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多篇)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能知道歐姆定律的內容,並會運用歐姆定律進行簡單的計算。

2.能説出串並聯電路的特點,會用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得出串並聯電路中電阻的關係。

3.會應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的電路問題

學習重點:理解歐姆定律內容和其表達式、變換式的意義

學習難點:利用歐姆定律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導學內容和步驟:

一、前置學習:

歐姆定律的內容

2. 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單位:

I----電流----安培;U----電壓---伏特;R----電阻---歐姆

3.歐姆定律中的“導體”指的是 。

4.串聯電路中,電流關係:

電壓關係:

電阻關係:

比例關係:

5. 串聯電路中,電流關係:

電壓關係:

電阻關係:

比例關係:

二、展示交流:

學習小組完成課本29頁1—3題,上黑板展示。

教師強調解題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寫解、答;要有公式;要帶單位。

三不:最後結果不準用分數;不準用約等號;不準用除號。

三、合作探究:

學習小組完成課本29頁4題,儘量用多種方法解題,上黑板展示。

教師歸納:解題步驟:1。根據題意畫電路圖; 2.在圖中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綜合運用電學規律列式求解。三種方法(單一法、整體法、比例法)。

四、達標拓展:略

五、教學評價:略

六、教學反思:略。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的教案 篇二

學習目標

A、知識與技能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本質及其作用。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A、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通過探究,瞭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A、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多姿多彩的簡單機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索物理學原理。

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協作意識和團結精神。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廣泛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教學重點:定滑輪、動滑輪的本質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滑輪組的裝配及省力情況。

教學方法:綜合啟發法,探究學習法。

教學用具:滑輪、細線、鈎碼、鐵架台、彈簧測力計、長木板、長方體木塊。

學習過程:

一、複習鞏固

1、省力槓桿的特點,費力槓桿的特點,等臂槓桿的特點?

二、創設情境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槓桿,認識到了槓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應用,其實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還有其他的一些機械對我們還有幫助。如升旗時,我們站在地面上就能把五星紅旗升到高高的旗杆上,這裏就應用到了滑輪

三、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四、展示彙報

一、仔細閲讀課本的內容,找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定義,並回答問題。

1.什麼是定滑輪,什麼是動滑輪,它們有什麼區別?

2.結合實際生活,思考一下,在你周圍哪些地方能見到定滑輪或動滑輪?

二、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1.分別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並在下面畫出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示意圖。

2.按照上圖圖示進行實驗,探究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實質

使用定滑輪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缺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實質_____________

使用動滑輪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缺點是__________________.實質_____________

三、閲讀課本關於滑輪組的知識,然後解決下列問題:

1.使用滑輪組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細看課本圖,瞭解組裝滑輪組時應該怎樣繞線。除了課本上這中繞法,你還能有其它繞法嗎?試着在下圖中畫出兩種繞法。

3.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滑輪組的特點是:使用滑輪組既能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且有幾段繩子吊着動滑輪,拉繩子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四、閲讀課本的科學世界中的文章“其他簡單機械”,完成下列任務。

1.指出圖中各個輪軸的“輪”和“軸”

2.使用輪軸和斜面時,是省了力還是費了力?省了距離還是費了距離?它們屬於省力機械還是費力機械?

四、拓展提升

1.如果忽略滑輪重和摩擦,則下列各圖中,作用在繩子自由端的力的大小分別是多少?

(已知被提升重物的重力均為1000N)

F1=_________N; F2=________N; F3=________N; F4=________N.

