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傳統文化的繼承;理解傳統文化的特徵;理解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2、能力目標:感受中國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延續及其影響;培養分辨傳統文化中精華和糟粕的能力,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賞析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積極作用,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和愛國愛家鄉的熱情。樹立正確“看待傳統文化價值的態度”。

【學生分析】

在外來文化的強烈攻勢下,不少學生盲目崇尚外來文化,追捧外來文化,很少關注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瞭解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本框的學習,從直觀的賞析入手,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思辯中進一步明確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傳統文化的在今天的特點; 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2、難點:傳統文化作用的雙重性。

【教學方法】

探索“情境問題”互動教學法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結合,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繼承傳統文化的熱情,確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説文化傳播是文化橫向交流的過程,那麼文化繼承就是文化從古到今縱向積累的過程。這節課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

傳統文化面面觀

探究:課本39頁虛線框。

問題: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

老師:京劇和書法的由來同學們都瞭解,下面我介紹一下鍼灸的歷史

鍼灸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剌法:人們偶爾被一些堅硬物體碰撞了身體的某個部位,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疼痛的部位疼痛感減輕了或消失了。最早的針具是砭石(石針),後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使用有着密切關係,人們在烤火取暖時發現,身體某個疼痛的部位經火一烤,疼痛感減輕了,於是受到了啟發。後來形成了鍼灸。

戰國時代神醫扁鵲、唐代名醫孫思邈都擅長針灸。2006年5月20日,鍼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剛才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具有以下特點:。。。。。。

老師:什麼是傳統文化?

學生: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並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

老師:由於傳統文化在歷史中形成,並延續到現在,所以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很多方面,下面我們從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等方面,一起來感受傳統文化。

1、傳統習俗的繼承

老師:我們在過民族節日的時候,會有很多傳統習俗。

問題:我們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學生:元宵節吃 ,端午節吃 ,中秋節吃 ,清明節 等。

老師:什麼是傳統習俗?它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學生:傳統習俗是指在一定社會羣體中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風尚禮節習慣。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傳統建築的繼承

問題:北京故宮有什麼樣的建築特點?課本28頁圖片。

學生:座北朝南,東西對稱;宮殿高大雄偉,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深、寬、高。北方建築至今仍然有這些特點。

老師:建築是凝固的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和地位是什麼?

學生:中國古代建築以自己獨特的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豐富的藝術裝飾,在世界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併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3、傳統文藝的繼承

老師:傳統文藝,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

老師:中國的傳統文藝包括傳統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書法等。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唐詩宋詞,古代四大名著,王羲之、顏真卿的書法。呂劇、豫劇、山東梆子、山東快書。

老師:中國傳統文藝的地位是什麼?

學生:中國傳統文藝具有悠久的歷史,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傳統思想的繼承

概念: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

材料:孝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百善孝為先”。三字經:“首孝弟,次見聞。”曾子《孝經》:“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問題:《24孝》之一王祥卧冰求鯉,你能否講講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

學生: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説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要王祥到河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凍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大喜,抱着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後母吃。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温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這個故事發生在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從此那條河叫孝河。

老師: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不僅影響了山東、臨沂,而且影響了每一箇中國人。像忠孝仁義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地位和影響是什麼?

學生: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傳統文化在今天

老師:從上面的事例中,我們總結一下傳統文化的特徵。

(1)繼承性

(2)相對穩定性。

A.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着基本特徵──所以具有穩定性

B.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又能因時而變,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穩定性是相對的。

練習題:中國傳統思想裏有“和”的觀念,如:“君子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和為貴”、“家和萬事興”等。胡錦濤繼承中國傳統思想,立足當代實際,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張。這體現了傳統文化的什麼特徵?

A 繼承性 B 相對穩定性 C 民族性

學生:“和諧社會”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和”的思想,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體現了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AB

(3)鮮明的民族性。作為特定歷史發展的產物,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精神根基)。同一個民族的人,不管身在何處,都保持相同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

練習題:雖然大陸和台灣的交往長期中斷,但是台灣同胞至今仍保留着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吃水餃等傳統習俗。這説明傳統文化的什麼特徵?

