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教案分析(整理16篇)

教案分析(整理1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教案分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案分析》相關的範文。

教案分析(整理16篇)

篇一:《再別康橋》教案分析

《再別康橋》教案分析

《再別康橋》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着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麼?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於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為: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鑑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鑑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學生對鑑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鑑賞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鑑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鑑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鑑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新課後,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美在哪裏?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裏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麼?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藴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悦中。

這節課結束了,但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那純美而又憂傷的旋律與情感感染了每一個人。

【案例後記】

《再別康橋》是説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鑑賞活動始終置於“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鑑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篇二:《磁場》教案分析

《磁場》教案分析

《磁場》一節內容包括四個部分:建立磁場概念,認識磁場方向;研究磁場的描述──磁感應線;磁的應用和防護;地磁場。重點是研究磁場的描述──磁感應線,難點是建立磁場、磁感應線的概念。

通過“球場”“劇場”引出“磁場”的説法後,難點是建立磁場的概念──磁場的物質性,其關鍵是使學生認識到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要靠物質來傳遞。手藉助小棒使物體運動,對比磁鐵對不與它接觸的小磁針發生力的作用,指出這種“超距”作用的實質就是磁體的周圍存在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物質──磁場,正是它的存在,傳遞了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磁場的概念。通過磁場中各處小磁針靜止時指向不同,説明小磁針在磁場中各處受力方向不同,從而認識磁場方向,一般來説,學生還是能接受的。

通過鐵屑在磁場中的分佈情況,同學們看到鐵屑分佈有一定的規則,且疏密不同,越靠近磁極,鐵屑越密。為了形象地描述磁場,引進描述磁場強弱和方向的假想曲線──磁感應線,規定磁感應線的方向。磁場中某點的方向與通過該點的磁感應線的切線方向相同,指出也即小磁針北極在該點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簡要提示磁感應線的密疏可以大致表示磁場的強弱,磁感應線越密,該處磁場越強。

磁感應線的畫法,又是同學們的一個難題,其關鍵是:⑴熟悉各種磁場(條形磁鐵,蹄形磁鐵,同名磁極,異名磁極)磁感應線分佈情況;⑵記住磁感應線的方向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南極;⑶明確小磁針在磁場中靜止時,北極指的方向就是這一點的磁場方向,也是磁感應線在這一點的切線方向;⑷反覆作圖練習。

應該指出,磁感應線是假想的曲線,是為了研究磁場的性質而引入的,實際上在磁場中並不存在。這種用假想的辦法引進的“線”或“模型”是研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同學們應該記住並學會這種研究方法。

磁的應用及防護使學生了解磁對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及“磁屏蔽”原理,以便將來更好的利用“磁”。

地磁場教學使學生了解地磁場及磁偏角的概念,明白“指南針”的原理。值得重視的是,用沈括發現磁偏角的事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更加認真刻苦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振興中華,造福人類。

為了達成本節課教學目標,採用“觀察、實驗、討論、閲讀”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從具體的實驗中建立抽象的概念,進一步理解其物理意義;從而使學生提高觀察、實驗能力,提高思維、分析能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丹陽市第二屆教學節

篇三:《磁場》教案分析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目標:

1.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2.知道磁場具有方向性

3.知道磁感應線

4.常識性瞭解磁的應用和防護

5.常識性瞭解地磁場

㈡、德育目標:

通過沈括發現“磁偏角”的事實,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㈢、能力目標:

通過教學,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發現問題的能力。

㈣、教學重點:磁場的描述方法──磁感應線

教學難點:建立磁場、磁感應線概念

二、教學方法:觀察、實驗、閲讀、討論

三、教具:小磁針、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磁場演示器、紙板、塑料板、薄木板、鋁皮、薄鐵皮、回形針、細線、細木棒、木塊(若干)、掛圖、地球儀、投影儀及投影片、放像機

四、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我們把籃球(足球、排球)活動的區域稱為“球場”,觀看戲劇的地方稱為“劇場”,磁體周圍的空間呢?就稱作“磁場”。磁場有什麼性質,怎樣來描述它,這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6.2磁場”

㈡、新課教學:

1、磁場

師:請同學們觀察一個實驗:手靠近但不接解木塊,用力推木塊;手通過小棒抵住木塊,用力推木塊。

問:同學們看到什麼?

生:手不接觸木塊,雖然用力,木塊不動;手通過木棒接觸木塊,用力後木塊運動了。

問:木棒起到什麼作用?

生:木棒起到傳遞力的作用。

師:顯然,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要依靠物質來傳遞,我們來看圖6--12實驗。

問:同學們看到什麼?

生:只有條形磁鐵能使小磁針發生轉動。

問:條形磁鐵使小磁針發生轉動,説明條形磁鐵對小磁針有力的作用,但條形磁鐵沒有接觸小磁針,説明條形磁鐵周圍空間存在什麼?

生:條形磁鐵周圍存在着傳遞磁極間相互作用力的物質。

問:你看到這種物質了嗎?

生:沒有

師:很好。磁體周圍存在着能傳遞磁極間相互作用的物質,這種看不見、摸不着的特殊物質,叫做磁場。這種物質雖然看不見、摸不着,但我們通過實驗,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它具有物質的基本屬性。

〖投影片顯示〗:一、磁場:磁體周圍存在的能傳遞磁極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叫磁場。

2、磁場的方向:

師:我們再做一個實驗[圖6─13]

問:同學們看到什麼現象?

生:小磁針靜止時,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放到條形磁鐵的磁場中,發生轉動,靜止時,指向不同,取走條形磁鐵,小磁針恢復原來的指向。

問:在條形磁鐵的磁場中,各處小磁針指向不同,説明什麼?

生:説明各處小磁針受到的條形磁鐵的磁場作用力方向不同。

師:這説明磁場是有方向的,我們把小磁針在磁場中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規定為這一點的磁場方向。

〖投影片顯示〗:二、磁場的方向:小磁針在磁場中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規定為這一點的磁場方向。

3、磁場的描述──磁感應線

師:我們再做一個實驗,投影片顯示圖6─14實驗

問:同學們觀察到什麼?

生:鐵屑在磁場中有規則的排列,兩磁極附近的鐵屑較密,其它地方分佈較疏。

師:為什麼可以用鐵屑代替小磁針,研究磁場的分佈情況。

生:鐵屑在磁場中被磁化,相當於小磁針,較敲玻璃板,可以根據受力情況進行自由移動,所以,可以用鐵屑代替小磁針。

師:為了形象地表示磁場,仿照鐵屑的分佈,畫出一條條帶有箭頭的曲線,這些曲線叫做磁感應線。(教師板畫條形磁鐵磁感應線)

〖投影后顯示〗:三、磁場的描述──磁感應線

⑴、磁感應線:磁場中畫出的一條條帶有箭頭的曲線。

⑵、磁場用磁感應線描述

⑶、磁感應線是有方向的,磁體外面的磁感應線是從它的北極出來,回到它的南極。

⑷、磁場的方向即經過該點的磁感應線的切線方向。(也即小磁針放在該點,靜止時北極所指的方向)

⑸、磁感應線的密疏表示磁場的強弱(瞭解)。

⑹、磁感應線是描述磁場的假想的曲線。

師:利用假想的曲線或假想的模型,或提出假説,研究物理問題,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同學們應該學會這種研究方法。

4、磁的應用和防護

〖投影片顯示〗:四、磁的應用和防護

師:打開放像機外殼,讓學生觀察裏面的構造,簡單介紹磁的應用,出示磁懸浮列車掛圖,進一步瞭解磁的應用。

師:磁的應用顯示了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大意義,但有時又要對磁進行防護。例如:普通手錶,就不能靠近強磁鐵,否則它的功能更受到破壞,但防磁手錶(出示實物)就可避免這種情況,這是為什麼呢?請同學們閲讀P55[實驗與思考],再觀察圖6--16實驗,演示圖6--16實驗。

師:觀察到什麼現象

生:當紙片、塑料片、薄木板、鋁片插入磁鐵和回形針之間時,回形針照樣受到磁鐵的吸引力,當鐵片插入時,回形針受不到磁鐵的吸引而掉在桌面上。

師:這説明什麼問題?

生:磁場能穿過紙片,塑料片、薄木片,但不能穿過鐵皮。(提示後領悟)鐵磁性物質有屏蔽磁場的作用。

師:很好,防磁手錶就是根據這種原理製成的。請同學們舉出日常生產生活中磁的應用及防護實例。

5、地磁場

師:請同學們閲讀P55《地磁場》,並回答下列問題。

〖投影片顯示〗:⑴能自由轉動的小磁針靜止時,為什麼能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⑵地磁極與地理兩極有怎樣的關係?

