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5篇《核舟記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核舟記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核舟記教學設計(精選15篇)

篇一: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詰、句式。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術。

過程和方法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題部分的説明順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術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

2、發現法、探究法。

3、點評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弄清文章的寫作順序,並探究思考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課堂訓練,強化文言知識積累和運用。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教師提示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3.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三、整體把握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3.多媒體顯示文中優美的語句。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六、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顯示一題,完成一題)

七、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後面的練習。

八、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學習本文要注意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篇二:核舟記教學設計

【導學目標】

1、積累一些文言詞彙、句式。

2、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究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4、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課時計劃】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步驟一、二,第二課時完成步驟三、四、五。

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1995年10月27日《文匯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則新聞:稀世珍寶明代桃核舟“蘇東坡夜遊赤壁”驚現寧波,消息傳出後,文物界、收藏界紛沓而至。據專家鑑定,這是迄今發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們有幸一睹芳容,讓我們一同走進魏學洢的《核舟記》去開開眼界。

步驟一知識梳理夯實基礎

1、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器皿(mǐn) 罔(wǎng)貽(yí)

八分有奇(yòujī)二黍許(shǔ)箬篷(ruò)

髯(rán)石青糝之(sǎn)不屬(shǔ)

詘(qū)椎髻(zhuījì)楫(jí)

2、文言知識梳理

(1)通假字

①詘右臂支船(“詘”同“屈”,彎曲)

②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橫”)

(2)一詞多義

①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奇妙)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零數)

②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與“無”相對)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③為為宮室、器皿、人物(做。這裏指雕刻)中軒敞者為艙(是)

④端東坡右手執卷端(頭,右端,名詞)其人視端容寂(正,端正,形容詞)

3、作者簡介

魏學洢(約1596-約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興)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選編的《虞初新志》。

步驟二整體感知走進文本

1、聽錄音範讀課文(多媒體播放)。學生思考:能概括全文,總括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詞是什麼?表現核舟主題的句子是什麼?

【交流點撥】詞:奇巧。句子:蓋大蘇泛赤壁雲。

2、結合課下注釋與課前預習,把握課文大意。

【交流點撥】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

步驟三精讀課文理清順序

1、這是一篇古代的説明文,它的説明對象是什麼?説明對象有何特徵?

【交流點撥】核舟。奇巧(體積小,構思巧,雕刻的人物、字數量多)。

2、説明順序是怎樣的?請具體説一説。

【交流點撥】①空間順序:中——頭——尾——背。②邏輯順序:先整體後局部——先寫舟的尺寸大小,後寫船艙、船頭、船尾。先主後次——正面是主,背面是次,所以先寫正面,後寫背面;船艙是主,船頭、船尾是次;船頭是主、船尾是次;蘇東坡是主、黃魯直、佛印是次。

步驟四細讀課文深層探究

1、課文如此細緻地介紹核舟這一雕刻品的藝術形象,説明了什麼?

【交流點撥】説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顯示出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高超技藝。

2、工藝品核舟藝術之精湛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交流點撥】一是用料體積極小,二是所刻事物繁多,三是刻物情態畢備。課文原句: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核舟上為什麼要雕刻蘇東坡《前後赤壁賦》中的文字?

【交流點撥】是為了突出工藝品“核舟”的內容是“蓋大蘇泛赤壁”。

4、哪些內容可以引發人們的聯想和想象?

【交流點撥】作者的構思極為巧妙,如藉助“山高月小”等十六個字,很容易使讀者想象散文《赤壁賦》《後赤壁賦》裏的意境。再如“如有所語”“若聽茶聲然”等神態畢現,使人回味無窮。

5、本文題目有“記”字,是否意味着是記敍文?它與《桃花源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交流點撥】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説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裏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真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雕刻技巧。從對象看,《桃花源記》記的是事,是記敍文;而《核舟記》記的是工藝品,是説明文。從語言看,《桃花源記》多用描寫,而《核舟記》則多用説明。

步驟五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總結課文

本文所寫的“核舟”是明代果核雕刻珍品。原材料只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典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巧妙,形象逼真,顯示了我們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核舟”本是靜物,卻被作者表現得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這有賴於作者對事物的細緻觀察和準確刻畫,由此看來,《核舟記》與“核舟”可謂雙璧交輝,相映成趣。

2、拓展延伸

聯繫課文,探究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

(1)找出文中的數詞並分析其特點。

【交流點撥】八分有奇。左右各四,共八扇。船頭坐三人。橫卧一楫。為字共三十有四。蘇黃共閲一手卷。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直接修飾名詞,也就是説,數詞+名詞。而現代漢語中則有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形式。

