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我能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我能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好詞佳句。

我能充滿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説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學習重點:解決課文的生字詞,並積累語言。

知識鏈接:

地震前兆指地震發生前出現的異常現象,巖體在地應力作用下,在應力應變逐漸積累、加強的過程中,會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質發生如地震活動、地表的明顯變化以及地磁、地電、重力等地球物理異常,地下水位、水化學、動物的異常行為等。概括性稱這些與地震孕育、發生有關聯的異常變化現象為地震前兆(也稱地震異常)。它包括地震微觀異常和地震宏觀異常兩大類。

預習任務:

1、正確大聲的朗讀課文。

2、自學生字詞,利用工具書理解課文中的生詞。

3、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生字詞自學情況,學習鞏固生字詞。

2 、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分角色朗讀父親及兒子的對話,與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我來闖關:

1、洛(    )磯    瓦(  )    廢(   )

(     )抖     (    )炸   (     )亂

2、解釋詞語:昔日  、廢墟、疾步、絕望、瓦礫、破爛不堪、等詞語。

3、課文講述了( )發生在( )的大地震中,一位父親( )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            )的感人的故事。

學習收穫:

知識延伸:

找一找並蒐集相關地震的知識。

國小高效課堂導學案(語文第九冊)

班級       課 題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課 時   第2課時

主備人         審核人        組 別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學思路

(糾錯欄)

學習目標:

a、我能領悟作者抓住人物語言、外貌、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b、我能體會到父親與兒子的“了不起”

學習重點:

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預習任務:

正確流利的大聲讀課文。

勾畫出文中描寫父親和兒子外貌、語言、動作的句子並大聲朗讀。

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愛的偉大。仔細品讀相關段落。

自主、合作、探究:

1、課文第二十自然段,父親顫抖的説“出來吧,阿曼達!為什麼顫抖的説,應該高興才對。

2、文中細緻的描寫了父親和兒子的語言、外貌、動作,勾畫出來,並談談你的感受和體會。

3、你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父親,我們來評一評。

4、編排課本劇。

三、達標檢測

1、課文結尾為什麼説:“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文中反覆出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2、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請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四、學習本課後我的收穫

知識延伸:

收集有關的課文讀讀,如朱自清的《背影》和描寫母愛的課文《秋天的懷念》

誦讀古詩《遊子吟》表達母愛的古詩。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篇二

一、設計指導思想

本課的教學是以“以學生自讀自學、合作探究為主線”的指導思想而設計教學的,注重教師引導的過程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為目標,注重為學生的理解、感悟,積累搭好橋樑,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感受道閲讀的興趣,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學會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每一位學生得到紮紮實實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國小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S版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用平實的語言講述了有一年發生在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生命危險,抱着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經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了兒子和同學的感人故事,文章雖然語言比較平實,但描寫具體,情感真摯。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理解課文內容並不難,而真正理解父子之間的真情,是有一定難度的。

三、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以父親在救助兒子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父親對兒子説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為主線,寫出了父與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於教學。

但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本有較大的差距,怎樣才能在學生與文本之間搭設一座橋樑,讓學生逐漸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薰陶,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關鍵,好在四年級的學生正是自我意識強烈,而且感情比較豐富的年齡,這篇課文課文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及心理特點,我感覺只要方法得當,這篇課文的教學是對他們盡行感恩教育的好選擇。

四、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學會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3、領悟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五、教法學法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利用課文中的情感資源,設計有感情的導語,把學生帶入到課文課文所創設的情境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豐富想象後的語言訓練為主線,充分利用課文中的資源,抓住課文中的兩條線,一是在父親挖掘過程中的表現和其他父母進行對比,二是夫妻的挖掘表現與兒子在黑暗的廢墟底下的對照。讓學生在這樣的對比中體會父親的偉大、了不起以及兒子的了不起。

六、媒體選擇

幻燈片、地震錄像片段

七、教學程序

(一)談話導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地震帶來的巨大災難。教師安排了汶川地震中的一段視頻錄像,學生觀看。觀看後,提問:“你們想對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孩子説些什麼?”接着提問“假如你在黑暗的廢墟中會怎麼想,怎麼做?”

(二)回顧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説説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2、再次默讀課文,説説對課文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印象最深的是那句話?

