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多篇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1

一、基本概況

二、發展優勢

一是發展提速,歷史機遇好。縣委縣政府提出"四位一體,四區同城"的發展戰略,一些重大項目相繼落地盧村,盧村迎來大發展的歷史機遇。近年來,清方村通過深入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提出"建設美好家園,為美好鄉村建設夯實基礎"的口號,農村面貌顯著改善,為加快發展凝聚了民心,營造了聲勢,奠定了基礎。

三是生態優越,發展潛力大。清方村依山臨水,生態良好,xx年創成省級生態村。市委副祕書長詹長春來村調研時,深有感觸地説,"清方,真正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轄區畫屏山(垮皮山)已由縣旅遊辦徵用,待開發,畫屏山風光被縣政府站採用為首頁背景,成為廣德宣傳名片之一。

三、存在的困難

一是水源保護壓力大。清方村處於水庫庫尾,地處xx縣水源保護區,保護水源的任務艱鉅,責任重大,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第二產業的發展。第一產業尚未做強,第三產業發展不快,旅遊輻射作用尚未發揮,短期內效益不明顯,良好的生態優勢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發展的優勢,羣眾對加快發展的願望十分迫切。

二是傳統林業效益低。傳統的一家一户粗放式經營,成本高,產出低,羣眾林業收入總體偏小;農村人才技術缺乏,外出務工人員多,致富能手帶動農村發展少;林業生產中,毛竹是林農的主要收入來源,羣眾對發展經果林,苗木花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受人均山場面積偏少,山多地少和市場風險等制約,林業集約化經營難以推廣;由於生態環境好,植被覆蓋高,荒山面積少,新增林業面積的潛力不大,發展後勁不足。

三是生產基礎條件差。由於清方村部分民居處在淹沒區,盧村水庫蓄水,水位上升,部分村組道路被淹沒,山貨不能下山,生產生活不便,由於資金的缺乏,部分道路年年壞,年年修,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羣眾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生的願望比較迫切。

四、初步設想

"一個口號"即"打造生態清方,全面建成小康"的口號。千方百計加快農村經濟發展,讓人民羣眾共享發展的成果。

"三個工程"即建成一座橋樑,兩條道路,分別是紅廟村民組水毀橋樑重建工程,關塘村民組水庫淹沒道路提升工程和竹塢裏山場道路建設工程。多方爭取和籌措資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加快實施三個工程,千方百計地破解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穩步改善羣眾生產基礎條件。

五、基層的幾點期望

農業和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扶持,上級的關心和社會的關注。基層對農村發展有以下幾點期望。

一是加強政策扶持。出台相關優惠政策,對經濟林業發展進行扶持;加強金融機構對接,解決經濟發展貸款難的問題;爭取項目資金扶持,扶持培育林業發展示範基地;整合涉農資金,完善山場道路等基礎設施,改善生產條件,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激發羣眾投資興業的熱情。

二是實施科技驅動。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培養新型農業人才。通過組織外出考察學習,開展技術培訓交流,探索與高校及農業科研院所建立協作關係,引進智力支持和技術力量,培養一批農民林業發展技術人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三是推動產業發展。堅持企業化經營,產業化發展,通過公司加農户的方式,大力培育和做強竹筍、花卉苗木、經果、白茶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培養經紀人隊伍,打造品牌文化,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將林業發展與發展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

調研人:xxx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2

實現上述目標,建議在以下五個方面下功夫見實效:

1、強化教育培訓,着力在提高羣眾素質、增強致富能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堅持以培育新型農民為目標,以政策法規、實用技術、勞動技能為主要培訓內容,採取印發資料、召開會議、現代遠程教育、“村村響”、舉辦專題培訓班等方式,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着力提高全村羣眾的法律意識、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和發展創新水平,促進全村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強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重點加強對土地承包、交通安全、計劃生育、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法規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民羣眾通過法律手段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維護利益、化解矛盾的觀念,引導農民增強民主意識,激發農民有序參與村民自治的熱情。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全力推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組織羣眾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廣大農民移風易俗,破除封建迷信、崇尚勤儉節約,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紮實開展惠農政策宣傳培訓,重點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羣眾掌握和運用政策的水平,激發羣眾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農民羣眾建設新農村的熱情,進一步融洽黨羣幹羣關係。加強農村實用技術培訓,聯繫組織涉農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村社、農户、田間地頭,採取現身説法、現場指導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圍繞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農時重點抓好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温棚養牛、黃改凍配、飼草青貯技術和病蟲草害防治、農業設施應用與管理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努力把種養殖大户、村社幹部培養成科技明白人、科技示範户。打造一批農民技術員隊伍,組織開展“一户一技能”和一幫一結對扶貧,一對一傳幫帶等培訓活動,使全村所有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面向農村初高中回鄉畢業生和青壯年,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務工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就業技能。

2、強化產業結構調整,着力在拓寬致富門路、幫助羣眾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見實效。農業結構調整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的出路所在,只有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堅持把產業調優、產品調特、規模調大、市場調寬,才能把效益調高,讓農民增收致富。根據石塘村現有的土地資源特點和傳統種植習慣,要把畜牧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未來八年通過加快品種改良、加強肉牛養殖基地建設、提升科學養殖水平和疫病防控能力、加大專項人才培育、技術服務力度等措施,使牛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增強。着力改變獨户養殖、形不成規模的現狀,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在養牛示範點建設的基礎上,突出抓好以肉牛小區為主體的優質品種基地建設,同時把小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示範基地。肉牛小區實行“五統一分”管理模式,即統一配種、統一出欄、統一青貯、統一防疫、統一飼料配方、分户飼養,至2020年全村養牛小區達到4個。強化飼草資源的開發、利用,積極開展草粉加工、秸稈青貯等加工轉化工作,研究設計多種類型的飼養模式和飼餵營養配方,按養畜户的具體情況,提供不同的設計方案,並派專業人員到户指導,實現科學飼餵,優畜優飼。注重優化品種結構,以本地黃牛為基礎,引進秦川牛、利木辛牛、南德温牛等國內外優良品種開展雜交,提高後代生產性能。圍繞畜牧業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進一步提高畝產效益,加大良種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力爭川地良種玉米全覆蓋,山地牧草和糧食種植比例達到 1:1。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步伐,提供致富信息,拓寬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渠道,努力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逐步建立起勞動力轉移的長效機制。