⑶什麼叫磁偏角,世界上是誰第一個發現的?

生:⑴地球周圍存在磁場叫地磁場,靜止的小磁針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是因為受到地磁場的作用。

⑵根據小磁針指向,地理北極應是地磁南極,地理南極應是地磁北極,二者不重合。

⑶水平放置的小磁針的指向跟地球子午線的夾角叫磁偏角,是我國宋代學者沈括第一個發現這種事實。

師:出示地球儀對地磁場進行小結。

〖出示投影片〗:地磁場

⑴地磁場:地球周圍存在的磁場。地理南(北)極──地磁北(南)極。

⑵磁偏角:平放置的小磁針指向與地球子午線的夾角。

〖出示“指南針”並説明使用方法〗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希望同學們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

6、小結:

〖投影片顯示〗:教學目標

⑴知道磁體周圍存在磁場

⑵知道磁場具有方向性

⑶知道磁感應線

⑷常識地瞭解磁的應用與防護

⑸常識地瞭解地磁場

㈢、目標檢測──學生練習──矯正

⑴關於磁感應線的説法,下面哪種是正確的?()

A.磁場是由磁感應線組成的

B.磁體周圍的磁感應線是從N極出來,回到磁體的S極。

C.磁體周圍的磁感應線是從S極出來,回到磁體的N極

D.磁感應線只有曲的,沒有直的答案:(B)

⑵試説明磁感應線走向跟磁場方向的主要區別?

答:磁感應線走向是整體概念,磁體周圍的磁感應線從N極出來,回到S極。磁場方向是磁針在某點時北極所指的方向,即通過該點的磁感應線的切線方向。(舉例證明)

⑶演示課本圖6--19實驗,畫出相應的磁感應線。

⑷磁鐵傍小磁針靜止時所指方向為圖示,根據所示各種情況畫出它們的磁感應線方向,並標出N、S極(小磁針塗黑一端為N極)。

㈣、作業:

1、P56頁.第1題、第2題

2、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南、北方向

3、指導用書P70頁&qu

篇四:《假如》教學教案分析

《假如》教學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會認6個生字,規範書寫8個漢字。

3、能展開個性化的閲讀,體會作者關愛自然、關心他人的情感,並能拓展課文內容,有創意地表達自己內心的美好願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神筆馬良的故事嗎?知道那枝神筆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嗎?

學生簡單講述。

2、師:是啊!馬良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神筆,為窮人做了很多好事,實現了他心中的願望。你們想擁有這樣的神筆嗎?

3、師: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擁有馬良的神筆,因為她想用馬良的神筆做許多許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願寫成了一首詩,想聽嗎?

今天,我們就學習23課。

板書課題,齊讀。

二、初讀感知

1、師:請同學們聽配樂朗誦,比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

2、師:聽完朗誦,你有什麼感受?

指名答。

3、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一找小作者用神筆畫了些什麼?

生自由讀課文。

指名答。

三、識記生字

1、師:你喜歡這篇課文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課文讀通順,並畫出生字。

2、四人小組自學生字:

⑴ 讀一讀,相互提醒易錯的生字。

⑵ 想辦法記住這些字。

3、彙報交流:

⑴ 抽讀卡片,檢查自學。

⑵ 提出難記生字。

⑶ 學生針對難記生字,談個性化識記方法。

⑷ 在語言環境中鞏固生字:

師:同學們,如果我把這些生字放在句子中你還能認識嗎?(出示句子)

①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窗前的小樹畫一個紅紅的太陽。

② 讓小樹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長,不會在寒冷的北風裏縮着身子,輕輕歎息。

③ 鳥媽媽再也不用到遙遠的地方去尋食,讓小鳥呆在家裏苦苦等待,餓得哭泣。

④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一定給不幸的朋友西西畫一雙好腿,還huán 他一個健康的身體.

⑤ 他再也不會只坐在屋裏望着窗外的小樹和飛燕,而是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

⑸ 指名讀。

三、細讀感悟

1、學習第一小節:

⑴ 指名讀第一小節,讀完後學生評價。

⑵ 指導停頓。

師:今天咱們學的是一首小詩,和課文不一樣,要能讀出音樂美、節奏感。比如,第一行後雖沒標點,但也要稍稍停頓。

⑶ 自己練習,體會。

⑷ 理解內容,指導感情。

師:感覺一下小作者畫了一個什麼樣的太陽?為什麼畫這樣一個太陽?

請大家閉上眼睛聽敍述:冬天到來了,寒冷的北風呼呼地颳着,一棵小樹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凍得瑟瑟發抖。正在這時,天空出現一輪紅紅的太陽,温暖的陽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樹不冷了,在陽光下快活地成長。

如果你是這棵小樹,你會對小作者説些什麼?

生想象,回答。

師:你覺得這一小節應該讀出什麼樣的感情?

提示:興奮。

⑸ 試着練練。

⑹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

2、學習第二小節:

⑴ 指名讀,評價。

⑵ 師:小鳥在苦苦等待什麼?鳥媽媽飛呀飛,會飛到哪些遙遠的地方呢?

引導學生在想象説話中理解遙遠的意思。

⑶ 師:鳥媽媽為了給小鳥尋食,多麼辛苦,而小鳥呆在家裏,苦苦等待,餓的哭泣,此刻,小鳥最需要的是什麼?

生答,穀粒、米飯、面碎等。

⑷ 師:善良的小女孩用馬良的神筆給小鳥畫──

生:穀粒。

師:有了小女孩畫的穀粒,小鳥吃的飽飽的,再也不捱餓,無憂無慮的生活,小女孩和我們的心情怎樣?

生:高興、喜悦

⑸ 男女生比賽有感情的朗讀。

3、學習第三小節:

⑴ 指名讀,評價。

⑵ 師: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一下沒有一雙好腿給西西的生活帶來多少不便、痛苦?

引導學生在想象説話中感悟不幸一詞。

⑶ 師:此時,西西如果來到我們面前,你想對不幸的西西説什麼?

學生想象、説話。

⑷ 師:西西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為有許多像小作者那樣善良的人在關心她。我們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來,和我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戲、在球場上玩球、在

指名説。

⑸ 師:這時的西西是多麼開心,我們也一樣開心,讓我們把真誠的祝福送給西西。

指名讀,師生評議。

四、總結

師:小作者極其渴望有枝神筆,但卻不是給自己畫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可見她是一個多麼善良、多麼有愛心的孩子呀!

小結:前面我們學過這樣一句話:人人獻出一點愛,人間永遠是春天。讓我們獻出自己的愛心,讓世界變得更温暖吧!

第二課時

一、指導背誦

1、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假如》這首小詩,誰願意再來給大家讀一讀?

指名分段讀,評價。

2、師:小女孩真是個有愛心的孩子。她不但給窗前的小樹畫了個紅紅的太陽,給樹上的小鳥畫了許多好吃的穀粒,還給西西畫了一雙好腿。這三個願望多美好啊。你最喜歡哪個願望就背下來好嗎?

學生自由背誦。

師:誰來背給大家聽?

指名背誦,每個願望請一名學生背誦。

二、深入探究

1、師:小女孩的願望只有這三個嗎?你從哪裏讀出來的?

引導感悟文末的省略號。

2、師: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神筆嗎?小女孩的願望能不能實現呢?

指名答。

師:是啊,生活中沒有那樣的神筆,小女孩的願望也不一定實現,所以小女孩説──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們都有如馬良一樣的愛心,這是最可貴的。讓我們齊讀全文,一同來享受小女孩帶給我們的美好。

師生齊讀。

三、拓展想象

1、師:一個有愛心的人,隨時隨地都會想着去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想拿它來實現什麼願望呢?

學生自由想象説出自己的願望。

2、師:大家説得真好,我相信你們會畫得更好對嗎?請你用小畫筆把你們的美好願望畫出來,能寫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書上的格式寫一寫。

3、師:你畫的什麼?能介紹給我們大家嗎?

