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

2.掌握鴉片走私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

4.掌握鴉片戰爭的過程。

5.掌握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影響。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可以通過對鴉片輸入危害、戰爭原因等分析)。

2.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通過歷史現象分析本質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林則徐虎門銷煙(包含鴉片走私、危害及銷煙)。

2.中英《南京條約》(包含鴉片戰爭、條約內容及影響)。

●教學難點

怎樣理解中國開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方法

1.歸納法。像鴉片走私的危害、《南京條約》的影響等內容,都需用到此法。

2.講述法。對鴉片戰爭的過程等內容,可以用講述法來解決。

3.分析法。19世紀上半期中英貿易情況及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等,可用此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炮子謠》(節選)

清•陳澧

“請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聞幾個死?

請君莫畏火箭燒,徹夜才燒二三裏。

我所畏者鴉片煙,-不計億萬千。

君知炮打肢體裂,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產業,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

嗚呼!太平無事吃鴉片,有事何必

怕炮怕火箭?”

同學們,這首《炮子謠》裏講的是鴉片輸入中國後,民眾吸食,造成體質下降、傾家蕩產、社會風氣敗壞等惡劣影響,一個主題便是鴉片之害甚於-的武器炮和火箭。那麼,鴉片又是如何進入中國的?是誰把鴉片輸入進來的?其目的是什麼?鴉片進入中國後給社會帶來哪些危害?中國政府態度如何?等等。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會明白的。

[板書]

第一節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一段的內容,看後回答下列問題:1.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2.中英進出口貿易中,雙方的主要狀況如何?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英國是世界上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開闢國外的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

[學生回答]19世紀上半期,在中英進出口貿易中,英國向中國輸出呢絨、布匹,但很難賣出去,相反,它要從中國購買大量的茶葉、生絲、瓷器。在中英兩國貿易中,許多白銀流入中國。

[教師分析]同學們請看:英國輸入中國的是呢絨、布匹。這是機器生產的產品。這一時期,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大量的產品被製造出來,本國民眾消費不了,只能到國外去尋找市場。中國由於地大人多,且又經濟落後,成了英國的目標。我們再-當時的情況。中國輸往英國的是茶葉、生絲、瓷器。中國當時是以封建經濟為主,其特點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就是產品的生產主要是自己消費。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外,中國的農民和市場發生聯繫很少。自然經濟是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經濟,因此,外國商品進來之後沒有市場。細究起來,當時外國商品在中國沒有銷路的主要原因還有兩點:一是清廷對外政策上的嚴格限制。康熙五十八年,一向果敢而英明的康熙大帝宣佈禁止南洋貿易,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夷人不許進內,直至雍正五年才解禁。到乾隆二十一年,規定廣州為惟一通商口岸,以示天朝體恤地處荒僻的“四夷”,清朝管理夷商的辦法是設立“行商”。所謂“行商”,就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人。由於清朝體面的大吏們不能直接與未開化的夷人接觸,所以採取了以官制商(行商)、以商制夷的間接管理辦法以免有傷國體。二是當時外國商品初入中國時只是貴族人家的奢侈擺設,平常百姓很少有人買,甚至見都少見。就像《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入賈府,到寶玉的屋內,看到大鐘擺心裏還奇怪為什麼把個大稱砣掛起來,站在西洋鏡前,還不知道那滿頭插花的老太婆是自己,反而指鏡雲:人老不知羞,花兒插滿頭。因此,外國商品最初在中國確實沒有被各個消費階層的人廣泛接受。而中國的茶葉、大黃、絲綢等在英國卻非常受歡迎。中國茶堂而皇之地位列英國上層紳士淑女、下層平民百姓的家中。當時在英國飲茶竟成為一種時尚。英商不得不用大把的銀錢來到中國購進茶葉。所以19世紀上半期(特別是20年代前),中國對英貿易一直處於出超地位,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卻處於入超地位,而且這種逆差一年大似一年。而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蓬勃興起,急需向外輸出商品,它不能容忍這種不利處境的繼續,開始想辦法改變這種狀況。

[教師提問]英國資產階級是如何改變這種狀況的?

