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透鏡教學設計(推薦13篇)

透鏡教學設計(推薦1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透鏡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透鏡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透鏡教學設計(推薦13篇)

篇一:透鏡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2、學情分析

學生在沒有學習本節知識之前,已瞭解了光的折射定律,具備學習透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對光經過透鏡的作用認識是膚淺的,不完整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沒有形成科學的體系。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教學難點:會簡略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評論(0) 新設計

課前預習

讓學生預習教材,先完成導學案上的課前預習題

引入新課

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瞭解。前邊所説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三、新課教學

(一)透鏡的分類

1、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並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徵。透鏡有兩面往裏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乙是凹透鏡。

2、我們繼續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瞭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3、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發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二)學生活動(透鏡對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麼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結論: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稱為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稱為發散透鏡。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如何測量一個凸透鏡的焦距?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着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圖形略)

(五)當堂檢測: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散。

教學活動

第1節透鏡

課時設計課堂實錄

第1節透鏡

1第一學時新設計

課前預習

讓學生預習教材,先完成導學案上的課前預習題

引入新課

室的醫生,在顯微鏡下可以看見血液中的各種細胞;科學家們利用巨大的天文望遠鏡來觀察、接收來自宇宙的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人們對宇宙越來越瞭解。前邊所説的放大鏡的鏡片、眼睛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投影儀、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都是由透鏡組成的。

三、新課教學

(一)透鏡的分類

1、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鏡,它們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學們認真觀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麼不同,能分幾類,找出它們的特徵。學生們在仔細觀察、討論,並進行比較,概括出它們的特徵。透鏡有兩面往裏凹的,也就是中間薄,邊緣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間厚邊緣薄。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凹透鏡。

圖中甲是凸透鏡,圖中乙是凹透鏡。

2、我們繼續認識凹透鏡和凸透鏡,大家仔細觀察,鏡片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來我們來看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示意圖,瞭解研究透鏡時常用的兩個科學術語:主光軸和光心。組成透鏡的兩個球的球心連線叫主光軸,在主光軸上有一個特殊的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這一點叫透鏡的光心,可以認為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中心。

3、焦點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陽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鏡能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會聚在一點,這個點叫做焦點,用“F”字母表示,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

凹透鏡使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發散,它沒有實焦點,但通過凹透鏡的光反向延長也可以交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凹透鏡的虛焦點。

(二)學生活動(透鏡對光的作用)

做法1:把凸透鏡放在光具座上,讓光源正對照過去,移動光屏,有亮點。再換凹透鏡重做,將怎麼移動光屏都沒亮點。

結論: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又稱為會聚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又稱為發散透鏡。

通過此練習,分析光路,確定光線經過透鏡是被會聚還是發散,從而確定通過的透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

(三)如何測量一個凸透鏡的焦距?

1、拿一兩個凸透鏡試一試,怎樣可以測得凸透鏡的焦距。

方法(1):拿一個凸透鏡正對着太陽光,讓光通過凸透鏡照到白紙上,移動凸透鏡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讓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鏡,移動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點,用刻度尺測出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

2、焦距的長短反映了凸透鏡會聚作用的強弱,焦距短的會聚作用強。凸透鏡表面的凸起程度決定了它的焦距的長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個凸透鏡的焦距是一定的。

(四)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圖形略)

(五)當堂檢測: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以下內容:

1、我們認識了凸透鏡和凹透鏡,而且知道了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2、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焦點上。

3、凸透鏡能產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鏡卻能使平行光發散。

篇二:透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2)會使用相關的實驗儀器,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有關數據和資料;

(3)經歷從所觀察到的凸透鏡成像的有關記錄和收集到的實驗數據中,歸納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探究

難點:從實驗數據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具:光具座、蠟燭、火柴、光屏、焦距f=10cm的凸透鏡

課型:實驗、講解、討論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演示實驗:課本 圖4-23

當凸透鏡距燈泡較近時,通過透鏡可以看到燈絲正立、放大的虛像;

適當增加凸透鏡與燈泡的距離,在牆上看到燈絲倒立、放大的像,繼續增加凸透鏡與燈泡的距離,在牆上又能看到燈絲倒立、縮小的像。

板書:1、實像:能在光屏上呈現的像叫做實像。

2、物距:物體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物距(u);

像距:像到透鏡光心的距離叫做像距(v)。

二、新課教學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知道,凸透鏡能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也能成倒立、放大的實像,還能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那麼,凸透鏡成不同的像時,像距、物距和焦距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係呢?下面,讓我們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

為了準確地測量出物距和像距,我們這個實驗用到的主要儀器是光具座。

① 如何測量物距和像距?

② 強調:實驗時,凸透鏡中心,燭焰中心及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探究活動一:倒立縮小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縮小的像

問題: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係?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3) 物上、下移動,光屏上的像怎樣移動?

(4) 用書本將透鏡上半部分遮擋起來,像有什麼變化?

(5) 對調蠟燭和光屏,成什麼像?

結論: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f

應用:照相機

探究活動二:倒立等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等大的像

討論: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係?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結論:當u=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v=2f。

探究活動三:倒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倒立放大的像

討論:

(1) 物距與焦距、像距與焦距的關係?

(2)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結論:當f2f。

探究活動四:正立放大的像

像的性質 物距(u)/cm 像距(v)/cm

正立放大的像

討論:

(1) 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2)像與物是在同側還是異側?

(3) 物距與焦距的關係?

結論:當u

應用:放大鏡

根據以上討論,你能不能總結出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呢?

板書:3、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當u>2f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f

當u=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v=2f,v=u,物像異側;

當f2f,v>u,投影儀,物像異側;

當u

討論與交流:實驗中你還有哪些新發現?

問題討論,引申拓展:

(1) 凸透鏡成實像的條件是什麼?實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

(2) 凸透鏡成虛像的條件是什麼?虛像是倒立的還是正立的?

