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陋室銘》教案(精品多篇)

《陋室銘》教案(精品多篇)

《陋室銘》教案(精品多篇)

《陋室銘》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體會《愛蓮説》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學習記敍、抒情、議論相結合。

2、體會《陋室銘》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理解作品中表達的一種高尚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學習一些文言詞語,尤其是多義詞。

教學要求

1、從生長環境方面,體態香氣方面,風度方面分析蓮花有什麼值得喜愛的,理解《愛蓮説》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批判,領悟作者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點詞句輸通文意。

教學重點

1、體會《愛蓮説》託物言志和襯托的寫法。

2、體會《陋室銘》藉助描寫陋室抒發感情的寫法,瞭解銘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愛蓮説》的主題是什麼?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讚頌,表現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嚮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出對趨附權貴,苟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文章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理想和美學情趣。

2、《愛蓮説》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本文在寫法上很有特色:其一,運用了疊式襯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襯托蓮,而作用各別,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題。其二,運用了擬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於所寫事物的相似特點中,把人的趨勢,倨傲、清高等特徵,以牡丹的濃豔、菊花的傲霜、蓮花的清逸等特點表現出來,寫物喻人,生動貼切,含義深刻。

(1)借花喻人,託物言志。

以“予獨愛蓮”四字,引出一段蓮的頌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蓮的風貌和氣質:處污穢之境,葆純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蓮莖貫通正直,表裏如一,卓然自立。“香遠益清”,寫蓮清香遠溢,芳氣襲人;“亭亭淨植,可遠觀不可褻玩”,寫蓮的形態端莊大方,凜然可敬。

作者表面寫蓮,其實意在蓮外。顯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蓮自況,以蓮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節操。縱觀全文,似句句寫花,而意不在花;通篇無人,卻字字寫人。文中寫了蓮的七種可貴的品質,一一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惡劣污濁的環境中不受影響,潔白無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漣而不妖”(在優越的環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懷豁達);第四,“不蔓不枝”(行為正直);第五,“香遠益清”(美德遠播);第六,“亭亭淨植”(潔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氣節高尚,英姿威儀)。

(2)運用映襯,烘雲托月。

《愛蓮説》主要寫蓮,但用菊和牡丹來作映襯。

首先,要明確作者所寫的三種花都有明顯的比喻意義。把菊花比作“花之隱逸者”,是説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豔,而在羣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羣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貴者”,是説牡丹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把蓮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説蓮花高潔清逸,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聲遠播的君子。

明確了比喻義,再看看作者對這三種花的態度。對蓮的褒揚顯而易見,是全文的重心,而對菊和牡丹又是什麼態度呢?歎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愛菊的隱逸者陶潛,因蔑視世俗,厭惡官場而返歸田園、寄情山水。應該説,陶潛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為之歎惋的是:陶潛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超然物外,處世態度未免有些消極。“君子”則不同,他們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濁塵世卻能永葆高潔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隱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遜一籌了。至於牡丹,李唐之世,每當盛開,則權貴趨之若鶩,有種植求利者,株價數萬。文人墨客爭相賦詩,推波助瀾。周敦頤目睹當時世風日下,官場混濁,稱牡丹為“花之富貴者”,正表現了作者對那些追名逐利、蠅營狗苟之輩的鄙薄和憎惡。

由此可以看出,寫“菊”寫“牡丹”仍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鍼砭了時俗。

3、《陋室銘》的結構是怎樣的?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説明陋室不陋。

比興起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推出主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陋室之人:“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藴義已然寫足。

陋室不陋:以兩個歷史人物類比。“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最後引《論語》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銘》的寫作特點是什麼?

(1)虛實是我國古典美學中重要的審美概念,也是藝術辯證法的總綱。《陋室銘》是虛實結合的佳作。全文81個字,虛實相生,變化有致,耐人尋味。

開篇以形象的議論起筆:“山不在高,……有龍則靈。”推出全文題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虛代實,出筆不凡。“德馨”,一語統攝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層進入對“陋室”的描寫。先寫清幽景物“苔痕上階”“草色入簾”,渲染恬靜氣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為實景描寫。次寫“陋室”往來人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前句為實寫,後句為虛寫,虛實相配,盡寫“陋室”儒雅之風。最後寫“陋室”中生活之事。“調素琴,閲金經”為實寫,表現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犢之勞形”為虛寫,反映主人對世俗、官場生活的厭惡。這一層沒有出現“德”字,但處處扣緊“惟吾德馨”這一題旨。

