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多篇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多篇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多篇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篇1

食品質量安全,事關百姓生命和健康。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是質監部門的重要職責;做好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是構築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關鍵。在質監部門來説,承擔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責任主體是縣級質監部門。為了做好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筆者對xx縣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進行了調查,在調查中感到自明確規定由質檢部門負責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職責以來,xx縣質量技術監督局做了大量紮實有效工作,但他們對目前小企業小作坊監管工作是否有效感到擔憂。這些問題長此下去,必將形成縣級質監部門靠自身努力不可愈越的監管障礙,應引起各個方面的重視。

xx縣有食品生產小企業和作坊720家,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10家,有工商、衞生“兩證”的335家,無證375家。其中:茶場類加工46家,糧油加工461家,調味品6家、酒坊酒廠98家、豆製品加工86家、純淨水4家、其它19家。

從調查中得知,xx縣食品生產企業現狀令人擔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現有生產企業,除10家的生產設備、工藝流程、產品標準、檢驗設備與能力、環境條件、儲運、包裝等條件符合市場準入外,其它均未能達到市場準入條件。

二是有工商、衞生“兩證”的335家,無證375家小企業和作坊仍在無證生產和銷售產品,其產品出廠未經檢驗仍在流入市場。

三是這些小企業和作坊中僅有154家進行了標準註冊登記,尚有566家屬無標生產。

目前食品生產加工監管工作,實行的是“統一管理、分類監管、重心下移、層級負責”的監管機制,並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規定。縱觀這些制度,對國家和省發證的企業起到了強有力的監管作用,而對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的監管確顯得無力,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已成為質監部門監管軟肋。

就xx情況來看,目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企業是農村農、牧、漁、特產品加工的主要去處,儘管它們遠達不到市場準入要求,由於它有方便羣眾、消化當地農副產品、增加農民收入的優勢,決定了它們存在的基礎,其具有工藝簡單、經營靈活、成本低,使作坊遍地開花。這一特點決定了關閉取締它的難度與不可行。同時由於大多數作坊收入不穩定、設備投入小,它們大多數並不具備辦證資格而且也難以承擔辦證費用。同時,95以上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嚴格按市場準入要求均應取締。

按照目前的監管要求,

一是對有證有照但生產條件差、達不到准入要求,而當地人民羣眾日常生活離不開,且正規企業產品不能正常供應,地處偏遠地區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在地方政府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允許其有條件地存在,採用專項監管措施,進行嚴密監管。

二是強化引導幫扶,促進小企業小作坊發展壯大。

三是強化實行食品安全承諾制和食品安全責任制。對地處偏遠地區允許其有條件地存在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要簽訂《食品質量安全承諾書》,承擔食品質量安全責任,要承諾其產品的銷售地域範圍。原則上,其產品只能在本鄉鎮、本村及周邊地區銷售。

四是強化開業歇業申報制。對季節性、臨時性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實施開業歇業申報制度。在其開業或歇業時,應向協管員或監管員報告,協管員和監管員要及時向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鄉鎮政府報告。在小企業小作坊開業前,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應會同技術人員、協管員和監管員對小企業小作坊衞生狀況、生產條件和質量安全控制措施進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許開業。

按照上述要求監管,就出現以下倍感困惑的問題;一是如果可以允許無證小企業小作坊存在並允許其生產,就嚴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管理條例》第一章第五條、第二章第九條、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尤其是《條例》第六十九條明確規定:個體工商户生產或者銷售列入目錄產品的,依照條例的規定執行。由此可見這種允許是違法的,也就是説縣級監管部門監管工作起步之日起就應負《條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條所規定的法律責任。這種允許導致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在違法情況下運行,一旦出現任何安全事故責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縣級監管部門,同時承擔無限責任。二是關於強化開業歇業申報制的問題。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對小企業小作坊開業前沒有任何前置審批,小企業小作坊開業歇業申報與不申報均不違法,對不申報開業歇業事項無法規依據去處罰。可以説目前對小企業小作坊的監管主要問題,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約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企業小作坊質量安全寄望於業主的道德的自覺;把監管行為是否到位寄望於監管人員的道德責任感,導致了監管工作無奈和責任模糊,使基層監管部門對誰負責出現錯亂。

由於監管處於違法狀態,上級監管部門又沒出台有法律依據的小企業小作坊監管辦法,讓基層局處於“管違法,不管的失職”的兩難地位,基層局作為、不作為都要承擔無限責任。筆者認為,如其用這種表面積極、實質被動的監管辦法,倒不如用主動積極的辦法去監管。

一是國家局應儘快出台小作坊管理辦法。小企業小作坊取締不了,就應合法化。

二是如果允許小企業小作坊存在,也應用工商、衞生部門的辦法,對小企業小作坊食品實行縣級生產許可證管理。這個證可由縣級局按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生產許可證條件對其審查,在對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生產許可時,可對其產品銷售區域作出限定,對停歇業報告提出要求。縣級生產許可證一年年審一次,辦證及年審只收公告費和工本費及產品檢驗費。凡達不到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生產許可證條件的依法查處,對拒不辦證的依法取締。凡縣級局在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生產許可證辦證前審查不嚴、辦證後不加強監管的,依法追究縣局責任。這樣才能使監管合法,責任明確,監管有抓手,分類監管、銷售區域限定、停歇業報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實處。(xx縣質監局局長)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篇2

產業集羣是一種特定的產業聚集現象。在一定空間範圍內圍繞某一產業而形成的由眾多企業組成的有機羣體,稱之為產業集羣。產業集羣有着持續、強勁的競爭優勢,是一種高效的產業組織方式和重要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近幾年來,孝感市的產業集羣發展迅速。20xx年,全市有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的產業集羣9個,實現營業收入327.78億元。但是,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孝感的產業集羣發展還十分不足,主要表現為產業集羣的數量少、規模小、產業競爭優勢不明顯等。如何因勢利導加快孝感產業集羣的發展?最近,孝感市政府研究室組成課題組,對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進行了調研。意在通過對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這一在孝感發展相對充分的產業集羣的解剖,進一步豐富人們對產業集羣發展規律的認識,並從中借鑑經驗,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進全市產業集羣更快發展。

