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鄉鎮經濟調研分析報告多篇

鄉鎮經濟調研分析報告多篇

鄉鎮經濟調研分析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閲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税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鈎。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2篇】2022年最新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調查瞭解我市城市鄉鎮發展的差異好主要問題,2022年xx月我們發展了調研小組,到城以及鄉鎮經濟區開展調研活動。現在作如下彙報: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是: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然後是: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

接着是: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而後是: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最後是: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2、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3、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4、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5、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第3篇】鄉鎮經濟果林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為了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效益和特色經濟果林質量及發展水平,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擬2022年下半年起實施經濟果林五年行動。

一、現狀條件分析

_____鎮現有經濟果林情況表

2、配套條件。近二年通過我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已經大有改觀,為本項目建設建設創造了一定的有利條件。

3、市場需求。一方面上海人口多,又是國際性大都市,消費市場大,近年來黃桃供不應求,加上我們旅遊鎮有着豐富的旅遊市場,地理條件屬於江、浙、滬三角地帶,高速公路、國道、航道交通發達,西鄰姚莊黃桃基地,只要聯手發展,共創品牌,整合特色經濟果林資源優勢,一定能推動農業及農業旅遊經濟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姚莊黃桃基地對外號稱2萬畝,據瞭解,實種面積僅4700畝,目前市場正處於發展階段,優勢明顯,但達到一萬畝左右時,預計將會飽和,發展空間不大,因此,我鎮要新發展黃桃,一般以5000畝為宜。

二、指導思想

根據黨委政府指示精神,進一步提升我鎮農業效益和以黃桃為主的經濟果林建設質量和發展水平,突出“挖潛力、建基地、抓龍頭、興果林”這一重點,利用整合現有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區域特色。通過引進建設,兼顧更新,優化結構,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以經濟果林以黃桃為特色的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我鎮農業和農產品特色的可持續發展。

三、行動目標

選擇團新、菖梧、新新、新義、五星村作為產業帶,同時兼顧老果林改造,鼓勵全鎮農户種植,拓展以錦繡黃桃為主的經濟果林面積,實施我鎮經濟果林五年行動。

1、新建錦繡黃桃生產基地5000畝。

2、更新拓展經濟果林面積2200畝。

3、保留經濟果林面積1800畝。

五年合計達到經濟果林面積9000畝。

四、實施步驟、運作方式和經濟測算

1、經濟果林五年計劃及經濟測算,見下表

_____鎮經濟果林五年計劃

經濟測算表

2、運作方式。本實施方案實行政府統一規劃,成立專業農民合作社,規模經營、規範運作,各建設點的投資商及農户統一加盟實施,前期發展以外來示範户示範帶動以吸引鼓勵本地農户種植為主。

五、風險分析

我鎮經濟果林發展項目,由於規模大、週期長,一旦實施,風險也不可避免,主要是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技術風險和資金風險。

六、行動原則

必須從實際出發,突出發展以黃桃為重點,兼顧果林改造更新和拓展,一定要統一規劃,分階段設施,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願,科技支撐,創新機制,典型引路,整體推進。

七、保障措施

1、建立有效工作機制。成立_____鎮五年經濟果林項目領導小組,鎮農技中心作為牽頭單位,相關的各部門按照行動統一部署,明確工作職責,整合項目資源,合理推進,形成上下聯動工作機制,分解任務目標,落實各項措施,建立一套有效的項目管理班子。

3、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積極爭取市區對經濟果林建設項目的資金支持,加強協調,整合資源,加大資金投入,

的領頭羊

4、建立項目監督評估機制,明確職責,層層落實,強化五年經濟果林行動實施過程中的全程監督和檢查,對組織管理和種植農户成績突出的給予表彰獎勵,對部分優質產品優價託底收購。

【第4篇】鄉鎮經濟發展戰略的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土們嶺鎮位於九台市東南25公里,長、吉經濟帶中段,長吉公路、鐵路橫貫全鎮。幅員面積214.36平方公里,鎮轄16個行政村,114個生產小組,總人口2.85萬人,有耕地5976公頃,林地989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6%(其中鎮區為88.5%),是一個交通便利,風景奇秀的山區鄉鎮。鎮、村、社三級幹部220人,有致富項目的佔20%,項目類別主要是養殖業(豬、牛、兔)、種植業(粘玉米、中草藥)、運輸業。

二、交通情況

1、公路、鐵路:長春至圖們的鐵路,長春至吉林公路(北線)橫貫全鎮(45—62公里之間),本鎮距長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運情況:九台至土們嶺客班車每日28次(單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長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經過客班車日均60班次,承載客流量約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為土們嶺商貿大集,逢集市時客流量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況:由於本鎮地處長、吉兩市中間,逢集時,很少有長吉兩市人員、車輛來趕集。

三、種植情況

1、糧食產量:全鎮在冊耕地5976公頃,全部是旱田,年均糧食產量57,700噸。

2、綠色產品:土們嶺地區山脈連綿,屬於長白山餘脈,因此,特色山珍豐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佈春、夏、秋三個盛季。當地經營山珍加工、銷售的業户百餘户,規模較大的有利達食品加工廠,恆利農產品加工廠、金穗山莊山珍加工廠等,年生產銷售200噸以上。

四、養殖情況

1、禽類存欄:全鎮禽類存欄總數達17萬隻,年銷售禽類45萬隻,主要銷往德大、金鑼集團和吉林市。

2、生豬存欄:全鎮禽類存欄8600頭,其中規模飼養户2800頭,產品主要銷往金鑼集團、德大集團、天景集團。

五、經紀人情況

1、本地人數:35人,外地人數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從事項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勞務輸出情況。

1、本地勞務輸出情況:

年均輸出780人,XX年底,輸出總量達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輸出124人。

2、在吉林市勞務情況

(1)建築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務業14人(4)工商業3人。計64人。

七、財政總量

1、本級財政收入(年內)670萬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電廠徵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來自吉林市的收入約為9.2萬元。

