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心得體會 >

作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作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4篇《作文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作文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作文教學反思(精選24篇)

篇一:作文教學反思

國小作文教學.應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讓學生的手腳解放。頭腦開放,這樣才能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思維。心聲而言立.情動而辭發。如何提高作文課堂教學效益,展現活力作文呢?

1整合形式――激趣。

形式整合指傳統教學媒體和現代化教學媒體的整合。在繼承傳統教學手段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引進近、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使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化教學媒體緊密聯繫.形成多種媒體組合的教學系統。這樣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寫《秋遊》,寫前老師可帶領學生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地玩耍嬉戲,領略大自然的美景,把一個個歡樂有趣的場面用攝像機攝製下來,或用照相機照下來。回到教室,讓學生回憶秋遊的經過.回憶秋遊過程中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這時,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有選擇地把拍攝下來的錄像或照片放給大家看看,喚起學生的回憶。再指導學生有重點地觀察一遍。這樣.學生就有話可説了。就可以有順序地把秋遊的經過寫清楚了。

2開放內涵――喚情。

傳統命題作文的缺陷在於固定了寫作內容。給學生定下了一個死框框,束縛了學生的手腳。因此.在作文教學中就要開放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選擇性,讓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來寫.這樣就容易喚起學生的寫作慾望.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傾吐出來。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實感。就可以寫出童心童趣童真。只有喚起學生的情感.學生才會喜歡作文課.就不會聽説要寫作文就“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狠咬筆桿兒”了,就可以自由選擇內容,根據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就能激起學生的寫作情趣,寫出來的作文就具有真情實感。

3豐厚過程――自探。

教學過程是特殊的認知、發現和實踐的過程。教師只有開放探索過程,精心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策略。讓學生憑藉學習和生活的經驗感受,自己去主動地探索發現,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汲取別人的經驗,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和興趣,提高學習和創新能力。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傳統作文對學生的束縛較多,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束縛了學生的想象。現在的作文教學,要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豐厚探索過程,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針對學生的習作。進行具體指導,由生與生之間的交流,過渡到師生的交流,使學生在習作與交流中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創新與發展。這樣的作文訓練。從“封閉式”轉變為“開放式”.讓作文成為交際和表現自我的工具.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作文、用作文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還形成了陶冶情感、美化心靈、促進精神文明、優化育人環境的綜合效應。

4多元評價――提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多元評價是這多種評價的結合.特別注重學生的評價,把評價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能得到充分發揮。研究問題的興趣在評價成功與被評價成功中得到激發,在評價失敗和被評價失敗中得到激起。教學中要善於捕捉評價的時機。學生得出的結論,教師不要輕易評判.應放手讓學生去互評,引起共鳴與爭論,教師則擔當起“主持人”的角色,特別對學有創見、思有特點的亮點,更應開放評價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共同尋求並充分享受成功的快樂。如徐鵠老師的那節作文課,學生完成習作後,大家共同評點。其中有這樣一篇習作:一位女生在暑假跟隨爸爸媽媽到南京遊玩,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想寫了一篇習作,並在紀念館旁拍下一張照片,照片中的女孩面帶微笑。在評價時.同學們有的對女孩作文中的遣詞造句、佈局謀篇作了評價:有的説女孩參觀時觀察得很仔細;有的説她能按一定的順序寫;有的説能抓住一兩個典型場面寫。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有的説有兩個詞語使用不太恰當,等等。此外.有一個學生對女孩拍照時的表情作了評價.認為參觀這樣的紀念館,心情應該是沉痛的,拍照時的表情應該是很嚴肅的,而不應臉帶微笑。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始終放手讓學生評價,就像一位主持人,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評價,必要時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這樣進行評價,沒用一種套路去評,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的成就感.有效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

總之,作文教學應儘量使學生在一種寬鬆的、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完成作文,這樣,有助於激活學生的思維,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焰,打開他們想説想寫的源泉.達到作文教學的目標。

篇二:作文教學反思

習作是用文字或口頭語言表達內心的活動,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綜合訓練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創造力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重要途徑。用新方式表達新思想。它要求老師通過創設的情境,使學生能有話想説、有事可敍、有情可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現將本學期作文教學的反思如下:

一、培養學生習作興趣。

學生對作文的寫作興趣被激發,學生就會對寫作產生強烈的慾望,並會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指出:“那些對學習有興趣、能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對學習沒有興趣、不願學習的學生,學習得更好,學習得更快。”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十分重要。興趣有了,寫作的動力也就隨之而來,學生才會文思如泉湧。

二、作文的基礎是生活。

作文離不開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是學生生命歷程的記錄。在作文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改變傳統應試作文教學忽視甚至遺忘學生體驗的教學現狀,讓學生迴歸到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積累鮮活的寫作素材,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作文。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中重視體驗,就是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感悟,去充分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使學生產生欲罷不能的表達慾望,這時是教師將學生由“生活狀態”引入“寫作狀態”的最佳時機,從而有效地將學生從被動的寫作心理狀態“要我寫”,過渡到“我要寫”的主動寫作心理狀態中來。

三、品讀好文章、摘抄佳句好詞。

寫作成功的同學大多有相似的經歷:讀到好文章,他們反覆咀嚼甚至把好詞佳句摘抄下來,熟讀成誦。作文時一不小心用了上去,結果老師大加讚賞一次成功使他們更加投入地去閲讀去積累,不知不覺中作文水平就見長。

我們平時的閲讀,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課堂上的閲讀,

分析課文,句句講解,字字落實,這種“訓練式”閲讀功利性太強,抑制了學生的靈性,如同籃球教練講解技術動作,我們明白了技術要領,卻未必有運球時的手感,更別説比賽時的創造性發揮了。另一種是課餘的閲讀一目十行,一天一本,這種“休閒式“閲讀獲得的多是開懷一笑。絕難領略文中的奧妙與真諦,這兩種閲讀對於作文寫作幫助都不大,想使作文提高需要怎樣的一種閲讀。我想應該是這樣一種閲讀:它是一個寫作者與另一個寫作者心靈的觸摸,是建立在相親相知基礎上的熟悉與默契,這種閲讀,才能對學生的習作起到好的作用。

我們選擇一篇自己最欣賞的美文佳作,抄錄下來潛下心來,反覆誦讀,天天賞玩,既不是為追求情節的刺激,也不是為應付考試而苦讀,空出心靈,暢開悟性,純粹是興之所至地品讀,今天對第一段感興趣,就盡情的讀;明天對結尾有感覺,就對結尾多品讀幾次,這樣,文章訴諸閲讀快感的表層信息漸漸消退,藏在深層的東西水落石出,日復一日,反覆這樣做,漸漸感悟作者寫作思路,領略其用筆之妙,從而進入一種較高的讀書境界。

四、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較差,比如説常寫錯別字,寫文章病句多,表達不清晰等等。本學期我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訓練時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再如對生字的教學方法多樣,有比較法,有重點突破法,有歸類法等等。總之是想辦法讓學生記住守成規的思維定勢、開闊思路,有重要作用。培養學生聯想能力既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一項任務,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迫切要求。許多學生的作文,思路狹窄、語言乾癟。與他們的聯想能力薄弱有一定關係。從多角度有體裁上的、內容上的、主題上的。許多事實證明,變換角度能導致發現和創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山想象豐富,學會全面地考察事物。

教學是藝術,反思是為了明天的進步,是為了學生,為了自己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過程,在反思中完善自己,在反思中成長,繼續學習新的教學理論,繼續新課程教學實踐,在教學的道路上寫下美麗的詩篇。

篇三:作文教學反思

關於四年級作文教學的反思

前言:四年級的學生還處於習作的起始階段,我將習作教學的主要目標定位為:憑藉孩子感興趣的方式,給孩子以實實在在的指導,降低難度,培養孩子習作的興趣和自信心,在習作中學會做人,四年級作文教學。刪繁就簡、化難為易是我不變的追求。

《一處神奇的自然景觀》教學反思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變化多端的天空、洶湧澎湃的大海、美不勝收的公園……可是,當我們在課堂上讓孩子説説印象最深的自然景觀時,佔主流的往往是這樣兩種回答:或“記不清楚了”,或“不知怎麼説了”。面對這樣的情形,即使我們講再多寫景的方法恐怕都收效甚微。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孩子筆下的景活起來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觀察——讓學生眼中有景

寫作源於觀察,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寫景的作文尤其離不開觀察。上習作課的前一週,我便把觀察的任務佈置下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處自然景觀,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做好記錄。針對現在的孩子在觀察方面存在的問題:1、觀察粗糙、籠統不仔細;2、觀察混亂,缺乏順序性;3、觀察對象比較孤立,觀察一點就會做出簡單的判斷,我在佈置學生觀察的時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準確、全面、精細。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捕捉到大自然的神奇,這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

二、交流——讓學生心中有景

習作指導課上,我注重了交流這一環節:講講自己印象深刻的自然景觀,看能不能讓聽眾也為之心動,國小四年級作文《四年級作文教學》。我注意選準時機,將寫景的方法融入到具體的作文情景中,比如:學生講到仙湖植物園的全貌時説:“那裏有的是樹,有的是花,有的是草……”我馬上追問:“像什麼呢?”學生們便七嘴八舌:“像世外桃源”,“像人間仙境”,“像一個綠色王國”……當學生講到碧雲草的顏色、形狀時,我首先肯定他抓住了特點,然後又問:“有風的時候,碧雲草又會是怎樣的呢?”學生説到了“翩翩起舞”、“説起了悄悄話”等。在交流這一環節中,我將具體的寫景方法:抓住特點、考究順序、動靜結合、點面結合、虛實相映、情景交融等一一滲透進去,學生自然而然習得。而學生在表達中出現的語病等問題,更在具體的語境中得以點化。在思維碰撞中,學生心中的景越來越清晰了。

三、動筆——再現心中的美景

作文之所以難教,習作之所以難寫,主要原因是被人神祕化了,高高在上,脱離生活實際。其實,“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學生動筆之前,我真誠地對他們説:“你們人人會説話,所以人人都能寫好作文。現在就拿起手中的筆,把自己心裏的神奇景象記下來,讓別人也來分享你的快樂,這豈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嗎?”解放孩子的心靈,他們一定會在陽光下舞蹈。