3、強化政策落實,着力在維護羣眾利益、保障社會和諧上下功夫見實效。貫徹落實好惠農惠民政策,確保各項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户手中,是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維護羣眾利益的重要方面。紮實開展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宣傳,通過印發宣傳資料、張貼宣傳標語、會議宣講、面對面交流等多種形式,把政策送到羣眾手中,讓農民羣眾達到“四個明白”(明白惠民政策的目的意義、明白惠民政策的具體項目、明白自己家庭享受的政策及標準、明白惠民政策收益對象的確定原則和審批程序)。要做到公平公開,民主透明,紮紮實實做好各項基礎工作,真正吃透情況,摸清底子,在執行政策上不漏不偏,客觀公正,自覺接受羣眾監督,尤其在農村低保、危舊房改造、惠農資金髮放等工作中,要健全評估機制,嚴格評估程序,結合“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通過召開羣眾大會、羣眾代表會議評議等措施讓羣眾自覺參與到資金落實的每一個過程,讓每一筆惠農資金的分配、發放都公開透明,切實把黨的關懷和温暖送給每一户羣眾。要搶抓機遇,整合資源,主動融入百里鄉的遠景發展規劃,以“聯村聯户、為民富民”行動為契機,加大爭取產業發展項目的力度,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針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落後現狀,要積極爭取項目,招商引資,重點解決吃水、行路、居住等突出問題。

4、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在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全面建設新農村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儘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的狀況,是廣大農民羣眾共同的願望,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加大基本農田建設力度,全面實施農田改土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進一步改善耕地質量,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地力,改善羣眾生產條件。分年度完成全村2078畝山地的整修任務,2012年在大溝灣和橋溝兩社實施1000畝梯田建設工程,突出解決道路不暢、耕作困難的問題。加大農村生產道路建設力度,達到社社通農用車路,塊塊耕地實現機械化耕作。2012年配套梯田建設工程,新修大坡(大溝灣—鵲兒山—西山)的生產道路,使大溝灣、橋溝1000畝山地全部實現機械化耕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約生產成本,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徹底解決人畜飲水困難,2012年新列120户自來水入户項目,累計達到148户,解決70%户的吃水困難問題;對於無條件引自來水入户的羣眾,採取政府投入、個人集資等方式,在自家院子或各社劃定地點打深水井,解決水量不足等問題。對村內現有的3口深水井,投入資金進行改造,固定井沿,硬化井邊地面,修建改造危險井房,保證羣眾正常用水。加大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力度,積極推廣沼氣、太陽灶等清潔能源,大幅度增加農村沼氣建設投資規模,加快普及户用沼氣,充分利用牛糞等物料,提高沼氣原料的使用率,節約利用現有能源,保護環境,改善羣眾生活條件。全面實施“三清五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村莊整體規劃,重點解決村內道路、垃圾處理、人畜混居等突出問題,提高美化、亮化水平,今年新列危房改造户101户。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學教育教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抓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加強村衞生所建設。

5、強化村級班子建設,着力在夯實發展基礎、凝聚發展合力上下功夫見實效。加強黨員幹部的培訓教育,依託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農家書屋”和村村響工程,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組織黨員羣眾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瞭解黨的各項惠農政策,學習掌握產業結構調整和增收致富的技術技能。組織村社幹部赴外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啟迪工作思路,促進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強化村務公開,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開展村級事務,充分發揮村務監督小組、村民理財小組的作用,加大監督力度。紮實開展以“黨員羣眾商議、鄉鎮黨委審議,黨員羣眾測評、鄉鎮黨委考評”為主要內容的“雙議雙評”活動,極大地激發黨員羣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廣泛開展各類議事決策活動。加強村級陣地建設,搬遷新建村部,加強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建設村羣眾文化活動廣場,安放健身器材,開放農家書屋,真正把村級活動場所建成黨員羣眾廣泛參與的議事決策中心,實用科技、致富技能的集中培訓中心,先進文化、各種信息的傳播交流中心,羣眾文體娛樂活動中心、村民健康生活的醫療保健中心。積極開展以“致富星、孝愛星、守法星、誠信星、新風星”為主要內容的“和諧五星”創評活動,每年創評“五星户”8户以上,樹立先進典型,形成先進帶後進、齊心促和諧、共同求發展的良好格局。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3

按照xx區委辦公室《關於貫徹落實省委第八巡視組巡視意見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專題調研活動實施方案》的安排,我們深入到街辦、社區開展了社區建設專題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社區建設的基本成效

目前,xx區城區現有城市社區居委會83個(含立新鄉6個村改居),主要分佈在全區5個街道和立新鄉。近年來,xx區始終把和諧社區建設作為構建和諧沙市的基礎工程來抓,在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大力推進社區建設,努力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文明(2019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祥和”的城鄉社區,為構建和諧沙市夯實基礎,全區和諧社區建設正呈現出全新的發展態勢。從xx區社區建設工作情況來看,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社區和崗位設立逐步規範。20xx年實施社區建設改革以來,xx區根據中辦發〔20xx〕23號文件要求,按照有利於提高工作效能的原則,充分考慮到城市發展規劃和原有居委會的特色,採取合併、撤消、新建等方式,先後經過3次調整,把建區之初的132個居委會調整為83個社區居委會,調整後每個社區規模適度,平均管轄户數2500户左右。xx區現實有的77個城市社區,目前核定崗位職數撥付經費的社區有68個〔其中解放街辦4個廠居、勝利街辦1個廠居、朝陽街辦2個廠居和2個(五星三村、柳林洲村)村未核定〕。20xx年全區社區換屆選舉,經區政府核定社區崗位數287個,後因工作需要,至20xx年3月社區崗位數增加至328個,較20xx年增加了41個崗位。