[學生回答]英國發現,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就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

[教師提問]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影響?

[學生回答]使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弱。鴉片還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體質。鴉片的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板書]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教師講述]英國的資產階級不允許貿易逆差的長期存在,為了利益,它可以不擇手段。鴉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可恥的商人們輸進中國的。鴉片,俗稱“大煙”“阿芙蓉”,是由紅-的青果汁液,經過割取、曬乾,凝縮而成的軟膏。紅-本是一種二年生草本植物,這種草本植物原產於歐洲。鴉片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是一種強烈的麻醉劑,它原為藥用,用於止痛、鎮定,但若過量吸食,毒性便會傷害身體,而且極易上癮。煙癮發作時,人極其痛苦,非鴉片不可解。天長日久,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會被鴉片這個惡魔侵蝕得如同行屍走肉一般,最終弄得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英鴉片商走私鴉片的利潤高得驚人。在當時,每箱(約100斤)印度鴉片成本在20盧比,而走私到中國出賣,竟可獲利100倍以上,達到2000至3000盧比的高價。在暴利的驅動下,他們所信仰的-教應有的仁愛精神和作為人應有的良知被泯滅,越來越多的鴉片被輸入中國。在1767年以前,每年輸入中國的鴉片煙土不超過200箱。然而到了1820年,平均每年輸入達40000多箱。1835年東印度公司被解散,其對華貿易的專利權不存在了。英國的新興資產階級都可以有權對華貿易,這些工業革命的暴發户們爭先恐後地瞄準對華鴉片貿易,瘋狂地向中國運送鴉片,瘋狂地從中國人口袋裏撈取銀元,而他們送來的鴉片又在瘋狂地吞食中國人。僅僅東印度公司解散的當年,走私到中國的鴉片已達2萬多箱。到1839年鴉片戰爭前夕,已高達4萬多箱。英政府僅僅印度鴉片税一項税收就達422萬多元。據有關資料統計,鴉片戰爭前,英商向中國輸入鴉片達42萬多箱,給他們帶走了三四億銀元的財富。

請同學們看下面的圖表:

[投影顯示]

[教師提問]同學們,從這個圖表中能看出什麼呢?

[學生回答]從圖表中可以看出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增長的速度特別快。1799年是4000箱,1820年是7889箱,僅僅過了十九年,到1839年時便猛增到40200箱。

[教師引導]由此,我們能否認識到鴉片輸入的激增會給中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請大家根據課本所提供材料,再根據自己想像,討論一下,歸納成幾點。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答案一:隨着鴉片輸入的猛增,大量銀元流向國外也是自然的事。這無疑加劇了中國的貧困。

答案二:從課本所選的《炮子謠》裏可以看出四個字:鴉片吃人。正如歌謠所寫:“我所畏者鴉片煙,-不計億萬千。”

答案三:《炮子謠》裏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耗錢毀體。這從“不知吃煙腸胃皆熬煎”“不知買煙費盡囊中錢”二句可以看得出來。

……

[教師歸納]下面我們來把鴉片的危害歸納一下:

一是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至1839年,中國外流白銀多達1億兩)。二是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這是指銅錢兑換白銀的比值提高了。由原來的1000文抵一兩到1500文抵一兩。清政府規定要以白銀納税,這就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先把糧食賣成銅錢,再把銅錢折成白銀交税,原來100斤稻穀賣1000文銅錢,即可納一兩白銀的税。現在納一兩白銀的税卻需賣150斤稻穀)。三是腐蝕了統治機構,清政府因-而受賄放私,又因受賄放私而更加-。四是毒害了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給社會帶來的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由於軍隊也吸食鴉片,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五是民風日下。全國各地煙館林立,吸食人數竟達200萬。各色人等如王公大臣,軍官將領,庶民百姓,甚至連婦女、僧尼也沾染惡習,整個社會一片萎頓蕭條,種種罪惡因此而生。

[教師提問]針對鴉片輸入帶來的種種危害,清政府有哪些反應呢?

