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45、46頁(新授課)

二、教材分析:

三、學情分析:

四、教學目標

1、瞭解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2、理解單位“1”的含義,認識分數單位,能説明一個分數中有幾個分數單位。

3、在理解分數含義的過程中,滲透比較、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單位“1”,認識分數單位。

六、教學準備

教具:課件、彩色磁扣。

學具:圓片、正方形和長方形紙片,一板麪包圖片(分格的),4根香蕉圖片,一段繩子

七、教法學法

教法:創設情境法、操作發現法

學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八、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2分鐘)

(二)探究新知(14分鐘)

(三)探究求周長的策略(15分鐘)

(5)量一量、算一算

A三角形、長方形等直邊的測量方法。(3分鐘)

師:那麼要想知道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多少,該怎麼辦?

師:課前老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學具袋,裏面有一個封閉圖形,下面四人小組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活動前請先閲讀活動要求。

小組合作:

①小組內快速交流用什麼方法測量。

②選擇需要的工具進行測量。

③組內分工合作。(測量時取整釐米數)

反饋交流測量方法。

①三角形

6+8+10=24cm

師:那個小組願意彙報?

預設:我們測量的是三角形,測量工具是直尺,測量的方法是量,測量的結果約為24釐米。

師:你們用直尺量出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然後呢?(把三條邊的長度加起來)那測量結果24釐米表示什麼?

預設: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總和。

預設:三角形一週的長度。

師:三角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三角形的周長是它三條邊的長度和。(課件出示)

②長方形

5+5+3+3=16cm

師:昨天咱們剛剛學習過四邊形,哪組來彙報一下四邊形?

預設:我們選擇的圖形是長方形,測量工具是直尺,測量的方法是量,測量的結果約為16釐米。

師:16釐米這個長度表示什麼呢?

預設:表示長方形一週的長度,也就是長方形的周長。

師:他們也選用了用直尺測量,量了幾條邊(四條邊),然後再把它們加起來。

師:有不同的意見嗎?(長方形對邊相等只需量兩條邊,一條長、一條寬)

師:真棒!你們能根據長方形的特徵簡化測量過程。

師:那如果想知道正方形的周長怎麼做呢?

預設:量一條邊,就知道四條邊的長度了。

師:當然,不論量幾條邊,計算四邊形的周長都是要把四條邊的長度加起來?我們發現四邊形的周長是它四條邊的長度總和。

思考:如果是五邊形,它的周長是幾條邊的長度總和?六邊形呢?八邊形呢?

交流後小結:看來多邊形的周長就是它所有邊的長度總和。

愛心、樹葉等不規則圖形的測量方法。(8分鐘)

③樹葉

師:老師給有些小組準備了一片樹葉。那個小組選擇測量的是樹葉的。周長?1釐米大約是這麼長,請同學們估估看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是多少釐米?它的周長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聽一聽這個小組的彙報?

預設:先用繩子沿着邊線圍一圈,在繩上做一個標記,然後把繩子拉直再用直尺測量,測量的結果約是9釐米8毫米。

師:有不同的方法嗎?

預設:直接用軟尺繞一圈可以直接測量出樹葉一週的長度。

師:太智慧了!為什麼不用尺子直接量呢?

預設:因為邊是彎彎曲曲的。

介紹滾動法:首先在樹葉上作一個記號,然後在尺子上滾一圈,看滾到哪裏,讀出刻度也可以知道樹葉的周長。滾動法也是把彎曲的邊轉化成直直的線段進行測量,也利用了化曲為直的方法。

④愛心

學生彙報:測量工具是繩子,測量的方法是圍、量,測量過的結果約是12釐米

師:你們小組測量的是愛心。愛心的邊也是彎曲的,説説你們用的什麼方法測量的,為什麼不用滾的方法?滾動法不能測量到凹陷的部分。

師:同學們,經過探究合作和展示,要想得出封閉圖形的周長有哪些方法?

預設:直邊的圖形用尺子測量,曲邊的圖形用繩測法或者滾動法,化曲為直的方法

師小結:沒錯,直邊先量邊長後計算,曲邊化曲為直

(6)揭示周長概念的本質

師:回顧之前的學習,經過了這麼多學習的感受,現在你認為什麼是周長?