(2)説説文言文數量詞的翻譯並解釋上面句中數量詞。

【交流點撥】文言文中數量詞翻譯時:①省略的量詞應補出。②數詞用在名詞之後,翻譯時調整到名詞的前面。

【板書設計】

核舟記船身中間:上有箬篷,旁有小窗,刻有十六字船頭:佛印(右)——蘇(中)——黃(左)船尾:一人仰面,一個聽茶聲船背:頂部——題名(十四字)——篆章(四字)

篇三: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理念:

1、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發現精神,注重質疑和交流。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3、運用朗讀、體悟、賞析的手段進行教學。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介紹事物,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教學設想:通過讀、説、品、評,師生互動合作來研習課文內容;抓住雕刻技藝的“奇巧”來設計本堂課,突破重點難點,培養語感。

教學方法:

1、誦讀

(解説: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鑑於國中生接觸文言文不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

2、探究

(解説:探究是為了發現,需要方法,但更需要積極的態度。)

3、點撥

(解説: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要在必要時點撥引導。)

課前準備:課文朗讀錄音。

教學過程:

一、體驗導入:

請同學們準備好一張白紙、一支鉛筆、一把直尺。畫一個長為3釐米、寬為2釐米的長方形。畫好後請在長方形內再畫一個橢圓,然後可以把這個橢圓看作一隻船,請你在船頭畫三個人,船尾畫兩個人,船頭三人中,中間一個戴着高高的帽子,左邊一個人和中間的人在共同閲讀一幅手卷……不少同學説地方太小,畫不上。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卻知道一個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間安排這麼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個人物的神態都表現得栩栩如生。同學們相信嗎?如果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明朝人魏學伊的《核舟記》。學習以後,你自己會找到答案。

篇四:核舟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3、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閲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明確:説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説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篇五: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2、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激發其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併為適應改革開放,振興中華而讀書

【教學設想】

可運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燈(核舟圖片)配合教學,以便學生有直觀印象,加深理解並記憶。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サ摹逗酥奐恰肪褪竊對謔?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佈置課內預習

請大家運用字典並結合黑板上的預習題自讀這篇文章(有些題目需在自讀本上筆答完成)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摘要在自讀本上)。

2、為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

①罔、貽、軒敞篷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語精煉,各不超過十個字)。

4、思考下列問題:

⑴核舟大小如何?

⑵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⑶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⑷本文雖名為記,是不是記敍文,為什麼?

⑸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⑹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怎樣一個核心?

三、朗讀課文

1、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道其成功之處。

2、老師指導有關朗讀的要領:

讀音要力求用標準的普通話,注音要正確,特別是古今異讀、變讀、通假字、多音字必須嚴加推敲,查有實據,讀準字音才能讀得流暢,讀準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徹。

斷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古人稱為句讀。文言的斷句水平跟讀者的閲讀面、閲讀量以及文言的基礎、功底和語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規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於文言文的閲讀和理解。比如句首的發語詞夫、蓋等必須斷開,蓋大蘇泛赤壁雲就不可誤讀為:蓋大/蘇泛赤壁雲;另外,斷句跟句法關係密切相聯,主、謂、賓各成分之間一般應斷開;再則,斷句與句意必須一致,不可因斷句錯誤而產生歧義或謬誤。最後,斷句還跟文言的一些語法習慣、文章的感情基調、文體規律、作家作文的習慣、讀者的閲讀習慣等有關。閲讀中均需綜合考慮。

3、在預習並對課文整體內容稍有感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稍有閲讀文言知識的情況下,教師或可帶讀,或可範讀,力爭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達到流利暢達之境。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把握文章的整體,獲得這種文體的語感。

四、研討課文

本文的題目雖有一個記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種記敍文體?它與《桃花源記》、《小石潭記》是不是同一種文體?

本討論題旨在考察同學在預習並熟讀之後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情況;同時藉助比較,讓學生對古文中的記體文言有比較深入的瞭解。

學生的討論可以從下列角度開展:

1、所記的對象和內容。

2、表達方式及語言:

這個問題在本課時最後提出,容同學課後查閲有關文章資料,並分小組討論。

篇六: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説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户、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説明,在具體説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後歸納小結。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閲讀課文

要求:

1、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

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

3、閲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O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説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閲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篇七:《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語言簡潔、周密、生動。

二、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卓越技藝。

計劃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光輝燦爛、舉世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中,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的是微雕藝術。微雕是把書法、繪畫、雕刻融為一體的微觀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魏學?サ摹逗酥奐恰肪褪鞘?百年前我國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二、掃除文字障礙,初步理解課文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範讀課文/[演示文稿:字、詞]請同學們為文章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請同學們結合文下注釋速讀課文。並試分別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結構]

三、研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敍文,為什麼?