(3) 凸透鏡成像時,什麼情況下物像異側?什麼情況下物像同側?

(4) 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如何變化?像的大小又如何變化?

(5) 某人在做凸透鏡成像實驗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觀察到像,這是什麼原因?

補充:課本 最後一段文字:a、兩倍焦距處是物體成縮小的像還是放大的像的分界點;

b、一倍焦距處是物體成倒立實像和正立虛像的分界點;

(6) 你能否想出兩種方法測出凸透鏡的焦距?

(7) 當u=f時,凸透鏡能成像嗎?為什麼?

三、鞏固練習

1、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當光屏與透鏡的距離為16cm時,在光屏上得到燭焰倒立放大的實像,則此凸透鏡的焦距可能是:( )

A、4cm B、8cm C、12cm D、16cm

2、見《創新作業》 第7題

四、佈置作業:

課本 1、2、3、4、5

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教學難度大,應分為兩個課時進行。重點應放在實驗探究上,以問題為主線,可以對學生的探究活動起指導作用。

篇三:透鏡教學設計

一、關於教材:

1. 教材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生活中的透鏡》。

2.教材簡析:在初步認識透鏡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應用到的透鏡,瞭解它們的工作原理,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鏡,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並且在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合作製作,即可使小組間形成適當的競爭,又可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

3.教材所處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透鏡的基礎知識和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國中物理光學知識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關鍵內容。整章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生活中的透鏡》這節安排在第二節,在學生學習了透鏡的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的作用後,能夠進一步對透鏡成像的知識有感性的認識。這個順序安排使學生能具體、生動地認識透鏡的成像特點及生活應用,能引起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求知慾,有利於下節課開展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相對於舊課程安排先探究規律,再認識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更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積極性。

4、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與技能:(1)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2)知道照相機,投影儀和放大鏡成像特點,以及相應的物體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實驗的方法驗證猜想的意識與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生通過自主製作模型照相機的體會,瞭解照相機的成像特點

(2)學生通過對比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成像特點,能描述實像和虛像的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生通過製作模擬照相機獲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觀察中增強對物理的興趣,在探索中培養科學的實驗方法,在小組合作中增強集體意識,鍛鍊團結協作的能力。

5、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製作模擬照相機,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透鏡成像的感性認識。

(2)難點:通過觀察照相機,幻燈機,放大鏡的像,對比、分析,歸納出他們的成像特點,並能區分實像和虛像

二、説教法和學法

本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本節課我打算採用以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四步教學法、自主學習探索法、直觀教學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以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法。親身經歷以探究學習為主的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因此,學法上採取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實驗探索法、觀察法。主要體現在學生自主分組、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小組探索實驗過程、小組歸納實驗結果。充分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讓學生在與他人合作學習和探究活動中,主動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學習的愉快。在實驗的過程中,採用觀察法和歸納法,使學生養成一定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的安排,我將力求培養學生以下學習習慣:善於觀察、科學觀察、合作與分工、語言表達、信息處理能力、準確記錄、提煉與歸納等能力。

三、説程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屬於學生的”,為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我本着以活動為載體,運用教育教學形式活動化課堂教學四步模式“活動導入、活動探索、活動昇華、活動延伸”,以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

㈠活動導入

我是這樣來設置導語的:同學們我們首先來參觀一個攝影展領略一下美麗的風光吧!(課件展示五龍口、王屋山、小浪底風景照片)同學們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機記錄下那美麗的風景?關於照相機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各小組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寫在卡片上),由一代表發言,比賽看哪一小組收集的問題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吧! 通過此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增強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來,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探索

活動一:照相機成像探究

1、調查初知:

我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大家對照相機都不陌生,照相機前的鏡頭相當於我們學過的什麼呢?光通過鏡頭後是怎麼成像的呢?照相機的原理是什麼呢?物體在照相機中成的是什麼像呢?

學生在生活中已積累了一定的關於照相機的知識,通過調查初知,瞭解他們知識掌握的多少,避免重複教學,明確下一步的教學方向,也讓學生體會到做為信息源和信息發佈者的喜悦和自豪,激發他們以後在這方面做的更好。

2、實驗探究

此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件觀察照相機構造及基本的使用。(課件展示:照相機)認識照相機後,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前準備的材料來製作模擬照相機並用自制的相機觀察室外景物。(課件展示:觀察內容和鼓勵語言)。此活動旨在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驗中教師只是在其中巡迴,及時解決實驗中出現的問題,但切勿隨意干涉,要充分體現教師在活動中的`組織者地位。實驗觀察過後,要進行問題討論環節,促使學生對相關表象的認識深入一步,促進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階段。問題主要針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照相機成像的性質,做到有的放矢。對於實驗交流情況,教師要做積極評價,促使學生在活動中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這樣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內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羣體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活動二:投影儀成像探究

由於投影儀在教室運用較多,可以採用自主學習探索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投影儀原理圖進行探索式學習。認清構造後各小組利用手中的幻燈片在投影儀上成像進行觀察研究。(課件展示:觀察內容、鼓勵性話語)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枯燥的理論講解,把探究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規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活動三:放大鏡成像探究

放大鏡對學生來説不陌生,可以使用觀察法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鏡閲讀課本上的文字,進行觀察。(課件展示:你看到什麼像?)學生在充分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體會成像的特點,並且總結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師可以進一步引申:用放大鏡我們還能幹什麼呢?如果我們現在手上沒有現成的放大鏡,我們可以用什麼來代替呢?旨在鍛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這樣的設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總結,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實踐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學生學習了三種生活用具的成像特點後,發現同樣是凸透鏡,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點,引起學生進一步瞭解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慾望,為下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活動打下基礎。

活動四:實像與虛像性質探究

主要採用觀察實驗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學生比較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的成像特點,從不同點中初步認識實像與虛像特徵和區別。最後通過課件展示凸透鏡成實像、虛像,加深認識實像和虛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動昇華