預設: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周長(完善板書)

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對於周長已經理解了。周長,周長,周指一週,即封閉圖形的一週,長就是長度,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設計意圖】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在經歷摸一摸、量一量、比劃、估一估的過程中,讓孩子充分的操作,積累豐富的體驗感受,不但可以使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容易把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把通過實際操作得出的結論延伸、並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在培養學生對長度的感覺和估的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感受“周長”和長度的關聯,能夠將面和線區分清楚,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

(四)實踐應用,拓展延伸(8分鐘)

1、增加干擾,強化周長

(1)教材書84頁的第3題

下面每組圖形的周長一樣嗎?你是怎麼想的?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麼比較的?

師:通過移一移,我們把這個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規則的圖形。然後比較發現他們的周長是(相等的)

師:再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嗎?

(2)教科書88頁第8題

師:(課件出示長方形)這是什麼圖形?老師把它分成甲乙兩部分,觀察比較一下,哪個圖形的周長長?你是怎麼想?

預設:一樣長,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加一條斜線。

師:老師把這條邊變彎曲,現在兩個圖形誰的周長長?

預設1:甲的周長更長

預設2:一樣長

師: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一條長加一條寬,再加上公共的那條彎彎曲曲的邊,所以這兩部分的周長一樣長。

師:為什麼一開始認為甲的周長長?

師:哦!原來如此。周長是圖形一週的長度,並非指圖形的內部。

小結:比較兩個圖形周長的時候,圖形每條邊的長度一樣,它的周長就是一樣的。

(3)生活中的周長(機動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設計進一步內化周長概念,學生在觀察、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本質。通過對比、辨析排除內部線段和麪積的干擾。同時體會圖形轉化的方法。

(五)歸納總結,內化新知(1分鐘)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同學們,今天我們初步認識了周長,知道了周長的概念,並且能夠通過測量和計算得到圖形的周長。希望課後同學們繼續深入的研究周長。

【設計意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收穫,是對本課知識的梳理和加深,從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九、板書設計

認識周長

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是它的周長

直邊:量、算

曲邊:圍、滾(化曲為直)

十、設計理念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總是認為一週就是周長,故此我先讓學生充分理解什麼是“一週”,在此基礎上,溝通一週和封閉圖形之間的聯繫,然後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測量封閉圖形一週的長度,並沒有急於揭示周長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先在大量的活動體驗中感知周長是可測量的一維圖形,又在估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周長是圖形邊線的長度,只是存在於二維圖形的面上,與面的大小無關,最後再由學生自己揭示周長概念。同時在這一系列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1、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三種不同的路線,突出“沿着邊線,繞回起點”兩個重要特徵,然後再指一指、説一説生活中物體表面的一週,建立學生對“一週”的表象認識,為後面理解周長概念的本質做鋪墊。

2、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讓孩子在探究測量周長方法的過程中,或測量或計算,充分體驗、感受周長的本質就是長度,是可測量的一維圖形。通過學生用線圍曲邊的一週,把邊線取下來拉直、測量,幫助學生溝通一維圖形和二維圖形的聯繫,即周長是從面裏脱離出來的線段,深刻體會周長概念的本質,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

3、當學生利用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完成了量一量的活動之後,再讓他們觀察三個圖形的大小以及周長,去摸一摸,經過想象、比劃以及之前的經驗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比較出三個圖形的周長與什麼有關,再次經歷從二維圖形中抽象出一維圖形“線段”這個過程,最後通過教師化曲為直的驗證,從而探索周長的性質,理解周長的本質就是線段的長度,積累了這樣的實踐經驗和思維經驗,獲得賢明、生動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為今後學習中區分清楚二維圖形的“面積”和一維圖形的“長度”打下堅實的基礎。

4、在整節課每一次活動體驗後,我都讓學生描述、概括自己體驗的感受和想法,通篇培養學生空間描述的能力。

十一、教後反思

1、以活動為基礎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新課開始,讓學生觀察動畫,初步感知邊線,使學生體會圖形一週的長度必須從起點開始繞邊線一圈再回到起點,這樣就把握住了周長概念的基本點。再通過學生動手描一描平面圖形的一週,指一指具體物體某一個面一週的長度從而對周長的概念有了準確的理解,進而讓學生討論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圖形都有周長使學生體會到平面圖形的周長的“封閉”觀念,學生通過動手做悉心理解,加強感受,把生活中對邊線的零星感受進行再現和體驗。事實也證明學生通過這一過程,很多學生能充分理解周長所藴含的真實意義。

2、以周長測量策略探究來內化周長的意義、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運用準備的學具——尺子、線想辦法量算出封閉圖形和樹葉的周長,然後彙報演示。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圖形的邊是直線時可以用量、算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而是圖形的邊是曲線時可以用繞,量的方法求出它的周長。深刻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特殊問題有特殊的解決辦法,讓他們充分體驗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享受成功的喜悦,有利於他們形成良好的數學認知結構。另外,彙報演示時的師生交流,生生互動雖然還沒有做到很好,但還算達到了預期效果,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有利於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3、辨析中深化