2.(選作)如圖所示,物體重20N,忽略滑輪重和摩擦,則拉力F的大小是( )

A 10N B 20N C 30N D 40N

五、課後記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的教案 篇三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於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2、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三)教學準備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槓桿和支架、鈎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裏所説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於“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面就説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説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裏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槓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槓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麼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裏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注:這裏強調使用機械所做的功都不小於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與後面的機械效率對應,指的是使用機械會做額外功。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小結

(六)作業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的教案 篇四

知識能力

1、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2、知道密度計、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檢驗、應用、推理、解釋}——創造——發現,使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物體沉浮現象的樂趣,獲取物體沉浮的經驗認識,增長探究物體沉浮的本質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思考等科學能力,為後續乃至終生學習能力及達到高級的思維水平準備認識基礎。讓學生初步瞭解浮沉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參與制作密度計的實踐活動和成果的展示活動,感受到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和對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通過浮力知識應用實例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慾望。發展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謀求內部協調統一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施教策略:

1、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以打撈沿船引入新課,並利用FLASH模擬潛水艇下潛、上浮;巨輪在海上航行;飛艇在空中飛翔等現象引入到浮沉條件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並用FLASH製作動態的受力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3、用多媒體制作潛水艇、孔明燈等浮沉原理並結合演示實驗,讓學生掌握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教學難點及其克服策略】

難點:影響物體浮沉條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採用主體參與教學策略。具體應用:1、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係;2、創設問題的情境;3、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4、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髮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並及時給以肯定和鼓勵;

學生控制策略: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着與自身相關的任務進入學習,使學生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教學設計策略:本課的設計採用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模式,通過各種學習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教與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並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實驗,課件展示等),學生通過自己製作密度計等實驗不僅僅提高了綜合素質,而且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2、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在實驗中學會研究,初步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準備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400ml燒杯,200 ml燒杯,50 ml燒杯,鹽,水,酒精,雞蛋,量筒,鉛筆,鉛絲

2、密度計,潛水艇模型,自制熱氣球(教師演示用)

3、製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

【教學過程】

引入:你知道俄羅斯和“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嗎?假如把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採取什麼措施?(打開POWERPOINTRT,學生瀏覽有關“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有關圖片,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開頭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這個情景圍繞學科教學內容展開,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關聯,而且稍高於學生現有的基礎,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沒有一個明顯的正確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學生也許不可能一開始便獲得對提出問題的全面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作為教師,要肯定學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進而進一步提出問題)

新授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並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探究實驗,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2.理解壓強的概念、公式和單位,能應用壓強知識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2.通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的研究問題的常用方法—控制變量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2.通過對日常生活、生產中壓強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勇於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精神和將物理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生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壓強概念。

教學難點:比值定義法定義壓強。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教師引導學生實驗

提出問題

兩個指的受力有什麼不同?

兩個手指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觀察兩個手指的凹陷有什麼不同?

和這個實驗類似的情況生活中還有很多,我們再看一個圖片。

兩個人對雪地的壓力是差不多的,但壓力的效果相同嗎?

你覺得壓力的作用效果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帶領學生分析

引導

上面這些現象都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有關。

板書

第九章壓強

第一節壓強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

首先讓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根據剛才的分析,你覺得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什麼?

那我們要用什麼方法,來分別研究兩個因素對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呢?

我們把壓力作用面積叫做受力面積。

提供的器材有:小桌、海綿、砝碼。

板書

一、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引導:

從剛才的分析可知,如果要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大小,怎麼辦?

那要是壓力和受力面積都不相同,怎麼辦?在前面的學習中有沒有能借鑑的方法。

非常好。壓力和受力面積的比值可以定量的描述壓力的作用效果,我們給他起個新名字叫壓強。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壓強的單位:

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

將一張報紙對摺一下,平鋪在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強約為1 Pa。

1 Pa表示物體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牛。

課後小結

本節課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進而形成壓強的概念,並討論了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和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事例。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的教案 篇六

一、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初步認識機械運動的現象。

2、知道機械運動是指物體位置的變化。

3、知道參照物。

4、會選擇參照物描述機械運動,會根據對運動的描述指明參照物。

5、知道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回憶再現的方法認識什麼是機械運動。

2、通過親身體驗的方法認識選擇不同的參照物描述運動的結果會不相同。

3、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問題的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觀察、想象、討論等雙邊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學知識。

2、通過對“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這一觀點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論,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一、機械運動

探究:什麼是機械運動呢?