一、快速發展的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

食品加工產業被稱為人類的生命工業。漢川的食品加工產業雖然起源較早,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發展緩慢,食品加工多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為主,企業點多面廣,生產規模小、工藝水平低、市場競爭力弱。近幾年來,通過走集羣發展之路,漢川的食品加工產業獲得了突破性發展。

1、產業集中度迅速提高。20xx年,漢川市有食品加工企業675家,實現產值5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家,實現產值37億元,同比增長31.2%。規模以上企業雖然數量只佔3.4%,但產值卻佔到了74%,反映出漢川食品加工產業的高集中度。今年元至6月,漢川食品加工產業實現產值37.2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5.7億元,同比增長52.1%。

2、聚集發展態勢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六大板塊:一是漢川開發區的休閒食品板塊,二是城隍、華嚴的糖果調味品板塊,三是劉隔、麻河的蓮藕製品板塊,四是仙女山糕點飲料板塊,五是汈汊湖魚類加工板塊,六是裏潭、垌冢、韓集、劉家隔等集中糧產區的精米加工板塊。其中,規模較大的漢川開發區休閒食品板塊,已聚集規模以上企業11家,總投資達16.4億元。

3、產業鏈條不斷加粗延伸。已形成三條較長的產業鏈:一是小麥、馬鈴薯→大米麪粉、馬鈴薯粉→大米粉餅乾、蛋黃派、薯片、月餅產業鏈,二是綠豆、花生、雜糧→八寶粥產業鏈,三是澱粉糖、乳製品→茶含乳飲料、茶飲料產業鏈。在每條產業鏈上,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等各類市場主體分工明確,它們以市場為紐帶,形成了互惠互利、共生共榮的鏈條式合作關係。

4、產業品牌建設顯著加強。通過實施精品名牌戰略,形成一批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達利集團的“達利園”、福源食品的“盼盼”、雲峯酒業的“小糊塗仙”、“小糊塗神”被評為全國馳名商標;

山鄉調味品公司的“山鄉”商標被評為湖北省著名商標,“山鄉”牌醬醋被評為國家免檢產品,“山鄉”牌臘八豆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產品;

汈汊湖9個魚類加工產品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

5、產業集羣效應日益顯現。隨着產業集中度的提高,產業集羣效應不斷增大。在漢川開發區,龍頭企業福源食品經過多次擴能,現有9條生產流水線,年銷售收入達2。6億元;

達利集團已建成生產流水線20多條,年銷售額超過13億元;

銀鷺食品的總投資額達10億元,預計投產前三年的年均銷售收入可達35億元。在龍頭企業帶動下,合興包裝、宏騰包裝、吉源制罐、友達粘膠、捷達物流等配套企業迅速跟進。預計三五年內,漢川市食品加工產業的銷售額就可突破100億元。

二、漢川推進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的舉措

任何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都有其內在規律。為加快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漢川市從構建產業集羣的發展優勢出發入手,採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促進了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的發展。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產業集羣發展。漢川市緊鄰武漢,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作為全省27個糧食主產縣市之一,漢川的食品加工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漢川已建成一批高標準、集中連片、有特色的板塊基地和產業帶,糧、油、水產、生豬、畜禽、蔬菜等產量居全省前列,發展食品加工產業優勢明顯。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漢川市把食品加工產業作為全市的支柱產業來抓。出台了加快發展的意見,明確了發展的思路、目標、發展重點、保障措施等;

從財政、税收、金融、土地等多個方面,支持食品加工企業發展;

設立固定資產投資獎、品牌創建獎、科技進步獎、技改投入獎、税收貢獻獎等政府獎項,鼓勵企業新上項目、技術改造、上檔升級、多作貢獻。在政府引導和扶持下,漢川的食品加工產業快速發展。20xx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億元,同比增長26%;

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資8.24億元,同比增長153.6%。

2、招引龍頭企業,支撐產業集羣發展。龍頭企業是產業集羣發展的核心。在自身龍頭企業發展較弱的情況下,通過招商引進,讓外來龍頭企業唱主角,是發展產業集羣的有效捷徑。漢川市把招商引資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引進食品加工龍頭企業。他們在全面分析全國食品加工企業狀況的基礎上,把位於福建的福源食品、達利集團等企業作為重點招商對象,派出工作專班,跟蹤招商。因為這些企業一方面有較強的擴張需求,另一方面正希望在中部地區布點。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優越的交通條件、良好的發展環境,加上漢川市領導真誠的招商態度,使福源食品、達利集團、銀鷺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業很快落户漢川,成為漢川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的龍頭企業。

3、搞好配套建設,服務產業集羣發展。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引來的“鳳凰”能不能留住,就看配套建設跟不跟得上。漢川市為促進龍頭企業發展,採取了三方面的配套措施。一是抓園區配套。建立了專門的食品加工產業園,在充分考慮龍頭企業發展需要的基礎上,精心編制園區發展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優化園區產業佈局。快速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企業落户、擴能、新上項目的需要。二是抓產業鏈配套。在引進龍頭企業的同時,積極引進配套企業,發展生產性服務組織,圍繞食品加工產業做多市場主體,促進集羣式發展。三是抓原材料配套。根據食品加工產業對原材料依賴性較強的特點,大力建設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基地。目前,漢川市已發展優質稻55萬畝、優質棉25萬畝、馬鈴薯3。2萬畝、生豬56萬頭、蛋雞100萬隻,為食品加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這些措施,得到了引進企業的好評。

4、實施品牌戰略,促進產業集羣發展。品牌是食品加工企業的生命。為推進食品加工產業品牌建設,漢川市大力引導食品加工企業加強質量管理,廣泛開展質量管理達標活動。至今年6月,漢川市已有8家食品加工企業通過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109家獲得國家qs准入標誌。其中,膨化食品、藕製品保鮮、調味料生產等行業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為鼓勵企業創精品名牌,漢川市政府規定:對當年自主研發並獲得省級或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的,獎勵企業5—10萬元;

獲得綠色食品證書的,獎勵1萬元;

獲得湖北著名商標、湖北省名牌產品或湖北省出口名牌產品的,獎勵5萬元;

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或中國名牌產品的,獎勵20萬元。品牌建設的加強,極大增強了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的影響力。

5、優化發展環境,保障產業集羣發展。為保障食品加工產業健康發展,漢川市把優化發展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實行“直通車”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