周長只能用於二維圖形上,它和麪積總是同時出現在一個物體上的,所以它們是兩個易混淆的概念。認識周長不能只孤立地認識周長,應該將其與面積進行區別。課尾設計的兩道練習都是幫助學生深化理解周長的概念。在對比中發現不同,明析周長概念的內涵。

總之,概念課讓學生真實地經歷概念發生、發展的過程,才能讓學生學得明白。我們將學生的經驗水平改造為老師的學科水平。只有老師想的明白,學生才會學得明白。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內容:

《分數的意義》第一課時。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已經藉助操作、直觀,初步認識了分數,已經知道了分數的各部分的名稱,會讀、會寫簡單的分數,還會比較分數大小及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設想:

本節課中單位“1”和分數單位這兩個概念教學非常重要,應從直觀到抽象,利用操作、討論、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適當展開概念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過程中獲得者得感悟,使學生真正題解這些概念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原有知識基礎上,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數各個部分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2、利用操作、討論及交流等形式展開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養質疑和驗證科學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重點:

明確分數和分數單位的意義,理解單位“1”的含義。

教學難點:

單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學具:

長方形白紙、一米長的繩子、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温故引新。

師:我們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哪一位同學來説説幾個分數?你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

師:那你們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嗎?

二、教學分數的產生。

1、在古代,人們就已經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師用一根打了結的繩子演示古人測量的情況)。課件呈現情境圖,介紹分數的起源和發展歷史

2、計算中也遇到這樣的問題。

3、課件展示分物不能得到整數的情況。

4、總結:在測量、分物的時候,可能得不到整數的結果,需要用一種新的數表示——分數表示。因此分數是人類為了適用實際需要而產生的。

三、教學分數的意義。

1、師:下面老師要先考考大家,你能舉例説明1/2的含義嗎?(多媒體出示題目,學生口答)

出示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

師:每一塊可以用什麼分數表示?它表示什麼意思?

師強調:一定要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展示把一個長方形和1米長的繩子平均分。

學生説一説每份與總數的關係。

2、重點對一些物體平均分,每一份與總數的關係,試着用分數來表示。認識單位“1”。

師:利用這三種材料,同學們創造出了好多分數。剛才在表示這些分數時,我們都是把哪些東西來平均分的?

生:一張長方形紙、一米長的繩子、6個小立方體。

師:像這樣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把一個物體平均分。

把一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我們可以稱之為把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

把8支筆平均分給4個同學,我們又可以稱之為把一些物體平均分。

師小結: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做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

師:像這樣的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一個整體,我們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教師強調:

①單位“1”不僅可以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也可以是很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如:一個梨、一枝鉛筆、一堆煤、一倉庫糧食等等,把什麼平均分,就應把什麼看做單位“1”。

②單位“1”和自然數“1”的區別:自然數1是一個數,只表示一個具體事物。如:一個人、一本書、一間房子……它是自然數的計數單位。而單位“1”不僅可以表示某一個具體事物,還可以表示一堆、一羣……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體。

概括分數的意義: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

用學具創造出一個分數,同桌間説説你這個分數的意義。

理解分子分母的意義。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分數的意義,請同學們想一下,這個“若干份” 、“這樣的一份或幾份”分別是分數中的什麼?

小組交流。後教師小結。

師:接下來老師想出幾道題來考考大家,看看哪位同學學的又快又好。

①把文具盒裏的所有鉛筆平均分給4位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

生:1/4

師:為什麼可以用1/4來表示?

師: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5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10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如果把這盒鉛筆平均分給100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這盒鉛筆的幾分之幾呢?

師:現在這個文具盒裏有8支鉛筆,把它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的鉛筆能用1/2表示嗎?是幾支鉛筆?

師:如果我再增加2支鉛筆,把10支鉛筆平均分給2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到的鉛筆還能用1/2表示嗎?是幾支鉛筆?

師:為什麼同樣是1/2,鉛筆的支數不一樣?

生:分小組討論

師:是啊,因為一個整體表示的具體數量不同,所以同樣是1/2,鉛筆支數也就不一樣了。

四、教學分數單位。

師:整數有計數單位個、十、百、千、萬……分數是否也有計數單位呢?它的計數單位又是怎樣規定的?

