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橋之美》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橋之美》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橋之美》教案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均與建築園林、名勝古蹟有關,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這些展示人民大眾創造性智慧,包涵着豐富文化內涵的課文,掌握説明文和小品文的相關知識,開闊眼界,提高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文化品位,激發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橋之美》為自讀課文,位於講讀課文《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課文同是寫橋,但《中國石拱橋》的作者茅以升是橋樑專家,而《橋之美》的作者吳冠中是畫家。他們分別從科學的角度和藝術的角度來寫橋。《中國石拱橋》已使學生初步瞭解了橋的歷史、形式、結構等知識,本文則重在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品味欣賞文中的橋之美。

二、教材內容的理解

《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篇美學小品文,文章先指出了畫家眼裏,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實例具體説明,以畫家的標準和眼光,發掘了橋在不同環境下所產生的美學效果,以獨到的視角,引領我們用“另一種眼光”去看“橋之美”文章思路清晰,語言優美,表達富有個性,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和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體現了科學小品文的魅力,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四、教學目標的設計

根據《新課標》對閲讀能力培養重點的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知識和能力目標當屬教學的重點,培養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鍛鍊思維應是語文課永遠的使命,而“理解本文的説明順序”則是教學中努力突破的重點,尤其是對文章極富個性的語言賞讀,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演練的好契機,可能會在課堂上形成一個各抒己見,人人爭議的小高潮,也是鼓勵學生個性閲讀,大膽思考,創意表達的一個設想。

教學課時的安排:一課時

五、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學生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美點尋綜法。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六、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默讀、精讀、聯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橋是經過放大的一條板凳——橋樑專家茅以升這樣解釋橋,那麼在畫家眼裏,橋又是怎樣的形象呢?又會有怎樣的魅力呢?讓我們跟隨吳冠中先生一起,對“橋之美”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審視與探尋吧!

(直入課題,會比圖片展示更具簡潔性,閒言少敍,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語境中)

(二)朗讀課文,感知形象

要求學生速讀全文,思考文章説明對象是什麼?用“這是一篇寫……的課文”句式説話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與把握,眾説紛紜的課文感受也考察了學生的概括信息、提煉信息的能力,是一種相對淺顯的語言表達訓練)

(三)跳讀課文,提取信息

1、再讀課文,並劃出揭示“橋之美”的文句

2、思考:(1)在作家看來“橋”“美”在何處?

(2)你對此有何感想,從中得到了什麼啟發?

3、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語言信息最豐富的學習內容,我設想讓學生注意勾畫圈點,學做批註,大膽積極思考,進行個性化的表述,要求他們學習中切實體現合作意識)

4、默讀課文,把握課文的行文思路,理清説明順序

(教師點撥指導:可先概括各段的內容要點,內容相近的段合成部分,把全文劃成相對獨立的若干部分,歸納每部分大意,依次銜接,就形成了文章的思路,得出了文章總分總的説明順序)

(1)同桌之間合作、交流

(2)師生互動交流

(這一環節是本課應突破的難點,重視了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學生自主能動的學習並讓學生自主實踐,合作探究)

(四)可視閲讀,學習語言

多媒體顯示形態各異,背景不同、多姿多彩的橋,讓學生比較鑑賞,認識“橋之美”

(這一環節回扣課文,形象直觀的對學生進行了美的薰陶,並且讓他們直接學用了文章的美學原則如變化和諧等去品評鑑賞,而不僅僅止步於欣賞)

(五)精讀課文,體味語言

1、多媒體顯示一組句子,要求學生體味其情味

如“茅盾故鄉……舒暢的氣”

“早春天氣……令畫家銷魂”等

2、自己尋找一些充滿詩意,語意藴含豐富的語例,品讀賞析,可用“我喜歡……這句話,因為它……”(可以用詞,修辭,表達手法,句式特點等多方面入手)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個性化閲讀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積累,暢談審美體驗)

(六)美文聯讀,鼓勵創新

聯讀《中國石拱橋》,比較兩文的異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或製作表格具體對比

(教師提示:從兩文的説明對象,説明順序,説明方法及語言特徵等角度,比較評析)

(這一環節設計是主要引導學生充分理解規範説明文與科學小品文的區別聯繫,全面認識“説明文”這一文體,深入認識文章寫作特點)

(七)課外擴讀,拓展延伸

1、課外蒐集有關“橋”的詩詞文字,或者瞭解橋的名稱由來,有關橋的故事傳説等認識立體全面的“橋”,發掘全方位多角度的“橋之美”(可以當堂展示一些教師準備的詩文資料)

2、以“寫”為主的拓展延伸,用書中所學的美學原則,如對比、變化、和諧等欣賞、品評一幅山水畫,學用第四段文字表述

(這一環節聯繫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連接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八)板書設計:

橋之美

順序:總——分——總

語言:描寫説明

《橋之美》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3、學習從某一角度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品味本文優美而又富有意藴的語言。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請同學們欣賞,簡介《江雪》的有關知識。

2、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裏呢?