八、特色產業情況

1、產業園區情況:畜禽養殖小區6個,專業屯20個。

2、品牌情況:利達產品加工廠註冊“碧子蘭”牌山野菜系列產品,恆利農產品加工廠註冊“土們嶺”牌農村產品。

九、民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發展思路:

1、規劃目標:“十一五”期間,在全鎮範圍內建設粘玉米特色種植、中草藥種植、豬、牛、兔養殖園區20個,完善專業村6個,專業屯20個,結構調整比例達到55%,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財政全口徑收入達到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到XX萬元,勞務輸出總量達7000元。

2、發展思路:依託天景基地、金鑼集團、華能九台電廠,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促進勞動力輸出總量,促進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十、依託吉林,發展區位優勢的戰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勞務輸出聯繫站,促進本區位勞動力輸出。

(二)九台市各鄉鎮及各村領導幹部,仍然存在本位主義思想,一貫把目光瞄向長春市,而忽視吉林市場,因此,產品銷售受到侷限。

【第5篇】2022年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閲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税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鈎。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6篇】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閲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字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字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税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歡迎訪問第一範文//)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字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

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鈎。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第7篇】最新鄉鎮經濟調研報告範文

一、我市鄉鎮經濟總體水平與浙江安吉之比較分析

近年來,我市鄉鎮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但與周邊發達縣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為切實增強可比性,在此選取與我市水平相當、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的浙江安吉作為參照系,以便全面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狀況。

一是總體實力有差距。與安吉相比,我市在鄉鎮規模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等各方面都全面落後,這也充分反映出兩地在發展水平、產業層次等方面的差距(具體見下表)。目前,該縣已有1個鄉鎮躋身全國五百強、浙江省百強行列,1個鄉鎮被列為全國首批小城鎮改革試點鎮,12個鄉鎮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二是發展平衡度有差距。從自身各區塊看,我市東西部鄉鎮、省道沿線與偏遠鄉鎮、工業集中區與農業鄉鎮差距較大,並呈逐步拉大趨勢。以20xx年財政收入為例(城區三個辦事處不納入統計),港口鎮實現財政總收入15826萬元;排名最後的方塘鄉僅41萬元,前者是後者的386倍;排名第二的中溪鎮財政收入達4223萬元,與港口鎮也有11603萬元差距,即使剔除寧國水泥廠税收部分,兩者差距仍達3000餘萬元。而安吉縣去年最高的鄉鎮財政收入達24215萬元,最少的也達486萬元。

三是發展後勁有差距。去年以來,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安吉各鄉鎮繼續保持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鄉鎮財政收入增幅達32.6%。其中,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鄉鎮達115.8%,完成年初下達任務基數比最高的達639.9%。與之相比,我市各鄉鎮受產業基礎等影響,後勁略顯不足。20xx年,在總量落後的情況下,我市鄉鎮經濟各項主要指標增幅仍慢於安吉。其中,鄉鎮財政收入增幅落後11.3個百分點。今年1—3月份,安吉縣鄉鎮綜合實力第二的高禹鎮,實現財政收入2223萬元,同比增幅達178%;而我市鄉鎮財力第二的中溪鎮,實現財政收入1163萬元,兩者差距達1060萬元。

二、我市鄉鎮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合分析,我市與安吉在鄉鎮經濟發展上的較大差距,既有地域區位、政策機制等客觀因素制約,更多是受自身主觀原因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城市和省級經濟開發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載體,大膽實踐“經營城市”理念,舉全市之力加快開發區建設,使得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和開發區承載能力在短期內得到迅速提高。在全市各項財力、物力、人力都向城市和開發區建設一線集中的情況下,對鄉鎮經濟發展有所忽視。此外,伴隨着農村税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的順利推進,鄉鎮工作重心發生變化,沒有硬性指標,缺乏工作抓手,發展更多依靠各地的自覺行動。

二是發展定位不清。近年來,安吉縣在全國率先推出了“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實施分類指導,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各鄉鎮、街道突出重點、傾斜發展,初步形成了“一中心五重鎮兩大特色區塊”的空間規劃和產業佈局。我市儘管早在20xx年即提出異地辦工業的創新理念,並通過設立鄉鎮工業集中區推進產業集聚發展。但直至20xx年初的《關於進一步完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的實施意見》中,才結合鄉鎮自身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税源基礎和財政收支規模等因素,對全市鄉鎮、街道進行了社區事務、工業發展、農業生態旅遊三類劃分,並且未明確各鄉鎮發展重點和產業定位。由於缺乏具體規劃指導,各鄉鎮自成一體、各自為戰,從而造成產業集中度低,產品深加工程度低,結構性矛盾突出。

三是投入力度不足。適度的政策扶持,是鄉鎮經濟發展的“助力器”,對提升鄉鎮自我發展能力至關重要。近年來,我市先後實施了多輪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轉移支付和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其中,鄉鎮財政供給標準達3500萬元/年,鄉鎮工業集中區建設投入達500萬元/年。但與安吉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該縣每年僅用於鄉鎮工業平台建設資金就達5000萬元,用於美麗鄉村建設獎勵到村資金更是高達億元。此外,通過財政貼息、對上爭取、以獎代補、超收分成等多種形式,為鄉鎮各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以隸屬於高禹、良朋兩鎮的天子湖工業園區發展為例,該縣本着“涵養財源,激勵發展”原則,出台了園區開發建設實行財政封閉管理的意見,通過“放水養魚”,實現了財政收入的“三級跳”。該園區07年財政收入僅20xx年即增加至7000萬元,今年預計將突破2億元。

四是創新手段不多。安吉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時,探索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的工作機制,有效推動了鄉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例如,該縣全面推行了以財政貢獻率為核心的鄉鎮個性化分類考核;每年開展先進特色製造業集聚區先進鄉鎮和加快發展創業獎評選,按照鄉鎮發展類別分類設定獎項,並獎勵到鄉鎮班子成員;優化財政分成,逐步調低分類分檔分成比例,鼓勵鄉鎮培植財源;推行鄉鎮“三線工作制”,實行黨委書記重點抓招商、鄉鎮長重點抓項目和平台,黨委副職抓日常事務。這些創新舉措,充分激活了鄉鎮發展內生力。與之相比,我市在加快鄉鎮經濟發展方面,方法手段不多,過於粗線條,缺乏實質性助推內容。

