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多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多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多篇】

歸去來兮辭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一、誦讀

二、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一、課文的思想內容

二、解讀陶潛的隱逸詩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的正確理解

教學設想

一、誦讀的準備指導

二、誦讀和領悟互相推進

三、總結陶潛的隱士情懷教學

設計説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誦讀古典詩詞和淺顯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重視誦讀”。依據以上兩點,特確定兩個教學目標——誦讀和領悟。

為了便於研習課文,課前必須作好充分的預習,所以佈置了明確的預習目標,其中包括誦讀指導、疏通課文。

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主要是誦讀和領悟互為推進,同時在感悟課文某一點內容的時候,適當地引用陶潛的其他詩句,以達到以此篇帶動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反過來,對陶潛整個詩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對課文內涵的領悟。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在討論法中,羣策羣力,歸納提煉;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

輔助手段

幻燈片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課下題注為準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

(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範讀課文

要求:注意聽語頓的特點——三字句2、1頓;四字句2、2頓;五字句2、3頓;六字句3、3頓或1、2、1、2頓。

三、研習課文

(一)、讀悟第1段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為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

指名朗讀本段。

思考: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田園將蕪”“心為形役”“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設問: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如何?

明確: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這裏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

陶潛的這種“心為行役”,視入仕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詩為證:

幻燈片1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二)、讀悟第2段

齊讀本段。

討論:

1、歸家途中的迫切體現在哪裏?

2、抵家時的欣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當中?

3、到家後衣食住行的閒適有從何看出?

明確:

1、“舟遙遙”“問征夫”“恨晨光”,尤其一個“恨”字,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2、“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可感悟出主僕俱迎,妻子皆樂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來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誰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倫之樂圖啊!

3、“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

設問:從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

提示:與下面的詩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幻燈片2

明確:一詩一賦,表達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閒適自在的隱士情懷之二。

(三)、讀悟第3段

“歸去來兮”“息交以絕遊”,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厭惡官場,固窮守節的堅定決心,也是其隱士情懷之三。

指定小組朗讀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悦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中國士大夫寫勞動,都是倡導別人去勞動,自己是旁觀者,而陶潛是中國士大夫中第一個勞動實踐者,此乃其躬耕田園,詩酒琴書的隱士情懷之四。

(四)、讀悟第4段

魏晉焦慮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潛是最為焦灼的一個,在第三段結尾處兩句——“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見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現?

齊讀本段。

明確:“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種情感也有詩為證:

幻燈片3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還快然自足於隱士生活?依據何在?

明確:“懷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從正反兩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於隱居生活的情懷。

討論:如何正確理解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明確:陶潛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有別於“立德”“立功”留名於世的儒學家,也有別於煉丹學道求長生的道學家,這裏邊有他遺世獨立、超脱生死的曠達樂觀精神,也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欲衝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計,也是他人性減弱的一種表現。有陶潛的詩為證:

幻燈片4

四、總結

陶潛,入仕為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五、佈置作業

(一)、書面完成課後練習一、二。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為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 鄙棄官場

自悔 蔑視權貴

歸 辭官歸田 自覺 嚮往田園

去 自醒

來 隱士情懷

兮 歸家途中 淡泊明志 閒適自在

辭 愉快生活 抵家欣喜 固窮守節 厭惡官場

到家閒適 躬耕田園 詩酒琴書

堅定決心

隱居鄉間

歸去來兮辭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① 感受並體會本文瀟灑脱俗而富於人情味的特點。

②反覆吟詠,自然成誦,感悟到本文言語之妙。

③重點弄清下邊詞語的意思並加以積累:役、奚、諫、觴、策、憩、岫、景、盤桓、疇、棹、窈窕、行、曷、期、聊。

教學設想

古評家曰:《歸去來兮辭》是“一篇自然率直文字”,“觀其詞義,瀟灑夷曠,無一點風塵俗態”;又曰:“一種曠情逸緻,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自讀此文,要反覆體味,多朗讀、吟詠,在讀中體察作者的情感,感受言語的質地、芳香,深入言語肌裏。不為背而背,進入情境,自然成誦,把注意力集中到本文的言語本身,感受言語的精妙,而不僅僅停留在字句意義的解釋,方為佳境。內化言語,實現言語積澱,通過積澱言語,領悟作者心靈的搏動。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自由朗讀兩遍。一些不能讀準的字音,對照註解,在文中註上音;不懂的詞義,對照註釋,弄清意思,重點把握上面提及的字詞;但不拘泥詞句的翻譯,不必讀一句譯一句,把它當作現代文朗讀一樣,只在不能通暢處才看註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點,並注意文句所構築的形象,為再讀作鋪墊。