3、對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裏,什麼都沒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畫面肯定是單調的,沒有生機的。在這樣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現了一個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兒釣魚,整個畫面都因為他而生機盎然了。這樣絕美的意境造就了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將以這種美學的眼光來審視橋,看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橋美在哪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思考:“我之愛橋,並非着重於將橋作為大件的工藝品來欣賞”,作者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提示:從作者的身份來看。作者簡介,出示幾幅作者的美術作品,請同學欣賞。

明確:作者欣賞的是一種形式作用,是從作為一個畫家的獨特的審美角度、從構圖的角度來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的美學效果。

2、齊讀第二段,體會其中的美學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學原理欣賞下面兩幅畫。(課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塊、線、面——大氣沉穩。

下降、上升——動靜交錯、和諧。

(三)語段研讀。

1、課文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表現?

2、石橋與密密的葦叢相配合給人帶來的特別感受。——舒暢

3、石橋與細柳合作創造的動人景緻——銷魂 四段(。課件)

4、長橋給人帶來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滿足

5、風雨橋給人帶來安閒、自在的感覺——欣賞

6、《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7、莊稼地裏的小橋——柳暗花明 五段(課件)

8、高山峽谷中的索橋——無限風光在險峯。

9、小結:這些橋之所以能給人以美感,是因為它們能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充分發揮橋的那種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作用。

10、我們再來看以下兩座橋(出示南京長江大橋和錢塘江大橋的圖片)作者對這兩座橋的態度如何?為什麼?

南京長江大橋

錢塘江大橋 六(本站☆)段

明確:從審美的角度來看,作者對這兩座橋是不欣賞的。他認為這兩座橋與周圍景物配合得不和諧,所以產生不了美感。“美與險不是一回事”。

這九幅畫裏你最喜歡哪一幅?為什麼?試從美學的角度分析。

(四)比較閲讀。

與《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比較,直觀的看,你覺得最大的不同在哪裏?

明確:語言——文藝性強。 複習説明文的分類。

事物性説明文按寫作對象分類。

事理性説明文、一般性説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按寫法分。

文藝性説明文,又稱科學小品文(如《橋之美》)。

(五)體會文中的美句(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

(六)總結課文。

橋之美,概括的説是橋在不同的環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橋只有與周圍景緻成為和諧的整體,才能共同構成美麗的畫面,起到聯繫形象的重疊與交錯的美學作用。

(七)拓展延伸。

《橋之美》教案 篇三

一、按下列句中注音寫出漢字

1.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xié tóng)________譜出形與色的樂曲。

2.方、圓之間相處(hé xié)________、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

3.“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________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

二、加粗字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

a.重疊  重逢  重創  b.相處  處所  處理

c.着眼  着重  着陸  d.角色  角落  角逐

三、形似字組詞

1.銷(    )    俏(    )    峭(    )    削(    )

2.峻(    )    竣(    )    俊(    )    駿(    )

3.孤(    )    弧(    )    狐(    )    瓢(    )

4.魅(    )    魄(    )    魏(    )    魁(    )

四、解釋下列詞語並解釋加粗的字

1.駐足:

2.極目:

3.煞它風景:

4.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五、閲讀

(一)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1.選文內容與下面的語句相照應的一項是

(    )

a.石拱橋不僅歷史悠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b.橋更具有繪畫美。

c.橋在不同環境中有着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d.橋作為大件藝術品來欣賞。

2.選文共舉了四個例子來説明畫家眼中橋之美。第一個例子是寫________與________的搭配給人帶來了特別的感受;第二例子是寫出________與________的搭配,令畫家銷魂;第三個例子寫了________之美;第四個例子寫了________橋,它與其他橋不同之處是________________。

3.體會下列畫線語句的表達作用:

(1)頤和園裏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2)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4.概括本段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漫談橋的美

遊覽祖國的名勝,也許你醉情於名樓古剎,也許你忘返於名山大川,而我,偏愛戀橋的雋美。那橫跨在青山綠水間的儀態萬方的橋,常常把人帶進一個詩情畫意的美的境界。“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從蒼龍背上行。”多麼令人神往。遠古的神話,把天上的彩虹説成是“人間天上的橋”;而古往今來的詩人,卻愛把人間的橋比做天上的彩虹。