四、評價——體驗習作的快樂

現在的大人孩子大都迷戀遊戲,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遊戲永遠給人希望。如果我們的作文課堂始終能給人帶來希望,那還有人厭倦它嗎?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你説全是廢話,相信沒有人不沮喪的;點評習作如果能不斷地給學生注入成功的喜悦,這樣的課堂誰不喜歡呢?我非常欣慰地看到這樣一種情形:總有幾個孩子纏在我身邊問:“老師,什麼時間講評作文啊?”那眼睛裏燃燒的是寫作的熱情啊!身為教師,我要做的就是保護它,讓這種景象更加壯觀。為此,點評習作時,我讓學生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的習作,分享別人的經驗;而我更是放大優點,熱情鼓勵。孩子們儼然自己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呢。

五、修改——揚長避短畫面活

在和諧的習作磁場中,我強調“好作文是改出來的”、“非寧靜無以致遠”,讓學生對照成功的範例,檢查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的作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呈現在紙上了,一個個瞬間定格成了永恆……

這堂課已經成了我生命中最難忘的一幅畫,最神奇的一道景。

篇四:作文教學反思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11個生字。

2、默讀課文,學習關愛父母、關愛他人的好品質。 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關愛父母、關愛他人的好品質。

學習重點:

默讀課文,體會文中人物關愛父母、關愛他人的好品質。 學習難點:

聯繫實際,談談讀完課文後的感受。

教法:

談話法、點撥法

學法:

自讀自悟、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陪爸爸媽媽逛過商場嗎?你最喜歡在哪類櫃枱前停留?如果遇到了你特別喜歡的東西,你會怎麼做?

2、看圖:看這也有一個孩子在陪媽媽逛商場。睡與阿尼亞説説你都

看到了什麼?

3、板書課題,齊讀,説説讀題後能提出哪些問題。

二、檢查識字情況

三、朗讀感悟:

1、開火車檢查讀文情況,並思考讀題後提出了問題。

2、這個孩子為什麼在玩具櫃枱前?我們到課文中去細細地尋找答案,請默讀課文,找一找能回答問題的句子畫下來,標出認為重點的詞。畫好後説給旁邊同學聽聽。

3、指生彙報:

1)“目不轉睛地盯着”是怎樣的看?

2)為什麼“閃着興奮的光芒”?

4、能把小兵的喜歡讀出來嗎?想一想他看見別人來買玩具汽車時,心裏會想什麼?

5、如果你遇到了這麼喜歡的東西,會怎麼做?小兵和你們的做法一樣嗎?他是怎麼做的?

6、什麼是“搶着説”?小兵為什麼要搶着説?

理解“常年”的意思。常年這樣病着會怎麼樣?(體會媽媽的辛苦)

7、看到媽媽如此辛勞,如果是你,還會要心愛的玩具汽車嗎?所以小兵要搶着説:——

8、小兵只是看到玩具汽車這樣説嗎?還會在什麼時候?

水果店前、蛋糕店前、看到漂亮衣服等

9、媽媽在説這些話時,會想些什麼?讀讀媽媽説的話。

10、媽媽被小兵感動着,還有兩個人育人被感動着,是誰?這處他們被感動的句子。

從這些句子看出他們的什麼樣的人?

三、總結擴展:

小兵是個多麼懂事的孩子啊,讓我們送給他不同的祝福吧。把你想要祝福他的話寫下來。

板書設計:

24、玩具櫃枱前的孩子

喜歡——不要

送——不要

懂事、體貼

《玩具櫃枱前的孩子》反思

回顧這節課,我認為最突出的就是:充分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課堂呈現出的效果來看,學生能處於興趣盎然的讀書氛圍中,讀的情緒高漲,讀的目標明確,讀的層次也很清晰。分析其原因,在於激發了學生自主閲讀的興趣。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讀的不厭倦。

在略讀課文中除了形式多樣的讀,還要有重點的讀,避免泛泛讀,

無目標的讀。在突破課文重點部分,重點理解“目不轉睛”“興奮的光芒”等詞語時,根據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課堂上又不能完全放手。我就通過創設情境,適當加以引導,運用了學生多種感官來感悟,學生完全把自己當作了課文中的小男孩。從那豐富、傳神的表情動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個多麼喜歡小汽車的“小男孩”。學生在朗讀時真正的有感而發。在突破難點,從人物的對話中體會人物的思想品質時。我讓學生運用已掌握的默讀方式,感受文本,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既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又提供了個性化閲讀的空間。

有待改進的問題:

課堂上學生的感受談得還不夠深刻,內容還不夠具體。仔細分析,這與我在課堂上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有關;也與我有些緊張,沒有仔細地傾聽學生的發言,而忙於教學進程,給學生默讀的時間還不夠充分有關。

因此,嘗試上了這節略讀課文後,也使我更清楚了今後略讀課文教學的方向,既要大膽放手,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自由閲讀的時間、空間。同時也要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徵、認知水平,還是要給予適時的引導、點撥。

篇五:作文教學反思

看圖寫話的每幅圖都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寫話訓練材料,教師怎樣指導看圖寫話,紮實地進行看圖寫話的訓練,最終提高學生進行看圖寫話的質量,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是低年級教師在教學中所要探究的一個問題。我通過以下的四個步驟來指導學生進行看圖寫話,效果較好。

一、 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看圖寫話的基礎是要學會觀察,這是進行看圖寫話的重要條件。只有經過細緻的觀察,才能對圖的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寫話”。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本着由易到難的原則,重視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

看圖寫話一般包括單幅圖看圖寫話和多幅圖看圖寫話兩種類型。對於單幅圖的看圖寫話,要讓學生找出圖中所表達的幾個要素(什麼時間,誰,在什麼地方,幹什麼,幹得怎麼樣)分別是什麼,弄清圖意及這幅圖所要表達的主題是什麼。這樣從總體上對圖畫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然後再從整體到局部,抓住圖的細節進行認真觀察。比如:具有特色的環境,圖中人物的表情、動作及人物之間的相互關係等,再深入進行觀察,用有趣的細節激發學生的看圖興趣,使學生有不同的新發現。

對於多幅圖的看圖寫話,要在把每幅圖看清楚、看明白的基礎上,想想圖與圖之間、人物與人物之間存在哪些聯繫,時間和地點發生了哪些變化。使多幅圖看圖寫話變成一個完整、連貫的故事。

二、 啟發學生思考,充分發揮想象。

圖上的內容是平面的,靜止的,只是描繪出了人物的動作、表情,而與之相關的人物的語言和心理卻無法體現出來。只有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象,才能使圖中的事物動起來,使他們有動作、有語言、有思想,才能使畫面內容豐富充實。

教師要創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畫面中,進入角色,大膽想象,也可以藉助課件進行演示。如果和學生生活實際貼近的,還可以組織學生演一演。讓他們在這樣的一系列活動中,想象畫面內容以外的東西,同時又使靜止的畫面傳遞出更加豐富的內容。

教師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有時也許只是給學生一些提示,但就是這一點提示,可能就打開了學生的思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想説想寫的願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三、 理順思維,訓練口語表達能力。

從想象到寫話,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口頭表達。低年級學生表達時,往往缺少條理,不連貫,所以我們要重視看圖説話的教學,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通過口語表達的反覆實踐,為後面的寫話打好基礎。通過啟發學生想象,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他們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想法展現出來。在説的過程中,要提出具體的要求:要有開頭,有結尾,語句要完整,條理要清晰,並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説話。在這個環節中,可以先找口語表達能力較強的同學來做示範,然後再讓其它同學仿照來説。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和鼓勵學生用詞準確生動、想象合理等獨特之處。

四、 動筆寫話,完成最終目標。

學生把觀察到的、想象到的和口頭表達的東西轉化為書面文字,這是看圖寫話的最後一個過程,也是看圖寫話的最終目標。通過以上的層層訓練,再來寫話就成了水到渠成之事了。要逐步提高寫話的要求,從開始的規範使用語句,把意思寫完整,逐步提升到寫得具體、生動,再到富有想象力,寫出人物的語言、心理和神態。

此外,要提高看圖寫話的質量,還要注意平時在生活中、在閲讀中積累好詞佳句,經常進行詞語、句子、片斷的訓練,使學生能學以致用,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通過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合理的想象、口頭表達、書面寫話幾個環節的訓練,無論畫面內容如何,也無論是幾幅圖的看圖寫話,孩子們都不會覺得無處下手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教師激發起學生的表達慾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滿足感和喜悦感,學生才會對看圖寫話產生興趣,才會覺得這是一件快樂的事,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地寫為主動地學,才能樂於把心中的想法用充滿活力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一來,看圖寫話的訓練,對學生來講是水到渠成之事,我們的教學也自然會落到實處。

篇六:作文教學反思

一、成功之處

1、指明方向,明確學習內容。

《妙筆生花繪美景》引導單首先通過“温故知新”以及“知識定位”的環節,讓學生明確環境描寫的概念與作用,接着在 “概念識別”環節,讓學生判斷哪些語段運用了環境描寫,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其依據是什麼,進一步讓學生在判斷中明確環境描寫的概念。

2、注重實踐探索,尋找方法。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明白了環境描寫起到了渲染氣氛 、襯托形象、推動情節發展等作用只是導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為什麼環境描寫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讓學生探索技巧,並學以致用。所以,關鍵環節在於“技巧探航”。在“技巧探航”這個環節中,我們課題組經過精心篩選,找了一些學生熟悉的課文文段中的環境描寫,讓學生在比較分析中探索技巧。例如在第一次技巧探航中,摘取的是《春》一課中的關於小草的描寫,採用逐步添加法,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規律。句一“小草從土裏長出來。”,句二“嫩綠的小草從土裏長出來。”,句三“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讓學生比較哪個句子用得最生動,並説出原因。學生很快就判斷出生動的句子與原因是用了形容詞與擬人的手法,“偷偷地”使得小草形象生動,富有生氣,“鑽”字則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而“嫩嫩的,綠綠的”則是從小草的質地與色彩着手去描繪。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了仔細觀察,抓住特徵的重要性。而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更是能使得所描繪的景象更加生動形象。為了鞏固這一點,備課組的成員精選了學生熟悉的課文關於花的描寫片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趕趟兒開滿了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讓學生分析該句用了什麼方法,歸納技巧。通過“技巧探航”,學生們自己通過實踐分析歸納,最終找到了寫好環境描寫達到一定效果的技巧要觀察、抓特徵、用修辭、多聯想,寄情感等。 “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這個環節中,教師指導學生思考方向,而技巧則完全由學生合作討論,分析歸納完成。只有學生啟動思維收穫的知識,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這一環節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