二是社區工作、工資待遇大幅提高。全區現實有社區工作人員399人,其中328個核定崗位人員中在崗251人,借調街辦62人,離崗退養12人,借調區直3人;街道社區自聘71人。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財政按每個社區崗位20xx0元/年、每個社區20xx0元/年(廠居15000/年)的標準向社區下撥崗位和工作經費。今年7月1日起,區政府提高了社區居委會的補貼標準,財政按照每個社區崗位15600/年、每個社區20xx0元/年(含廠居)的標準下撥崗位和工作經費,社區工作人員待遇一次性增幅達到56%。社區工作人員全員納入保險序列,辦理了“三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大大提高了社區、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福利待遇,穩定了社區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三是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保障。按照“壓縮辦公面積、擴大服務空間、拓展服務功能”的指導思想,20xx年至20xx年,全區共投入資金1301萬元(其中爭取市級以上財政投入645萬元,區級財政配套426萬元,街道社區自籌230萬元),按照《湖北省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若干指導意見(試行)的通知》精神,對社區實施了規範化建設和改造。全區新建街道社區服務中心1個(解放街辦),改擴建街道社區服務中心1個(勝利街辦);新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27個,改擴建18個。截至目前,社區辦公服務用房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50個,250-300平方米的社區7個。通過不斷的投入和建設,xx區街道服務中心和社區“四室”(圖書閲覽室、文體活動室、日間照料室、警務室)、“兩廳”(一站式服務大廳、居民説事廳)、“一校”(居民學校)、“一點”(慈善捐贈點)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51個社區居委會全面推行了“一站式”服務,服務居民、為民辦事、組織活動的基本功能不斷增強。

今年,對尚未達標的26個城市社區和2個即將批准成立的近郊鄉鎮社區(關沮鎮景湖、銀湖社區),近期已由民政部門申報了省級和市級建設項目,項目建設資金計劃投入760萬元。為激勵街辦實施建設項目,區民政局將籌措100萬元專項資金,對項目實施又快又好的街道給予“以獎代補”。項目實施完成後,xx區83個城市社區和2個近郊鄉鎮社區的基礎設施達標建設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四是社區服務和自治創新特色。xx區的社區服務已發展到家政、養老、托幼、計生、民調、衞生、社保、保安、法律、中介等十大系列多個服務項目,逐步建立了以街道服務中心為主體、社區服務站為基礎的上下聯動的社區服務體系。目前,全區已建成街道級社區服務中心2個、社區服務站51個,社區警務室83個、社區活動中心51個,社區圖書室48個、社區居民學校83個。與此同時,全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幫困解難、關心羣體活動。以“沙市老姨媽服務隊”、勝利街辦“365”社區服務和解放街辦“彭國珍服務隊”為代表的社區志願者服務隊伍日益壯大。志願者服務隊與部門機關幹部、社區工作人員一起深入到社區,進入千家萬户開展多種形式的志願者服務活動,建立了志願者活動檔案。

社區以紮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沙市的建設和發展贏得了巨大的榮譽。xx區先後獲得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城區、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全國科普示範區、全國社區紅十字服務示範區等國家級和多個省市級榮譽稱號,絕大部分與推進社區建設有緊密的關係。20xx年xx區以“創新居民自治形式,擴大居民自治範圍,拓展居民自治內容”為代表的“居民説事”制度,在全區社區全面推行。該制度得到省委書記羅清泉同志的充分肯定,並在《湖北內參》上予以親筆批示。20xx年,在民政部召開的表彰大會上做了典型發言,在全省社區建設工作會議上做典型發言並得到大力推廣。xx區社區自治和服務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也清醒地看到xx區社區建設還存在着一些薄弱環節,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1、社區工作體制機制尚不健全。一是社區與部門、街道的關係尚未完全理順。xx區對社區應承擔哪些職責,還沒有一套系統規範、操作性強的規定,多數部門把社區當作本部門的下屬單位,把原本應該承擔的工作任務下派到社區,卻沒有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下撥經費,使社區幹部壓力大負擔重。二是各類評比活動牽制了社區大量精力。據調查瞭解,一個社區每年要迎接如黨建、綜合治理、就業再就業、低保、計生、衞生、經濟等各類常規考核檢查20多個;迎接如平安社區、衞生社區、黨建示範社區、充分就業社區、文明社區、綠色社區等各類專門創建工作更是應接不暇。僅計生部門每年就有省、市、區三級考核,有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全年目標考核、黨政考核等,考核工作貫穿全年始終,使社區疲於應付。

2、社區工作牌子雜亂資料繁多。一是牌子多。上級要求部門工作進社區、服務到社區,而這些部門在社區沒有工作平台和落腳點,社區居委會成了這些工作任務的承接者和落實者。每個部門工作、服務進社區的同時都要在社區掛牌,多的一個部門要掛幾個牌子,且尺寸不一、顏色不同,還要求掛在顯著位置。如社區黨建聯席會、聯合工會、平安社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紅十字服務站、勞動保障服務站、計生服務站、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黨員服務站、婦女兒童服務站等等。一個社區要掛近20個機構牌子,且這些掛牌產生的費用,大部分需要社區自己承擔。二是資料多。現在每項工作都要專題建檔、建立台賬,而且要求特別高,既要電子文檔又要紙質文本,既要文字材料又要圖片影像,既要內容豐富又要統一外觀。一個社區半年的工作台賬就有60本之多,平均每本都有2—3釐米厚,堆起來有1米多高,有些龍頭社區的資料已經多得無處可放。

