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故鄉》教案(新版多篇)

《故鄉》教案(新版多篇)

《故鄉》教案(新版多篇)

《故鄉》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自然段。

3﹑瞭解故鄉楊梅的可愛﹐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

4﹑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等特點具體寫出來的。

教學難點

瞭解楊梅樹的可愛﹐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預習要求﹕

1﹑藉助字典﹐認識本課的10個生字﹐弄清“貪婪”﹑“吮吸”﹑“伸展”﹑“甘露”﹑“細膩”等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通讀課文﹐思考課後練習中的思考。

練習2。

4﹑瞭解自己家鄉的特產都有哪些。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情引趣﹕

我們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家鄉﹐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麼的值得我們懷念﹐特別是家鄉的特產。我們的家鄉有什麼特產﹖

二﹑檢查預習﹕

通過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課詞語檢查讀音。要求﹕學生注意聽﹐看生字的讀音是否準確。字詞交流﹐理解詞義。

同桌互讀課文﹐要求﹕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

你在預習的時候﹐覺得這篇課文的哪句話或哪個自然段最難讀﹐你能給大家讀讀嗎﹖

三﹑感知全文﹐瞭解內容﹕

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想想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故鄉的楊梅的﹖

你還知道有關楊梅的哪些知識﹖

你還想知道有關楊梅的那些知識﹖

學生出示查找的有關楊梅的信息。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知識點﹕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瞭解楊梅樹和楊梅果的特點。

2﹑訓練點﹕學習作者有順序﹑抓住特點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練習有感情地朗誦和背誦課文。

3﹑教育點﹕體會作者喜愛楊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4﹑創造點﹕合理板書﹔具體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水果。

教學重點﹕

深入瞭解楊梅樹的樣子和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味道的特點﹐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教具﹑學具準備﹕

1﹑教具﹕文字投影﹑楊梅圖。

2﹑學具﹕帶上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談話。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故鄉的楊梅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讓我們觀看一段錄像﹐到楊梅的故鄉看一看。(播放錄相)我們打開書﹐看看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楊梅的。

二﹑初讀全文﹐整體感知。學生快速瀏覽課文。

三﹑細讀體會﹐加深感受。

1﹑故鄉的楊梅樹是什幺樣呢﹖誰來給大家讀一讀﹖

2﹑你自己讀讀這一段﹐劃出描寫楊梅樹的詞語﹐想想通過這些詞語你體會到了什幺﹖

3﹑你還有什幺不懂的﹖

4﹑資料補充理解。

5﹑理解後再讀。

自讀課文4-6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歡楊梅果的哪一個方面﹖為什麼﹖(學生自讀課文)

小組深入學習﹐自學討論4-6自然段。小組選擇學習內容﹕按小組成員的意願。

自學討論交流﹕(自願選擇學習內容)三個參考問題﹕

1﹑你們選擇學習的內容寫了楊梅果的什幺﹖(標出重點詞)

2﹑作者是怎樣把它的特點寫出來的﹖(可批註)

3﹑請你試着讀讀這段話﹐體會作者的感情。

小組彙報自學情況﹐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

1﹑這段話具體寫了楊梅果的什麼特點﹖

形狀﹕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眷小刺。

顏色﹕淡紅深紅“黑”﹐果肉新鮮紅嫩﹐汁水鮮紅。

味道﹕又酸又甜﹐甜津津。

2﹑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具體寫出來的呢﹖

引導質疑﹕我們根據自己自學的內容做了彙報﹐到這兒﹐對於楊梅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你還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嗎﹖

四﹑精讀悟情﹐積累語言。

多麼惹人喜愛的楊梅﹐找出你喜歡的句子讀讀﹐並背一背。

五﹑總結課文﹐練説一種水果﹕

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是喜歡楊梅樹﹐還是喜歡楊梅果﹖為什麼?

介紹自己最喜歡的一種水果。

你帶的是什麼水果﹐你最喜歡它的哪一方面﹖

自由練説﹕從一方面介紹自己帶來的水果。要求要説得較具體﹐講出自己的感情。

同桌練習介紹﹐互相修改補充

六﹑拓展練習﹕

根據練説進行課後練筆﹐在教室作文展示欄展示。

《故鄉》教案 篇二

《故鄉》教學中如何確定和突破教學難點?