3、趁熱打鐵,及時鞏固。正因為有了“技巧探航”的思考與歸納,學生們對如何運用自然景物描寫來達到一定的寫作目的有了思考的方向。趁熱打鐵,“拓展實踐”環節馬上讓學生將剛剛學到的技巧學以致用,練習鞏固。“拓展實踐”環節先讓學生寫《清晨的校園》的百字短文,並要求必須運用一種以上的修辭和想象聯想,由於內容是學生熟悉的生活範圍,所以學生寫起來有話可説,在隨堂練習的8分鐘中,學生文思泉湧,大部分同學都能恰當運用修辭與聯想想象,生動寫出自己眼中熟悉的清晨的校園。

二、不足之處

1、例文欣賞所選的內容分別是《感受長城》和《神祕的錯高湖》,兩篇例文中的環境描寫都很精彩,但由於長城與錯高湖兩個地方並非學生所熟悉的地方,學生無法領略文中環境描寫精彩,無法引發共鳴,因而也無法促發學生對其中環境描寫技巧的感悟。這一點,我們在備課組在課後討論反思歸納出,以後例文選材必須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才能在作文教學中更好激發學生的共鳴性,從 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

2、作文指導課,必須是課堂指導後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實踐寫作,只有及時將寫作技巧運用於指導寫作實踐,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在本次的作文指導課中,雖然有“拓展實踐”環節及時讓學生鞏固知識,但短短的8分鐘中,完成隨堂練習並得以展示的只有寥寥幾個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大部分同學還未能很好進行鞏固。所以,在作文指導課中安排好隨堂練習鞏固的時間是很重要的。只有會寫了,那麼,所學的寫作技巧才是學生的。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作文指導課,學生只有做到在學習中思考歸納技巧,然後能及時將歸納的技巧鞏固到實踐中,才能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篇七:作文教學反思

關於作文教學反思

從改革開放至今,作文教學歷經三十餘年,教學流派紛呈,實驗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總結了很好的寫作教學經驗,比如關注生活、讀寫結合、注重積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快樂地寫作,多寫多練等等,當代作文教學現狀及反思。但毋庸諱言,作文教學現狀也實在令人堪憂,許多學生仍怕寫作文、甚至討厭作文,所寫文章思想貧庸甚至低俗、情感虛假、文字不通、表達無個性、無創意。許多有識之士認為作文教學每況愈下,並非危言聳聽。許多老師怕教作文,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放棄教語文。

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作文教學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屢遭詬病,原因何在?筆者就近三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就這一問題談點粗淺的認識,以求方家指正。

首先,我們的中國小作文教學還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能被廣大教師接受的理論體系。雖然流派眾多,但有的缺乏理論根據,有的邏輯性不強不成體系,難以形成較大的影響。

諸如什麼是作文?學生為什麼要教作文?什麼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學生怎樣才能學好作文?教師怎樣教好作文?作文課又是一門什麼性質的課程?寫作的本質和寫作教學的原理是什麼?怎樣實現作文教學的科學化?諸如此類等等,基本的問題不搞清楚憑什麼教學?又憑什麼能提高作文的質量?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現狀是有作文而無作文教學,因為作文只是閲讀的附庸只是單元練習中的一個作業。沒有獨立的教材,教學時大家只好各現神通。拿作文的練習來説,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學屬應用型學科,實踐性很強,多練是必須的,寫作技能的培養和形成必須要經過多次反覆練習,可我們的學生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寫了幾百次作文,又有多少能寫出好文章來呢?對教師而言,練什麼?怎麼練?練多少?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出來。同此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十分嚴重。盲目性表現在作文教學的目的不明確,從現象上來看,人教版根據閲讀教學內容和綜合性實踐活動安排相應的作文訓練,似乎是一種有目的寫作訓練,然而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寫作訓練?這種訓練要達到什麼目的?沒有多少人能答上來。隨意性是指作文訓練無計劃、無序列安排,是零敲碎打的。長期以來,寫作依附於閲讀,無獨立的教材,更加重了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作文教學效率低下也就可想而知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屬於人文學科的語文課程,難於列出類似於物理、數學那樣客觀的學科要素、不可或缺的概念以及公認的定理。即使有人能列出一些概念、原理,學生記住了這些概念,卻未必能提高語文素養。在語文教學所涉及的學習內容中,有一作文最為極端。作文與人的靈感、才華、個性、創造性關係最為密切,因而也是最不可捉摸的。迄今為止,在人類整個知識框架中,有關作文教學工人的概念、原理,幾乎還是眾説紛紜。學生的作文能力也很難像教數學、物理那樣,通過公式、原理等知識的記憶、例題的講析,通過規範嚴謹的技能訓練得到成正比、可以檢測的提高。正因為如此,不少人士普遍認為,作文幾乎無規律可言,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

第二,“閲讀決定論”的失誤:古典經驗主義的作文教學思想的殘留。葉聖陶先生的“閲讀決定論”的作文教學觀念是當代作文教學觀的重大失誤。這種作文教學思想認為“讀好就能寫好”。中國有很悠久的語文教學傳統。兩千多年來,傳統的語文學習活動,為這種觀點提供了大量的成功實例。從民謠俗語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到專家學者的論斷“文無定法”;從杜甫的治學名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到魯迅的憤世之言“從不信文章作法”,在一切優秀的文學作品中,就全部標着“怎麼寫”,那還需要作文課嗎?所以,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的基本模式是依靠學生長期、大量閲讀文章,從優秀範文中感悟其妙處,慢慢積累起判斷分析文章優劣的標準:在通過大量而零碎的作文習作,來積累寫作經驗,教學反思《當代作文教學現狀及反思》。這種以模仿和習得為主的學習方式,在古代確有道理,一些大作家的成長經驗也驗證了這一思想,但卻是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代價的。在社會生活內容日益多樣、信息總量急劇增加的今天,學生用於語文學習的時間被大大壓縮,非語文課的教學和作業時間佔去了學生主要的學習精力和時間,這種靠單純的閲讀積澱進行作文習得根本就不可能,況且閲讀有閲讀的任務,不全是為寫作服務。時代需要的作文教學是在掌握寫作心理、思維的原理和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的科學的作文教學設計,而閲讀只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一種因素罷了。

第三,“文話同一“論的失誤:寫作意識和寫作思維特徵的淡化。長期以來,葉聖陶先生的“文話同一”論對中國小作文教學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作文教學觀認為,説好就能寫好,但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口才很好的人寫起文章來卻並不一定漂亮,兩者並不是一回事。説話是一種線性化時間化的`思維,一種敍述式的思維。而寫作是一種空間性的思維,一種結構化的思維,一種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思維。這種寫作意識和寫作思維特徵的淡化,導致寫作過程的虛化,到目前為止,我國整個語文教育學界對學生作文的核心知識、作文的基本技能仍然沒有統一的認識,國內絕大部分教材中關於作文的部分,大都語焉不詳。有的乾脆對作文避而不談:有的只出幾道題目,不談作文教學:;有的只列出寫作要素和技能目標,沒有具體的訓練過程,教師不得不對教材所列出的訓練點進行二次開發。這些教材把作文教學過程設計的重任交給了任課教師,大家只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造成了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而如何教學生作文,自然也就成了語文教師的難題。

第四,傳統作文教學以“文”為寫作教學的出發點和寫出“好”文章(好的標準整齊劃一,對全班學生一個要求;有的用文學作品的標準衡量學生寫作,拔高了要求)為作文教學的歸宿,於是為了寫出“好”文章來,教師在教學中用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文章品味”,教學內容是文章學(包括文體學)知識,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構成,以傳授文體知識、分析例文、模仿範文和糾正學生習作中的的主要問題為主要手段,可是學生作文缺乏個性、缺少激情、抄襲成風、甚至害怕作文、厭惡作文。這不能不令我們深思:花了那麼多時間指導修改,學生為什麼還寫不出理想的文章,我們的教學科學嗎?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裏?我們的精力究竟應該花在什麼地方?中國古代的學生作文大都做成沒有思想,只代聖人立言的“八股文”,而現今學生的作文,也只不過是新變種的八股文而已,有詩為證:開頭提出小問題,一線一定要到底,還要邊敍邊議,結尾點出大道理。

“文體中心論”的作文教學思想滋長了以模仿為主的作文學習之風,導致了學生動力的缺乏,久而久之,產生厭倦情緒,喪失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寫作能力沒有真正形成,寫作的創造性表達也就無從談起。當然一味否定文體寫作訓練也有失偏頗,進行適量的文體寫作訓練仍然十分必要,但不能把這種訓練作為作文教學的主要內容。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教者應搞清寫作的基本原理,重視寫作者的主體作用,做到“眼中有人”,建立能長久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表達慾望的教學機制。目前這種“以人為主”新的教學機制正處於探索之中,主要內容是充分發揮寫作者的主體性作用,讓寫作者保持長久的寫作動力,構建寫作思維模型。

第五,應研究外圍因素對寫作的影響:生活、閲讀、思維、聽説與寫作的關係,尤其是生活、閲讀、思維與寫作的關係最為密切,提高了學生認識生活的能力,解決好了讀與寫的問題,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愛好閲讀樂寫好寫的好習慣,作文教學也就成功了大半。

第六,我們對作文教學的目的、性質、寫作的本質、學生、教法搞清楚了,再研究一下我們自己,要求學生會寫,我們是不是會寫?一個自己都不喜歡寫作、不會寫作的教師,能體會寫作的甘苦嗎?能順利指導學生的寫作嗎?學生作文要寫得好,除了自己的天賦與努力外,老師在其中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獲得美國1980年國家優秀教師稱號的密蘇里州中學教師貝弗莉·拜姆斯説得好:“教師會寫作,學生就會學得更好;教師如果不是僅僅作為學生作文的裁判員去工作,而是作為一個編輯去工作,那麼他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總之,語文教師應多研究寫作教學的規律,反思傳統的寫作教學,努力探索作文教學的科學化。