在對“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實寫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無”的虛寫,加上引入題旨的“二有”虛筆,真是虛實相間,烘托有術。最後的結尾,又用“諸葛廬”“子云亭”“孔子云”三個歷史掌故,類比、引證,以虛映實,反映了作者閒適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虛寫佔一半有餘,如果我們把文中虛寫部分去掉,不僅內容會顯得單薄、無味,題旨難以酣暢表達,文章的形式也將變得侷促、呆板,絕無此文之多彩風姿。

(2)若把《陋室銘》作議論文分析,則明顯地具有論點、論證、結論,符合議論文的結構特點。

論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類比推出。

再看論證。

①物證。“綠苔上階”“草色入簾”可謂陋矣。但作者卻以擬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蘚急上階頭,青草欲進住室寫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麼呢?是它們羨慕主人的才德,作者雖未直説,但含蓄地表現出來。

②事證。先説往來的是鴻儒,又説室內的活動“調素琴,閲金經”,再説室內“無絲竹”“無案牘”。靜以養身,儉以養德。作者強調德之難得,而陋室皆有。

③人證。列舉諸葛亮,揚雄居陋室的事例,證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言證。引孔子之語,使人加深對“德馨”的認識,啟發大家遙憶顏回為人,理解“德”與“陋”的關係。

四個論據層層遞進,而結論就在“言證”當中,論證推到“言證”結論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題目有“陋室”,文中也説“斯是陋室”,而結尾卻説,“何陋之有?”到底這屋子是陋還是不陋呢?

從建築和屋內佈置看並不豪華,甚至是簡陋的,但由於屋主人是個品德高尚,有着高潔生活情趣的人,所以這座小屋就變得別有韻味而不顯得簡陋了。這正應了孔子説的那句話:“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學習《愛蓮説》

第3、4課時:學習《陋室銘》

《愛蓮説》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導入

三、解題。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説”,(同前面學過的《馬説》)。

“説”是闡述關於某一事物,問題的道理的文體。

本文特點是託物言志。

請同學朗讀《閲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學生自讀

解詞,併為加點字注音:

蕃淤泥濯清漣妖蔓枝益亭亭淨植褻玩焉

謂隱逸君子噫鮮宜乎者也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

五、分析課文

(一)分析第1段。

1、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

歸納:之①,結構助詞,的;之②,結構助詞,主謂關係,不譯。

焉①,語氣助詞,啊、呀;焉②,兼詞,於之、在其中。

中①,名詞,裏、內,讀zhng;中②,動詞,射中目標,讀zhng。

而①,連詞,修飾關係,不譯;而②,連詞,轉折關係,但是、卻。

2、同學齊讀第1段。

3、討論、講析。

①開頭一句指出可愛的花很多,總領全文,藉以引出人們對花的不同愛好。寫別人愛菊、愛牡丹,都是襯托,作用在於突出“予獨愛蓮”,引入正題。

②為什麼人們對“花”的愛好不同呢?

喜愛哪一種花,表明人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氣節。兩個“獨”字,表現了作者既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於陶淵明的生活態度。

③蓮花有哪些可愛之處?應怎樣理解它的象徵意義?

蓮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對象,是言志所託之物,作者從多方面描繪蓮花特徵,圍繞“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徵意義。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漣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達正直,行為端正。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志潔行廉,美名傳揚。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這裏描述的既是作者愛蓮花的緣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況。

4、朗讀,翻譯

(二)分析第2段。

1、朗讀讀第2段,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2、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鮮①,形容詞,少,音xin;鮮②,形容次,鮮豔,音xin。

3、再讀本段

①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個判斷句,將菊、牡丹、蓮一一擬人:菊,就像隱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貴的人;而蓮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個歎詞“噫”表達強烈的抒情色彩,引發了其後的褒貶,在褒貶中寄寓了自己的態度。

②作者對“愛菊”、“愛牡丹”、“愛蓮”的態度分別是什麼?表達有什麼特點?

(作者用三種花象徵三種人,用三種愛象徵三種生活態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獨吐幽香,所以將它比作隱士。文中用陳述句,表達對菊及愛菊者並不反感,只是慨歎真正隱逸之士極少。牡丹絢麗濃豔,所以將它比作貴人。文中用感歎句,表達對牡丹及愛牡丹者的厭惡鄙棄,諷刺貪圖富貴、追求名利的世態。最後三句,將次序調整為菊、蓮、牡丹,使褒貶愛憎更鮮明。)

4、朗讀,翻譯

六、小結

1、託物言志的寫法:以菊、牡丹、蓮喻三種人,以三種愛象徵三種生活態度,貼切鮮明。

2、襯托的寫法:以蓮為中心,用菊正襯,用牡丹反襯,褒貶宛然,表達了對世俗婉曲的批判,突出了自己對高潔的君子風範的追求。

3、描寫,議論,抒情的結合:第l段以記敍、描寫為主,第2段以議論,抒情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變化得當,文筆搖曳多姿:陳述句、判斷句、疑問句、感歎句運用恰當,排比、對偶的整句與散句交錯有致。

