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蟬》教案新版多篇

《蟬》教案新版多篇

《蟬》教案新版多篇

《蟬》教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並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後患”的道理。

3、複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後正隱伏着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説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説的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儘管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説吳王。他究竟是怎麼勸説吳王,並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彈弓,在王宮花園裏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麼?(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裏會想些什麼呢?(啟發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説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啟發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於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根據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劃出故事,並練説。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麼呢?“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⑤引讀故事。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呢?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麼?

四、深入探究。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複述寓言故事。

八年級上冊語文《蟬》教案設計 篇二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編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十五課。本單元的文章或寫人或寫景,但字裏行間都飽含着作者深摯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記下自己青年時代的足跡,傾訴着對昆明的雨的喜歡與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瞭解昆明雨的特點;

2、體會作者平淡自然的語言風格;

3、學習作者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瑣細事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來品味作品的內涵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日常生活細節的習慣,引導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品味文中語句,體會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學難點】

通過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韻味十足的語言,品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課前準備

1、讓學生預習本文字詞,掃清閲讀障礙;2、瞭解汪曾祺的寫作風格;3、教師準備多媒體教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1、導入:

師:同學們,春天的雨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學生各抒己見)

昆明是個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會是什麼樣呢?今天我們就隨同作家汪曾祺一同來欣賞課文《昆明的雨》。(板書)2、作者簡介: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説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1935年秋,汪曾祺國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菁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願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年冬,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發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異秉》在《雨花》發表。1996年12月,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推選為顧問。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1、朗讀課文。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你不認識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並藉助字典給予解決,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2)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3)指名讀課文,教師相機給予指正。(4)學生自由練讀。

2、學生思考下列問題,師生共同探討交流。

(1)題為“昆明的雨”,文章開篇為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的畫呢?

明確:所畫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點。又可引出下文對“昆明的雨”具體的描述。

(2)昆明的雨與別處的雨有何不同讓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請圈劃出最能概括其特點的那

一句。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具體的寫昆明雨季之明亮、豐滿,使人動情?

明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連綿不斷,下起來沒完”;

昆明的雨季是“豐滿的”,因為“草木的枝葉裏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於誇張的旺盛”。因為“仙人掌不僅多,且極肥大,可以種在菜園的周圍代替籬笆,並且倒掛着也能開花。”;

因為“昆明雨季最多的還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濕空氣最有特徵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場,隨時可以看到各種菌子,牛肝菌、青頭菌、雞樅、乾巴菌、雞油菌。”;

昆明的楊梅不僅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而且顏色黑紅黑紅的,名字也很好聽,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和木香花,緬桂花“密密的葉子,把四周房間都映綠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細碎的綠葉,數不清的半開的白花和飽脹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濕透了”。三、細讀課文,整體感知:1、品讀課文,探討問題。

(1)這樣明亮又豐滿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動情的。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師生共同交流並明確:懷念、喜愛、鄉愁。

(2)你是從文中哪些詞句之中體會出作者的這種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僅僅是“雨”,還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風、人情和當年在那裏寧靜、恬然的生活,你能體會出作者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明確:生活中並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2、學生默讀課文,師生相互交流探討,品味語言之美。

例如:

(1)這種東西也能吃?!這東西這麼好吃?!

短短一句話,稍作改動但,疑問、驚喜、感歎之情卻盡在其中!

(2)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頂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繡了滿幫花的鞋,坐在人家階石的一角,不時吆喚一聲:“賣楊梅——”,聲音嬌嬌的。她們的聲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氣更加柔和了。(為何要寫買花女孩?)

運用人物的外貌、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用賣花女孩的嬌美情態襯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發作者對昆明的懷念、喜愛之情。四、精讀(選讀)課文,深入感悟:

1、大家讀完這篇文章,覺得這篇文章語言上能給你什麼獨特的收穫?