抽學生上台展示。

四、指導書寫

1、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寫一寫,指導書寫。

重點提示:

哭:兩個口大小要適中,不要漏寫最後一筆點。

雙:左邊的又寫得稍窄些,捺變點。

食:上面的人寫得舒展些,最後一筆是點。

操:右上方的三個口要寫得扁而小,不要超過橫中線。

2、學生書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3、展示學生作品,評析。

【板書設計】

畫太陽 讓小樹成長

假如 畫穀粒 讓小鳥吃飽

(有神筆) 畫好腿 讓西西奔跑

篇五:《玩具店》分析教案

《玩具店》分析教案

情況描述一:

現在,孩子們在玩玩具也不像開始那麼亂了。但是在玩的時候活動室裏還是比較吵鬧。拼搭時,總愛把自己喜歡的積木顏色挑出來,放在自己面前堆成一座“小山”。有搶積木的情況出現。玩一會,就坐不住了。開始離開位置在活動室裏跑來跑去。

情況分析:

1、孩子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想説什麼就大聲的説出來,考慮到這樣會影響別人不。

2、孩子們的佔有慾比較強,喜歡什麼就要得到,還不願意讓別人拿,所以才會出現搶積木或者把自己要的小積木堆成“小山”的情況。

3、孩子在玩積木或插塑的時候,沒有目的性,搭了一會自然就覺得沒意思了,離開位置也是正常的。

4、孩子還沒有具體的規則意識,所以才會出現以上的情況。

措施:

1、開展了“堆積木”這個小分題,使孩子進一部認識了積木的`特徵和玩法。通過活動,孩子們能象徵性的搭建一些自己想搭建的東西了。對積木的興趣也增加了不少。

2、在幼兒玩積木之前,説説如果自己想要的積木在別人的“小山”裏,你該怎麼做? 你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搶一堆積木放在面前好嗎?為什麼? 你覺得幼兒園的積木該怎麼樣玩?放中間大家一起玩?還是每個小朋友搶一把在自己面前玩?你覺得哪種玩法更方便自己搭積木,並保護積木寶寶不掉在地上?

3、師幼一起商量,制定玩玩具的具體要求。

(1)(玩具寶寶們喜歡和有規則的小朋友遊戲)將玩具放在中間的筐子裏,需要用一塊就拿一塊,用完了要拆開放回去。

(2)保護玩具寶寶們,不讓它們掉地上,如果看見玩具寶寶掉地上了,要及時的揀起來。(否則玩具寶寶會很傷心的)

(3)(玩具寶寶們愛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寶寶門不喜歡小朋友大聲嚷嚷,所以)要保持安靜,有了好玩的新發現,可以小聲的和小朋友或者老師説。

(4)可以將自己的小作品放在玩具區角里進行展示,比比誰的創作做漂亮。(這樣,玩具寶寶也很開心呢)

執行後狀況:

現在孩子們在桌面玩具時,有了明顯的進步。感覺變化最大的時候孩子們的桌子上除了自己在搭建的玩具,剩下的積木全在中間一個小筐裏裝着,孩子們能用一塊拿一塊了。由於在活動中引發了孩子對於積木還有其他桌面玩具搭建的興趣,所以現在孩子們在玩的時候很認真,活動室吵雜的聲音也小了,也沒有孩子在教室裏亂跑了。時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小作品跑過來説:“劉老師,你看,這是我搭的宇宙飛船!”;“劉老師,你看我這個孔雀搭的漂亮嗎?”

篇六:後滾翻教案分析

後滾翻教案分析

國小體育實踐課教案

教案[三]年級:四學生:40人

學習領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

學習階段水平二

學習目標1、初步掌握後滾翻的動作

2、發展學生柔韌、靈敏、協調等能力

3、樂於合作,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學習內容後滾翻

學習重點能獨立完成後滾翻

學習難點與同伴協作完成動作

程序學習內容教師主導學生活動組織隊形次數時間

間10?@

一、課堂常規

二、師生交流

三、隊行變化

三、捉迷藏

四、身體柔韌性練習

1、師生問好

2、檢查常規

3、語言激趣

4、與學生一同

練習

5、簡單提示遊戲方法

6、優美示範

提示要領

7、播放音樂

巡迴指導

1、體委整隊

2、精神飽滿

3、充滿自信

5、聽信號,自由結伴

6、回憶動作

明確要求

7、認真活動

充分熱身

組織隊形圖一

;;;;;;

;;;;;;

;

組織隊形圖二

1?@

3?@

25?@五、後滾翻

1.聽故事觀看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結合掛圖,講解示範後滾翻動作

2.複習團身滾動與翻掌貼肩

3.指導學生從斜坡上後滾翻

3.練習完整動作

4.請學生示範1.結合掛圖,認真聆聽和觀察教師的講解示範

2.分組練習相互直到觀察

3.分組練習斜坡向下後滾翻

3.分組後滾翻完整練習

4.認真觀察動作並積極交流組織隊形圖三

同上

4 5

3?@

3?@

六、遊戲:

搓油條

1.講解遊戲的方法與要求

2、組織試做遊戲,及時糾錯

3.組織學生進行遊戲比賽

1.瞭解遊戲方法、規則和要求

2.嘗試遊戲,總結經驗

3.正式比賽相互鼓勵加油組織隊形圖五

2 5?@

調

5?@

七、放鬆活動

八、課堂小結

九、佈置作業

十、回收器材

十一、宣佈下課

11、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快樂

12、小結本課

13、創編技巧組合動作

14、指定學生

15、師生道別

11、分散與好夥伴一起練習各種活動

12、敢於發表自己的想法

13、家長簽名

14、認真負責

15、隊列退場

組織隊形圖六

1遍

1?@

大墊子21牀

錄音機1台教

計運動負荷練習密度40%

練習強度1.3

平均心率110次/分

標運動參與優√良中

運動技能優√良中

身體健康優√良中

心理健康優√良中

社會適應優√良中

[評析]

1、學會利用生活化的內容進行診斷

課始,在做完準備活動以後,教者並沒有像往常那樣直接宣佈課的內容,而是舉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刺蝟遇到危險後,會怎麼樣?話題很簡單卻很吸引學生們興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回答這個問題,這時候課堂氣氛開始升温了,再通過做磚頭和籃球的實驗,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課所學內容。“大家可以從這個實驗中得到什麼?”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學生在其他科目中所學到的.知識的運用。師生可以此進行診斷,也為下面的練習做了個伏筆。

2、“降低、提高難度”、“縮短、拓展距離”,讓診斷與矯治走近學生髮展的真實世界

我們知道,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目前教學要求往往高於或低於學生髮展實際,“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情況時有發生,面對這樣的問題,教者首先要熟透教材,要有駕馭教材的本領,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的採用“教教材”,而是要實現“用教材”的教學新理念。在《後滾翻》這課中,教者就採用“降低、提高難度”的教法,在進行團身練習時,教者沒有直接讓學生看完示範後就進行模仿練習,而是降低難度採用輔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使用夾繩子來達到“團身緊”這個目的。在學生基本掌握動作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高動作,將推手翻掌貼肩示範給學生看,讓學得較快的學生進行練習,這樣“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情況就大為轉變,使差學生恢復學習的積極性,使好學生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只有考慮到這些,才能真正讓診斷與矯治走近學生髮展的真實世界裏去。

3、以“成功階梯”為載體,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成功階梯”強化我們學生直面學習、生活的態度,喚醒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診斷、自我矯治、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意識,減少學生失敗後的灰心,強化和增加學生自我診斷、自我矯治、自我完善、自我發展成功後的信心。在“後滾翻練習中怎樣使身體團緊?”之後,教者並沒有直接給出幾種練習的方法,而是讓學生根據老師所提供的器械提出各種練習的方案,他們在小組練習時,得出幾種可操作性的練習方法。從中使學生懂得理論的正確與否可以通過實踐來證明這一道理,教者安排小組交流也是為了發展學生自我表現的能力。學生由於受到海綿塊作用的影響,有的學生就解下自己的紅領巾,利用紅領巾將膝蓋、兩踝捆綁起來進行練習,發現同樣能達到要求,雖然老師沒有説,但這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方法,説明孩子具有創新意識,關鍵在於教師怎樣去引導他們。

MSN(中國大學網)

篇七:再別康橋教案分析

再別康橋教案分析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着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詞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麼?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麼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於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鑑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為: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鑑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於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鑑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並保持學生對鑑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鑑賞過程中不斷探究並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鑑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鑑賞能力並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鑑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新課後,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裏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它美在哪裏?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鑑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麼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裏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麼?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於寂然,只能帶着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於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藴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築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痴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悦中。

這節課結束了,但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那純美而又憂傷的旋律與情感感染了每一個人。

【案例後記】

《再別康橋》是説不盡的,儘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着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鑑賞活動始終置於“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鑑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鑑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鑑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鑑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學條件下的鑑賞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並促成主體鑑賞。案例中教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鑑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鑑賞實踐。以對問題的探究----展開問題或解決問題為途徑,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在主體活動過程中,教者以調整難度,提供支持,激勵疏導等方式給活動以切實的幫助,這種幫助正如不斷地向燃煤鼓風輸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燒。這樣的教學過程使主體情知互補,心智並進,思維、語言、情意、品質得到同步協調發展,為主體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案例中“意象與意境”這一文學知識,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知識結論,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教學過程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生、創造過程,由此形成並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另外,學習者在獲取“意象與意境”這一知識的過程中,經歷了類似於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而這些方式是解決各種問題以及將來從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還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長效”的知識。

