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湖心亭看雪》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湖心亭看雪》教學教案新版多篇

湖心亭看雪 篇一

29《湖心亭看雪》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3.體會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4.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1.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情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重點:深入理解本文的寫景特點和閒情雅趣。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課型:賞讀課

教學方法:讀讀,説説,議議。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同學們,杭州西湖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被譽為“人間天堂”,自古以來就有無數文人墨客為它留下了不少傳世佳作。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出哪些?

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隨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賞雪景並體會作者情感。

二、  作者及背景簡介

作者簡介: 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代表作:《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

三、  朗讀課文,疏通文句

1.教師範讀或播放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把握字音及停頓。

注音:崇禎 (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g)    沆(hàng)碭(dàng)   氈(zhān)  更(gèng)有此人    喃喃(nán)

2.學生讀課文,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學生自讀課文,疏通文句。

(2)教師提示下列詞語,學生試譯,幫助學生積累文言詞語。

是日更定:是,這。 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從晚上八算起。定,開始。

餘挐一小舟:撐,劃。

擁毳衣爐火:毳,鳥獸的細毛。毳衣,毛皮衣。

霧凇沆碭: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冰花一片瀰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較這裏的“一”和“湖心亭一點”的“一”的區別。)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還。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下船:等到。

(3)試譯下列文句,突破難點

a、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b、擁毳衣爐火

c、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d、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有兩三粒而已。

e、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f、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學生齊讀課文,加深理解。

(5)請同學試譯課文,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舉手提問或同學討論;如無太多疑問,則請同學試譯段落(可直譯,可意譯),其他同學評價。

四、  整體感知文意

1、本文寫誰做什麼?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課文大意來評價一下嗎?

(張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個“痴人”。)

2、你從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個“痴人”?

(學生討論並明確課文所寫“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獨行

痴景(奇景)(白描): 上下一白     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醉情自然

3、“痴”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五、  合作探究:

1、説説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麼特色?

(本文描寫西湖雪景的文字簡練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簡練單純,不加渲染烘托,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體會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補: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為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線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夠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徵,頗有韻味。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數筆,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

3、白描的例子:  (抽象、概括)

a、《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b、“他留着濃黑的鬍鬚,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的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髮……” ——唐韜《瑣憶》中的魯迅先生

4、渲染的例子: (形象,具體)

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標直漂亮的白樺樹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見奔流似的馬羣,深夜嗥鳴的蒙古狗,我聽見皮鞭滾落在山澗裏的脆響;我想起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紅玉的臉龐,黑玉的眼睛,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羣,帶着松香氣味的煤塊,帶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遠的車鈴,晴天裏馬兒戴着串鈴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讕語,原野上怪誕的風……《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六、  比較閲讀: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1、賞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寫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

2、二文表達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達的情感上,《湖》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七、  結束課文:

《紅樓夢》中有詩云:“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卻言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筆”敍“痴事”,繪“痴景”,抒“痴情”,融敍述、描寫、抒情於一爐,藉以表達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與眾不同的閒情雅趣。

八、  佈置作業:

1、背誦和默寫課文。

2、利用白描手法寫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關“西湖”“冬雪”的詩歌。(附有關詩詞)

板書:                   湖心亭看雪

痴行:大雪獨行

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   一痕、一點、

一芥、兩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樂

痴人就是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醉情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 形象,具體

有感於西湖的詩1、【唐】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陽裏白沙堤。

2、【宋】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睛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

3、【宋】楊萬里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宋】林升  《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有關詠雪的詩

1.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晉,謝道藴《詠雪聯句》;

2.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唐,李白,《行路難》

3.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6.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7.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

8.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宋,王安石,《梅花》

10.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湖心亭看雪 篇二

第28課 湖心亭看雪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能力目標: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教學要點】

重點: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

難點: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教學設想】

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步驟】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着的雪花,凝聚着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着我們,感化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淨、闊大而遼遠——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閲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

【新課探究】

一、作者介紹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着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老師提出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朗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暢,注意音韻鏗鏘。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更(ɡēnɡ)  定 毳(cuì)衣   霧凇(sōnɡ)   沆碭(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讀課文,讀清句讀。

讀清句讀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讀,完全可以藉助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義,把握句意。這樣在重新朗讀時,就能體味出語句的停頓,讀得韻味十足。

3.學生有感情的自讀,並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4.熟讀課文,對照註釋,翻譯並理解課文。

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ná)一小舟,擁毳(cuì)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jiè),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當時連下三天大雪,西湖裏人聲、鳥聲都絕跡了。