【第8篇】鄉鎮經濟發展戰略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土們嶺鎮位於xx市東南25公里,長、吉經濟帶中段,長吉公路、鐵路橫貫全鎮。幅員面積214.36平方公里,鎮轄16個行政村,114個生產小組,總人口2.85萬人,有耕地5976公頃,林地989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6%(其中鎮區為88.5%),是一個交通便利,風景奇秀的山區鄉鎮。鎮、村、社三級幹部220人,有致富項目的佔20%,項目類別主要是養殖業(豬、牛、兔)、種植業(粘玉米、中草藥)、運輸業。

二、交通情況

1、公路、鐵路:長春至圖們的鐵路,長春至吉林公路(北線)橫貫全鎮(45—62公里之間),本鎮距xx市45公里,距xx市55公里,距xx市25公里。

2、客運情況:九台至土們嶺客班車每日28次(單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長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經過客班車日均60班次,承載客流量約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為土們嶺商貿大集,逢集市時客流量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況:由於本鎮地處長、吉兩市中間,逢集時,很少有長吉兩市人員、車輛來趕集。

三、種植情況

1、糧食產量:全鎮在冊耕地5976公頃,全部是旱田,年均糧食產量57,700噸。

2、綠色產品:土們嶺地區山脈連綿,屬於長白山餘脈,因此,特色山珍豐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佈春、夏、秋三個盛季。當地經營山珍加工、銷售的業户百餘户,規模較大的有利達食品加工廠,恆利農產品加工廠、金穗山莊山珍加工廠等,年生產銷售200噸以上。

四、養殖情況

1、禽類存欄:全鎮禽類存欄總數達17萬隻,年銷售禽類45萬隻,主要銷往德大、金鑼集團和xx市。

2、生豬存欄:全鎮禽類存欄8600頭,其中規模飼養户2800頭,產品主要銷往金鑼集團、德大集團、天景集團。

五、經紀人情況

1、本地人數:35人,外地人數8人,其中xx市2人。

2、從事項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勞務輸出情況。

1、本地勞務輸出情況:

年均輸出780人,xx年底,輸出總量達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輸出124人。

2、在xx市勞務情況

(1)建築工人:40人

(2)家政7人

(3)服務業14人

(4)工商業3人。計64人。

七、財政總量

1、本級財政收入(年內)670萬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電廠徵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來自xx市的收入約為9.2萬元。

八、特色產業情況

1、產業園區情況:畜禽養殖小區6個,專業屯20個。

2、品牌情況:利達產品加工廠註冊“碧子蘭”牌山野菜系列產品,恆利農產品加工廠註冊“土們嶺”牌農村產品。

九、民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發展思路:

1、規劃目標:“十一五”期間,在全鎮範圍內建設粘玉米特色種植、中草藥種植、豬、牛、兔養殖園區20個,完善專業村6個,專業屯20個,結構調整比例達到55%,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財政全口徑收入達到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到xx萬元,勞務輸出總量達7000元。

2、發展思路:依託天景基地、金鑼集團、華能九台電廠,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促進勞動力輸出總量,促進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矗

十、依託吉林,發展區位優勢的戰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勞務輸出聯繫站,促進本區位勞動力輸出。

【第9篇】2022年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土們嶺鎮位於九台市東南25公里,長、吉經濟帶中段,長吉公路、鐵路橫貫全鎮。幅員面積214.36平方公里,鎮轄16個行政村,114個生產小組,總人口2.85萬人,有耕地5976公頃,林地9896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6%(其中鎮區為88.5%),是一個交通便利,風景奇秀的山區鄉鎮。鎮、村、社三級幹部220人,有致富項目的佔20%,項目類別主要是養殖業(豬、牛、兔)、種植業(粘玉米、中草藥)、運輸業。

二、交通情況

1、公路、鐵路:長春至圖們的鐵路,長春至吉林公路(北線)橫貫全鎮(45—62公里之間),本鎮距長春市45公里,距吉林市55公里,距九台市25公里。

2、客運情況:九台至土們嶺客班車每日28次(單程),日均客流量450人左右,長春至吉林、九台至吉林及其它經過客班車日均60班次,承載客流量約為70人次,每月逢五逢十為土們嶺商貿大集,逢集市時客流量較平日稍有增加。

3、物流情況:由於本鎮地處長、吉兩市中間,逢集時,很少有長吉兩市人員、車輛來趕集。

三、種植情況

1、糧食產量:全鎮在冊耕地5976公頃,全部是旱田,年均糧食產量57,700噸。

2、綠色產品:土們嶺地區山脈連綿,屬於長白山餘脈,因此,特色山珍豐富,如:山野菜系列、松仁、榛子、核桃、蘑菇等,分佈春、夏、秋三個盛季。當地經營山珍加工、銷售的業户百餘户,規模較大的有利達食品加工廠,恆利農產品加工廠、金穗山莊山珍加工廠等,年生產銷售200噸以上。

四、養殖情況

1、禽類存欄:全鎮禽類存欄總數達17萬隻,年銷售禽類45萬隻,主要銷往德大、金鑼集團和吉林市。

2、生豬存欄:全鎮禽類存欄8600頭,其中規模飼養户2800頭,產品主要銷往金鑼集團、德大集團、天景集團。

五、經紀人情況

1、本地人數:35人,外地人數8人,其中吉林市2人。

2、從事項目:粘玉米、山野菜。

六、勞務輸出情況。

1、本地勞務輸出情況:

年均輸出780人,xx年底,輸出總量達3768人。xx年1—6月中旬,新輸出124人。

2、在吉林市勞務情況

(1)建築工人:40人(2)家政7人(3)服務業14人(4)工商業3人。計64人。

七、財政總量

1、本級財政收入(年內)670萬元。

2、人均收入4160元(因電廠徵地,收入增加幅度大)xx年3350元。

3、來自吉林市的收入約為9.2萬元。

八、特色產業情況

1、產業園區情況:畜禽養殖小區6個,專業屯20個。

2、品牌情況:利達產品加工廠註冊“碧子蘭”牌山野菜系列產品,恆利農產品加工廠註冊“土們嶺”牌農村產品。

九、民營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發展思路:

1、規劃目標:“十一五”期間,在全鎮範圍內建設粘玉米特色種植、中草藥種植、豬、牛、兔養殖園區20個,完善專業村6個,專業屯20個,結構調整比例達到55%,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財政全口徑收入達到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500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達到xx萬元,勞務輸出總量達7000元。

2、發展思路:依託天景基地、金鑼集團、華能九台電廠,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促進勞動力輸出總量,促進人均收入大幅度增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十、依託吉林,發展區位優勢的戰略思考

(一)更多地建立勞務輸出聯繫站,促進本區位勞動力輸出。

(二)九台市各鄉鎮及各村領導幹部,仍然存在本位主義思想,一貫把目光瞄向長春市,而忽視吉林市場,因此,產品銷售受到侷限。

鄉鎮經濟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瞭解我市鄉鎮經濟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積極探討鄉鎮經濟發展規律和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xx年9—10月期間,市政協鄉鎮經濟發展專題調研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偉、陶春元同志帶隊,分赴修水、都昌、廬山區以及萍鄉市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通過聽取彙報、實地考察、查閲有關資料和發放調查問卷、座談研究等形式,形成了專題調研報告。現作如下彙報:

一、鄉鎮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亮點

我市共有81個鄉、99個鎮、12個街道,下轄1795個村、34個居委會。xx年末,鄉(村)總人口354.76萬,約佔全市總人口的75%。近年來,特別是我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各鄉鎮認真貫徹市委“一個定位”、“四個打造”、“五大戰略”的總體部署,堅持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業產業化、招商引資上項目,作為發展鄉鎮經濟的總抓手,不斷提高鄉鎮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為縣域經濟和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產業優勢逐漸顯現,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市各鄉鎮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注重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區位優勢或原有產業的基礎優勢,上項目、興產業、培税源,初步確立了本地的優勢產業和工業主導項目。廬山區近兩年來各項經濟指標保持高位增長態勢,鄉鎮財政收入約佔全區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該區鄉鎮充分發揮了臨江臨湖臨路臨市的優勢,在經濟結構上確立了自己的主導產業和重點項目,分別打好“工業立鎮、文化旅遊興鎮、商貿活鎮”三張牌。修水縣立足山區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延長農產品加工產業鏈,僅蠶桑業一項就形成了從制種到銷售的一條龍專業化體系。都昌縣努力克服工業底子薄、財政實力弱的困難,着力培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鄱湖水產、華意珍珠貝類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創品牌企業、農號企業、個體民營企業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

2、農業結構漸趨合理,產業化進程紮實推進。經過多年努力,全市鄉鎮經濟結構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糧棉油等傳統優勢產業穩定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佈局漸成雛形。xx年,種植業在農業中所佔比重已下降到45.6%,養殖業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產區域,茶葉、油茶生產區域,蠶桑生產區域,水產養殖區域,蔬菜、花卉苗木生產區域,早熟梨生產區域以及速生工業原料林生產區域等塊狀經濟。修水的古市鎮、三都鎮還分別被冠以“江南花椒之鄉”、“江南蠶桑第一鎮”的美譽,都昌縣周溪鎮榮獲“全國最大珍珠核生產基地”和“中國淡水珍珠之鄉”兩塊金招牌,廬山區賽陽鎮成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鄉。隨着近年農業税費制度的改革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普遍實施,廣大農民務農積極性明顯提高。各地的農田拋荒現象少了,農民對土地自覺投入的多了。市財政還每年安排400萬元實施農業產業化,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市委提出的農業產業化“1121”工程得到穩步推進。

3、小城鎮建設不斷加快,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各地通過完善小城鎮的規模佈局,調整產業結構,鼓勵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有序流動,使一些集鎮規模迅速擴張,人口急劇增加,小城鎮在各地交通樞紐、邊貿集市得到快速發展。修水縣渣津鎮短短几年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集鎮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集鎮人口1.8萬,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的商貿重鎮。特別是在開展新農村建設中,各地以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村莊規劃和“三清三改三配套”為切入點,大大提升了集鎮、村莊建設品位,全市647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工作成效明顯,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產業村、生態村等示範典型紛紛湧現,一大批農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農投入逐年增大,財政增收機制靈活。近年來,國家擴大了公共財政對農村的覆蓋,財政支農資金、預算內建設資金用於農村建設的資金比重、直接用於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資金都逐年大幅提高。xx年,上級財政共安排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等專項資金2個多億,安排鄉村兩級轉移支付4575萬元。農業税免徵後,鄉鎮財政收支管理體制逐步得到規範,體制外收費問題基本得到遏制。一些縣開始積極探索組織徵收新機制,引導鄉鎮幹部從原來的抓税源轉變為抓財源工作上來,既緩解了鄉鎮財政增收壓力,更重要的是減輕了鄉鎮幹部一年到頭忙於“找”税的負擔。修水縣自xx年起未對鄉鎮下達財税任務,而是由税務機關依法據實徵收,縣財政對鄉鎮支出實行“六個確保”。廬山區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各鄉鎮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導產業,建立了支柱財源,同時,按照“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原則,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

5、打工經濟漸成規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通過學習浙江創業經驗,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農村外出打工、就地從業、回鄉創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農民收入有了明顯提高。xx年,全市鄉鎮外出務工人員約70萬人,勞動者報酬40多億元,也就是説,70萬務工農民在經濟收入上創造出了一個與當年全市財政收入大致相當的業績。農民務工收入約佔家庭純收入的52%,成為部分農民特別是青壯年農民謀生就業、脱貧致富的主要收入來源。修水縣農村勞動力33萬人,有近20萬外出打工,xx年全縣勞務總收入達12.1億元,為我市勞動力務工總量和勞務收入最大縣。廬山區xx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729元,務工收入佔其總收入的43.4%。