嚴格執行企業檢查准入制,堅決防止不正常的擾商、罰商現象發生;

加大對項目建設環境整治力度,堅決打擊強行參工參運等行為。在我們對23家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的問卷調查中,18家企業認為政府服務效率“很高”,5家認為“較高”;

12家認為漢川的發展環境“很好”,11家認為“較好”;

全部23家企業都對在漢川發展“很有信心”,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漢川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的啟示

今年初,孝感市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出台了《重點產業三年倍增計劃》。按照這一計劃,到20xx年,孝感市的鹽磷化工、汽車機電、紡織服裝、食品醫藥等11個重點工業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將20xx年的基礎上實現翻番,達到1300億元,產業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落實重點產業三年倍增計劃,必須堅持走產業集羣式發展之路。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啟示。

1、找準產業定位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首要前提。推進產業集羣發展,首先要找準產業定位,使本地的生產要素與產業發展的要求相契合。漢川有很多發展食品加工業的優勢:農產品資源豐富,可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勞動力資源充足,可降低企業勞工成本;

交通區位優越,可節約企業運輸成本,並使產品更快到達目的地。當這些優勢和全國性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結合時,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的發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一個地方產業集羣的形成和發展,取決於這個地方所具有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等眾多的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構成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產業集羣發展有很強的地域選擇性,它只選擇在最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生長;

而產業集羣一旦形成,其本身又會成為發展的比較優勢。因此,必須找準產業定位,使產業集羣發展從一開始就有正確的方向,通過比較優勢的發揮,促進產業集羣健康發展。

2、政府引導培育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主要途徑。產業集羣的形成方式可分為三種:一是自發生長型,政府介入較少,主要靠企業自發聚集生長;

二是政府引導培育型,政府在已有產業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培育,促成優勢產業集羣式發展;

三是政府強制培育型,政府通過催生產業龍頭企業,“製造”出產業集羣。在產業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靠企業自發生長形成產業集羣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強制培育產業集羣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所以產業集羣的發展,更多的是選擇政府引導培育型的路徑。漢川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羣,就是一個典型的政府引導培育型產業集羣。它一方面結合了漢川固有的產業發展優勢,另一方面又較好發揮了政府的引導扶持作用,這是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快速發展的根本保證。發展產業集羣,政府責無旁貸,必須把政府意志和產業發展優勢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財政税、金融、土地、規劃等方面的政策導向作用,加大對龍頭企業、優勢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快產業集羣形成和發展。

3、培植龍頭企業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關鍵環節。龍頭企業在產業集羣發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沒有龍頭企業,產業集羣就沒有“核心”,也就沒有聚集力和競爭力。一個龍頭企業的誕生,往往就是一個產業集羣的發端。所以必須高度重視龍頭企業的發展,把培植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關鍵性措施。龍頭企業的培植有兩條途徑,一是在本地企業中培育,二是從外地企業中引進。漢川食品加工產業的龍頭企業,主要來自招商引進。在漢川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中,引進企業數量佔52%,銷售收入佔85%。引進企業已成為漢川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的主導力量。特別是福源食品、達利集團、銀鷺食品等一批福建食品加工企業的引進,極大地增強了漢川食品加工產業的聚集力,促進了產業集羣發展。在本地產業基礎較差的情況下,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敢於招大商、招強商,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增強產業集羣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4、促進產業集聚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戰略舉措。任何產業集羣的形成,都是從產業集聚開始的。產業集聚不僅可以降低單個企業的交易成本,而且可以促進企業分工合作,形成產業集羣優勢。漢川市通過建立專門園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拉伸產業鏈、培植精品名牌等措施,使食品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食品加工產業流動,加快了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步伐。產業集聚是產業集羣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把促進產業集聚作為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戰略舉措,大力發展各類開發園區,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特色化方向發展。通過園區內各類企業、各種生產要素的市場化組合,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等在園區內競相生髮展的局面。

5、優化發展環境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必要保障。市場經濟的競爭,説到底是發展環境的競爭。哪裏的發展環境好,哪裏發展就快。漢川市正是通過優化發展環境,吸引了眾多外地優勢食品加工企業落户。實踐證明,良好的環境是產業集羣發展的必要保障。必須把優化環境作為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根本性措施,切實做好優化發展環境的各項工作。優化發展環境內涵豐富,既要重視“硬環境”建設,如交通道路、園區基礎設施、市場體系的建設等;

更要重視“軟環境”建設,如政策環境、法律環境、信用環境、人文環境的建設等。要不斷加強行政服務環境建設,強化行政服務理念,提高行政服務效率,為產業集羣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弘揚創業文化是推進產業集羣發展的必要措施。從漢川市食品加工產業集羣發展的情況看,區域文化所孕育的創業精神,是產業集羣發展的重要人文基礎。漢川有一批敢於冒險、不斷開拓、勇於探索、不怕失敗的企業家,他們市場意識強,吃苦耐勞,能走遍千山萬水、説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經千辛萬苦,使漢川民營經濟煥發出勃勃生機。漢川人的創業精神,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推動產業集羣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力發展產業集羣,必須進一步發揚創業精神,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放寬民營資本准入範圍,降低民營企業准入“門檻”,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措施,大力弘揚創業文化,激發全社會的創業熱情,為產業集羣發展提供持久強大的動力。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篇3

近年來,在xx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嚴格落實省、市有關部署,以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為目標,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深入開展整治行動,着力解決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全市食品安全狀況總體良好,整體形勢穩定。

但是,隨着工作的不斷推進,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難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市食品安全的重要隱患,為全面摸清我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種類、分佈、經營狀況,加強規範管理和整治打擊力度,根據上級的安排部署,最近,我市食安辦和市質監局組成聯合調研組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食品小作坊產生的原因

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在瀏陽有着特殊的意義,它既為農民工和下崗職工提供了主要的謀生渠道,又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價格便宜的特色食品,與人民羣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承載着獨特的傳統工藝,有的甚至有傳承數百年的歷史,以它獨特的口味贏得廣大市民青睞,如我市的醃臘肉製品、魚製品、豆豉、各種炒貨、澱粉加工等,它們的產生和存在就有了一定的必然和合理性。

二、食品生產加工的基本情況

我市食品生產加工基本可以分為三類:

(一)辦證企業。共xxx家,主要分佈在我市的北區、東區、西區;

(二)備案小作坊和家庭作坊。共xxx家,其中規模較大在市質監局已備案的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xxx家,未備案的食品生產家庭作坊xxx家。產品以水果製品、豆腐製品、米麪製品、扎粉、米線、釀酒、土榨茶油等為主。主要分佈在我市的北區、東區、西區;

(三)一些無法統計的製售一體、製售分離或分離不清的初級農產品加工作坊。他們的產品和分佈:

一是水果製品。屬季節性產品,主要分佈於東鄉各鄉鎮,其中永和鎮上有兩條街約一百多户,家家都製作,每户每年產量多的上萬斤,少的也有幾百斤。

二是澱粉及澱粉製品。分佈全市各鄉鎮,以北區為主。通過農家自種和外購紅薯,製作成紅薯粉皮。每年產量多的上萬斤,少的也有幾百斤。

三是谷酒釀造。分佈全市各鄉鎮,屬於季節性和農村紅白喜事按需定產。因白酒生產涉及國家產業政策,只能限制在本行政區域內生產銷售。

四是植物油。分佈城區和全市各鄉鎮的商業街道、集貿市場等。一般採取租用門面,前店後廠,現做現賣。還有一部分是農户來料加工,收取加工費。

五是動物油及動物皮。分佈城區、城鄉結合部、農貿市場。通過從外地購進原料,進行榨油加工製作,現做現賣,送往飯店、農家樂。

六是蔬菜製品。醬醃菜以城區、城鄉結合部為主。農户通過自產蔬菜和購進原料,加工成各種酸菜,送農貿市場、飯店、農家樂、學校食堂等;自然乾製蔬菜分佈全市各鄉鎮,西區官橋鄉有一個村大量加工白辣椒,銷本市及長沙的集貿市場和酒店。

七是醃臘肉製品、魚製品。分佈在城區、城鄉結合部。農户在自己家或者出租屋進行加工,送農貿市場、飯店、農家樂等。

從調查結果來看,我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基本上是以家庭小作坊及農户季節性加工點為主,年銷售收入大部分在xxx萬元以下,約解決了xxx人的就業問題,其銷售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對所在地的税收貢獻很少甚至沒有,這些小作坊一方面滿足當地生產生活的需要,吸收消化農副產品,就地轉化富餘勞動力,另一方面對傳統的生產工藝也有保留作用。最主要的是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就業。

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存在的問題

我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存在數量多、分佈廣、生產條件簡陋、食品安全隱患大、監管難以到位的狀況。

一是從生產的原料來看,大部分食品小作坊沒有專門的儲存間、沒有固定的購進渠道、沒有購進記錄、索證索票不齊、必要的着色、防腐、調味等添加劑使用不規範;

二是從生產環境來看,加工場地面積小,生產設備簡陋、有的是自制的工具、普通的火爐、塑料盆、周邊衞生環境髒、亂、差,生活、生產沒有分開,也沒有管理制度;

三是從生產過程來看,絕大多數不知道運用標準,也不知道標準是什麼,存在粗製濫造、達不到衞生標準,產品沒有定型包裝和商品標識,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與質量有關的資料不齊;

四是從銷售情況來看,基本是自產自銷,銷售方式是前店後廠、街頭攤點或是流動攤販,無銷售記錄可查;

五是從從業人員的素質來看,基本上是農民或下崗工人,文化程度低,質量意識差、安全意識不強,流動性大,有的沒有經過體檢,直接上崗;

六是從收入情況來看,大部分收入較低,基本上是維持生計。

四、我市食品園區基本情況

我市目前主要的食品園區有生物醫藥園、兩型產業園和鎮頭食品工業園,其中生物醫藥園有鹽津鋪子、好味屋、百合香、康師傅、億農等食品企業xx家,主要生產蜜餞、肉製品、熟食、豆製品、醬醃菜、方便麪等,總佔地面積約xxx畝,年產值約13億元人民幣,兩型產業園提出“建全國知名、省內領先的健康食品產業園區”,着力打造湖南安全食品中心、近年陸續引進湘嘴巴食品、飄香食品、美津園糧油、絕藝食品、萊米食品等xx家食品生產企業,同時美津園糧油投資建設了一棟x層共xxx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計劃容納大約x—xx家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集中生產。鎮頭食品工業園有xx家涉食企業,有xx家建成投產,因環保問題目前大部分處於停產狀態。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園區食品生產企業主要存在倉儲不夠、廠房不夠、資金不夠、技術人才不夠、排污能力不夠、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和銷售壓力大的問題。

五、工作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認真貫徹落實《xxx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根據部門職責,加大對小作坊的監管,做到整治一批、規範一批、取締一批、控制食品小作坊數量,提升食品小作坊質量。

二是設立規範化模本以點帶面,引導小作坊做大做強。對有能力有條件的小作坊,優先進行幫扶指導,儘快建立起一批分佈於各鄉鎮的規範化小作坊,以這些小作坊為模本,引導其他小作坊參觀學習,逐步向規範化小作坊靠攏。

三是鼓勵小作坊走聯營發展道路,以小變大。如“公司+散户”模式,將一個片區、一個產業以一個或多個規模大、設備全、檢測能力強、管理素質高的企業為龍頭,獲取相關證件,其他的小作坊都同這個企業聯盟,小作坊生產的產品都由這個企業檢驗合格後,以這個企業的產品包裝標註出廠,若小作坊生產的產品發生了質量問題,都由這個龍頭企業承擔責任,具體的聯盟方式,由企業自己商定。這種模式既保證食品散户產品質量,又兼顧了鄉鎮企業經濟的發展;既解決了下崗工人的出路,又保障了農副產品加工帶給農民的實惠,還很好地解決了有證與無證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四是鼓勵大企業投身傳統食品行業。一方面大企業在資金、技術方面佔有絕對優勢,很容易產生規模效益,把小作坊進行自然淘汰;另一方面容易利用大企業的研發和技術優勢,改正生產工藝,提高傳統食品工業化自動水平,促進食品工業發展,逐步淘汰小作坊。