《故鄉》寫於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於真正的現實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浙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三單元選用了魯迅先生這篇名著,並在單元要求中明確:學習這篇小説的目的是為了瞭解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特點及在小説中的作用,並通過學習掌握這兩種描寫方法,提高閲讀小説和記人敍事的能力。

閲讀小説,欣賞名著,最重要是讀懂、讀透,能比較好地體會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魯迅小説的內容博大精深,但文筆卻質樸無華,語言精練但形象易懂,所以在文字疏通情節理解,技法學習上並不需花大力氣,可是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細細品味。

一、難點確定

魯迅的小説內涵深刻,哲理豐富,在《故鄉》中則主要體現在關於希望的闡述上。《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要恰當理解話中的含義,對老師來講也需凝神一思,對八年級學生來講,更不是件易事了。

另外,少年不知愁滋味,十三四歲的少年還是生活與社會的門外看客,他們對近距離的師長父母的心情、性格都很難體會。要他們把握半個多世紀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恐怕不是件易事。文中三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若説有差別就是“閏土”,這個人物在國小教材中已出現過,而且魯迅在刻畫這個人物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所以把握起來還較容易。“楊二嫂”及“我”則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他們的性格成因相當複雜,且文中介紹不多,但能否準確掌握兩個人物形象所藴含的意義卻與把握好主題有較大關係。因此,我們確定本文的教學難點為:第一,如何引導學生把握“我”和“楊二嫂”這兩個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及在作品中的作用。第二,準確理解文中關於“希望”的含義。

二、難點的突破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設定難點時是以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依據的,所以要突破難點,也就必須設計學生易於接受的方法。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娓娓敍述,介紹背景,為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着,通讀課文進行聯想,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最後,聯繫實際,引人人勝,深究作品表現的哲理。

在實施過程中則採用教師引導、總結與學生課內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如何引導呢?最好的辦法是講故事,孩子都愛聽故事。那麼,我們就從課文的時代背景講起,可以講講辛亥革命的成敗,敍敍魯迅的生平經歷,談談魯迅的家庭成員,説説紹興的風土人情,最後當我們講到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時,可以把學生的視線拉回課文,再牽出一條學生已有所瞭解的承前啟後的線索——閏土。接着便可過渡到分析學生不大熟悉的與閏土相關的“我”和“楊二嫂”了。

第二步:啟發。由於學生對作家、作品及時代背景已有所瞭解。第二步我們可以以啟發為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積極地去理解掌握人物形象的內涵。啟發可從三個角度人手,“我”與“閏土”有何不同?今日的楊二嫂與昔日的楊二嫂有何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些不同與變化?並以此為綱,再派生出若干小問題,要求學生思考,目的是最後給兩位人物定位。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我們可以展開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還能促使學生深入閲讀課文,鑽研課文,最後在討論中明確兩位人物形象所代表的意義。“我”是一個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是當時社會進步希望之所在。而“楊二嫂”則是一個在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步:深化。分析到這裏,學生們對整篇課文的內容已基本掌握和理解,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希望又是什麼呢?魯迅説:“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是一句比喻,把希望的存在比為“路的開創”,含義是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看去遙遠,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幹,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但這樣的解釋,對國中學生來講仍顯拗口難懂,我們不妨先撇開“抽象”的希望,而從“路”談起。

請設想,洪荒年代,荊棘遍地,要想到達遠方,無路可走,束手無策,則永遠離不開原地;只有奮鬥,披荊斬棘,才有可能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怎麼辦?只有“開路”,才有希望。那麼,行動吧!