橋的美,首先在於它的建築藝術的美。無論是拱橋、聯拱橋、樑橋、開合橋,還是卧橋、浮橋和懸橋,它們在序列組合、空間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樣、色彩質地等方面,都十分講究均衡、對稱、變化、和諧,甚至還有韻律和節奏,顯示出造型的美。飲譽中外的趙州橋,是我國目前還保存完好的一座古代石拱橋。它橫跨在河北趙縣洨河之上,一個大拱,狀若長弓,橋面與水面卻幾乎平行。大拱的兩肩上,又各馱着兩個小拱,拱上加拱,這樣不僅減少了水流阻力,減輕橋重,而且使橋身多變化,不呆板,更顯美觀。整個拱身結構勻稱,精巧空靈,雄偉之中見秀逸。歷代人們都讚頌趙州橋的美。唐朝張鷟説,遠望趙州橋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宋朝杜德源則有這樣的詩句讚美它:“駕石飛樑盡一虹,蒼龍驚蟄背磨空。坦平箭直千人過,驛馬馳驅萬國通。雲吐月輪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東。”今天人們不僅觀賞它的巧奪天工的造型美,而且為它在世界橋樑史上首創拱肩加拱的“敞肩拱”型橋,感到自豪。這也許就是讚歎趙州橋的歌舞劇《小放牛》至今還流傳不衰的緣由吧。

橋的美,還在於它融合了多種藝術的美。雕刻、繪畫、亭閣、工藝美術,乃至碑亭中的詩文,共同構成了橋的美。北京豐台的盧溝橋,橋上的石柱雕刻着獅子四百八十五個。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側耳諦聽,有的凝目遠望,千姿百態,惟妙惟肖。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裏,稱頌此橋“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的石獅,説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橋東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亦為橋增色不少。廣西三江的程陽風雨橋,在五座青石橋墩上,建有五座不同屋頂的四層寶塔式樓閣。樓閣間有廊相連,上有屋蓋,樓、廊渾然一體,相映生輝,形成一條壯麗的水上游廊。

橋的美,還因為它往往和周圍環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為一體,造成一種美的境界。人們稱這為“借景”。泰山中天門北的雲步橋,駕凌深澗。附近常有云氣瀰漫,人行橋上如在天際。橋北石崖名御帳坪,傳説是當年宋真宗觀賞雲步橋的月色與泉聲,鑿穴支帳野宿的地方。坪前飛瀑懸掛,穿行橋下,水氣蒸騰,金鼓齊鳴。明代詩人陳鳳梧有詩讚道:“百丈崖高鎖翠煙,半空垂下玉龍涎。天晴六月常飛雨,風靜三更自奏弦。”雲步橋的高崖、飛瀑、行雲、蒼松,使此橋脱盡塵埃氣,而產生一種清澈秀逸的意境,使人神清氣爽。

橋的美,還因為橋本身的特殊經歷。典故傳説及其引起的思索和遐想,讓人產生一種意境美。西安灞橋,是歷史上富有詩意的古橋。唐人送客多至灞橋,折柳贈別,至此黯然,故又名消魂橋。春夏之交,來至灞橋,翠柳低垂,絮花紛飛。口中吟詠着唐朝王之渙的詩句:“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此時此地,詩的氛圍和橋的景物水乳交融,產生一種深藴淡出的意境美。蘇州楓橋,唐詩人張繼作有著名詩篇《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為楓橋豎起一塊豐碑。楓橋、寒山寺和寺裏的大鐘從此名揚海外。詩人通過天腳殘月、江畔楓樹、漁舟火光、棲鴉夜啼、古剎鐘聲的描寫,使楓橋的夜色顯得無比的幽美。杭州西湖的斷橋,以其“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而斷橋的著名和給人的美感又似乎不在殘雪,而在《白蛇傳》的民間傳説。白娘子和許仙斷橋相識,互相愛慕,由此而產生一出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白娘子終因愛情而獻身。人們對白娘子的悲慘遭遇,同情、憐憫和讚歎不已。

還有一種並非屬於建築藝術的橋,它也是美的。比如神話中的橋。千百年來民間流傳着牛郎織女的故事。那可惡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美滿姻緣,用一道銀河,隔斷了一對生死不渝的夫妻。是那成人之美的花喜鶴,每年七月初七,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使夫妻倆得以相會。這鵲橋,是愛情之橋,幸福之橋,自然它是十分奇麗動人的。

1.第一段中哪句話是該段的中心句?

2.作者從哪幾方面表現橋的美?

3.“橋的美,還在於它融合了多種藝術的美”這裏的“多種藝術”指的是什麼?文中又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4.下列句中的加粗詞語能否去掉?請簡要説明理由。

(1)這也許就是讚歎趙州橋的歌舞劇《小放牛》至今還流傳不衰的緣由吧。

(2)橋的美,還因為它往往和周圍環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為一體,造成一種美的境界。

5.為什麼作者在文章最後一段要寫到一種非建築橋呢?