設計一組練習(課件展示)採用學生分組強答引入競爭機制,從而掀起課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幫助教師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學生鞏固知識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同時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動延伸

緊扣教學目標的觀察實驗活動結束了,但很多學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機的問題,由於課堂時間的限制不能得到解決,為此我將通過兩項安排來達到將活動延伸到課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園局部專業網讓學生自己在網上查找;二是鼓勵學生在課外參加攝影小組,用所學的知識拍出令人滿意的照片。讓活動融入每個學生的生活中,體現“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書設計:

§3-2生活中的透鏡

一、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二、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三、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四、實像和虛像的區別

通過這樣的板書,簡明扼要地將本節課的內容展示出來,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體系的認識,強化重點知識。

課後反思:

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相信學生有巨大的潛能,不是過多地干預,過多地束縛,過多的包辦代替,充分放手,多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放飛學生的思想,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在自行探究中獲取真知。

給學生提供了自由學習的時空。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去完成實驗,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多給學生一些思考時間,多給學生一些動手機會。實踐證明:學生對時間、空間、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權利之後,他們才能敢做、敢想、敢説,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獲得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個性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發展。

三、改變學習方式,通過探究空間的創設,同學們懂得了學習不能被書本所束縛,要有問題意識體驗到了解問題要深入實踐,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動手做實驗和分析思考,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到了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擴大了視野和知識面文章引用自:

篇四:透鏡教學設計

透鏡教學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能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並表述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2、在光路圖中能確定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

3、會用作光路圖表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把握一些識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方法;

2、經歷探究凹透鏡和凸透鏡對光的作用的實驗過程,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探究意識,培養學生重視分析實驗,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服務於人類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在學習透鏡這一節內容時,學生已通過第四章光現象的學習,學生對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會用激光筆,會用描點法確定真實的光路,用光路圖呈現簡單的光學現象,有觀察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透鏡和一些光學現象,這些為本次課的學習內容打下了經驗基礎。知識實驗的分析意識有待提高。

3、重點難點

重點: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光路的`作圖

難點:透鏡的焦點和焦距兩個概念的建立。

4、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簡介:每四年一屆的全球奧運會和亞洲全運會都有一個盛大大采集聖火的儀式,火種的來源都用到了鏡子,(展示廣東亞運會和十一奧運會聖火視頻,)先請同學們看看,從光學角度,你能否説出它們的不同嗎

生:前者是凹面鏡,光發生反射,後者......

(根據學生回答引導補充:後者光穿過鏡子點燃火把,所以稱之為透鏡,透鏡一般是用玻璃或樹脂等透光材料研磨而成。請同學們想想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或器材上見過透鏡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放大鏡、眼鏡、照相機等生活和學習中常見的物品和儀器,都安裝透鏡。

二、導學

(一)透鏡的分類

活動1在我們的桌子上都有兩個帶黑邊框的透鏡,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他們在外形上有什麼不同説一説自己摸到的情況。

學生活動:學生摸透鏡。學生邊實驗邊邊相互交流問題。

並舉手回答:兩個透鏡中間和邊緣的薄厚上的不同,一塊透鏡中間厚,邊緣薄;一塊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課件(板書)學生在學案上記錄。

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

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

師:再出示老師近視眼鏡,請一位同學隔着軟紙觸摸告訴老師它是什麼透鏡並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判斷方法。

課件展示兩類透鏡圖,所有學生區分,並舉手回答。老師補充無論哪種透鏡,一般透鏡至少有一面是球面,或者兩面都是球面,我們研究它們的光學作用必須先了解兩個名詞——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

(二)主光軸和光心

課件用圖示引導學生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主軸,特殊的光心,

演示:用激光筆以不同角度分別入射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光心,讓學生歸納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方向。提出進一步的問題,多束光經過透鏡會有什麼特點呢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活動2]師:簡介光具組,平行光源(課前已經與學生電源相連),透鏡,光屏,簡介操作,讓學生打開開關,觀察平行光經過兩種透鏡的現象,(它們的光亮度和光圈的大小變化情況)老師引導表達現象,凸透鏡能聚光,凹透鏡不能,(或凸透鏡後面有小光點而凹透鏡沒有…)

結合學生的初步感知,進一步引導具體研究,用兩束強光觀察它的偏折情況以主軸為中心線,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別射入一束光會折向何方

活動3展台出示準備好的半張紙,上面提前給學生提供的4條參考線,透鏡位置,虛線,平行光兩束,讓學生用提供的兩個激光筆射出兩束平光來研究平行光經兩個透鏡的折射情況,並用描點法畫出出射光。每組各提供兩個半張,一個用於凸透鏡一個用於凹透鏡,(操作快的可以嘗試觀察光線不平行光的情況,)實驗結束同組初步交流信息。

師:收集學生光路圖,對凸透鏡和凹透鏡分別進行分析(實驗很重要但分析實驗更重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三、分析實驗歸納信息,明確作用、焦點焦距。展台放入學生繪圖

1、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出發點放在一下問題上:

師:a、對以上凸透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生:對光其會聚作用,

非平行光也能會聚嗎用幾何激光器演示非平行光的會聚

b、光束的會聚點落在哪個位置(引出焦點)

c、個別組匯聚點不在提供的虛線上什麼原因(引出主軸隨透鏡的擺放方向而變化)

d、凸透鏡該有幾個焦點(光線可以從兩側進入)

e、不同組焦點所在的位置不同什麼原因(引出透鏡焦距,曲度不同,焦距不同,焦距是透鏡的重要參數)

f、如果想知道目前焦距是多大你能辦到嗎(明確焦距的測量方法)

針對c問題老師同步用幾何激光演示器演示讓學生觀察。對歸納出的信息板書和課件板演:

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也稱會聚透鏡焦點概念,平行於主軸的光經凸透鏡會聚於焦點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焦距。OF=f可測