篇八:作文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而又困難的課題。面對這一棘手的問題,學生怕作,老師怕教。現在的作文效果跟教師、學生所費的勞力比起來是不相稱的。那麼,問題的癥結何在?作文訓練採取什麼樣的方法和步驟才具有科學性?作文教學需要改革什麼?這些是廣大語文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儘管許多專家、學者、有經驗的教師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但迄今仍未明確解決這個問題,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還模糊不清,做着勞而無功、事倍功半的辛勤工作。尤是教育相對落後的農村中學更是如此。因而,有必要對傳統作文教學進行徹底的反思,總結經驗教訓,找到改革的突破口。

先看作為教學指揮的大學聯考作文命題。一直以來大學聯考作文命題都是嚴格的命題作文。再看在這種指揮下,我們以往的傳統作文教學的現狀:作文常常是教師題,提出統一的要求,確定好中心,規定如何寫,什麼不能寫,並指出應該如何寫。作文批改也只是改改錯別字以及病句,看是否中心明確,結構清晰完整。而學生只能按照老師事先設計好的統一要求,立意組材,硬着頭皮搜腸刮肚,七拼八湊,敷衍成篇,一交了事。作文完全墜入新八股的條條框框中去了。寫成的文章,雖符合基本章法,但毫無生機,言之無物,套話滿篇,缺乏文采,枯燥無味,十足的學生腔,往往是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事實上,傳統作文教學走入了這樣一條死衚衕;偏重於文章體裁的“雙基”訓練,不注重發展認識能力,重機械模仿輕思維訓練、開發智力。儘管目前這種現象在許多教育地區已扭轉,但應該認識到,還有相當一大部分學生在這種桎梏下苦苦掙扎,這就是我們傳統作文教學貌似科學,有序列、有系統地嚴格訓練,實則給學生上綁,規定一些條條框框來束縛他們的手足,這實際上是本末倒置、抓“流”忘“源”、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的做法。“臨渴而掘井”,難怪學生對作文無話可説、叫苦不已。

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是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因為文體訓練只能解決文章內容的表現形式問題,不能解決文章內容的來源問題。而且這種只偏重於機械模仿寫作技巧而忽視智力發展的訓練,不可能從根本上提高寫作的質量。葉聖陶先生在《語文書簡化》中指出:“通過寫作關,大概須在思想認識方面下功夫。思想認識是文章的質料,有質料是首要的,沒有質料如何能寫?”同時,葉老還認為,學校的作文教學應該向着這樣一種理想境界去努力,那就是作文訓練過程中儘可能產生的自然程序相一致。過去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得不償失,其根本的原因難道不就在於首先沒有重視“質料”,教學的程序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嚴重地脱節嗎?

我們知道,學生寫作文實際上就是把輸入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而輸出的信息。當然,這種輸出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必須藉助語言文字,具有相當的表達能力,一定的輸出技巧。有了輸入的並加工處理(思考)了的信息,而沒有一定的技巧和較高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夫,是很難輸出的。但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輸入信息,加工處理不當,那輸出什麼呢?如何輸出呢?一個人要寫出一篇充實的東西來,首先必須在認識和生活積累上有必要的、足夠的準備,這就是所謂平時的藴蓄。沒有這種藴蓄,或者雖有某些藴蓄而還不足以構成文章充實的內容,就根本談不到提筆寫文章。以往的作文教學,不正是讓學生在形式上比葫蘆畫瓢,在內容上只能東抄西借、挖空心思地拼拼湊湊、無病呻吟嗎?所以,葉老説:“寫任何東西決定於認識和經驗,有什麼樣的認識和經驗,只能寫出什麼樣的東西來。”(《評改<最近半年工作情況彙報>》)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無米”,也不懂烹調法,何以做出佳餚呢?古人總結的“功夫在文外”,也是同樣的道理。建國初期的“速寫作法”之所以能收到速成的效果,就因為它發揮了成年人生活豐富經驗多的優勢,我寫我的生活,當然解決了寫作的內容問題。青少年生活比較單調,生活積累不多,下筆作文最頭疼的問題是無米下鍋,無內容可寫。如果作文教學不切實解決作文內容問題,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不在“怎樣寫”上下功夫,最終也只能是兜圈圈、原地踏步,無法從根本上提高作文質量。

既然我們看到傳統作文教學具有嚴重的弊端,那麼使作文教學走上一條科學的軌道呢?要使作文教改有較大的突破,除了保留吸收傳統教法中的某些好人因素,既要讓學生通過有效地模仿熟練地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首先要使學生積累大量的材料,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包括觀察、思維、想象等能力。思維積極性的調動,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思維過程的訓練,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可以總結為這樣三點:積累材料是前提,傳授知識是基礎,發展能力是關鍵。

要積累材料,首先積極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細心觀察體驗,做生活的有心人。其次,必須擴大閲讀面。中學生生活面狹窄,這就更應當從廣泛的閲讀中去積累。那些寫作過關的同學成功的經驗,無一不是多讀多練的結果。

傳授知識、寫作技能的訓練,我們應該繼續傳統的模仿性技能訓練的方法,同時,更應該加強智力性技能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智力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掌握智力活動的方法,養成活動良好習慣,並以此為基礎形式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從而使他們的作文變得生動活潑,具有獨創性。相應地,作文訓練的過程有變傳統的“收”——“收”為“放”——“收”——“放”,最終達到葉聖陶先生所説的“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實踐證明,我們只有按科學的方法進行作文教學,摒棄傳統作文教學中的陳舊的不良做法,學生的作文能力才將會有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作文教學這一棘手的問題,也才會得到解決。

篇九:作文教學反思

在xx這段時間裏,可以説時時感受到xx教學的有序性和系統性,尤其是作文教學更是如此。反觀我自己的作文教學,可以説問題多多,主要是一下幾個方面:

不足之一:作文教學缺乏目的性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大多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先從作文題目的擬定説起,大多情況下,作文題目的擬定比較隨意和盲目——要寫作文了,才去找題目。而題目又往往從網上搜索或從往年做過的題目找,找到什麼就寫什麼。這樣的作文命題方式就造成了作文教學的盲目性。學校規定每兩週要做一次作文,所以往往每週連堂的語文課就用來寫作文,這樣,只滿足於作文的次數,根本不去管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等等。一句話,作文教學沒有方向性,沒有設定明確又科學的目標。

不足之二:作文教學缺乏系統性

與作文教學的隨意性相伴而生的,是作文教學缺乏有序性和系統性。大多教師沒有作文教學計劃,作文教學無序化無系統性。這樣,上作文課也沒有具體的教案,只是佈置一篇作文讓學生去寫,然後批改然後講評,至於效果如何則另當別論。試想一想,作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目的和明確的難點、重點,不是循序漸進,而是隨心所欲,這樣進行作文教學只能使學生成為完成作文任務的機器,很難明白自己作文的長處與缺點,很難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文能力訓練使自己的寫作能力有所提高從而激起自己寫作的動力。

不足之三:作文教學存在功利性

大學聯考這根指揮棒的作用使高中作文教學失去了正常有序的教學環境。恢復大學聯考以來,大學聯考作文經歷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和話題作文幾個階段。儘管眾多媒體和專家都認為話題作文是最好的考場作文形式,但實際上我們無權去找理由説誰是誰非,它們本應該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空間。學生讀高中肯定是想考一個理想的大學的,於是老師就帶領學生跟着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轉,你考材料作文我們就訓練材料作文,你考話題作文我們就訓練話題作文,不做“無用功”,一切向大學聯考看齊!但事實證明,功利化的作文訓練既應付不了考試,更不利於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綜合以上的反思,如何才能使作文教學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空間呢?在“黑暗”中摸索,得出如下體會。

一、要確定具體的作文教學目標

作文教學目標的確立應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智力水平。

二、制定作文教學計劃

圍繞不同年級的作文訓練目標,分解目標,做到有步驟有序列的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

三、採取有效的方法

(一)、將作文教學和閲讀教學相連接。

作文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作文又是和學生的情感、思想血肉相連的一項心靈活動。要想學生作文中有情感、有思想,可以從語文教學的日常活動——閲讀教學入手。縱觀高中語文必修教材,收錄的全是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文章無論從情感的真摯、思想的豐沛、文辭的華美、作者的品格修為上都堪稱楷模。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還語文其“人學”的本來面目,儘可能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農村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農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農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作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篇十:作文教學反思

面對會考,九年級的教學顯得很功利,一切都指向會考。對於語文,作文分數比例是讓人不敢忽視的,在120分的總分中作文就佔了50分,這是一個很大的比重。在考場作文中,文章的思想內容固然重要,而表現形式也不可輕視。有些應試作文題材一般,可是經過作者巧手“包裝”,就變得新穎閃亮,使人耳目一新,從而提高作文的檔次。那麼,用怎樣的“新瓶”來裝“陳酒”呢?在多年的會考作文複習教學中,我歸納出比較新穎別緻的“包裝”方法有:雕題目、加題記、改體裁、分片斷、列標題、變形式、換人稱等。

一、 雕題目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眼睛可以透視文章的思想內容。因此考生在下筆作文前首先要不遺餘力的雕刻斟酌文章的標題。例如以“關愛”為話題的文章,如果用《我和爸爸》、《難忘的一件事》作題目就顯得平淡,若換成抒情性的題目《父愛如山》、《不滅的燭光》、《寬容使快樂常青》等,會使文章增色不少,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好的題目是作文成功的一半,因而同學們在下筆作文前,一定要仔細雕鑿文章標題。

二 、加題記

在題目之下,正文之前,寫一段富有哲理或情趣的話,可以自擬,也可以用名言警句,但不宜過長,它可以解釋題目,或提示下文,或

説明寫作中心,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使閲卷者一下子明白作者的意圖。如《寬容使快樂常青》一文的題記:“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遠了、近了、親了、疏了。每個人如大海行舟,不免有磕磕碰碰,但是一個寬容的微笑足以改變一切。”這一題記以哲理性的抒情闡述了寬容的意義,提升了本文的主旨。