二、鄉鎮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鄉鎮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市鄉鎮經濟總量還不夠大,實力還不夠強,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還不夠高,加之我市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農業大市,長期受思想觀念、自然條件、產業基礎以及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影響,鄉鎮經濟發展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1、發展思路還不夠寬。由於地理位置、資源狀況、文化背景、產業基礎、領導觀念、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全市鄉鎮發展還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地方縣鄉兩級沒有很好地統籌規劃、整合資源、錯位發展,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一盤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還存在“一個鍋爭食”、“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有的部門不顧鄉鎮客觀條件和客觀經濟規律,硬性規定增長項目、指標、比例,不僅影響了鄉鎮因地制宜、揚優成勢,而且因片面追求產值、項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犧牲環境、破壞生態,舉債建設、重複建設;有的鄉鎮沒有着眼宏觀謀劃,制定適合本鄉鎮的發展總體規劃,而是急於求成、飢不擇食,盲目跟風、朝令夕改;還有的鄉鎮領導作風不實、玩風較盛,有的不能很快適應經濟轉軌、工作重點轉移的需要,不僅工作找不到着力點,而且主動性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缺乏開拓創新、鋭意進取的信心和勇氣。

2、發展實力還不夠強。據瞭解,萍鄉市5年來堅持採取“放水養魚”的優惠政策,大力扶持鄉鎮經濟,全市財政總收入由5年前7.32億增至xx年的27.09億元,年均遞增26.6%;xx年鄉鎮財政收入平均達到1957.7萬元,較上年增長24.1%;其中,安源區11個鎮(街道)財政收入平均達到4059萬元。新餘市僅26個鄉鎮,xx年財政過千萬元的就有23個,其中超3千萬的5個,預計xx年超億元的鄉鎮3個。而我市xx年鄉鎮財政收入僅3.21億元,佔全市財政總收入的6.98%;過500萬元的鄉鎮僅16個、過千萬元的4個,過5千萬元的沒有。xx年,全市僅4個鎮躋身全省百強鄉鎮。鄉鎮經濟總收入與全市gdp總量比較,規模極小,對提升全市經濟總量根本產生不了決定性或重大的影響。在不多的財政收入大户鄉鎮,有的還是依靠臨城鎮周邊的土地出讓收入充實財政,有的是依靠房地產開發、項目用地等拉動税收,這樣的收入結構很難保證持續增長勢頭。在不同地區的鄉鎮之間,發展也很不平衡。較多的經濟實力弱、增長幅度慢的鄉鎮,相對抵消了發展快、收入高、總量大的鄉鎮的經濟貢獻率。從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引領作用看,全市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億元產值的龍頭企業僅10家,超10億元產值的還沒有,很難在一個地方大範圍帶動農業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調整。

3、財源增收後勁堪憂。近年落户我市鄉鎮的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少之又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在鄉鎮沒有一家。免徵農業税後,大多數依賴農業、收入結構單一、工商業基礎薄弱的鄉鎮,開始陷入增長乏力、財源不足、收支平衡難度加大的窘境。由於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不少鄉鎮為完成税收任務,低税率從外地“引税”,有的用財政資金甚至幹部工資墊交税款。許多鄉鎮迫於財税任務的壓力,把大部分人員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協”税(買税)上,根本無暇服務“三農”、發展經濟。同時,普遍存在的鄉鎮債務負擔問題不容忽視。絕大多數鄉鎮負債運行,多的負債達上千萬乃至幾千萬元,少則幾百萬元,嚴重製約了鄉鎮財政發展公共事業的能力,甚至影響到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

4、支農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村基層科技等涉農服務體系存在缺位、錯位的問題,現有科技人員老化,支農服務人員嚴重缺乏,制約着鄉鎮“七站八所”在服務農業、引導農民、發展農村經濟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產業化經營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組織,即專業的流通行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制約了農產品闖市場的“三級跳”。此外,融資難問題不僅困擾着許多地方的小城鎮建設,也嚴重製約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企業和專業户,無論產品市場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擔保或抵押,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貸款。

5、全民創業氛圍不濃、創業環境有待優化。表現為對業文化培植不夠,對創業成功典型宣傳不夠,對本小利薄的創業者尊重不夠,致使創業成功人士沒有社會影響,剩餘勞動力沒有創業衝動,不願就業甚至打牌為“業”的現象沒有輿論批評。有的職能部門對各類創業主體缺乏政策支持,滿足於照抄照轉上級有關紅頭文件,而沒有把着力點放在細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鎮建設沒有形成聚集效應,不能滿足全民創業的需求。全市99個建制鎮,人口2萬以下的有43個,2-5萬的47個,有的鄉鎮中心人口僅幾千人,沒有一個鎮被列為全省規模鄉鎮。這些小城鎮的發展空間和輻射區域都比較狹窄,對周邊資源的利用能力較低,加之小城鎮缺乏非農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又不完善,因而對農村勞動力和社會資金的吸納能力都比較弱,影響了城鎮聚集效應的發揮。

三、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建議

鄉鎮經濟是縣域經濟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事關全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大局,事關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的實現。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我們建議:

1、從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戰略上謀劃鄉鎮經濟發展的新思路。市、縣兩級都應制訂鄉鎮經濟發展規劃、發展戰略目標,下大力氣支持和幫助鄉鎮把經濟搞上去。要堅持分類指導,支持一部分有條件的鄉鎮先發展起來,建設一批經濟強鎮,增強鄉鎮經濟發展的帶動力和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各縣(市、區)要注意充分發揮鄉鎮的資源、區位等比較優勢,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遊則遊,努力走出一條專業化、基地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各鄉鎮在發展特色經濟的過程中,要注意力戒重複建設,盲目跟風,一哄而起,更不能無序發展,搞低檔次開發,低水平運作,而要立足本地實際,選擇具有較好的區位資源優勢、較強的綜合競爭實力、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的產業,進行重點培育。要從打造一批專業鄉鎮、特色鄉鎮抓起,不斷做大農業產業化規模,並在形成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延伸產業鏈,培植農工商一體化的產業體系,推動我市農村經濟朝着產業化、規模化、農工商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2、從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全民創業上打開鄉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發展小城鎮應成為我市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的一個最佳切入點。建議將全市鄉鎮大致分為城區鄉鎮、衞星鄉鎮、區域中心鎮、特色鄉鎮、其它鄉鎮五類,抓好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強,以此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要廣闢投融資渠道,採取多方投資、誰投資誰收益等形式,籌集小城鎮建設資金,並把小城鎮建設與農業產業化、民營企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促進資本與資源的有效對接,使小城鎮成為各地農村生產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項目的承載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輻射地。對具有發展工業條件的鄉鎮,要通過發展打造經濟強鎮;對沒有工業發展基礎的鄉鎮,要借鑑萍鄉市和廬山區的做法,積極打造園區經濟和“飛地經濟”,培育項目孵化園,與項目落地地區共同搞好扶持、服務,爭取“雙贏”。

推動全民創業應成為鄉鎮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和長遠之策。要在全市積極培育創業文化,加大各類創業人才和創業典型的宣傳力度,努力營造尊重人才、崇尚創業的的社會氛圍。要制訂“引鳳返巢”政策,積極鼓勵在外人士回鄉創業,促成“人回鄉、企回遷、錢迴流”;要着力引導民營企業家、工商業主、專業大户二次創業,通過延伸產業鏈、項目帶動戰略,發展特色經濟;要充分釋放科技人員、事業單位人員的創業潛能,借鑑萍鄉市的有效做法,允許和鼓勵事業單位人員離崗創業或兼職參與創業;要努力推動村組幹部和農民經紀人圍繞“農號”創業,支持各地成立各種形式的產業協會和行業商會。

3、從改進現行財政運作模式上增添鄉鎮經濟發展的動力源。針對一些鄉鎮為完成財税任務採取的“買税”行為,要抓緊建立一套合理的財政增長機制。可推廣廬山區“屬地徵收、在地統計,核定基數、超收分成”的經驗,支持鄉鎮做大財政總量。縣級財政要妥善核定鄉鎮財政的支出項目和總額,確保剛性支出,免除鄉鎮為財政正常運轉而產生的後顧之憂。要科學確定鄉鎮實際財税收入基數,對完成預算目標的超收部分,絕大多數返還鄉鎮。要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向鄉鎮政府提供行使職權必需的資金保證。針對鄉村普遍存在的債務問題,一方面要防止債務規模進一步擴大,禁止鄉鎮財政為非生產性支出、基建性項目貸款和任何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嚴格控制鄉鎮財政舉債規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債務負擔。建議市財政部門對全市鄉村兩級債務問題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摸清底數,核實情況,健全賬目。對由鄉鎮政府擔保的歷年貸款形成的債務以及世行貸款,要堅持“誰受益、誰還款”的原則,由借款單位或受益人認帳,分期償還;對因平衡預算或部分支出列暫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掛帳,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級財政部門幫助解決。黨委和組織部門對選拔使用鄉鎮幹部應樹立“發展、增收是政績,消赤、減債也是政績”的正確觀念,建立鄉鎮減債考核辦法,將減債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的政績考核、調動、升遷掛鈎。

4、從加快支農服務體系的構建上形成全社會支持鄉鎮經濟發展的合力。要以貫徹《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全面發展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各種民間經濟合作組織,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增強農民自我保護和農業抗禦市場風險能力;市、縣兩級要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扶持特色農業和大宗農產品建基地、強龍頭、育市場、創名牌,提升我市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鄉鎮經濟的綜合競爭力;要大力推廣都昌縣周溪鎮圍繞珍珠產業組建經濟共同體的好做法,加強銀企合作,鼓勵金融部門合理佈局農村金融網點,開放小額貸款,通過貼息、融資、財政墊付等形式,增加對龍頭企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信貸投入;要恢復、健全全市統一的農技服務機構,組建、充實農技隊伍,建議借鑑湖南省的做法,對縣、鄉從事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的服務機構實行地方財政全額撥款扶持,同時引導、規範一批面向市場的農技服務性實體和經營性中介機構組織。

5、從建立激勵機制上提供鄉鎮經濟發展的組織保障。建議市委、市政府適時出台關於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的規範性文件,制訂鄉鎮經濟發展的規劃、目標、總體要求,加大對鄉鎮發展的協調調度。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為指導,建立一套科學完備、便於操作的鄉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鄉鎮幹部激勵獎懲機制。把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納入縣(市、區)黨委、政府政績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評的重要內容,推動他們一任接着一任幹,一級領着一級幹,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建議對全市鄉鎮經濟年度財政收入達到5千萬元,或在此基礎上連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標榮獲紅旗(先進)單位的鄉鎮(街道),其黨政主要領導在職級上實行高配、經濟上給予重獎;對在經濟發展中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和鄉鎮幹部,要給予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並在幹部調整中優先提拔使用;對那些為促進鄉鎮經濟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和獎勵。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進、攜手共創鄉鎮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