2、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出發點放在一下問題上:

a、對以上凹透鏡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引出發散作用)非平行光也能發散嗎(演示)

b、光發散了焦點在哪裏呢動畫演示(引出焦點在反向延長線上)

c、不同組發散能力不同什麼原因(引出透鏡曲度不同,焦距不同)

四、光路是可逆的及應用。

繼續上面光路圖發問:若沿着發散光的反方向入射,則出射的光將會怎樣

老師演示肯定學生的判斷,並引導學生説出光路是可逆的,課件光路圖,加深對比。

繼續追問:凹透鏡是這樣,那凸透鏡若將光源放在焦點上呢課件光路圖對比。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入應用環節,解讀前面實驗中用的平行光源如何射出平行光,學生很清楚的看到和摸到鏡頭,小燈泡的位置。進一步教育學生我們的身邊處處是物理。

五、訓練

分析十一聖火用到的鏡子種類及作用,火把放的位置。前後呼應,結束課堂。時間充足,則課堂測焦距。

六、作業

1、根據今天的學習你能説出幾種識別兩種透鏡的方法,將它寫出來。

2、完成課後習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透鏡

(一)透鏡的分類:凸透鏡和凹透鏡。

(二)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CC O F OF=f

通過透鏡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1、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2、凹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反思:

透鏡一節內容簡單,探究問題也和生活有關,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我在設計導課時,用聖火採集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展示“透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把學生拉進課堂。既然透鏡對我們生活有用,那我們有必要把它學好。

本來應該讓學生實驗才會,但是手電筒光源並不是很好,不利於歸納透鏡的作用,學生用透鏡都是圓形不利於放在桌子上,而幾何激光演示器不僅光源強,而且可以調整它的出射方向,便於研究平行光和不平行光的會聚與發散作用,對光路的可逆同學只是一種感覺,但是通過演示引導學生歸納和用光路圖表示那就很容易了,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也得以解決。

對於焦距的引人我是採用不同透鏡對光的作用,讓學生親眼看到他們的會聚能力是有區別的,同時也體現了焦距參數在透鏡中的重要性。

動畫也是本節的一大特色,快捷方便再現過程,同時一體機的優勢也將板書與動畫有機整合。

通過本節課教學收穫多多:除了課前備好教材和學生外,還要注重課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參與師生討論;充分信任學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讓學生大膽思考、討論、質疑、激發學生潛能,不足是在展示練習時滲透會考題型的題目比較少。總之,通過教學反思,人覺得以後應多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任其飛翔,立足於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篇五:透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光路

會作出凸透鏡成像的三條特殊光線

理解實像和虛像

2、過程與方法

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樂於思考總結物理現象背後的規律,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光路分析凸透鏡成像規律,並讓學生記住成像特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

我們已經探究過凸透鏡成像規律,知道

物距(u) 像距(v) 像的情況

放大縮小 倒立正立 實像虛像

u > 2f 2f > v> f 縮小 倒立 實像

u = 2f v =2f 等大 倒立 實像

2f >u > f v > 2f 放大 倒立 實像

u=f 不成像

u < f v > u 放大 正立 虛像

那麼為什麼物體放在不同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的像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從光路來分析總結其中的規律。

各種規律成像的光路圖如下

1、兩個分界點 f和2f

f 為像的正倒和虛實的分界點

2f 為像的大小的分界點

2、u、v和像的大小關係

當u>f時 u↑ v↓ 像↓

當u

3、實像虛像

(1)實像:

1、由實際光線(直射光線、折射光線)會聚而成的

2、能用光屏承接,也可用眼睛看到

3、實像都是倒立的(如小孔成像、投影儀和照相機成的像)

(2)虛像

1、由實際光線(反射光線、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

2、成虛像的位置並不存在實際光線,因此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只能用眼睛觀察

3、虛像都是正立的,並且像與物的左右相反(如用放大鏡看到的物體的像、平面鏡和球面鏡裏所成的像)

4、作圖:三條特殊的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2) 過焦點的光線,(3)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

5、實驗

做實驗時必須調整燭焰、凸透鏡、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間

三、小結

四、板書

§4.5 凸透鏡成像規律光路分析

1、兩個分界點 f和2f

f 為像的正倒和虛實的分界點

2f 為像的大小的分界點

2、u、v和像的大小關係

當u>f時 u↑ v↓ 像↓

當u

3、實像虛像

(1)實像:

(2)虛像

4、作圖:三條特殊的光線

(1)過光心的光線(2) 過焦點的光線,(3)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

5、實驗

做實驗時必須調整燭焰、凸透鏡、光屏,是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間

五、作業佈置:萬向思維

篇六:《透鏡》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能正確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

知道凸透鏡的主光軸、光心、焦點和焦距;

理解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能正確解釋會聚、發散。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實物,得出兩種透鏡形狀的不同特點;

通過演示實驗體會透鏡對光的作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 通過師生雙邊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透鏡對光的作用。

2、教學難點:理解會聚、發散。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引導啟發式教學法, 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準備

教師:透鏡、電熨斗,圓規,直尺;

學生:透鏡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沒有喝完的礦泉水瓶可能會引起火災。提問:相信嗎?

出示有關礦泉水瓶在野外引起火災的報道。提問: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引起學生好奇,調動學生求知慾)

(二)新課教學

1、凸透鏡和凹透鏡

[活動1]

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師給的透鏡,它們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呢?

引導學生小結歸納剛才的交流,得出透鏡分兩種:一種是中間厚,邊緣薄,叫凸透鏡;一種是中間薄,邊緣厚,叫凹透鏡。

用凸透鏡、凹透鏡的實物結合練習,指出哪是透鏡的中間,哪是透鏡的邊緣,強調區分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關鍵就是比較透鏡的中間和邊緣的薄厚。(此環節重點突出凸透鏡、凹透鏡在薄厚上的不同,通過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2、主光軸和光心

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光心:主光軸上特殊的一點,通過該點的光傳播方向不變。並強調光心在透鏡上。兩個表面對稱的透鏡的光心就在透鏡的正中心。

多媒體展示,強調通過光心的光線不改變傳播方向。

3、透鏡對光的作用

(1)、凸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1: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

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係。總結得出: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演示實驗現象很清晰,學生很信服。讓學生不盲從,要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知道觀察什麼)

(2)、凸透鏡的焦點和焦距

焦點:平行於主光軸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後會聚在主光軸上的點。用字母F表示。

焦距:焦點到光心的距離。用字母f表示.