五是引導小作坊進園區集中生產。針對目前小作坊存在的問題,通過幫扶引導一批市場有需求、質量有保證、監管跟得上,既適合小作坊生產、又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食品小作坊進入園區。促使小作坊逐步向“生產車間庫房齊全、環境整潔、人員健康、衞生條件良好、設施設備完備、制度記錄健全、原輔材料使用規範”等標準化方向發展。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小作坊進園區有相當大的難度,主要體現在:

一是生產與銷售脱節;

二是生產與生活的不配套;

三是生產生活成本的提高;四是生產技術支撐和政府扶持引導政策不力等。

建議政府出台相關引導扶持政策,以鄉鎮(街道)轄區為範圍,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再行推廣。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篇4

伴隨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以及市場的有力拉動下,我國綠色食品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條“依託品牌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實踐表明,綠色食品發展與現代農業建設在目標定位、路徑選擇、機制運行上已高度契合和深度融合。隨着綠色食品在精品打造、產業結構優化、市場流通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必將對促進我國現代農業和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我國綠色食品保持穩健發展的態勢

20世紀90年代初,為了保護和利用我國部分地區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適應食物消費需求的變化、增進消費者身體健康,我國啟動發展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強調產品出自優良生態環境,依據特定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範,實行全程質量控制,確保產品安全、優質。經過25年的發展,我國綠色食品已從一個概念打造成一個精品品牌,形成了一個新興產業,獲得了長足發展。

(1)總量規模持續快速增長。2011—2014年,綠色食品當年獲證企業從2683家增加到3830家,年均增長12.6%;產品從6538個增加到8826個,年均增長10.5%。全國綠色食品企業總數從6622家發展到8700家,年均增長9.5%;產品總數從16825個增加到21153個,年均增長7.9%。

(2)產品覆蓋種類初步齊全。現有的綠色食品產品已包括主要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的5個大類、57個小類。2014年,農林及加工產品有15703個,佔74.2%;畜禽產品有1095個,佔5.2%;水產品有698個,佔3.3%;飲品類產品有1946個,佔9.2%;其他類產品有1711個,佔8.1%。

(3)貿易發展持續擴大。2010—2014年,全國綠色食品產品國內年銷售額由2824億元增長到5480.5億元,年均增長18%。我國加入wto以後,綠色食品出口額由4億美元增長到24.8億美元,年均16.4%。近幾年,綠色食品流通企業呈現加快發展的趨勢,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綠色食品專營網點,許多綠色食品走上了電商平台,市場流通和貿易渠道不斷拓展。

(4)品牌影響從國內走向了國際。綠色食品在全社會已有較高的知名度,廣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品牌已有較高的認知率。綠色食品全面進入國內大中城市的中高端市場,成為許多大型商業連鎖經營企業准入的重要條件。綠色食品標誌除在我國以證明商標形式註冊外,還在商標國際註冊“馬德里體系”框架下,通過世界知識產權局,在歐美日等10個國家和地區註冊,綠色食品知識產權依法受到保護。綠色食品標準已通過國際貿易中心(itc)進入國際可持續、環保產品國際貿易標準系統,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推介標準。2014年,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等國家的5個全球知名企業的33個產品獲得我國的綠色食品證書,產量已超過100萬t。

2我國綠色食品創立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模式

借鑑國際農業和食品工業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結合我國國情,經過多年來的理論總結和實踐探索,綠色食品創立了“依託品牌推進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模式。

(1)以技術實施標準化生產。標準體現綠色食品的生產方式和質量水平,也體現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技術含量。實施標準化生產,首先,要有各類技術標準。按照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綠色食品從五個環節構建標準體系:一是產地環境標準,包括產地環境技術條件和產地環境調查、監測與評價導則;二是生產技術標準,包括肥料、農藥、畜禽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獸藥、漁藥、食品添加劑等使用準則;以及動物衞生、畜禽飼養防疫等準則;三是產品標準,覆蓋102類產品;四是包裝、貯運標準,即包裝通用準則、貯藏運輸準則;五是產品抽樣準則、產品檢驗準則等其他標準。其次,要將標準轉化為供企業和農户具體使用的生產操作規程。目前,各地制訂並頒佈實施的綠色食品行業性、區域性、分種類的生產技術規程有400多項。最後,要通過技術服務、專業培訓、基地建設對農民進行指導,並通過現場檢查、質量審核等方式,評判綠色食品技術標準執行情況。

(2)以質量構建產業發展鏈。從產地環境、投入品、農產品資源、加工產品原料到終端產品,綠色食品以質量為基準構建和發展產業鏈。通過對產地及其周圍的土壤、大氣和灌溉水(養殖用水)等生態環境因子嚴格監測,保證產地環境具備生產綠色食品的良好條件。投入品要求使用安全優質的生產資料,化肥、農藥施用減量化,並鼓勵優先使用經認定的綠色食品生產資料。農產品資源要體現各地名特優產品、有出口競爭優勢的產品。加工產品原料通過建設高水平的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滿足深加工企業需求。終端產品要求質量過硬、包裝規範、用標準確、形象突出,令消費者信賴。企業是綠色食品生產的主體,提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水平,需要靠龍頭企業帶動。2014年,在綠色食品企業中,各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已有3356家、產品8995個,分別佔綠色食品企業和產品總數的38.6%和42.5%。

(3)以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品牌是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支撐載體和戰略資源。綠色食品立足精品定位,圍繞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公信力與競爭力,持續推進品牌建設,走以品牌引領產業發展的道路。面向消費者,通過宣傳綠色食品的基本理念、質量標準、基本制度,樹立品牌形象,培育消費市場,拉動市場需求。通過舉辦專業展會,搭建貿易平台,推動廠商合作、產銷對接,建設專業流通體系,傳導優質優價市場機制,提升品牌價值。通過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擴大品牌國際影響力,促進出口貿易發展。

3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積極發揮綠色食品的功能作用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已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戰略任務。綠色食品發展取得的成效是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後的成果體現,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

(1)目標與方向相符。綠色食品注重生態環境的改善、保護和利用,注重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控,注重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的有機結合,無論是生產方式、管理模式,還是技術標準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發展我國現代農業,在保障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的前提下,既要保證農業產能規模、保障糧食安全,又要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產增收,這就要求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國務院制定的《全國可持續農業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提出“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一控”:控制農業用水的總量,到2020年,農業用水總量要保持在3720億m3,利用係數要達到0.55以上;“兩減”: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2020年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努力實現零增長;“三基本”:到2030年,實現畜禽污染基本處理、地膜基本回收、秸稈基本利用。積極推廣綠色食品技術標準和生產方式,有利於促進上述目標的實現。