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這一環節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優美而豐富的語言更是令人讚歎。這一切昭示着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思想的慾望並且能夠思考,善於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從案例中,似乎還可以看到“燃燒”的實現,這是教師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撥,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因而才有一份主動,一份生動。

雕塑大師羅丹説:生活中不時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拓展閲讀:課文賞析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麪,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説,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着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裏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裏 “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着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脱離中國詩詞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着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 “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裏的一個夢,像夢裏的一聲鍾。”説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繫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悦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説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着“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着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説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着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着,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説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藴,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説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着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和他母校告別,而是和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 “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和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和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台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着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悦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着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篇八:蘇州園林教案分析

關於蘇州園林教案分析

①蘇州園林據説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説説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鑑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②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各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惟願遊覽者得到“如在圖畫中”的實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遊覽者來到園裏,沒有一個不心裏想着口頭説着“如在圖畫中”的。

③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是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條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裏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説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閲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遊覽者遠望的時候彷彿觀賞宋元工筆雲山或者倪雲林的小品,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佈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樑。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樑,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佈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裏養着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遊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⑤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着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閲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裏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遊覽者只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悦,可是沒法細説。

篇九:《猜一猜》教案分析

《猜一猜》教案分析

西鄉縣北后街國小 閆曙

【教材依據】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中的一個內容《猜一猜》。是在學生了解事件可能發生或一定發生,及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使學生進一步知道事件發生有幾種可能的結果,體會可能性結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轉轉盤、拋圖釘、摸球3個實驗活動,其中猜測轉轉盤的結果目的是使學生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拋圖釘實驗進一步研究簡單事件發生的幾種可能的結果,以及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實驗是由摸出一個球來羅列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結果,進一步探討複雜的、摸出2個球的所有可能結果,以及不同結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實驗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將猜測與實驗相結合,通過具體的活動來體驗隨機事件中所藴涵的規律,突出實驗在研究隨機現象中的作用。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研究過事件發生的隨機性與確定性問題,進行過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摸球實驗、轉轉盤實驗,學生已經具有一些研究可能性問題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深入研究可能性問題,羅列出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結果,是比較容易的;但對於教材中提供的摸出2個球的試驗,確定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較有難度,需要結合具體的實驗過程來體驗。

【設計理念】

根據新課標設計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節課我採用實驗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可能性存在的不同,通過比較發現並理解計算的意義作用和方法

【教學目標】

1、經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到數學實驗的意義與作用。

2、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學會和同伴交換意見,發展合作交流意識。

3、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據、並利用數據進行猜測與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經歷可能性的試驗過程,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感受到數學實驗的意義與作用。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獲取數據、並利用數據進行猜測與推理的能力。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

實驗操作法

【課前準備】

彩色球若干,小組統計表兩張,圖釘、硬幣若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舉起手中準備的一些學具)同學們看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想想看,今天我們要可能學習什麼?

生(猜測回答)做遊戲等。

師適時板書課題《猜一猜》

(設計意圖: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既活躍氣氛,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又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身邊到處是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帶着快樂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玩一玩,做一做,説一説

(一)活動一----轉盤(五分鐘)

師:同學們,看看老師帶來了什麼?(出示轉盤)現在老師想轉動它,大家猜一猜指針最有可能停在哪種顏色上?(學生説)為什麼?説説你的理由。

教師轉動轉盤,驗證。

師:老師這裏還有兩個轉盤,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兩個轉盤,學生觀察,判斷)

班內集體反饋,重點讓學生説説可能性大的原因。

(設計意圖:在判斷的基礎上説明理由,是鍛鍊孩子判斷説理的能力,初步讓學生體會為什麼某些事發生的可能性大小會不同,同時體會可能性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小節並過渡:剛才我們進行了玩轉盤的遊戲,通過這個遊戲咱們已經知道事情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板書有大有小)。大家説説剛才這個遊戲咱們是怎樣得出結論的?(看出來的)對,是大家靠以前學過的'知識靠眼睛目測出來的(板書目測)。可是生活中有些事物要判斷他們的可能性僅僅靠眼睛目測可不一定能測出來。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正確判斷其可能性呢――引出下一環節。

(二)活動二:動手操作實驗遊戲(分全班遊戲和小組遊戲)

1 、實驗遊戲一----拋硬幣(十分鐘)

1)問:老師這裏有一個硬幣,如果老師把硬幣拋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會出現什麼情況?(學生猜,引導學生説出幾種情況)

2)問:出現這兩種種情況的可能性一樣大嗎?(學生猜)

3)師: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請同學們拋硬幣,驗證一下。

(遊戲要求:動手操作,聽從小組長安排,及時做好記錄,對錶現好的學生或者小組,教師將給予獎勵。)

A、先獨立活動,每個人拋10 次,把拋的結果記錄在事先準備好的拋硬幣表格中。

表一:小組拋硬幣情況表(正面朝上畫√,反面朝上畫×)

次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彙總次數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B、拋完以後,小組長彙總,把你們小組出現每種情況的次數進行合計.

C、組長統計完以後,觀察組長記錄的表格,看看你會有什麼發現。

D、在活動過程中,注意小夥伴之間的合作,仔細觀察,認真操作,認真記錄。

4)學生活動。教師參與到小組中,指導學生的活動。

5)班內反饋。

A、請學生在班內説説自己的發現,用出現次數的多少來證明可能性的大小。

B、全班統計彙總。(教師詢問各組次數,板書,並抽生計算彙總。)然後根據彙總表説説你的發現。(硬幣正面出現和反面出現的可能性是一樣的)能不能説説為什麼會有這種結果呢?(讓學生説説)

表二:拋硬幣彙總表(小黑板公佈)

情況 次數 結論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C、與我們的猜測怎麼樣?看來,同學們的猜測能力很棒!

2 、實驗遊戲二:拋圖釘。

師:大家實驗遊戲做的不錯。通過實驗,得出和我們猜測相同的結論,真不錯。(舉起圖釘),那麼,看老師手上的這枚圖釘,如果把它拋出,落到桌面的會有哪幾種可能呢?

生:猜測。(意見不統一)

師:既然大家無法做出相同的結論,我們該怎樣來得到結論呢?(做實驗)。好,現在老師拿出一些圖釘,獎給剛才拋硬幣實驗中表現好的同學,讓他們親自帶着大家做一做這個實驗,大家説好不好?(分發圖釘,同時注意照顧各小組)

實驗方法同上。實驗表格見課本73頁。

表三:個人拋圖釘實驗結果

落地情況 1 2 3 4 5 彙總次數

尖朝上

斜倒

表四:拋圖釘彙總表

情況 次數 結論

尖朝上

斜倒

彙總後討論1:圖釘“尖朝上”和“斜倒”出現的可能是否一樣?為什麼?(引導學生在討論中得到結論:因為圖釘倒地時的重心所以尖朝上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討論2:和實驗前大家的猜測一樣麼?你從這個實驗中明白了什麼?

小節並過渡:生活中有些事物出現的可能性並不是只用目測就能得到結果,還需要我們動手操作親自實驗。(板書:實驗)比如説拋硬幣出現的可能性就是科學家用千百萬次實驗得出的結論。而這些實驗結論就成為我們現在的經驗了。當然,我們學會了用目測或者實驗等方法得出事物出現的可能性的結論,也成為了我們的經驗,會幫助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出準確判斷,並解決實際問題。

三、【板書設計】

猜一猜 可能性

目測 結論 有大

(貼圖) ―――――――――――― 做出判斷

實驗 經驗 有小 解決問題

篇十:《蝙蝠和雷達》教案分析

《蝙蝠和雷達》教案分析

【摘 要】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掌握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樂於觀察與探究的興趣。

【關鍵詞】教案分析 教學目標 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0-0127-01

一 教案分析

第一,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通過閲讀,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教學難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繫。

第二,教學設計。採用充分預習、初讀感知――精讀探究――練説積累語言――拓展激發興趣的形式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第三,過程與方法。(1)採用朗讀、默讀、瀏覽等方式,圈點勾畫,把握要點,繼續訓練學生多種方式閲讀文章的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分析、歸納的能力。(2)用填表法、畫圖法、填空法訓練學生在閲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鍛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學習。

二 導課

師:大自然是人類的老師,人們從大自然中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有了人類今天的文明進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仿生學的文章――《蝙蝠和雷達》。請大家齊讀課文題目。在學習課文前,老師先來檢測一下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情況。

示大屏幕:這是本課的生字,誰願意來讀給大家聽。(請學生讀。)

師:這是本課的生詞,你們認識他們嗎?誰願意來讀一下呢?(請學生讀,其他學生跟讀。)生字、生詞你們已經掌握,那麼你們知道本課有多少個自然段嗎?(8個)

三 精讀探究

師:看來你們真的用心預習了課文,接下來就請大家快速閲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首先給我們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訓練學生帶着問題讀書)

示大屏幕:在漆黑的夜裏,飛機怎麼能安全飛行呢?

