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説課稿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説課稿

核舟記教學設計 核舟記説課稿

《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進入國中二年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都不同於七年級,要避免全盤灌輸和機械地翻譯字詞,要讓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完成掃除文字障礙的基礎工作,並且在學完課文後,能切實積累紮實的文言詞語,能背誦掌握若干文言名句,能理解文章的思想意義,能和文章作者完成一種特殊的精神交流,能積澱深厚的文學修養,能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淫。

本課擬用三課時:第一課時完成通譯,第二課時進行文本分析,師生互動,鑑賞文章,第三課時系統整理詞語,夯實基礎。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任務: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學習環節,關乎整篇課文的學習。

1. 在家完成試讀,畫出閲讀障礙。

2. 參考課下注釋和有關資料,完成翻譯全文的任務。

3. 查找有關蘇軾的生平,能積累學過的幾首蘇軾的詩詞。

註明:該任務相當繁重,最好提前兩天安排,並且要檢查。

教學目的: 一.熟悉文本,正確朗讀,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二.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三.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四.全文翻譯。

教學過程

1、導入: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2、檢查預習

正音:罔 貽 黍 糝 褶 篆

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在檢查過程中,力求給每一個學生髮言的機會,特別關注沉默不語的學生,讓他們容易回答的問題,調動學習積極性。

朗讀方式力求多樣,師生合作是較好的形式。

4. 逐段檢查翻譯,學習課文字面意思,疏通文義。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 “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 “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 “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 “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 “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鈎畫了了”,“鈎畫”,字的一鈎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 “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製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此教學環節瑣碎,容易感到疲勞。建議幾種學習方式:1。分組,每個組完成一段;2。指定主講人,大約六位,其他補充。3。事先安排學習程度不等的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上以提問的方式進行。

每當學完一段,都要留出消化時間,讀一讀,談一談。

5. 共同欣賞蘇軾的詩歌。

6. 課堂總結,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結構:總-——分——總。

7. 佈置作業:整理文中若干詞語的解釋,若干句子的翻譯。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總觀全文,瞭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2 .本文簡練精緻。先分説後總説。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3.體會雕刻家巧妙的構思,精湛的技藝,感受藝術品的魅力。

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初步感受核舟的體積小,雕刻內容卻極其豐富。學生活動,自己試着找出你認為雕刻生動的地方。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表示贊成,並且也抓住其中一處,感歎雕刻細緻,引出本課的學習重點和核心:雕刻家構思精巧,記憶精湛。

2. 出示幻燈片,展示第一張圖片,學習第二段。

看着圖片,直觀形象,引導學生背誦。

重點探討窗户上的對聯,有何作用。

明確:暗示雕刻的主題:“大蘇泛赤壁”,同時讓學生想象一幅江水明月圖,皓月當空,清風徐來 ,明白這是為泛舟提供了美好的背景環境,讓人浮想聯翩。

3. 出示第二張幻燈片,學習第三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閲”。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雕刻家把蘇軾放在中間,是精心構思的,突出他的主人公地位。 “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脱塵的神態,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插入蘇軾遊赤壁的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武被誣以詩誹謗朝廷,下獄。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到使,實際是流放;但他以讀書和遊覽自娛,表現了曠達的胸襟。元豐五年他曾兩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礬遊玩:一次是農曆7月16日,一次是農曆10月15日。並寫下著名的前後《赤壁賦》。下文説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遊覽中未後見到的景象,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三人姿態、神情各有特色,可見“奇巧”。

三人同樣是閒暇安適,但動作神情各不相同。蘇黃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懷得失,陶醉與畫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學者風度。而佛印的動作、神態則超脱粗獷,儼然是個出家人。

寫蘇、黃二人,詳寫姿態,兼寫神情,筆調細膩;先寫上半身,後寫下半身,井然有序。寫佛印姿態、神情栩栩如生。先蘇後黃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較的方法來介紹,既顯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現出雕刻者在構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藝術情趣。

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閲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脱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為超塵脱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作為核心內容,雕刻家不止給我們展示了他細膩的雕刻藝術,更給我們營造了蘇軾泛舟赤壁的閒適和曠達。在好友的陪伴下,明月清風的薰染下,大蘇確實擺脱了現實的苦悶,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種歡樂。

補充蘇軾和佛印的故事。

留出背誦的時間,當堂背過。

4.作者是如何描寫舟尾的?展示幻燈片。

——寫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嘯呼(動)

居右者:視端容寂(靜)

舟子神態、動作、神情刻畫細緻,動靜相兼,動靜對照,相應成趣,實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數語就準確生動地展示出了王叔遠“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絕妙的雕刻技藝,可見語言的準確、簡明。 同時也可以想象兩個舟子的自由和從容也襯托了大蘇的曠達形象。

在幻燈片的提示下,背課文片段。

5。介紹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紹船背面的?