由於這個焦點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實焦點。

凸透鏡有幾個焦點呢?同學們設想一下,如果讓一束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從凸透鏡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會聚於一點呢?讓我們一起來觀察實驗。

PPT演示,凸透鏡的兩個實焦點。

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從焦點發出的入射光線經凸透鏡後折射光線平行於主光軸。

指導學生用作圖法把凸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畫出來。(國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比文字,更容易接受的是圖形,此處設計是讓學生把文字轉化成圖形,加深理解。同時為進一步學習凸透鏡成像的規律作圖打下基礎)

討論:不平行於主光軸的光透過凸透鏡是否會聚?讓我們一起來驗證。

引導學生理解會聚: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向中間偏折,中間的位置其實就是主光軸。因此,會聚就是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靠近主光軸。

(3)、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演示實驗2:激光筆發出兩束平行光射向凹透鏡,用電熨斗噴出的霧顯示光路。引導學生類比凸透鏡,觀察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位置關係。

總結得出: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4)、凹透鏡的虛焦點和焦距。

光經過凹透鏡後的發散是不是也有規律可循?

提問:折射光線相交嗎?那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呢?教師利用演示實驗,把折射光線反向延長,引導學生觀察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相交在哪。

PPT演示平行於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由於這個焦點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所以我們叫它虛焦點。

引導學生小結:平行於凹透鏡主光軸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通過焦點。

討論:不平行凹透鏡主光軸的光透過凹透鏡是否發散?

結合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解釋發散:

發散: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比較,遠離主光軸。(類比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4、粗測凸透鏡的焦距

焦距是凸透鏡的重要參數,不同的凸透鏡可能焦距不同。

我們可以把太陽光看做平行光。同學們能不能想辦法利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的焦距呢?

小組討論後説明你的測量方法。

思考:為什麼在森林裏面不能亂丟瓶子?(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將物理應用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5、課堂小結

6、佈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5.1 透鏡

一、透鏡的分類

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

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二、透鏡的基本概念

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

三、透鏡對光的作用

凸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

凹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篇七:《透鏡》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水中吸管的彎折現象,初步瞭解光的折射現象。

2、通過觀察、實驗、探究透鏡對光的彎折現象,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特點和不同作用,

3、使學生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對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教學重、難點:

1、認識光的折射現象。

2、探究透鏡的成像規律。

教學準備:

教師:滴管

學生:每組實驗桌上準備凸透鏡、凹透鏡、近視眼鏡、老花眼鏡、燒杯(盛水)、塑料片、蠟燭、火柴、紙屏、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喜歡玩水嗎?今天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玩玩水,好嗎?

2、引導學生做活動:

活動(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觀察現象。

活動(二):(教師用滴管在每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書本上透過水滴看字。

活動(三):把書放在盛水的燒杯後透過燒杯看字。

3、彙報現象、交流。

4、小結:光線從一種透明物體進入另一種透明物體時,傳播方向會在交界面上發生彎折,這種現象叫光的折射。

5、談話:你知道什麼工具會像剛才的水滴一樣把物體放大嗎?(引導出放大鏡)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像放大鏡一樣透明的鏡子。(板書課題:研究透鏡)

二、研究透鏡

1、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

?、談話:同學們都知道放大鏡有放大的作用,那麼,放大鏡的鏡片有什麼特點呢?請同學們觀察桌面上的幾種鏡片。

?、學生通過看、摸等方法進行感知交流。

?、小結:像放大鏡那樣,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

像老花鏡那樣,中間薄,邊緣厚的鏡片叫凹透鏡。

2、探究透鏡的作用:

⑴、提問:大家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各有什麼作用嗎?

⑵、學生猜想、討論、彙報。

⑶、分組實驗驗證,填寫實驗報告單。

實驗(一):用透鏡觀察物體。

實驗(二):嘗試用透鏡聚光。(安全提醒:千萬不要用凸透鏡對着太陽看,以防灼傷眼睛)

實驗(三):嘗試用透鏡在紙屏上成像。

⑷、學生彙報、交流實驗結果。

⑸、小結並板書:

有放大作用

凸透鏡可以聚光

使物體在紙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縮小作用

凹透鏡 使光發散

不能成像

3、介紹望遠鏡

三、鞏固總結

提問:今天你們有什麼收穫?

四、佈置作業。

篇八:《透鏡》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透鏡的種類。

(2)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認識凸透鏡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的發散作用。

(3)探究並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4)瞭解透鏡在投影儀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探究活動中初步獲得提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過程的全過程和方法。

(3)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科學規律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實際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充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1.複習: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時,為何從側面看筷子變彎折?

生:發生了光的折射現象。

2.故事引入:同學們聽説過用冰取火的故事嗎?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議。但這並非訛傳,這一創舉發生在一千多年前。據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消冰命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這真可以説是巧奪天工的發明創造。

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以及所藴藏的科學道理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將逐步揭開這其間的神祕面紗。

二、新課教學:認識透鏡

其實將透明的冰削成圓形後就變成了一種光學器材,我們把這種光學器材稱之為透鏡。

1.透鏡:由玻璃、樹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製成的兩個表面或至少一個表面是球面的光學裝置。

(展示實物)

2.透鏡的類型:請同學們觀察上圖,看看這些透鏡有沒有什麼特點?

生:有,有的透鏡中間厚,邊緣薄;也有的透鏡中間薄,邊緣厚。

①凸透鏡:中間厚、邊緣薄的透鏡。

②凹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透鏡。

那麼,“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鏡應該是哪一種呢?為什麼這種透鏡可以點着火呢?