師:大家一起讀一下這個問題。夜裏,飛機如何安全飛行呢?從哪裏得到啟示呢?(蝙蝠)

示大屏幕: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

讓學生一起讀這句話。

師:蝙蝠夜間飛行有什麼特點?讀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劃一劃。這一段有幾句話,哪一句是具體寫蝙蝠飛行特點的呢?誰願意讀給大家聽,有願意陪他讀的嗎?願意陪他讀的學生可以陪他讀,給他壯壯膽。(激發讀書興趣)

師:蝙蝠夜裏飛行技術如此高超,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鋭,能在漆黑的夜裏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幾次試驗?(3次)每次試驗都是如何做的?每次結果如何?得出了什麼結論?請大家閲讀課文4~6自然段,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老師給出的表格。(學會合作交流,鍛鍊分析歸納總結能力。)

四 練説積累語言

師:蝙蝠它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呢?讀第七自然段,誰能用自己的話給老師描述一番呢?學生描述,老師板書。(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師:蝙蝠是這樣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那雷達又是怎樣工作的呢?默讀第八自然段,誰能像老師這樣用圖示給大家展示文中的'意思呢?(請學生上台來繪圖)其他學生也動手畫一畫,畫完後對着自己的畫練習説一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台上的學生畫完後,請他自己對着圖示練習説話。利用大屏幕,再次鞏固,並引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鍛鍊學生分析總結能力。如雷達的天線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誰願意彙報一下自己完成課後填空題的答案?(請同學彙報)

五 拓展激發興趣

師:是呀,自然界很奇妙,能給我們人類很多啟示,只要人類善於發現、敢於探究,就可以發明出許多有利於人類的東西,除了今天我們課文中講到的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外,你們還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是由自然界生物身上得到啟示發明的嗎?

學生自由彙報自己課前預習時收集的課外資料。(拓展有利於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老師示大屏幕,歸納一些,進行適當拓展。

六 小結

師:你們知道的真多,知識真豐富,你們真了不起,看來只要我們用心做一件事情,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同樣,若是你們對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的話,將來也會成為科學家、發明家。今天的課程就告一段落了,接下來,讓我們輕鬆一下,通過一個短片再次回顧一下課文,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吧!

〔責任編輯:李爽〕

篇十一:《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執教:蔣亞明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閲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解題引趣,導入??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説一説。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課題)

(9)今後在閲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複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於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曹操

黃蓋詐降????????&nb

篇十二:課文《春曉》教案分析

課文《春曉》教案分析

《春曉》這首古詩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有了《春曉》這首古詩的教學,我想不借助媒體展開教學,然而怎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理解詩意呢?首先,應讓幼兒在“問”中發現古詩奧妙無窮。我就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小朋友,春天來了,你這幾天睡覺有什麼感覺嗎?”最愛睡懶覺的陳菲菲小朋友説:“我覺得特別想睡,爬也爬不起來。”接着孩子的話題我就説:“是呀,這就是説春眠不覺曉呀!等你醒來的時候已經到處是鳥的叫聲了。説明天已經大亮了。”古詩教學的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儘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並帶着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但是就理解和感悟能力來説,學前班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是很難進入這個情境的,所以在講述的時候,我儘量去營造一種這樣的氛圍,比如在説“春眠不覺曉”時,我就會讓學生去想一想現在的實際,某些同學有了一定的同感,朦朧中便會產生詩人那時的心境,“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與“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寫,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瞭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範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上到一半時,我先進行了一個引言:“今天,我們進行男女生學習古詩對抗賽。”一語落地,幼兒羣情激越,紛紛舉手要上台講解頭一天佈置的任務。每一幼兒完畢,我會進行一個小結,點出哪些知識是需要我們瞭解的,哪些是要我們識記的。幼兒們沒有了平時上課時的平淡,代之而起的是一種欣欣向榮的學習熱情。最後,比賽結果是女生贏了。但男生也並不氣餒,紛紛表示下次再努力,一定會贏的。

課到這裏,好象該結束了。“不是還有驚喜嗎?”學生們可沒忘提醒我。“是什麼呢?驚喜是——要你們給《春曉》穿件新衣服,把這首詩編成一個故事。”“啊?古詩還能變成故事?”學生們可驚奇了。奇怪歸奇怪,孩子們可都不甘示弱,紛紛準備起來。

不一會兒,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從孩子們的嘴裏飛了出來。你聽——

“美麗的春天來了,天氣暖洋洋的,睡着可舒服了!孟浩然一覺醒來,發現天早就亮了。他躺在牀上,聽見屋外到處都是悦耳動聽的鳥叫聲,唧唧喳喳的,真熱鬧!他連忙起牀,走到窗口一看。呀!院子裏的花兒怎麼落了那麼多?地上到處是鮮豔的花瓣。哦!大概是昨天晚上颳了很大的風,下了很大的.雨吧!春天真美啊!”

聽着孩子們的故事,我心裏不禁樂開了花!古詩的意思在孩子們編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全部掌握了。我還用得着逼着他們去枯燥地記古詩意思嗎?

最後,我們評選出了三名“編故事大王”給予了獎勵。並且我和孩子們約好了,下次學古詩,我們再來比一比誰編的故事好。

學完了古詩以後,我讓學生回想一下以前學習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寫春天的詩句,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背誦着自己知道的有關春天的詩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學過的關於春天的詩句從古詩裏提取出來。這種聯想比較,我想也是學習古詩的一種必要方法吧!

總之,我認為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感謝我的幼兒們,讓我再一次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

當然,我在教學時還有很多環節把握得不夠好,不過通過備課、講課、評課,也使我學到了很多。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篇十三:《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1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 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 教學重點:

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閲讀有關《三國演義》故事集

五、教學時間:第2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 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 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 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能否用課文中的比方告訴對方)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雞蛋-----碰(擊)------------------------石頭)

(2) 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 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 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

(本文的主要內容)

(5) 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 把“火攻”加進去再説一説。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後在閲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10)進行簡要複述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於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小組討論】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麼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周瑜憑什麼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麼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5、黃蓋為什麼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 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 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紮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於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後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後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閲讀

七十二年後,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七、對教案設計的幾點説明:

(一)本節課是我校在面向全校舉行的交流性上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在看板書討論中,(課前看課件) 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先發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特別是“火攻”的三步驟。)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具體落實在: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 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 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蔘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並面對農村學生實際,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

2、打破課堂常規,採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於學生討論,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4、教師及時借閲《三國演義》,增強文化基奠。課上激發學生閲讀古典小説的興趣,課後對古典小説的閲讀進行指導。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2

教學目標 :

1.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2.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難點 :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教學過程 :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理清課文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時代背景。

(二)理清課文的條理,按照事情發展順序給課文分段。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赤壁之戰》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我國著名的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編而成的。哪位同學知道“三國”是哪三國?他們的首領各是誰?

(“三國”是魏、蜀、吳。他們的首領分別是:魏是曹操;蜀是劉備;吳是孫權。)

“三國”是怎樣形成的呢?東漢末年,曹操統一了黃河流域之後,雄心勃勃,想進一步奪取長江下游孫權的地盤。當時曹、孫雙方力量對比懸殊,面對強大的曹軍,孫權聯合沒有地盤的劉備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與曹軍交戰。課文講的就是這次戰役的故事。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這一戰局不僅改變了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也為後來魏、蜀、吳三國成鼎立局勢奠定了基礎。同學們,你們現在最想知道的是什麼呢?

(“赤壁”這個地方在哪裏?交戰雙方是誰?他們為什麼要打仗?結果怎麼樣?)