這一天,夜深人靜,我僱了一條小船,穿着細毛皮衣,帶着爐火,獨自去西湖裏的湖心亭看雪。霧夜裏霧氣濃重浩茫,天空、濃雲、遠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長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點,以及我的像一根細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個人罷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着毛氈對坐飲酒,一個童子在煮酒,爐上的酒正冒着熱氣。他們見到我非常高興,説:“湖上怎麼還有你這個人?”硬拉着我一同飲酒。我勉強喝了三杯才告別。問他們的姓名,説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

等到下了船,船伕喃喃自語:“不要説您相公痴呆,還有像您一樣痴呆的人呢。”

三、整體感知、討論課文的結構

1.朗誦全文。

2.理清文章線索。

敍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敍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3.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層次結構: 文章首先交待了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 接着就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然後作者將筆峯一轉,敍述了在湖心亭的奇遇。

文章有三個環節: “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4.思考:從文章哪裏可以讀出西湖在張岱心目中的地位?

學生自讀,交流,並在課堂交流過程中解決相關的文言詞語。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獨往湖心亭看雪

——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5.齊讀,感受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複習第一堂課內容,找學生複述內容。

【新課探究】

一、賞析課文。

1.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敍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拏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敍,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2.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

明確,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

(1)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

——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

(2)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透出了由湖心亭觀雪之壯觀景色,前一句“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了隨着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兩三粒”映出了天地之浩瀚。

(3)總結:

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3.本文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閒情雅緻。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生再朗讀體味)

(1)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

(2)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並分析。(獨、喜、痴)

分析: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4.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閒情雅緻。

(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

(強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着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5.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舟子喃喃曰:“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點明主旨。

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痴”字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6.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痴”?(練習一)

是因為相公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在“更定”(晚上八點左右)時分,劃一條小船,“獨往湖心亭看雪”。

為什麼説湖中人比相公更痴?(練習一)

(1)比相公來得早,已經“鋪氈對坐”,正在燒酒;(2)他們見相公後,甚為歡喜,還拉着他同飲;(3)他們是金陵人氏,客居於此,且是十二月,已近年關,仍有此興致湖心把酒賞雪。

7.本文的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説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 “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

第三課時

【導入新課】

文言總結(作業)

【新課探究】

一、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

一白:全白

及下船  及:等到。

餘拏一小舟 拏:撐,劃。

二、詞類活用:

客此:客,客居,作動詞用。

三、一詞多義

一:餘拏一小舟:數量詞,一條;  長堤一痕:數量詞,一道   上下一白:全。

是: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更:是日更定:更gēng,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gèng,還。

白:上下一白:白色      三大白:酒杯

四、比較閲讀

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試將與本文作比較,兩者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有何異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描寫手法 表達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賞,淡淡愁緒

《江雪》 烘托 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後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後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小結】

本文是張岱小品的傳世之作。作者通過追憶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經歷,表現了深摯的隱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戀和感傷的情懷。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靜之後,小舟獨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對酌,臨別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為痴,殊不知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點是文筆簡練,全文不足二百字,卻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體,尤其令人驚歎的是作者對數量詞的錘鍊功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一組合,竟將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甚至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全都傳達出來,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善用對比手法,大與小、冷與熱、孤獨與知己,對比鮮明,有力地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本文通過用淺淡的筆觸描述了山水,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以天涯遇知己的愉悦化解了對故國往事懷戀的淡淡愁緒。

【結構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第一段:交代看雪的時間、地點、天氣狀況

記述賞雪的具體經過

第二段:寫湖心亭的奇遇

【教學實踐與反思】

湖心亭看雪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閲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 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 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2. 賞析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 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説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二、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三、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教學程序

(一)檢查預習

在這一環節中,先檢查學生蒐集到的關於西湖的詩詞,然後進入“西湖名詩大拼盤”,大家共讀描繪西湖名詩句。在“字詞障礙一掃清”這一環節裏,檢查了學生字詞的預習情況。最後“齊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檢查任務。

(二)課文賞析

首先請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讀課前預習提示之後,大家把這一課的目標定為“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這一部分有三個環節組成“敍事初探張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敍事初探張岱情”中,我先讓同學們歸納了一下本文的記敍要素,從整體來感知課文,然後我提了兩個問題,1. 作者晚年寫《陶庵夢憶》,明朝已亡,紀年卻仍用“崇禎”,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2. 本文的題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卻為什麼用近一半的篇幅寫人?第一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在張岱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他為什麼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後的“更定”時分獨自一人去賞雪,他的那種落寞與孤寂無不與此有關。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在暗示我們本文的題目雖為“看雪”,但是實際上作者不單純是在寫景,更是為了抒發一種情。

