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風教學反思(精選6篇)

風教學反思(精選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風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風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風教學反思(精選6篇)

篇1:風的教學反思

新課程倡導把課堂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來認識世界,感悟自然萬物,力求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和教育教學的開放性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種種做法,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説,有事可想,有空間可拓展,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情感受、動手製作、動口表達等綜合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並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

這是一首清新、優美的'詩歌,描寫的風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間遊戲,使得樹葉顫動,河水起波紋,花兒點頭,詩歌想象力豐富,將孩子們經常看到的景物描寫得如詩如畫。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在教學中,我從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開始,謎語激趣,導入新課。上課時,我先編了一個謎語給大家猜:禾苗見他彎腰,花兒見他點頭,小樹見他招手,雲兒見他讓路。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後地説出謎底。我趁機追問道:你見過風嗎?在學生興趣大增時,我介紹説,風是沒有形也看不到的,我們有怎樣知道風呢?隨後,我一句導語:我們也來讀讀一首關於風的詩歌,看看詩人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中。

2、以讀為主,重視讀的實踐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閲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詩文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教學中,以形式多樣的朗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再到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重視讀的實踐過程,使閲讀真正成為學生主動的個性化的行為。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學生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我設計了多處讀文,初讀時解決字詞正音,語句讀通,滲透識字方法;再讀時正確、流利,標明小節序號,理清結構;聽讀時,學會邊聽邊批註,找到描寫風的語句;細讀時,具體而深入,抓住重點詞句感悟,想象詩句內容,從而內化理解。他們通過反覆的吟誦、質疑及對關鍵字、詞的琢磨中領悟詩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風的形態,特別在一些重點詞語顫動、點頭、起波紋的理解上,為避免機械乏味的分析,變枯燥的講解,我為學生營造積極主動思索、感悟的氛圍,進行換詞、表演讀、想象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詩句,感悟詩歌的意境。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後,我請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句,由於學生有了自悟的過程,學生對這首詩歌已有了較深的體會,大部分學生已能吟誦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彷彿自己已置身於風中了。學生的語感進一步得到培養,語文素養也在讀中進一步提高。

3、擴展思維,激發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積極挖掘教材,因此我抓住教學重點、難點,聯繫學生生活經驗,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新能力。因此,在學完詩歌后,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拓展:寫風,如果你喜歡寫,就寫出我藏在哪?畫風,如果你喜歡畫,就畫出我藏在哪?頌風,如果你喜歡讀,就讀讀有關風的文章。課堂完成了第一和第三項內容,同學們忙開了,編兒歌時興趣盎然,當孩子們當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時,你不得不對他們的成就表示讚歎!學生説: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風車轉動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和風車做遊戲了。

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彎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跑來玩耍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紅旗飄揚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哪裏了。&&由於緊密聯繫生活,學生的思路非常開闊,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讚歎。讀小詩風時,更是興趣高漲,入情入境。課後學生積極完成畫風及蒐集有關風的文章並在班內評比,學生們好認真,他們在學習課文中,觀察,想象,蒐集,積累等能力不斷得到有效培養,真是一舉多得呀!

詩歌,藴含着很豐富的教學資源,詩歌的教學也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通過《風》這一課的教學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收穫。

篇2:《風》教學反思

新課程倡導把課堂變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強調讓學生通過自己切身的體驗來認識世界,感悟自然萬物,力求體現“大語文”教學觀和教育教學的開放性原則。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努力嘗試種種做法,儘量爭取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課堂上有話可説,有事可想,有空間可拓展,培養學生動腦思考、動情感受、動手製作、動口表達等綜合語文素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並感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以下是我在教學北師大版語文第三冊《風》這一課的點滴反思。既有令人滿意的成功之舉,也有遺憾中的進一步思考、探究。

一、成功之處:

1、激活思維,為學生創設自我感悟的空間。

《風》這首小詩描繪了颳風時景物的變化,全詩用簡潔凝鍊的語言,傳神地表現出在“風”的作用下,自然界景物的變化。詩句是這樣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三盡浪,入竹萬竿斜。”如何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品味詩意呢?我頗費了一番心思。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去搜集有關風的知識的材料,並互相交流,讓學生對“風”有了較全面、直觀的認識。上課時,我先編了一個謎語給大家猜:來無影,去無蹤,來時樹動花搖,去時水平浪靜。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爭先恐後地説出謎底。我趁機鼓勵他們:“你們也來編一編!相信你們會編得比老師更棒!”學生的思維處於最活躍的狀態下,他們躍躍欲試,編出了許多有關“風”的順口溜或小謎語,這一過程其實是讓學生有一個自我學習,自我感悟的階段,為下面學生順利理解詩意、進入詩的意境做了有力的鋪墊。隨後,我一句導語:我們也來讀讀唐代詩人李嶠寫的關於“風”的一首小詩,看看詩人筆下的風又是怎樣的。學生興致勃勃地進入學習中。他們通過反覆的吟誦、質疑及對關鍵字、詞的琢磨中領悟詩的意境,感受到栩栩如生的“風”的形態,從而避免機械乏味的分析,變枯燥的講解,為學生積極主動思索、感悟的過程。當學生有了自己的見解後,我請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詩行,由於學生有了“自悟”的過程,學生對這首詩已有了較深的體會,大部分學生已能吟誦得琅琅上口、入情入境了,彷彿涼爽的風正徐徐地從教室門前吹過。

2、聯繫生活,培養學生綜合語文素養。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有獨特個性品質和生活體驗的個體,是重要的課程資源。雖説他們的人生閲歷有限,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日益便捷的傳媒,使他們的見聞相當廣泛,在課堂時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實踐經驗,找到文本與學生、與生活之間的聯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不會是片面的、浮淺的、支離破碎的,而是四通八達的呈“網狀”分佈的。我們應善於聯繫實際,挖掘有利資源,對課本知識進行適當拓展,構建起孩子與知識間的橋樑。

因此,在學完古詩後,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進行拓展:風除了可以吹落黃葉、吹開紅花,掀起萬丈巨浪,還可以幹什麼呢?請同學們分小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一下。學生們忙開了,有的折飛機,有的做風車,有的畫畫、有的寫詩,有的編兒歌……當孩子們當他們的作品展示出來時,你不得不對他們的“成就”表示讚歎!拿飛機的'同學説:“風可以讓紙飛機飛上開空。”拿風車的學生説:“風可以吹動風車,大風車可以幫助人們發電。”;畫畫的學生拿着畫説:“風可以吹乾衣服。”“風可以把球送上天”“風可以讓海上的帆船航行”“春風可以帶給我們温暖的感覺”“風兒輕輕吹,小草點點頭,花兒微微笑”……由於緊密聯繫生活,學生的思路非常開闊,答案真是多姿多彩、令人讚歎。

二、重建:

從《風》這首詩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語文教學的源頭就在生活中,就在學生的知識積累裏,就在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中。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拓展啟發學生思維,構建知識的網絡,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並通過靈活多樣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無窮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綜合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同時,我也在考慮以下問題:

1、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更有效地領會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呢?

我想如果我能通過精彩形象、有聲有色的多媒體畫面,把學生帶進詩中所描繪的情景中,或者乾脆把學生帶出教室,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與“風”面對面的親密接觸,學生或許會有更深的體會。

2、如何借本詩的教學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古典詩詞?

文本只是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一個載體,是教學的一個激發點、發散點,教師要善於利用這個載體,把學習的範圍向更深更廣的範圍拓展。我想:在教學《風》這首詩後,如果我能設置一個相關的課後延伸作業,也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描寫“風”的古詩,或者蒐集自己知道、喜歡的描寫自然景物或氣象變化的古詩,並把孩子們蒐集到的資料進行篩選、歸類,選一個合適的時間,舉辦一個賽詩會或交流會,從而把學生帶進浩瀚的傳統文化的海洋裏,實現了教學的自主性和拓展性。

3、如何在閲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尤其是古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如果教師賣力地講解,反而適得其反。我想: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聽配樂朗誦,或通過老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不知不覺把學生帶進語境中,進而讓他們自然而然、入情入境地朗讀,邊讀邊感悟,邊讀邊想象,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有效的培養。

古詩,藴含着很豐富的教學資源,古詩的教學也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通過《風》這一課的教學和思考,我又有了不少的收穫。