請學生朗讀比較感興趣的語句並總結:可能會有A、短句B、文言、成語。C、口語(例句見文中)

教師小結:在這裏,典雅的文言詞語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將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和諧地捏到一處的藝術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簡析汪曾祺的散文寫作特點: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敍事”;以平實委婉而又有彈性的語言,反撥了籠罩一切的“毛話語”的僵硬;以平淡、含蓄節制的敍述,暴露了濫情的、誇飾的文風之矯情,讓人重温曾經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風散文的魅力,從而折射出中國當代散文的空洞、浮誇、虛假、病態,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迴歸散文,讓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沒。五、課堂總結:

在這篇文章中,汪老不僅僅關注着昆明的雨,還描繪了很多自然風物。生活中的美就存於這一草一木中,顯示出汪老獨特的詩情和生活雅趣,他還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他們,然後攜入文字,與我們則更是一種美的享受。六、佈置作業:

1、推薦閲讀《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細觀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葉,抓住其特點,並披情入文,寫一點能表現自己獨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書設計: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

◆教學反思

八年級《蟬》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十五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十四個生字,理解“徹夜不眠、驚心動魄、煎熬”等詞語的意思。

2、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3、能夠體會文章所藴涵的深刻道理,聯繫生活實際談啟示,獨立表達自己的感悟。明白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經歷痛苦的,每個人都要學會承受。

教學重點:

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學會邊閲讀邊體會學生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讓學生懂得自然之道,懂得各種生物生存的規律,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愛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四年級的時候曾經學過一篇課文《自然之道》大家還記得嗎?

1、讓學生複述回憶課文內容

2、讓學生説説《自然之道》的中心。

對了,作者出於幫助小海龜,但是好心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和《自然之道》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課文,自己理解。

2、指明讀課文,教師糾正。

3、文章講了一件什麼事呢?指名回答!

4、蘇格拉底為什麼徹夜不眠,是什麼這麼打動他。在文中找出正確的答案!

第二課時

一,重點指出,自己感悟。

1、重點讀蟬拖殼的艱難過程。

“一直到天快亮的時候,蘇格拉底發現,其中有一隻背部裂開了一道細細的縫兒,就像有誰在泥塑上劃了一刀。接着,其它幼蟲的背上先後都出現了細縫兒。蟲兒的身體開始顫抖,細縫開始變大,漸漸,露出了一抹象牙一樣的玉肌。

蟲兒痛苦地戰慄着,背部弓起就像一個駝子。這駝的背越弓越高,蟲兒的戰慄也越來越劇烈。

是刀在剝皮麼?是火在燒身麼?是劍在剔骨麼?是針在穿心麼?孩子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戰慄起來。 ”

2、怎樣才能把上面的段落讀出感情,教師範讀,學生模仿。

3、通過上面的一段,作者為什麼能寫得這麼真實。(觀察細緻)

4、蘇格拉底看到這驚心動魄的一幕,心中不由跟着戰慄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5、這工作是這麼難做,蘇格拉底把這些程序做完,渾身已被汗水浸透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6、蘇格拉底的勞動換來的是什麼?

二、點明中心,重點感悟

那些憑自己的力量完成蜕變過程的蟬兒們,雖然多經歷了一些痛苦的煎熬,抖一抖,展開美麗的翅膀,都變成了真正的蟬;而經他幫助的那隻蟬,翅膀卻始終縮成一團,怎麼也展不開;而且它的六條腿也是瘸的,爬起來左搖右晃,極其笨拙。

想象一下這時候,蘇格拉底得內心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你是蘇格拉底,你會這樣做嗎?為什麼?

三、教師總結

自然總是有自己的規律,這些規律是人力所不能為的,我們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和某些動植物的特性。學會觀察和認識。

四、拓展延伸

通過這篇課文,你想到了什麼? 學生全體討論,小組交流。大膽發言!

五、佈置作業(略)

《蟬》教案 篇四

春天,像一篇鉅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

已有許久,未嘗去關心蟬聲。耳朵忙着聽車聲、聽綜藝節目的敲打聲、聽售票小姐不耐煩的聲音、聽朋友附在耳朵旁低低啞啞的祕密聲……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

於是,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一跳。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多驚訝!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衝向磁鐵那樣。但當我屏氣凝神正聽得起勁的時候,又突然,不約而同地全都住了嘴。這蟬,又嚇我一跳!就像一跳繩子,蟬聲把我的心扎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不小心跌向沙灘。

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竟不知道!