A 繼承性 B 相對穩定性 C民族性

探究:中國孝文化-古代對不孝的懲罰。

材料一:“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麪帶歡。”《唐律·鬥訟》規定:“詈祖父母父母者絞。”詈就是辱罵,辱罵祖父母、父母的人就判死刑。

材料二:“好飯先盡爹孃用,好衣先盡爹孃穿。”《唐律·鬥訟》規定:“諸子孫違反教令及供養有缺者,徒三年。”《唐律》規定,父母在世時,如果子孫攢私房錢或者要求分家的,要處以三年徒刑。

材料三:古代,父母死後,子女按禮須守喪三年。官員的父母死了,官員要請長假回家守喪,叫作“丁憂”。丁憂三年期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裏,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睡草蓆,枕磚頭塊,要粗茶淡飯不喝酒,不聽音樂,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丁憂三年期間不能娶媳婦,不能生孩子。

《唐律·户婚》規定:“諸居父母喪而嫁娶者,徒三年。”

《唐律·户婚》規定:“諸居祖父母、父母喪生子,徒一年。”

問題:上述材料中哪些思想和做法對我們還有借鑑意義?哪些做法在現代社會已經失去了意義?

學生:

老師: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雙重作用。傳統文化如果能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所以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我們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老師: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

學生:(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辯論: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

學生:面對傳統文化,既不能決定的説它是包袱,也不能決定地説它是財富,而要辯證的看待其作用。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既有精華又有糟粕。

老師:傳統文化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包袱?在什麼情況下會成為財富?

學生:如果不分好壞全部繼承,就會成為包袱。如果正確對待就會成為財富。

老師: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如何使他不成為包袱而成為財富?

學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老師:(1)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3)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板書設計】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含義

2、繼承性

(1)傳統習俗 含義 地位和影響

(2)傳統建築 地位和特點

(3)傳統文藝 地位

(4)傳統思想 含義 地位和影響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特點 繼承性 相對穩定性 鮮明的民族性

2、雙重作用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2、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傳統文化的繼承》説課稿

一、課程標準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所處的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按兩條線索展開,一條是從地域角度介紹文化的橫向傳播,即世界文化與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另一條線索則是從時間順序介紹傳統文化縱向繼承和發展;最後對兩條線索進行整合介紹文化創新。本框題主要是介紹第二條線索的內容,重點學習傳統文化的含義、作用和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後又為今天如何發展創新傳統文化做了鋪墊,是承前啟後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將對學生提高辨析先進與落後傳統文化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對於本框題,《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目標為: “ 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的道理 ” 。教材對本框題教學內容的體現主要有:在第一目《體統文化面面觀》中介紹傳統文化的內涵、表現形式;在第二目《傳統文化在今天》中介紹傳統文化的特點;在第三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中介紹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內容要求,在教學要求這樣掌握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讓學生懂得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特點;明確傳統文化的作用。

2. 能力目標

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地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辯證分析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教師情感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樹立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框題教學主要應集中精力解決 “ 現實作用 ” 和 “ 對待態度 ” 兩個問題。為此,對教學的重難點是這樣設想的:

1. 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和作用

傳統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平常都接觸過這一概念,但其具體內涵是什麼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闡述來介紹,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只有通過對其表現形式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並通過傳統文化的各種表現形式來概括傳統文化的特點,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傳統文化的表現是教學的一個重點。

在文化生活日漸多元化、多種文化相互激盪的今天,學生對為什麼還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問題理解不深,原因在於學生沒有看到今天的優秀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繼承關係,沒有看到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文化對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促進作用。同時,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十分重視,但教材中只有簡單的理論闡述而沒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補充。學生只有認識了傳統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確今天我們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才能從情感上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觀念,同時只有認識其雙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因此,傳統文化的作用是教學的又一個重點。

2. 難點: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由於絕大多數學校的思想政治必修課開設順序是按照教材順序進行的,所以學生還沒有學習過哲學常識,認識和對待事物還不能自覺地做到一分為二、全面辯證。從學生思想方法上看,正確對待不同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難點。同時,要真正做到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分清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斷的標準,即它對現實生活的積極作用。對於這個標準和作用,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從價值觀形成上看,要引導學生形成一個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只有突破這個難點 , 才能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傳統文化價值觀 , 併為後面的文化創新與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教學打好基礎。