接着我們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西湖冬景雪亦奇。在這裏我説了這樣一段話:有人説,沒有見過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讀了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夠了。那麼張岱為我們描繪了怎樣一幅奇景呢?請同學們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後明確,共有三句:1.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2.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湖中人兩三粒而已。然後我們對這三句話進行賞析。針對第一句話,我提了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字寫得最傳神,為什麼?學生們很快便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絕”,然後我進一步提示學生:是什麼“絕”了呢?學生回答:是人和鳥的聲音。於是我便趁勢帶領學生回憶了謝道韞在《詠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以及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且指出它們都是從視覺來寫雪,而張岱卻從聽覺上着眼,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都瑟縮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聲的森然寒意。這對於很少下雪的杭州、對於很少見到大雪的張岱而言,難道不是一番奇景嗎?對於第二個句子,我帶領學生分析了“霧凇沆碭”的景緻,這句把大雪蓋地的靜穆與水氣,湖面上雪花水氣茫宕一片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另外作者連用三個“與”字,把天空、雲層、湖水之間渾茫莫辨的壯闊雪景進行了總體描繪。第三句我帶領學生分析了本句量詞使用的特點,讓人覺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緩緩前進,空間正在不斷地位移,這樣既創造出一種夢幻般的朦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過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後,我總結説:我們大家會發現在這樣一個時刻,天地之間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緩緩行進,船槳劃過水面,發出嘩嘩的響聲,一切都是那麼靜謐,極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隱隱露出長堤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好像淡粧的西子在向我們悄然走來,這對於看慣了西湖平日裏車水馬龍、遊人如織的張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嗎?恍惚中,作者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剛才坐得那一葉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覺得天地是那樣的廣大,而人又是那樣的渺小。面對着這樣的奇景,怎能不讓張岱思緒萬千!王國維説: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就讓我們“共賞奇景品雅趣”。

在“共賞奇景品雅趣”中,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表現作者情趣的詞有哪些,經討論明確,分別是“獨”、“喜”和“痴”。在夜深人靜、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寧可披着皮袍、帶着爐火也要一人獨往,不願看見人,也不願被人看見,這在常人的眼中當然是一種痴舉,但這個“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啊!叵料此時此刻卻有兩人鋪氈對坐,“喜”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大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實為作者自己的心聲。經討論,我們認為作者在這裏表現的是一種“孤高自賞”、“落寞孤傲”的情懷。

課文賞析完了,我做了這樣一個小結:一篇短小的小品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像夢一樣的冰雪世界。在這裏,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記敍、寫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渾化無跡,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藝術。大家也許發現,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個字——走進張岱。大家也許覺得張岱很神祕,其實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許就曾經在如潑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澆個透濕也毫不在乎;也許就曾經把自己關進小屋裏,獨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樂;也許就曾經長久地抬頭仰望星空,不為別的,只為感受那份寂靜。在那一刻,甩甩頭,讓所有的煩惱都隨風飄散;在那一刻,你也許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所以,當我們品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張岱離我們並不遙遠,他在穿越時空的隧道,和我們的心靈進行對話,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獨、一同去感受那份靜謐。

小結完之後,在深沉而有些悲愴的音樂聲中,我有感情地朗讀了這篇文章,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三)鞏固拓展

這裏安排了三個環節“體味白描、比較辨析、品讀課文”,白描的手法通過《清明》這首詩再一次得到了體現;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較辨析中,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拓展。最後,全體學生和老師在音樂聲中齊讀《湖心亭看雪》,使課堂氣氛再一次達到高潮,結束了這堂教學。

湖心亭看雪 篇四

師: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説“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説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鋭!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説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痴”。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痴”)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為下文留下伏筆,抓“痴”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為學生深入入文本作了準備。】

師:“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

師:什麼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 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你會在家幹什麼?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裏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為痴。(眾笑)

師:妙!(板書:行痴)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説説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説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着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説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麼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説服我。

(大家彷彿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

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説文中那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麼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麼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後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眾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後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覆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覆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願望啊!(師板書“痴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説不定這後邊還藏着關於“痴人”的祕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迴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説“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説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眾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眾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説“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説“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説“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

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願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願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願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説他痴,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着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裏會説什麼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説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