點撥。(一)作者及本文背景。陶潛,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任官,但到淵明時,家境衰落。29歲那年,開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此後又做過幾任參軍一類的小官,每次任職時間都很短。十幾年中,經濟狀況每況愈下,39歲那年,不得不親自參加農業勞動,但“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後來,在親友的勸告下,再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彭澤令便辭官歸田園,躬耕隴畝,不再出仕。本文作於決意歸隱而尚未成行之際,為想象田園生活而得。(非課文註解所言作於辭官之初)陶淵明為什麼不願意做官?一則是因為他不願受官場役使。他任彭澤令時,郡裏派了一個督郵來縣,縣吏叫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説:“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當天就掛印離職。二則是因為“質性自然”。“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二)文句特點。大體為四句一節,兩句一組,相對而出;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整齊而變化自由;句中多用虛詞,置於句腰。

二、接力朗讀一遍。本文四句一節,共十五節,分十五組同學接力朗讀,每組為三位同學。輪到讀的同學,注意讀的表情、節奏、輕重、緩急,聽的同學注意體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層次。

點撥。

本文雖屬辭賦,但言辭淺切、暢達,曠逸之情沛然流出,自然成韻。結構井然有序、謹嚴綿密,匠心獨運而不見斧鑿之痕。

正文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之喟歎開篇,平地拔起,峻峭起勢。然後順勢而展,層層流轉。

第一層寫決意歸去。文章以第一段的第一節後半組句和第二節承達此意。心為形體所役使,何等可悲!擺脱可悲還來得及,怎麼擺脱?歸隱。作者已知過去求官為非,今日棄官歸隱為是;過去入了迷途,今日回到正道。鄙棄官場,嚮往田園之情可見,文章主旨於此亦可見。

第二層寫途中歸心之切。第二段第一節表達了這一層的意思。舟之慢行實為作者歸去心切,“風飄飄而吹衣”,表現想象中歸去的輕鬆欣喜之情,是歸去心切的進一步強化;正因為歸心切才問前路,恨晨光。田園生活是作者心靈的歸宿。

第三層寫歸家後家室之樂。含三節:第一節寫望見家門,欣喜若狂,這與在官時“惆悵而獨悲”的心情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僮僕歡迎,稚子候門”,雖沒有隆重儀節,卻是那般地充滿人情味。二、三兩節進一步抒寫家室之樂。環境,有小徑,有鬆菊,有小屋;人倫,可與幼兒嬉樂;行為,可“引壺觴”,可“眄庭柯”,可“倚南窗”,小屋雖僅“容膝”,其樂卻伸至無限。生活習見事物,一經作者情感的移入,便字字生輝。

第四層寫歸家後田園之樂。含兩節:拄着枴杖,涉園觀景,隨看隨歇;撫着孤鬆,抬眼望去,雲氣出岫,鳥倦飛還,太陽將落,斜暉脈脈。對自然的真誠眷戀,帶給作者心靈的寧靜和曠遠。

第五層由息交絕遊而寫與親戚、農夫的交往之樂,含兩節;第一節重申辭官歸田之志,進一步表示對當權者和官場生活的鄙棄;第二節寫跟鄉里故人和農民的交往,為下文寫出遊張本。前一節息交的對象是當權者;後一節交往的對象是“親戚”與“農夫”,與“親戚”、“農夫”有説不完的知心話,琴書之樂,足以消憂,哪怕是農人告訴春天來了,要到西邊的田裏去耕種了,也是那般的親切怡情。息交與交往形成鮮明對比,寫息交強化交往之心志。

第六層寫出遊之樂。含兩節:駕着小車,經崎嶇之路盡閲山丘;划着小船,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山丘之上,樹木欣欣向榮;溝壑之中,泉水涓涓而流。面對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羨慕萬物,感歎自身。