(四)教材處理和教學資源的利用

1. 教材處理

( 1 )教材各個目的標題設計得比較輕鬆活潑,但對教學內容的反映似有不足。為此,在教學要點設計和板書設計上,我進行了提煉:對第一目 “ 傳統文化面面觀 ” ,我提煉為 “ 傳統文化的表現和含義 ” ;對第二目 “ 傳統文化在今天 ” ,我提煉為 “ 傳統文化的特點 ” 和 “ 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 ” ;對第三目 “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我提煉為 “ 正確對待傳統 ” 。這樣做有利於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學習內容之間的聯繫。

( 2 )教材上的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傳統文化的含義、表現和特點,特別是有大量篇幅在介紹傳統文化的表現。這對於學生更好的瞭解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是必要的。但敍述的順序改變教材從傳統文化的概念出發的做法,而是從傳統文化現象入手,通過分析概括出含義和特點,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個性到共性、從感受到認知的認知規律,符合學生的認識順序,讓學生在更熟悉的輕鬆的學習環境下達到教學目的。在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中根據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新增添一種表現形式 ——“ 傳統工藝 ” ,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表現。

( 3 )在傳統文化的特點這部分,教材只介紹了 “ 相對穩定性 ” 和 “ 鮮明的民族性 ” 。由於本課主要講文化的繼承,所以我增加了 “ 歷史繼承性 ” 這一特點;同時,利用傳統文化教學的時機,將後面將要涉及的 “ 時代性 ” 提前放在這裏,幫助學生較為全面地認識傳統文化的特點。

( 4 )在分析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之後,學生能夠初步懂得如何對待傳統文化。但判斷一種傳統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後,是精華還是糟粕卻相當困難。因此在這部分內容處理上,我把教材中 “ 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 突出出來,目的在於讓學生掌握判斷的標準,學會明辨是非善惡,進行科學文化選擇。

以上對教材的調整和處理比較多,目的是使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更加突出,教學程序和教學邏輯更加清晰。

2. 教學資源利用

根據新課程強調生活化、實踐性和倡導學生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課以學生生活地福州的閩都特色地域文化作為主要課程資源,以課本上的案例為輔助材料進行教學,運用了學生課前調查探究、課中展示討論的教學方法,自始至終圍繞福州相關地域文化來展開教學。這樣做使學生更加明確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意識,產生於客觀的社會實踐之中,又將對社會發展起反作用,將學科知識與生活實際、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二、教學手段和教法學法

(一)教學手段

我們學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儘量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適時上升為理性認識,達到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和全面發展。

(二)教法學法

1. 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上看,關於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和作用,學生在第一課中已經學過,具有一定的認知、思辨和實踐能力,為理解傳統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礎。從學習心理上看,作為高二學生,他們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敢於提出問題,對事物具有新鮮感,同時,他們又具有這一年齡段學生的普遍不足,由於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和生活經驗,看問題容易產生片面性,被現象所迷惑,認為傳統就是過時,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 理論分析

美國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潛能等內心世界的研究,主張以學生為中心,選擇適當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説:

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呼喚、鼓勵。 ”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傳承文化的意識,我秉承了我校 “ 兩情兩主 ” 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境,激發情感,主動發現,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重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發現。

3. 教法學法

( 1 )教法

設疑激趣法:陸九淵説: “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 。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學法:將視頻、圖片、音像、時事等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圍繞着傳統文化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使教學中的內容、學生、教師較好地融為一體,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 2 )學法

合作探究法:課前的實踐調查、收集資料,培養學生的共同協作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的能力。課堂上合作探究討論,對教師提出問題的思考分析,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辯證認識事物的能力。

對比分析法:從不同地域傳統文化的對比,得出福州傳統文化的內涵;從傳統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現的對比,得出辯證看待傳統文化的正確價值觀,突破教學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實踐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根據本模塊教學中學生參與課前準備的分工安排,在課前就佈置四五位學生分別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藝(福州三寶、榕城三絕)、藝術(閩劇、評話、十番)、民間傳説(陳靖姑祈雨、林則徐放鶴)、三坊七巷等傳統文化的產生、發展歷史、現狀,進行探究活動收集資料。

