大包大攬。農民們不能夠積極主動的融入到內涵豐富,格調健康的文化活動中來。農民們文化活動參與意識不強,有一些村子打牌、買lhc,封建迷信盛行。

3、是四級網絡建設工作機制沒有抓好。區級文化陣地設施沒有做大,全區沒有一處規模較大的文化活動中心。鄉鎮級文化中心沒有做強,文化站、電影院形同虛設,有的鄉鎮被擠佔成其它場所。村級文化活動室沒有做活,參與的羣眾極少。壪級文化中心户沒有做靚,文化中心户沒有吸引力,凝聚力。

4、是農村文化活動缺“送”文化、“扶”文化、“植”文化、機制。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活動,送到農民家門口的太少。一些具有濃郁鄉土氣息,風格清新純樸的文藝節目缺少編導扶持。農村文化人才,文化骨幹隊伍缺乏培養。一些民間藝術(如樑湖哦號、民謠、風俗禮儀、婚喪詠文)缺略傳承。

5、是有許多邊遠村莊沒有通廣播,通閉路電視,通互聯網,農民接觸新文化的途徑欠缺。

三、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發展建議

1、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完善文化建設經費投入機制和有效的工作機制。我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建立過硬的文化建設責任制,嚴格績效考評。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建議採用“四個一點”的籌資辦法,即政府補一點,相關部門及掛鈎單位支持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村組自籌一點,廣泛籌集資金。農村文化建設要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級文化部門要有長效的工作機制,“送”“扶”“植”好農村文化建設,使農村文化活動永葆活力。

2、農村文化體育設施要緊跟新農村建設步伐。開通村村通廣播、閉路電視、網絡工程。大力整治文化環境,對網吧、買lhc、抹牌賭博、封建迷信活動要加大打擊的力度。充分利用好國家農民健身工程項目,建好體育活動場所,建起一村一籃球場,能方便羣眾“二打二曬”。

3、要挖掘整理好我區宗族文化,民間藝術。保護好古建築,古樹木及古文化遺址。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由於我區外出打工人員多,建議一些民間藝術,惜日只有男同志學習的技藝改為婦女學習。

4、做靚文化中心户。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要選擇那些政治思想好,羣眾基礎好,文化素質高,勞動能力強,熱心公益事業的文化經濟能人作為中心户建設對象,進行重點培養,實行民辦公助,市場運作,文商互補的辦法,使文化中心户建得起,立得住,生存得下去。發揮他們在活躍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信息服務,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5、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量力而行。防止勞民傷才,杜絕形象工程。建設好特色文化陣地,使文化陣地本身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內涵。

5、旅遊文化要開發利用。我區有獨特的旅遊區位優勢,山青水秀,旅遊景點甚多,人文色彩濃厚。目前我區旅遊只打山水牌,人文文化旅遊還沒有開發。樑子島、月山、沼山大寺、子壇廟、青峯寺、長興寺等處所有許多的傳説、神話、歷史故事,如果開發出來,將會給我區旅遊文化忝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會有更多的遊客紛至沓來,賞美景,品佳餚,話傳奇。

總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梁子湖區區委、區政府本着“立足目前,着眼長遠,合理佈局,科學規劃,挖掘藝術,突出特色”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n37p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