生:應該屬於凸透鏡。

看來,我們還得先來了解一下各種透鏡對光會起到怎樣的作用?

3.(觀察實驗)透鏡對光的作用:

取一個大燒杯,裏面充以煙霧,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後在杯底放一個凸透鏡或凹透鏡,從煙霧中觀察透鏡對平行光的作用。

觀察教師演示實驗,通過對所觀察到的現象的討論得出結論:光束通過透鏡時會發生光的折射現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教師總結: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4.幾個關於透鏡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軸:通過透鏡兩個球面球心C1、C2的直線。

②光心:主光軸上的特殊點,通過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薄透鏡的幾何中心可以認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現象,從現象入手介紹焦點、焦距的概念。)

③焦點:平行於透鏡主光軸的光束經凸透鏡折射後的能量會聚點,用“F”表示。這一點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點到透鏡光心O點的距離叫焦距,用表示。

師:我們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鏡的焦點並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呢?

生討論分析得出:我們可以讓凸透鏡正對太陽光,通過透鏡的太陽光能聚集在一點,這個點就是凸透鏡的焦點。我們如果能測出承接面與透鏡平面的距離,那麼我們就測出了該透鏡的焦距。

5.測量凸透鏡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鏡對光的作用中的幾條特殊光路。

師:凸透鏡除了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鏡一樣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麼凸透鏡成像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是凸透鏡成像的原因。

三、課堂反饋

畫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三條特殊光線

四、課內小結

學生總結本節知識要點

【實踐活動】

讓學生們在課後去觀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圍有沒有透鏡?能不能區分哪些是凸透鏡?哪些是凹透鏡?通過實踐活動,再次瞭解兩種透鏡對光的作用。

【課後作業】

學生活動手冊的部分練習,或可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適當安排練習。

【教學反思】

教學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探索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當是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應讓學生自己儘量通過自己的觀察去發現問題、認識透鏡、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點,在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找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本節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學生的自主觀察,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其進行觀察,使其在觀察中學習、思考。

篇九:《透鏡》教學設計

一、本節三維目標要求

1、知識和技能

知道望遠鏡、顯微鏡是由多個透鏡組合而成的。

瞭解望遠鏡、顯微鏡的基本作用。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利用兩個透鏡組成望遠鏡的實踐過程。

經歷利用兩個透鏡組成顯微鏡的實驗操作過程。

初步學習逆向、類比的物理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宇觀世界和微觀世界進行觀測的興趣。

增強學生的自然審美能力,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情感。

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識觀。

二、重點與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利用凸透鏡自行組裝望遠鏡和顯微鏡的兩個動手操作過程。

三、教學過程

1、顯微鏡

講顯微鏡之前,可以先複習一下放大鏡。用放大鏡可以看清書本上的小字等較小的物體,要想看細胞等非常小的物體,用一個放大鏡就無能為力了,這就引入了顯微鏡

從凸透鏡成像規律知道,凸透鏡能使物體成放大的實像,凸透鏡又能成放大的虛像,引導學生去思考:先用一個凸透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再用另一個凸透鏡把這個實像再一次放大,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物體了,這就是顯微鏡的原理。教學時可以在投影片畫一小物體,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投影片畫面上的這個物體,再把投影片放到投影儀上,讓學生觀察屏幕畫面上的這個物體,然後讓學生拿着放大鏡再去觀察這個物體。説明這就是顯微鏡的原理,顯微鏡是利用兩個透鏡放大作用的組合製成的。這裏可以讓學生講一講感受。

照課本圖3、5-1介紹顯微鏡的結構。特別要強調兩個透鏡的組合作用,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2、望遠鏡

學過顯微鏡之後,學生知道了利用兩個透鏡的組合,可以製成顯微鏡,顯微鏡的物鏡距離要觀察的物體較近,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如果利用物鏡使遠處的物體成一縮小的實像,這個實像再經過目鏡放大,就能看清楚較遠處的物體,這就是望遠鏡

照課本圖3、5-2介紹望遠鏡的結構。利用望遠鏡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主要是由於望遠鏡物鏡的直徑比眼睛的瞳孔要大得多,它可以收集更多的光線,使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明亮。對於視角的問題,只要作簡要的介紹,?

讓學生知道有這麼一個概念,不要求學生完全理解。主要還是要強調兩個透鏡的組合作用

課本中主要介紹了開普勒望遠鏡,同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其他類型的望遠鏡,擴大學生視野?

3、動手動腦學物理

(1)、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讓燒熱的玻璃珠碰到身體

(2)、把放大倍數較大(焦距較短)的凸透鏡放在靠近眼鏡的位置時,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大了;兩個放大鏡位置對調以後,遠處物體看上去變小了。為了使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體放大,所以要用兩個焦距不同的放大鏡。如果兩個放大鏡焦距相同,就沒有放大作用了。

篇十:《透鏡》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瞭解什麼是凸透鏡和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過程和方法:探究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和諧。

二、教學器材

遠視眼鏡、近視眼鏡、平行光源(手電筒)、刻度尺、白紙。

三、教學過程

(教師戴上眼鏡並注視同學。)

師:好多同學和我一樣都戴上了眼鏡,大家為什麼要戴眼鏡?

生:由於不注意用眼衞生,患上近視眼。

師:老年人戴的眼鏡和同學們戴的眼鏡一樣嗎?

