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荷塘月色》公開課精品教學設計【多篇】

《荷塘月色》公開課精品教學設計【多篇】

《荷塘月色》公開課精品教學設計【多篇】

《荷塘月色》教案 篇一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自讀課文,準確認讀、解釋加點的字(如:1、煤屑路2、蓊蓊鬱鬱3、彌望4、裊娜5、倩影6、脈脈的流水……)想一想,1927年春夏中國的社會狀況思考:全文寫景狀物的主體部分是哪幾個自然段(以上預習內容可酌情增減,何時檢查也可靈活)

講授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國中時學過他的什麼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歷還知道些什麼?

(以上答問可靈活掌握,以下教師簡述)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鍊成長為“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複雜心情和了解他為什麼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播放錄音(或教師表情朗讀)

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於北京清華園

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啟發指導:以下提供一種示例,其他可從“專項評價”中,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容,進行歸納。

第1段 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觀荷塘

第4段 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結構為: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以上可適當使用板書或卡片或熒屏演示等多媒體)

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 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 可聯繫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説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藴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小結作業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以此引入新課)

景物描寫

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 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引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句的比喻特點:

本體—花香(作用於人的嗅覺)

喻體—渺茫的歌聲(作用於人的聽覺)

立於微風中嗅那馨香,時有時無;聽那遠處歌聲,時斷實續,溝通了不同類的感官。這也恰恰説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鑑賞 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採用討論式)

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於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仍可佈置其他作業)

《荷塘月色》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朱自清憂國憂民之情。

3、啟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朱自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朱自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説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還被譽為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説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悦,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閲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朱自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朱自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朱自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朱自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朱自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朱自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才這位同學複述朱自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朱自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裏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才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為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蹤,請看朱自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朱自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朱自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着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朱自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朱自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裏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朱自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朱自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才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朱自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朱自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朱自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朱自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説説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着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朱自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裊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裊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為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朱自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為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説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朱自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着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為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裏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為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為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裏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朱自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為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説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湧上朱自清的心頭,所以熱鬧

一點也沒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朱自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朱自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 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裏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裏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佈置作業

《荷塘月色》教案 篇三

一、關於《荷塘月色》的感悟:

在教學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讀過這篇課文。我不認為傳統的教材分析可取。我完全拋棄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筆,自己的頭腦去鑽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結果我有了很多獨特的想法。比如我發現朱自清帶上門出去前他其實是很想同人交談,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與他共享這份苦悶,我想他就不會如此不平靜如此寂寞了。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覺,他必須尋找一個傾訴的對象。這時候就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

我認為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與荷塘――他心目中藝術的美,或者説簡直就是他追求的“藝術的女人”對話。他本來一直處在一種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傾訴的對象,找不到心靈相通的人。他在煤屑路上走,他體驗着一個人的自由,他説他喜歡這樣,但這看來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還是不甘心寂寞,他還是在尋找對話的客體。於是他開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實不是“受用”,而是和這樣一個寧靜幽美的月下荷塘展開了對話。

既然是對話的客體,當然不是靜靜美麗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斷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藝術的女人”。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體態輕盈、隨風起舞的,有羞澀如明珠般閃爍的,還有通靈清透的出浴美人。這些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盡現其嬌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聽到了美人渺茫的歌聲,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絲顫動。

“藝術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虛化幻化,她們開始做夢,那是一個朦朧而美好的夢,讓人不忍心去觸碰,唯恐不小心驚動了夢中靜謐、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無奈,只能把視線移開荷塘,移向四圍,像鬼一樣黑黢黢的樹影中,他終於又發現了新的藝術女人,新的對話客體――丰姿綽約的楊柳。楊柳的倩影是無論什麼煙霧都遮擋不了的,連影布荷葉都顯得那麼和諧,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諧和的演奏。他很高興,但是楊柳似乎沒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總是讓人覺得無法接近。於是作者再尋覓新的對話者,然而沒有了,他的視線越過了樹梢,看到遠山,看到樹縫裏的燈光,聽到嘈雜的蟬聲和蛙聲,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靈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對話,他沒有心情了。他再次感到落寞,他説“我什麼都沒有”。