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透過痴行痴景觸摸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書“痴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説,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痴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湖心亭看雪 篇五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l       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l       品味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

l       學習白描寫作手法

l       理解課文融敍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l       雪後奇景的賞析

l       描寫手法——白描

教學難點 

l       課文在敍事、寫景中抒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二、

三、

四、

五、

冬季最令人高興的莫過於下雪了,那飄揚着的雪花,凝聚着對大地的熱愛,從無垠的天幕灑落,在我們頭頂飛舞,撫摸着我們,感化着我們,讓我們享受熱烈、靜穆、自由。下雪啦,多好!現在就讓我們去盡情的感受吧!(多媒體顯示雪景及西湖雪景)

雪帶給我們的感受?——靜穆、純潔、純淨、闊大而遼遠——(此處選學生談感受)讓我們一起步入明末張岱的世界,去品味。(多媒體出示文章題目)

二、多媒體展示本文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瞭解情況。(多媒體展示、學生口述)

四、齊聲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線索。

敍事是本文的線索,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記敍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明確: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五、既然題目是《看雪》,現在我們就共同來品味張岱眼中的雪世界。請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寫雪景的句子並加以評析。

明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通過聽覺寫景,寫出了大雪後一片靜寂,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一個“絕”字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受上畫出了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辨的景象,寫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移步換景,變換角度,作者又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表現了隨着小舟的緩緩行進,湖中景物依稀辨的景象,同時它們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寫景所用手法為白描,你能否在我們學過的課文中舉出一兩個例子並加以分析。

本段文字寫景,卻又不止於寫景,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蒼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閒情雅緻。此正謂: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學生再朗讀體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現作者此種情懷的詞或句子嗎?並分析。(獨、痴)

六、難道真的無人擁有如此情趣嗎?看來不是,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還有誰有這樣的閒情雅緻。(湖心亭對座飲酒觀雪的兩個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驚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發之於二客,實為作者的心聲,但作者並不説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驚喜,反寫二客,此正所謂“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見作者用筆之巧。(飲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而且連飲三大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悵。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着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約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悵惘!

本文敍事是線索,寫景是重點,抒情是靈魂。作者在描寫的過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寫景、敍事中透露出作者遊湖觀雪的雅趣,顯得悠遠脱俗,卓然獨立。湖、山、人共同構成了極具藝術境界的畫面。

七、鞏固與拓展

1、請同學們觀賞簡筆畫,閉上眼睛,再次感受雪之奇麗。

2、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後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後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3、運用白描手法,描畫一個人。

湖心亭看雪 篇六

教學目標

閲讀課文,反覆誦讀,培養誦讀能力。積累文言詞彙,培養古文的閲讀理解能力。體味文章。寫作手法及語言風格,體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重點本文寫景的白描手法;寫景、抒情、寫人、敍事的關係;教學內容解題。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手法打好基礎。整體感知課文,熟悉內容,抓住重點

詞句進行品味,弄清寫景、抒情、敍事、寫人之間的關係。體會白描手法、人物語言的妙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閲讀,深化理解。課前準備

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閲作者及其作品,對作者、課文有大概的瞭解。可查閲圖書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庫》《明小品三百篇》《歷代小品文精華鑑賞》《明清性靈,J、品》等。預習課文,疏通文義,瞭解課文內容,發現並提出問題。

教學沒計

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課文《詠雪》,謝道韞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成為詠雪的佳句,謝道韞因此被譽為“詠絮之才”。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明末張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閲讀課文,動腦思考,看看張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寫雪的。檢查預習

同學交流資料,彙集所提問題。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紹作者,瞭解作者。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來,均為顯宦。他早年過着精舍駿馬,鮮衣美食,鬥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遊山水,通曉音樂戲劇,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後,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從事著述。著有《石匱書》《史闕》《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yuan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憶個人經歷的生活瑣事。同時也是對晚明社會文化風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現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描寫細膩生動,風格流麗清新,極富詩情畫意。在晚明小品中獨樹一幟(《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3頁)。文體:《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體感知: a.朗讀課文,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反覆誦讀,力求成誦。 b.解析下列詞語,疏通文義。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霧凇沆碭上下一白 酒爐正沸焉得強飲客居痴(解釋略)

■品味句子,研究問題。注意文章寫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問題一:記敍看雪的背景、時間、天氣有何作用?

本文開篇敍事,交代看雪的時間及背景,“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樸實的記敍,交代了一個不尋常的人。寫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都是突出“獨,,字。‘‘獨”,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心態與情趣。

問題二:找出寫景的句子並體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寫景使用了什麼手法?有什麼特點?