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當然更活潑些。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盪起來;我似乎還聽見嘻嘻哈哈的笑聲,多像一羣小頑童在比賽盪鞦韆。風是幕後工作者,負責把它們推向天空;而蟬是拉拉隊,在枝頭努力叫鬧。沒有裁判。

我不禁想起童年,我的小童年。因為這些愉快的音符太像一卷錄音帶,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首先撿的是蟬聲。

那時,最興奮的事不是聽蟬,而是捉蟬。小孩子總喜歡把令他好奇的東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賞玩一番,我也不例外。念國小時,上課分上下午班,這是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才有的優待,可見我那時還小。上學時有四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沿着河,岸邊高樹濃蔭,常常遮掉半個天空。雖然附近也有田園農舍,可是人跡罕至,對我們而言,真是又遠又幽深,讓人覺得怕怕地。然而,一星期總有好多趟,是從那兒經過的;尤其是夏天。輪到下午班的時候,我們總會呼朋引伴地一起走那條路,沒有別的目的,只為了捉蟬。

你能想象一羣國小生,穿卡其短褲、戴着黃色小帽子,或吊帶褶裙,乖乖地把“碗公帽”的鬆緊帶貼在臉沿的一羣小男生小女生,書包擱在路邊,也不怕掉到河裏,也不怕鈎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腳上一腳下地直往樹的懷裏鑽的那副猛勁嗎?只因為樹上有蟬。

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

“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樹上喊。趕快下面有人打開火柴盒把蟬關了進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飛走了。那種緊張就像《天方夜譚》裏,那個漁夫用計把巨魔騙進古壇之後,趕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可是,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鉛筆盒裏的小動物——蟬、天牛、金龜子。有的用蟬換天牛,有的用金龜子換蟬。大家互相交換也互相贈送。有的乞求幾片葉子,喂他鉛筆盒或火柴盒裏的小寶貝。那時候打開鉛筆盒就像開保險櫃一般小心,心裏癢癢的時候,也只敢湊一隻眼睛開一個小縫去瞄幾眼。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講,我們兩眼瞪着前面,兩隻手卻在抽屜裏翻玩着“聚寶盆”。耳朵專心地聽着金龜子在筆盒裏拍翅的聲音,愈聽愈心花怒放,禁不住開個縫,把指頭伸進去按一按金龜子,叫它安靜些;或是摸一摸斂着翅的蟬,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對長角,看是不是又多長一節?不過,偶爾不小心,會被天牛咬上一口,它大概頗不喜歡那長長扁扁被戳得滿是小洞的鉛筆盒吧。

八年級上冊語文《蟬》教案設計 篇五

【學習目標】1、初步認識説明文及與記敍文的區別;

2、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説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3、瞭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會懂得本文的説明對象、特徵、説明順序、説明結構、説明方法等。

教學難點:體會分析舉例的典型性和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初步認識説明文及與記敍文的區別;

【自主突破】

1、説明文是指客觀地 或 的文章,以説明事物的顏色、形狀、構造、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徵以及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2、説明文按説明對象可分為兩類:(1) 説明文 (2) 説明文

3、常見説明順序:

① 順序:以時間先後作為説明的順序,用於説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② 順序:(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總體—部分……)

③ 順序: 按事物的內部聯繫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説明順序。(由一般到特殊,由整體到局部,由概括到具體……)

4、説明文常見的結構形式: 式、式。

5、注音 惟妙惟肖( )勻稱( )洨河( )暴漲( )傾聽( )

6、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記載 橫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諧 支撐 推祟 巧妙絕倫

C.漳州 優久 弧形 獨一無二 D.合攏 殘損 拱圈 長虹飲澗

7、瞭解作者:茅以升, 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設計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 。他還參加了新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建造。

【合作探究】

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試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9段):

第三部分(第10段):

9、默讀課文,分別找出石拱橋、中國石拱橋、趙州橋、盧溝橋的特點。

【拓展延伸】

10、下面是橋樑專家茅以升對“橋”的解釋,請根據示例特點,以“路”是什麼開頭寫一段話

橋是什麼?不過是一條板凳。兩條腿架着一塊板,板上可以承擔重量,把這條板凳放大,“跨”過一條河,或是一個小山谷,就形成了一座橋。

路是什麼

【當堂測試】

11、注音、字形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拱(gǒng)橋 橋礅(dūn) 艱(jiān)固優(yōu)久

B.陡(dǒu)坡勻稱(chēn) 和協(xie) 疏浚(jun)

C.翌(yi)日 湍(tuān)急鋪砌(qi) 並行不悖(bei)

D.鳥瞰(kān) 老嫗(yu)迥(jiǒnɡ)異 窺(kūi)見

1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巧妙絕倫交頭接耳提心吊膽才疏學淺 B.言簡意該改邪歸正奼紫嫣紅流連忘返