他不甘心沒有人與他對話。他回想起古代的女子,他們是多麼活潑可愛,唱着豔歌去採蓮,那個風流的季節多麼讓人嚮往,但一轉念,嚮往歸向往,還是不能回去與他們對話。

沒有對話的人好讓人惆悵啊。作者覺得自己像《西洲曲》裏的女人,唉,想着想着,不由得懷念家鄉了,也許只有家鄉才能找到真正可以對話的人。

他帶着一腔無處訴説的失落走着,走着,已然看見過去的一切,繼續罷。苦悶,暫時放在心裏。待來日希望找到紅顏知己,讓我傾訴鬱結已久的煩悶罷。

他尋找一個知己,一個可以領會他的內心可以聽他傾訴的www.知己,在他心中,這個知己只有藝術的女人才可以充當,他最後仍然失望了。

二、教學目標

(一)、文學角度

1、瞭解朱自清其人其作

2、瞭解散文這一文學體裁

(二)、寫作角度

1、體會散文的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散文準確生動的用詞方法

3、學習散文使用多種修辭的表現手法

三、教學重點

(一)、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二)、生動準確的用詞

(三)、多種修辭手法

四、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如何讓學生體會景中包含的感情,情觀照下的景

五、教學方法:

體驗法 品味法

六、課時設想

共兩課時,提前發朱自清生平資料給學生。

第一課時:文本解讀

通過通讀課文,想象、體味、感受作者的情及月下荷塘的景,瞭解情景如何自然交融,掌握本文寫作脈絡。

第二課時:藝術品讀

包括品讀詞語和品讀修辭兩部分。

七、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指導思想:先不瞭解背景等,直接進入文本感受、品讀,課後再請同學結合背景驗證自己的理解

1、作者及背景簡介(有提前發下去的材料,略)

2、請學生讀課文,讀得時候注意(15分鐘)

1) 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作者的心情

假設你是作者,你不寧靜,你想着出去走走,你來到煤屑路上,你看到這樣的荷塘,你看到這樣的樹影,你會想到什麼?你會感到什麼?

如果你想得和他想得不同,如果有疑問,請一定記下你的疑問。

例如:“頗不寧靜”想想自己什麼時候頗不寧靜?不寧靜的時候最希望作甚麼?

2) 找出本文的感情基調

你在體驗過程中,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情如何?

3) 理出作者的行動和思想脈絡

4) 寫出自己的疑問,小組討論

3、提問,通過提問帶領大家走入課文

1) 散文貴在“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題眼在哪裏?本文給你的整體感情是什麼樣的?

2) 寫出本文的寫作線索,找出過渡型的詞眼和語句。

3) 本文的感情是按照一個什麼順序發展變化的?

4) 文章中作者的行動路線是什麼樣的?作者在行動過程中視線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5) 直接寫景的部分是哪些?景中是否有情?如果有,情是如何融入景中?請舉例説明。

6) 作者筆下的景完全是客觀真實的嗎?如果不是,則作者如何將自己的情投射到景中?請舉例説明。

7) 直接抒情的部分有嗎?直接抒情完全體現出作者內心的感情了嗎?為什麼?請舉例説明。

4、佈置作業

1) 請同學們找出至少5個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句子進行賞析,説明情是什麼樣的情,景又如何表現情,情景是通過什麼交融在一起。

2) 找出本文中自己認為最精彩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試着説明為什麼精彩。

提示:詞語可以使用“替換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修辭可以使用“還原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

《荷塘月色》教案 篇四

第二課時

重點:

1、展示作者的散文意境美;

2、品味華美的技法

內容:

1、回顧上節內容。

月光下的荷塘細膩而靜美(比喻,擬人)

2、導入本節內容。

我們會熟悉這樣的場景:炎陽下,割麥的農民口渴會大口大口地喝水,那是在——喝水;再如,在老舍的筆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車口渴時,象騾馬一樣大灌一通。