[學生回答]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禁煙,道光帝派林則徐到廣東禁煙。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三個小問題——林則徐虎門銷煙。

[板書]3.林則徐虎門銷煙

[教師指導]請同學們看課本相關內容,瞭解林則徐的生平及主要政績,試着評價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大家可以通過討論來掌握。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人。任湖廣總督期間,就在漢口、長沙等地捉拿煙販,設禁煙局,收繳煙土、煙槍,配製戒煙藥丸,限定吸煙人定期戒絕。取得了很大成效。

林則徐到廣州後,-外商交出鴉片二百多萬斤。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繳獲的鴉片全部銷燬。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鬥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鬥爭的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教師引導]有人説,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虎門銷煙引起的。這種説法對不對?

[學生回答]不對。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既定政策,這場戰爭是英國資產階級保護鴉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的必然和繼續,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是要這樣做的,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教師講述]從嘉慶皇帝開始明令禁止鴉片進口,當時多出於維護道德民風的原因,那時的朝臣們誰也不願意被人當作傷風敗俗的辯護者而被指控,後來發現屢禁不止,煙害已成為一個嚴重的財政問題時,以大臣許乃濟為代表的弛禁派出場提出新論,主張鴉片貿易合法化,並照章納税,允許內地種植-,以國產鴉片來抵制外來鴉片,從而阻止白銀外流。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立即予以反對,從生產力、商業、國防等方面歷數鴉片危害,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用“銀荒兵弱”來敲中道光帝的心病,終於於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12月31日委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中國近代最徹底的一場禁煙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林則徐於3月10日到達廣州後,立即召見行商,責成行商敦促洋商們交出鴉片,有趣的是英國的商人們關心的是中國政府會以什麼樣的價格收去鴉片。林則徐嚴厲警告鴉片商迅速無條件地交出鴉片,鴉片商們合夥湊出一千多箱想矇混過關,哪知林則徐義正詞嚴:“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3月24日,林則徐下令封倉圍館,一面不準停泊在黃埔的洋商貨船上下卸貨物,停止貿易,一面將商館四周所有的街道封鎖起來,限期令洋商交出所藏鴉片。當時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義律明白解決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繳煙,3月27日,義律以駐華商務總監的身份向英商發出了繳煙通知,到5月18日,共收繳鴉片二萬多箱。

林則徐收繳鴉片後命人在虎門鎮口村碼頭旁挖掘了兩個長寬各15丈多的方形大池準備銷煙。5月31日,萬事俱備,林則徐搭設祭壇,莊嚴地舉行祭告海神儀式,宣讀祭海神文,請海神眾水族暫行避開,以免鴉片入海傷及海神諸水族。6月22日,銷煙開始,兵勇們先將池內倒入了水,然後撒鹽成滷,將箱內的鴉片投入池內,浸泡半日後,再將燒透的石灰倒入池中,池內鴉片遇到石灰傾刻便像開鍋一樣滾沸起來,兵丁們再用木耙在池內來回翻攪,使池內鴉片全部燒化。這樣一直燒到6月25日,才將2萬多箱鴉片處理乾淨。

虎門銷煙是從嘉慶皇帝頒佈禁煙令以來最為徹底、規模的一次真正的禁煙,它第一次向世界表現出中國人純潔的道德心和反侵蝕的堅決性,洗刷了百餘年來中國人民的恥辱。

(講完之後,向學生播放電影《林則徐》中虎門銷煙片斷,增強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教師過渡]當虎門海灘煙雲滾滾時,一絲戰雲也隱隱浮起,義律將中國禁煙情況報告給英外相巴麥尊,稱中國政府強行收繳英王臣民的鴉片,侵犯了英王陛下臣民的私有財產。提議英國出兵中國,並提出一系列具體的建議。他的建議被英國政府接受,緊接着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這場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板書]二、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快速閲讀本目內容。要求:1.閲讀完之後,能簡述戰爭的經過;2.正確理解《南京條約》的內容;3.瞭解《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着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開始。

[學生看書]……

[教師提問]先請同學們簡述一下鴉片戰爭的經過。

[板書]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學生簡述]1840年6月,英國艦隊開到廣東海面,進行挑釁,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積極防禦,英軍無隙可乘,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又繼續北上,直逼天津。道光帝派直隸總督琦善與英軍談判,後將林則徐撤職查辦。1841年初,英軍佔香港島。清同英作戰,1842年失敗。英艦到達南京長江江面,清廷-派人向英軍求和。