一切景語皆情語,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寫景有兩句,先從大處落筆,“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描寫雪後西湖全景,設造了靜寂、空曠、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筆眼前,寫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進行對比,渲染了“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一種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近遠、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問題三:文章後半部分近一半筆墨寫人,對此,你有何看法?最後用舟子的話作結,有何意義?

文章的標題是“湖心亭看雪”,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定勢思維:看雪就是寫雪景,但這篇文章卻用了近一半的篇幅來寫人,寫奇遇,寫飲酒,抒感慨,豐富了文章內涵。繪景寫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更具魅力。張岱的文章寫景,同時也寫觀賞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點睛之筆,往往在此。結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話“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到湖心亭賞雪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與讚賞,不僅如此,還包括了對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與讚賞。

問題四: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説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此處不展開,見教材分析)。

問題五:從小品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本文是張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參閲問題研究,不展開)。

■拓展閲讀,深化理解課文。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齋

張岱

不二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牆西稍空,臘梅補之。但有綠天,暑氣不到。後牆高於柵,方竹數竿,瀟瀟灑灑,鄭子昭“滿耳秋聲”橫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視之,晶沁如玻璃、雲母,坐者恆在清涼世界。圖書四壁,充棟連牆,鼎彝尊,不移而具,餘於左設石牀竹几,幃之紗幕,以障蚊虻,綠暗侵紗,照面成碧。

夏日,建蘭,茉莉薌澤侵入,沁入衣裾。重陽前後,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層,高下列之,顏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則梧落葉,臘梅開,暖日曬窗,紅爐()毛氍(毛毯)。以崑山石種水仙列階趾。春時,四壁下皆山蘭,柵前芍藥半畝,多有異木。

餘解衣盤礴,寒暑未曾輕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夢憶》)

評析:不二齋,思之如在隔世,卻又如此清晰地呈現於眼前,可見作者對它用情之深。作者懷念故國,思戀逝去的生活,卻隱而不表,只以清淡筆墨細緻地敍寫書齋內外之景及四時之情趣,而恰在此字裏行間,那種情緒隱隱流露。結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筆,實如重錘一擊,作者的感傷情緒全於此噴發出來。尋夢,尋夢!過去的生活如夢中,如畫中,飄然而逝,現而有隱,作者只有靠“夢憶”來尋求心靈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歎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華》第585頁)

■完成課後作業二

閲讀柳宗元的《江雪》,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略)

《湖心亭看雪》教學教案 篇七

教材分析:

這是張岱的代表作,出自回憶錄《陶庵夢憶》,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對故國往事的懷戀都是以淺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以從中窺知一二。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敍事的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學情分析: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查閲有關作者資料,預習課文。

老師準備:錄音機

教法與學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一)導語:我們剛剛領略了錢塘潮的雄奇壯麗,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夢縈魂牽,在西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讓我們隨着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預習:

1、指2-3名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交流有關張岱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同學們有感情朗讀課文。

2、誦讀指導:首先要讀清楚,一要句讀分明,二要節奏合理;其次要抑揚頓挫,讀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暢自然,一語句要流利,二是音韻鏗鏘;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切忌“硬背。

3、學生利用工具書,自己試着理解課文。

三、精讀課文,深入研究。

1、學生分組學習。

(1)語詞破譯組:負責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2、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詞語: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定,完了,結束。 拿:撐,劃。 擁:圍裹。 毳(cuì)衣:細毛皮衣。 霧凇(sōng)沆(hàng)碭(dàng):冰花一片瀰漫。霧凇:水氣凝成的'冰花。沆碭:白氣瀰漫的樣子。一白:全白。 長堤一痕:形容西湖長堤在雪中只隱隱露出一道痕跡。痕:指斑跡,跡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 更(gèng):還。 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動詞用。 及:等到。 舟子:船伕。 者:……的人。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提示: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脱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裏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提示: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F、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①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②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a.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b.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感情上的異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在描寫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在表達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緒,《江雪》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感。 c.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敍事、抒情的關係的?敍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

把《酒泉子》改寫成一篇記敍文。

六、課堂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態度。

七、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一 。 2、預習下一課30課。

八、板書設計:

湖心亭看雪

張岱

賞雪經過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 篇八

師:關於西湖的詩句,同學們能背誦多少?

