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促進民族大融合教學設計

促進民族大融合教學設計

促進民族大融合教學設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建議

1.知識結構

2.教材分析與建議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

孝文帝改革對政權封建化進程的作用。

難點

孝文帝改革對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的歷史意義。

教材內容分析與建議

本課教材從三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孝文帝改革後的影響:經濟的復甦和繁榮,政權封建化,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這三個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長制及租調製,把農民與土地緊密結合起來,使鮮卑的牧民轉化為農民,擴大和鞏固了自耕農隊伍,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統治者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如興儒學、恢復漢族禮樂制度、定官制、修律令等,大大加速了政權封建化進程。孝文帝移風易俗的改革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交往密切、交流頻繁,風俗習慣逐漸趨同化,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建議教師通過探究問題、分析圖片和課堂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認識這三方面的相互關係,把握本課的中心和線索,進而高屋建瓴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統一體,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過程,孝文帝改革是促進民族大融合的一項力措,使學生體會到孝文帝是一位傑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加強了這堂課的思想性。

本課引言是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龍門石窟的佛像圖片。雲岡石窟的佛像主要是北魏時期開鑿的,這些雕像共同的特徵是:面相豐滿,目大眉長,鼻樑高隆,直通額際,口脣較薄,嘴角微微上翹,呈微笑之意,肩寬胸挺,軀肢渾厚健壯,神態温靜具有偉丈夫的氣概。體現了原始佛教的特點。而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帶,性格爽朗,風神飄逸,從側面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效果。建議教師以課本圖片和下載兩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圖片為素材,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閲讀引言內容。問題一:通過這些圖片,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説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教師可提示學生注意經濟發展的表現及概括其原因,體會孝文帝改革後對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變化的影響。

1.農牧業的發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荒地得到更多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業的發展。其原因一:政府政策的調整即孝文帝改革推行的均田制、三長制和租調製;二是民族大融合的影響;三是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包括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水利設施的興修等。

2.手工業的成就。建議教師先讓學生觀察圖片和閲讀教材對圖片的解釋,然後歸納手工業發展的表現在:民間、官府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絲織業較大發展,北方青瓷的出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農業、商業的發展,孝文帝的扶持政策。

3.商業活動的活躍。建議教師通過學生看圖片和閲讀【學思之窗】的內容,概括商業的主要表現是洛陽市場繁榮,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商人實力雄厚;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以及地中海沿岸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其原因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孝文帝鑄造銅錢,重視和支持商業的結果。北魏的貴族的大都經商,一方面説明了商業的活躍,另一方面説明鮮卑族接受了漢族的生活方式,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

第二目“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鮮卑族經濟的轉型,推動着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封建化的加速,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對北魏的政治生活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教材從尊儒崇經,興辦學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三個方面説明。

1.尊儒崇經,興辦學校。儒家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儒學既重外在的行為規範又重內在道德的自律,維護了封建統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教材介紹了從孝文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建孔廟並親自祭拜,起用儒家人士,興辦太學,教授儒家經典,培養人才的史實。

2.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所謂禮樂制度是周代最早對“禮”(祭祀、朝食等儀式)和“樂”(伴隨“禮”進行的樂舞)作出規定的制度,是對宗法制和等級制的強調和固定。孔子對禮樂制度加以系統的理論説明,提出“仁”的理念,高揚仁愛與和諧的思想,用以提升和深化已有的禮樂文化,使禮樂文化進一步成為禮儀文化,歷代統治者沿用這一制度來維護統治。教材介紹了孝文帝制定各種禮儀制度,廢置鮮卑族的祭祀禮儀,改用漢族的祭祀禮儀,加速了政權的封建化,最終維護鮮卑族的統治。

3.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教材介紹了孝文帝仿漢官制,制定北魏官制。修律令,廢除一些帶有奴隸制成份的落後殘酷的法律,保證了漢化政策與制度的施行。

教學建議:教師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自己歸納孝文帝政權封建化的措施。然後分組討論:政權封建化加速的背景?教師在總結中講清封建化、禮樂制度的概念,師生通過互動答疑完成本目任務。

第三目“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孝文帝改革適應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反過來,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教材首先敍述了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特別指出改革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其次説明鮮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促使風俗習慣的改變,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生活習慣的主體。同時,鮮卑族原有文化也融入漢族文化之中。

(一)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1.生活習慣的漢化。教材主要介紹鮮卑族經濟方式的變化,鮮卑族的勞動者變成農民,貴族轉化為地主。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漢族風俗習慣成為整個封建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

2.鮮卑族優秀文化的融入。民族融合的過程是各民族間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過程,而不是鮮卑族文化的完全喪失。教材從鮮卑族畜牧業生產經驗、服飾、風俗、食物等方面證明了鮮卑族文化精華融入了漢族文化之中。

(二)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建議:通過討論探究問題,讓學生理解民族融合的實質,正確認識中華民族的發展是像滾雪球一樣發展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起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意識;聯繫以前的課程,理解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自覺樹立改革意識。