第七層寫人生感想。含第四段三節:“已矣乎”的感歎與“歸去來兮”相呼應,文氣一振。作者感歎活在人世沒多久了,何不隨心所欲?何不伸張心志?何不自由自在?高官厚祿不是所要追求的,神仙居住的仙境是無法找到的,還是除草培苗、登高長嘯、臨流賦詩吧!人應當委心順應、樂天知命。

文章層層推進,每一層都承上而來,既順暢而又回折生姿,決意歸去點明文旨,緊接着自然寫歸去之切,歸去之樂,並順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開,最後以“已矣乎”迴應前文,總結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隨意讀來,其味無窮。

三、根據提示,學生齊讀。(第四遍)進一步細品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脈絡,找出名句,説説它們在文中的作用,並説明在語境轉移的情況下該怎麼運用。

提示:決意歸去……,歸心之切……,家室之樂……,田園之樂……,交往之樂……,出遊之樂……,人生感想……。

名句的找尋不求統一,只要學生能找出來説明作用並能運用即可。以下所列,可資參考。

1、“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在文中作者以此寬慰自己。作者覺悟到過去出仕之事做錯了,已經不能改正,但知道未來之事(指歸隱)還可以挽救。此句在文中有明確所指,然獨立看,也可用於不要沉溺於往事的感傷,凡事應當往前看,拋卻過去,把握未來之語境。

2、“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用“無心”、“知”兩詞,將雲、鳥人格化,使作者之情投射於物,物與人融合一體。充分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率直、樸真的情感。從中可以感知自然是人情感之對象,自然着上人之色彩,便有了精神氣。

3、“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此句為作者出遊時所見的初春生機勃勃之景象,是實景,也是心景。早春光景,見歸來之可樂,萬物蓬勃,使作者亦心生生命短暫之感慨。披跡尋求,了悟生命之意象。

4、“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登上東邊的高岡而放聲長嘯,面對清澈的流水而把詩歌吟唱。作者以此句表達自己隱居田園,快然自足,讀之“素懷灑落,逸氣流行”。用之面對自然,豪情滿懷,心生壯闊之志,亦未不可。

四、思讀。(第五遍)讀為默讀,並思作者言語之創造。可用對對子這一活動載體,達此目標。

(解説:陶淵明為後人創造了精美的言語,後人讀之,明白言語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文章的價值更在於言語本身。應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言語的存在,讓言語連同意義,連同作者的心靈,依附於學生的心理結構,不僅為學生所知,更為學生所有。下一步活動的設計也基於此)

(一)教師出上聯,上聯要求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學生對下聯,對句亦應在文中提取詞句組合而成。只要大致能對則成,不求工整。

上聯例:小徑鬆菊,一杯清酒名可越。此聯用“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三句;“名可越”點明作者胸襟。

對句例:流雲丘壑,數點倦鳥亦舒心。此對句用“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兩句,“亦舒心”點明作者歸田園之心情。又例:稚子親鄰,幾言情話憂能消。此對句用“稚子候門”、“悦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兩句,雖對稚子恐難曰情話,但亦差可對矣。又例:清流皋疇,幾首小詩氣能清。此對句用“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將有事於西疇”兩句,庶見能對。

(二)自組對聯。由學生聯綴文中詞句而成聯。

例:1、引壺觴,眄庭柯,涉園成趣;攜稚子,倚南窗,觀日融情。

2、登東皋,臨清流,賦詩以樂;悦親戚,樂琴書,情話消憂。

3、僮僕稚子,親戚農人,此中有人倫樂;鬆菊倦鳥,巾車孤舟,其間寄田園之情。

(三)懸求對句。不僅由教師向學生懸求對句,也可由學生提出上聯,懸求同學對句。

例:1、不求富貴,不期帝鄉,只求乘化以歸盡。

2、向榮之木,始流之泉,萬物皆得時令。

五、比讀。(第六遍)印發教參中譯文,兩組學生讀原文,兩組學生讀譯文。比較原文與譯文,在表達上有何不同,並對優劣作出判斷。目的是領略本文言語之妙,但也不必強求。

點撥:譯文不能説不好,但比之原文,有以下幾方面改變了原文的狀貌:

1、在字數上。原文以六言句為主(約佔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讀,節奏整齊,音韻鏗鏘。如“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譯文為了把意思翻譯完整、明白,增加了每句話的字數,同時也失去了原文的節奏,雖也儘量保留音韻之美,但原文中的飄逸生動之致喪失殆盡。

2、在用詞上。原文大多句子句腰襯以虛詞(在全文60句中也近四分之三)。虛詞的頻繁使用,反映了古漢語的特點,在表達上有延宕之效,使情感得到強化。譯文勢必會喪失這個特點,削弱了文章的韻律,原文所具有的情致,在翻譯中也相對剝落。

3、在文句上。原文四句一節,每節兩組,每組大多相對而出,反映漢語組合的自由。譯文也保留四句一節,每節兩組,但每組之中相對之趣大大減弱。如原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譯文為“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着庭樹使我開顏”,原文“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譯文為“倚着南窗寄託我的傲世之情,(更)覺得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

因此,在自讀中,更要着眼於陶淵明為我們創造的言語,在讀中感受本文言語之妙。

六、課後思考

(一)本文主要寫作者歸去之樂。有人認為這樂的背後掩藏着心靈深層的悲哀,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見解?

(答案:聯繫陶淵明自身的背景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可以這樣理解的。陶淵明年輕時,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希望學而優則仕,有“大濟於蒼生”之志。但東晉士族門閥觀念相當嚴重,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客觀上限制了他的求官之途,欲通過做官來伸展自己的志向不易實現。另一方面,東晉末期,政治混亂,正直之士做官也難得到重用,於是他也像當時許多士大夫一樣,厭棄仕途,隱遁山林,在自然中尋找精神的慰藉。欲伸志而不能,內心的悲哀自然是難以避免的。同時,就文章看,陶淵明的歸去之樂始終伴隨着生存之限,於是在自我陶醉的同時,也不斷進行自我安慰,這從文中的問句可以看出。“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曷不要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樂夫天命復奚疑?”就文言文,也可見作者內心的悲哀。“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一句也透露相同的消息。但是,他在作品中把得自自然的快樂表達得如此真率,不能不説他的確有“質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一面。)

(二)文章結尾,作者表達自己的人生感想和處世哲學,是否顯得消極?

(答案:不能説不消極,但理解這種消極的思想要聯繫作者的經歷來看,不能只作簡單的判斷。作者幾次為官,品嚐了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場,作者體驗到生命的扭曲,這有前面所提及 的拒迎督郵例為證。相比而言,田園生活樸實、自在、真誠、舒展。因此,這種消極的思想有一定的複雜性,消極的背後有對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對官場黑暗的鄙棄。雖可打上消極二字,但沒有頹唐、痛苦之味。)

板書設計

1、歸心之切

2、家室之樂

“田園將蕪,胡不歸”

3、田園之樂抒發人生感想

決意歸去

4、交往之樂(總結意旨)

(點明主旨)

5、出遊之樂

資料集萃

資料卡片①

陶淵明罷彭澤令,賦《歸去來》,而自命曰辭,迨今人歌之,頓挫抑揚,自協聲律。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漢武帝《秋風詞》,盡蹈襲《楚辭》,未甚敷暢。《歸去來》則自出機杼,所謂無首無尾,無終無始,前非歌而後非辭,欲斷而復續,將作而遽止,謂《洞庭鈞天》而不談,謂《霓裳羽衣》而不綺,此其所以超然乎先秦之世,而與之同軌者也。([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資料卡片②

凡為文有遙想而言之者,有追憶而言之者,各有定所,不可亂也。《歸去來辭》將歸而賦耳,既歸之事,當想象而言之。今自問途而下,皆追錄之語。其於畦徑,無乃窒乎,“已矣乎”雲者,所以總結而為斷也,不宜更及耘耔嘯詠之事。([金]王若虛《滹南遺老集》)

資料卡片③

凡看古人長文,莫以其汪洋一篇便閣過。古人長文,皆積短文所成耳。即如此辭本不長,然皆是四句一段。試只逐段讀之,便知其逐段各自入妙。古人自來無長文能妙者,長文之妙,正妙於中間逐段逐段作短文耳。([清]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