多媒體出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數叫做分數單位。

師:也就是説分數單位是由一個分數的分母決定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

師:舉例説明,並説出幾個分數讓學生回答,後讓學生自己也説一説。

五、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你有哪些收穫?

練習:數學書上做一做。

教學內容 篇三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和其它數學知識一樣是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產生的。

2、使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和單位“1”的含義及分子、分母的含義。

3、培養學生形象思維,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使學生受到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念的啟蒙教育。

課外拓展,開放練習,發散思維。 篇四

老師先説。(請兩位同學站起來),這兩位同學的人數是小組人數的2/8,

屏幕出示:這兩位同學的人數是__________人數的_____________。

這兩位同學的人數是__________人數的_____________。

[説明:讓學生的思維發散出去,有助於深化理解分數的意義,有助於他們創造性思維火花的閃現,有助於把課內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又快到了,你們高興嗎?每到這一天,我們學校都會組織野營拉練活動。

(播放情境動畫:同學們排着整齊的隊伍向大山中走去)

師:同學們在大自然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到了中午,大家席地而坐,一起用餐,別提多高興了。可是有一個低年級的小同學在吃午餐時卻遇到了一個問題。

(出示課件:一張餅,4個人分)

師:原來啊,他們組有4個人,可是他只帶了一張pizza餅,該怎麼分才能讓大家都滿意呢?你們願意幫幫他嗎?

師:從這裏不難看出,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得到一些不能用整數表示的結果,比如分東西、測量或計算等,這時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這樣就產生了分數。這節課我們就共同研究分數的意義。

説明:知識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教學中,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的思想。

二、歸納意義

1、回顧舊知

師:三年級時我們對分數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分數的哪些知識?

2、小試身手

師:現在老師想讓同學們親自動手分一分,看看從具體事物中我們能得到哪些分數。同學們願意嗎?請學生點擊進入到小試身手的界面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物品,點擊放大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分一分,並思考可以得到哪些分數?

問:你們得到分數了嗎?誰願意説説是怎樣得到的?

(指名選擇不同物品,採用不同分法,得到不同分數的學生進行彙報)

説明:這一環節的設計力求實現學習自主性。把學習資源交給學生,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去操作,分得的結果必然各異,得到的分數自然也各不相同。讓學生從動手操作中,親身體會分數的產生,同時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自主探究慾望,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歸納,從而為獨立歸納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

3、嘗試歸納

問: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什麼是分數?

師:讓我們看看最科學的説法。(出示分數的意義)

4、理解單位1

問:同學們想一想,單位1可以指什麼?

師:同學們説的都對,大到宇宙空間,小到微塵沙粒,我們想用分數的思想去研究誰,就可以把誰看作單位1。

説明:按照學生認知的發展規律展開新知的探索,並通過觀察、操作、思考、歸納等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意識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在這裏新知的探索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平台上,並給他們一個自主、自由的探索空間,去主動構建知識的體系。根據兒童的認知規律及思維特點,在探索中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感受知識產生的過程,為學生創設一個積極參與、主動學習的網絡環境,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合作意識。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建構,師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實現由不知到知,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認識,充分體現學生活動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5、即時訓練

問:你能找出這兩則報道中的單位1嗎?

三、深化理解

(出示蛋糕的畫面)

問:同學們,看到這個畫面你想到了什麼?

再仔細觀察,你還發現了什麼?(上面有12支蠟燭、8朵玫瑰花)

(動態演示: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

從這個畫面中,你發現了哪些有關分數的知識?

(學生可以分別把一整塊蛋糕、12支蠟燭、8朵花看作單位1進行闡述,並從上得到相應的分數)

説明: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這裏,觀察的角度不同,單位1也不同,通過觀察和思考,使學生明確,雖然每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但由於我們確定的單位1不同,這個分數所表示的實際意義也不同。

四、自測反饋

師:同學們現在又學會了很多關於分數的知識,請點擊進入到自我挑戰的內容。比比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挑戰練習。

説明:這一環節的設計,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進入不同類型的練習,同時在學習活動中,充分信任學生,使學生能夠進行創造性學習和活動,通過課件的反饋功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最後通過知識點的統計結果可讓學生自我檢測學習效果。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師:同學們戰況如何啊?完成所有挑戰練習,而且全都正確的舉一下手。

問:誰能説説,這些人還可以用哪一個數來表示?為什麼?