3、社區人員混崗空崗現象普遍存在。由於街道工作人員不夠,在社區居委會成員屆期內借調社區幹部,造成了社區幹部流動性過大,社區工作缺乏穩定性和延續性。同時,由此產生的社區工作人員缺位,導致部分社區工作不能落實。據調查統計顯示,從社區抽調工作人員到街道機關各崗位工作的現象較為普遍,5個街道共抽調社區工作人員62人,抽調率為16.5%。同時,各街辦除向社區抽調工作人員到街辦機關工作以外,自聘人員現象也極為普遍。目前合計自聘人數達71人。其中解放街辦自聘8人,崇文街辦自聘12人、中山街辦自聘15人,勝利街辦自聘26人,朝陽街辦自聘10人。

4、社區工資待遇無統一執行標準。xx區自建區以來,就是將社區工作、工資經費全額納入財政綜合預算。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全區對社區工作人員的月工資基本標準按照600、700、800元參數執行,各街辦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本轄區的工資發放標準。由於各自為陣,各有標準,xx區5個街辦的社區工作人員工資待遇不盡相同,出現了“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現象。20xx年7月起,政府大幅提高了社區工作人員工資待遇標準,月工資基本標準按照1100、1200、1300元參數執行,但是各街辦在具體實施中“同城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仍然繼續延續,造成了街辦與街辦之間社區工作人員的相互比對,產生了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三、進一步推進社區建設的建議

根據黨的xx大提出的“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的目標要求,為積極探索有沙市特色的城鄉和諧社區建設新路子,建議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探索建立社區工作站、社區居委會並行模式。在社區居委會之外獨立設置社區工作站,實行“工作站與居委會並行”的管理模式,還原社區居委會自治的本義。社區工作站和社區居委會分別擔負不同職能。社區工作站的主要職責是在街道黨工委和街道辦事處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承辦政府職能部門在社區開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區政府確定需要進人社區的工作事項。社區工作站的工作人員目前可實行全員聘用社區居委會成員,逐步推行社區工作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社區居委會依法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自治功能,依法協助社區工作站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社區居委會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按期進行換屆選舉產生其成員。

2、規範社區掛牌和各項檢查評比考核。一是在社區僅限於掛“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和“社區工作站”三塊牌子。對相關職能部門因工作需要掛牌的,由部門制訂統一模式、統一標準、統一顏色、統一安排、統一設計方案報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同意,牌子只能掛在室內相關功能室內或製作照片留存備查。同時,掛牌所產生的一切費用應由職能部門承擔。二是規範各項檢查評比考核。凡對社區居委會工作的各項檢查、考核、驗收事項,應由組織活動的部門、團體事先報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整合後,採用統一標準、統一部署、統一台帳、統一考核、統一獎勵、成果共享的辦法進行綜合考核。

3、加強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建設與管理。一是要嚴格核定崗位。社區工作站崗位數建議按照20xx户以下4人,20xx-3000户5人,3000户以上6人標準核定;社區居委會崗位數按照省、市相關要求在進行換屆選舉時適時核定。二是要嚴格聘用程序。各街辦按照核定的崗位數聘用人員,須經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後,在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按照程序辦理人事代理手續,並進入社會保障體系;社區定崗到人後不得隨意調換,確因工作需要統籌調配的,須書面報請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備案;社區崗位出現缺額增補時,須報請區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批准,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考核,由街道聘用。三是要努力提高社區工作人員隊伍素質。加強對社區工作者的崗位實踐和學習培訓,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業務水平,社區工作人員除參加各部門業務培訓,還需納入區委黨校培訓計劃。同時,要逐步實行社區工作者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制度。

4、統一社區工作人員的基本工資標準。一是探索制定xx區社區工作人員崗位工資實施辦法,對社區工作人員受聘期間建立基本工資、補貼、獎金和社會保險等制度,社會保險按有關政策規定辦理。社區工作人員工資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兩塊組成,基本工資由財政直接撥入個人卡號實行社會化發放;績效工資發放實行浮動制,由街辦考核發放。建立社區工作人員工資自然增長機制,逐步推行社區工作人員等級工資制,把工資水平同工作資歷、工作年限、工作業績掛鈎,以調動社區工作者的積極性,確保隊伍穩定。

5、大力推進和深化社區服務。一是進一步加大社區管理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快社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社區數據的錄入和上傳。儘快完成社區管理信息系統和區政府門户網站的對接,實現政府與社區的良性互動。要以社區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為依託,實現一數一源、一數多用,避免多頭信息數據填報,減少社區工作人員的負擔,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此基礎上啟動社區服務信息平台,推行預約服務、熱線服務、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建立全天候的社區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社區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的路子,以適應居民羣眾的服務需求,促進社區服務業的良性發展,從更高層次上推進社區服務。二是要重點做好便民利民服務,特別要做好面向困難弱勢羣體的社會保障和救助服務、面向下崗失業職工的再就業服務和其他社會保障服務。進一步發揮社區服務業在幫助困難羣體再就業中的渠道作用;強化對社區弱勢羣體的幫扶機制,進一步健全社區扶貧幫困體系。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4

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為促進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助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市政協教科文衞體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副主席郝德恆同志帶領下,深入xx縣、宣漢、xx區和市本級相關文化單位、企業,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狀況

全市目前文化隊伍共有35913人,其中:文廣系統3787人、社會科學界會員26026人、各級文聯機關及會員6122人;本科以上學歷佔45.6%,副高職稱以上佔2.5%;35歲及以下人員佔17.2%,50歲以上人員佔34.3%;具有一定聲望的專業戲劇編劇、曲藝作者、舞美編導10餘名,民間藝術大師2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1人),非物質文化藝術傳人214人、羣眾文化藝術工作者462人。在文聯所屬協會會員中,有國家級會員63人,省級會員157人,市級會員1880人,縣級會員4000人。文化產業從業人員3萬餘人,文化產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技術人才數量不詳。