這是一篇介紹事物的説明文。題目中的“記”在這裏是描述、摹寫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實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靈活現,使人能領會神奇的刻工。

2、同學們朗讀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總介王叔遠極工微雕(引王説明對象――核舟)

第六段:綜説核舟“容量”,極稱其技。

3、開頭結尾的兩節文字可以看出,説明的對象是什麼?要説明核舟的什麼特徵?

[雕刻技藝的奇巧、靈怪]

文章的全部內容安排實際上緊扣了這樣一個核心。

4、怎樣表現奇巧、靈怪?對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細;氣韻生動。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較“二黍許”即二市分多點,約合0、9釐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約摺合長度2、667釐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長度約合3釐米。具體6、來看看雕刻家在這小小的核舟上雕刻了哪些物,分別有什麼特徵。

讀課文第二段。窗八:刻有對聯,可以開啟。(精細靈巧)箬蓬。

7、整個核舟只有“八分”長,“二黍高”。作為船的一部分,船艙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卻在船艙的説明中強調窗户之多,文字之眾,你以為有什麼用意?

正是抓住重點,緊扣了“奇巧、靈怪”這一説明核心。

繼續看以下各段所介紹的物:楫,爐、壺、手卷、念珠(歷歷可數)。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細若蚊足)。

8、如果只有一堆人和物的堆積羅列,即使再精細也只能叫技術而不是藝術。

9、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人?他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對這些人物的介紹。

10、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

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拭、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11、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為什麼要這樣寫?

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人物刻畫精細(相對於核舟來説,人該佔多大比例?峨冠多髯、衣褶、念珠歷歷可數)神情意態畢肖。

匠心佈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各具特色,意趣盎然。這就不光給人以具體的形象,更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獲得以美的享受,這才叫藝術。

觀賞核舟,恍惚間已經與蘇軾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我們不能不讚歎:正是:雖為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

四、對上述內容的説明是按照什麼樣的順序?全文采用總――分――總的順序。

1.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為序,層次清楚,構思巧妙。

從主到次,――結構完整、層次分明。

介紹人物神情,其順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個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説明舟尾情況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到“居左者”。

五、課文分説部分不是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頭、船尾、船背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從船的中部寫起,有什麼好處?

先寫船中間的船艙部分,敍述它的窗子數量、位置,特別點明右窗扇上刻的是蘇軾的《後赤壁賦》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兩句,左窗扇刻的是《前赤壁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蘇泛赤壁”相照應,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題。

六、具體地介紹了這麼多的內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説得清清楚楚,使人如見其形,如聞其聲,卻只用了四百多字――文字上有什麼特點?敍述跟描寫結合,語言精煉、簡潔、周密、生動。

七、課後作業:

1、仿照本文作法,選取家中的某一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完成在自寫本上。

2.做練習三。

備用資料:

魏學?ド?於1566年,卒於1625年,其所得之核舟為王叔遠1622年(天啟壬戌年)所刻,為王氏晚年所刻。

當第一個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1562年生,1633年卒)在他的有生之年終於用洋人的望遠鏡觀測到日食時,這也就標誌着放大鏡將給中國人的微雕藝術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這樣“貴值兼金價”的工具,是絕不會很快用在工匠藝人之手的。因此,微雕的真正意義上向“微小”的革命,當在放大鏡普及之後。

王叔遠雕刻核舟時,沒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篇八:《核舟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一些字詞的正確讀音及書寫。

2、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的含義和用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教師引導下探究:疏通課文的字詞句,理解全文。

2、合作學習的過程: 主要通過一些有關課文問題的討論解答,學習以空間方位為序,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説明事物。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的卓越技藝。

2、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振興中華而讀書。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1、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培養文言語感。

2、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3、 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學習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部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歎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

(二)、整體閲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1.本文出處及作者簡介。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三)、巡視課堂,掌握學生自學情況,以便為下面的課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據。

(四)、朗讀課文,請三位同學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讚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1.學習第一段。

2.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

(2)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零數,餘數。

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

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明確:説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艙的格局。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2)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説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列數字的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7.齊讀課文第一、二段。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在上節課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掌握重點詞句,領悟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不紊地介紹事物特徵的方法,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工藝美術方面的高超技藝和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導入新課時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

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説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動作、神情。

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説説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的胸襟,説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裏。

5.作者在説明船頭三人時,着墨較多的是誰?為什麼?