C.栩栩如生性命悠關偃旗息鼓惟妙惟肖 D.美輪美奐潛然淚下就地取材鍥而不捨

13、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惟妙惟肖(相似) 窺(從縫隙裏看)見 孩提(六、七歲時) 匝(遮蔽)道

B.風格迥(完全)異 儼然(很像真的) 愜意(稱心舒適) 情愫(感情)

C.美輪美奐(有光彩的樣子) 昭蘇(甦醒) 徜徉(安閒自在步行) 偃旗息鼓(倒下)

D.奼紫嫣(嬌豔)紅 並行不悖(相反) 豁(開闊)亮 鳥瞰(向下看)

14、判斷下列各句所用的説明方法。

1、(盧溝橋)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2、我國橋樑事業的發展,表明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3、我們遵照前人的經驗,卧牀假寐,靜待五更。

4、汩汩有聲的淙淙細流,在曉月映照下,也呈現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5、龍船鳳舟倒映流水,何等絢麗,何等豪華!

【總結反思】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理解怎樣抓住事物特徵進行説明,具體把握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瞭解中國石拱橋的光輝成就,認識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

【自主突破】

1、指名讀1、2段,討論:本文主要寫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為什麼開頭兩段寫一般石拱橋的特點?

展開全文閲讀

2、默讀4、5段,討論: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趙州橋的?

3、讀第6段,教師強調“橋長……十一個半圓形的石拱……;每個石拱……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等語句,提問:這一部分寫盧溝橋是按什麼順序?

【合作探究】

4、中國的石拱橋很多,都有相同的特點,作者為什麼選擇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説明的例子?

5、趙州橋和盧溝橋都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同特點,作者為什麼不選一個而要選兩個呢?

【拓展延伸】

設想一下未來的橋是什麼樣子的。請發揮你的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一下你想象中的未來的橋。

【當堂測試】

【達標訓練】

①永定河上的盧溝橋,修建於公元1189年到1192年間。②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④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⑤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⑥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⑦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⑧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⑨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6、這段文字以盧溝橋為例,説明中國石拱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徵。

7、第②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説明方法,説明盧溝橋的________;

第⑥句話運用了________的説明方法,説明盧溝橋的________。

8、這段文字中有一個描寫性的語句,它的序號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9、這段文字運用了什麼説明順序?

10、這段文字共九句話,可劃分為四個層次,應該怎麼劃分?並概括出層意。

11、第③句話中有兩個詞突出表現了説明文語言準確的特點,請把它找出來,然後簡要地進行分析。

12、盧溝橋的結構特點是什麼?試簡要説明。

【能力提高】

我國傳統的橋樑有三大基本形式:用樑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樑橋”,用拱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拱橋”,用懸掛的纜索作為橋身主要承重結構的叫“懸索橋”,亦稱“吊橋”。

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前,就有這三種橋。河邊的大樹被風吹倒,恰巧橫跨河上,就成為“________”。兩山間有瀑布,中為石脊所阻,水穿石隙成孔,逐漸擴大,孔上面層,磨成圓形,就成了“________”。一羣猴子過河,一個先上樹,第二個上去抱着它,第三個又上去抱着第二個。如此一個一個上去連成一串,把地上的猴子甩過河去,尾巴上的猴子抱住對岸一棵樹,這就成為一串“猴橋”,形式上就是現代的“________”。所有千變萬化的各種橋,都由此脱胎而來。

13、三處橫線上依次應填入的詞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一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説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5、第二段説明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説明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16、文中加粗詞“脱胎”一詞指什麼?

17、兩段文字的説明順序一樣,為什麼這樣安排?

【總結反思】

《中國石拱橋》學案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

1、解説事物、闡明事理 2、事物、事理 3、時間,空間,邏輯 4、總分式,遞進式 5、xiào chèn xiáo zhǎng qīng 6、D 7、橋樑,錢塘江大橋8、本文共10個自然段,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橋的特點;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國石拱橋的特點;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國石拱橋的發展。

9、石拱橋:橋洞為弧形,橋樑史上出現得較早,形式優美,結構堅固。

中國石拱橋:歷史悠久,分佈廣、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

趙州橋:歷史悠久,結構堅固,設計巧妙,形狀像弓,用料省,藝術價值高。

盧溝橋:石拱相聯,結構精巧,堅固耐用,形式優美,藝術價值高,歷史價值突出。

10、示例:不過是深深淺淺的腳印。你的,我的,他的,大家的,這些眾多的腳印集合起來,就成了路。11、c 12、b 13、c 14、列數字、作詮釋、引資料、摹狀貌、打比方