(二)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必須統一於學生的發展。從形式上説,以學生展示、思考、討論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在一定的情境與社會文化背景下,獲得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內容上説,主要以福州地方傳統文化為素材,圍繞海峽兩岸同時舉辦的 “ 元霄燈會 ” 為主線,迴歸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發起學生情感,並將生活世界與知識世界銜接起來,在實際情景中分析傳授相關傳統文化的知識,提高學生認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對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 “ 激趣導入 —— 活動感悟 —— 探究思辯 —— 昇華導行 ” 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 激趣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國的普克朗認為: “ 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 ” 。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對比方法,進行設問,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你們同意嗎?(有的學生會表示同意,有的學生可能會表示驚訝並質疑。)然後再設問: “ 為什麼説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 ” 進一步製造懸念,引發學生思考,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 活動感悟

緊接 “ 為什麼説福州是一個文化古城? ” 的懸念,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進行展示,並與教師經典點撥相結合,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並從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播放視頻:元霄燈展 。

要求學生圍繞着教師提供的元宵燈會的傳統習俗、製作工藝、節日活動、舉辦地點的建築等方面,以圖片影音資料等方式進行展示,然後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評議。

在課堂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首先,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比如,對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燈展的思考,讓學生認識到,同根同祖的傳統文化習俗,源遠流長,説明台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現了政治學科特色。再如,通過文化現象的分析,讓學生對福州傳統文化產生情感共鳴:她雖沒有寵大恢宏的氣勢,卻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緻的南方閩文化特色。如此,使學生看到了福州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她在於:追求和合、圓滿,追求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產生這樣的情感,能為後面重點知識的突破提供基礎。 其次,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歸納提練 ,通過所展示的材料進行歸納,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幾種表現形式。 第三,引導學生思維延伸、思想昇華 ,通過引導學生從認識福州傳統文化延伸到認識中華民族,從福州地方傳統文化上升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達到個性和共性的統一,從而增強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過學生的展示活動,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讓學生在點評中思考歸納傳統文化的含義。然後,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這些特點教材中介紹了 “ 相對穩定性 ”“ 鮮明的民族性 ” 。此外,對於歷史和傳統文化的關係,學生容易簡單將二者直接等同,教師應抓住契機,引發課堂討論,讓學生明白傳統文化產生於歷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歷史淵源,又在歷史實踐中不斷髮展創新。所以歷史繼承性和與時俱進應該是傳統文化應有的特點。這樣,師生在課堂中通過討論、探究,產生共識,在疑中思,思中辯,辯中悟,悟出傳統文化的特點:歷史繼承性、相對穩定性、鮮明的民族性、應有的時代性。

3. 思維探究

( 1 )問題探究,培養能力,突出傳統文化的作用。

繼續運用燈會的案例,進行遞進式設問。 設問一 :福州市政府為什麼要舉辦燈會?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設問二 :是否所有的傳統文化都能起促進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設問三 :為什麼同是傳統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陳靖姑祈雨故事(見資料)中包含的積極與消極作用的對比分析,温習第一課中學習的 “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辯證關係 ” 的道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藉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文化作用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

在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 2 )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看出相對應的態度:對先進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對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拋棄。

明確了對待先進與落後的傳統文化的不同態度,可是如何判斷傳統文化的先進與否呢?引導學生圍繞着 “ 如何評判福州傳統節日 “ 拗九節 ” 這一案例,掌握辨別傳統文化精華與糟粕的標準尺度:是否與時俱進,是否促進社會個人的進步發展。由這一判斷標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評價傳統文化的價值觀。

4 、昇華導行

( 1 )小結延伸:教師運用講述法,配合多媒體展示板書(見附一),點出傳統文化 “ 是什麼 ” , “ 為什麼 ” 要繼承, “ 怎麼樣 ” 繼承的問題,進一步引導思想和行動上的昇華。

( 2 )昇華:作為中華子孫有義務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追求進步的現代人也必須藉助先進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社會和個人的發展。

任何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是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所以,繼承發展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題中之義,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 3 )導行

思考:福州地方傳統節日民俗活動豐富多彩,但在洋節盛行的今天,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請你結合自身實際從傳統節日這一角度,談談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標籤: 教學 繼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qp7e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