資料卡片④

開首以田園句挈全篇要領,而下面盡本此抒寫,是順提文法。結處以樂天句作全篇結穴,而上面盡照此發揮,是倒裝文法。然其筆力高超,故無痕跡可尋。([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

資料卡片⑤

誠以天下之理,有顯必有晦,有伸必有屈;當晦而不晦,當屈而不屈,此亢龍之所以有悔也。靖節生當晉末,天心人事,已大可知,潛龍勿用,此其時也。故一旦翻然改圖,不俟終日。([清]李鐵九《古文筆法百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設想:

美國的格蘭特·威金斯認為:課堂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為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在現實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從輸入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固定的教材、擅長的教法,以及常見的活動開始思考教學,而不是從輸出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預期結果開始思考教學。換句話説,大多數教師都只關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教師以知識體系的'傳授為邏輯起點,較少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知識進行打包、壓縮,學生的自我學習需求幾乎沒有啟動的情況下,直接“餵給”學生。其實我們首先要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麼。這就需要教師之前瞭解學情,而學生啟動模式下的閲讀課堂就是在瞭解學生有哪些問題的基礎上,將解決這些問題作為課堂重點具體落實,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本質所在。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學設計必須是基於學情的。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充分預學課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質疑的地方,由小組長挑選2個有代表性問題在組內組織討論並用PPT記錄達成的共識,做好交流準備。我的課堂啟動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後由學生的問題開啟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言文實詞虛詞以及駢散結合表達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和改寫活動,增強學生語言審美情趣。

2、通過討論探究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情感,增強學生思維品質。

情感目標

1、理解陶淵明歸隱思想產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響的複雜性

2、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問路”的實質內涵以及陶淵明思想的複雜性。

難點:理解陶淵明思想產生的複雜原因以及辯證看待其思想。

教學方法:誦讀、改寫、討論

教學過程:

一、梳理與感知

師:剛才我們聽的歌曲名字叫《歸去來》,是《神鵰俠侶》主題曲,電視劇中的楊過和小龍女最後歸隱,退出江湖。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作者陶淵明最後也選擇了什麼?

生:歸隱

師:我們來看看文本寫了什麼?回答以下問題:作者為何歸?歸向哪?歸心何如?

明確:歸去原因(見第一段“質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歸向:家、田園

歸心何如:急切、喜悦、後悔、自責、厭惡官場,

二、問題呈現、分享交流

(一)教師PPT呈現學生系列問題並加以表揚,請三個小組長上台交流本組對問題達成的共識。

第一組問題

問題1:作者辭官僅僅是因為熱愛田園麼?

達成的共識:不僅僅是因為熱愛田園,也因為他的志向並不在做官,做官只是為了養家餬口罷了,而且當時的社會是動盪不安,做官的也很難啊,而對於作者來説,與其在人心叵測的官場裏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牽掛的家,他的家不僅僅是逃避官場的地方,更是作者內心深處的靈魂寄託。

問題2:整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何種志向?

早已厭惡官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迴歸自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為樂,不求榮華富貴只求逍遙快活的灑脱情懷,與自然界的萬物為友,將自己置身天地,瀟灑一生。

第二組問題

問題1:作者身心痛苦為何還要希望任職一年?

達成的共識:

1、作者家境貧窮,以至於無法維持生活所需,更何況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撫養,迫不得已之下才選擇做官。

2、作者做官本質上是為了生計,一年時間雖然無法實現遠大抱負,但足以讓他維持之後的一段生活,又由於地方官吏愛惜人才,所以作者對於做官還有一絲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對自己為官的最後期許。

問題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為何卻不記得回家的路,又為何恨晨光之熹微?

達成的共識:

1、作者久不歸家,對家附近的事物已經有些生疏,家鄉的景物已然與過去不同。

2、“恨”是遺憾之意。作者遺憾天不亮,不能觀賞回家沿途中的風景,反襯作者歸家心中喜悦,但這霧茫茫而陰沉,卻不應其內心的喜悦之情,所以略顯遺憾。

3、作者做官地方離家僅100裏,但卻陷入迷途之中,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急切之情,以至於迷失了方向。

第三組問題

問題1:既然作者思鄉如此,懷念家鄉閒適安穩的生活,且離家不過八十餘日,為何歸家途中要向路人問路?這個”路“是否還有別的意義?