篇3:《風》教學反思

上週因為區裏下來示導,按照學校要求,上了《風的作用》這節課。課後,區教研員對這節課進行了點評。

首先,教研員對我進行了充分的肯定,説我的教學設計線路清晰,層層遞進,而且課堂上真正的讓學生進行了探究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另外還特別提醒我要多寫一寫關於教學的感受,這樣長期積累就能形成一篇不錯的小論文。

其次,教研員從進一步提高教學的層面給我提了一些建議。下面一一列舉:

一、關於討論環節,我們什麼時候應該進行討論呢?教研員給出了他的意見。他説一般有兩種情況需要進行討論,一種情況是一個人的思維解決不了的問題,另一種情況就是學生之間有信息的交流。我覺得教研員的建議很實用,能夠防止以後教學中我們濫用討論這個環節。

二、關於彙報環節,小組的成果應該如何彙報?教研員也給出了相應建議。如果彙報的`內容是數據,那麼就要求所有的數據都要彙報,如果彙報的內容是文字,那麼可以不用全部彙報,但是要能夠讓所有的觀點都表達出來。這裏,教研員還特別提醒我注意提問的小細節,比如在彙報過程中,一個同學彙報了之後,我就立馬提問還有沒有不同意見的。可是教研員就反問了我一個問題,難道發言的只能是不同意見嗎?那麼我們組有更好的補充行不行,或者説我能比之前的那個同學説得更好行不行?所以,從這裏我又get到一招,在彙報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其他同學重複前面同學所説的內容,而且為了鼓勵學生髮言,可以採用“還有什麼不同意見或者更好補充”的提問方式。

三、關於交流環節,教研員指出,在這節課上,我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還不夠深入。比如在砂紙打磨巖石的過程中,在白紙上我們可以看見一些碎屑,那麼這些碎屑到底是誰的呢?作為教師,我們肯定知道里面既有巖石碎屑,也有砂紙上面掉下來的碎屑,可是學生卻未必有這樣清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一些細節。

四、在導入環節這一塊,教研員建議可以從實際生活來感受風的力量。比如起大風的時候,我們可能感覺寸步難行,而且有時風捲起的雨點打在臉上可能會很疼。如果引導學生有這樣的認識之後,學生就很容易想到風蝕橋也可能是因為風的作用引起的。對於教研員的這點建議,我覺得深受啟發,因為教學就應該充分利用起經驗這個橋樑,沒有任何經驗就生硬的講着東西,那麼最後講出來的東西也會生硬。

五、在講到風的搬運作用形成戈壁灘和風的沉積作用形成沙漠的時候,教研員建議這裏可以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活動。事實上,這個建議就應該包含在教學目標之內,因為現在科學課程的第四維度——社會與環境、工程與技術——的目標裏面,就有講到環境。

現在想想,當初準備這節課時確實很勞累,但是上完課之後的收穫也是比較多的吧。

篇4:《風》教學反思

1、結合聆聽音樂作品的分析認識活動,學習、探究音樂要素的內涵及其所發揮的藝術作用。教師要儘量避免或減少語言性的講解和傳授,要引導學生在用中學,在學中用。

2、鼓勵學生自主性地、探究性地參與學習。

3、教法和學法的安排上,適當用了比較法,教學的效果較好。

4、聆聽民間歌手的演唱,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學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的學生認為:民間民歌手的演唱很土。教師要做及時地引導,讓學識明白,恰恰是這些民間歌手對生活有着最深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們的演唱大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真善美藝術的一種具體體現。

5、對少數民族的民歌,重在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認識、理解其音樂風格,因此安排了必要的音樂實踐活動。例如:聆聽、模唱、舞蹈、拍節奏等。

6、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歸納本課的一些音樂知識。

7、教學過程中不要忽略培養學生的音樂分析和探究能力。

篇5:《風》教學反思

上週二,我們學校教師發展工程的老師們都展示了一節課,為了這節課,大家精心準備了很長時間。都展示出了各自的教學風格。

我講的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最後一課《風娃娃》,是模仿薛法根老師的課,之前在其他班已經上過兩遍了,效果還可以。但週二當天,在領導聽課的時候,我卻沒有展示好,很沮喪。是什麼原因呢?過後反思再三,覺得主要有一下兩個方面:

1.時間的限制。

這節課薛老師用了50多分鐘的時間講完了,我卻用了30分鐘。因為展示課要求35分鐘之內完成。我卻只想着時間,想着展示,卻忽略了學生,這是最不應該的。

2.教學環節完整,學生讀的不夠充分。

因為這是一節精心準備的課,並且是模仿大家的課,所以環節是比較完整的。學生提前預習了課文,教學環節又環環相扣,所以學生基本上也學有所獲,但因為學生讀得不夠充分,所以欠那麼一些理解。這是讓我真正沮喪的地方。

後來,因為有機會和書亞姐一起聽課,我就把教學環節稍作修改又在其它學校上了一節《風娃娃》,希望她能幫我診斷一下。聽課老師和書亞姐都給予了我肯定和針對性的指導,謝謝大家!

現在再來反思這節課,再來反思我的教學方式,教學熱情有增無減,教學自信時有時無,教學能力提升空間很大。今後的時間,不管別人提很多建議,還是評有很多優點。我一定要做我自己,靜坐常思己過。善待自己,盡力做最好的自己,一直走在學習的路上,真心對待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篇6:《風》的教學反思

《風》的教學反思

《風》這首詩的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風是什麼樣子的呢?誰也沒有見過。它沒有形狀,也沒有氣味,可是我們卻能夠感覺到風的到來。作者通過向我們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向大家展示了風的輕柔、風的頑皮。生活中的許多事物都是需要我們留心才能觀察到、去思考才能捕捉到的,風也是如此。詩歌由三節組成,三節之間句式整齊,意思相近。語言簡潔明快,讀起來親切、自然。回頭望這節課的背影,在該詩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兩個環節,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解課文階段。

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角度出發,適當引導學生多讀多思多想,不用一種解釋限制住學生的思維。

這首詩歌的理解的重點和難點為“但是樹葉沙沙響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唱歌了”、“但是樹木點頭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跳舞了”、“但是河水起波紋的時候,我們知道風來遊戲了”。多數學生在初讀課文階段不能理解,為此,對於第一節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問題:1通過閲讀這一節,你讀懂了什麼?2這一節是説我們知道風在幹什麼了?3作者是怎麼知道的?4作者為什麼這麼説?為什麼説樹葉沙沙響是風在唱歌了?這樣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紮紮實實的下來,多數學生能夠理解課文內容。但學生理解的層次不同,深度不同,角度不同,教師不要追求統一標準。課上有的學生理解為“樹葉沙沙作響,好象是風在唱歌”,有的'理解為“樹葉沙沙響有聲音,唱歌也會有聲音”,有的理解為“樹葉沙沙響,是被風颳的,是風發出來的聲音,所以説風在唱歌”。答案很多,我都給以了肯定和表揚,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很順利的理解了課文內容,突破了重點和難點,理解詩人是在借樹木、河水等景物寫風。

二、課外拓展階段。

激發學生思維,豐富學生想象,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我也要當小作家”的活動,把學生的的思維引向縱深,進而續寫詩歌。在這有環節中,我主要採用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辦法:第一步,提問,風能讓東西發出聲音,象是在唱歌;風能讓東西搖擺,象是在跳舞,那麼有哪個細心的小朋友發現過以上的情況,也來象詩人那樣寫一寫吧!第二步,提問,還有什麼時候我們能知道“風在唱歌”、“風在跳舞”、“風在遊戲”?第三步,提問,我們知道了風象我們一樣會唱歌、跳舞、作遊戲,風肯定也象我們一樣會玩耍、説話、甚至還會生氣,聰明的小朋友們,讓我們都來當小作家吧!這樣一個一個環節紮紮實實、循序漸進的下來,學生們覺得有興趣,而且比較容易。學生的思維一旦被激活,就會迸發出許多創造的火花。學生的想象力是無窮無盡的,也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劉永光同學就寫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小草彎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跑來玩耍了”張天宇同學寫出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説我和你了。但是狂風大作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生氣了”許多同學都寫出了我意想不到的甚至大人都寫不出來的東西。

新課程標準的中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的過程。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所學內容應讓學生有興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教師一定要做好領路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zlq9m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