1.春天,風箏在空中迎風擺動;2,夏天,蚊蟲在燈下飛舞;3.秋天,落葉紛紛飄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飄灑;5.昨天,“神舟五號”飛船騰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學的路上,路旁的樹木不斷被甩在身後

7.此時,鐘錶的秒針在不停地“走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我們每一個人時刻都在運動(如心臟在跳動,血液在流動),仔細體會與比較上面列舉的物體運動的例子,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物體相對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想想議議

宇宙及自然界中關於機械運動的例子還有許多;同學們通過思考、討論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來發表讓大家共享:①流星劃過夜空 ②小鳥在空中飛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動④稻穗在隨風起伏⑤房屋、樹木隨地球一起運動。這些都是機械運動嗎?

二、參照物

1.探究

提出問題:如何恰當地描述物體的運動狀態?

猜想和假説:(1)要選擇一個物體做標準,對照要研究的物體和選擇的標準物體相對位置是否變化後再做出判斷。

(2)很簡單,用眼睛看看動不動就行了。

進行實驗: (1)兩名同學乘坐公交車,一名同學盯着另一輛車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學盯着站牌,此時另一輛車開動,兩同學乘坐的汽車未開動,請兩同學説出自己乘坐的汽車的運動狀態。

(2)乘坐觀光電梯時,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對自己運動狀態的描述分別是怎樣的?

2.參照物該怎樣選擇?

想想議議

每個同學都來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情況,看看各是以什麼物體作為參照物的。如:夜間趁着月光走路時,要描述影子的運動情況,若以地面為參照物,影子在動;若以人為參照物,

影子是靜止的。

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着,絕對靜止的物體是沒有的。我們平常所説的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都是相對於某個物體而言的。如果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我們就説第一個物體是運動的;若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我們就説第一個物體是靜止的。對於同一物體,若選擇不同的物體作參照標準來研究它的運動情況,得到的結論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選擇參照物,就無法判定物體是否在運動。例如,司機開着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參照物,司機是靜止的,以路面為參照物,司機是運動的;李明和王紅晚餐後並肩散步,以路旁的樹木為參照物,他們兩位都是運動的,若以李明為參照物,王紅是靜止的;樹木、房子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若以行駛的車為參照物,它們都是運動的。

四、相對靜止

兩個運動物體運動的快慢相同,運動的方向相同,這兩個物體就是相對靜止。例如,卡車和聯合收割機,同樣快慢,向同一方向前進,以其中一個為參照物,另一個是靜止的,屬於相對靜止。

天氣預報與物理學中的機械運動有密切聯繫。經驗豐富的氣象預報員會根據衞星雲圖結合其運動速度準確判斷冷空氣在什麼時候到達什麼地區造成大風降温或冷暖空氣,什麼時候在什麼地區上空交匯形成雨雪天氣等等,提醒人們做好預防準備工作。

八年級物理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知道什麼是壓力,會畫壓力示意。

2.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並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壓強的單位(帕)。

4.經歷測量人體對地面壓強的過程,培養樂於和他人合作進行探究的團隊精神,初步掌握測量,計算,表達能力及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6.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定量計算。 教學設想 重點:通過探究知道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並能建立壓強定義公式。

教學難點

理解壓力的概念。會畫壓力示意。

教學教法

實驗探究式 教學準備 一端削尖的鉛筆、小桌子、沙盤等。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過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沒有:[出示釘]釘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釘頭卻又尖又細;在茫茫的雪原裏,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卻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這些現象看起來簡單,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學道理卻是很深刻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就準備解決這些問題。

二 講授新課

一隻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對它的支持力,那麼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為地面,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壓力,可見地面受到杯子的壓力,誰來畫一畫地面受到的壓力?)同樣的道理,釘對牆面也有壓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塊對斜面也有壓力,請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學生板演)

多媒體展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壓力,説明壓力的方向始終和接觸面相垂直。(學生觀察並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雖然我們知道了壓力的定義,但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關呢,我們用實驗來探尋答案。

[實驗1]將壓力小桌正放入沙盤,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個重物,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和壓力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實驗2]將壓力小桌分別正放和反放入沙盤,比較兩次小桌陷入沙盤的深度。(學生觀察)