(2)實施路徑一致。綠色食品發展的基本路徑是以標準化生產保障產品安全優質,以安全優質產品承載品牌形象,以品牌影響帶動生產和消費。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綠色食品已納入“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創建評價指標體系,2014年,在全國已創建的319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中,綠色食品產量已達3668萬t,佔全國綠色食品總產量的38.3%。近幾年,綠色食品還先後納入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縣、“三園兩場”(菜園、果園、茶園標準化生產示範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範場、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範場)的評價指標體系,並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申報條件以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的評定指標之一。國務院最近印發的《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強調: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確保“舌尖上的安全”,並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推進農業品牌建設。

(3)發展機制協調。綠色食品採取“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的發展機制,政府推動旨在創造政策條件和社會環境;市場拉動體現品牌的美譽度和競爭力,這與現代農業建設推行的“政策引導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的發展機制是協調互動的。2004年以來,中央1號文件多次強調“加快綠色食品發展”,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支持發展綠色食品”。發展綠色食品已先後納入國家中長期農業發展規劃、食物與營養髮展綱要,作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重要抓手,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的重要途徑,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隨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安全消費意識普遍增強,追求“綠色、生態、環保”已成為基本的消費取向和選擇標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城鄉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也進入加快升級轉型階段,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日益成為主流,綠色食品消費市場需求已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國際社會持續廣泛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對我國出口農產品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通過發展綠色食品,在法律法規、產業政策、技術標準、管理制度、貿易準則等方面保持與國際接軌,為帶動我國農產品出口,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4適應新形勢推動我國綠色食品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現代農業與生態文明建設為綠色食品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綠色食品發展應以確保品牌公信力為基點,以提升品牌競爭力為核心,以放大品牌效益為目標,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產業發展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1)持續推進品牌建設。堅持精品定位,瞄準發達國家水平,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保持技術標準的先進性。不斷完善綠色食品制度體系,保持管理制度的科學性,鞏固和提升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嚴格許可審查,嚴格證後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和規範用標,切實維護品牌的公信力和美譽度。持續開展品牌宣傳,通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滲透力,撬動消費市場。同時,加強綠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強化企業自律意識,共同維護綠色食品公共品牌形象。

(2)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一是優化主體結構。堅持“好中選優、扶強做大”的指導思想,重點發展各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具有行業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深加工食品企業,以及質量管控能力較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提高產業主體素質。二是優化產品結構。在目前的綠色食品產品結構中,種植業產品比重較大,畜牧業和漁業產品較小,今後要適應消費需求,逐步擴大綠色食品養殖業發展規模。三是優化產業鏈條。穩步推進原料基地建設,加快綠色食品生產資料發展,進一步完善綠色食品產業體系,為綠色食品生產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支撐。

(3)全面加快市場建設步伐。在引導綠色食品企業自身開展專業營銷的同時,在制度機制設計上大膽創新,鼓勵和支持流通企業發展綠色食品專業營銷體,提高品牌的市場集中度。積極引導社會工商資本進入綠色食品流通領域,參與綠色食品專業營銷網絡和渠道建設,特別是要樹立互聯網思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探索綠色食品專業營銷新模式。同時,加快推進綠色食品信息化建設,為廣大消費者及時提供準確、高效、便捷、低成本的綠色食品產業信息服務。

(4)努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統計顯示,2011—2014年,東部地區綠色食品年均增長為9.23%、中部地區為6.49%、西部地區為15.87%、東北地區為6.82%。雖然近幾年西部地區綠色食品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發展規模仍然偏小。綠色食品在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勢必影響其功能的全面發揮,需要從資源和環境層面加以科學規劃,在政策層面加強統籌謀劃,以推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促進全國綠色食品的區域協調發展。

食品調研報告報告篇5

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我盟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嚴峻挑戰,“三期疊加”直接考驗着我們對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調控能力。盟委、行署立足當前、放眼長遠、結合xx自身發展優勢,確定了建設國家級牛羊繁育基地與肉牛肉羊產業發展項目,這對我盟產業結構調整、供給側改革、去產能、提升產業層次、惠及民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一、定位“高端”,是xx肉食品加工的必然選擇

xx擁有全國最大的天然草場,最優質的生態牛羊(草原牛羊),這是我盟得天獨厚的優勢。但由於加工工藝、市場開拓和品牌培育的相對薄弱使我們產品只能裹挾在普通羊肉市場中,並與之激烈競爭。目前市場並不缺少普通羊肉,且已是產能過剩,這使企業利潤不斷降低,牧民利益也隨之受損。相反,市場中有一部分消費者對安全、高品質、生態有機、值得信賴的中、高端品牌產品的期待和需求與日俱增,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爭取的消費羣體。當前,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已突破1億,在此基礎上,每年還在以20%速度遞增,這是塊具有巨大消費需求和盈利空間的“大蛋糕”。那麼,xx就應該立足優勢資源,繼續堅定不移的走高端、特色、品牌、生態產業發展之路,打造“中國草原生態牛羊肉之都”,並定位我們的中高端消費羣體。這是我盟非常準確的畜牧產業發展定位,更是有別於xx、xx、xx、xx等非生態產業發展的差異化精準定位。黑龍江大莊園集團建設的畜牧產業精深加工示範園區已使我盟具備了定位高端,打造生態畜牧產業的必要條件。這正是我盟進行供給側改革的立腳點和突破點,也是我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而定位“高端”,則意味着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必須要“絕對之高”。那麼,我盟在畜牧產業發展上就應“聯動”,絕不能着眼於某一點或環節,而是全局。應做到:一產繼續強化向示範養殖、科技養殖和與加工企業的下游搭接要效益;二產要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形成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深入開展供給側改革和產業結構調整,嚴格淘汰落後產能,打造新型產業模式,向精深加工產品和高端市場需求產品要效益,全力打造xx特色品牌;三產要打造中高端消費市場營銷網絡、現代智能物流、電子交易平台、草原食品工業旅遊和畜牧科技孵化中心等,並輔助錫林郭勒牛羊肉全產業鏈追溯體系、全產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等軟環境建設,全產業同步協調發力,積極打造xx產業振興和實現牧民可持續增收致富的目標。

