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精品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精品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高中語文《燭之武退秦師》精品教案設計(新版多篇)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一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板書課題)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説教材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自動撤離的故事。

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高一教學就是在國中對文言文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燭之武退秦師》是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二單元講讀課文。該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理解關鍵詞句的含義,用現代漢語複述課文內容。

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新大綱對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要求是讓學生具有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把該文教學重點確定為把握文章情節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學難點則是對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賞析。

説教法

在教法上,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準備採用兩種教法,一是對於文言文詞句方面的知識,採取學生質疑、教師點撥的方法;學生質疑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的能力。二是對於文章的人物形象、燭之武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則採取學生自主討論法。學生自主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説學法

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參照註解勾畫圈點法,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閲讀習慣。

説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用2個課時,按以下4個環節展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人們常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好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戰國時期,出現了眾多巧舌如簧的説客,他們沒有在硝煙的戰場衝鋒陷陣,卻憑藉自己的口才,在風雲變幻的外交場合,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例如藺相如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完璧歸趙;又如諸葛亮憑不費吹灰之力,促成孫劉結盟。今天我們就追隨着“隻身赴敵營”的燭之武,去感受那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他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口才和個人魅力使虎狼之師不擊自退?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簡單介紹《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並且講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然後,要求學生自讀全文,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或者古文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指導,梳通文章。這為學生閲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接下來是誦讀,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手段。先請幾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並找出自己在字詞句方面不理解的地方,大膽質疑,然後師生共同解決出現的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的解決一些文言知識,例如,重點實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然後再學生齊讀,通過學生概述本文故事的方式整體感知課文。最後,學生討論,理清文章脈絡,以此來鍛鍊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師總結段落大意:第1段:秦晉圍鄭、臨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師,晉師撤離。

3. 分析全文,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閲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鍛鍊學生的聽説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人物個性,用語言激情的方法來感染學生,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礎。引導學生分析燭之武説辭的四層意思,體會高超的語言藝術。這樣,既把握了教學重點,又突破了教學難點。

4. 拓展延伸

開放性討論説説學習本課後的啟發。可以從這一模塊的主題解讀昨日的戰爭方面來談。(解讀昨日戰爭,就是讓我們體會到和平的可貴,才能感受到正義力量的偉大)

5. 佈置作業

寫篇勸説辭,三四百字,要重點展現步步深入,打動對方,具有較強的説服力。

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解文章主要內容。板書:(可以圍繞燭之武的形象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二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徵、觸龍等説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説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燭之武的説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羣儒脣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説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着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閲讀期待,激發學生急於閲讀課文的慾望。

二、瞭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敍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範。

《左傳》別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解説《春秋》) 《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節主要是疏通情節,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麼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後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於晉。*本站 *

②且貳於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説,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一、三、四段讀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誘。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複習上堂課內容,並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分析燭之武形象,並延伸討論説話藝術的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 怎麼退——為什麼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並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後置句。

敢以煩執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誌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後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麼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於納諫、勇於自責。

《燭之武退秦師》説課稿 篇三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燭之武退秦師》,下面從教材、教法、學法、過程、板書五個方面闡述我的説課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先秦歷史散文《左傳》,本篇所記述的是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若累卵。受命於危難之際的燭之武,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卻使秦晉盟散約毀,兩支人馬自動撤離的故事。

2、大綱要求及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是培養學生閲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積累語言知識。《燭之武退秦師》是新編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單元話題是“昨日的戰爭”,課文安排在單元的首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實現 “由教到不教”,這是一個關鍵所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瞭解《左傳》有關知識,解決幾個生字,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提高學生書面表達能力。

c情感與態度目標:學習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4.教學重點:誦讀複述課文,背誦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

5、教學難點:燭之武高超的説辭藝術

二、説教法

語文教學應重視整體教學,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詞句、結構內容以及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我在教學本課時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探究法等。主要採用誦讀的方法,使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同時通過質疑激趣,讓學生在興趣中討論,探究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句。

三、説學法

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

因此採用預習法、討論法、探究法等

四、教學設計

(一)預習設計

1、並結合書下注釋瞭解《左傳》。

2、瞭解本課歷史背景。

3、通讀全文,注意揣摩語意、語氣,瞭解詞語的意義、用法。

4、分析燭之武這一形象,他是如何説退秦師的?

5、通過本文體會《左傳》語言特點。

(二)教學過程

1.導入:有人説“口才,電腦,英語,駕駛”是當今青年必須掌握的四門技術,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見口才在今天同樣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人怎樣憑三寸不爛之舍就使強大的軍隊退卻的故事,請看《燭之武退秦師》

2.設計四個大問題串連全文

①燭之武在什麼情況下“退秦師”的?(討論)

由此問題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戰爭的原因:三點。

②燭之武是怎樣出場的?第二段對錶現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學生討論)

此段為側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薦,道出了燭之武卓越超羣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場時,就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

③燭之武是怎樣説服秦伯退師的?