三、 改體裁

在會考作文中,多數以記敍文為主。改體裁主要是指用書信體、日記體、戲劇體、童話體等體裁形式來寫記敍文。雖然體裁變了,但主體部分仍是記敍文,使人感到親切、新穎。例如《奇特的光》一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採用激光自述的形式向小朋友介紹自己的特徵,集書信體、童話體於一身;再如《天使人間行》採用戲劇形式,以天使分別在家屬樓、醫院、公園等三處尋訪的見聞體察到人間親情的珍貴。

四、分片斷

寫數人(數事),或寫一人(一事)的幾個方面,可以分幾個片斷來寫。如《我的一家》,假設爸爸、媽媽和我,可以一個人寫一個片斷,片斷與片斷之間用“一”、“二”、“三”標明,另外加上開頭和結尾。這樣化整為零,可以多層面多角度的記人敍事。當然,各個片斷之間應是既獨立,又有聯繫,前後照應的。

五、 列標題

在分片斷的基礎上可以給每個片斷擬標題,不僅使文章層次分明、結構清晰,而且有勾連文意、提示內容的作用。如《記我的一次

成功》,

假如寫我當小幹部的經歷和感受,若寫三個片斷,可以擬“播種”、“耕作”、“收穫”為標題;若寫四個片斷,可以擬“苦”“辣”“酸”“甜”等。標題擬的好,不但能揭示文章的內容,而且會使文章層次分明,文意連通。

六、變形式

近年來,在“文體不限”的話題作文影響下,許多人避開常見的三大文體而選擇應用文,試圖從作文的形式上突破現有的作文教學模式。讓作文與現有的數理知識、現代科技、影視藝術相融合,通過移花接木,融會文體。改變作文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幾何證明式、病歷式、簡章式、實驗報告式、訪談式等。例如有位同學以《班長的煩惱》為題,將要表達的內容裝進了一道幾何證明題中。習題:好朋友該不該管。已知:午自修時好朋友小華吵鬧。求證:是否應該彙報班主任。證明的.過程就是説理的過程,另外還有批改和訂正兩個步驟。小作者把一件事的來龍去脈完全放進了一道幾何證明題中,顯得新穎別緻。

七、換人稱

把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的作文改成第二人稱,便於直接向對方傾訴,表達真摯感情。例如《敬禮,老師》,用第二人稱“您”來代替第三人稱“她”,進一步表現了好老師“您”的濃濃的愛生之情,一個普通學生“我”的尊師之情。

篇十一:作文教學反思

的得分點。當然,這只是“包裝”上的“改頭換面”,寫作時還要從選材立意的實際出發,使內容和形式有機結合,而不能為形式而形式,那樣反而會作繭自縛、弄巧成拙。

二零一四年六月三日

篇十二:作文教學反思

一、注重生活積累

學生作文常出現的問題是:無話可説,缺乏生活積累。“作文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才能成文。”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活潑潑的,晝夜不息。葉老所言和人們常説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一樣的道理。

學生缺乏生活體驗,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家長只會買很多作文書給學生,如:《全國中國小生作文選刊》、《學生優秀作文選》、《國小生升學作文選》、《國小作文指導》、《分類作文》、《作文大全》……學生作文參考書很多,遇到單元作文時,課堂上老師佈置習作,讓學生回家準備,第二天交作文。學生回家, 第一件事就是翻作文輔導書找“樣品”對號入座,只需把文中的.人名更換了就變成了自己的習作。有的教師一見到這類作文,不加思索地就評上優等,並在班上把它當作範文,誇獎作文寫得好。有的教師直接把該作文抄在黑板上,叫班上同學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每個單元習作講評時,教師就選這樣的一篇作文讓學生背熟,應付考試。類似的情況在我們農村學校較多。因為學校僅憑分數考核教師。學生長期受這樣的訓練,到臨場寫作時腦子就是一片空白。學生缺乏生活體驗!

作文是生活的真實體現,説明作文與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積累生活,就是開發作文的課堂,比如,在山坡上放牛;夜晚院裏數星星;月亮底下捉迷藏;課間遊戲;冬天裏玩冰條,堆雪人,打雪仗;第一次學做飯,洗衣服;自己參加的一項勞動體驗等。生活積累是多方面的,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我在每次習作前,應讓學生自己去體驗生活,然後説説自己是怎樣做的,大家評論,再作文。 如習作“第一次……”,我就先佈置學生學做一件自己從未做過的事,第二天把做的經過具體説給全班同學聽,大家爭先恐後地説了事情的經過,説得清清楚楚。大家進行講評,相互補充,再起草作文。因為是學生的親身經歷,學生作文時文筆流暢,感情自然流於筆端。

二、自由暢想,大膽創新

對於國小生來説,他們的主要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他們的想象力是隨着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並在教師的影響下不斷髮展的。教師可以根據作文教學的需要,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充分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和激發他們寫作的慾望。

如國小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習作“假如我會克隆”。我就讓學生結合他們的生活實際想想: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玩的、用的、吃的、穿的等究竟缺少什麼?然後大膽想象:假如我會克隆將克隆什麼?學生作文居然出乎我的預料:有的要克隆很多花草樹木,美化和淨化環境;有的要克隆很多豬牛羊,讓窮人家也天天有肉吃;有個學生這樣寫:假如我會克隆,我要克隆人體器官。因為有許多患者需要換某個器官,才能成為正常的人,才能繼續生活下去。等到了換器官的人和捐獻器官的人比例嚴重失調,許多患者就因為沒有器官換,而失去了生命。再説換器官的費用是常人家無法承受的天文數字。假如我會克隆器官,患者就不會因為換不上器官而死亡。我爸爸就不會找不到腎換,我們家也不會因無法支付醫藥費,讓爸爸早早就離開了我們,使我從小就失去了父愛。我時常都責怪我媽:“你這醫生白當了,連我爸都救不了,回家當保姆算了。”

幼小的心靈,怎能承受這樣的打擊呢?在評講作文課上,我讓他上講台朗讀這篇習作,當時他簡直成個淚人,班上許多同學都跟他哭起來。這是習作來源於生活的效果。

綜上所述,注重生活積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習作就會有意外的收穫。

篇十三:作文教學反思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這是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大多學生作文時的所表現出的共性是“眼看着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我反思一下作文教學,認為我們必須做以下幾點。

一、練寫觀察日記,積累素材

學會觀察事物,提高寫作能力,從何入門呢?練寫“觀察日記”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少年兒童熱情敏感,充滿活力,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能觀察到許許多多的東西,如自然景物的狀態,氣候的千變萬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會的各種現象等,而光觀察不記錄,那麼有多少新鮮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動感人的場面難免會忘記,即便日後能回憶,也是朦朧的。所以,在教導學生養成觀察習慣的同時,還要養成練寫觀察日記的好習慣。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樣才能釀出蜜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提倡“觀察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師,在平時,要有意識引導學生去觀察.在課堂上要經常指導學生練筆,使每個學生都能練出一雙鋭利的眼睛,學會觀察事物,提高觀察能力,養成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從而使生活周圍的人和物爛熟於心,出口成章。

二、多做遊戲,在玩中寫,培養寫作興趣。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用遊戲的方法教孩子們寫作十分有效,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提高興趣,調動積極性和主動性,啟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將遊戲融入到作文訓練中,教學生玩中寫作,寫中再現玩趣,使作文成為最輕鬆平常的事。這樣,學生有話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再也不覺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三、要引導學生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國小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佈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可以課外向學生推薦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閲讀積累詞句之外,還應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積累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閲資料,做實驗,諮詢別人等等。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興趣也就更高了。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愛作文的情感,同時,要培養學生勤於動筆的習慣,在生活中多積累一些素材,這樣,學生就不會再視寫作為難事,無話説可以變成有話説,不會寫可以變成會寫,用詞幹巴可以變成行文流暢,千篇 一律可以變成百花齊放。

篇十四:作文教學反思

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領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新形勢下,我們每位教師都必須思索的現實問題。

我根據名師的經驗和專家報告的思想去年在七年級嘗試了“預習——質疑——討論——反饋”的四環節小組學習方法,也初步培育了學生的質疑、發現問題的能力,但學生自學的習慣還沒有很好地養成,更談不上學習的興趣了。我們語文學科的博雜更決議了興趣、愛好及習慣的重要性,擺在面前的即是作文的老大難問題——如何克服以往的“老師命題,提出要求,學生思考成文,批改收交”學生被動接受的局勢,有時毫無興趣可言,書寫起來更談不上真情流露,相關的批改反饋的針對性及實效性也較差,這種被動消極的作文課我思考了好久決議嘗試一種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在開學的三週內,()先在12班進行了試驗,現把初步的思路簡略介紹:

週四的作文課,一反常態,先剖析了上次學生作文的得失,由此定出作文的要求及目的。針對上次對消息事實的敍述交待不清,而提出“合理交代清記敍的要素,交待明確一件事”的總體要求。

然後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討論擬題並簡略説説構思,組長示意,老師計時。

靜思獨立,老師察看各小組的情況。

成文後,組長示意可以寫讀書筆記

統一完成後,合作批改。

第一步:交換找長處,評價閃光點,寫出重要內容,概括大意。

第二步:再交換挑毛病,指不足(比如錯別字,病句等)。

第三步:本人小聲讀文,動情精美處,大聲的讀,後品味反思別人的評價,結合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提出中肯的建議。

最後,交換心得。每組推一篇美文大家共賞,由作文負責人(苗甜甜)根據各小組記分,上交由老師根據各小組的情況,找出優缺陷,並概括不足(共性的東西),思考下一次作文要求及目的。

經過這樣一改動,學生的作文課上,以小組為單位全部動起來,全身心積極投入,每位同窗至少讀了三篇同類的作文,又聽讀了6篇美文,不論從聽覺、視覺上都獲得很大的收穫,相對以往單一,枯燥的情勢,學生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強。

篇十五:作文教學反思

當埃及神廟古蹟上的“丁錦昊到此一遊”的中國式塗鴉、中學生校服塗畫現象調查、農民工坐公交車等等時評類文章的寫作擺在我們高三學生面前時,我們不禁感歎,近年這種大學聯考作文中的“時評體”引發的師生熱議與拍磚,的確不亞於當下的社會熱點、焦點。君不見微信中的“孩子他媽哭了,因為噁心死了!”等戲言嗎!但無論如何,對於高中生寫作而言,我們必須明白,一種直擊社會熱點新聞話題的新的作文命題形式和寫作,我們必須面對;一種充分體現公民意識、彰顯大語文教學理念、洋溢強烈時代責任感的時評體作文模式,我們必須掌握。今年高三的學生,面對大學聯考可能出現的時評體寫作,無從下手者眾多,教師的寫作教學陷入瓶頸狀態,而大學聯考時間步步逼近,希望短時間內提升時評體寫作能力的願望愈加強烈,可作文能力的提升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即可達成的。我不禁反思,為何會如此被動?