《陋室銘》

一、組織教學

二、直接引入

三、解題。

1、《陋室銘》是一篇記物的銘文。

2、體裁:銘。

①銘,是古代文體的一種。銘,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時用於自我規戒或激

勉。銘文,在語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對偶句,格調不同於一般散文。一般押韻。

②本文的韻腳共八個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其中“馨”字因語音變化,現在已不夠協韻了。

3、作者:劉禹錫。

請同學看《閲讀提示》有關部分和註釋①,瞭解作者情況及出處。

四、通讀課文

1、學生自讀

解詞,併為加點字注音:

名靈馨鴻儒白丁素琴金經絲竹亂耳案牘勞形

2、教師帶讀

3、分組朗讀,同學參照註釋,解決字音、字形、詞義的疑難點。

五、分析課文。

1、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詞義和用法。

歸納:之①、②,結構助詞,都是提賓標誌,不譯。

名①,形容詞,著名;名②,動詞,命名。

鴻①,形容詞,大;鴻②,名詞,大雁。

是①,判斷動詞,是;是②,指示代詞,這。

2、同學齊讀課文

3、討論、講析。

全文81個字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開頭至“惟吾德馨”):比興起篇,引出主題。

第二層(“苔痕上階綠”至“無案牘之勞形”):寫居室環境。日常生活,表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層(“南陽諸葛廬”到結尾):以類比法説明陋室不陋。

4、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一層譯成現代漢語。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聞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這雖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提問:開頭三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歸納:前兩句用了對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襯陋室。

講析:“斯是陋室”,扣題。“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強語氣。四字包含兩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於德馨。

5、請學生看註解,將第二層譯成現代漢語。

苔痕漫上石階,蒼翠碧綠;草色青葱,映入簾內。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讀讀佛經。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

提問:這一層次寫了什麼內容?從哪些角度描寫的?

歸納:描寫居室環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寫周圍景色,第二句寫往來人物,三四句寫生活內容。

提問:這四句表現了作者什麼情趣?

歸納:表達出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情趣。

提問: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歸納:角度開闊,寫到陋室方方面面。條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內,一“入”字將內外融合。虛實結合,肯定句實寫,否定句虛寫。句式整齊,有長有短,跌宕有致。四處對偶,精當而不拘板。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用互文寫法。

6、將第三層譯成現代漢語。

(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説:有什麼簡陋的呢?

提問:在描寫陋室時,突然引出兩處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圖是什麼?

歸納:運用類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於説明陋室不陋,還含蓄地以古賢自況,進一步表達作者的志趣、抱負。

提問:結尾引用的孔子的話,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後一半,總結全文,有什麼好處?

歸納:孔子的話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點破,更耐人尋味。引文迴應“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學小結

七、佈置作業。

陋室銘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全文。

2、讓學生了解押運的字和壓韻的作用。

3、引導學生了解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思想。

教學重點

目標1

教學難點

目標1

課前預習:查工具書,試譯全文。

一、課前三分鐘 (課外閲讀讀後感,抽籤完成) 3'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2'

如果讓你設計自己的家,你怎樣設計呢?(學生自由説)唐朝劉禹錫卻喜歡鄙陋居室,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樣?

三、介紹作者、體裁(教師抽查學生回答,教師適當補充)3'

劉禹錫(772——843)字夢得,唐朝著名詩人和散文家。

銘,原來是刻,在這裏是一種文體,或歌頌讚美,或有所警戒。

本文陋室銘,意是刻在鄙陋居室裏的文章。

四、學生藉助工具書解釋常用實詞和難句。6'(完成目標2)

陋:不華美、狹小 馨:香氣散佈很遠

白丁:封建社會裏沒有功名的人 牘:古時寫字用的木簡

何陋之有:有什麼狹小不好看呢?

(教師出示膠片)

五、朗讀、翻譯、理解分析。28'

1、請一同學讀一同學翻譯全文,學生或教師適當補充。(完成目標2)

2、學生思考並回答教師出示的問題。

A、《陋室銘》中的那句話能提挈全篇大意?

B、《陋室銘》描寫陋室環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並以陋室比古賢的居室,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趣和節操?

3、學生自由回答,教師補充並進行思想教育。(完成目標3)

我們要學習劉禹錫淡泊自甘,不慕名利的高貴品質。

4、請學生自瀆領會。

5、教師介紹什麼叫押韻?押運有什麼作用?