鄉鎮經濟發展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東橋鎮村後村原位於東橋鎮北部偏僻山區,距福州近100公里、距縣城40多公里。全村190户726人,黨員29人,xx年前人均收入不足1300元,村財不僅零收入還負債較多,是名副其實的空殼村、典型的山區貧困村。xx年起該村遭受地質災害後實施造福工程,村民陸續搬遷下山,開始建新村。由於工程量大、資金不足等原因,至xx年新村基礎建設仍不完善,無村部辦公、村道泥濘、村民看不上電視、水電未配套,村民生活水平低。xx年11月,市衞生局下派駐村幹部黃犖到該村掛職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村黨支部班子也得到調整優化。新班子講團結、講奉獻,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致力發展,短短几年村路、閉路電視、自來水、電網、體育健身場所一應具全,很快扭轉了該村落後的面貌,成為具有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的新村。今年2月17日,省委副書記王三運在該村調研後提出,該村黨支部的先進做法、成功經驗值得借鑑、推廣。之後不久,閩清縣委在全縣開展了“學村後、強核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推廣村後村的先進經驗,推進“核心工程”建設,並以此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大發展,挑“海西”大梁,樹閩清形象。

xx年,該村村民人均收入達4100元,比xx年增加了2倍多。今年年初,該村先後被評為市級衞生村、縣綜治先進村、未成年人零犯罪村,被市委文明辦推薦為市級文明村。

二、主要做法

1、着眼長遠,編制發展規劃。村兩委堅持發展為大、規劃先行,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研究制訂了《村後村三年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今後三年的目標任務、主攻方向、工作重點。特別是根據規劃內容,找準了符合村情實際的發展經濟路子,村集體和村民收入不斷增長。大力完善新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了濃厚的發展氛圍、良好的道德風尚、文明的人際關係、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村民安居樂業。

2、突出核心,建設堅強堡壘。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後村黨支部注重加強自身建設,在班子建設、制度建設、執政能力建設和黨員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努力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作用。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一些年富力強、有經濟頭腦、羣眾威望高,有強烈事業心和開放意識的黨員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二是帶好黨員幹部隊伍。加強村幹部和黨員的教育培養,把農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村幹部,使黨員幹部成為國家政策的宣傳員、農村經濟的信息員、解決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成為發展生產的技術員、帶頭人。三是樹立良好形象。黨支部辦事公道正派,勤勉有為,黨組織的威信高,工作力度大,凝聚力不斷增強,羣眾對黨支部十分擁護。

3、因地制宜,培育農業經濟。村後村兩委一班人把黨交給的責任擔在肩上,把人民的福祉掛在心頭,帶領羣眾拔窮根、闖富路。針對村集體無收入、羣眾貧困、村民脱貧致富願望強烈的實際,村兩委與村民共同探討致富之路,併到鎮裏、縣裏、市裏跑市場、跑項目、跑資金。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村兩委決定依託鎮裏的食用菌基地,成立村食用菌種植協會,由黨員大户帶頭興辦種植基地,採取“支部+協會+基地+農户”的方式,引領羣眾發展食用菌生產。建起了黨員食用菌栽培示範基地,由黨支部牽頭,派村幹部到縣、鎮學習技術,動員5名黨員帶頭示範,發動17名羣眾參與。為解決資金難題,村兩委把爭取來的經費存於農村信用社,再貸給種植農户,而且只要求種植户以生產收成的蘑菇等價抵還貸款。經過3個月的生產,取得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的“東塔牌”食用菌外銷到新加坡及港澳等地。一期20萬袋規模的基地實現產值60多萬元,基地純收入16多萬元,菇農每人淨收入1萬多元,村黨支部(村委會)與協會收入2萬元,實現了建國以來村財收入“零”的突破。預計今年可種植100萬袋,目前已完成50萬袋的培育規模。為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子,黨支部還帶領33名黨團員到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發展高優林、果、糧生產。同時積極牽線搭橋,介紹村民外出應聘就業,全村80%青壯勞力實現輸出就業,村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

4、以人為本,為民真情服務。在村後村,羣眾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村組織的身影,村民無論大事小事,也總是先找村兩委幫助解決,村級組織成為村民名副其實的“主心骨”。村後村從高山偏僻地區搬遷後,新村基礎設施欠缺,羣眾的生產生活不便,羣眾渴望改變落後面貌。村兩委圍繞羣眾最直接、最關心的事入手,從解決好村民子女入學、就醫等具體實際的事情做起,全心全意為羣眾排憂解難。xx年以來,村兩委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和廣大村民修了水泥路、裝了閉路、建了村部,路燈亮了、自來水通了,建成了籃球場、農民健身公園、體育活動室,全面完成了改圈、改廁、改廚和電網改造續建配套工程,村裏美了綠了。建起了規範的村衞生所,培養了村醫,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救助。部分困難羣眾還免費住進了村老年公寓,12名貧困學生得到捐助,全村無一名適齡兒童失學,xx年村裏走出了建國以來的第一個大學生。老百姓初步享受了相當於發達社區或富裕村的福利。

5、大膽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村兩委一班人創新意識強,思想解放,敢想、敢幹、敢冒,敢於打破一切阻礙發展的條條框框,努力在求變、求新、求突破上下功夫、見實效,這是我們在村後村調研中最強烈的感受。一是創新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大力實施黨建項目帶動,通過引導黨員幹部帶頭建設食用菌示範基地和黨團員農業示範園,積極鼓勵扶持農户發展食用菌種植業,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探索走出了一條支持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路子。二是創新村務管理制度。制定了村“兩委”會議及工作規範制度、兩委工作協調方式、村財民主管理制度、分級財務審批制度、民主聽證制度、村務和村誤公開制度等。特別是“村誤”公開制度,將工作中的失誤進行公開公佈,直接向村民檢討,不僅使村領導班子得到教育,也贏得羣眾的理解和擁護。三是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載體。先後頒佈了村後村民文明公約、村後村民十不行為規範,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户”評比活動,推出了表揚好人好事的“星光走廊”。同時,還辦起了村民文明學校,組建了村老年人藝術隊,進行了文明公約、十不行為規範傳唱演出。建成了村青年中心,改變了青年人創業致富無路、技能培訓無門、文化生活貧乏的狀況。

三、存在問題

1、自然資源貧乏,地質災害頻仍。可供開發利用的資源有限,自然環境較為惡劣,受地質災害的影響頗大。

2、生產擴張能力較弱,村民增收壓力大。村民世代靠山吃山,主要以種田為生,種植品種單一,規模不大,生產工具落後,經濟來源有限。

3、村民文化素質偏低。村民文化程度多以國小為主,部分貧困生還無力完成義務教育,大大削弱了謀生能力。

4、發展觀念落後。由於長期處於相對閉塞的高山,缺乏與外界的交流,信息的獲取十分不易,很大一部分人因循守舊、短視畏難、不思進取。

5、宗族對立嚴重。因歷史遺留,宗族意識根深蒂固,短期內該問題很難得到有效解決。

該村在xx年時把全村基本情況自我總結為“高(海拔200多米)、窮(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較低)、惡(生存條件差)、散(村民居住分散)、重(新村建設、搬遷任務較重)”,不無道理。