(生興致勃勃背誦“孤山寺北賈亭西”,背誦“水光瀲灩晴方好”)

師:是啊,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和張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點評:三言兩語的導入,留下了懸念】

師:請一位同學朗誦全文,同學們仔細聽,粗步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生陳熙之讀,很有感情,師生簡評。)

師:再請一位同學讀一遍。這次朗讀的要求高了一點兒: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個頗嚴重的前後矛盾的錯誤,請你把它找出來。(生驚詫好奇)

(一同學舉手要求讀,也還不錯。)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文中開頭是説“獨往湖心亭”,應該是一個人,可是後文又出現了一個舟子在説話。

生:還不僅有舟子呢,前文還説“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這幾處都是矛盾的。

師:同學們好敏鋭!名篇名作怎麼可以前後矛盾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和張岱商量一下讓他改改?

生:我建議先不急,等咱們深入鑽研了課文再作定奪,説不定這其中另有奧妙呢!

(大部分同學表示同意)

師:來,我們一起來再齊誦一遍,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個詞語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張岱的形象,請你找出來。

(生齊讀,老師適時多次幽默提醒:沒有陳熙之讀得好。學生會意,迅速主動調整。)

生:老師,我找出來了,這個字是“痴”。

(學生紛紛表示贊成,老師板書“痴”)

【點評:三次朗讀,次次要求不一樣,抓矛盾是為下文留下伏筆,抓“痴”是抓全文切入點。三次朗讀為學生深入入文本作了準備。】

師:“痴”用通俗的話怎麼講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為舉止不同常人。

師:對,這個張岱啊,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讀兩遍,咱們討論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現出特別的呆氣了。

(生自由朗讀,討論,紛紛舉手。)

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時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議!

生:還自稱是一個人駕船去的,膽子可真大。(眾笑)

生:還不是一個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鳥聲俱絕”的時候去的。

師:你把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誇張地讀一遍。

(生動情讀,有意識地誇大處理了“大”字和“絕”字,師生頷首。)

師:想想,三天大雪之後的情景?

師:什麼聲音都沒有。

師:用一個成語表達如何?

生(想了想):萬籟俱寂。

師:這是從哪個感覺器官來描寫的?

生:聽覺。

師:能從其他角度來寫嗎?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氣,到空中馬上就被凝固了,耳邊是呼呼的風聲,空氣都是冰涼的。

師:想象得還可以。也能用一成語來表達嗎?

生:天寒地凍。

師:好。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你會在家幹什麼?

生:烤火。

生:縮在被窩裏看書睡覺。

生:喝熱茶熱咖啡聊天。

師:可是張岱,居然在這樣天寒地凍的天氣裏凌晨時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異”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為痴。(眾笑)

師:妙!(板書:行痴)

生:還有老師,你看張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覺得也挺異的。

師:你有感情地讀一遍,説説異在哪兒?

(生讀,還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説不出來)

師:來,咱們一起讀這兩句,細細體會一下。

(生讀,搖頭晃腦的,有些韻味兒)

生:這幅圖嘛,反正就是覺得很不一樣,一會兒大一會兒小的。(眾笑)

師:不着急,我來幫你。老師覺得呀,這一句問題也挺多的。你看“天與雲與山與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説要惜墨如金嗎?一連用了四個“與”,我看一個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師。

師:為什麼不行?你看我讀。

(師去掉四個“與”,很認真地讀了)

生:效果不對了。

師:哪點不對,你得説服我。

(大家彷彿表達不出來一樣)

師:那我們對比讀一讀。先去掉“與”讀一遍,然後再把原文讀一遍。

(生對比讀了一遍)

生:哦,老師,我感覺出來了,這四個“與”並不多餘,它讓“天、雲、山、水”四個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們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個“與”字就造成了一種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有這四個“與”,後文的“上下一白”才顯得更有氣勢。

師:好樣的,有眼光!來,咱們讀出天地蒼茫的景象。

(生拖長音調讀,搖頭晃腦,韻味兒十足)

師:還有一個地方,老師不解啊。你説文中那些量詞怎麼這麼怪啊?明明應該是這樣的嘛: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餘舟一艘,湖中人兩三個而已。

生:不好,顯得好大喲!

師:大有什麼不好嗎?看得更清楚有什麼不好嗎?

生:前面的大和後面的小形成鮮明對比,這樣才“異”嘛!(眾笑)

師:哼,不僅是量詞有問題,我還覺得順序也有問題呢,如果我來寫就這樣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個、餘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長堤一條”,你看,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

生:不好,味道全沒有了。

師: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進蒼茫宇宙的那種味道。

師(驚喜的):漂亮!咱們讀讀最後一句,把那個“而已”的味道讀出來。

(生反覆讀“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反覆指導“而已”的讀法)

師:感覺到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嗎?