第二課時

1、開頭第1段,一連幾處以虹喻橋,寫石拱橋的形式優美,可以引起讀者的聯想,激發閲讀興趣。第2段寫石拱橋的結構堅固,這是石拱橋的又一特點。這兩個特點是石拱橋的一般特點,為下面寫中國石拱橋作了鋪墊由整體到局部,自然過渡到寫特殊的石拱橋。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順序。

2、由整體到局部

3、本文在安排説明順序時,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後具體的順序;在説明橋樑的結構時,是由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有關歷史發展的説明則以時間先後為順序。這樣寫,可以使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4、趙州橋和盧溝橋歷史悠久,氣魄宏偉、馳名中外,有中國石拱橋的典型特點,很有代表性。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子説明事物的特徵方法可以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使讀者對被説明事物的特徵認識得更具體、更明確、更深刻。

5、趙州橋和盧溝橋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前者是“獨拱”石橋,後者是“聯拱”石橋,既有共性也有個性。作者選擇兩例可以起到互相對照、互相補充的作用,説明了中國石拱橋形式多樣、多彩多姿的特點。

6、歷史悠久;結構堅固;形式優美 7.列數字,雄偉;作比較,堅固。8.⑨;説明盧溝橋形式優美,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9.邏輯順序,即從整體到局部 10.第一層(①)交代修建時間;第二層(②③④⑤)介紹橋長、寬及其特點;第三層(⑥)與以前作對比,説明它的堅固;第四層(⑦⑧⑨)介紹柱子上的獅子,強調其形式優美。 11.“約”是“大約”的意思,準確説明了8米是個約數;“幾乎”是“差不多”的意思,用在這裏準確説明了橋面與河面的平行關係。 12.聯拱石橋;由兩個以上並列在一起的石拱構成的橋就是聯拱石橋。盧溝橋是由11個石拱相聯成一個整體,所以它也被稱為聯拱石橋。(二)13.樑橋;拱橋;吊橋14.橋的三大基本形式;分類別;下定義 15.三種橋的成因或由來;分類別;作詮釋 16.在文中指以後的橋大都由此演化而來。 17.由最常見的入手去寫,逐漸加深,使人容易理解。

八年級上冊語文《蟬》教案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讀準字音的同時要能讀出感情;

2、瞭解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以及培養由事物引發哲思的能力;

3、體會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樹立對動物追求自身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教學重難點:

由抑到揚的寫作手法的掌握 難點:對生命的意義的理解

教學方法 :提問法、引導法 學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蟬的成語,比賽説出找到的成語)

蟬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把蟬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萬斤的重量看成是親輕的。喻

指是非顛倒,真偽混淆。

春蛙秋蟬: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誇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功薄蟬翼:功勞象蟬的翅膀那樣微薄。形容功勞很小。常用作謙詞。

寒蟬悽切:寒蟬:冷天裏的知了。天冷時,知了發出悽慘而低沉的聲音。文藝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涼的氣氛和情調。

金蟬脱殼:蟬變為成蟲時要脱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脱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噤若寒蟬: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

不敢説話。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

蟬喘雷幹:蟬:昆蟲名,知了;幹:空。蟬喘息,雷聲淨。形容酷熱乾旱。

(同學們喜不喜歡蟬?那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一篇關於蟬的文章,看看作者筆下的蟬是不是和成語當中的蟬感覺一樣。)

二、初步感知,讀熟《蟬》

1、請大家齊讀一遍課文,注意結合預習,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對文章進行正音訓練,積累生字詞。

2、讀過課文,你們覺得蟬還煩不煩?你們還喜不喜歡蟬?

三、整體感知,瞭解“蟬” “蟬之煩”

1、作者為什麼説蟬的叫聲是“煩人的聒聒”? (蟬鳴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追問:因為蟬打擾了我們人類,就覺得它煩,你怎麼看待這一問題? (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討論)

“蟬之恕”

1、我們知道,作者最終寬恕蟬“煩人的聒聒”,從文章當中我們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寬恕的原因?