(寫韻文時在句末或聯句之末用韻母、聲調相同的字叫做押韻。韻文押韻能使人加深印象,同時便於吟頌和記憶,因為它具有聲調和節奏之美。)

6、本文有那些押韻字?(名、靈、馨、青、丁、經、形、亭)

六、小結。2'

七、佈置作業。1'

A、抄寫常用實詞和難句。

B、背誦全文。

C、寫一讀後體會,字數不限。

八、説課精要:安排學生先自己預習、多讀、自主試譯,讓他們更容易理解文章。

《陋室銘》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

《陋室銘》是我國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託物言志的寫法,借“陋室”抒發作者的情懷,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全篇,極力抒寫“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給人以雋永暢達,丰姿綽約的氣韻。

《陋室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集中學習文言文和古代詩詞,目的是讓學生在過去學習古代詩文的基礎上掌握鑑賞古代詩文的基本方法,背誦名篇佳作,積累語言材料,提高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熟悉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初步培養文言文的語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裏地理解文言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篇幅簡短,語言優美,音韻鏗鏘,讀起來充滿音樂美,把多形式的朗讀及當堂背誦定為教學重點,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另一方面又可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為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對正在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八年級學生很有現實意義。

二、目標分析

(一)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的特點,本課:

1、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歷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實詞,翻譯並背誦全文。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

3、情感態度目標:理解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用時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觀評價古人。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七年級的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讓學生借鑑本文託物言志的寫法,用一段話來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通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當堂背誦短文,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的學習。掌握古為今用的學習方法,深入瞭解作者思想,結合時代具有積極參與現實的意義。

(三)説教法學法

教學設計理念是:張揚師生個性,突出學生主體,重視學生感受,強調朗讀品味,滲透學法指導,實行合作探究,加強能力培養。我採用導讀教學法和提問朗讀教學法,並指導學生用以讀會意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來學習。

誦讀法: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情感意藴,到交替運用輪讀、個讀、齊讀和散讀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欣賞、領悟短文的優美語言和意味,籍此落實教學目的。

學習方法:

1、圈點批註學習法。指導學生運用圈點符號和批註方法來研讀課文,邊讀邊思,及時記下轉瞬即逝的心理感受和思想火花,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2、自主探究學習法。引導學生採用“尋疑式”探究和“品味式”探究的方法疏通文意,品析語言,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六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

唐代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作者作銘自勵,抒寫身居陋室卻怡然自得的高尚志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格調高雅,意境雋永。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同賞析這篇久為傳誦的名文。(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的濃厚的興趣。)

(二)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文體知識。

(三)品味賞析

1、示範背誦教師背誦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難讀的字詞來,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聽讀中,同時又能激起學生要當堂背下短文的興趣與信心。)

2、學生朗讀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

此程序的設計是要學生養成反覆誦讀文言文的良好習慣。

(誦讀文言文不同於其它文章,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的方法,突出層次,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一是讀得準確。二是讀出節奏。三是讀出感情。)

①學生各自朗讀全文,劃出讀不準的字。

②教師範讀,學生標註生字讀音。

③學生齊讀,力求做到讀準字音。

④教師指導,把握輕重緩急,讀出節奏。

⑤教師範讀,學生聽讀,體會節奏、韻律的音樂美。

⑥學生自由讀,競賽讀,反覆練習。

3、疏通文意:(此程序的設計在於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詞句,養成隨時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我引導學生採用“尋疑式”探究和集體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具體設計如下:

①獨立疏通,提出疑問。要求學生首先結合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着説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説不通的地方,用問號標記,準備質疑。

②集體交流,合作達標。要求學生當堂提問,集體交流,解決疑難,解疑後批註。

③學生自測,記憶鞏固。

△本文題為陋室,可結尾為何説陋室不陋,文中哪句話回答了這一問題?説出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是全文的主旨句,可它並未出現在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引出這一主旨的呢?讀前三句,説出大意並作簡要分析。

△課文是如何來表現“陋室不陋”這一主旨的呢?讀中間四句,説出大意並作簡要分析。

最後三句作者以古賢居室自比,引孔子語巧結全文。這是文章的難點。學生思考、討論後,作者以他們為楷模也表明他是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最後引孔子語結束全文,含蓄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品析語言:(此程序的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反覆推敲,細加揣摩文中的妙言佳句,提高其鑑賞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我引導學生採用“品味式”探究的方法。)