生:景啊,人啊,不過是這滄海一粟罷了,在蒼茫天地中,他們都似有似無,“天人合一”了!

(師生驚喜,熱烈鼓掌)

師:哦,這同學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原來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為有個“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願望啊!(師板書“痴景”)

【點評:一翻虛擬假設性的對話,一步步引導學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讀得細膩讀得豐滿,讀出了內涵讀出了妙處。】

生:老師,如此安靜的環境,後文突然又寫喝酒聊天什麼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壞了?

師:問得好。説不定這後邊還藏着關於“痴人”的祕密呢!咱們先到對話中去找。來,請一同學讀讀“大喜”一句。

(一生起,讀得迴腸蕩氣,神態語氣俱佳)

師:客説“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種人,咱們用文言文説出來。

生:湖中焉得有此雅興之人。

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眾笑)

師:如果張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眾大笑)

生(抱拳鞠躬):幸會幸會!(眾笑)

師: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師有一疑問啊:飲酒之前不問姓氏,飲酒之後才問;問卻避而不答姓氏,只説“是金陵人,客此”,然後不留地址,不留電話不留e-mail,這段奇遇,是不是張岱處理得太草率了。(眾笑)

生:應該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説“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還珠格格》中的一個細節,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現時,爾康他們問他姓名,他不答,只説“一簫一劍走天涯”。(眾笑)

師:這樣看來,張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啊?

生:他不願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

生:他只願融入自然中,和自然為友,而不願進入世俗的生活。

師:我們現在來看最初我們發現的那個矛盾,是張岱數不清楚人數嗎?是張岱一不小心犯了一個可笑的錯誤嗎?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誤,根本就是因為他“眼中無人”,知音尚且不顧,何況舟子。(生鼓掌)

師:那他的眼中只有什麼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屬於自然的。

師:哦,同學們一點撥,老師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視世俗世界而不顧,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獨,這其中會不會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舟子説他痴,他會辯解嗎?

生:不會。

師:為何?

生:舟子沒有文化,不可能懂他。

師:當時他會是怎樣的表現?

生:他一言不發,搖着頭,臉上有一絲琢磨不透的微笑。

生:他一臉端莊而嚴肅,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獨立,一言不發。(生鼓掌)

師:此時此刻,他心裏會説什麼呢?

(生蹙眉思考)

師:開始上課時,老師説張岱心中有寒冰,同學們,找找這個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個詞語,還有註釋一。

(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豈可因那繁華紅塵忘記故國?

生:他想:我無力改變這天下,那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來度過餘生罷。

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張岱,絕不媚俗失節,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佩服你們。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終於透過痴行痴景觸摸到了並且走進了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書“痴心”)中國歷史上,有多少這樣的古代文人啊,他們在現實中被壓彎了腰,他們在現實中透不過氣來了,於是,他們只有在大自然中來伸一伸他們要被壓垮了的腰桿,在大自然中來深深地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他們寧願自己是山是水是樹是花是草是一朵雲是一片冰。他們不僅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之山水。他們在這片山水中來尋找心靈的歸依,尋找心智的獨一。同學們,正如那位同學所説,雪是其節,冰是其志,蒼茫天地是其歸宿,凝寒獨立是其人格。讓我們回顧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

(師生齊誦《江雪》)

師:同學們,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有一名詩,送給大家,你們再細細去品張岱之痴吧:

滿紙荒唐言,

一把心酸淚。

都言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在動情的朗讀中結束全文)

【點評:巧設情景,讓學生過了一把應用文言文的癮。痕跡不露的引導、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點睛都讓人感覺酣暢淋漓。】

【教學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無窮:短文長教,簡文豐教真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這份美好,誕生於以下“突破”。

以“讀”突破。從最開始的全文朗讀到重點句子的品味讀,“讀”是整堂課的主線。在讀中尋找疑問,在讀中解決疑點,在讀中體會心情,在讀中豐滿人物。“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讀”中自有山重水複疑無路,“讀”中自會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出了興趣,讀出了韻味兒,讀出了精神,讀出了靈魂。“讀”是主旋律,“讀”也成了文言課堂最大的亮點。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語概括和想象不用説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讀方法的設計頗費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讀”的基礎上有所深化,從而推動課堂教學,又掀起學生的第二輪的學習興趣呢?因地制宜應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錯。學生用得興高采烈,老師導得輕鬆自如。“讀”中“用”,“用”中“讀”,既“讀”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學習,成了一種有趣的嘗試。這樣的課堂,怎麼可能不風起雲湧呢?

