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音樂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音樂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音樂教案精品多篇

高中音樂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葫蘆絲的結構和基本演奏技巧。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基本演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葫蘆絲演奏的學習,激發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精神。

【教法、學法】

(1)教法:講解示範法、趣味遊戲法、律動教學法

(2)學法:體驗法、自主探究學習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葫蘆絲錄音指法圖片

【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音樂學科的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環節:導入、講授、探究、拓展、小結。

1、導入:

教師採用的是示範演奏一首優美動聽的葫蘆絲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或錄音來導入本課,並請學生説出聽後的感受。

問題:1、樂器的聲音特點?2、哪個民族的樂器?3、樂曲的風格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使學生在葫蘆絲獨具魅力的音樂感染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產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

2、講授:

通過實物及指法圖片講解,以輕鬆愉快的談話形式,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與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到葫蘆絲的結構、演奏姿勢、呼吸、指法。並把葫蘆絲與笛、簫作比較,闡述葫蘆絲在結構上、演奏上獨特的地方。

正確的演奏姿勢是演奏的基礎,學生在演奏時會出現低頭、坐立不直、踮腳、蹺腿等不良習慣,要及時給予糾正。

演奏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我採用聞花香的活動,來讓學生體驗:先用鼻吸氣,然後學會用口鼻同時吸氣,並通過橫膈膜控制再緩慢而均勻向外呼出。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清楚、直觀地瞭解葫蘆絲演奏的基本常識,運用講解示範法,並通過實踐活動來掌握呼吸技巧。

3、探究: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葫蘆絲的演奏技巧,我安排了三個探究活動。

探究①:氣息的控制。

它是所有吹管樂器的演奏難點,也是葫蘆絲演奏的難點。葫蘆絲與其他吹管樂器在演奏上所不同的是:吹低音時氣流速度細而急、口勁大;吹高音時氣流速度粗而緩、口勁小。在練習吹高音sol和la時,學生認為音越高就越用力,結果事與願違。其實,越用力會越沒聲音。

為了讓學生對氣息的控制收放自如,我採用趣味遊戲教學法,安排了吹紙條的遊戲,讓學生能直觀感受不同氣流速度紙條的變化,然後用不同的氣流速度來吹葫蘆絲中的高、中、低音。

學生初次接觸葫蘆絲演奏,不容易把音色吹出來,開頭和尾音常出現的“咕”音現象,聽起來很不舒服。教師要分析並示範,讓學生認真體驗並反覆練習。開頭出現是因為氣流速度慢,用吐音加強力度,快速吹出即可解決。尾音出現是因為剩餘氣息推動所至,這時嘴快速張開就能避免。

設計意圖:通過趣味遊戲教學法,寓教於樂,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技巧。這符合音樂教學的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探究②:練習曲。

為了更好地掌握葫蘆絲氣息的控制,以及指法的熟練,練習曲的訓練是不可缺少的。學生在吹奏練習曲的過程中,常出現憋氣或換氣聲響大,這都將破壞音樂的完整性,要給予糾正。

要想獲得柔和、優美的聲音,按孔方法是演奏的重點。手指按音孔時要自然彎曲,用第一節指肚按滿音孔。學生由於手指伸得過直或拱得過高,容易出現按

孔不滿、漏風以及手指過分緊張導致不靈活的毛病。吹奏時必須做到“滿而不緊,鬆而不漏”,否則就會出現音不準或聲音很悶。為克服手指緊張,也可讓學生做一做手指操的練習。

設計意圖:器樂學習中,呼吸、指法、技巧等都是通過練習曲的訓練來完成,其訓練是相當重要,必不可少。

探究③:樂曲。

我選用了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選擇學生熟悉和喜愛的歌曲作為練習內容,不僅給了學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而且大大地增添了他們掌握演奏技能的信心與力量。