6.這篇文章在行文過程中,引用了大量的古詩。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三)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著名的橋,有的以它們的悠久歷史聞名於世,有的以它們的高超建築技巧而留芳史冊。就它們的作用來説,皆是方便交通,使“天塹”變成通途。那麼,世界上有沒有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娛樂的橋?有,獨具一格的侗家“風雨橋”就是這樣一種橋。

侗族擅長於建築,特別是橋樑建築尤為突出。凡有侗族居住的地方,村前寨後的交通要道上都建有橋,有石拱橋、石板橋、竹筏橋等。它們結構別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中一種長廊式的“風雨橋”,以它獨特的造型藝術和高超的建築技巧而久負盛名。

風雨橋,不僅連接交通,而且可避風雨,因而得名,它是一種木石結構的橋。著名的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程陽風雨橋,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橋長一百六十五米,橋面寬十米,橋高十五至二十米。橋墩以青石砌成,橋面鋪設成排的杉木,上面建有長廊,覆以瓦頂,還建有樓亭五座。樓亭呈方形,多角重檐,共有房檐五層,層層而上,形似寶塔,氣勢宏偉,橋面通道兩側有欄杆。長廊兩旁設有長凳,宛如遊廊,供行人觀賞和休息。長廊和樓亭的瓦檐、柱頭都雕花刻畫,龍鳳花草,秀麗玲瓏,蔚為壯觀。

風雨橋在建築結構上更為獨特。建橋時不用一顆鐵釘,只在柱子上鑿通無數大小不同的孔眼,以榫(sǔn,竹、木、石制器物或構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處凸出的部分)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為精密。其堅固程度,不亞於鐵、石橋,可延二三百年而不損。這是侗族建築藝術的特色,也是侗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

1.為什麼稱侗家風雨橋“獨具一格”?

2.《中國石拱橋》中以趙州橋和盧溝橋為例來説明中國石拱橋的特徵。本文舉程陽風雨橋為例説明了侗家風雨橋的造型藝術。這種説明方法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3.侗族橋樑建築的特點是什麼?侗家風雨橋在建築結構上的特點是什麼?

4.為了使説明對象的特徵更鮮明突出,可以在説明文中運用多種表達方式。文中畫線部分運用了(    )的表達方式。

5.第四段中加粗詞語體現出説明文語言(    )的特點。

6.為什麼在介紹侗家風雨橋時先提到“世界上有許許多多著名的橋”?

【參考答案】

一、1.協同  2.和諧  3.詩境

二、c

三、1.銷燬;俏麗;陡峭;削弱  2.險峻;竣工;俊俏;駿馬  3.孤立;弧形;狐狸;瓢潑  4.魅力;魄力;魏國;魁梧

四、1.停止腳步。駐,停留。  2.用盡目力(遠望)。極,盡,達到頂點。  3.破壞人的興致的意思。煞,削弱,損壞。  4.意思是相差雖小,但造成的誤差或錯誤很大。釐,計量的小單位。

五、(一)1.c   2.石橋;密密的葦叢;石橋;細柳;長橋;風雨;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  3.(1)用比喻句來形容觀橋後的心曠神怡的感受,突出橋的開闊與寬廣。 (2)以畫家和攝影師要展開搏鬥來襯托此景緻獨特優美。  4.橋在外觀、材料與所處位置各不相同,但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構成和諧的一體,共同組成入畫的景緻。  (二)1.“而我,偏愛戀橋的雋美。”  2.作者從五個方面説明橋的美的:一是橋的美首先在於它的建築藝術的美;二是還在於它融合了多種藝術的美;三是還因為它往往和周圍環境、自然景色互相配合,格局相宜,融為一體,造成一種美的境界;四是還因為橋的本身的特殊經歷;五是還有一種並非屬於建築藝術的橋,它也是美的。  3.“多種藝術”指的是雕刻、繪畫、亭閣、工藝美術乃至碑亭中的詩文。文中首先舉了盧溝橋的例子:它含有雕刻獅子、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其次舉了程陽風雨橋的例子:它的特色是建有五座不同屋頂的四層寶塔式樓閣。  4.(1)“也許”不能去掉。“也許”表示推測,説明《小放牛》的歌舞劇流傳不衰的緣由有這個原因,如果去掉,就變得太絕對了。  (2)“往往”一詞不能去掉。“往往”表示大多數情況,説明橋的美,大多是與周圍的景色相互配合的,當然也不能排除掉極少數不是這樣。  5.這種橋雖然不屬於建築藝術的橋,但它也是美的,它是神話中的鵲橋,象徵着幸福,象徵着愛情。作者最後的這種安排是從實寫到虛寫,逐漸抽象昇華,完成了對我國橋樑的雋美的説明介紹,突出了説明的中心,給人以極大的美感享受。  6.一方面説明這座橋非常著名,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這種橋的特點;第三,使文章語言生動且豐富。  (三)1.因為侗家風雨橋既方便交通,又可供人休息娛樂。  2.程陽風雨橋最能説明侗家風雨橋造型藝術的特點,舉例能使讀者對所説明的事物認識得更明確、更具體。  3.結構別緻,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不用鐵釘,以榫銜接。4.描寫  5.準確性  6.引出侗家風雨橋,突出侗家風雨橋的特點。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 篇四