二、定位“高端”,提升生產高端產品的條件和能力

草好、羊好只能説明原料好,並不等於產品好、市場好乃至價格好。打造高端產品,就要具備把好羊變成好產品的條件,這就要考量二產的水平。xx目前並不缺少加工企業,而是現有大部分加工企業並不具備從入廠檢疫到高標準的屠宰、污染控制、加工安全控制及產品質量檢驗等能力。所以,定位高端,一定要有具備承載高端產品加工能力的企業,甚至有能夠代表xx高端(國家級)牛羊肉屠宰及加工能力的示範性產業園區,這是實現高端定位的關鍵環節。

目前,已入駐xx牛羊肉產業示範園區的大莊園集團所建設的從原料入廠後的屠宰與分割、精深加工工藝、污水處理,清潔生產、生態環保、循環經濟產業等都具備國內領先、國際產業示範水平,各類設備投資達到2億元,完全具備承載高端產品的加工能力。建議給予一定扶持,將大莊園列為錫林浩特市定點屠宰單位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駐廠檢疫、產品質量全程檢驗單位,這樣可以解決食品安全體系中屠宰污染控制和食品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問題,這也與自治區政府關於“定點屠宰”要求相契合。對於加快全盟畜產品加工產業提檔升級,打造高端健康品牌起到重要作用。

三、定位“高端”,努力培育高端產品品牌

品牌是產業健康、持續發展,產業鏈持久受益的重要前提。沒有品牌,再好的肉也難登高端市場的大雅之堂。xx羊好,只是自己熟知,但好酒也怕巷子深,我們一定要主動把xx羊的“好”宣傳出去。xx生態羊需要走進高端市場,高端市場也需要了解xx羊,只有讓全國中高端消費羣體聽到、看到、嚐到,並配以精準的市場宣傳才能使其充分認識到xx生態羊的好在天然、好在加工。如何做到這些?就要靠市場化宣傳、運作,但宣傳離不開市場,運作離不開企業。下一步,我盟將以“中國高端生態牛羊肉之都”為宣傳切入點,加大品牌宣傳推廣力度,並與大莊園一道,共同打造xx高端生態牛羊肉品牌。從企業角度,大莊園具備中國牛羊肉協會會長單位、世界肉類組織執委單位及馳名商標的優勢,具備34年鋪設的龐大市場營銷網絡、具備較強的行業影響及消費者信用口碑、具備市場誠信及優質品牌推廣與品牌建設經驗、具備從屠宰、加工、冷藏、物流到高端市場營銷國內領先的能力,這是大莊園獨具的優勢資源,我們要依託“錫林郭勒羊肉”地理商標的區域品牌優勢,加大合作共享、整合利用工作,且大莊園也有這方面的意願,並承諾每年與政府不低於各方1000萬元以上的投資,這對我盟打造高端產品品牌具有良好的基礎。

(一)品牌建設已是當務之急。目前,隨着大莊園的投產,xx已到了打造高端生態牛羊肉品牌的最關鍵時期。此時,我們應該與企業共同商談、商定xx品牌培育、推廣思路,並迅速開展品牌建設的系列工作,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現在運作,也將會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窘況。如果確定與企業合作,需立即提到議事日程。否則,從企業角度,如果政府未及時履行品牌共建合約,他們也可能要進行自己的品牌建設工作,而將來如果再一起建設品牌,企業勢必面臨巨大損失或很難參與合作。

(二)嚴格設定市場準入門檻。真正高端的xx羊肉品牌不能歸列於沒有嚴格養殖、屠宰、加工與物流標準的各類工廠,否則將會嚴重影響xx高端羊肉形象,造成市場混亂,xx品牌建設也將功虧於潰。這就需要我們政府主導,嚴格設定食品加工市場準入門檻,出台從入廠檢疫到屠宰、環保、加工、冷藏與物流的全程標準,並進行全程監管控制。

(三)品牌建設與監管要同步。保障食品安全,要從源頭抓起。這需要嚴格控制生態飼養與禁用添加劑等問題。嚴格監管和保護xx的“生態”品牌並將防疫、檢疫落到實處,對進入加工示範園區檢疫出的病畜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錫林郭勒羊肉”地理標誌商標的管理與保護,政府應為xx高端生態肉品品牌合規使用企業頒發“牌照”,嚴格控制私用、濫用、冒用現象。同時,依法嚴厲打擊任何侵犯知識產權和製假售假行為。

四、定位“高端”,建設高端受眾營銷網絡

(一)構建營銷網絡建設。高端產品從一開始就要面對高端消費市場,而不能定位在農貿市場等普通消費圈。所以,要建設大型商超、使領館、高端餐飲、酒店、高端消費定製等區域及電商等全國性營銷網絡。應藉助大莊園3700家合作大型商超、5000餘家工業客户、高端餐飲連鎖、五星際連鎖酒店基礎上進一步聯合拓展營銷網絡,建立龐大的xx高端生態肉品消費商業圈。

(二)搭建生態有機肉食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為更好的宣傳和推廣xx綠色產品,打造xx綠色肉食品品牌,適應現代化營銷模式,應積極搭建xx生態肉食品全國電子商務交易平台,並將其打造為國內最大的草原生態羊網上交易平台。

五、定位“高端”,構建高端物流存儲及配送體系

目前,xx冷鏈物流建設相對落後,肉食品主要通過普通物流車輛或順豐等快遞車輛外運,存在冷鏈運輸不標準,安全不可控的問題,這對全盟打造高端肉食品品牌是評分的制約因素。下一步,需在冷鏈物流上加大投入力度,與肉食品加工龍頭企業合作共建冷鏈物流系統,建設成xx國際標準化冷鏈物流示範體系。