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正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首先我們來聽一遍課文的朗讀錄音,找一找課文中是誰和誰在打仗。

帶着問題聽錄音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這篇課文講的是曹操率領的80萬大軍和周瑜的3萬兵士作戰。)

周瑜是孫權的部下,東吳軍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攻打東吳,在赤壁這個地方被周瑜率領的東吳軍打敗。“赤壁之戰”寫的就是這件事。作戰雙方力量懸殊那麼大,曹軍為什麼會敗呢?我們認真學習課文之後,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2.辨字組詞

指導學生討論字的間架結構和字義,然後組詞。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説明這個字與水有關係,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這個字的意思是:從這一岸到那一岸。用這個字組詞可以是(渡口)(渡船)(渡過)(渡江)等。

率—(率領)(輕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調兵遣將)

策—(計策)(對策)(策略)(決策)

盔—(頭盔)(盔甲)(丟盔棄甲)

……

3.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解釋詞語。

抵擋: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讓。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計策:對付某種情勢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視線。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極大。滔,漫、充滿。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失去信用。

調兵遣將: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調,調動。

無心應戰:沒有心思跟進攻的敵人打仗。應,應付。

丟盔棄甲:形容打仗狼狽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時用來保護頭部的帽子,多用金屬製成。甲,用皮革或金屬做的護身衣服。

纜繩:拴船用的粗繩子。

號稱:名義上是。本課的意思曹軍説是80萬,實際上遠沒有那麼多。

相持:雙方堅持對立,互不相讓。

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為遮擋而懸掛起來的布、綢子等。掛在屋內的帳幕。

鼓聲震天:古時候打仗,擂鼓表示進攻。這裏形容鼓聲非常大。

3.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條理。

教師範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討論課文的結構。

課文主要記述了曹操率軍攻打東吳,因為兵士坐不慣船,就把船用鐵索連起來,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計策,火燒了曹操的戰船、軍營,曹操大敗而逃。

這篇課文共有11個自然段,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經過、結果這一固定模式。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課文做具體的分析。課文在起因之後,經過之前,這一部分是戰前的準備,應該單獨畫為一段。經過和結果同屬火攻一仗的全過程,不能分開。按照這樣的分析,本課應該是這樣的順序:①戰爭的起因,②戰前的準備,③作戰經過和結果。因此課文應該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曹操率軍南下想奪取東吳的地方,東吳的周瑜調兵遣將駐在赤壁,與曹軍隔江相對。這是赤壁之戰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講曹軍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用鐵索把船連起來練兵。黃蓋根據這些情況,向周瑜獻計用火攻打敗曹軍。這是雙方的戰鬥準備。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講黃蓋假意投降,駕火船燒曹營,大敗曹軍。這是火攻一仗的全過程。

(三)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3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火攻是怎樣進行的。

三、教學難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

在赤壁,東吳只有3萬人,卻能打敗曹軍的80萬軍隊,原因是什麼呢?

停頓幾分鐘,使學生快速思考並認定這的確是個問題。

哪位同學知道“赤壁”在哪兒?作戰雙方是誰?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赤壁”位於現在湖北武昌市,長江邊上。作戰雙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書: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為什麼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樣取勝的呢?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二)學習第一段。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介紹了什麼?

(作者在這一段具體介紹了戰鬥發生的時間:東漢末年;地點:赤壁;交戰的雙方:曹操和東吳的周瑜;雙方所處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長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長江南岸。這次戰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奪取江南東吳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看出曹操是這次戰爭的發動者,周瑜“調兵遣將”是為了抵抗曹軍。)

很明顯,戰爭發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擴大自己的地盤,從道義上講是不正義的,但是他們人員眾多,來勢兇猛。周瑜也毫不畏懼,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這場戰爭的經過和結果怎樣,我們繼續往下看。

(板書:南 北 隔江相對)

(三)學習第二段。

找同學分自然段讀書,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課文內容。

對於難以適應的環境,曹操是怎麼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條條用鐵索連起來。)

曹操為什麼要這樣做,沒有別的辦法嗎?

(因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這次作戰“非坐船不可”,可是他們不習慣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鐵索把船一條一條連起來,鋪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樣。”)

你從哪個詞語看出來曹軍必須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麼意思?誰能結合實際生活造一個句子,説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須這樣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經常能用到這樣的句式。如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軍已經為作戰做好了準備,把所有的船連成了一個平地。同學們,大家討論討論曹操這個辦法怎麼樣?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曹軍潛在的危機,在此為學生理解黃蓋的計謀作了鋪墊。使一個教學上的難點很快就解決了。

(這個辦法不好,因為這樣一來所有的船成為了一體,如果有緊急情況發生,一條船都跑不了,就會全軍覆滅。)

真聰明。可是曹操就沒有想到這一點,相反周瑜軍中的黃蓋卻注意到了,還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黃蓋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黃蓋的一段話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戰雙方的利與弊,以及在戰鬥中取勝的計謀。

(黃蓋認為①敵我力量懸殊很大,因為曹軍號稱80萬人,周瑜才有3萬兵士。②長期相持沒有好處。因為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長期相持,對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軍船體相連難以分散。針對這些情況,黃蓋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計策。)

怎麼理解“周瑜説火攻是個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這個辦法,只是具體怎麼做“還得有個計策”。説明周瑜很謹慎,對問題考慮得很周密,最終採納了火攻。)

(板書:火攻)

“黃蓋説計策已經有了,向周瑜説了一遍。”作者在這裏為什麼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嗎?

請同學再讀第二段,教師在同學發言的基礎上,可具體講解這一內容,幫助學生正確理解。

課文在這裏不寫出計策的具體內容是因為下文實際上是這一計策實施的描述。這樣寫既為下文埋了了伏筆,又避免了重複,從而使文章顯得結構嚴謹,語言精煉,引人入勝。

教師簡單小結這一段,並引出下一段。

要戰勝對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決定用火攻。火攻這一計策到底是怎樣實施的呢?我們繼續學習第三段。

(四)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是全文的重點。因為故事性比較強,教學時最好以一個或幾個大問題為主,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他們在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用比較概括的語言按順序説一説。

這一教學環節可以留出大約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地朗讀,並根據問題思考。

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並思考這樣的問題:火攻分為哪幾步實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麼?

課文分四步來寫火攻:①黃蓋寫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敗,並表示帶兵士和糧草投奔曹軍。這個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勝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為真。②火攻選擇在刮東南風的天氣裏,船上裝滿引火的東西,趁着東南風駛向曹營。因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這樣就使得“火攻”在東南風的幫助下得以很好的實施。③黃蓋在船接近曹營時,叫人點火,火船衝進曹營,致使曹操的戰船一下子都燒了起來,火又竄上岸,岸上的兵營也燒了起來。這樣近距離點火使曹軍措手不及。④周瑜帶兵追殺曹軍,曹操從華容道逃跑。“鼓聲震天”説明周瑜一方士氣大振,火攻大勝。“丟盔棄甲”形象地描述了曹軍大敗時狼狽逃跑的樣子。

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給予一定的正確指導,並注意從每一步的內容中,概括出主要詞語進行板書。

(板書:詐降 東南風 點火 追殺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進行。讓學生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四步寫在投影片上,然後在投影機上進行展示和評比。

“果然”一詞是什麼意思?請同學們在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想一想在實際生活中怎麼運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實與所説或所料相符。課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這説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麼,結果發生的事實正合他意。但他沒有想到這些船不是來投降,而是來燒他們的。

果然——天陰得很厚,不一會兒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過這樣的分析,學生對“火攻”就會理解深刻,記憶清楚。緊接着師生共同研究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周瑜只有3萬人,曹操擁有80萬人,力量懸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於水戰;恰好有東南風;又因為曹軍來犯,周瑜帶領兵將奮起抗擊,屬於正義事業。所以周瑜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黃蓋的計策,揚長避短,使這樣一次力量對比極大的戰事,以少勝多,東吳取得了勝利。

(板書:原因:天時 地利 人和 結果:以少勝多)

(五)總結板書,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戰的結果是東吳3萬人打敗曹操80萬大軍。這一結果是曹操難以預料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板書做一個“戰後分析”,探討探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東吳大勝,曹軍大敗。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這一結果説明“火攻”是正確的。同學們仔細想一想“火攻”計策的出台是很隨意的嗎?

(“火攻”不是隨意的,也不是憑空想象的。它來自於戰前東吳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正確分析和判斷,東吳軍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攻擊曹軍的弱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而曹操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仗着兵多將廣,驕傲輕敵,還採取了錯誤的鐵索連船的措施,輕信了黃蓋的假降,致使80萬大軍狼狽逃竄。)

由此得出課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説明無論要做成什麼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揚長避短。

(六)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完成課後題4。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4

一、教學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二、教學重點:

利用動手操作的方法,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雙方勝與負的根本原因。

三、教學難點 :

使學生領悟到從歷史發展趨勢的角度來看,應該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從而實現中國的統一。

四、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前四人為一組,自疊紙船。

五、教學時間:1課時

六、教學過程 :

(一)解題引趣,導入 新課。

1、解題。

(1)請齊讀課題《赤壁之戰》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題目變成一句話。

(在赤壁進行的一場戰役。)

(3)請把時間、交戰雙方和戰爭的結果加進去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戰,周瑜獲勝,曹操戰敗。)

2、從課文入手,概括主要內容:

(1)戰爭開始時 ,雙方的力量對比如何?