生:不一樣,老年人大多數戴的是遠視眼鏡。

小結: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都是透鏡,點明課題―――透鏡。

(一)觀察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的區別

師:請同學們觀察並摸一下課桌上兩塊透鏡,比較一下它們有什麼區別。

生:一塊中間厚,邊緣薄;另一塊中間薄,邊緣厚。

(中間厚,邊緣簿的透鏡叫凸透鏡;中間簿,邊緣厚的透鏡叫凹透鏡。)

師:請同學們看畫出的幾種透鏡,根據透鏡的分類標準區分一下,哪些屬於凸透鏡,哪些屬於凹透鏡。

(結合章首圖和章首語説明各種透鏡的組合使用,為我們在學習、工作、生活和科學探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透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二)瞭解主光軸和光心

通過閲讀和老師講述,讓學生初步瞭解主光軸和光心。

(三)實驗探究透鏡的光學特性

提出問題:患近視眼和遠視眼的人要戴不同的透鏡,説明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請同學們猜想一下,凸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凹透鏡對光起什麼作用。

進行猜想:根據生活經驗,猜測凸透鏡可能有聚光作用,凹透鏡可能有散光作用。

設計實驗:(學生設計,教師歸納,這裏採用探究性實驗,主要是讓學生學會實驗操作的同時,學習物理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甲生:拿一隻手電筒照到一張白紙上,觀察光斑的大小,然後把透鏡放在手電筒前面,觀察光斑的大小。如果光斑變小了,則透鏡對光起會聚作用;如果光斑變大了,則透鏡對光起發散作用。

實驗操作:(學生完成,教師巡視輔導,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實驗基礎,所以在這裏教師可以放心大膽地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實驗器材有問題和個別實驗有困難的學生作一些輔導。)

小結: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四)“演示―――討論”焦點和焦距

進一步提出問題:患近視眼的人戴的眼鏡是否都一樣,有沒有差別?

生:不一樣,有的人戴的眼鏡的度數高,有的人戴的眼鏡的度數低。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度數高低不同的眼鏡有什麼區別。

(讓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有的認為是透鏡的厚度不同,有的認為是彎曲程度不同。學生要求通過實驗來觀察度數不同的透鏡對光線的折射效果到底有怎樣的差異。)

演示:平行於主光軸的光線通過凸透鏡後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介紹焦點和焦距。

提問:焦距長的凸透鏡和焦距短的凸透鏡哪個對光的偏折作用大?

生:焦距長的凸透鏡對光的偏折作用大。

師:同理,不同的凹透鏡對光線的偏折作用也不同,所以近視程度不同的同學要戴焦距不同的凹透鏡。(上面思考題答案)

補充實驗:利用太陽光測凸透鏡的焦距。(課後完成)

四、教學小結與延展

關於透鏡的研究和作用,早在我國漢代就有記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冰遇陽光會融化,冰透鏡對着太陽能聚光取火,令人懷疑,同學們一定想知道這是否是真的,請同學們在課後去探究。透鏡除了我們這節課學到的作用外,還有其他作用嗎?請大家去思考、探究……

(科學探究應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進行進一步的探究是科學創新的基礎,也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

點評:本節以“從生活走向物理,努力構建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為基本設計理念。主要內容是透鏡、透鏡的分類、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透鏡的光學特性和透鏡的焦點和焦距。由於課堂教學的時限,對“透鏡的分類”採用“生活―――探究”,對“透鏡的主光軸和光心”採用到“加油站”閲讀了解,對“透鏡的光學特性”採用“實驗―――探究”,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採用“演示―――討論”。

導入上緊密聯繫學生生活,以“同學們由於不注意用眼―――”作引;展開部分以探究為主要體系,構建課堂“雙主體”,並打破課堂即教室的傳統觀,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讓學生在對生活現象的的感知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知識;小結時從“知識樹形”和“過程方法”等多角度進行,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篇十一:《透鏡》的教學設計

《透鏡》的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瞭解什麼是凸透鏡、什麼是凹透鏡,瞭解透鏡的焦點、焦距。

2、觀察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3、能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好與和諧。

二、使用説明

用15分鐘閲讀課本90-92頁並完成問題導學,AB層全部完成,C層完成探究部分,分層達標。

三、預習指導

1.重點難點分析:本節的重難點是凸透鏡、凹透鏡對光的作用及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等名詞概念。

2.問題導學:依據啟發性問題的引導,認識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

課前預習: (5分鐘)

1.透鏡通常可以分為____ 和 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叫凸透鏡,它的符號是 。

3. ________________ 叫凹透鏡,它的符號是 。

4.生活中常見的眼鏡的鏡片就是透鏡。請你辨別:患有近視眼的學生配戴的近視眼鏡的鏡片是_______透鏡;而患有老花眼的`老年人配戴老花鏡片是______透鏡。

5.凸透鏡對光線有 ___ 作用,所以凸透鏡又稱為 ____ 透鏡。

6.凹透鏡對光線有 __ 作用,所以凹透鏡又稱為 ___ 透鏡。

四、探究過程(24分鐘)

1. 活動: 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

分別通過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書上的文字(透鏡距離書本較近)

得到: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放大的;

通過____透鏡,所看到的物體的像是縮小的。

2.活動: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凸透鏡,將會發生什麼現象?

一束平行光(如太陽光)通過凹透鏡,將會發生什麼現象?

我們看到:凸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凹透鏡對光有__________作用。

所以: 凸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凹透鏡又叫____________透鏡。

篇十二:五年級科學透鏡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研究透鏡》是在學生了解了光的行進和反射的基礎上,瞭解光的折射現象,認識透鏡對光的折射。課文編排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瞭解光的折射現象,為探究透鏡奠定基礎。二是研究透鏡對光的偏折現象。包括四個小活動:比較凹透鏡和凸透鏡的鏡片特點;用透鏡觀察物體;讓陽光穿過透鏡;觀察透鏡成像特點。三是拓展活動,自制望遠鏡。這個活動視條件而定,有條件的學校就引導學生進行製作,條件不具備的就讓學生了解望遠鏡在各方面的應用。

教學目標: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嘗試製作望遠鏡;

2、瞭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瞭解凸透鏡的應用。初步瞭解望遠鏡的構造;

3、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學會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教學準備:

教師——有關凸透鏡和凹透鏡應用的圖片;凸透鏡,凹透鏡,蠟燭,或火柴

學生——凸透鏡,水杯,吸管,筷子、白紙,尺子,蒐集望遠鏡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折射現象

1、小組活動:每生一個吸管(筷子也行),放入裝了大半杯水的燒杯(可以用小茶杯或紙杯代替)中,觀察吸管的變化,吸管在什麼地方彎曲了?