(三)再讀課文,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學習。

1、學生很快就會找到父親挖掘的那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我就用導語引導:突如其來的地震,把很多孩子都埋在廢墟地下,哪有父母不心痛孩子的,他們都無比悲痛,看到這樣的廢墟,他們都怎樣啦?(讀第5自然段)而這位父親又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2、在學生回答後,我讓學生對過去的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後的父親的想法、兒子的想法進行想象。時間一分一秒地流失,父親的意志受到了考驗,兒子的生命也受到了考驗。引導學生思考:兒子在這個過程中,為什麼能這樣頑強的堅持下來,從而引導學生説出“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是兒子生存下去的精神力量,也是父與子相互信任基礎。教學中,不是穿插學生的朗讀,更好體會父親的偉大父愛父與子之間的相互信任。

3、在理解父親挖掘過程中那種堅定的信念時,讓學生對“人們搖頭歎息着走開了,都認為父親因為失去孩子過於悲痛,精神失常了”進行討論。這時候的父親到底有沒有精神失常。學生通過討論,明白了父親心中堅定的信念。

(四)總結課文

1、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感受?

2、延伸、這對父子不僅感動了我們,更感動了周圍的人,想象周圍的人看了後會怎麼説?

八、教學評價設計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在交流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能夠正確、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梳理出父親的愛與執着。在交流“他挖了8小時,12小時……”這個段落時,我採用了讓學生回答為什麼不直接用挖了36小時這種方法,目的是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親的了不起。

在交流“我告訴同學們不要害怕,……”這一段落時,我採取了我敍述讓同學們閉上眼睛想象的環節,然後説出在廢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時的阿曼達會想些什麼?説些什麼?

這樣既能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初步學會揣摩人物的心理,捨身處地的思考問題,初步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又能使學生受到高尚道德情操的薰陶。實現了課程標準中“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這一目標要求,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再次質疑完畢後,我主動引出有父愛老師想到了母愛,並配樂朗讀我搜集的一篇文章,然後聯想自己的父母為自己做的日常瑣事,並佈置把其寫成文章,最後向學生推薦書目。這樣做的目的一是拓展學生的思維,加強學生的積累,讓學生見識各種方式的愛;二是《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文章描述的父愛是必較外顯的,而且是用地震這一特殊情況來展現的,可以説比較驚天動地,學生可能誤以為只有那樣才能稱的上愛,我講述文章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平實中也能見真情,讓學生懂得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事雖然平凡,並且他們認為是很平常、很應該的事,其實並不是那麼簡單的,這簡單、平凡中藴含着父對他們深深的愛與濃濃的情。從而使他們受到更加深的感恩父母的教育。

總之,無論是教學的總體設計,還是某一問題的確定。我都始終注意力爭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紮紮實實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關注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與落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進入更高年級打下紮實的語言基礎。

語文教案-《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最後一句話的含義。

3、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

4、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特點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講生活中的一則實例,讓學生談感受:

曾有這樣一則報道:有一位母親買菜回家,突然看見自己三歲的兒子正從自家五樓的陽台上摔下來。這位母親一下子從很遠的地方跑過去,居然接住了小孩。後來,消防隊員做了一個實驗,讓這位母親從同一地點、同一時間跑過去,這位母親卻接不住一個沙包。這是為什麼呢?

2、揭示課題:

了不起的母親瞬間爆發了超常的愛的力量,避免了慘禍的發生,拯救了孩子。當地震災害突然降臨時,父愛又會爆發出怎樣的力量呢?1994年,當巨大的地震的危害侵襲美國洛杉磯時,有一對父子演繹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動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十七課──《地震中地父與子》。板書課題並讓學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

⑴ 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的句子認識生字和新詞。

⑵ 用“~~~”畫出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⑶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小組內互讀課文,交流學習收穫。

3、全班交流:

⑴ 檢查生字、新詞的讀音,重點記住“墟、礫、顫”等字形。

⑵ 初步彙報自己深受感動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悟

1、默讀課文,思考:

⑴ 用比較簡潔的話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⑵ 讀了課文有什麼感受;

⑶ 劃出不懂的詞語、句子,試着提出不懂的問題。

2.全班討論:

⑴ 用簡潔的話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⑵ 談談讀了課文,自己有什麼感受。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二、細讀課文,與文本對話

1、學習第2、3自然段:

⑴ 自讀。

⑵ 議一議:

此刻,父親的心情怎樣變化?

出示句子: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⑶ 説話訓練:

阿曼達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很苦惱,父親會……

阿曼達在和同學踢足球,腿骨折了,父親會……

⑷ 師小結。

2、學習4~23自然段:

⑴ 自讀課文4到23自然段,邊讀邊體會哪些地方讓你感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上記號,也可以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⑵ 彙報:

師根據學生回答相機理解4~11自然段最令人感動的句子。

⑶ 學生分角色讀一讀。

⑷ 小結:

對第12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師:是啊。在我眼裏,這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段話,而是一首飽含父愛的詩,輕你們各自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

出示: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有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② 指名讀。

③ 比較句子,你更欣賞哪一種表達方法?為什麼?