壓力作用的效果還和接觸面積大小有關。(學生回答)

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壓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進了壓強的概念。

⑴定義:壓強是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大小)。

這一個概念就包含了壓力作用的兩個效果。

⑵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受力面積是指作用的兩個物體接觸的那一部分面積。

⑶單位: 牛/米2=帕斯卡 符號Pa

⑷物理意義:物體每平方米麪積上受到的壓力。

實際應用:

為什麼坐沙發比板凳舒服?(學生回答)

在壓力一定的情況下,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例如拖拉機和坦克的履帶;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壓強(例如菜刀的刃;釘尖等)。

在受力面積一定的情況下,增大或減小壓力可以改變壓強(學生自己舉例子)。

三 小結:建立起正確的壓強概念;理解壓強公式,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估算;

結合生活實例説明如何控制壓強。

四 相關學生練習:

1.關於壓力和壓強,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 ) A.壓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 B.壓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的 C.物體的重力越大,對支持面的壓力一定越大 D.壓力大,壓強一定大

2.質量相同的正方體實心銅塊和鐵塊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較它們對桌面的壓強和壓力 () A.壓力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B.壓力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強較大 C.壓強相等,銅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D.壓強相等,鐵塊對桌面的壓力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夠減小壓強的是 ( ) A.把書包帶做得寬些 B.為了易於把吸管插入軟包裝飲料盒內,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細線切割濕軟的肥皂30 N的壓力作用在1 cm2的面積上,所產生的壓強是如果保持壓力不變,要產生5×105Pa的壓強,受力面積應是質量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隻腳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是150cm2,那麼,他站立時對地面的壓強是多少?

八年級物理下學期的教案 篇八

通過這一章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瞭解能量可以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知道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本章教材圍繞“機械能”的概念展開,重視學生生活經驗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因此,要認真分析其特點,注意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節 功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並會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功的原理。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在什麼情況下力對物體做了功,在什麼情況下沒有做功?

(2)通過觀察和實驗,瞭解功的含義,學會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樂於參與觀察、實驗、探索活動。

(2)有將科學技術應用於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功的概念。

2、難點: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計算。

(三)教學準備

木塊、木板、細繩、彈簧測力計、小車,槓桿和支架、鈎碼、滑輪、細線、刻度尺(兩個)。

提問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義。思考力學裏所説的“功”含義。

演示實驗:在水平長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別拉一木塊和小車。

在實驗基礎上引入本課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一、進行新課

1.由課前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力學中關於“功”的確切含義:

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並且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學裏面就説這個力做了功。

2.請學生觀察教材圖15.1-1中力做功和15.1-2中力不做功的實例,分析、總結一下力學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點?分組討論總結。

板書:力學中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二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3.實例分析(突破難點)

舉例説明在你的周圍你發現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誰對生活觀察得最仔細?學生可能舉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機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馬拉車www.前進等等。教師對正確的例子予以肯定,對錯誤的例子引導改正。

接下來看老師這裏的幾個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況存在?

(1)舉重運動員在把槓鈴舉高過程中是否對槓鈴功。舉在高處停留5秒過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小球在豎直方向上受什麼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機使貨物在水平方向上勻速移動一段距離,拉力對貨物做功了嗎?

引導學生根據以上事例分析、總結在什麼情況下不做功?

通過以上的學習,知道了做功不能離開兩個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種情況下不做功,那麼我們猜想一下,力學中的功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指導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教材。

二、功的計算

力學裏規定,功等於力和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板書:功的計算公式:

功=力×距離W=Fs

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題,啟發學生分析計算。

三、功的原理

1.啟發學生提出探究的話題:使用機械是否省功。

2.指導學生探究實驗。

3.分析實驗數據,啟發學生討論歸納出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注:這裏強調使用機械所做的功都不小於直接用手所做的功。與後面的機械效率對應,指的是使用機械會做額外功。

請學生談自己知道本節哪些知識,還想知道哪些內容及對本課的感受,教師進行情感激勵。

(五)小結

(六)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課後總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z4jy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