最後,總結孝文帝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鋭的情況下積極地、主動地、徹底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鮮卑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產方式農業化、風俗習慣漢族化,從而有利於北方經濟的發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教師以課本圖片和下載兩石窟具有代表性作品圖片為素材,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閲讀引言內容。問題一:通過這些圖片,你從中獲得哪些歷史信息?問題二:這些作品的藝術風格有何不同?説明了什麼問題?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學習。

第一目“經濟的復甦和繁榮”。教師應先對社會經濟作一定闡釋:經濟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古代社會經濟可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等門類。歷史的發展歸根到底受經濟發展,主要是生產力的制約。經濟決定政治,政治反作用於經濟。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做表格歸納經濟發展的表現,結合教材的圖片、閲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分析其原因和歷史作用。

第二目“政權封建化的加速”。教師提問學生:經濟的復甦和繁榮的歷史作用?後總結:經濟的復甦和繁榮推動了民族大融合,生產方式的變化促使統治者更加徹底的政治改革來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導入本目學習,教師應對封建化進行闡釋:封建化就是鮮卑族奴隸制統治模式向漢朝封建制統治模式的轉化。讓學生歸納政權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分組討論每一項措施的影響。

第三目“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教師提出問題,問題一:生活習慣漢化的表現?舉例説明;問題二:通過閲讀教材的圖片(《漢人胡食畫像磚》),歷史上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鮮卑民族消失了,鮮卑文明是不是也徹底消失在歷史的煙霧中?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問題三: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聯繫前兩節內容,孝文帝是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你認為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同商鞅變法相比,改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結果,思考改革成功需要什麼條件?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在導入新課時,用計算機或幻燈展示圖片

圖片1:雲岡石窟的第六窟的圖片:雲岡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岡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脣、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圖片2:龍門石窟圖片:主要是北魏時期開鑿的作品。古陽洞等。由於孝文帝遷都後,大力推行漢化,此時的雕像一改雲岡時期的風格,服飾、裝飾,甚至人物體形面貌等處,都帶有明顯的漢族文化的特徵。

案例二 用實物投影和幻燈片展示(《洛陽伽藍記》卷二《城東》)南樑大臣陳慶之的一段話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極。始如登泰山卑培,涉江海者小湘、沅。北人安可不重?

這段話展示了北方經濟的復甦和繁榮,也説明了鮮卑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與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民族融合。由此導入“政權封建化的加速”的學習。

案例三 今天我們吃着烤羊肉串,徜徉在雲岡石窟中,遙想當年鮮卑人叱吒風雲、橫掃天下的氣勢,他們作為單一的民族消失了,從這個角度上説孝文帝或許被稱為歷史的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大趨勢,推動以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漢化進程,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鮮卑族及鮮卑文明在一個民族大家庭裏也得到了永生。我們又誰能説得清自己身上是否流淌着鮮卑族人的血液?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凝聚力就是來自於歷史上無數次的民族融合。下面結合孝文帝改革的三節內容,談談你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

四、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北魏的貴族大都經商的事實,説明了什麼問題?

解題關鍵:商業繁榮,市場活躍,物品豐富,商人多且實力雄厚。

思路引領:商業繁榮;鮮卑族以前沒有商品經濟,以物換物。

答案提示:北魏商業繁榮,商品經濟深入人心;鮮卑族逐漸漢化。

【探究學結】

(一)本課測評

1.北魏孝文帝實施改革後,北魏的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對北魏社會歷史的發展又具有什麼樣的影響?

解題關鍵:經濟的轉型及社會歷史的發展的影響

思路引領:農業恢復、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活躍,經濟的變化對政治、民族融合影響巨大。

答案提示:社會經濟的變化

農業:荒地得到開墾,糧食產量提高,人口增加,耕作技術提高,畜牧業發達。

手工業活躍:民間和官辦手工業發展快,絹布產量增加且工藝精湛,北方青瓷出現。

商業活動活躍: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遠達西方國家。

影響:經濟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的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經濟的變化促使孝文帝進一步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加速政權的封建化進程,鞏固了封建統治;經濟的變化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等少數民族成為漢族一部分,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鮮血液。

2.為什麼説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歷史意義在於它促進了中國北方地區的民族大融合,併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解題關鍵: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南北分裂的原因

思路引領: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目的、主要內容、意義。民族矛盾是南北分裂的主要原因。

答案提示: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尖鋭的情況下為發展生產,鞏固統治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經濟上推行均田制和租調製,農業成為經濟的主要成分,使遊牧為主的鮮卑族變為農民,促進了經濟的復甦與繁榮;政治上遷都、實行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設立三長制,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這些措施加強了國家管理,鞏固了統治,團結了漢族地主,有力地推動了政權的“漢化”。文化和風俗習慣上全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移風易俗。這些措施促進了鮮卑族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加強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鮮卑族最終融於漢族之中,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南北之間民族隔閡的消除,北方經濟的繁榮,為隋唐時期國家的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