時評類文章,也叫時事評論,是一種對時事進行評論的文章。它往以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作為評論的對象,上至國家大事,小到凡人瑣事,都可以有感而發,作出評論。既可對先進的新生的事物讚頌、褒揚,也可對落後醜惡現象批評、鞭撻,還可就某一社會問題進行分析,闡發某種具有現實意義的道理。正因為時評類文章革故鼎新,鍼砭時弊,激濁揚清,觀點鮮明,嬉笑怒罵,語言辛辣,講出了老百姓的心裏話,所以深受讀者喜愛。作為中學生,學寫時評,不僅能開闊眼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思辨能力,還能積累素材,為今後寫好議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高中語文教材必修四也設置了時評兩篇,介紹時評寫作,讓學生了解時評的有關文體知識,加深對時評的認識。

可已經是高三的學生了,時評寫作卻仍存在許多盲區與誤區。為什麼會這樣?

我反思的結果是:

第一、長久以來,我們的學生陷入在封閉的學習環境之中,不能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被動學習,被動寫作,哪談得上關注生活,關注社會,思考人生。

第二、之前的作文教學尤其是議論文教學存在功利主義思想,大學聯考考什麼,平時作文教學就教什麼,論點、論據、論證過程,規範教條死板,師生均只重寫作技巧,寫作成了純技巧性的訓練,而忽略了學生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學生沒有自我的真情實感,無病呻吟,空發議論,套作連連。

如何避免這種狀況的發生呢?

我認為高中作文教學應該強化六大“意識”:

(一)強化計劃意識。

學校現行作文教學的弊端,就是作文的無序化。教師隨意出題,學生盲目寫作。教師往往因為缺乏計劃性而對每次作文訓練的目標不太明確,每次訓練針對教學大綱的哪一點,要達到何種訓練效果,學生昏昏,教師也未必瞭然。對每學期的作文訓練不能做到統籌安排、全面計劃、循序漸進。所以每次作文只能提出既全面又模糊的要求:從主旨、材料到語言、結構,面面俱到又無主次之分,分散了學生可能集中在重點、突破點上的注意力,使學生顧此失彼,茫然不知所措,作文訓練處於無序狀態,結果只能是收效甚微。日復一日,長期低層次機械性的寫作訓練,嚴重挫傷了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制約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語文教學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説明”,要求制定符合學生由易而難的認知規律、合乎科學的訓練序列。作文訓練也應當有並且可以有科學的方法,有一個

明確的、合乎科學的“序”。作文教學的“序”首先一定要有一個整體目標,讓學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提高過程。基於整體目標,在每次作文中都應該有重點的.訓練一二項寫作能力,讓學生通過一次作文訓練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們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閃光點,找到寫作的新動力,變被動寫作為主動寫作。循着這個序,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教下去,學下去,寫下去,才可能有好的效果。”

科學的高中作文訓練序列應具備“三定”:(1)定向。即高中三年有明確的總目標,每學年有階段目標、每學期都有總體佈局、每一次訓練都有具體訓練內容。(2)定體。重點訓練記敍文和議論文。(3)定等級。訓練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

例如,高三年級的作文訓練可以遵循以下的思路進行:

高三第一學期 着重審題能力(記敍文、議論文)的培養和寫作基本素材的積累,重點訓練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強化文體規範和試卷規範訓練,穿插擬題、扣題和思路結構等的技法訓練。通過訓練讓學生達到基礎等級。

高三第二學期 着重就作文的發展等級進行訓練,具體分為:深刻透徹;生動形象;有文采;有創意。重點是新材料作文訓練,適當穿插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寫作長處,確定某一文體進行強化訓練,力圖通過訓練使其作文達到基礎等級的上限或創新等級。

(二)強化過程意識。

1、重視寫前審題意識。大學聯考作文“基礎等級”的第一條要求是“符合題意”。“符合題意”就是符合題目的“規定性”,即指題目規定的文章的體式、主旨、材料,以至標題、字數,等等。要審出題目中藴含的深層意義,不僅要了解題目是什麼,還要思考何為作文題中最關鍵的那個“題眼”,然後進行構思,調用素材。

2、強化主體參與意識。

(1)、培養興趣,激發慾望。脱離主體的客觀實際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帶來學生興趣的喪失和畏難情緒的產生。這種情況下的作文課上,只要老師一佈置作文題,學生都是哎聲歎氣,滿臉的發煩和無奈。為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必須首先樹立起牢固的主體意識。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老師頭腦裏佔主要地位的不是“寫”而是“人”,老師在設計作文教學時,應充分考慮“人”的因素。具體的作法是,首先,認真細緻地分析主體的客觀現狀,摸清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其次,鼓勵學生講真話,讓他們善於發表自己獨特的觀點。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實際想法,儘管有時學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時甚至是不對的,但老師也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導,而不是以老師的身份去評判。這樣尊重主體實際的做法,既促進了學生説話的慾望,也激發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2)、互改互評,百家爭鳴。 傳統的作文教學,學生寫,老師改;學生應付,教師忙碌;費時費力,勞而無功。教學中,我們可以嘗試把學生從被批評的被動牢籠中解放出來。每次學生作文結束之後,都可以根據訓練目的提出具體的評改目標。再引導學生自改、互改,並建立互助組。評改時,先讓作者朗誦習作,談自己的構思;再聽取其他成員對自己文章的評改意見,作者本人也可以針對別人的意見談看法,表明寫作的意圖。最後將有代表性的習作交給老師批閲,教師再選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組織學生評改,以點帶面,提供示範。這樣,學生各抒己見,除了尋找別人的成功之處學習借鑑外,還可以挑出別人習作中值得修改的地方,大家思維活躍,積極參與,真正成了作文評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極應付,被

動服從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3)、自由作文,放膽表現。生活是複雜多樣的,作文形式當然也不能刻板劃一:可以書面作文,也可以口頭作文;既有規定作文,又有自由作文。課前三兩分鐘,讓學生輪流演講:或敍事或抒情,或奇聞逸事,或名言佳句。作文後講評課,讓學生上台朗讀:或片段或全文,台下“評頭論足”,各抒己見。總之,把學生看作寫作的主體,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使之精心構思,自然表達。

(三)強化積累意識。

首先要豐富生活積累。這有多種途徑,比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同學、親友交往等,把那些有閃光點、有衝擊力、有啟發性的人與事,要及時地記下來;到臨考前,翻出來整理一番,記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細節。強化素材積累,多閲讀課外讀物,常咀時文精華,在多閲讀的同時,還應建立一本屬於自己的作文手冊。這個手冊要分門別類,有作文題,構思路數、文章概要和寫作資料等。所積累的材料要注意三點:一要典型,二要準確,三要記牢。要強調用腦記,要背,不能光靠筆記本。材料越充足,寫作就越有底。

(四)強化文體意識。

1、記敍文的達標訓練(以形象感人)要抒發真情實感。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能夠感染讀者,而要想以情動人,最好要寫自己有真切體驗的內容,並且把這種情感與文章所描寫的景色、生動的細節、真切的心理刻畫等結合起來,與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抒發出來的感情才可能是真切的、感人的。而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依據如下三個原則,即以“我”為中心的原則,細節真實的原則,先感動自己的原則。

2、議論文的達標訓練(以理服人):①鮮明的觀點②規範的開頭③清晰的框架④豐富的材料⑤深刻的思考分析能力訓練。這是克服議論文寫作中“以擺代論”毛病的重要保證。所謂分析,就是找聯繫,找這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繫,找某一事物內部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繫。例如,“現象和本質之間的聯繫”“原因和結果之間的聯繫”“普遍和個別之間的聯繫”“偶然和必然之間的聯繫”等等,能夠把這些聯繫找充足,就是説理充分;能夠找到最本質的聯繫,就是説理深刻。

3、散文的達標訓練(以情動人)。散文是一種作者寫自己經歷見聞 中的 真情實感的靈活精幹的文學體裁。寫真實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徵和生命所在,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較明顯,常用第一人稱敍述,個性鮮明。散文的特徵是“形散神聚”:感情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等細節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總之,不管選擇什麼文體要樹立兩種意識:樹立寫自己的知情意行、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的意識,樹立再現人生的真善美、批判假醜惡的意識。

總之,作文的訓練備考應該抓基礎知識的積累,如素材、文體知識的積累;抓基本能力訓練,如審題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而這一切最終迴歸到抓思維訓練,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廣度與寬度、思維的嚴謹性、思維的創新性等,唯如此,方能最終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養並最終讓學生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篇十六:作文教學反思

學生怕寫,老師怕教,而傳統的作文教學,卻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師講授習作知識時可以侃侃而談,卻不能領着學生操作,為學生示範;家長輔導習作,求助於各式各樣的作文彙編,卻也只是徒勞無功。真可謂談“作文”色變,作文難就成了“歷史性”問題。當然也有入門的學生,他們卻説,得益於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可是,我們的大多數學生,在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下,有課外閲讀和自覺練筆的時間嗎?