大莊園正在建設的五萬噸級國際標準化現代冷庫是目前世界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標準化、智能全自動化立體冷庫,其投入使用後不僅解決自身產品冷藏問題,也能解決大規模國儲、清真肉品存儲、報關存儲、期貨存儲等標準化存儲問題。該冷鏈系統採用世界最先進的製冷技術、安全工藝,土建及設備總投資超過2億。本着資源共享、避免重複性投資的原則,建議按照以下辦法操作:一是國儲肉、xx全國生態羊肉電子交易平台的交易物資等儲存地設在大莊園冷庫;二是大莊園黑龍江萬噸冷庫是由國家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的指定查驗場所,海關報檢環節轉為直接從口岸到黑龍江進行報檢。大莊園xx冷庫庫容是黑龍江的五倍,其現代化程度也高於黑龍江,在非屠宰季或蒙古國開關允許牛羊進口時,大莊園將從事國際貿易,而我盟應積極向自治區政府和國家檢驗檢疫總局爭取列入指定查驗場所,這樣,為企業的關税節省、提高報關報檢效率及自治區和xx在進出口數據的增加、海關查驗費增收及物流、餐飲、住宿等三產的帶動等都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三是解決xx高端肉食品外運的標準化冷藏、物流、檢驗檢疫及貨物集中管控問題。

在建設全國冷鏈物流示範體系方面,將節省大量資金,可以對支持xx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的大莊園給予一定的設備資金扶持。初步測算,項目建成後牛羊肉冷鏈物流體系的交易額達到近百億元.

六、定位“高端”,建設國家級繁育、生態養殖示範基地

季節性出欄和傳統養殖及上下游產業搭接不暢是制約我盟畜牧產業做大做強及又好又快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約xx品牌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設國家級良種繁育、生態養殖示範基地,是提高牧民科學養殖水平、搭建上下游產供銷合作示範、打造xx高端肉食品安全示範、增加牧民收入,實現產業化扶貧攻堅並逐步解決季節性加工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我盟落實供給側結構改革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式。建議設立良種繁育產業發展基金,主要用於龍頭企業良種繁育、生態養殖等方面的扶持。

黑龍江人民政府提供7億元專項資金扶持大莊園建設了規模為25000頭牛的國家級肉牛繁育養殖示範基地,對於產業化發展、科學養殖帶動、就業拉動與精準扶貧、生態環保等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建議借鑑先進經驗,充分利用毛登牧場畜產品加工園區的基礎設施,由大莊園等畜牧龍頭企業參與建設xx國家級良種繁育、養殖示範基地,利用產業經驗帶動xx的養殖及畜牧上下游產業鏈實現有效搭接、協調發展。同時,大莊園建設的屠宰及精深加工基地具備年屠宰10萬以上頭牛的加工能力,完全可以滿足產業鏈的未來發展需求,充分實現上下游的有效搭接。

繁養示範基地的建設對探索企業與牧民的新型利益聯結機制及建立科學養殖帶動也將具有直接意義。基地與加工企業的一體化聯動將促進養殖、種植合作社建設,運生一批種、養殖大户。政府可與企業一道支持部分養殖大户到畜牧發達國家考察、學習,從而吸收國外養殖經驗,提高xx養殖水平。企業應免費對合作牧户進行科學生態養殖指導,為養殖户提供優質種牛、羊,指導合作養殖户的牛羊出欄期並按訂單收購,企業通過不斷研發高檔產品、通過高端品牌與優質優價實現對合作牧民的反補,實現精準扶貧。

七、定位“高端”,營造高端發展“軟環境”

定位生態高端,除了“硬件高”外,“軟件”也要具備一流水平,為硬件保駕護航。

(一)加強食品安全標準與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沒有標準、沒有追溯,食品安全控制將無從談起。建設全國高端生態牛羊肉之都,就一定要有國內最嚴格的食品安全控制標準和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標準和體系的相同之處就是連續性,需要一、二、三產全程聯動。如:養殖、屠宰、加工、冷藏、運輸等,哪一環節沒有標準都很難控制。而追溯則需要全過程記錄其從母體健康到出生、防疫、檢疫、飼料安全、水源、病害情況、入廠後安全檢疫、檢驗、屠宰、分割、排酸、包括副產品在內的來源數據,速凍、冷藏、冷鏈運輸及冷鏈銷售全部做到前期耳標與後期入廠二維碼數據的連貫及對應,做到分批次可追溯,這才是有效的追溯。下一步,將與大莊園一道進行行業標準化建設和養殖與加工、物流的追溯過程搭接。與基因企業萊根公司形成戰略合作關係,開展我盟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及基因庫建設。

(二)抓好牛羊風險防控體系建設。重大疫病一旦發生,對牧民、政府都是沉重負擔,這也會波及企業和市場。應建立針對布病等多發疫病的風險防控體系。通過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為xx高端羊的安全與減輕牧民損失保駕護航。

(三)抓好畜牧科技研發中心建設。目前,我盟畜牧科研機構存在規模小,科研綜合力量薄弱、科研成果過少,科研資金扶持力度分散、社會影響力不高的客觀情況。在科研建設問題上,應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方向。那麼如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如何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就應從科研機構整合入手,統籌建設xx畜牧科技研發中心,由具備科研實力的企業牽頭,拿出可行性報告,形成xx統一的畜牧科技研發中心,政府主導建設,集中扶持,鼓勵科研走進市場,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提高科研成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作為中國牛羊肉行業會長單位和世界肉類組織執委單位,大莊園具備國內外影響力及國際研發力量整合能力,建議由大莊園牽頭建設,盟裏幫助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支持,切實提高xx畜牧科研成果轉化水平,實現畜牧科研強盟的角色轉換。

(四)打造4a級草原生態及食品工業旅遊目的地。xx每年有超千萬遊客,這是拉動xx產業發展和xx高端生態牛羊肉品牌打造的便捷型中高端市場。針對目標市場,打造一條從草場、國家級繁養示範基地、xx大莊園精深加工園區食品安全示範、冷鏈物流,安全追溯、科技研發中心為一體的具備4a級草原生態及食品工業旅遊目的地的xx生態全產業旅遊體驗計劃並對外推介。這也是宣傳我盟高端、生態牛羊肉的最簡潔而實用的契機。如何讓遊客羣成為xx高端產品體驗羣、宣傳羣,如何使其充分體驗到xx牛羊肉的生態、安全與有機,讓xx高端生態牛羊肉快速走向全國,載譽世界,這是我們供給側改革的課題。也是強化景區景點等設施建設,迎接正在興起的大眾旅遊時代相吻合,我們要立足生態優勢,打好xx生態旅遊這張牌,這是加快我盟三次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路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vy9n9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