説明:這一環節的設計,巧妙地讓學生把剛剛學到的分數知識適時恰當地運用於課堂當中,不但及時地檢測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情況,考察了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而且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了分數離我們的生活其實非常近。

五、思維拓展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組更難的挑戰思維的練習,你們願意嘗試嗎?(出示開放題)

説明:練習設計,層次多樣,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本節課的練習,分為自我挑戰練習和開放拓展練習。這樣的設計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而且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今天所學的數學知識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有用的數學,從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

六、現場調查

師:現在老師要進行一項小調查。請同學們進入到參與調查的界面,發表一下你對這節課的評價。

你認為這樣的學習方式有趣嗎?是覺得很有趣?還可以?還是沒意思?根據你自己的意願,選擇一項提交上來。

(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去自由選擇提交)

師:我們來查看一下結果。從這個結果中,你能看出什麼?你能提出哪些關於分數的問題?

説明:這一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自己學習情感的空間。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意願對本節課的學習方式和效果進行評價,而且在統計結果中還可讓學生根據相關信息提出分數問題,對理解分數的意義又一次進行了提升。

七、全課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和體驗,請把你的想法簽寫到留言板上吧!

分數的意義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同學們好,這一節課又是我們的數學課,數學,顧名思義,“學習數”,當然,“學習數”並不是我們數學的全部,但是,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數。請同學們告訴老師,我們都學過了哪些數啊?(單數,雙數,小數,整數,質數,數,自然然,等等……)

師:對,我們已經學過了這麼多數,那麼,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分數,研究分數的意義。

出示課題(分數的意義)

二、學習新課。

(一)分數的產生。

1、再現舊知識。

師:同學們看,我們有這有兩個小朋友正在爭論兩人該怎麼分吃一個餅。同學們,你覺得該怎麼分呢?

生:平均分,從中間切開。

師:哦,同學們都説,從中間分開,平均分。老師知道了。這樣分。(操作課件分餅)

師:嗯,這個方法真不錯,那你能用學過的分數表示每們小朋友分得的份數嗎?

生:12(師演示操作。)

師:你能説説這個12它表示什麼?

生:表示把一個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個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餅的12。

對,在進行分物,測量或者計算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時常用分數來表示。

2、你還能説出哪些像這樣的分數。你能分別指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12,24,57……

(二)分數的意義。

1、認識單位“1”。

(1)動手操作:

同學們,我們已經熟悉了分數的各部分名稱,現在請你們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四分之一,看誰做得又快又好。(折一折,或畫一畫)

(2)展示學生成果。

(3)出示課件,在每一幅圖上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交流,彙報,師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説出每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

(4)概括總結:

師:剛才同學們在表示四分之一的過程中,有什麼發現嗎?

學生甲:都是把物體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學生乙:有的是把一個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有的是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把這個整體平均分成四分,每份是這個整體的四分之一。

師:對,一個實物好理解,但是有的是由幾個單個的物體組成的,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整體。一個物體,一些物體都可以看作一個整體,一個整體可以用自然數“1”來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單位“1”。

(5)像這樣的整體,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一筐雞蛋,一堆煤,一個年級的人數,一些桃子,一個年級的人數………………)

師:也就是説,單位“1”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少,可以很多也可以很少。

(6)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強調平均分)

2、學習分數單位:

(1)出示課件:師引導學生填一填。

(2)説説,這些分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3)分數單位的意義。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的數就是分數的分數單位。

(4)分數單位的特點。

A、都是幾分之一。為什麼:分數單位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的數就是分數單位。

B、分數是由分數單位組成的,因為不同分母的分數,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不一樣,所以不同分母的分數有不同的分數單位。

三、課堂作業設計。

四、總結。

同學們,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呀?你學會了嗎?

《分數的意義》的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內容:教材第60—6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分數的意義,能對具體情景中分數的意義作出解釋,能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數單位的特點。

2、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是在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培養對數學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對把多個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看作單位“1”的理解。

教具準備:米尺,課件,幾張長方形、正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測量。

師生合作測量黑板的長是多少米?觀察用米尺量了幾次後還剩下一段,不夠一米,還能否用整數表示?(不能)

2、計算。

老師把一個西紅柿平均分給兩個同學,每人分得的西紅柿的個數怎樣表示?(1/2)

3、講述。

在人們實際生產和生活中,人類在進行測量、分物和計算時,往往不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

鞏固反饋,深化理解 篇八

拿出我們的手來做個遊戲,

師:請你拿出一隻手的五分之一

一隻手的五分之三 一雙手的五分之三

師:把一雙手分成5份,一份是多少?

生: 2個。

師:那麼3/5是多少?

生:6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k3w51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