出示:

a、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

b、他不停地挖,挖了36小時。

④ 出示:

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到了什麼?

⑤ 小結。

⑥ 讀一讀這首詩。

對13到23自然段的理解:

① 師生合作讀13到23自然段。

② “不!爸爸。……”從這句話大家體會到了什麼?

師:父親不顧一切地挖,兒子堅韌不拔地等。因為他們都有一個信念:無論發生什麼我們都在一起。憑着這樣的信念,他們不僅一家團聚還救活了其他13個孩子,這真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3、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三、拓展,體會父母之愛

推薦讀《背影》、《遊子吟》。

【板書設計】

17、地震中的父與子

信念

總會在一起

了不起

【作業設計】

1、請你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礫下,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爸爸媽媽,有的只是14個七歲的小夥伴,阿曼達和小夥伴們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

2、閲讀: 《背影》的精彩片段

他望車外看了看,説,“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走到那邊月台 ,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很胖,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 ,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 ,心裏很輕鬆似的……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冀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中講述了一對了不起的父子在生死麪前的一個感人故事。課文編寫的意圖是使學生受到父子情的感染,學會愛人,增強做人的責任感。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感受父親對兒子無私而真誠的愛;感悟兒子對父親的信任。

2、從讀中感悟,從讀中體會地震中父與子的偉大。

3、引導學生與主人公進行對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教學重、難點:

1、瞭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經過,感受父愛的偉大。

2、讓學生明白這對父子為什麼了不起。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播放製作有關地震的錄相片]。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上課前先觀看一段錄相片,請大家認真看並説一説看過後你有什麼感受?如果你正處其中又會怎樣呢?(生談感受)

剛才同學們看到的是大地震的情景,給人的感覺確實是驚心動魄,地震中也會發生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事,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發生在一次大地震中的一對父子身上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這個感人的故事?生:想。(板書課題:地震中的父與子)

二、想象畫面,引讀悟情

1、自由讀文,要求:

(1)藉助字典,結合課文中句子認識本課生字和新詞。

(2)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課文講述的是1989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同伴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

2、讀第十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想象。

3、生彙報,指導朗讀。

生:我看到父親滿身都是灰塵,可他什麼都不顧了。

生:我看到父親的手指摳破了,手上全是鮮血。

生:父親的眼睛腫了,佈滿了血絲,他也沒有停止。

師:同學們説的多感人啊﹗把你們想象到的融入到朗讀中,自己試着練一練。(指名讀,評讀,齊讀)

三、品讀感悟,深入情境

1、默讀課文,要求:

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地句子,在小組內交流。

2、學生默讀課文,小組交流學習收穫。

3、除了剛才學習的,文中的哪些描寫還使你感動?

引導學生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

(1)“在混亂中,一位年輕的父親安頓好受傷的妻子,衝向他7歲兒子的學校。”(這個句子説明父親得知兒子有危險。“衝”字,這個動作體現了這位父親急切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的情況。)

(2)“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父親以為兒子已經死了,他感到極度痛心,體現了他失去兒子的悲痛心情,是去,心愛的兒子不在了,父親發自心底的痛苦聲,該怎樣讀呢?(絕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讀,評議,齊讀。

(3)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陣後,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對兒子説的一句話:“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向起!他堅定地站起身來,向那片廢墟走去。”(從這兒可以看出父親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兒子會記住他的話,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堅定地站起身來,並向廢墟走去。那麼該怎樣讀這段話呢?請大家分小組討論後評議,齊讀)

(4)兒子看到爸爸來救他,自信地告訴爸爸,他曾經對同學説的話:“只要我爸爸活着……,他總會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兒子對父親的信任,他堅信父親會來救他。即使在最危險,最艱險的時刻,兒子的信念都沒有動搖,父親也正是由於那句話——生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

指導讀:這句樸實的話終於讓父子團圓,心中即有千言萬語,而激動人心的場面往往是通過言語來表現,請你試一試怎樣讀才能把父子重逢後的激動與喜悦之感讀出來呢?(小組分角色讀,男女生讀,師生讀)

(5)兒子還是個無私的人,在父親救他的時候,他讓同學們先出去,要父親救他人,而這又是那樸實但真切的語言——生接“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知道你總是會跟我在一起的。“

是呀,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一句話牽着兩顆心,因此,阿曼達被救後,這對——(引讀)了不起的父子無比幸福地擁抱在一起。

四、總結全文,發散思維。

1、總結:這是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學習後,你有什麼感受?想對文中的父親和兒子説些什麼嗎?

2、學生講

3、感受多麼深呀,回家後把你們的感受對父母説一説,或記在你們的日記本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ykk1d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