二、問題成因

總體看來,在各級黨政的重視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來雖數量有所增加、質量上有所提升,但與建設“文化強市”對文化人才的需要還有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養培訓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養培訓的氛圍不濃,政策支持不夠,沒有設立文化人才建設專項基金。對發展潛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沒有在遴選的基礎上進行重點培養。二是各文化部門、單位由於受經費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對業內人才的培訓幾乎為零,即使有也多數以會代訓,存在層次較低、針對性差等問題,導致文化專業人才的繼續教育流於形式,考核、管理不嚴。其原因是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在決策層面,存在重設施、輕人才的現象。在管理層面,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

(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從年齡結構看,文化隊伍總體年齡偏大,特別是鄉鎮文化站人員平均年齡在46歲以上。一些學科和專業人才斷層現象比較突出,40歲左右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佔比達80%以上。從專業結構看,戲劇、舞台藝術、文化經營管理、網絡技術、圖書情報信息等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大多數文化單位存在編制滿員而專業人員短缺的現象。市藝術團由於缺乏創作、編導、主演、主奏人員,致使難以推出新劇目及精品劇目。市文化館因為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力量薄弱,嚴重製約了對基層文化工作的指導。全市文化產業經營者大多數文化程度偏低,經營理念和手段落後,複合型人才、新型產業人才嚴重缺乏,難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業,原創動漫項目也處於空白狀態。從知識結構看,有的學科和專業人才學歷層次偏低。全市文廣系統中,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僅佔18.4%。文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體制和編制所限,需要的人才進不來,非專業人員出不去。二是文化專業人才少導致僅有的專業人才工作繁忙、疲於應付,難以進修深造;文化部門、單位只有依靠僅有的專業人員應付工作,難以實現高標準、嚴要求的管理,更無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三)人才分佈不均衡。調查顯示,我市傳統文化人才所佔比例遠多於現代傳媒和文化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數向市本級xx縣級聚集,鄉鎮、村級為數甚少,多數鄉鎮甚至沒有文化專幹從事相關工作,對於開展豐富多彩的基層文化活動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鄉村文化設施落後,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匱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隊伍來源較雜,科班出身少,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比例不高。二是“進人難”。高層次人才引不進來,自己培養的人才又難留住。一些有發展潛力、小有名氣的人才覺得在市上工作發展空間小,沒奔頭而往往選擇離開。三是“大師”少。在全省或全國知名的文化人才較少,大師級文化領軍人物不多,導致達州文化難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國。因編劇、導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師級本地人才缺乏,開展全國新農村文化藝術演展還得到外地僱人。報業、廣播電視缺乏宣傳策劃人才,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緊缺,特別是文化建設急需的領軍人物、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能力強的複合性文化人才嚴重匱乏。主要癥結在於人才培養、使用、引進機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強。我市文化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行政單位調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較少。特別是大部分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主要負責人還沒到位,執法人員到位緩慢。省編辦核定我市執法事業編制100名,目前只到位45人,現有執法隊伍中不具備執法資格的55名工勤人員因各種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響文化市場培育,特別是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的實現、文化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主要原因在於管理體制不順。

三、對策建議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設領導小組,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建設總體規劃和年度重點工作範圍,對全市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關問題定期研究、切實解決。認真落實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相關政策,建立健全領導幹部聯繫文化人才建設制度,並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納入對人才管理部門和文化單位領導班子年度考核內容,形成齊抓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濃厚氛圍和工作機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隊伍。一是在全市開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資源信息庫,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動態情況。二是加大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力度,配齊配強鄉鎮(街道)文化工作專職人員。培養紮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總量增加、結構合理、平衡發展。三是加快文化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儘快完成市、縣綜合執法隊班子配備,及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文化綜合執法人員,保證執法工作正常開展;按川編髮〔20xx〕67號文件第三條規範人員管理之規定,切實安置好全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現有55名工勤人員。

(三)加強培養,提升素質。一是抓緊引進和培養一批善於開拓文化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掌握現代傳媒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影響的典型人才,為達州文化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二是強化繼續教育培訓。全面推進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加強管理、嚴格考核,將繼續教育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定掛鈎。通過對鄉村社區羣眾文化人才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務能力;通過舉辦各類特色文化節慶活動,讓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擔文化重點工作、重大課題項目,採取下基層採訪、演出、體驗生活和外出參加各類賽事活動等讓中青年文化人才經受鍛鍊、增長才幹;通過與名人合作、跟大師學藝,培養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師。採取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民間文化人才,延續傳統文化項目的傳承。三是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文化人才機制。支持全市文化單位與省內外高等院校、機構建立聯合培養基地,鼓勵四川文理學院、市職業技術學院和中職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傳統工藝美術等專業,支持學院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養基地。四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積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使文化工作者成為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範者。