①反覆誦讀,挑選最喜歡或認為用得最精妙傳神的詞、句細加品味並作旁批。

②以小組為單位,交流獨立品析所得。

③挑選小組代表發言,各抒已見,共享成果。

(四)小結全文

為使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一整體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語:全文寥寥81字,共九句,前四句設喻引題,頌揚陋室。中間四句通過描寫陋室清幽環境及其人物交往、生活狀況,極力表現“陋室不陋”。最後三句以古賢居室自比,引孔子語結束全文,再次含蓄表達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五)背誦全文

引導學生抓住提挈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六)能力遷移

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自行設計板書,目的在於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效果,也有利於加深記憶。(這個環節的實施,鼓勵學生根據學習的需要,進行討論探究,促進學生對話,讓思想在碰撞中產生,知識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説過這樣一句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後,各自還只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們則有兩個思想。)

山(仙)名(喻)陋室(德馨)

水(龍)靈託物言志

景人事不陋

諸葛廬

自比“何陋之有?”

子云亭

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此板書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個問題,並體現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託物言志,使學生能通過板書對短文一目瞭然,且加深了理解。

效果分析:先要求學生邊聽教師背誦課文,邊想像陋室中的畫面,體會作者感情,然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啟發學生抓住重點詞句,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讀出感情,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聲情並茂,最後在理解文章寓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教師範讀,一方面讓學生彌補自己朗讀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和影響,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讓學生想像畫面,重在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能力,愛因斯坦曾説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而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朗讀,則是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也便於創設融洽的教學氛圍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要求學生細讀課文,也就是學生自行對照課文註釋,查閲工具書,讀懂課文。在這過程中,學生可質疑,由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儘量讓學生討論解答,達到疏通課文字詞的目的。學生的自主閲讀,交流合作,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符合新的語文課程理念。在這個環節中,老師不是強硬灌輸,包辦代替,但也不是不管不問不講,而是發揮主導作用,提醒學生掌握一些重點詞句,如:“名”、“靈”、“上”、“入”、“鴻儒”、“白丁”、“絲竹”、“勞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八年級語文《陋室銘》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這篇銘文是語文版七年級下冊第18課,選文通過讚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高尚情操。讓學生在積累鞏固古文言文的同時受到情感的薰陶,得到品格上的教育。

【學情分析】

我班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閲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悦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解説、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讀懂課文,理解文言大意,深入瞭解文章內容。

2、瞭解“銘”的特點和託物言志的特點,以及瞭解“興”的特點。

3、分析作者情操和志趣,發表自己的感悟。

(二)過程與方法:

1、對照註釋利用工具書瞭解文言大意。

2、合作學習,疏通文意。

3、探究討論,拓展延伸,聯繫生活,發表意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懷,學習並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字詞,瞭解託物言志的寫法,韻文的特點和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內容,並進行創作性思維創作。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由《酬樂天揚州席上見贈》引出作者--劉禹錫。

二、解題: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本文給自己的陋室作的銘。

三、走近作者: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詩人,哲學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亂以後的中唐時期,關心社會現實,憂國憂民。(多媒體顯示)

曾中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他熱心贊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官降職多次。這篇《陋室銘》是他被貶為和州刺史時在任上寫的。

三、整體感悟

1、字詞積累:

(1)詞類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聞名,出名。

苔痕上階綠 上: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長上。

無案牘之勞形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2)賓語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問代詞“何”作賓語,前置。其中的“之”,為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裏,就不簡陋了。”

指導朗讀

①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②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3 GB3 MERGEFORMAT ③ 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3、翻譯課文:

齊讀一遍課文,提問同學來翻譯課文,老師從旁提示:

(譯文:山的名聲不在於山的高低,只要有了仙人也就有了名聲。水的名聲不在於水的深淺,只要有了龍的存在 也就有了靈氣。雖然我所處的是一間簡陋狹小的房屋,但我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樣可以四處傳播。苔蘚爬上了台 階,呈現一片碧綠。小草映着門簾,室內滿是青葱。平日裏談笑的都是博學通達的大學者,來來往往的沒有一 個是沒有文化不學無術的人。可以隨心所欲的撥弄那未經雕飾的琴,翻閲研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 音樂使耳朵的聽覺紊亂,也沒有眾多的公文需要勞心傷神。這間簡陋狹小的房屋既如同南陽諸葛亮的草廬,又如同西蜀的揚雄故居般出名。就像孔子説的:只要是道德品格高尚的君子居住之地,有什麼理由説它是簡陋的呢?)

4、理清條理:

①(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以山水引出陋室。德馨一詞統領全篇,是文章的點睛之筆,點明全文主旨。

②(苔痕上階綠----無案牘之勞形)通過對居室環境的描寫,説明“陋室不陋“三句話分別從環境,交往人物,室中事三個角度來説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jyw9d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