(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雙方力量對比懸殊。)

(2)這是一場什麼樣的戰役?

(以少勝多)

(3)把“以少勝多”也加進題目中説一説。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結果周瑜獲勝,曹操戰敗。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4)出示寫有上面這段話的幻燈片。

問:大家看,這段話與這篇課文有什麼關係?

(本文的主要內容)

(5)作為本課的主要內容,你覺得它還缺點什麼?

(東吳周瑜是如何取勝的?)

(6)那麼東吳是如何取勝的呢?

(用火攻打敗曹操的。)

(7)把“火攻”加進去再説一説。

出示第二章幻燈片:]

(東漢末年,曹操與東吳的周瑜在赤壁進行了一場大 戰,東吳只有三萬人,曹操號稱八十萬人,周瑜用火攻打敗曹操,。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

(8)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是從什麼入手來概括課文的? (課題)

(9)今後在閲讀寫事的文章時,可以從課題入手,用提問題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主要內容。

(二)、分析東吳取勝的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動手操作)

1、“火攻”分哪幾步進行的?請你用簡單的詞語概括一下每一步中雙方的表現?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周瑜 曹操

黃蓋詐降 驕傲輕敵

乘風攻敵 信以為真

火燒曹營 死傷無數

追兵掩殺 丟盔棄甲

2、黃蓋詐降曹操為什麼會相信?(從信中分析)

3、請大家齊讀第26頁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話。

4、周瑜憑什麼斷定詐降計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對方心理、特點叫做知己。那麼與此相反的呢?——知彼(板書知己知彼)

6、黃蓋為什麼選在有東南風的那天發動火攻?

(1)四人為一組用紙船演示一下東吳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時思考:東吳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條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處?

(3)教師深入到小組中參與討論。

東南風——天時

曹操的人馬駐紮在西北方向,東南風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軍鐵鎖連船易於火攻

東吳發揮了擅長水戰的優勢而避免了長期相持、以少敵眾的不一之處——揚長避短

歸納板書: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7、大家再來讀第三自然段黃蓋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三)、發散思維,學習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的結果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此後三國之間有混戰了七十二年,才最後由西晉統一了中國。

請問:赤壁一戰,你認為誰獲勝好?

(學生自由討論、發言)

(1)曹操勝了好

(2)東吳勝了好

(3)誰勝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歸納:

第一種觀點正確,曹操勝利就可以統一中國了。

第二種觀點只從東吳局部的利益出發,保住了一方平安,卻造成了長期的軍閥混戰。

第三種觀點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長期對峙對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學喜歡玩電腦遊戲,其中就有《三國演義》的遊戲,今天就請你用紙船來做一下游戲,曹操如何才能取勝?

學生動手演示:拆開紙船,利用西北風,分路進攻,發揮人多的優勢。

4、教師歸納總結:曹操要想取勝,根本原因還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是贏得戰爭的最根本的準則。

(四)、結課激趣,引導學生到課外去廣泛閲讀

七十二年後,西晉大將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戰的歷史教訓,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所以順江而下直搗金陵,滅掉東吳,完成了統一。大家課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設計的幾點説明

本節課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區舉行的創造教育彙報會中的一節語文創造教育課,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達到三個目的:

1、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取勝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的條理,學習作者按照一定的順序分幾步寫清大戰經過的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掌握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

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學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人人動手參與,以達到人人動腦思考的效果。

2、打破課堂常規,採用四人一組,圍桌而做的方式,以利於學生討論,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3、提出“你希望誰獲勝”這一新穎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其積極思考,從中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歷史。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5

教學要求:

學生學習課文之前,指導學生閲讀《三國演義》中的相關片斷,以便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獲勝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理清課文的條理。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重點:

瞭解赤壁之戰的全過程,並從中悟出赤壁一戰勝與負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小故事,開三國故事會。

教學難點:

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構想:

在教學中重點理清課文的條理,抓好預習檢查,使學生初步瞭解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役發生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起因是什麼,經過怎樣,結果如何,然後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帶、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初步理順課文條理,引導學生逐段深入學習。

學習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板書課題

2、揭示課題:我們今天要學習《赤壁之戰》,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縣西赤磯山。據歷史記載,東吳的孫權以三萬大軍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麼能打敗曹操,學習了課文,我們就知道了。

二、初讀課文,瞭解背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2)交戰雙方是哪些人?

(3)交戰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

2、回答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所知《三國演義》的故事進行回答)

3、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4、默讀課文,想想赤壁一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然後給課文分段。

5、討論分段。(按戰役的起因、戰前準備、戰役經過及結果來劃分段落。)

三、學習課文

1、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想一想,你讀懂了什麼?

(2)理解“調兵遣將”,周瑜為什麼要調兵遣將?

(3)讓學生談談對“隔岸相對”的理解。

(4)説説這段話講了什麼?(赤壁一戰的起因。)

2、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你讀懂了什麼?

(2)示投影:説説你對周瑜説火攻是個好主意的看法?

3、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默讀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瞭解:a、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劃出有關的句子。b、指名讀一讀為什麼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c、讀一讀曹操的表現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學生默讀思考。

(4)火攻一戰的結局是怎樣的?引導學生讀課文十、十一自然段。討論理解:a、理解“鑼鼓震天”“丟盔棄甲”。b、説説曹操逃跑的原因

(5)總結段意,這段話講了什麼?

四、讀透課文,教師小結

作業設計:

1、熟讀課文。

2、預習“思考、練習”第二題 。

3、把今天學過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並和他們討論孫權、曹操輸贏的原因。

板書設計:

戰役的起因:南下,奪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戰 戰役的準備:鐵鎖連船、準備火攻

戰役的過程:假投降、火燒曹營

課後小記: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複習課文,理清課文條理,領會作者是怎樣圍繞文章中心一層層表達思想感情的。準備開三國故事會。

學習過程:

一、複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板書課題)

2、請學生簡要説説火攻一戰的過程。

二、領會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2、學生討論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2)曹操:驕傲輕敵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這篇課文中,你明白了什麼?在學習上,對你有什麼用處?(多請幾名同學説一説)

三、開三國故事會。

1、分小組準備故事會材料。

2、組織小評委,推選主持人。

3、開三國故事會。

4、評委給每個小組打分,給優勝小組頒發獎狀。

四、教師總結

作業設計:

1、把你今天在課堂上得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

2、聯繫實際談談你有什麼收穫。

3、預習《田忌賽 馬》。

板書設計

赤壁之戰

東吳:知己知彼,揚長避短

勝敗原因

曹操:驕傲輕敵

《赤壁之戰》教案與分析

篇十四:幼兒園基本教案分析

幼兒園基本教案分析

紅色衝刺:

一、説教材:

中班幼兒是各種動作和能力逐步形成的時期,培養幼兒對信號的反應能力和動作的協調性,是建構式教材的重點之一。新年剛過,幼兒們對紅彤彤的新年還餘興未盡。紅色象徵着喜慶熱鬧、吉祥祝福。選擇這個課題引導幼兒積極向上。團結協作。分辨多種顏色和按規律接龍是與建構式教材整合多方面知識相吻合的、讓幼兒在生活和遊戲中體驗快樂,增強幼兒的自信心。

二、説教學目的:

1、練習快跑,鞏固跑步的正確姿勢。

2、培養幼兒對信號的反應能力和動作的協調性。

3、區分顏色、能按規律接龍。

三、教學重點:

看顏色做跑、爬、跳等相應的動作。

四、説教法:

針對這次教育活動的教學目的,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在整個活動過程中以競賽和遊戲的形式進行。使整個過程動靜結合,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師幼交融互動。物我交融互動。活動是有組織、有規範、有秩序、適合整體發展的活動。

五、説教學過程:

1、以熱身運動,引發幼兒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2、以“你追我趕“這個遊戲讓幼兒知道正確跑步的姿勢,和探索怎樣跑得快的決竅,通過活動激發幼兒的競爭意識和團結協作共同向上的精神。

3、以“紅色衝刺”遊戲,進一步訓練幼兒跑、跳、爬的能力,培養幼兒對信號的反應能力和動作的協調性。

4、總結性小結。

本次活動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幼兒創設寬敞自由活動的環境,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快樂,真正做到師幼交融,幼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和成功者。

會説話的安全標誌:

設計思想:

標誌是生活中對人們行動的一種指示、是簡單形象的圖畫語言,尤其是安全標誌在生活中能對我們進行提示、警告。它們是幼兒常常見到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安全標誌。通過活動的開展組織幼兒觀察、探索,知道自己應該按照安全標誌的要求行動,這樣才能既保護自己又不造成危害,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探索學習,使幼兒認清安全標誌,教育幼兒不要玩火、電等危險物品,遵守交通規則。

2、引導幼兒發現嘗試,讓幼兒知道應該按照安全標誌的要求行動,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響集體,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通過幼兒自己動手製作安全標誌,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及動手製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交通安全、嚴禁煙火、當心觸電、禁止觸摸等內容的小故事,並配有關的安全標誌。

2、事先讓幼兒收集有關的安全標誌。

3、每幼兒一套安全標誌七種:注意安全、人行橫道、步行、禁止通行、嚴禁煙火、當心觸電、禁止觸摸。

4、畫紙、水彩筆、剪刀等工具材料。

活動過程:

一、找安全標誌:

1、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幼兒觀看多媒體演示,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勵幼兒探索根據什麼標誌過馬路?