明確:這當然是“東坡”。三人中,蘇軾居中,作者起筆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為刻得用心刻得仔細,作者也就説得真切細膩。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説明者當然不能違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這樣説明,才能與其主題吻合。否則,鬆散割裂,不知所云。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説明“珠可歷歷數也”。

(三)、學習第四段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繫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閲一手卷。

(5)橫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段文字説明舟尾情況是怎麼佈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説“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説,從“居右者”説到“居左者”。

4.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動作渲染了一種什麼氛圍?

明確:兩“舟子”雖神情各異,一個“若嘯呼狀”,彷彿是在那裏呼喚清風,顯得悠閒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彷彿在專注聽“茶聲”。但表現了一個共同的氛圍,這就是愉悦、輕鬆、活潑自樂。再加上船楫的“橫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於無楫,有舟子等於沒有舟子的一種放任自流的境界。

(四)、學習第五、六段

1.學生自讀課文。

2.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字詞。

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

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

鈎畫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製作。

嘻,技亦靈怪矣哉:嘻,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3.請思考:這兩段各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第五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頂部的雕制。

第六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

(五)、學生齊讀課文,綜合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敍文,為什麼?

2.文章主體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3.核舟雕刻的主題是什麼?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藝精湛的是哪一句?

(六)、課堂板書

總 概述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術。

船艙

正面 船頭 間

核 順

舟 分 詳寫核舟 船尾 序

頂部

總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

(七)、課堂反饋

⒈給下列字註上拼音。

罔( ) 黍( ) 壬( ) 戌( )

虞( ) 貽( ) 篆( )

⒉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⑵能以徑寸之木( )

⑶高可二黍許( ) ⑷中軒敞者為艙( )

⑸雕欄相望焉( ) ⑹佛印絕類彌勒( )

⑺珠可歷歷數也( ) ⑻鈎畫了了( )

⑼詘右臂支船( ) ⑽其船背稍夷( ) ⒊給下列句子用“/”劃出朗誦節奏。

⑴虞 山 王 毅 叔 遠 甫 刻。 ⑵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為 東 坡。

⒋將下面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⑴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⑵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⒌對下面一句朗讀時音節停頓正確的是:( )

a、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b、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c、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d、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⒍對下列幾句“之”字的指代對象分析正確的是:( )

①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②閉之,則右刻清風徐來…… ③石青糝之

④左臂掛念珠倚之

a、艙雕欄小窗舟身

b、艙頂小窗刻的字左膝蓋

c、艙頂小窗雕欄佛印

d、艙頂刻的字小窗左膝蓋 ⒎翻譯下面兩句:

⑴啟窗而望,雕欄相望焉。⑵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篇九:《核舟記》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閲讀使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的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對象分析:

本班級學生共有50名,其中男生23人,女生27人,全部為住讀生。優生約佔10%,基礎較差的學生約佔15%,中等生佔大部分。從班級整學生的知識體情況看:他們的語文閲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普遍較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的培養。

教學內容分析:

《核舟記》選自蘇教版教材,中學語文八年級下冊,它是一篇説明文,它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蘇泛赤壁;課文細緻地描繪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現了核舟的“奇巧”,讚揚了雕刻家的高超藝術,也顯示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文常用實詞:貽詘屬等;積累常見文言文虛詞:之而等,初步認識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現象。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二)能力目標: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三)德育目標: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增強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瞭解從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學策略:

1、讀想法。

這是一篇實物説明文,要使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核舟各個部分的樣子直到最後在眼前出現它的完整形象,最好的方法是讓學生繪製示意圖。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畫出來。這樣做,既熟悉了課文內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種景物及人物的空間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寫作順序。

2、發現法、探究法。

引導學生學習運用“發現法”閲讀,便於整體感知文意;在學生繪製核舟示意圖、理清文章寫作順序後,引導學生探究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

3、點評法。

文章除了説明外,不乏生動傳神的描寫。篩選文中寫人物情態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閲讀、品味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運用簡潔、周密、生動的語言,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再現“核舟”的形象。

2、難點:完整了解雕刻藝術的構思。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入題,板書課題。

1、語入題。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歎為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為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為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2、書課題:核舟記。

二、新課學習。

1、主學習。

a、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閲讀課文?

b、藉助課下注釋瞭解作者想關情況?

c、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讀通文章把握文章內容大意?

d、瞭解文章結構,概括文章的內容。

e、閲讀課文劃出你認為好的語句並説明好的緣由?