(四)加大宣傳,營造氛圍。一是創新人才觀念。遵循文化產品創作和文化人才成長規律,珍惜、愛護、用好文化人才,創造寬鬆包容的良好社會環境,增強文化人才集聚效應。二是繼續開展“德藝雙馨”文化名人評選工作,努力培育、包裝在全省具有影響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協調各新聞單位,對文化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和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宣傳。積極做好中央、省、市各級各類獎項的推薦選拔,對獲獎者進行大力宣傳,在全社會形成良好氛圍。加大對重要創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對全市書畫、攝影、戲曲劇本、小説散文、歌詞歌曲、動漫動畫等文化藝術創作進行彙總梳理,對優秀作品通過書畫展、專場彙報演出、作品研討會等形式,大力向社會宣傳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機制,確保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經費投入逐年增長。在文化建設資金中設立文化人才培養專項基金,用於人才培養、引進、扶持、激勵等,做到專款專用。二是設立文藝創作政府獎(如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社會科學等門類的政府獎),用於獎勵那些在學術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藝創作上有重大成果、經營管理上實現較高經濟社會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設立民間文化藝術發展保護基金,對優秀民間文化人才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予以適當獎勵,對一些缺乏市場、瀕臨滅絕的民間文藝項目和藝人進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寬人才項目經費籌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辦法,鼓勵文化企業加大對文化人才開發的投入力度,構建政府、用人單位、社會和個人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六)完善機制,強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選人用人機制。在選人上不拘一格大膽選拔,對文化事業單位的缺編,一律面向社會公開選拔人才,提升專業技術人才在文化隊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膽使用,特別是對有實踐經驗和突出成績的中青年業務骨幹加壓加擔,讓專業人員提拔使用有機會、職稱晉升有崗位、幹好事業有奔頭。二是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把文化領域人才引進納入“千名碩博進達州”人才計劃範圍,重點引進文藝名家、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用待遇、事業、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引入多元激勵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以鼓勵勞動和創造為目的,加大對人才的有效激勵。注重事業激勵。積極為文化人才施展才華、創造業績提供舞台,讓他們在事業上有奔頭,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勵。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保障機制,讓人才價值在勞動分配中得到充分體現。對特殊專業崗位上的優秀拔尖人才,在現有事業單位薪酬框架基礎上,探索建立優秀文化人才社會化聘任制度,並提供市場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實現“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注重榮譽激勵。通過評獎、授予榮譽稱號等多種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榮譽感。注重情感激勵。在政治上引導、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職稱上優先、生活上關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達州的温暖,從而更加自覺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打破人才流動的體制性障礙,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環境下流動。完善流動人才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事代理、資格認證等制度,消除其後顧之憂,使這些人才能夠在相對完備的社會保障條件下有序流動。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5

一、基本概況

東坪村地處開縣大德鎮東南角,東與寶安村相鄰,南與九嶺村接壤,西與磨樑村相鄰,北與雙龍村相鄰,海拔在600米至1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26.831萬元,農業總產值300.69萬元。農民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人均純收入3486元。該村現有鄉道公路35.72公里。現有黨員46人,建黨支部1個、黨總支部1個。

二、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總的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二是人畜飲水困難。三是離鎮中心太遠,路也尚未修好,多數道路晴通雨阻。四是生產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難度大。五是缺少企業支撐,村級集體經濟脆弱。

經調查分析認為,產生上述主要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該村屬一面坡地形,水源貧乏,限量蓄水。二是該村山高坡陡,道路維修任務重,資金欠缺。三是該村產業結構單一,以傳統的糧食、生豬等產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經營,受市場調節因素影響大,附加值低。四是多數村民接受教育少,文化、專業技術知識欠缺,受傳統觀念影響較重,思想不解放,接受新鮮事物慢,多數外出務工從事重體力活,就業難度大,收入較低,農業產業化進程緩慢。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新農村建設方針,現結合該村調研情況,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主要對策:一要解放思想,認真解決黨員、幹部和羣眾的思想認識問題。充分利用農閒時間,組織黨員、幹部和羣眾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知識,組織部分骨幹力量外出參觀學習,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的眼光來帶動全村經濟發展。二要加強學習培訓,增強農民致富本領。及時瞭解就業形勢,掌握市場動態,有針對性地組織農民培訓市場需求量大的相關技術,讓全村人民都懂得幾門實用技術知識,讓富餘勞動力能走得出,用得上。三要計劃在未來幾年修建多口飲水池,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問題。四要組織村民籌資投勞,維修完善道路交通設施,確保道路暢通。五要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步伐,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六要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七要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全村社會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八要抓好村級活動陣地建設,擴建村民活動中心、衞生室。九要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為全村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不斷健全落實黨組織的“三會一課”制度、兩委崗位責任制度、黨員學習培訓制度以及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等,規範村兩委班子的工作,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確保全村各項工作開展順利。

建議: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為該村人畜飲水工程、道路工程建設給予項目、資金投入和技術指導。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6

為準確瞭解和掌握杭州市網絡經濟發展現狀,從政府服務監管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議和措施,促進我市網絡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作為杭州網絡經濟行政服務監管部門,組建了網絡經濟調研組,從20xx年4月份開始,進行了專題調研。本次調研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杭州網絡經濟發展的背景

網絡經濟,可以概括為一種建立在計算機網絡(特別是互聯網)基礎之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的經濟形態。其本質上是一種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經過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的高級經濟發展形態。網絡經濟是國家大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戰略舉措。作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杭州大力支持和發展網絡經濟,並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在20xx年至20xx年四年間,杭州市政府先後出台了以促進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工業企業信息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項政策,大力推進了杭州市經濟、社會信息化基礎建設,扶持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的發展,為杭州市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奠定了信息化硬件資源基礎和技術支撐。20xx年,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實施綱要(2004-20xx年)》和《關於促進杭州市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首次直接針對杭州的電子商務發展制定了穩定和具有階段性、科學性的政策規劃。20xx年以後,杭州市政府先後出台了大企業培育計劃、中小企業“瞪羚計劃”和《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三年行動計劃》等,提出了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的目標,並採用直接財政補助、優化服務、設立企業榮譽等手段和方式,促進和引導企業應用電子商務。20xx年9月,杭州市建立電子商務進企業專項資金,據瞭解已為15000多户企業提供了財政資金補助,共發放專項補助資金3700多萬元。20xx年8月,杭州?v康電子商務網絡有限公司等10户企業被杭州市政府授予“20xx年度杭州市電子商務應用示範企業”的稱號,並進行了資金獎勵和廣泛宣傳。數年以來,杭州市出台的諸多扶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點面結合,有效地促進了杭州市電子商務的發展和繁榮。