燭之武的説辭共125個字,語言非常精煉,含義豐富,可分為五層:(學生討論,理解內容,分出層次)

1)站在秦國立場上,博得秦伯好感,為進一步説服秦伯提供可能。

2)説明亡鄭利晉,保鄭利秦,動搖秦亡鄭信心。

3)進一步利益誘惑,使秦舍弊求利,放棄原有做法。

4)再以歷史上晉對秦的背叛,離間秦晉聯盟。

5)從歷史説到將來,指出晉的貪婪將威脅到秦的發展。

總之,在短短的百餘字內,燭之武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分析圍鄭的利弊,層層深入,句句擊中要害,又句句打動秦伯,使秦國最終撤去了包圍,保全了鄭國。整個説辭充分表現出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④秦伯退師後,晉文公表現如何?(提問--討論)

此問引出文章的最後一段,這段對事件結果的交代,也順便表現了晉文公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在盟友變敵友的情況下,晉文公並沒有感情衝動,而是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正是晉文公日後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3、討論總結,認識昇華

①文章對“退秦師”的前因後果,只作簡略交代,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請總結燭之武的形象。

燭之武是這篇課文的中心人物,雖然長期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辯卻早已聞名鄭國。所以,在國難當頭,鄭國君臣一籌莫展的時候,佚之狐推薦了他。他的一番牢騷,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鄭伯的自責,更重要的是,燭之武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滿,增強了了義無反顧奔赴敵營的信心和勇氣。見到秦伯之後,他胸有成竹,對秦晉的關係和矛盾瞭如指掌,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似乎處處為秦國着想,因而能夠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説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句句打動對方,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左傳》就是這樣通過正面和側面,用精彩的語言使人物形象鮮明生動。

②《左傳》以敍事為主,故事情節曲折生動,在本文中就有所體現。請學生體會(討論,提問)。

“文似看山不喜平”,這篇文章充滿了波瀾,顯得生動活潑。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不禁讓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薦,使鄭伯看到了一線希望。讀者滿以為燭之武會順利出使敵營,力挽狂瀾,誰知他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使鄭國的希望又趨於渺茫。鄭伯的自責,也增添了文章的戲劇性。

4、延伸拓展:某同學中午休息時間在宿舍洗衣服,請勸阻。

5、小結: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6、作業: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那個同學改寫的好,明天請他當導演。

教學目標 篇四

(一)知識目標

1.學習本文精彩的人物語言——説理透闢,善於辭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動活潑的情節。

2.掌握文章中出現的古漢語常識,注意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意義和用法。

(二)能力目標

1.訓練學生古文句讀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準確識別運用

(三)情感目標

1.正確認識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瞭解燭之武説服秦伯的方法——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認識燭之武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燭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

難點: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解決辦法

1.注意與已有知識聯繫,國中已學過《曹劌論戰》,對《左傳》有了一些瞭解,要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要使學生有意識地關注《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並自己參看有關書籍。

2.引導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對《左傳》的語言特點有所瞭解。

課時安排 3 課時

學生活動

1.課前預習。

(1)藉助工具書,通讀原文。

(2)參考有關資料,對《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有所瞭解。

(3)初步瞭解故事情節,特別注意對燭之武這個中心人物的把握。

(4)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及難點。

2.課內採用講析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疏通課文,把握課文的結構。

2.瞭解背景知識,作家、作品。

二、整體感知

1.解題

本文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燭之武利用秦、晉矛盾,向秦伯分析了當前的形勢,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説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終於説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衞鄭國,迫使晉國不得不撤兵,從而消除了鄭國的危機。燭之武臨危受命,不避艱險,隻身説服秦君,解除國難,表現了他深明大義和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以及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

2.時代背景

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有二點。其一,鄭國曾二次得罪過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跑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時晉、楚之戰中,鄭國出兵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以楚國失敗告終。後鄭國雖然即派人出使晉國,與晉結好,鄭伯甚至與晉侯“盈于衡雍”,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其二,晉秦兩國聯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均需要向外擴張,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自然要尋找這樣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所以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3.主要人物介紹

燭之武是中心人物。雖然“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滿腹的委屈和牢騷,但在國難當頭,深明大義,以捍衞國家主權的使命感隻身赴敵營,以機智善辯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鄭國的危機。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説服了秦伯,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説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夠的瞭解,對鄭、秦、晉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

鄭伯,勇於自責者。當鄭國所處危險境地,需燭之武退秦師時,燭之武卻流露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的滿腹委屈與牢騷。面對此,鄭伯先是“是寡人之過也”以自責,從諫如流,情真意切,並欲揚先抑,設想假如鄭國滅亡的話,對燭之武也無好處,這種透徹的分析,誠意的表白,終於感動了燭之武,使之臨危受命,義無反顧赴敵營。

4.本文學習的知識點

(1)熟悉課文,達到背誦。特別注意把握課文的支撐句:

①秦、晉圍鄭,……且貳於楚也。

②吾不解早用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③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其還也。

(2)準確分辨一詞多義。如若、論、辭、鄙、微、之等。

(3)注意通假字:共——供;説——悦;知——智;

(4)正確把握詞類活用詞。如:鄙、東、西、敝、軍等。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預習課文

(1)通讀全文,作必要的閲讀標記,查閲工具書,自行疏通課文。

(2)標出課文的結構層次。

(3)瞭解《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中的地位,及《左傳》的語言特色。

2.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討論題:

(1)燭之武不拘形象從哪些情節中可以看出?