《橋之美》這篇課文屬於一篇説明文,語言相對來説較為生動活潑,而且説明對象本身又是我們身邊非常熟悉的事物,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説,課堂應該是放的出去,收的回來的。

作為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應該能欣賞體會到一定層次的美,我們的語文課也應該交給學生一些美的東西,讓他們通過我們的文本欣賞到一些很美的東西,體會到語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羅萬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賞體會文中的橋之美作為了本文的一個重點,而且拔高到了交給他們一種審美觀的程度。

語文課畢竟是語和文組成的,所以我就把語言的賞析作為了本課的重點,同時想讓他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語言練習的目的。我設計課地目的想讓同學們在美的體驗中得到一種無聲的美的教育。讓他們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

然而課堂的教學實際情況卻讓我深思。這堂課我從設計過程到駕馭課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

為了達到美的'體驗,課件的製作中圖片加的太多了,以至於整節課都是畫片的瀏覽,遠離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節欣賞美的語文課,倒更像一節美術欣賞課。為了使用所謂的高科技”課件”忽視了語文課最基本的東西”文字”以及”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一節課,華而不實,不是為了學而教,而是為了”演而教”教師費力不討好,這是失誤之一。整節課下來,書,學生基本上沒讀,文本,學生基本上沒看,忙來忙去,只是在走過場,那是我一個人的舞台,學生們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麗的只是那些畫面,不是學生們的內心。

當學生的狀況出乎我的預料時,我的駕馭課堂能力的欠缺立馬錶現出來,從最初的導入時激情萬丈,到最後的鴉雀無聲。課堂氣氛的沉悶是這節課又一大敗筆,學生的沉默導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沒有備好學生,課堂教學不夠靈活是導致失誤的主要原因。

整堂課下來,能安慰我的地方實在不多,所以,我很沮喪。也想了很多。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你所擔任的任務就是説文解字,透過文字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美,所以,語文老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非常優美的,充滿激情的,站在講台上的語文老師應該是自信的,想象一下,一個語言沒有魅力,又不自信的老師,憑什麼讓你的學生信服你呢?

一節優質課講下來,讓我明白不少東西,語文課應該永遠姓語,聽説讀寫永遠都應該是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質,一切課外延伸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語文教學還需踏踏實實的,一點一滴的來不得半點虛假,來不得半點放鬆,踏踏實實的作。作為一個語文教師,基本功的紮實太重要了,我們不需要樣樣精通,但總的有一樣我們拿得出手,學生信服的本事吧。

想了這麼多,我還是隻能告訴我自己:努力吧賀金霞,你需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橋之美》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人教版國中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橋之美》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一片美學小品。文中詩意般的描寫與説明性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們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並且文中極具個性的表達色彩與《中國石拱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學情分析

八年級年級把説明文是當做重點的,好的一點我在上説明文之前。把説明文的有關知識講了一遍,這是優勢;但是學生不太愛舉手回答問題,這是弱勢;精講多練,講課時間不超過15分鐘,穿插口語和書面練習,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這是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感受作者語言的魅力,增強描寫能力。

(2)瞭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學原則。

(3)進一步瞭解説明文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理解本文的説明順序,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閲讀説明文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會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

教學重點和難點及突破

教學重點:1.理解橋美在何處。2.體味文章極具個性色彩的表達。

教學難點:理清本文説明順序,把握説明方法,探究作者説明的技巧。

教學突破:通過閲讀課文,想象如畫的橋,感受橋的美。

教學過程

《橋之美》教案 篇六

【促進發展説教法】

要把課改真正地落到實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三個原則:

一、教,就是和學生一起學,重視學情的調查和學法的研究,教學相長;

二、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真正地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品味感悟,主動獲取知識,教師的任務是創造與課文相適應的課堂氛圍,並相機給與指導和啟發

三、教師不要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強加於學生

因此我確定教學方法如下:

一、比較閲讀法

《橋之美》位於《中國石拱橋》之後,兩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寫作的角度也不同,通過比較既可以複習上一篇課文又可以自然導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即能有意識地去感知科普説明文與美學小品語言的區別,並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採用比較閲讀法來導入課文,具體做法如下:

⑴ 比較兩文作者的不同身份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寫作角度。

⑵ 抓住本文中心句比較兩文內容上的不同。

⑶ 比較兩文的語言。

二、語境解讀法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具體賞析課文時我選擇採用語境解讀法,使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最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具體操作如下:

⑴ 在比較閲讀基礎上抓住文眼來析讀

文章的開篇部分往往有最簡練的文字作文眼來統攝全篇或交代線索以貫穿全文。本文題目中的“美”即為文眼,析讀時引導學生順着“美”字將文中畫面一幅幅鋪展開來。

⑵ 誦讀、賞析、品味、想象。

⑶ 通過替換、刪除描寫的詞語、或更改修辭方法,細加推敲品讀,進一步把握文中語言的魅力

3、分組討論法

三、提高能力説學法

“最好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笛卡爾)

為了提高學生欣賞品味語言的能力,在教讀過程中,注重指導學生賞析的幾種方法:

1、聯繫:將詞放在句中品,將句放在文中悟。

2、替換:

⑴ 比較替換字詞的不同效果

⑵ 抓住文中修辭,比較更換修辭或不用修辭的不同效果;

3、轉化:將文字與畫面或音樂結合,多角度品味。

4、討論:互相啟發。

四、優化組合説程序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備好課但不事先設定所謂的嚴格的教學步驟,而是把課堂教給學生,教師要因勢利導,藝術地駕馭課堂,良好地把握以下教學節奏:

比較閲讀

語境解讀

討論品評

遷移拓展

具體做法如下:

1、導課:

⑴ 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創設情境,渲染氣氛。

⑵ 複習《中國石拱橋》,出示結構示意圖,引起學生對比討論。

⑶ 出示《橋之美》中心句。

2、解讀

⑴ 抓住本文文眼及中心句“橋在不同的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討論:不同的橋是怎樣與不同的環境在相互聯繫對比協調中體現美感的。

⑵ 展示板書。

3、讀、賞第四、五兩段,品味語言的魅力,同時展示畫面。

4、展示音畫課件,誦讀課文第四、五兩段。

三、遷移拓展

⑴ 談談閲讀本文的啟示。

⑵ 教師總結: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本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即:從事物之間的聯繫中尋求美或新的發現,不僅尋求美如此,做其它事也是如此。

【作業的精心設計】

選題完成作業,要求1與2型的作業各選一題完成:

1、

⑴ 收集一些有意思的橋名的由來,如西湖的斷橋名因何起。

⑵ 收集有關橋的詩歌、對聯、謎語、俗語、諺語成語等。

⑶ 收集有關橋的故事與傳説,如三國故事中的當陽橋。

2、

⑴ 仔細觀察一座橋,從橋與不同環境的聯繫中發觀美,完成一篇作文

⑵ 許多事物都可以從它與周圍事物的關係中得到新的發現,請就此完成一篇作文。

八年級語文《橋之美》教案3

教學目標:

1. 瞭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動的語言。

2.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總的特徵進行説明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人新課。

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當代畫家吳冠中去感受“橋之美”。

二、介紹作者:

吳冠中教授,江蘇宜興人,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他是當代著名的畫家,在中國乃至世界畫壇都具有極大的影響,最早畫的作品多以江南水鄉為題材,畫面充滿詩意,他特別重視點、線、面的結合與搭配。同時他也是出色的美術教育家、散文家。)

三、訂正字詞: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a.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何處?

並不着眼於橋自身的結構美,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b.為了説明橋之美作者主要舉了哪些例子?

舉了四個例子:烏鎮葦叢上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形式獨特的廣西、雲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

c.聯繫課文説説怎樣欣賞一幅畫?

畫面的構成是否有塊、線、面的搭配;畫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圍的景物既形成對照又不失和諧。

五、研讀與賞析

通過閲讀文章,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用,更重其美學價值。那麼你能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文中你最欣賞的一幅畫面嗎7

a.説説四幅圖中你最喜歡哪一幅,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畫面並説説為什麼喜歡?

①厚厚實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②細弱的柳枝拂着橋身厚重堅硬的石塊,這裏有形體上的強弱、輕重、動靜之分,有顏色上的對比,還有變(柳枝年年發新芽)與不變(橋能歷久不變)之別,種種不同,歸結起來,其實是陽剛與陰柔這兩種美的類型的不同,因橋的輪廓精心設計而和諧統一。

③長橋一般建築在比較寬闊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單調感。橋是人們勞動的成果,出現在蒼茫水面上的長橋,是人類創造力的體現。整個環境似乎有了靈氣和生命。

④橋面上蓋有廊和亭的橋,給人安閒、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恰好與險峻的山峯、橋下的急流給人的感覺形成對照。

b.我們應從哪些角度欣賞一幅藝術作品?

從色彩的搭配、畫面構成(塊、線、面)、景物的選擇(強弱、明暗、動靜等)是否對立統一……角度來判斷。

六、美句賞析。

吳冠中以他畫家的'真知灼見,不但告知了我們如何用“美學”的眼光來重新審視事物,而且他還用藴涵豐富的語言引起我們強烈的感情上的共鳴。

a.找出意藴豐富的語句,體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組討論,再讓小組派代表發言

重點賞析以下語句:

⑴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

⑵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遊絲拂着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

⑶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成形與色的樂曲。.