杭州市的網絡經濟發展,有着自己鮮明的特色和優勢。一是發展環境優越。杭州擁有一批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業,it產業人才濟濟;杭州市場經濟發達,民間資本充裕,社會需求旺盛,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杭州市政府深入實施打造中國電子商務之都、電子商務進企業、網商培訓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又為杭州市網絡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寬鬆的政策環境。20xx年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的互聯網經濟激勵、扶持措施,每年用於人才引進和技術創新、企業融資方面的財政獎勵、資助資金達3億元以上。二是聚集優勢明顯。杭州擁有以“中國化工網”、“中國鋼鐵網”等為首的眾多行業性電子商務網站,在20xx年,在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top100中,有31户杭州企業入選。全國3000多家領域電子商務平台中,1/6落户於杭州,位居全國第一。20xx年,淘寶網以2083億元的交易額佔據了全國c2c交易市場80%以上的市場份額。三是模式創新突出。近年來,以移動電子商務、雲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興網絡經濟模式在杭州迅速崛起並得到快速發展。20xx年9月,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阿里巴巴雲計算有限公司,期望能通過反饋消費者數據給中上游製造業,讓他們生產出更好、更適合市場的產品。20xx年6月,中科院杭州射頻識別技術研發中心揭牌,杭州市宣佈將要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物聯網產業基地和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城市,力爭到2015年將物聯網產業培育成千億元產業。

二、杭州網絡經濟的基本狀況

本次調研活動通過座談會、實地走訪和問卷的形式,對杭州參與網絡經濟的企業進行調查。調研組成員與阿里巴巴、淘寶網、博庫書城、老闆集團等33户參與網絡經濟的典型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交流,召開了2次網商代表座談會。設計了調查問卷,發放了1000份的調查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84份,並對工商部門掌握的企業登記數據、經營型網站備案數據及經營情況信息進行了分析。經由上述幾種手段分析顯示,杭州網絡經濟的基本狀況為:

(一)網絡經濟產業分佈:

全市參與網絡經濟活動的企業(以下簡稱“涉網企業”,指依託網絡發佈產品相關信息或從事網上交易的企業。)42288户,有效網址65328個。涉網企業佔全地區188664户企業總數的22.4%,其中第三產業企業數量為25336户,佔所有涉網企業的59.91%;第二產業企業數量為16566户,佔39.17%;第一產業企業數量為386户,僅佔0.92%。

全市參與網絡經濟活動的個體工商户(以下簡稱“涉網個體工商户”,指依託網絡發佈產品相關信息或從事網上交易的個體工商户。)1729户,佔全地區290979户個體工商户總數的0.594%。

全市涉網企業註冊資本共有3494億元,其中第三產業註冊資本總額最高,達到2266.63億元,第二產業註冊資本總額為1188.92億元,第一產業註冊資本為38.45億元。

(二)網絡經濟行業分佈:

全市42288户涉網企業中,從行業分佈看,“製造業”和“批發和零售業”是涉網企業的主體。數量位居第一的是“製造業”,有15224户,佔全部涉網企業的36.00%,其註冊資本總額達到1078.89億元;數量位居第二的是“批發和零售業”,有13151户,佔31.10%,其註冊資本總額為516.99億元。

(三)網絡經濟交易模式分佈: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直接通過網絡交易的主體15916户,其中企業15800户,個體工商户116户。從交易模式看,大多數網絡交易的主體同時開展b2b和b2c交易,共有11057户,佔總數的69.48%;只進行b2b交易和b2c交易的企業分別位居二、三位,為3160户和1580户;只進行c2c交易的主體相對較少,為118户,其中116户為個體工商户,2户為網絡交易平台舉辦方企業;同時有b2b、b2c、c2c交易的企業是網絡交易平台舉辦方企業,為1户。

(四)涉網企業規模分佈:

全市涉網內資企業註冊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有32930户,佔涉網內資企業的80.75%,其中註冊資本在50-100萬元的涉網內資企業最多,達到14665户,其次為註冊資本在100-500萬元的涉網內資企業有9815户,註冊資本在50萬元以下的涉網內資企業有8450户。

全市涉網外資企業註冊資本在500萬美元以下的有1098户,佔全部涉網外資企業的77.11%;註冊資本在50萬美元以下的涉網外資企業數為549户,50-1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71户,100-5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位378户,500-1000萬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48户,1000萬-1億美元的涉網外資企業167户,1億元以上註冊資本涉網外資企業為11户。

(五)涉網企業地區分佈:

從涉網企業的地區分佈看,全市共有5個行政區內的涉網企業數在4000户以上,3個行政區內的涉網企業數在500户以下。蕭山地區涉網企業數最多,達到6706户,佔全市涉網企業的15.86%;拱墅區涉網企業數為5745户、佔13.59%,西湖區涉網企業數為4936户、佔11.67%。

(六)網絡交易平台總體情況:

全市共有網絡交易平台23個,主要分佈在以下4個行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以及“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其中只提供b2b交易的平台9個,只提供b2c交易的平台2個,只提供c2c交易的平台2個,同時提供b2b、b2c交易的平台9個,同時提供b2b、b2c、c2c交易的平台1個。

20xx年度,網絡交易平台上發生交易筆數共有150504.5451萬筆,交易金額為2101.35893億元,其中只提供c2c交易的平台交易筆數最多,達到150000.08萬筆,交易金額為2083.05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139元;交易筆數位居第二的是同時提供b2b、b2c交易的平台,交易筆數為475.5萬筆,交易金額為4.8415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102元;交易筆數位居第三的是隻提供b2b交易的平台,交易筆數為20.55萬筆,交易金額為13.47億元,平均每筆交易金額為6553元。

(七)企業關注問題情況:

從問卷調查的反饋意見情況來看,受訪企業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於政府服務、政府監管、信用建設、自身經營等幾個方面。

1.政府服務。有30%(143户)企業關注政府服務,他們主要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推出更多促進網絡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推出電子商務的税收優惠、財政資金扶持、開展並完善行政指導等工作。有9.3%(45户)企業關注資金支持性問題,希望政府能為其提供財政資金支持;有8.5%(41户)企業關注信息共享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完善政務公開,通過適當的方式將政府各職能部門掌握的企業基本情況和信用信息向公眾開放查詢,提供具有權威性的第三方資信認證平台,以促進網絡經濟誠信體系的建設和發展。