(2)從本文的。寫作特點中,看《左傳》文學的價值。

(參考答案)

關於燭之武的人物形象:在第二部分中“臣之壯也,猶不如人”暗寫燭之武在年輕時並沒有得到重用;“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流露出他滿腹的委曲和牢騷。這一情節的描寫,使在鄭國危於旦夕之際,鄭伯由於佚之狐的推薦看到的一線希望又趨渺茫。鄭伯用自責化解了燭之武的不滿,使他隻身卦秦。文章在有張有弛,曲折有致中顯示燭之武不計個人得失,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精神。

再有,在燭之武説退秦師的第三部分中,説理透闢,文章的主旨,決定了文章必須着意描寫人物語言,使辭令引人入勝。陳辭先站在秦國的立場上説話“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再説明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有害無益。

第三部分,燭之武説退秦師。

燭之武首先向秦穆公承認鄭國處在危亡的境地,把這件事放在一邊不再談。然後一面説明秦國滅鄭則無益而有害,舍鄭則有益而無害。一面舉出事例,説明晉國不可信賴,秦國不應與晉國共事,晉國得到鄭國,必將進而損害秦國。燭之武利用秦、晉兩國的矛盾,根據事理和事實,把秦滅鄭和秦與晉共事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於説得秦穆公不僅撤兵回國,而且留下一部分人助鄭防禦晉。

第四部分,晉師撤離鄭國。

當晉國的監軍秦國成為鄭國的盟友後,晉侯毅然撤軍。説幫伯而退晉師正是燭之武所要達到的目的。

。總結、擴展

本文是一篇記述古人辭令的散文。鄭國被晉、泰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命説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説辭,使説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派兵助鄭國防守,致使晉軍不得已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這篇文章,讚揚了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夠臨危受命,不避險阻,隻身去説服秦君,維護了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反映了春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鬥爭的複雜性。

這篇文章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記公元前 630 年鄭國利用秦、晉矛盾,説退秦國圍鄭之師,瓦解秦、晉聯盟,保住了鄭國的歷史事實。

《左傳》的文學價值很高,作者善於突出事物的重要環節,善於用簡潔的'語句寫出複雜紛繁的過程。《左傳》對戰爭的描寫尤為出色,它注意從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寫出戰爭的性質和起因,並由此在開始便預示出戰事的勝負。在敍述交戰過程時則詳略有致,曲折生動,形象逼真。《左傳》還善於用精煉的筆墨刻畫出人物的細緻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躍然紙上。《左傳》中有許多外交辭令也很出色。這些對後代的文學,特別是對敍事、議論的文字影響甚大。

本文燭之武的話雖系外交辭令,但説得透徹在理,實事求是,層層深入,簡明得體,令人信服。與戰國時代縱橫家的危言聳聽是不一樣的。《左傳》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這些複雜曲折的意思記載得十分清楚,這種精煉的文筆很值得學習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在波瀾起伏,生動活潑的情節中,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把握説理透闢,善於辭令的語言特點。

二、整體感知

本文情節充滿了波瀾,起伏跌宕。雖是一篇説理性的文章,但毫無呆板之意。人物就是在這樣的情節中展示不同的性格,外交辭令,敍事描寫各盡其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複述故事情節

2.導入新課

(1)從國中已經學習的《曹劌論戰》引發拓展,明確《左傳》在先秦文學史上的地位,提出本課要求,對《左傳》的語言特點要有所瞭解。

(2)作家、作品介紹。

(3)時代背景介紹。

(4)進入課文內容的討論。

提問:

全文中心寫了件什麼事?故事情節是怎樣展開的?

(參考答案)

全文以燭之武説退秦軍為中心。全文故事情節可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秦、晉圍鄭,既點出了戰事爆發的原因,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又為下文“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了伏筆。

第二部分,燭之武臨危受命。鄭國君決定通過外交途徑來解除危機,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了燭之武。鄭伯自責,情真意切感動燭之武,燭之武以國家利益為重,決定隻身見秦伯。進而闡述保存鄭國,對秦的好處,利用秦晉的矛盾,指出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後必然要進犯秦國,使秦國意識到與鄭訂閲盟約不助鄭的危險。終於達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kqg36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