f、通過讀課文把握作者的寫作方法。

2、作學習。

(1)同桌或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

(2)班級討論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3、交流反饋。

(1)關於作者。

①學生自學後,指名試答。

②師:激勵、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魏學伊魏學洢(約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現在浙江省嘉興市)人。其父親魏大在明熹宗時做“給事中”官,因上流指責權奸魏忠賢結黨樹威,被逮捕下獄。魏學洢盡力營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獄中,學洢痛父冤枉,晨夕號泣,自己又受到閹黨迫害威逼,不久悲憤而死,只活了30歲。他一生沒做過官,生前好學善文,撰有《茅檐集》。

(2)詞語積累。

①播放課件:

罔()、貽()有、奇()黍()、糝()、髯()、褶()、膝()、篆()、狹()。

②學生觀後,指名試答。

③師:激勵、點評、補充。

④投影明確。

(3)朗讀指導。

①播放課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珠歷歷可數也

②學生觀後後,指名試答。

③師:激勵、點評、補充。

④投影明確: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遠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珠/歷歷可數也

(4)字詞把握通假字。

①播放課件: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

詘右臂支船

左手依一衡木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②學生觀後,指名試答。

③師:激勵、點評、補充。

④投影明確:

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證書之外再加零數

詘右臂支船詘通曲:彎曲

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橫:跟地面相平行的(跟豎直相對)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

(5)詞的活用。

①播放課件: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箬篷覆之

石青糝之

居右者椎髻仰面

②學生觀後,指名試答。

③師:激勵、點評、補充。

④投影明確: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冠:名詞用作動詞,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詞作狀語,用竹葉做成的船篷。

石青糝之石青:名詞作狀語,用石青。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詞用作動詞,梳着椎型髮髻。

(6)重點句子

播放課件: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

④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⑥技亦靈怪矣哉!

學生觀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都能順着原材料的格局來雕刻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長着濃密鬍鬚的是蘇東坡。

③其人視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爐子,神色平靜。

④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筆劃像蚊子的腳一樣細,筆筆清楚,顏色是黑的。

⑤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是挑揀狹長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靈怪矣哉:這種技藝,也真夠奇妙的了!

(7)譯文:

①學生自學課文後,指名試答。

②師:激勵、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明朝有個特別手巧的人名叫王叔遠,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房屋、器具、人物,以及鳥獸、樹木、石頭,沒有不順着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情態。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來刻的是蘇東坡坐船遊覽赤壁。

船從頭到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高大約兩粒黍子左右。中間高起並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着它。旁邊開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開窗户來看,雕刻有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户,就看到右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着“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用石青塗在刻着字的凹處。

船頭坐着三個人,中間戴着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鬍鬚的人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魯直在他的左邊。蘇東坡、黃魯直一起看一幅書畫橫幅。蘇東坡用右手拿着書畫橫幅的右端,用左手輕按魯直的脊背。魯直左手拿着橫幅的末端,右手指着書畫橫幅,好像在説什麼話。蘇東坡露出右腳,黃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着身子,他們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書畫橫幅下面的衣褶裏面。佛印極像彌勒菩薩,敞開胸襟露出兩乳,抬頭仰望,神態表情和蘇東坡、黃魯直不相關聯。佛印平放着右膝,彎曲着右臂支撐在船上,並豎起他的左膝,左臂掛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着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個船工。在右邊的人梳着椎形的髮髻,仰着臉,左手靠着一根橫木,右手扳着右肢趾頭,好像大聲呼叫的樣子。在左邊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爐子,爐子上面有個壺,那個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那隻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字跡)細小得像蚊子腳,一勾一畫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着篆文圖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葉做的。船篷,刻有船槳,刻有爐子;刻有茶壺,刻有書畫橫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竟然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桃核中又長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8)理清説明的內容及順序。播放課件:

①學生學習課文後,指名試答。

②師:激勵、點評、補充。

③投影明確:

明確:本文結構屬於總一分一總,開頭總寫,由評論引入所要説明的事物,結尾再總寫,在總述事物概貌的基礎上再作扼要的評論。

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時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藝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來及其主題。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詳細介紹核舟的形狀、結構,敍述各部位的人與物的神情狀貌。這是全文的主體。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總括核舟上的人,物種類和數字,讚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藝。

(9)總結內容:作者同對核舟形狀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細緻描述,説明雕刻家構思的巧妙,讚揚了他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偉大成就。

(10)語言賞析。

播放課件:

①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③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觀後,指名試答。

師:激勵、點評、補充。

投影明確:

第一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與蘇黃形成宣明的對比。

第二、三句描寫細緻入微,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得,一個神情專注,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氛圍。

(11)寫作技巧

歸納本篇説明文的一些寫作技巧如下:

1.以空間為順序,層次清楚、主次分明。

2.語言簡練、準確、生動。本文中的數詞用法跟現代漢語裏的不同,中間沒有量詞介入,直接修飾名詞。

三、教學評價與反思:

評價:本節教學教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實施三維對話,讓學生自主地讀,鼓勵學生交流學習,合作探究學習。教學評價恰到好處,再跟定的同時,融入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和滲透,把評價與課文的情景預警聯繫在一起。學生基於生活背景差異,對課文的印象,對重點詞句的把握、想法不盡相同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充分展示學生個人的學習所得,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的個性化見解,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生生、師生在互相欣賞,互相真誠傾聽中學習、發展。

總結反思:《核舟記》是古代説明文的精品,篇幅雖短,僅400餘字,卻完美地展現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合理安排説明順序,先概括介紹,然後按船艙、船頭、船尾船背順序具體説明,最後歸納小結。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的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地説明。這給我們作文以極大的啟發。

四、佈置作業。

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一工藝品,作簡要介紹,寫成一篇短小説明文。

篇十:《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説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解讀課文內容。

2、瞭解結構形式,説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把握結構。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雲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説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潰?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範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註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後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後老師釋疑並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説):

1、重要詞語:⑴ 奇巧;⑵ 為;⑶ 罔不因勢象形;⑷ 嘗:曾經;

⑸ 貽;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説)

提問:根據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麼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麼?

明確:

⑴ 空間順序;

⑵ 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遊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後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佈置作業

1、朗讀全文,並背誦第2段。

2、完成閲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説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 詳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態、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着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第6段)

篇十一:《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一些文言詞語、句式。

2、瞭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掌握本文運用説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

2、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探明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文章生動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頌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學習它,有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感情。

【重點與難點】

〖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説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説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國古代流傳下來許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誰來講給我們聽聽呢……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遠的故事,他能把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動再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核舟記》。(板書文題、作者)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課文,力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教師提示並領讀以下內容(投影顯示):

⑴ 注意以下字的讀音:

罔(wǎn??)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⑵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確讀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2、學生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確讀、準確譯的學習任務,學生互動共同研究解決閲讀理解方面的疑難問題。教師巡視各組,隨時答疑釋疑。

三、整體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寫作順序

1、疏通文意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發現,“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以此為話題進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學生仔細研讀課文,繪製核舟示意圖,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

按照課文內容,一步步繪製核舟的簡單示意圖,看誰畫得既準確又逼真。然後選畫得最好的同學出示自己繪製的示意圖,介紹示意圖,複述課文內容。

3、理清文章的整體思路,弄清作者的説明順序。

⑴ 教師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整體思路。

明確: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開頭第1段總説,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中間(2~5)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最後(6段)總結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⑵ 辨明説明順序。

提問:在課文的主體部分,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介紹核舟的?

明確: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先整體後局部。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整體介紹核舟的體積,接着寫舟的中間部分船艙,然後介紹船頭和船尾。

多媒體顯示主體部分的説明順序:

整體―船艙―船頭―船尾―舟的背面(局部)

學生齊讀2~5段。

⑶ 探究思考:

提問: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船艙→船尾”的順序寫,而將船頭和船艙的順序顛倒,請探究這樣寫的原因。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明確: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船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可以關閉,這樣説可以引發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船艙無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説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而且可以使讀者初步感受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

4、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四、品析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1、問題討論,引導學生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提問: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説明這次水上游覽者是蘇軾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別人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説明是“泛赤壁”呢?

學生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

教師可就第2個問題稍作點撥:至少有三個地方説明是“泛舟”。第一,從“蘇、黃共閲一手卷”可知船行並不快;第二,從“舟尾橫卧一楫”船漿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從“舟子”“居右者……若嘯呼狀。居左者……若聽茶聲然”可知“泛舟”。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藉助作者細緻的觀察。看來,寫好説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2、揣摩語言,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多媒體顯示:

揣摩下列語句:

⑴ 蘇、黃共閲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⑵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⑶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⑷ 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四句話。教師示範分析⑵句: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脱不羣的神態,放浪形骸、超脱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師生一起評點:如⑴句描述蘇黃二人泛舟時的閒適心情,二人共閲一手卷,顯得那麼情深意篤。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卻了現實的煩惱,這是何等曠達的襟懷啊。如⑶⑷句描寫得細緻入微,神韻畢具,惟妙惟肖,一個悠閒自在,一個神情專注,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快、愉悦的氣氛。