2、提出問題,請幼兒思考:

⑴為什麼要有這些安全標誌,這些安全標誌有什麼用?

⑵除了馬路上的安全標誌,你還見過什麼安全標誌,在什麼地方見過的,它們表示什麼意思?

⑶請幼兒繼續觀看多媒體演示,尋找有關的安全標誌。

二、議安全標誌:

1、幼兒嘗試從布袋中找出安全標誌,並介紹這些標誌是什麼意思?

2、討論安全標誌的用途:我們生活中為什麼有這麼多安全標誌?它們對我們有什麼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沒有這些安全標誌行不行?為什麼?

3、議一議沒有安全標誌的危害:

(1)想一想、説一説,如果沒有這些安全標誌的危害。

(2)總結:每個人都生活在集體中,作為社會中的人,一定要按安全標誌上的要求行動,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響集體。如果不這樣,會出現很多問題,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就不能正常進行。

5、遊戲:看誰找的準

教師説出一種安全標誌名稱,請幼兒迅速找出相應的安全標誌卡片。

三、設計安全標誌:

1、想一想,我們班、幼兒園什麼地方需要懸掛安全標誌。請小朋友嘗試動手設計和製作,讓安全標誌告訴我們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應該怎樣做。

2、請小朋友介紹自己設計、製作的安全標誌的內容和作用,並用簡練的語言講給大家聽。

活動延伸:

幼兒找需要安全標誌的地方懸掛上自己製作的安全標誌,並繼續探索相關的安全標誌,嘗試理解安全標誌的含義。

活動評析:

活動中,幼兒作為學習的主人,激發了對安全標誌的興趣,引導幼兒自己去觀察和發現、尋找各種各樣的安全標誌,如:嚴禁煙火以及各種交通安全標誌等。這些安全標誌都是小朋友們自己找到的,因此,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也特別高。孩子們通過自己看、問、找、畫等探索活動,學會了學習,也學會了適應社會、適應集體,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篇十五:陋室銘教案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上學期的學習,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閲讀訓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所有課文都要求背誦,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三、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課我主要採用誦讀法、提問法、練習法等教學方法,另外還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利用遊戲、比賽等方式鞏固背誦,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1、誦讀法:“三分詩七分讀”, “誦讀是解讀文言文的敲門磚”。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穿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藉此落實教學目的。

2、提問法:為了在課堂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提高對短文整體的把握能力,我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在學生反覆朗讀中適時拋出,有利於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最後又通過互動設計板書表現出來。

3、練習法:控制論告訴我們,“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因此我設計一些課堂練習,運用練習教學法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效果。

4、多媒體及遊戲、比賽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四、説學法:

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一對一互譯課文;

3、以答問形式背誦課文,以幫助學生鞏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設計板書表現課文,理解文章寓意。

五、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採用情景導入,出示陋室圖,讓學生將圖中的居室與自己的居室相對比,説説對其居室的看法,那麼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認識的呢?由此引出課題《陋室銘》以及作者簡介。

(二)誦讀:

1、示範背誦 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2、學生朗讀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做到5分鐘內至少讀3次。

3、學生背誦 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可以以答問的形式引導學生背誦相關的語句。隨後採用遊戲接龍背誦,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

(三)學生翻譯 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採用兩人小組討論翻譯的形式,要求學生一對一,一人讀一人譯,互相幫助指正,教師適時的指導與歸納總結。

(四)思考閲讀 此環節要求學生完全不打開課本(作筆記除外)。

1、作者為什麼要為陋室作“銘”通過多媒體展出。

2再次背誦全文,鼓勵學生大膽指出自己認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並闡述理由;引導學生討論,在討論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抱負和情操。

3師生互動設計板書,要求學生抓住中心句,在板書中體現文章是如何“表現中心”——即從哪些方面表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一中心句的。為此我又設計了4個問題按序拋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帶着學生深入課文。力求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

2)作者從哪些方面寫了“陋室”?

3)結尾引用孔子的話有什麼作用?

4)本文引用歷史典故的作用?

經過的討論與教師的指導,學生完成了學習“創作”,用多媒體展示師生的板書: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龍)靈 高潔傲岸的節操

陋室不陋 託物言志

諸葛亮

自比 何陋之有? 安貧樂道的情趣

子云亭

通過對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個問題,並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勵學生看着板書再背課文,並引導找出文章韻腳。

Ing: 名 靈 馨 青 丁 經 形 亭

5朗讀、背誦比賽:激發學生興趣。

6知識遷移

完成下面的對偶創作:

上句 :品千古美文 下句: 。

(五)反饋練習設計

《國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以下課堂練習:

1、按要求默寫

①寫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寫出表現陋室環境幽美的句子

③寫出表現陋室主人所參與事之雅緻的句子

2、學習文章的寫法寫一段話,將你的理想或追求通過某些物品(體)表現出來。

如學生銘、教室銘、寢室銘等。

3、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達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過以上練習,學生檢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獲得了及時的反饋,有效地達到了教學相長。

篇十六:陋室銘教案學情分析

作者: 加入日期:09-09-20

一.分層次的朗讀教學貫穿文章的始終。

這篇課文文質兼美、篇幅短小,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學習本文時,讓朗讀貫穿整堂課,學生在讀中感知語言,在讀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發揮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設計了幾個朗讀環節:1,講完背景故事後,學生已有了學習本文的興趣,我於是進行範讀,讓學生初步感受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產生閲讀的慾望。2,學生自由讀,這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初步進入文本。3。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情感。讀後學生帶着對文章的理解進行點評,對什麼地方應該重讀,什麼地方應該輕讀,什麼地方應該停頓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讀課文,就不僅讀出了情感,更讀出文章的韻味4。女同學朗讀,男同學畫出描寫陋室的語句,品析這些語句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的。在這樣的幾輪朗讀之後,學生已能當堂背誦,而且並不太有文字難度的文章,已經理解得比較好了。

二.想出新穎的導入方式吸引學生對文章的感悟。

劉禹錫的《陋室銘》運用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自己高潔傲岸的節操,安貧樂道的情趣。這與今天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如果學生不知道劉禹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了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導入部分以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了本文的寫作背景,讓同學們瞭解到這是一篇不畏權勢的戰鬥檄文,從而帶着對劉禹錫錚錚傲骨的佩服學習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發學習興趣。

三.巧妙的設計提問,引導學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串聯起來,每個問題都讓學生從課文內容出發,挖掘其意義,讓學生在每一句課文的理解中都綻放出思維的火花,最後運用課文內容的內在聯繫和前後呼應把它連接在一起,融匯貫通,把全篇課文的講析內容全部帶了出來,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了“串珠成鏈”的整體把握效果。這種方式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不讓人覺得死氣沉沉,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環環相扣,從屋外到屋內,從景-人-趣,一步步地隨着學生自主地交流探討深入進去,使學生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大膽發問的習慣和能力。

在疏通字詞這個環節,我改變了以往以老師串講為主的方法,而採用同學互相質疑、解答的方法,鼓勵學生從書中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然後同學們互相解答。對於重、難點教師適當點撥、強調。

但可惜的是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少了。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活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瞭解文章主旨這一環節時,出現了一次短暫的冷場,雖然這次冷場被我巧妙的解決了,但仍然感到遺憾。

所以:以後説設計問題要精,組織課堂的能力要加強。圖片要清晰。聲音也需要美化,語文教師尤其美麗的語言是一種享受。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閲讀:

1.陋室銘優秀教案

2.《陋室銘》教案

3.陋室銘優質課教案

4.《陋室銘》公開課優秀教案

5.2017年陋室銘教案學情分析

6.陋室銘教案板書設計

7.陋室銘教案及説課稿

8.2017年國中語文陋室銘教案

9.陋室銘教案設計

10.陋室銘公開課教案

標籤: 教案 教案分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81o1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