⑷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

七、比較:我們從《橋之美》中,體會到了橋的美感,真是賞心悦目。同是寫橋的文章,《中國石拱橋》與之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與《中國石拱橋》之比較:

相同點:都以“橋”為説明對象;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都用了舉例子的方法。

不同點:內容上,《橋之美》從審美角度説明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中

國石拱橋》從建築工用角度重在介紹中國石拱橋的總體特點。

語言上, 《橋之美》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描寫抒情語言比較多,《中國石拱橋》是較為規範的説明文,語言科學、平實。

明確:本文是一篇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它的説明性體現在文中先點明在畫家眼裏橋美在何處,隨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但是與《中國石拱橋》這種較為規範的説明文不同的是,在舉例時,作者並不是用科學、平實的語言向讀者解説,而是或描寫景物,或抒發感情,文字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八、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在畫家吳冠中的帶領下,一起領略了橋的風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勝收的景緻,或纖弱或雄壯或含蓄……讓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去發現、去鑑賞這大幹世界吧!

九、佈置作業:

《橋之美》教案 篇七

教學設想

中學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三單元是説明文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中,《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説明文,《橋之美》《説“屏”》則是帶有一定説明性的小品。

學習本課之前,通過《中國石拱橋》的學習,學生已初步瞭解了説明文的特徵、常用的説明方法,也瞭解了説明文語言應準確、周密的特點。學習本文,要仔細品味文中詩意的描寫性文字,它與帶有説明性的文字相間雜出,讓人在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美學常識。

《橋之美》雖然是“帶有説明性質的小品文”,但很顯然是不能把它作為純粹的説明文來教,説明對象、説明方法、説明順序,在這一課教學中可以不必過於強調。如何定位呢?還是在於:要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作者從畫家的角度介紹了自己喜愛橋的原因。我們不是從畫家的角度學習語文,我們還是應該從語文的角度把這一篇文字作為語言學習和訓練的好材料。本文無論從語言的理解,還是美學的欣賞,都覺得難。難在畫家眼中的美,我們多數人只可仰望,如天上的彩虹,可望不可及。但作為教師,除了仰望,還要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橋,引導學生欣賞那道絢麗的彩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解課文內容——橋之“美”美在什麼地方。

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閲讀能力。

品味本文優美有情味的語言以及在內容和表達上都較具作者個性色彩的句子,並能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自己的知識和生活體驗進行感悟理解,鍛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橋之美,進而感悟美,欣賞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初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對橋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審美效果分析,指導學生獲得一些美學基本知識;品味文中詩意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突破

初讀課文,感覺語言很美,情趣高雅,但內容較散,國中學生不好把握。再讀課文,研究教法,創設情境,以喚起學生的審美需求,激發學生探求美的'慾望。同時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聯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藴涵的審美特色。

《橋之美》的語言畫面感很強,修辭靈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學生結合語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覆誦讀,整體把握,力求使學生既欣賞了橋之美又學習了語言之美。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文人筆下的“橋之美”

1.媒體出示“小橋流水人家”的圖片及《天淨沙· 秋思》的內容。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2.媒體出示艾青詩《橋》的內容)

艾 青

當土地與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時候,

當道路與道路被水截斷了的時候

智慧的人類佇立在水邊:

於是產生了橋。

苦於跋涉的人類,

應該感謝橋啊。

橋是土地與土地的連繫;

橋是河流與道路的愛情;

橋是船隻與車輛點頭致敬的驛站;

橋是乘船者與步行者揮手告別的地方。

3.媒體出示徐志摩詩《再別康橋》(節選)的內容)

再別康橋(節選)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教學創意:多媒體展示多幅橋的優美畫面,並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學生朗讀,創設情景,渲染氣氛。教師導入,艾青的橋有了故事;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讓人聯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使人產生無限的惆悵……在詩人的眼中“橋”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載體;在畫家的眼中,橋則別有一番韻味。)

二、畫家眼中的“橋之美”

1、感知“橋之美”。

閲讀第4、5自然段,思考:

課文重點寫了哪些橋?橋周圍的環境如何?兩者以怎樣的形式存在?產生了怎樣的美感?勾畫相關語句 。

學生勾畫相關語句,合作交流,教師適時點撥板書,明確:

烏鎮石橋———密密葦叢———疏密相間——舒暢

江南石橋———細柳飄絲———剛柔相濟——銷魂

長橋卧龍———水天一色———面線相融——滿足

風 雨 橋———飛瀑流泉———動靜相生——欣賞

(教學創意:這一環節最大的創意有二,其一是跳開開頭三段,直接進入課文重點“橋之美”的解讀。其二是根據課文的描述,把橋與周圍環境的對照,分別用一個字提煉,為後文學習做好鋪墊。