(預設答案:病蟬可憐、小小的卻響徹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好好的過活90天)

2、“我”和朋友進行了第一次“對話”,請找出來,説説這次對話説明了什麼道理? (“我”認為僅僅是一個夏天的時間卻是蟬的一輩子,通過用17年和一夏三個月的時間對舉,説明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用自己的價值尺度去衡量蟬,以我們自己的好惡去苛責蟬。)

“蟬之敬”

1、文中作者與朋友進行的第二次“對話”説明了什麼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過活,這就是蟬生命的意義,在屬於他的那個夏天裏,拼盡它小小軀體額全部力量去響徹一個夏天。

2、蟬的生命的意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除了讚美之外。也意在喚醒人類向蟬學習:好好過活,熱愛生命;理解、尊重蟬)

“蟬之悟”

1、我們已經瞭解到蟬的生命的意義了,那麼老師要請大家思考這麼幾個問題:對待自然萬

物,人類應該採取何種態度?只有人類的生命和事業才是有意義的嗎?人類如何和其他動物和諧相處?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進而關愛)

2、作者最初表達對蟬態度的貶抑,而最後表現對蟬的態度褒揚,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寫法?有什麼作用?

(欲揚先抑,是褒揚顯得尤為突出)

四、讓學生再次朗讀課文,讀出對蟬的感情,體會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想。

五、作業

讀了這段文字,你有什麼話要對周瘦鵑説的嗎?請寫下來,言之有理即可。 ——設計意圖:這是對課堂的遷移,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學生課外閲讀量的一種擴大,取得互文解讀的效果。

在大熱的幾天裏,一天到晚,總可聽得蟬聲如沸,小園裏樹木多,所以蟬也特別多,便織成了一片交響樂,簡直鬧得人心煩意亂。天氣越熱,蟬也越鬧,清早就鬧了起來,直鬧到夕陽西下時,還是無休無歇。聽它們的聲音,似乎在喚“知了!知了!”所以蟬的別名就叫知了。但不知它們成日的喚着知了知了,到底知道了什麼。【周瘦鵑:《蘇州遊蹤》】

教學反思:

蟬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品讀、欣賞課文,感受課文委婉輕柔、自然流暢的風格;

2、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3、體悟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認真對待生命的態度。

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大自然中有太多的生命讓我們感動不已!植根於淤泥中的夏荷,竟能出於淤泥而纖塵不染;細細黑黑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裏發出耀眼的光芒;枝頭輕吟的小鳥,雨後潮湧般的春筍,夏日裏知知不休的鳴蟬,海邊精美的貝殼……

這無數弱小而美麗的生命,在帶給我們感動的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人生更深刻的思考。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其中的兩個弱小的生靈,去聆聽他們的生命最強音。

二、檢查預習

1、作者簡介

小思,原名盧瑋鑾,另有筆名明川。原籍廣東番禺,1939年香港出生,1964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翌(yì)年進入羅富國師範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1981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她以筆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談》、《承教小記》、《日影行》、《不遷》、《彤雲箋》、《香港文學散文》等。

2、字詞學習:《補充習題》“自主學習”部分。

三、整體感知

1、《蟬》這篇課文開頭就用知知不休和煩兩個詞語表明作者對蟬的討厭。文章開頭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先抑後揚。

2、你從文中看到了一隻怎樣的蟬?(蟬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明確:

一隻知知不休卻響徹一個夏天的蟬。

一隻等了17年才活一個夏天的蟬。

一隻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着的蟬。

……

四、合作探究

(一)瞭解先抑後揚及由事物引發哲理的寫作方法。

1、作者寫蟬,先抑後揚。抑在哪裏?揚在何處?通過一抑一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首先寫蟬的聒噪聲使人心煩,這是一抑。其次寫看到一隻病蟬,寫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當朋友説蟬埋在泥下17年,出來只活一個夏天時,開始轉折,小小的蟬開始令人驚訝。當最後朋友説到蟬為了延續生命,必須好好活着,對於蟬的印象已經從煩人、病弱高揚到顯示生命意義的高度。

由抑到揚,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蟬生命意義的讚美。

2、文中那一句話是作者對蟬情感變化的關鍵?它有何含義?(啟示)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地活過。”

它也提醒我們:不管生命有多短暫,都要好好地活,給人振奮精神的感覺。

(二)作者是怎樣由蟬的生命短暫聯想到人的?(本文的主題是什麼?)