2、學生嘗試解釋其中的原因,瞭解學生關於折射知識的已有水平。

3、師:老師這裏有兩塊透明的鏡片,我們可以叫它透鏡,如果老師用手電筒作光源,想一想光通過透鏡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引導學生猜測可能是光行進的路線改變了。)

設計意圖: 第一個環節是複習導入。通過觀察和提問,讓學生回憶光的行進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當光遇到透明的物體時會發生怎樣的現象,學生的猜測,有利於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

二、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1、學生觀察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

師: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兩塊不同的透鏡,請仔細觀察它們的什麼樣子。(師表演)可以用手摸,但它們是光學儀器,我們不能直接用手摸它們,應隔者餐巾紙摸一摸它。注意透鏡是玻璃做的,不能敲擊它們,以免劃傷手指。

2、學生觀察、記錄。

3、學生彙報:兩個鏡片一箇中間厚、邊緣薄:一箇中間薄、邊緣厚。(生答,師板書)

(一般我們把中間厚、邊緣薄的鏡片叫凸透鏡:把中間薄、邊緣厚鏡片叫凹透鏡。根據生活的需要,透鏡會做成不同的樣子,只要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都是凸透鏡,只要中間薄、邊緣厚的都是凹透鏡。)

4、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凸透鏡和凹透鏡現象呢?

(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一滴水就是一個凸透鏡;有酒(或水)的瓶子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觸摸透鏡,瞭解其構造,認識其區別,準確區分不同透鏡,為學生進一步研究透鏡做好鋪墊。選擇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比較緊密的內容進行學習,使學生明白知識與生活的聯繫。

三、用透鏡觀察物體

1、師:同學們,如果我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去觀察物體、觀察書上的文字等,想一想會有什麼發現呢?

學生猜測。

2、師:真的會這樣嗎?那就請你們用這兩塊透鏡分別觀察各種不同的物體,看看跟你們的預測是否一樣?把你們觀察到的發現記錄在表格中。比比將是誰的發現最多,研究得最好。

提醒學生可以參考教材P24頁四幅圖片資料。

出示表格:

研究現象 凸透鏡 凹透鏡
鏡片形狀 ? ?
是否放大 ? ?
能否聚焦 ? ?
成像特點 ?

3、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實驗,觀察、記錄看到的現象。

4、小組彙報自己的發現。

(凸透鏡有放大功能,人們常常把它叫放大鏡;用凹透鏡觀察報紙上的字所發現的現象正好與放大鏡相反,大家千萬不能把兩種現象混淆。)

設計意圖:學生先猜測,再觀察、記錄,然後開始進行探究活動。科學課重在“動手做”,讓學生觀察、記錄、討論交流,力求操作與思維、現象與理論的有機結合,使實驗過程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研究過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篇十三:五年級科學透鏡教學設計

我設計這節課的初衷,教學過程和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如下:

《奇妙的透鏡》實質上是《光的折射》的一個應用實例。由於透鏡在生產和生活中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所以這第一節主要向學生介紹透鏡的基本知識,引導學生探究透鏡對光的作用,這是後續知識“透鏡成像極其應用”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按照《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我儘量從日常生活現象引入,引導學生親自動手探究出透鏡對光的作用,以期培養學生的動手習慣和用探究實驗研究問題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引入新課時,我考慮到老師和學生合作,調動學生,活躍課堂氣氛就顯得很關鍵,所以我盡力從生活實際出發,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把見過的鏡子説出來並分類。這樣可以讓學生放鬆一下心情,問題簡單了,方便學生回答。可實際教學時,學生的發散思維就顯現出來了,學生隨便分組,我費了好長時間才把學生引導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類。耽誤了很長時間。

新課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鏡的基本知識。我先讓學生自由提出“透鏡”的有關問題,然後鑑別出桌上的凸透鏡和凹透鏡,識別出老花鏡和近視鏡,老花鏡是臨時借來的,時間匆忙,也沒準備出太多,目的是進一步明確本節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同時讓學生體驗知識,將知識活化。可沒想到:學生拿到鏡子就摸起沒完。又耽誤了不少時間。第二部分:透鏡對光的作用。我把它作為本節課的重點。教材上是以演示實驗的形式出現的。

由於農村中學條件有限,光學這部分教學一直都是難點,因為它的現象不便觀察,實驗不好操作,很多實驗都被老師用嘴代替了,而我考慮到透鏡對光的作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畫透鏡光路圖更是學生易混淆的地方,還是讓學生從感性到理性比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設計為學生親自動手的探究實驗,而光學實驗應該在暗室中進行,對於農村中學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實驗,最後我發現:用燒杯裝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沒有平行光源怎麼辦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後,透鏡怎麼放又成了難題,我實施了很多方案,後來發現用一個燒杯,兩個同學配合,現象非常明顯。由於有了感性認識,透鏡光路圖也就好理解一些。對透鏡的焦點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對學生以後畫光路圖有幫助。我認為本節課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課堂上要想學生實驗到位,那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我就想到時間的安排,由於用太陽光粗測凸透鏡焦距,學生在生活中有體驗,所以我決定把它拿到課後進行,但我要求學生會敍述測凸透鏡焦距的實驗過程。

我認為課件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它不應該主導教學,所以我只是做了幾個簡單而又能説明問題的圖片。在一天的準備過程中難免出錯,加上微機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這樣設計的宗旨就是:重視學生過程體驗、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養。

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

2、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考慮得再全面一些。

3、微機水平亟待加強。

4、工作還要再仔細一些,再忙也不能出問題。

5、專業素養、教學水平、控制課堂的能力還需要加強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vynr7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