學生自選其他一些説明生動的語句,自主品評揣摩。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説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説明事物時不應是呆板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3、教師請五位同學上台表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態、動作。

五、課堂小結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説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致,確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説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篇十二:《核舟記》教學設計

這個東坡,“峨冠”而“多髯”,這是多有特點的“裝扮”!但,這句的第一個詞既非“多髯”又非“峨冠”,而是“中”――這個位置,與其説,顯示了他在這三人中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倒不如説,它體現了這個形象在作者和雕刻者心裏的位置。也許,王叔遠為散文裏的那個故事動了情,這才有了他想言説的這個主題:大蘇泛赤壁。所以他的視角,也該是蘇軾的視角。自然要先引出這個人物!

同樣的,一隻小船顯著而重要的位置,你也很難説是船艙。

王叔遠的奇巧之處,不在於可以惟妙惟肖地模擬一隻小船、一些人物,而是可以講述一個故事。之所以先寫船艙,不為別的,只因為窗架上刻的那十六個字: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這顯示着出行的背景、活動的環境和心境,渲染着“泛赤壁”的主題,暗示着此行的浪漫――那或許是一個祥和寧靜的秋天的夜晚、一個微風送爽的晴朗的日子……而如果,這一路還有好友相伴呢?

上次班會,黃同學給我們介紹了暑假遊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許多照片、許多未曾見過的風景。可是,我倒更希望能看到照片背後的故事,因為對於一次旅行而言,重要的不是去哪兒,而是去那兒的人是誰?以及,你是與誰同行。

那麼,這種朋友間的親密有沒有體現呢?

――“撫”、“共閲”、“各微側”、“兩膝相比”……

翻譯和講解之前,安排兩次學生活動。

一次模仿蘇軾和魯直,一次模彷彿印;分組進行,比較差異。

這其間,我(隨機)設計瞭如下問題:

1、“各微側”,“側”向何方?因何而“側”?可見什麼?

(注意上述詞語之間相互的照應;可見關係的親密和志趣的相投)

2、既然是“各隱卷底”,怎可知道“兩膝相比”?

(雕刻藝術的“言下之意”、“不言自明”,含蓄的美學;另可知“坐着”的姿態)

3、聽老師講解“袒胸露乳”為什麼“暗笑”了?為什麼有同學要幫模仿者的鞋子脱掉?

(暗懷着羞澀,不適合做而做了,不方便講而講了,可見文化與道德的約束;由鞋子問題想到佛印極可能赤腳在船)

4、據此猜測,“與蘇黃不屬”該是怎樣的神情?為何只道“不屬”而不明説?

(樂陶陶;顯示了另類、暗示了差異;給人想象的空間――惹人聯想和想象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具體細緻、惟妙惟肖地描繪;一種是在信息齊備的條件下,留白)

5、從佛印的情態出發,看他所求的人格怎樣?與蘇軾們的差別。為何有別?

(温厚、慈悲、豪放、豁達、坦蕩、看透名利、看破紅塵、不拘小節)

6、作者卻與這樣的人做朋友,這怎不耐人尋味呢?

(可見靈魂上的共通和表現上的差異。有詩文為證……)

7、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去哪兒,而是和誰一起去。核舟的真主題是什麼?

(不是一件事,而是一段“情”)

8、雕刻如此精妙絕倫的核舟,能隨便送人嗎?王叔遠為何能製作出這樣的工藝品,又為何要將他送給魏學?ィ?你明白了嗎?

(這是情感的力量。世間任何精美的器物,都是心靈的創造,僅僅有時間的付出是遠遠不夠的)

每讀《核舟記》都有震撼。

每一個枝節、每一處臟器,都如此考究!連所用材料都是千挑萬選的。

這是對天地自然的崇仰與膜拜。

為了它,這個常熟人一定耗去了不少時日,一定遺失了許多悠閒的時光,一定放棄了很多賺錢的機會,説不定,他也謝絕了許多宴請,婉拒了許多作報告和巡迴展覽的邀約……把所有的精力與熱情交付於這微小的物件。

沒有任何功利之心。只為了完善它、豐富它、喚醒它。給它生命,讓它不朽!

然後,輕輕地盛放在這個朋友的手裏。讓他用自己的温度去觸摸核舟的温度。

你告訴我,天下還有比這更浪漫的事麼?這是如此怒放的詩意!

所以我相信,在那樣一個時代,詩歌正健碩地活在許許多多凡人的心裏。

所以我更願意相信,所謂《核舟記》,其實是一首友誼的讚歌!