不管生命如何短暫,必須要好好地活着。

(三)聯繫上下文,體會句子含義:

1、斜陽裏,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明確:秋風來了,果實成熟了,對人們來説,秋天是金色的,是快樂的,是個豐收的季節,但是對於蟬來説,卻是黑色的。它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待了17年的蟬來説,卻意味着生命的結束。生命雖然短暫,蟬卻執著地等待,“我”對它的敬意油然而生,所以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

它等到的那個夏天是讓它覺得幸福的夏天,17年的等待換來了一個夏天短暫的幸福。充分説明了生命的可貴!

拓展延伸:蟬的一生

①卵在樹洞生活10個月左右。

②幼蟲在六月七月爬出來。

③兩個月後,若蟲第二次脱皮,成為二齡若蟲。

④一年後,長大兩倍,變成四齡若蟲。

⑤再過兩年,長大兩倍,脱皮成為五齡若蟲,在夏天爬出地面。

⑥產卵後的第6個夏天,羽化成蟲。

⑦成蟲大約只有兩個星期的生命。

⑧羽化後五六天,雄蟬以歌聲引誘雌蟬前來交配,等待死亡。

在你瞭解了蟬的一生後,你有什麼感想,我們可以向它學習什麼?

小結:

《蟬》的作者對於生命的態度隱喻在對蟬的生命意義的闡發中,今後我們寫作文要學會這種含蓄的寫法。

作業:1、《評價手冊》;2、預習《貝殼》。

八年級上冊語文《蟬》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注重整體感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參考註釋和工具書,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感情基調有初步認識。

2、注意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以朗讀和背誦帶動其他環節。

過程與方法

1、誦讀,體味語言的自然美,學習寫景的技巧。

2、從敍事寫景的角度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加深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答謝中書書》:感受祖國山川之美。

2、《記承天寺夜遊》:培養豁達寬廣的胸襟。 【重點和難點】

重點:整體感知作品內容,領悟作者發現美、欣賞美的情懷。

難點:反覆誦讀,體味語言之美。

【教學方法】

誦讀法課外資料延伸法

【課前準備】

陶弘景及蘇軾的生平資料、承天寺圖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對於祖國的秀美山川,無數位文人在讚羨的同時,也作了大量的描寫,但用書信這一文體進行描摹並且成為名篇的卻並不多。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陶弘景用書信文體寫的《答謝中書書》,從中感受他所描繪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簡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幼有異慧,年四五歲即以荻為筆在灰中學書,讀書萬卷,未及弱冠,齊高帝即引為諸王侍讀。後隱居於句容茅山,自號華陽隱居。因梁武帝早年與之遊,即位後,逢有朝廷吉凶徵兆等大事,常前去徵詢他的意見,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術,愛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詩文今傳《陶隱居集》輯本一卷。

三、文本鏈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時期,因政局動盪,社會混濁,他遁遜山林,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謝中書書》中以描畫山水昭示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

四、整體感知

1、明確學習目標。

2、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課文,注意句子的節奏、輕重音等,初步感知課文。

(2)自由朗讀兩三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做到流利地朗讀。

3、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如遇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詞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曉霧將歇:消散。

夕日欲頹:墜落。

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置身其中。

(3)全班討論,理解文章大意。

4、背誦課文。

(1)自由競背。

在四人小組內互相檢查背誦。

(2)教師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本文語言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試歸納本文的語言特點。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運用對偶、排比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將描繪的山水之美寫得清麗自然,毫無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愛的句子並簡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歷代詩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詩句,請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詩句,並試簡評詩句特色。

4、《答謝中書書》首句總領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懷。綱舉則目張,中間部分承前文具體描寫山川之美,選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從仰視、俯視、平眺的視覺角度,從色彩,從四時,從晨昏,從動靜,從聽覺等角度展開,用自己獨特的體驗去詮釋自然景物綺麗的風光,展現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畫卷。而最後一句則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賢,怡情山水,自得其樂。

六、探究昇華

描寫謳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煙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這樣短小簡約、字精意達的卻並不多見,我們應學習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寫作態度。

七、文章脈絡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説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敍寫山川之美。最後墊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歎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説。