——船背雖是略寫,也是先總寫它的形狀“稍夷”,再介紹上面的題字、篆章的內容、大小、顏色。

(2)哪些地方表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細若蚊足,勾畫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現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

6.回顧總結:

我們通過直觀的圖片,結合作者的準確描述,充分感受到雕刻家的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確實是鬼斧神工,精妙絕倫。也被大蘇泛舟赤壁的曠達胸襟深深感染。

《核舟記》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下午好!

我將從教材、教學重難點和學情、教學設計、教學過程、作業的佈置、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核舟記》的設計進行説明。

第一、説教材

《核舟記》全文僅400多字,卻細緻描述了整個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説明性很強的文言文。層次清晰、條理清楚。

我認為理解《核舟記》要抓住四個“一”:

抓一個詞:奇巧。 以“奇巧”為線,一線串珠,無論是核舟的構思還是雕刻技藝都體現出“奇巧”一詞。

抓一句話: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這句話具有總括性,在全文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

抓一個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為例,説明王叔遠的雕刻技藝高超;

抓一處照應:首尾照應。開頭的“能以徑寸之木……各具情態”與結尾“而計其長曾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相呼應,突出材料之狹小,雕刻者技藝之奇巧。

第二、説教學重難點和學情

文言文教學要“兩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詞彙、句式,文言語感;文,即文章的結構和藝術形式。

八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彙,學生的文言文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可藉助課下注釋初步瞭解文意。因此,我摒棄字詞串講,以誦讀為切入點,“在反覆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及積累常用文言詞,領悟文章內容”是教學重點。

學生已學過兩個單元的説明文,對説明文這種文體有了初步瞭解,因此,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抓住特點進行説明,以及理清課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是教學難點。

第三、説教學設計

常規的《核舟記》教學模式是:介紹作家作品—­—逐詞逐句串講——作內容分析。老師把翻譯放在第一位,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整堂課沒有學生的自行領悟和思考的時間,學生成了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出現了“媳婦懶,婆婆勤”的現象。教學的流程機械、刻板,言與文分離,缺少美感。

我認為,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學要回歸語言、迴歸文學,我設計的創新之處在於“三個講究”:

1、講究導入的趣味性。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的展示和提問,激發了學生濃厚的探知文本的慾望。

2、講究板書的新穎性。我的板書將文本內容和文學知識融合在一起,很好地體現了文言文教學是文學教學的觀念,強調“言、文融合”。

3、講究合作學習的高效性。英國作家蕭伯納説過“兩個人在一起交換蘋果與兩個人在一起交換思想完全不一樣。兩個人交換蘋果,每個人手上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兩個人交換了思想,每個人就同時有了兩個人的思想。”我充分發揮我校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釋疑。

第四、説教學過程:

(一)營造情境,激趣導入

1.實物投影學生美術作品《大蘇泛赤壁》(事先請美術特長生將核舟上的內容畫出來)。

生在欣賞之餘,師順勢問:請你數一數畫上有幾個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將這幅作品上的全部內容刻到一隻桃核上,你覺得可以完成嗎?

(此設計讓學生參與其中,趣味十足,且設置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

(二)讀中思,思後讀,朗讀中促成理解(此環節遵從學生認知規律,由表及裏,由淺入深)

1、初讀、正音。

2、小組合作:組內成員互讀,讀懂文意。不懂處組內交流,組內解決不了的全班在教師引導下交流。

(此環節創設了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人為我師,小組成員都是老師,合作學習中解決“我”的難點;同時我為人師,我組再給其它小組答疑。這個環節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動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學重點。)

3、理解文意後再讀,讀準節奏、重音。

4、擷取片段,讀出疑問。

師引導學生回顧説明文的相關知識。

研讀第2--5段

1、小組合作:本文的説明對象是( ),它的特點是( )。

(此問題的設計旨在突出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內容,各小組交流時互相補充,彼此完善。師提示學生注意《赤壁賦》裏的詩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狀態)

2、對比閲讀。讀圖:學生畫作《大蘇泛赤壁》有沒有體現“各具情態”?

讀文:《核舟記》中各個人物“各具情態”體現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卻雕刻瞭如此多的物、人,並且人物還各具情態,説明了什麼?用課文原句回答。(這個環節讓學生在對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誦讀2—5段, 5名學生邊聽讀,邊表演,大家點評。(此環節讓學生在輕鬆有趣的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強化學生對“峨冠、比、詘、卧、屬”等文言詞語的理解。)

研讀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麼?王叔遠雕刻之奇巧體現在何處?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遠雕刻時“因勢象形”?

2、研讀末段,作者為什麼要統計“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數目?

(此設計旨在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總—分—總的結構。)

5、再讀課文,讀出驚奇、讚歎之情。(使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完整而清晰。)

(三)對照板書,總結全文。

第五、説作業的佈置

1、熟讀全文,背誦2—4段;(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落實教學重點)

2、比較《核舟記》和《口技》在結構組織和內容表達上的相同點。(旨在引導學生不要孤立地學習文言文,要學會總結歸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6148v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