因為那是一顆多麼固執又多麼簡單的心!

篇十三:《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和空間説明順序。

3、收集我國民間藝人的故事,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

教學步驟

一、課前積累

1、字音字形儲備。

貽八分有奇黍箬篷

髯虞山倚舟楫

腳趾衣褶壬戌篆章

矯首昂視

2、解釋下面加點的字詞。

徑寸之木

為宮室、器皿

罔不因勢像個形

貽餘核舟一

蓋大蘇泛赤壁雲

高可二黍許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矯首昂視

其兩膝相比者

與蘇黃不屬

船背稍夷

勾畫了了

曾不盈寸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3、收集資料作業。

(1)從網上收集作者的有關資料,班上交流。

(2)瞭解《虞初心志》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瞭解其特色,課外閲讀《虞初心志》。

(3)從網上收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有關資料,班上交流。

二、整體感悟。

在師生問答中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其寫法:

1、本文的説明對象是什麼?它有什麼特點?

2、文章按照什麼説明順序來説明的?

3、從文章中你瞭解了哪些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你能用自己的話準確地告訴你的同學嗎?

三、導讀設計。

導讀設計卡

1、本文名為記,是不是記敍文,為什麼?

2、窗上對聯為什麼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16字,而不刻別的字?

3、記船尾兩個舟子的姿態與活動,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麼特點?

4、文章是怎樣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和空間順序進行説明的?

5、課文的分説部分不是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部、船頭船尾的順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6、品味語言》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四、鞏固所學,延伸拓展。

1、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用你學習到的美術知識,展開豐富想象,畫一幅核舟圖,班上交流。

3、仿照本文的寫法,選取家中的某一種工藝品,作簡要的介紹。(150字左右。)

五、板書設計。

核舟記

總説:介紹王叔遠的高超技藝,點明“核舟”的主題。

分説: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和舟上的情景。

總説:概括全文並讚頌雕刻藝術的精湛。

六、佈置作業。(略)

篇十四:《核舟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

2、學習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空間説明順序。

3、積累文言詞彙,理解課文的大意。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解讀課文內容。

2、瞭解結構形式,説明順序。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把握結構。

篇十五:《核舟記》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我國的微型雕刻藝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堪稱一絕。

舉兩個例子:

1、三千多年前,甲骨上已刻下讓我們今天用五倍放大鏡才能識讀的文字;

2、唐代,能在象牙筆桿上雕刻鐵馬雲雕的將士行軍路;

(屏幕欣賞《孫子兵法》竹筒微雕、雞蛋微雕)

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古文《核舟記》,記錄的就是我國古代微雕藝術,讀來令人驚喜(屏幕顯示課題)

二、題解(屏幕顯示核舟形象)

核舟:根據課文內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記: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

題意:介紹説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三、識記下列詞語的讀音、字形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 奇(jī)

詘右臂支船(qū)

四、聽錄音範讀,學生朗讀課文

五、理清文章結構

提問: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全文的結構是怎樣的?

明確:結構形式:總分總

(第1段) (第2~5段) (第6段)

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本課時講解分析前兩段)

具體方法:請學生參照註釋和老師的提示,讓他們互相討論,然後分別講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後老師釋疑並明確意思。

第1段(總説):

1、重要詞語:⑴ 奇巧;⑵ 為;⑶ 罔不因勢象形;⑷ 嘗:曾經;

⑸ 貽;⑹ 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

2、根據以上詞語,學生討論譯出大意,老師再明確意思。

3、概括文段大意: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

4、朗讀:

第2~5段(分説)

提問:根據方位詞語,這幾段按什麼順序介紹核舟?各段介紹的重點是什麼?

明確:

⑴ 空間順序;

⑵ 各段介紹的重點:

第2段(船的結構)第3段(船頭遊覽者蘇軾、魯直、佛印)第4段(船尾舟子二人) 第5段(船的頂部,題名、篆章)

疏通第2段文意:

具體方法:同第1段相似。

1、指出重要詞語。

2、學生討論後講解大意,老師再明確。

3、概括出文段大意。

明確:

第2段:介紹核舟的大小和格局。

4、朗讀。

七、佈置作業

1、朗讀全文,並背誦第2段。

2、完成閲讀思考題。

〖結構圖示

概説核舟之奇巧,引出由來(第1段)

船體設計的大小、格局(第2段)

核舟記 詳述核舟之精妙 船中人物的神態、動作(第3、4段)

船背技師的題款、着色(第5段)

總括核舟,發出讚歎(第6段)

標籤: 核舟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69dq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