達成的共識:大家認為這個路不僅僅只是歸家的路,還有陶淵明對人生的追求之路。

這個問路同時也是一種人生之路迷茫,漸循以索明途的訥問。幾乎有種近鄉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張與彷徨。情何怯處——

一是為官無所成,本想為官以“生生”卻八十餘日而歸,違背了家人對他寄託的初望。

二是有違平生志,志不在此,強扭的瓜不甜。

陶淵明不斷向行人問路,從某方面來説也許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歸屬的心靈家園。

問題2:對於全序最後一句話同學們觀點不一,有的認為陶淵明是避世的消極悲觀,有的認為他是灑脱的樂天開闊。那麼哪一種情緒體現得更多呢,陶淵明歸隱的情感有哪些?

達成的共識:最後我們回憶了國中學過的《桃花源記》《飲酒》等一系列文章,又遷移到另外很多讀過的詩詞中,有過歸隱的慾望的詩人很多,如李白、蘇軾等人。不過陶淵明踐行的比較徹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渴望蟾宮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場浸淫,文人的玲瓏筋骨被玷污,傲立氣節被扭曲。他們保持自己的鮮活特性和獨立人格實在太困難,像太白先生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千百年才出一個而已。

“好男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襟懷千秋的夙願,是萬代難平的期冀。我們相信陶淵明並沒有失去這種信仰和鬥志,他心中的熱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進了看似恬淡平和的歸隱。

“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二)教師肯定學生分享的成果並指出沒有在言語形式提問的不足。

三、言語實踐,感受表達

1、追問思考:作者在寫歸家路途中以及到達精神家園後愉悦心情時,語言形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疊詞,如“舟遙遙”“風飄飄”,

短句,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有酒盈樽”

押韻,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韻。

2、改寫: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選擇一處改寫,要求與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韻:

(1)“引壺觴以自酌,時矯首而遐觀。”

(2)“悦親戚之情話,泉涓涓而始流”。

(a)請一學生上黑板寫,學生對照要求進行評價;

(b)學生朗讀學生改寫的文字並與原文比較效果差異。(板書: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四、提供背景支架,再論歸隱情懷

(一)再討論:陶淵明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教師提供東晉末期戰亂和玄學(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淵明的家世。

達成共識:

積極的:

①儒家倡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東晉末期軍閥混戰、官場黑暗。這樣的時代陶潛選擇歸隱是生存的智慧;

②受莊子等道家思想影響。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規律而生活”,面對社會的紛亂,道家要告訴我們的是,該如何遊刃有餘地安身立命。他遵從內心的選擇,是人的一種質樸清澈,真實率性。

消極的:

①從社會角度來説,人總是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官場黑暗他選擇棄官,這是缺少擔當、消極避世的表現

②從家庭角度説,他要養家餬口,不會種地的他經濟上沒有太多來源,缺少家庭責任感。

(二)教師小結:看問題,要學會理性審辯的思維。(板書:歸隱:積極/消極)

五、提升認識皈依精神

1、周國平的看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脱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周國平

2、推薦書目:宋傑鵬《我心悠悠》董雁《詩説中國明月鬆間》

六、教師小結

追求精神明亮我們永遠在路上。陶淵明用他的率性、灑脱,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樣子:不為金錢名利而活,只為取悦自己而活。他活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明燈,當世人紛紛成為名利的奴隸時,陶淵明卻不留戀、不爭搶,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讓世人心生嚮往。

板書:歸家、田園精神家園

言語形式:疊詞、短句、押韻(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原因:儒家、道家

教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激發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讓學生課前做了大量的預習,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經過整合並結合本課教學重點,我補充了言語形式的問題,把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為問題來自學生,所以討論和交流環節學生參與度高,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預期效果。但在活動環節的設置上似乎可以再調整。當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發現“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的問題討論不深入、不辯證時,是暫時放一放跳到言語形式的發現上還是繼續提供背景資料讓學生再討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備課時想到按照這樣的順序似乎更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的思維,但我覺得還是讓學生懂得“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之後再來討論思想情感可能學生思考得更為全面、深入,這似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也自然地過渡到對陶淵明歸隱情懷的深度挖掘上。