感到不滿足的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有好些處還開始於老師預先設計好的的“導”,如果能徹底地實現課堂思維從學生始,那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屬於學生的啊!

【課例點評】

文言文到底該如何教?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焦點。通過王君老師的《湖心亭看雪》,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 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語言上幾無難點,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卻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課教師要作的是引導學生走進一類特殊的知識分子的心靈世界,感受一種別樣的審美情趣和人生抉擇。

第二, 本文的一大亮點是老師的引導很到位。教師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之一,課堂上沒有教師的作為,就是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本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學生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的“導”顯得十分重要。課堂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誘導學生在討論中提升層次和境界。幾個設疑,深入淺出,非常圓滿地突破了難點,解決了問題, “得來全不費功夫”,顯出了王老師駕馭教材的功底。

第三, 教師重視學生的探究性閲讀,並善於運用閲讀期待來推進學生的探究性閲讀。例王君老師的導入:“同學們,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温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讓我們走進張岱的《湖心亭看雪》。”這裏故意設置一個懸念,讓學生進入閲讀期待,產生閲讀文本的願望,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情緒調動了起來。實錄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整個閲讀教學就是在不斷地解決舊的閲讀期待和產生新的閲讀期待的過程中完成的,而解決閲讀期待的過程就是探究的過程。

第四, 就學習文言文而言,朗讀毫無疑問地應該也必須成為解讀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鑰匙。在這個方面王君老師做得很好。整個教學的三個板塊都是由“讀”引領的。圍繞着解讀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師採取了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內核。這其中有想象性朗讀,有虛擬性朗讀,有創造性朗讀;有集體讀,有個人讀、自由讀;有朗讀,還有誦讀,整個教學過程的推進和難點的突破都是以“讀”為載體完成的。從這個教例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應用靈活恰當,朗讀完全是有能力承擔起解讀文言的重擔的。

第五, 文言文和現代文的教學並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為同為語言教學,它們之間在許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對話互為啟示的。在王君老師的這一教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尋找巧妙切入點作為主問題提挈全課,設置非常之問激活學生思維,以聯想想象拓展學生情感張力,以多樣朗讀搭建理解橋樑,點題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餘音繞樑。文言文教學和現代文教學心心相印,相得益彰。

因為品讀細膩,所以整堂課情趣盎然,讓人回味的地方頗多。

這堂課不足的是教師沒有注意把問題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結合起來,沒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同學生一道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而生成問題,提高他們探究質疑的水平。 (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方鳴)

《湖心亭看雪》教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些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及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作者寫景和敍事的技巧。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麗風光吸引着人們,文人墨客為他夢縈魂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這些詩句:

這些分別是描寫西湖的春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們就隨張岱去領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懷。

走進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請大家聽讀課文,注意字音和停頓。

2、請大家熟讀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詞。

3、2生朗讀課文,字義理解

4、對照課文註釋,同學間相互幫助,用現代文翻譯全文,有難點的地方做好記號。

5、訂正難點

6、抽點翻譯。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請找出描寫西湖雪景的句子。

1、這種景色給你什麼樣的感受?{讀出蒼芒靜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時的心境也猶如此景}

2、如果換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個,有什麼不同?

3、這段景物寫法上有何特點。(用繪畫的手法寥寥幾筆就勾畫出景物特徵,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園,多與少,大與小 動與靜簡潔概括。表現出悠遠脱俗,蒼茫靜寂的情味。)

4.理解白描,並辨別例句。

5.背誦

四、析人物

天寒地凍之日卻心懷雅興,前往西湖賞雪景之人絕非常人,用文中一個字概括,哪個字?【痴】

1.痴在何處?請出文中找出相關語句。

痴在行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寫法特點(聽覺)

痴在情感 【獨】(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隨同前往,為何還説是獨往湖心亭)

2.作者已夠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兩位痴人相見會是何種情形呢?

根據課文最後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擬表演。

師小結:從你們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鄉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和別曾相識的坦蕩,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離別的傷感。

3.我要採訪你們了,既然知音難覓,為何不互留聯繫地址姓名,不進一步瞭解身份官職,只是説“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靈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這也是他們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現。

4.不知有一點我們同學們注意沒有,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是清朝,而開頭時間依然以明朝的崇禎年號記錄時間。有何深意?(文章瀰漫一種淡淡愁緒,對故國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總結

這節課我們欣賞了清淡雅緻西湖雪景,瞭解了蒼勁大氣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懷。可謂“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學會讓景物含情。

六、背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le56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