演奏本樂曲用的演奏技巧有:單吐、打音,它是葫蘆絲演奏廣泛使用的技巧,也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通過講解與示範演奏,使學生逐步掌握。

演奏這首樂曲的難點是樂曲的節奏型,我通過律動教學法:視唱、節奏練習,把學生的眼、耳、手、腦等各種器官充分調動起來,唱一唱,拍一拍,讓學生在輕鬆愉悦的律動中掌握樂曲節奏型,最後能完整地演奏樂曲。

設計意圖:通過律動教學法來克服樂曲的節奏難點,這體現了音樂教學的律動性原則。

4、拓展:

我安排了一個音樂活動:才藝大比拼。活動分小組進行,讓每組根據樂曲《康定情歌》自己安排角色,自主選擇表演方式。

首先,明確每個小組的組長,並根據學生的意願和能力來安排角色。然後,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採取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排演。同時,教師活動於同學中間,成為他們的一員,並進行協調與指導。表演形式:(1)器樂合奏(可葫蘆絲合奏:演奏能力強的學生吹主旋律,能力弱的學生吹伴奏音樂;也可與其他樂器或打擊樂器等合奏);(2)為歌曲伴奏。(3)為舞蹈伴奏。

最後,選出三個小組進行展示。教師對學生的展示要採取開放式評價,激勵學生大膽地展示自我。

設計意圖:音樂活動的安排,這遵循了音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排練、表演,使具有不同特長、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充分地展示自我,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都能有所發展,有所提高。這樣不僅有助於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精神。面向全體學生,這是素質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音樂教育應遵守的一條原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表演的機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這也符合音樂教學的面向全體與成功性原則。

5、小結:

通過自評、他評的方式,在民主的評價氛圍中評選出優勝單位和個人,給予鼓勵並要求學生加強課後練習與鞏固。

高中音樂活動課教案 篇二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與舞蹈》第二單元中的《傣族舞蹈》,傣族舞蹈是少數民族民間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傣族人民以舞蹈這種特殊的語言,直率、真摯的反映了他們的生活、勞動、風俗、娛樂場景及思想感情,是實現他們精神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優美的舞姿把人們帶入了詩一般的境界。

2、教學目標

(1)調動學生興趣,積極、有創造性地參與音樂與舞蹈活動,使學生初步瞭解傣族舞蹈的基本舞姿、風格及動作韻律等特點。

(2)在欣賞、模擬、表演、創編等活動中,廣泛積累舞蹈素材,提高自身鑑賞和舞蹈表現力,並具有一定的創編能力。

(3)引導學生感受樂舞交融所產生的美感和魅力,培養和激發學生熱愛少數民族舞蹈的情感。

3、教學重點、難點

舞蹈是肢體動作的藝術,不僅僅是做做而已,更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民族風格特點,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掌握傣族舞蹈的體態風格,靈活運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難點是要求學生根據舞蹈音樂來進行創編。

二、説學法

課堂標準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樂舞交融的教學活動當中,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在學法的指導上緊緊圍繞着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用視覺來觀察模仿老師和圖片中所給出的動作,用聽覺來把握傣族舞蹈的音樂風格特點,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表現音樂,並用交互式的學習方法,創設學生互動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創編舞蹈作品的熱情和信心,讓樂舞交融裝點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

三、説教法

遵循“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原則,在教與學的問題上,從重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問題上,要重點關注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讓學生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達到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了圖像觀摩法、情景模擬法、比較鑑賞法等,從而使學生獲得感受與鑑賞、模仿與表演、創編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1、情景模擬,親近藝術。

課伊始,教師身着傣族服飾,伴隨優美的音樂跳一小段傣族舞蹈,接下來以導遊的身份帶領同學們來到具有“動植物王國”之稱的雲南,開展一次豐富多彩的“舞蹈採風活動”,期間採用“傣族文化”知多少的提問方式,揭示課題《傣族舞蹈》,為學生營造輕鬆愉悦的學習氛圍,引發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視頻鑑賞,領悟風格。