八、寫作特點

1、描寫細緻。

“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這三句是寫靜景,寫得形色俱備,精彩紛呈。作者先以“入雲”表示山之高峻與雄偉,以“見底”表示水之清澈與透明,一仰一俯,視野開闊,山水盡收眼底。接着移步換景,由清流而寫兩邊的景物。可寫之景物必定多不勝數,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給人以具體的視感:五彩繽紛的石壁,鬱鬱葱葱的樹林,碧綠青翠的竹園。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斕,足以讓人大飽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點。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作者描寫自然景物時,扣住最能表現景色特徵的時間——早、晚來描繪。在旭日東昇、晨霧將散的一片寂靜裏,山林中呈現一片猿鳥爭鳴的歡騰景象。“亂”字寫出了猿鳥爭鳴的喧鬧景象,使整個山林充滿着勃勃生機。夕陽將要落山時分,餘暉照映着水面,層層粼波之中,不斷有魚兒從水中爭相躍起。“競”字寫出魚兒爭先恐後躍出水面的場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鳴一躍,構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體流動畫面。

2、抒寫奇美。

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中展現了多種“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三是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四是動靜相襯之美。高峯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九、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見過月亮,也沐浴過它的清輝。在古代,月亮是人們寄託情思、抒發情感的物象。描寫月亮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寫的一篇有關月亮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以文才聞名於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歐陽修去世後,成為宋朝文壇。他在散文、詩詞、書法、繪畫方面均有驕人的成就,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作家。

三、文本鏈接

元豐二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被網羅罪名投入監獄,四個多月後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由於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賞月排遣心中的苦悶,故作者借景抒情寫了此文,表達了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整體感知

1、範讀課文。

(1)學生聽讀,畫出生字詞,注意句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讀兩遍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

2、疏通文意。

(1)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如遇有問題,先在四人小組內討論解決。

(2)教師明確重點文言詞語。

①念(考慮,想到)無與為樂者,遂(於是,就)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②相與(共同,一起)步於中庭。

③但(只是)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罷了)。

(3)全班討論,落實翻譯。

(4)競背課文。

(5)抽查背誦。

五、課文精讀

1、文中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這十八字寫景,有何妙處?

文中十八字寫景,運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使讀者如見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創造了一個明淨幽閒的境界。作者將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

3、“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應怎麼理解?

明月經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賞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當時與張懷民俱貶官黃州,雖任團練副使,卻無實權,實在是一個閒人。作者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貶,心境肯定不會如意,但是作者卻能從隨處可見的尋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並描繪得充滿詩情畫意,表現出作者豁達寬廣的胸襟。

4、《答謝中書書》與本文都寫自然景物,但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現加以分析。

《答謝中書書》一文作者是個隱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對山水的喜愛欣賞之情與無人能同賞的些微悵惘。本文卻是作者貶官之後作的,不免有對自己宦海浮沉的悲涼、失意、惆悵和憤懣之情,但同時也有善於自我排遣的豁達態度。

六、探究昇華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也是無數文學家們不遺餘力地歌頌和吟賞的對象,不論是得意或失意之人,彷彿只要迴歸到了山水中,與清風明月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悵然總能一掃而空,重獲心靈的自由。

“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與絲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讓真心觀賞它的人蕩盡胸中塊壘,得到無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來的人們從大自然的美景中不僅能尋求精神上的安寧,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練就了一雙慧眼,他們用生花妙筆及時地描繪出了這些美景,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論是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中無人同賞的些微悵惘,還是蘇軾《記承天寺夜遊》中的豁達,都能夠引起千載之後人們的共鳴,讓人彷彿進入當時的情境中。

七、文章脈絡

《記承天寺夜遊》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作者與張懷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層寫散步時所見的月色。第三層寫作者內心的感慨。

八、寫作特點

《記承天寺夜遊》

1、襯托手法的運用。

這是一篇小品文,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描繪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寫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淨,而是運用襯托的手法,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從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潔,給人一種獨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

2、寫景、抒情、敍事相結合。

全文以敍事、寫景為主體,以抒情為輔助。小品文寫出了作者承天寺夜遊的感受,大體可歸結為:前半部分敍事,中間部分寫景,最後三句抒情。這樣,使全文寫景、抒情結構分明,敍事中流露出被貶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感慨。

3、詞語的巧妙運用。

文章中起筆扣“夜遊”,徑入題旨,接着用“至”“尋”“步”等詞,把夜遊的地點、同遊者等交代得清楚明瞭。又如作者寫“月”,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作者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空明。這樣寫,精緻而含有深長的意味。

九、板書設計(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1py5j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