(二)學習延伸

單元學習小結

一、重要概念簡釋

【均田制】

北魏時期實行的國有和私有相結合的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內容是國家把荒地分給丁男露田40畝,婦女20畝;丁男受桑田20畝。露田在農民60歲免課賦或身死時歸還政府;桑田傳給子孫。地主按級別也分給公田。均田制的實行,把農民與土地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併,調動了農民積極性,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同時推動着鮮卑族經濟的轉型,加強了民族大融合。

【三長制】

北魏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為配合均田制的實行,北魏統治者規定:五家立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它的職責是檢查户口,徵收賦税,徵發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它的推行,健全了縣以下的地方基層政權,完善了國家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的控制,鞏固了北魏的統治。

【“漢化”措施】

北魏統治者實行的推動鮮卑族向漢族同化的措施。孝文帝基於對漢族先進文化優越性的認識和鞏固統治的需要出發而自覺主動地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從生產、社會制度、風俗習慣等全面接受漢族文化,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礎。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

【遷都洛陽】

為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減少改革的阻力,孝文帝決定把首都從經濟落後、地理環境偏遠的平城遷往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洛陽。孝文帝克服阻力,設巧計遷都。遷都洛陽,為孝文帝進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二、歸納與總結

【單元內容小結】

5世紀,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鋭,統治者面臨着嚴重的統治危機。為緩和民族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基於對漢族文化優越性的認識,北魏統治者孝文帝自覺地、主動地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主要內容為實行官吏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恢復漢族禮樂制度,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遷都洛陽,移風易俗;尊儒崇經等。改革推動了北方經濟的復甦與繁榮;爭取到了漢族地主階級的合作與擁護,鞏固了北魏的統治;改革使鮮卑族全面漢化,消除了民族隔閡,推動了鮮卑族為中心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大融合,為國家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同時,鮮卑族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也融入漢文化中,為隋唐封建社會的繁榮創造了條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北方民族大融合》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第四單元所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秦漢大一統後出現的政權分立時期,本課內容正是從政權分立走向統一的一個重要環節。主要講述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少數民族的內遷使民族融合趨勢出現,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北魏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學習先進文化,主要是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後來的隋唐統一奠定基礎,可以説這一課既是對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的一個總結,又為隋朝更大規模的統一埋下伏筆。同時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學好這一課對於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七年級學生理性思維弱,感性思維強,求知慾強,但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對一 些複雜歷史現象和名詞概念模糊不清。由於這些特點,依據新課程以人為本,促 進學生全面發展這一指導思想的要求,我對本課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作如下設 定: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地瞭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

2、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和思考本課所敍述的民族大融合進程,首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理解和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係問題的初步能力;其次,培養學生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曆史上民族關係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

(三)重點:

本課的重點是孝文帝改革。由於孝文帝的改革從社會生活、文化等領域比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深化和鞏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應當成為本課的核心。

(四)難點:

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義。通常我們容易把民族融合與民族同化簡單的等同起來,這是 不正確的。但是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含義及其區別,限於學生的年齡和知識積累,我們又不能做出解釋。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用“歷史觀點來統率史實”,在突破重點的基礎上,通 過民族融合的一系列歷史事實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

二、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要教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自己探索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本領。主要綜合利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導入法 、講授法、合作探究

(二)學法

在學法方面,要指導學生閲讀理解課文,歸納提煉並列舉出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多啟發設問,推動學生積極思維、努力合作探究,創設情境並讓學生通過討論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層原因來揭示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與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內在聯繫,形成知識網絡架構。

教學生用分析的方法,如比較、聯繫等來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注意深遠意義和現實意義,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審視歷史。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歌曲《愛我中華》導入,學生聽音樂後,教師設問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匈奴族、鮮卑族、羯族、氐族現在哪裏去了?(設置問題,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進入新課

北方統一和民族融合

由學生閲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鮮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他們是如何統一黃河流域的?

2、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的時間?

3、黃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在哪些方面相互影響,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4、東漢以來,曾統一過黃河流域(北方)的政權有哪些?

5、你怎樣理解民族融合?

(此環節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會歸納和篩選相關的能力。讓學生清楚瞭解北魏統一北方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歸納掌握主要史實。培養其獨立思考意識,加深對民族融合趨勢的理解。)

遷都洛陽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性,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歷史事件的發生,讓學生受到這樣的思想教育,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業,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忍受挫折的能力,鋭意進取的精神,從而實現情感與價值觀當中提出的塑造青少年堅強意志這個要求。

孝文帝改革

提出問題:1、北魏孝文帝從哪些方面進行了改革?採取了哪些措施2、在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用有兩個特殊的字眼。你們發現了嗎?從“必須”中,同學們看到了什麼?

3、(課本116頁“動腦筋”)自孝文帝以後,北魏皇帝死後諡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結合我們學過的課文想一想,這是為什麼?4、如何評價魏孝文帝改革?

拋出問題,通過學生身臨其境,讓他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夠從不同視角對孝文帝改革的深入理解,啟發思維,培養學生思辨意識和創新精神

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細緻瞭解民族融合的基本情況。有助於突破重點難點,鞏固所學知識,及時複習,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9do8n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