歸去來兮辭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瞭解辭的基本知識、誦讀要點;學習和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

2、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領會詩人反對獨裁統治,維護自身尊嚴,進行獨立思考,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與人生境界。

4、激發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培養學生保持獨立人格的品質;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

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範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2、難點:

通過深入的討論,領會詩人的追求、志向和人生境界。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加強朗誦,教師點撥,理解文意,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教師示範朗誦,點撥朗誦方法,學生練習朗誦,在朗誦中提出問題、互動解決;

2、自讀法。根據辭的節拍特點,找出韻腳,理清層次,概括內容;

3、討論法。結合淘淵明其人其文,引導學生討論辭官歸隱的價值意義。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4分鐘)

學生集體背誦《飲酒·結廬在人境》,導入新課。

飲酒·結廬在人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問:這首詩表達了淘淵明怎樣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講授:結廬在人鏡又怎麼會無車馬之喧鬧呢?“心遠地自偏”,心遠離塵囂、淡薄名利,即使是喧鬧的人鏡,這地方也就是“偏遠”的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副什麼樣的生活圖景?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的圖景。“悠然”二字寫出了淘淵明對歸隱生活的喜愛、自得、自足、自滿之情。“此中有真意”,“此中”就什麼而言?“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有什麼真意?山間夕陽西下,景色更“佳”,飛鳥結伴還家,隱居之所如此寧靜詩人心境如此自得,表達了對歸隱生活的自滿之情。

詩歌表達了淘淵明淡薄名利、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保持獨立人格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

淘淵明的歸隱傾向,歷來被文人所稱道。對於這一點,人們為什麼津津樂道呢?辭官歸隱的價值究竟何在呢?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他直述歸隱原委的一首辭《歸去來兮辭》,來討論一下淘淵明歸隱的原因和歸隱留給我們的價值。(板書課題和作者)

2、教師示範朗讀,進行誦讀指導。(10分鐘)

教師在背景音樂下示範朗誦,然後進行誦讀指導。

辭:一看到辭,我們就想起了上學期學過的《離騷》。辭,也叫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

這裏我們講一下辭的節拍問題。

和詩比較起來,辭的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但它仍然是韻文,與詩比較接近。

辭,大體上四句為一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兩句為一組,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好用語氣詞“兮”,“兮”不包括在六字以內,往往置於句末。虛詞往往用在句腰(第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計在字數之內。每句三拍。

比如:第一段後四句,構成一個小節,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思。前後兩句分別是一組,都是六字句。按照三拍一句的規律,應該朗讀為:

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四字句一般讀成兩拍。如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

還應注意句子的語氣問題,疑問句一般要讀成升調,感歎句一般讀成降調。

3、根據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段落和層次,概括每段每層的內容。教師和學生互動完成。(6分鐘)

活動的具體方法:學生先瀏覽全文,概括段落。然後一段一段朗誦,再按四句一節的規律劃分層次、概括內容。逐層逐段背誦。(18分鐘)

返家之樂愉悦恬靜的生活日常生活出遊經歷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標:

1、鑑賞《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閲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地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自通文意

瞭解作家作品——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學生自身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為三個小組,由學生和老師一起來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緻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第一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動詞抒懷。

2、寫景狀物抒情

3、直抒胸臆詠歎

第二組:探究平淡自然中見工緻的語言風格

1、作者不追求描寫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攝取描寫對象的精神氣韻。

2、文中句式對仗工整。

3、雖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但都自然地化為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

4、在“舟遙遙,風飄飄。”中用“遙遙”“飄飄”這兩個疊詞,表現作者擺脱束縛、重返自然地歡快舒暢之情。

第三組:《歸去來兮辭》集中表現了陶淵明的歸隱之樂,如何認識和評價陶淵明的這種選擇?

社會風氣、詩人思想、詩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組提出研究性命題,並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命題作為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如:陶淵明與中國隱士文化;陶詩中飛鳥(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總結《歸去來兮辭》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體會,發表看法或介紹經驗,集合小組探究成果與個人撰寫的小論文,辦一期學習專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pp31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