2.政府監管。有35.1%(170户)企業希望政府能完善法律法規,加快自身信息化和管理隊伍建設,建立科學高效的網絡監管工作機制。細化分析之,被調查企業主要關心政府監管網絡經濟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開展市場準入監管,包括主體准入和商品准入。被調查企業基本認可參與網絡經濟活動的各類企業和個人應當進行實名認證,並在經營性網站上開展“網上亮照”,公開企業基本登記信息和個人實名認證信息,確認交易主體的合法身份和資格資質,以降低交易過程中信息不確定的風險。同時,也有部分企業表達了實行實名制可能會帶來管理手續繁多、產生管理費用和對網店進行徵税等問題。商品准入方面則希望政府職能部門能對網上經營的商品進行經營資格、產品質量等進行審查。二是開展經營行為監管,主要是希望政府職能部門加強打擊不正當競爭、虛假廣告宣傳、侵犯知識產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經營行為的力度,淨化網絡經濟競爭環境,推進網絡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3.信用建設。有16.7%(81户)企業關注網絡經濟中的誠信體系建設,包括消費維權、市場規範性、企業及行業自律等方面。在消費維權方面,企業希望政府職能部門加大消費維權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培養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加強消費維權網絡建設,完善異地消費維權體系,加強對商家售後服務的監管。在配套法律法規建設方面,反饋意見主要着眼於企業級的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制定、完善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在企業和行業自律方面,反饋意見主要集中於組建行業協會,加強行業引導工作,開展企業間培訓、交流,建立行業誠信自律體系等。

4.自身經營。有70.5%(341户)企業關注自身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中人才資源、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處於較為突出的位置。有17.6%(85户)企業關注人才問題,反映為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缺乏精通信息化及電子商務營銷的綜合性高端人才,傳統。

社會經濟調研報告篇7

基本情況

松鶴村民委員會地處舊城鎮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6千米,全村土地面積23.8平方公里,有松鶴、樂業、三家三個村小組,耕地面積2046畝,其中:水田1120畝,旱地926畝,是典型半山區村。全村總人口4885人,人多耕地少,僅有的926多畝旱地大多是坡耕地,水利條件及田間道路建設極差。 20xx年實現糧食總產1498噸,烤煙150300公斤,蔬菜643040公斤;出欄生豬13552頭、牛382頭,羊1196只,肉類總產量達 1230噸,;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3079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475元。

近年大規模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以來,松鶴村委會按照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十字 方針,因地制宜,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有力地推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多年來,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該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從關係人民羣眾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入手,大力發展小城鎮、農田水利、交通、通信建設及教育、文化等事業,因地制宜,大力引導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成效很大,但仍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基礎設施薄弱,抗災害能力低。該村委會屬板橋河水庫灌區,境內沒有像樣的水資源可利用,歷史以來大部分耕地依靠板橋河水庫開閘放水來栽種。

經濟總量不大,發展能力不強。該村委會經濟總量不大,自我發展能力不強,存在收入普通偏低,增收困難的問題。表現得尤突出的是貧富差距極大,相當部分羣羣眾還比較貧困。

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滯後。該村委會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烤煙及部分蔬菜,除烤煙外,大部分屬傳統生產方式經營,且種植結構單一,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嚴重滯後,土地產出效益不高。

產業調整困難,羣眾意識不高。鎮、村都積極想方設法,努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但困難極大,阻力不小。如今年全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的萬壽菊生產,在當地特別是三家、樂業村小組,相當部分羣眾意識不強,急功近利,未把耕地的科學種管當回事。

第三產業發展慢,品味檔次不高。該村委會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起步較早,但發展較為綬慢,且檔次不高,大多屬粗放式的經營管理,這與其地處交通要道,集貿中心區,人流物流集中的地位相不相稱,第三產業收入在總收入的比重不到15%。

對策措施及建議

發展農村經濟,壯大農村實力,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是當務之急,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要按照州委提出的建設小康村、文明村、生態村、和諧村 四村 具體目標,應紮實抓好以下工作,切實加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步伐。

加大幫扶力度,夯實發展基礎。加快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仍需從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水利設施這一關鍵環節入手,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千方百計爭取支持。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特別是乾旱年景,羣眾生活用水卻極為困難,更談不上生產用水。因此,除完善現有水利設施外,還應把重點放在家庭水窖,田間水窖的建設上來,爭取80%以上農户建有水窖,省效緩解缺水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發展的問題。

抓好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要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積極進行產業的培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除抓好傳統支柱產業烤煙外,應大力發展蔬菜、花卉、藥材、養殖等產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現代農業,走多業並舉的路子,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做好宣傳引導,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發展,農業發展已到了必須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要積極做好宣傳引導工作。鼓勵農民承包土地適度流轉於種田大户、種田能手上,特別象靠臨礦山的村民小組更應如此,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同時,在有條件的地方組建是相應的合作社,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逐步發展壯大農村經濟。

提升品味檔次,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商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在當地起步早,隨着小城鎮建設的不斷髮展完善,城鎮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車流、物流的增多,第三產業發展在該村委會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應本着鞏固、完善、提高的原則,支持鼓勵當地羣眾發展第三產業,使其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以黨組織為重點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配齊配強基層組織班子,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使之真正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羣眾增收致富的帶領者。同時,要按照發展黨員的 十六 字方針,把年輕的、積極性高的、責任心強的、追求進步的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吸納進黨員幹部隊伍來,為基層組織輸送新鮮血液,培養後備人才。

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注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通過 文明村 文明户 五好家庭 等多創建活動形式,大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久,社會主義精神,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掃除陳規陋習,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優秀文化,同時,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把該村逐步建成民主、文明、和諧的新農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reej9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