等等情形,是喝水,好聽一點是——豪飲。

再比如,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釵的用小蓋碗小口小口地喝水,是什麼,那是——品。閲讀散文,尤其是朱自清的散文,再尤其是象這樣的散文,只能象林黛玉喝水那樣細細地品,,才能解其高妙之境,才能瞭解大師的文字魅力。

3、這裏我們就來繼續欣賞大師的散文的優美。

①荷塘上的月色

a、月光——流水(照下來與水流下來相似)

葉子和花——輕紗的夢(朦朧、恬靜、柔美:特殊——具體→抽象)

黑影——鬼(黑,不可捉摸)

光與影——名曲(和諧、悠揚)

b、靈動的詞語:

瀉——照(寫出了接受月光的飽和)

浮——升(寫出了霧的輕盈,還帶出了質地)

畫——落(寫出了無工而工——工巧)

c、月光是本段的重點(上段是寫荷塘):

柔和、靜美,讓不安的人在這裏找到了寧靜。

② 荷塘的四周:

課外小引: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和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與君指上聽。

——蘇軾

此詩説明理解是需要聯繫的。

因此,作者寫荷塘,不能僅僅寫荷塘急、月色,四周也應該寫到。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層次感,錯落有致,還有繪圖美。

比“周圍都是樹”要好得多;

特為——“樹”有人情味→“和諧”;

樹色——煙霧(迷茫、朦朧);

丰姿——美好姿態;

燈光——瞌睡人的眼(昏暗、沒有精神——擬人)

蟬聲和蛙聲——以動寫靜;

不過,作者有點根深蒂固的“不寧靜”時常襲上心頭。

總結:這就是荷塘的四周,讓今晚的荷塘有一個恬靜的幕布。

4、朗讀課文。

5、總結:文章用三個自然段來寫荷塘,荷塘的確是幽僻的,恬淡的,靜美的。在這裏作者求得了一時寧靜,暫時得到了灑脱。

6、作業:

1) 流連荷塘的過程,又浮想到什麼?

2) 整理文中的比喻句,找出本體、喻體和相似點。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① 整體感知課文,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構。

②學習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 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提高鑑賞散文的能力。

③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

教學重難點 :

1、整體感知文章,把握結構安排,抓住全文兩條線索,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體會作者在文中運用的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背景知識,理清作者情感和課文結構、感知語言技巧和寫作手法。

導學過程:

第一環節:情境導入感受美

1、導入: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四季美圖,並用詩般的語言導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畫家用線條色彩描繪,音樂家用音符節奏表現,而文學家卻用優美的文字來表達。同學們當你看到那滿塘荷花,滿塘月色是你想用什麼來表達呢?????那麼,在朱自清筆下的荷塘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景緻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書課題)

2、作者及寫作背景

3、出示學習目標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發現美

1、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閲讀方式整體感知全文,思考並圈點勾畫以下問題的句子:

①作者以遊蹤為序依次寫了哪些地方?

②作者心情有哪些變化?

③為什麼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結合文中關鍵句子和課後資料談談你的看法。(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學會披文入情、知人論世的運用多種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文章主旨。)

④你還文中發現了什麼?

2、學生交流、師點撥問題,理清文章結構和情感變化,多元解讀文章主旨。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欣賞美

1、提問:作者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在寫景中運用了哪些方法來描寫呢?

2、學生分小組合作、探究:找出主要的寫景段落(4、5、6段)及所寫景物:月下荷塘、塘上月色,齊讀。

3、在第4段中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詞句並用“我欣賞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XXX的特點”的表述方式和小組同學交流,推薦説的精彩的同學在全班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本段內容及寫作技巧:比喻、擬人、通感、疊詞、情景交融。

第四環節:學以致用展示美

借鑑課文的某些寫法,如恰當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等寫一個作文片段描繪你曾看到的美景。

第五環節:總結提升,作業佈置

由學生來總結這節課中的學習收穫,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6ll5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