新課標的頒佈,為我們送來了縷縷“春風”,為習作教改注入了活力,為習作教學翻開了新篇章。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相機點撥,靈活引導,激發動機,以情造文,讓學生重新體驗習作的樂趣。

一、豐富習作源泉,讓學生敢寫。

習作離不開生活,豐富多彩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習作選材的重要源泉。在習作教學中,課堂上,我不是指導學生應該寫這個,可以寫那個,而是安排學生先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草木蟲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讓學生多見多識,縱向延伸,開闊眼界,積累習作原料。通過如詩如畫的大自然薰陶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社會、熱愛祖國的情操,從而樹立敢寫的信心。然後,我又橫向拓寬,放低要求,讓學生撇開心理負擔,自由選材,引導他們在豐富的習作源泉裏對號入座,產生生動直觀的形象。有縱有橫,掃除學生怕作文的陰影,使學生放開手腳敢寫。

如,我在教寫《我的校園》一文時,我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找好角度,然後引導學生從大處着眼,從小處落筆,從外到內地讓他們參觀校園,這樣,學生心中對校園就有了比較清晰的印象,寫起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二、激發創作動機,讓學生想寫。

習作是一項具定創造性的作業,必須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話説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在鼓勵性語言的作用下,會產生很好的創作慾望,從而克服習作的心理障礙。

教學中我努力去發現學生習作的閃光點,哪怕是一點兒微小的進步,如一詞、一句,都及時給予鼓勵。一旦發現習作中的毛病,並不急於批評,而是耐心地和學生一起研討交流,讓學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怎樣該好。讓學生的熱情也能水漲船高。在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又給學生增加“營養”,用心評改,鼓勵學生自讀自賞,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改作文,從而讓學生自願地把看到的、聽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如,教《一件難忘的事》時,我先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難忘事,然後相機點撥,鼓勵學生把剛説的寫下來,自讀自賞,動手動腦互評習作。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興趣,又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讓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都能閃光,從而讓學生想寫。

篇十七:作文教學反思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國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閲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閲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佈零散,點與點間聯繫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國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複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佔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

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國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閲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週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佔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佈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

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裏

教師僅依靠單元后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裏?教材出路就在課文裏。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閲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閲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説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

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説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佈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

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

“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閲讀活動等進行作

篇十八:作文教學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講述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和它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和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別具匠心。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的優秀篇章。

課後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有得有失,先談一下所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課文中的字詞教學要抓重點難點。對於五年級的孩子,課文中的生字詞不可面面俱到,每個都講到。而是對於學生自己不能解決的字音、字和詞語講解即可。例如,這篇課文字音注意:估量的“量”在這裏要讀第二聲。玲瓏剔透的“剔”要讀第一聲。詞語重點講“眾星拱月”,要結合課文來理解,這個詞概括出圓明園的結構佈局。詞的字面意思是“拱:聚集、環繞。像許多星星聚集、環繞着月亮。”教學時我問:文中的“星星”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許多小園”。這裏的月亮指的是什麼?學生回答:“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本段的意思就是:許多小園像星星一樣環繞着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的周圍。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而且對圓明園的佈局也瞭如指掌。

2.瞭解文章的結構條理。這篇文章條理清晰。教學時,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每段的內容。之後,從觀全文,學生髮現: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概括闡明瞭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與文章結尾提到的“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一片灰燼。”首尾呼應。作者的痛恨、惋惜之情躍然紙上。第二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詳盡地介紹圓明園的佈局、建築風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貴,再現了圓明園當年的宏偉壯觀。第五自然段用精煉、準確的語言介紹了圓明園毀滅的經過。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篇課文內容,又可以教給學生布局謀篇的方法。

3.結合資料和觀看《圓明園》紀錄片,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近百年來的屈辱歷史,告誡學生勿忘國恥,振新中華。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查閲資料瞭解圓明園被毀壞的歷史根源,學生查閲資料得知:自清代中葉,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已大大落後於西方,階級矛盾日益尖鋭,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義者挑起侵華戰爭——第一次戰爭;隨後國內又爆發了反抗清王朝統治的“太平天國”。 1856年10月,英國和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戰爭。先在廣州兩度挑起戰端,但未達到予期願望。為了對清政府直接施加壓力,就決計陳兵京城。侵略軍於1858年5月近逼天津,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俄、美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1860年(咸豐十年)7月,英法侵者軍艦隊再次闖到大沽口外,以英法公使進京換約為幌子,一面武力進逼,一面誘以“講和”。目的在於陳兵京師,逼清廷就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遲遲不定戰守之策。侵略軍長驅直逼通州。9月21日,通州八里橋決戰清軍失利,次日晨,咸豐皇帝倉皇自圓明園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而去,造成都城無主,百官皆散,軍卒志懈,民心大恐的危機局面。

4.讓學生寫讀後感。教學本課後,學生情緒高漲,義憤填膺。不僅對圓明園的毀滅痛心不已,還對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極度痛恨。我見此情景,問道:“同學們,屈辱的歷史深深烙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不僅僅是痛心,更應該是覺醒,讓這樣的歷史悲劇不再重寫,那麼作為今天的少年我們應該做的是什麼呢?請把你的感受寫下來。”把讀和寫結合在了一起。

沒有完美的課堂,只有遺憾的教學,這節課後也有不足提醒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

1.對於課前查閲的資料。學生僅僅停留在從電腦上機械的打印下來,不會有取捨的巧妙運用。改進辦法,課堂上不允許念資料,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2.有感情的朗讀還不夠到位。特別是“對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認識不夠。所以,惋惜之情沒有讀出。今後加強朗讀訓練。

篇十九:作文教學反思

新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在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筆者認為,這一指導思想充分傳達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了”作文與做人的統一“,警示老師在作文教學中要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力戒”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cccccc的沉痾。

儘管課程改革工作在不斷深入,但是現在的國中作文教學,基本上處於一種摸石頭過河的狀態,加上應試教育長期的壓抑和束縛,中學生習作中”人文背離“現象十分突出。國中學生大部分時間與課本打交道,生活面狹窄,加上年齡偏小,對社會缺乏深入瞭解,對生活缺乏真切的體驗。再加上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普遍採取”趕鴨子上架“的辦法,對寫作的結構、用詞、開頭和結尾都作出了具體而明確的要求,使學生的習作呈現出驚人的趨同性,人云亦云,喪失個性,了無生氣。學生的習作中普遍存在”四化“現象,即題材單一化、主題讚歌化、結構雷同化、語言平淡化。這些令人勘憂的現狀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最主要的就是導致”人文背離“,把作文與做人割裂開來,這就明顯地偏離了作文訓練的真實性、人文性要求,抑制了人的個性發展。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思想認識水平的物化形態。目前國中生作文缺乏新意,這跟老師片面地追求立意標準、格式標準和寫法標準有着密切的聯繫。筆者認為要使學生的習作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特個性,教師在作文指導時應把學生樂於表達、樂於動筆放在首位,激勵、引導學生多向思維,使學生習作時的創新意識得到最大限度釋放,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會不斷高漲,寫作能力自然水漲般高,一大批想象豐富、富有個性的佳作自然會脱穎而出。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出要求國中生”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不要專門向學生大講作文技法,而且要啟發學生和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新課程改革後的作文教學特別注重倡導”生活本源“這一先進理念。也就是説,我們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體驗和感受,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培養對生活的感情,引導學生走出課堂圈子,帶領學生多接觸自然,認識社會,培養健康的人格。嘗試課改的實踐經驗使筆者深深認識到:引導學生關注天下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就能開放學生的心扉,讓他們在習作中無拘無束、無羈無絆,寫出個性鮮明突出、感情自然真摯的習作來。

當然,學生的習作並不是原封不動地把生活推向讀者,而是應善於對生活的表象進行挖掘、提煉,要引導學生學會”由表及裏“"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待生活具有慧眼,具有獨到的見解和發現。學生要寫出具有一定水準、個性鮮明的佳作只靠老師的指導是遠遠不夠的,寫好習作的關鍵在於課外的積累。教師在平時可以引導學生大量閲讀課外書籍,也可以通過看電視、聽廣播、上網查詢等多種途徑、接收新思想、新信息,留意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生動寫作素材。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指導學生寫好習作,教師必須在教學實踐中做好“厚積而薄發”的準備工作。我們可以根據學生擅於記憶的特點,有計劃、有意識積累材料,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這樣,學生在習作時自然會思想活躍、語言生動、善於想象,有利於在習作中發揮學生自己的個性。

總之,我們教師在作文實踐中,應緊緊圍繞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培養和張揚學生個性來作文章,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寫出自己的個性。

篇二十:作文教學反思

本次習作是一次想象作文,這次教學的班級是自己的二(3)班,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習作只是剛剛起步階段.在學生習作實踐的這個過程中,我遵循着以“從説到寫”的學習規律,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説的意思,説明白、説具體、説生動。在課堂導入時,我從同學們知道什麼人需要我們的幫助問題入手,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喚醒孩子們的認知,激活學生的表達慾望,當每個學生都想站起來一吐為快時,我進而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幫助學生提取記憶的線索.為本次習作拓寬題材、範圍。

當學生明確了本次習作的要求後,我注重引導學生明確本次習作要按一定的順序來寫,並提供適當的板書,“説清楚”為“寫明白”奠定了基礎.逐步鍛鍊了學生寫話的基礎能力。

在這節課中學生們的興趣很濃厚,能積極大膽的發言,課堂氛圍很活躍.但是,在課堂上出現了不小的疏忽,總結出來有以下兩點:

1.課堂較多環節還處於一問一答式,孩子們的回答很簡潔,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把句子説完整。

2.孩子們的思維活躍,但在班中的彙報過程中,我的評價制約了一些學生的思維廣度。

課後看到有一些學生寫的寫話題材還是比較廣泛的,內容也很豐富.同時也有部分學生的作文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內容比較空洞,貧乏,因此,平時還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多學多用。

篇二十一:作文教學反思

一、“先寫後教”“以寫定教”的講評方法

“講評”課,不只是將學生的作文講一講、評一評,批改的時候,要發現學生作文表達上的精彩之處,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或是發現學生作文表達上存在的一個缺陷,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講評”課,就是先“號脈”,再“下藥”,這藥就能下得準,就能藥到病除。因此一定要研讀學生的作文。離開了對學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學必肯定無的放矢,作文講評課,是“研究學生作文”之後的一個表現形式,最好的表現形式。一個老師講評課重視了,上好了,對學生的作文狀態瞭如指掌了,班上學生的作文絕不會差!管老師將作文教學的重心。從“作前指導”移到“作後講評”。許多年來他總是努カ瞭解學生,研究學生,認真地研讀學生的一篇篇作文,清楚地把握全班學生的寫作狀態和水平。他説,只有讓學生用真實的自我寫出真實的水平,暴露出真真實實的缺陷,教師才能瞭解到學生當下的情況,研究他們的現狀、問題和優勢,才能做到“先寫後教”、“以寫定教”,為每個學生“量身定製”設計最好的教學,進行相關的作文技能訓練。