通過多媒體輔助式教學,請學生欣賞相關的視頻與圖片,鑑賞後請同學們來談一談: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瞭解傣族舞蹈的風格特點,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瑞麗、西雙版納等地區,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許多動作多為動物的模擬與美化。頭、肩、腰身、胯所形成的弧線,俗稱“三道彎”,舞蹈造型具有“雕塑性”。

3、自主探索,領悟動作。

教師首先播放電腦合成的影片,呈現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手型、手位及腳位,讓影片所表現出優雅、柔美的靜態舞姿,深深吸引着同學。抓住這一切入契機,教師向學生提出:請同學們三人一組來模仿手型、手位及腳位,讓他們自己去感悟動作的要領,再讓學生看教師示範,啟發學生髮表評議,加強手型、手位及腳位動作要領的領悟,然後出示課件:借鑑觀賞由舞蹈家楊麗萍表演的傣族舞蹈《雀之靈》,使學生通過影視欣賞——交互模擬——教師示範——借鑑欣賞——師生評議等過程,既避免了枯燥的説教形式,使原本抽象的內容更加形象化、生動化,又較好地掌握了傣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4、聆聽音樂,感受情緒。

首先教師給同學介紹雲南特有的民族吹管樂器葫蘆絲,讓同學們對它的外部結構有一個直觀的印象,然後教師來演奏一小段音樂片斷,讓同學們瞭解此樂器的音色特點,然後完整的來欣賞葫蘆絲獨奏曲《月光下的鳳尾竹》時,主要採用聆聽——討論交流——感受情緒等三個環節來組織教學。讓學生感受、體驗:夜幕下的傣族村莊、鳳尾竹下的青年男女、村莊恢復寧靜進入夢想的情緒,從而更好的揭示音樂的主題和結構特點。

5、想像創編,體驗成功。

根據剛才欣賞過的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讓學生靈活的運用傣族舞蹈的基本動作,開展創編活動。首先由學生自主創編動作,初步感知,再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創編音樂中的一段,注意學生強弱搭配,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選派代表表演創編的作品,並進行自評與互評的交互式學習,同時為舞姿優美的學生頒發獎品——金孔雀的掛飾,最後在歡樂的音樂旋律中讓學生跟隨教師盡情的舞動起來,表達樂舞交融給人們帶來的歡樂,把這堂課推向輕鬆、愉悦的高潮。

6、課堂小結,藝術昇華。

我會告訴同學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傣族舞蹈便是民族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需要我們更好的學習和發揚光大,使這朵奇葩光輝燦爛。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從學生進入教室的那一刻開始,教師就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鬆愉悦的音樂舞蹈環境,使學生經過:情景模擬,親近藝術、視頻鑑賞,領悟風格、自主探索,領悟動作、聆聽音樂,感受情緒、想像創編,體驗成功、及課堂小結,藝術昇華等過程,逐漸熟悉瞭解舞蹈音樂的旋律,而且在樂舞交融中體會到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最後學生與老師共同表演創編作品,體驗成功的喜悦。在這種創造性的音樂舞蹈實踐中,由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始終保持着高漲的氣氛,達到了“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教學效果。

高中音樂鑑賞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我國京劇文化藝術中的行當和表演動作的程式,以及京劇的伴奏樂器有所瞭解,培養他們對京劇的興趣和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2、通過對京劇中唱、念、做、打四種藝術特徵的介紹,啟發學生積極體驗與感受,從而提高學生鑑賞京劇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

1、引導學生做多種形式的參與和感受。

2、啟發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3、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做到聲像結合、視聽結合。

教學特色:

京劇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不可能用一節課講完,本堂課從選材到組織,能簡便地讓學生清楚地瞭解京劇的特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學生聽《智取威虎山》音樂走進教室。