四、發展對策

針對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實際,結合調研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對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提出若干思路對策:

(一)加強村級組織建設,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這是建設新農村、創造新生活的先決條件。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各項工作要順利推進,得到長期鞏固和發展,關鍵取決於村級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取決於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充分發揮。村後村注重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把村裏的為人正派、辦事公正的經濟能人吸收到黨支部、村委會領導班子中來,充實到共青團、婦代會、民兵營、經合社等村級配套組織中去,建成了一支政治素質高、領導能力強的戰鬥集體。有了強有力的領頭雁,村後村的發展呈現出穩健快速的良好態勢。

(二)優化產業結構,催生創匯農業,這是提高農村經濟運行質量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舉。調整產業結構,目的在於優化產業佈局和構架。當前我縣農業產品單調、品種低劣,部分地區甚至重複生產,造成供過於求,效益低下,這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嚴重弊端。村後村利用位於高山地區的舊村拋荒地建立黨團員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園,實行高優林、果、糧多元化農業生產,不僅拓寬村民增收渠道,而且將優化農作物結構,為農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可以預期,一旦嶄新的、高經濟價值的農業品種成為主流,必將催生高效益的創匯農業,使農業一改“雞肋”味道,成為炙手可熱、大有可為的礦藏。因此,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這一抓手,終將扮演農業經濟運行質量的“排頭兵”角色。

(三)推廣訂單農業,帶動整體發展,這是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實現農業“集羣效應”的有益探索。毋庸諱言,時至今日,農業仍然是極其脆弱的產業。基於此,要大力倡導建立企業與農民穩定的購銷機制和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與企業建立密切的商業合作關係,簽訂供銷合約,來化解農業風險,壯大農業規模。這種先定合同後生產、以合同定量生產的模式,對農業發展具有革新意義。首先,它解決了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的問題,使農業生產的目的性、針對性十分明確,避免盲目性生產;其次,它穩定了產供銷關係,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風險;最後,它一旦敲定下來,就可組織農民集體生產,帶動周邊農村、農户、農田的加盟發展,集聚農業要素,形成聯動生產。我縣東橋鎮部分村莊在探索中已經具有這種訂單農業的雛形。

(四)實行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這是壯大農村經濟實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的有效途徑。集約化生產經營的最大優點在於節約生產成本,推進產業化,形成規模效益。村後村的實踐已經初步藴含了這種特徵、這種效應,村黨支部建立農業生產基地,再通過“支部+協會+基地+農户”的生產模式,把農民組織起來,把生產做大做強,與農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在正常情況下,也可以向農民租賃、承包農田或閒置土地,開闢成片的農業種植基地。

(五)發展配套加工,延長生產鏈條,這是深化農業內涵,增強農村後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節。農業生產發展了,產量提高了,如果“加工”這一至關重要的鏈條沒有接上,那麼農業產值就上不去,農業產業鏈就伸不長,農業發展的後勁就會乏力,並將最終使農業生產前功盡棄、功虧一簣。村後村同樣面臨這種窘境。因此,要以新農村建設的戰略眼光和融入區域經濟合作的寬廣胸懷,高起點、高標準建立農業配套加工廠,努力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促進農業效益成倍增長,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繼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石。

(六)樹立環保理念,應對入世挑戰,這是農產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據優勢的戰略抉擇。世界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近乎苛刻。為了使農業立於不敗之地,應該大力推行無公害種植生產,打造環保型農業企業。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加入wto這一時代背景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推行綠色環保尤為重要。在這個環節上出了問題,不僅堵住了企業融入國際現代經濟大循環之路,而且將蒙受重大經濟損失。因此,實施環保戰略,打好“綠色”品牌,是農業企業決勝未來的一大利器和法寶。村後村成立了生態農業開發公司,但僅僅掛上“生態”的名,是遠遠不夠的,有理念還得有行動,要着眼未來,把“生態、綠色、環保”貫穿在生產、加工、存儲等環節中。

五、幾點建議

1、彰顯政府作為,加強協調服務。調整農業結構和佈局,促進農業提質增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政府的作用相當重要。比如,發展規模農業、訂單農業是壯大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抓手,但問題是要有大量的成片土地作支撐。政府應主動介入,一方面協調好農民出讓、出租土地的工作,做到公道、合理,促進農村土地的有序流轉;另一方面做好企業的服務工作,為企業排憂解難,努力創造企業生產發展的良好軟件環境。

2、推廣發展模式,提升農業品位。村後村的發展告訴我們,支部、協會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多方形成合力發展規模農業(或訂單農業)的模式,對農業有利、農民有利、農村有利,對整個縣域經濟發展有利,應予推廣。目前我縣的東橋、白中等鄉鎮在這方面已經先行一步,帶動當地農業實現深層變革,提高了農業發展效益和品位。縣委、縣政府要因勢利導,有計劃地予以推廣,並制定相應的支持政策;農業、經貿等部門要加強規劃、勘測和指導,配合好推廣工作。

3、發揮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發展經濟離不開本地的實際和資源,農業也不例外。資源,從一定程度上説就是特色的、優勢的、有發展潛力的東西。閩清傳統農業比較落後,如果不革新觀念、創新機制,農業將成為縣域經濟的一個“灰點”,農民將繼續處於社會的未梢,進而影響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大業,新農村建設將是一句空話。我縣農業有其故有的優勢,比如氣候、土壤特點等,很適宜發展果、林、竹、蔬菜、食用菌等高優農業。只要我們轉變觀念,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抓住特色,找準項目,精心培育,就能推動農業經濟良性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向深層次發展,把農村大地打造成美好的人間天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n3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