讀了他的書,讓我明白:一個語文教師只有努力做一個愛語文、懂語文、讀語文、寫語文的人,只有在語文之路上有自已的實踐和體悟,對作文教學有自已的獨到主張與訓練系統,才能走進作文教學研究的深處;只有在師生彼此關愛、理解、信任、寬容中,在對良好的態度、健康的情感和正確價值觀的追求中,オ有可能喚醒學生的潛能,催開智慧的花朵,引發創造的天賦。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歷程中,還沒有養成閲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教育一定是失敗的;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閲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閲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這句話説得很好,相比高分,我更願意要一個愛閲讀的孩子。

學習成績也只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它在某一個階段很重要但並不代表其他不重要,這並不矛盾。

“沒有大量閲讀帶來的文學積累,和情感價值觀,您的技巧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讀寫結合是很好的做法。每週一篇的讀書筆記,學生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長短不限,內容不限,寫法不限,只讓真情實感從心底流出。隨後,老師從學生的讀書筆記中發現亮點,選出範文,在講評中真誠讚美,熱情鼓勵,順便做一點讀寫指導。

篇二十二:作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是國小教學的過渡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是學生從看圖寫話和短篇日記過渡到作文的關鍵時期,從開學至今,面對作文教學,我困惑過、探索過也深思過。 三年級最初接觸作文,我認為重在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從開始便打下良好的興趣基礎,將來的作文教學必將事半功倍。所以針對三年級作文教學我有以下淺顯認識:

一、注意語文教師自身的教學語言。書面表達對於三年級的學生本身是難點,但是在平時的課堂用語和與課下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時,不要提及“作文難”,而是把“作文其實很簡單”這樣的話語作為平時用語,不要在學生心中留下作文難的映像。而是讓他們從心理上,從潛意識中認為作文簡單,從而便於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

二、在教學每單元的四篇課文時有意識的滲透寫作技巧。例如在教學《爬天都峯》一課時,課文中寫到“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抬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的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學生很容易體會作者的害怕與畏懼,藉機引導“小作者太厲害了,下次我們寫自己爬山時不妨也這樣寫????”,從而把心理描寫的簡單技巧教給學生。

三、注重聽、説、讀、寫的相結合,幫助學生實現厚積薄發。

作文是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體現,所以單方面要求學生會寫,必然很困難。聽:鼓勵學生養成會聽。善於聽的習慣。教師要注意課堂用語,太過口語化的語言可能會對學生的語言習慣產生影響。説:要注意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能説必然能寫出來。讀:分為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課內閲讀即各種形式熟讀課文;課外閲讀即廣泛涉獵課外書籍,積累豐富的辭藻。寫:平時注意捕捉時機,讓學生有感而發。例如課本中的小練筆,在一堂新課上完後,學生心中必然有所感悟,適時捕捉,會有很好的成效。從以上四方面幫助學生,讓學生有寫

的,又有豐富的語言,必然會對寫作產生興趣。

四、注重學生的即時感受與體驗。這一點我有切身感受:第三單元的作文主題是“我眼中秋天”,第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先作口頭作文“秋天在哪裏”,但是不管怎麼引導學生説不出來我預想的結果,所以我領着學生出去“找秋天”,帶學生到校園裏轉了一圈,所到之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親身體驗。回到教室,奇蹟發生了有的學生奮筆疾書,有的口若懸河,最後本次作文佳作連連。

五、另外作文教學還有一些細節問題需要注意:

1、佈置作文,要求要明確。

2、注重面批,培優輔差。

3、重誇輕批,抓住典型。

總之,這些想法是我在作文起步教學中摸索的一些認識,我依舊還有許多困惑待解,願我們的語文老師都能輕鬆上好作文課!的毛病與不足,找準修改的切入點及重點,以便對文章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修改時先從整體入手,思想內容入手,先整體後部分,先內容後文字。以下簡稱“四讀評改法”: 一讀文章,改文章的思想是否健康,內容是否緊扣中心; 二讀文章,改文章的段落層次是否清楚; 三讀文章,改文章的句子是否連貫通順,用詞是否恰當; 四讀文章,改文章中的錯別字,標點等方面。 概括起來是四個字:“增、刪、調、改”。

①增、有助於表達文章中心思想的材料要補充進去,以突出文章中心,增強表現力;對丟、落了的字、詞、句及標點符號,注意要加上。

②刪、跟中心無關的材料或者關係不大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地刪去,以保證文章重點突出;對可有可無的字、詞、句,也要捨得刪掉,力求準確、精練。

③調、對紊亂的順序和顛倒的詞句要進行調整,以理順文章的層次、句子,使文章有序、通順。

④改、對文章的錯別字、不恰當的標點,用得不當的修辭手法、出現的病句,要認真改過來。

師生共同評改 師生共同評改就是師生一起討論,一起評改一篇文章。課前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閲讀思考,作好修改準備。接着教師根據上述“四讀評改法”進行指導,以學生的發言為主,教師作適當啟發、點撥,充分發揮集體智慧,讓學生動腦筋發現錯誤,指出評改原因,使他們從病例分析中懂得錯在哪裏,為什麼錯,如何修改。也可以讓學生再挑閲其他習作,從中找出所犯的相同毛病進行修改以加深印象。

篇二十三:作文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作文主題是環保。説到環保,其實我的腦海中的概念是模糊的。對於一個國小生來説,環保離他們的生活就更遙遠了。那麼如何來指導好這次作文課,我花了很多心思。

一、構思

首先在組裏面徵集其他老師的意見,聽一聽他們的想法。結果大家各説各的,最終我也沒有找到適合我的方法。不過有個老師説平常的時候她的班上管理比較嚴格,經常抓學生亂丟紙屑的問題,她覺得,如果能夠隨手撿起一張紙屑,這也是對環保事業作出了貢獻。這句話給了我一點提醒和啟發。

再看看第二單元的作文要求。大概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寫。1未來的家鄉是什麼樣子的?這個是想象作文適合於高年級。2你做過或看到過關於環保的什麼事情?也就是説把它作為一個寫事作文。3調查你身邊的環境,把它寫一下。有點調查報告的性質,敍述。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我選擇第二條,寫一件自己做過的環保的事情。

但是作為一個國小生,他又能夠在環保方面做出什麼事呢!不要説國小生,就連我們大人在環保方面又能夠做出什麼實質性的事嗎?學生只會説植樹造林,撿垃圾等。

植樹造林,離我們太遙遠。撿垃圾,寫不出新意。想寫好這個作文,選題是第一關。到底學生應該寫什麼樣的內容呢!

二、教學

第二天,我在課堂上開始給學生構思。環保分為保護環境和不破壞環境。從這兩個方面我們來想一想能夠做哪些事?

話題展開了,思路打開了。怎麼做到不破壞環境?不踐踏草坪,不亂折花草,不亂丟垃圾,不亂扔紙屑,廢舊物品要歸類處理。

那麼保護環境,節約能源。我們可以做到,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杯子等。學生的話題打開了,他們有材料可寫,後面的寫作就順理成章了。

為了打消學生下筆難,畏懼寫作的心理活動,我讀了自己寫的下水文。我舉了一個亂摘桃花的例子和不亂用一次性筷子,節約水電的例子。學生似乎找到了感覺,紛紛開始拿出筆來寫。一堂作文課,應該説成功了一半。

三、反饋

從學生的作文上來看,大部分都是模仿了我的寫作內容。不管是人物還是情節都很相似。這就是老師念範文的的一個弊端。學生聽了之後就會去模仿寫,應該説這是抄襲的行為。只有少部分同學能夠換掉內容,吸收他的精神。

但是學生在模仿上,有很多地方模仿的又不對。比如説我寫到亂摘桃花的那篇範文,學生髮現不文明的行為,上去制止和勸阻,他們的説話口氣是很不容易讓人接受的。“不準亂丟垃圾”“不準亂摘花。”有種強制性命令行的感覺。

所以後面在作文講評課上,我又開展了一次口語交際的活動。模擬了一個男孩隨手亂丟垃圾的,被其他同學發現之後,別人如何説服他,制止他這種不文明行為的一個場景。以此來補充,完善這節作文課。

雖説這個單元的作文課並不是那麼完美,但從這些不完美中,我至少發現了一些問題,希望能夠在未來的教學中,這些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改正。

篇二十四:《作文》教學反思

《作文》教學反思

一、關於教學目的問題

作文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我們一直思考着這樣一個問題:作文的指導如何才算是教會了呢?因為每個學生的作文水平都不一樣,如何讓好的文章出彩,差一點的文章有所提高?基於這樣的思想,我們將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學期《習作五》作為精品課程的研究項目。

我們設計這次作文教學始終貫穿着這樣一個目標:讓學生能夠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材料;能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40分鐘能完成不少於400字的`習作。這次習作的具體目標就是通過閲讀《銀杏》,懂得要全面瞭解某一事物,光靠看不行,還得請教別人,查閲資料。能在習作中介紹家鄉的一種產品,先寫出它的外部特徵,再寫出它的價值或用途等,題目自定。

二、關於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問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給我們後世留下的至理名言它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好”和“樂”是成事的關鍵。學生作文也是如此,其關鍵在一個“趣”字,興趣是作文的動力。部分學生怕作文,原因種種,其間對作文無興趣、把作文當着“苦差事”,似乎是重要原因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激發學生作文興趣、讓學生帶着愉快、歡喜和滿意的情感去作文,的確是提高作文質量關鍵的一環。那麼怎樣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呢?

這次習作能寫出產品的外部特徵和它的價值或用途是重點。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只有學生的寫作興趣有了,寫作素材豐富了,體驗深刻了,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為了調動學生的表達慾望,所以,我們提前給學生習作要求,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去觀察、詢問和查閲來收集寫作材料。因此,學生就有內容可寫了。由此可見,作文教學應重視材料的準備,讓學生提前收集材料,提高課堂的效率,從而為學生能初步修改自己的習作打下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xinde/o747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