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三、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難點教育,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抽絲剝繭、求真探微的分析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一、 教材説明、分析:

1、 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課文為國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本節課的講授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着重講授“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該篇作為魯迅的短篇小説名篇,具備了寫作賦形思維訓練中“起、承、轉、合”的寫作思路,作為短篇小説的典範之作,該課書首先要求學生進一步掌握小説的相關知識及對小説的簡單鑑賞分析,學會併力求掌握從人物分析推知小説主題的鑑賞原則,再通過後面幾課的學習,構建小説鑑賞的基本框架,具備小説鑑賞的基本能力,為以後學習、鑑賞,乃至創作小説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該篇小説中多次用到“重複”和“對比”的手法,熟練掌握這兩種手法對於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勢必起到積極的作用。其教學內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圖示: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掌握小説的基本知識 。

●明確作者是如何運用“重複”、“對比”的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和展現主題的

能力目標:●掌握從細節、動作、語言、外貌、心理等描寫來分析人物性格特徵並由此推知文章主題的鑑賞方法。

● 能模擬運用“重複”、“對比”手法進行寫作。

情感目標:●理解人物形象的複雜感情。

● 珍愛新生活,樹立為遠大理想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3、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人物形象特徵及其形成原因。

●“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

難點:    ●從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題的思維訓練。

● “重複”、“對比”手法在實際寫作中的運用。

二、 教法説明:

現代語文教學的一大弊端就在於把整體教學肢解為板塊教學,對教材所選課文利用不夠,講解課文和寫作教學結合不緊或不當,甚至完全分離,對課文的寫法分析流於表面,即用簡單而模式化的語言來概括,習慣地歸納寫作特點(一般還加上點舉例分析)就草草收場,這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沒有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於是就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來希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各種大小作文鋪天蓋地,愚以為這是一種時間的浪費和對教材的利用不足,在這節課中我將努力為學生展示較為詳細的“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分析,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模擬片段操作、改進幾個步驟來掌握這兩種手法的運用。為實現課案目標,我在學生熟讀課文、認真預習、掃清字詞障礙的基礎上分兩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第一課時簡單回憶作者,重點完成課文內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課時簡單回憶第一課時所講要點,重點完成寫法分析和寫作片段訓練。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實際能力培養為目標,以學生思維操作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靈感誘發法、直觀教學法和操作訓練法,並注重教師示範。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將給大家重點展示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三、 學法説明: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教學內容之前,必須認真預習課文,並十分熟悉課文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注意仔細觀察,積極思考,注意吸收、借鑑、模寫和自評。按“聽——看——想——寫——想——寫”的步驟進行學習。

四、 程序設計説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圍繞“重複”、 “對比”手法的運用展開分析,按“回憶舊知識——講解知識點——例證知識點——分析知識點——運用知識點”的思路進行教學。下面作簡單分析:

1、 回憶舊知識,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就魯迅進行了簡單的回憶,對小説的基本知識和鑑賞方法有艘桓齟籩碌牧私猓浴豆氏紜返哪諶鶯腿宋鎘辛艘桓黿銜嫻陌鹽鍘o衷諶夢頤搶醇虻サ鞀匾湟幌隆?nbsp;

問題1:我所認識的魯迅。(幻燈展示)

問題2:什麼是小説?小説鑑賞應注意些什麼?(幻燈展示)

小説就是用散體文章寫虛擬人生幻象的自足的文字語言藝術。鑑賞小説應採用金字塔結構分析法。如圖:

2、點明學習目標和重點,進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將就課文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這篇課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大量運用“重複”和“對比”手法,那麼,什麼是“重複”和“對比”?運用“重複”和“對比”有些什麼好處和注意事項呢?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將一起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在這節課中我們將重點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併力求通過分析讓大家對重複和對比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能運用到以後的寫作實踐中。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為實現這目標而共同完成下面的學習內容。

2、 講解“重複”和“對比”的含義。(不要求學生背下來)

重複: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對比:就是在寫作過程中選擇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反、相對、相背的文章因素來進行謀篇、結構、構段、造句、行文,以增強表達效果的寫作手法。

3、 舉例分析:(旨在讓學生對重複、對比手法有更清晰的瞭解。)

(1)《天淨沙•秋思》的例子。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講析:在這首元曲小令中我們幾乎找不到語法結構,但由於重複與對比的巧妙運用,使她成為千古絕唱。首句運用三個情調相同而形象不同的材料對象:“枯藤,老樹,昏鴉”。重複手法的精彩運用,渲染出一種濃郁的生命感受——悲涼、絕望、死寂。接着再採用對比手法,展現了一副明快、清新、温暖的畫面——“小橋,流水,人家。”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和審美感受,使前者更孤寂,後者更温馨。後兩句同樣運用重複的手法將那種悲壯蒼涼、孤寂悽清的生命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2)我們再來看故都的秋開頭通過運用“反覆”所達到的藝術效果:

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講析:“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是對秋天的重複、渲染、強調。第二、第三句則更進一層,寫故都的“秋味”特別的美,這是對文章中心立意的渲染、重複。“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三個“來得”是典型的排比、渲染、重複。“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在此,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無非是“我”不遠千里到北平的理由是飽嘗故都的秋意,作者還是採用重複、渲染,把一個“趕到”分説成兩個“趕上”,渲染旅途的輾轉艱辛,以形成反襯,突出對故都的秋的眷戀、神往。“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把一個“秋”字分為兩次説是為了渲染、強化對秋意的印象。)

《故鄉》中這樣的反覆與對比也很多,先看前四個自然段。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啊!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説: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問題3:前三個自然段分別講什麼?

第一段:對故鄉的急切渴望的熱烈心情。

第二段:渲染所見故鄉的淒涼、蕭索、荒涼和自己的悲涼心情。

第三段:一種驚詫,在這背後是對故鄉的美麗的回憶和印象,對第二自然段的重複。

問題4:“我初到故鄉看到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教師示範分析圖表的前一小部分,重複、對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學生獨立完成。)

問題5:試根據剛才的分析方法自己從文中選取材料分析“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做針對性指導) (旨在讓學生獨立體會、理解重複、對比手法。)

問題6:大家通過剛才的分析明白了《故鄉》的寫作過程中“重複”、“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起到的巨大的表達效果。我們再來看下面的例子:(旨在通過學生獨立分析後再進一步體會、提高。分析略):

長城啊長城!你真是太美了,太美了,實在太美了。(這是我們所説的“重複”的寫法嗎?)

(不是,重複不是簡單的語言的消極同一再現,而是那些和自己的寫作主題、文章立意的主題信息、性質、意思、情調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的再現)。

富豪按了一下開關,天花板上的枝形吊燈亮了;監獄裏也按了一下開關,電流通過了那位工人的身體。富豪打了個呵欠,躺在椅子上睡去;工人抽搐了一下,躺在地上死去。

(結構、物體對象的重複,內容、環境、人物的對比突出了主題,有強大的藝術震撼力。可見“對比”是材料性質的差異、相反、對立,是要為整體服務的,小橋流水人家只有在《天淨沙秋思》中才有其強大的藝術魅力。在運用“重複”、“對比”手法時首先要注意明瞭文章的立意,主題的內涵,給行文定下基調再進行謀篇。)

我為從前的自己放上一紙玫瑰,一支黑色的玫瑰。黑色的氣氛,黑色的禮服,黑色的靈柩,黑色心情的暗影,徐徐隨風飄去……

4、檢查、實際操作:(初步把知識轉變為能力)

問題7:請根據自己的體會,自選內容,運用“重複”、“對比”手法寫幾句話(可以運用其中一種或兩種綜合運用)。(教師巡迴指導、點評)

5、 小結:

通過上面的講解分析和操作,我們瞭解了重複和對比手法的正確運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達效果,關鍵是在運用時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體立意和主題內涵,選擇好要運用的材料對象的本質和主題內涵的相關、相似或相反、相對。這更多的是在以後的寫作實踐中加以運用,並在運用中仔細揣摩、體會。

6、 作業佈置:(旨在把理論知識轉變為實際運用能力。)

(1)、分析下面這一幅對聯中重複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塞馬    秋風    薊北

杏花    春雨    江南

(2)、自選題材,運用重複和對比的手法寫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7、教學後記:(批改作業後作課後總結。)

附:教學時間安排説明:回憶舊知識5分鐘;講解概念3分鐘,舉例分析10分鐘,學生獨立分析、教師指導講評10分鐘,學生寫作訓練、教師指導講評15分鐘。小結、作業佈置2分鐘。

語文《故鄉》的教學設計 篇三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閲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 )蕭索( )bǐ( )夷chī( )笑

愕然( )wǎng( )然zì suī( )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敍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説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閲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説的主題思想。

三、閲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爸爸的背上,不是揹着我,就是馱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着,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隨着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着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裏微笑着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着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着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裏,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着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牀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着我的頭説: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着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檐下襬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着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説: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着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脱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

我心裏像堵着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打開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説説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1974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