作者借第四段裏寫的幾座橋向我們介紹了這樣的四種美:密密的蘆葦蕩中突現一座小石橋,這是疏密相間之美;石橋細柳則表現出剛柔相濟之美;水天一色中的長橋,則讓我們欣賞到面線相融之美;風雨橋和飛瀑流泉有的是另一番的動靜相生之美。再稍微讀一讀原文就可以看出,“舒暢”、“銷魂”、“滿足”、“欣賞”,這幾個詞很巧妙地表現了不同形式的橋的美帶給人們的美好感受。這一段文字,描寫、議論、抒情很好地結合。介紹每一種橋的手法也不太相同。

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好好地感知這一段的文字美和手法妙的特點。這樣才能用足文本的價值。教學中,在瞭解了畫家提出的美學原則之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緊扣文本,讓學生活動起來,訓練起來,發展起來。一切圍繞“語文”和“學生能力培養”來設計。)

2、欣賞“橋之美”。

朗讀與欣賞:多媒體顯示和朗讀段文字相一致的景色和橋的畫面,並配有“蘇提春曉”背景音樂,讓學生從課文的感知回到畫面的欣賞。

(教學創意:由於文章語言生動,極富表現力,讀來朗朗上口,畫面感很強。因此,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畫面,使抽象的文字更形象,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思維。 透過畫家的眼神,我們眼前浮現的不僅僅是一座座精美的橋,更是一幅幅完美的圖畫啊。從而使“橋之美”具備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和統一。)

3、品析“橋之美”。

橋與周圍的景物相配合就形成了一幅完美的圖畫,通過閲讀,你最喜歡哪座橋呢?是因為景物描繪的美,還是因為語言美呢?

(1)賞析美景

例如:烏鎮石橋:厚實的平面鋪開的葦叢使空間顯得狹窄擁擠,令人產生憋悶感;間或出現的石橋輪廓簡單鮮明,能使空間陡然顯得疏朗開闊,令人覺得神清氣爽。

鄉間石橋:柳枝的動、細弱、年年發芽和石塊的靜、厚重堅硬、歷久不變形成對比。

在寬闊的水面上的長橋,打破了單調的背景,整個環境充滿了靈氣和生命。

廊和廳的安閒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峯的險峻又形成對照。

(教學創意:通過閲讀課文,我們不難看出,作為畫家,作者看橋淡化其結構、種類、功能,更重視其美學價值。怎樣來欣賞一幅畫面?關鍵看其中的景物與周圍的環境是否既對照又和諧。這也是本文揭示的全新的審美角度)

(2)對比之美

在講到橋的不同環境中所表現的不同的形式作用時,引導學生做這樣的思考:如果在險峻的山峯間造一座古樸堅硬的石拱橋會有什麼感覺呢?

讓學生明白了堅毅的山峯間適宜休閒的風雨橋,卻不適合厚重的石拱橋,也因此明白了,温柔的江南為何多古樸的石拱橋。從而明白了,不同的環境中需要不同形式的橋。

在講到橋的建造需要注意與環境的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強與弱,剛與柔形成的對立統一美。可做一個類比:這堅硬的石橋與輕緩的河水,與橋頭纖細的柳絲構成了一副和諧的圖畫。這份和諧就如強健的男性與柔美的女性所組成的那份剛柔相濟的美,這份和諧就如壯偉的高山與清幽的流水所形成的山水相依的美。

(教學創意:教學的過程中,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去對比欣賞一副副圖畫,假如這樣的環境裏沒有這座橋會怎樣?有了這座橋後又怎樣?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橋的這個形式美就有了比較清楚地瞭解。而且還懂得了欣賞這類圖畫的方法。學生對於對立統一的和諧美有了比較真切的瞭解。)

(3)品味雅詞

如:舒暢、銷魂、搏鬥、曉風殘月等詞語的妙處。

4、可是現實中,並非所有的橋都美,文章提到不美的橋有哪些?不美的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閲讀學習第6自然段。

(1)南京長江大橋

(2)錢塘江大橋

(3)成昆路上的直線橋

不美的原因:沒有與周圍環境呼應和襯托。

5、畫家眼中美與不美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

引導學生迴歸第2自然段學習,學生能很容易地理解,即“橋在不同環境中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三我心中的“橋之美”

1、文中提到鵲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2、“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請説説你的理解。

3、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繫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那在我們的生活之中沒有看不見卻具有“橋之美”的橋呢?

(教學創意:拓展延伸:尋找、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同學們深刻感悟到橋之美的內涵。)

板書設計

橋 之 美

吳冠中

橋環境形式美感

烏鎮石橋———密密葦叢———疏密相間——舒暢

江南石橋———細柳飄絲———剛柔相濟——銷魂

長橋卧龍———水天一色———面線相融——滿足

風 雨 橋———飛瀑流泉———動靜相生——欣賞

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j4py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