二、導入:老師演唱兩首京劇的歌曲,讓學生猜歌名。介紹京劇的歷史

三、介紹京劇的行當: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淨、醜四大類。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展示生行扮相的圖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馬旦、貼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圖片)淨:指在面部勾畫各種臉譜,故又稱大花臉。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淨(黑頭、銅錘)、副淨(架子花臉)、武淨(武花臉)等。(展示淨行扮相的圖片)醜:屬於喜劇的角色行當,又叫“小花臉”。分文丑(方巾醜、彩旦、醜婆等)和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展示醜行扮相的圖片)

四、介紹京劇的樂隊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與管絃樂。其中,打擊樂是京劇伴奏樂器中的靈魂。京劇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規定的節奏進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揚頓挫,“做”則是舞蹈,而舞蹈必須表現出鮮明的韻律,誰來控制、體現節奏,那就是打擊樂。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絃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絃,稱為“文場”。

五、重點介紹京劇的唱、念、做、打四種藝術特徵。

1、唱:欣賞《穆桂英掛帥》中《猛聽得金鼓響》選段,和《紅燈記》中《血債要用血來還》選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樂特色。花旦:細、嬌柔。老旦:粗、厚實。京劇把“唱”、“念”、“做”、“打”都綜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劇目和場次中,“唱”、“念”、“做”、“打”各有側重。但從總體上來説,京劇還是以“唱”為主,京劇界傳統説法是“唱”居首位;在觀眾的語言中,把“演戲”説成是“唱戲”,這也可以説明,歌唱在戲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須有基本的技術功力,不僅要擴大音域音量,鍛鍊歌喉的耐力,還要學會歸韻、運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評一個演員技藝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劇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劇的流派紛呈,它的唱以其絢爛多彩而獨具魅力。

2、念:欣賞《失街亭》中的對話,讓學生感受劇中的唸白是否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一樣,很顯然,京劇中的唸白不同於我們日常的對白,它在推動劇情、刻畫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戲諺“千斤話白四兩唱”就正是為了強調唸白的重要性。唸白為“韻白”、“京白”兩種,“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韻白”則講究韻味。唸白在音調上要抑揚起伏、節奏上要疾徐頓挫,除此之外,唸白中的語氣、語勢、需要突出其節奏感,從而增強它的表現力與感染力。總之,京劇的唸白,無論是“韻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提煉的語言,近於朗誦體,具有節奏感和音樂性,並與唱腔協調,相互銜接,使唸白達到傳神的藝術境界。

3、做:欣賞《拾玉鐲》開門、餵雞、穿針三個片段。戲曲除了通過語言,而且要通過行動,來展示人物之間的關係,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徵,京劇中的“做”正是為了完成以上任務而強調的一門功夫,所以稱為“做功”也稱“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體系。京劇中對種種生活情景,如開門、關門、上樓、下樓、上船、下船、乘馬、行舟、飲酒、跪拜,種種不勝枚舉的情景,在表演時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賞《三岔口》,“打”是戲曲形體動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武術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鬥場面的高度藝術提煉。京劇的武打範圍廣,難度大,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舞台動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時,刀槍滿台飛,構成圖案,有節奏、有層次,穩、準、美的體現着劇情。做為武戲的演員,需經過特別的訓練,自覺地練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瞭。

京劇在武戲劇目的豐富過程中,形成了武生行當,提高和發展了武打的技巧。那麼,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兩門功夫是必須具備的,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傳統武戲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統稱,“毯子功”包括翻、躍、騰、撲各種技藝,俗稱“筋斗”,因為這些技藝的難度大,技術複雜,練習時需要在毯子上進行,以免練功者受傷,所以又稱“毯子功”。

六、欣賞《唱臉譜》。

展示中國的文化遺產,引起學生的驕傲和自豪——我是中國人。

七、總結和拓展。

作為當代的青年應該怎麼樣繼承和發揚京劇音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ezmye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