[教師講述]同學們請看《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南京條約》的詳細內容。

[板書]2.中英《南京條約》

[教師講解]同學們,關於《南京條約》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點,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把它歸納出來。

[學生歸納]《南京條約》的內容可歸納為割地、賠款、通商、議税八字。

[教師分析]確實是這樣,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些條款。割香港島給英國,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關於香港問題,我們應清楚,它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個部分。香港島是《南京條約》割出去的。九龍半島是在《北京條約》割出去的。新界是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借的,租期99年,一直到1997年我國政府才把這三個部分連同附近的島嶼全收了回來。(教師講香港島被割時,應結合下面地圖講解,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

[教師過渡]既然鴉片戰爭使清政府從領土、關税、貿易方面喪失了一系列主權,那麼,這勢必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最後一個問題。

[板書]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引導]我們先來看一看課本上最後一句話: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不是指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也不是政治上是殖民地,經濟上是封建。半殖民地的含義是名義上、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列強控制和壓迫。是喪失了部分的主權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它是歷史的沉淪。半封建的含義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有了一定資本主義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剝削制度。即既保留了封建主義,又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資本主義。我們再結合《南京條約》的內容,就會明白:《南京條約》簽訂後,中國雖然是形式上獨立的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已開始受到外來的干預;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衝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含義,結合《南京條約》內容,經過討論後得出結論)

[佈置作業]

4.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危害?

參考答案:割香港島,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鉅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協定關税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侵略與反抗

第1課鴉片戰爭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1.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貿易

2.鴉片走私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

3.林則徐虎門銷煙

二、中英《南京條約》

1.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2.中英《南京條約》

3.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2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瞭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係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係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後,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税,獲得離開莊園、擺脱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説:“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餘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係,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係和契約關係。”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説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後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麼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脱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税,農民在家裏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麼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後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於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脱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佔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係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麼?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麼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麼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着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後,隨着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並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後期,王權興起、-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僱傭關係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3

海峽兩岸的交?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海峽兩岸交往概況。培養並鍛鍊學生歸納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史論結合地陳述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繫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瞭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對這方寶地的熱愛與珍重。通過閲讀課文,歸納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台方針政策。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下收集的資料,介紹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實,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地處理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節,並利用問題的層層鋪墊、推進,把歷史和現實更好地結合,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信息交流,使學生對祖國統一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強對歷史的感悟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兩岸人民血脈相連,敏感詞語已過濾分子想使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企圖永遠不會得逞,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從而也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係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係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歎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係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説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説説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所説:“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閲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説説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説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問題6:為馬英九出謀劃策以助兩岸關係的加強。

投影兩岸往來圖片,突出“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經濟往來局面。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我的課本我做主

看新聞、圖片續寫課文

活動二:讀讀想想

蕪湖港赴台貨輪首航成功和隨處可買的台灣食品説明了什麼問題?幫助學生大致回顧近代台灣被割讓和收復的過程,並引出下文。

引導回答2:引導學生從地理、血緣、歷史、人文和物產多方面説明兩岸的“緣”

説出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團圓”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但要以八項主張為依據

引導學生從歷史趨勢、方針政策、綜合國力等各方面分析統一事業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聯繫鄉土知識,聯繫身邊小事,引導學生大膽聯繫課本知識。回顧舊知,説明各方面淵源的同時進行學科的融合。

營造輕鬆愉快的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大膽運用新知識解釋身邊的 問題。

圖文並茂,加深印象

培養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並進一步認識到統一事業定會成功,應為之不懈努力。

調動學生積極性,參與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同時訓練其基本學科能力。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感受到歷史知識無處不在。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4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重難點分析

?重點難點精講】

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的侵華罪行

(1)燒、殺、搶、掠。英法聯軍佔領天津後,一路燒殺搶掠,攻入北京;在圓明園劫掠和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六百萬鎊。放火焚燒圓明園。

(2)侵佔我國大片領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火打劫,共割佔我國東北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難點

中外反動勢力勾結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1)背景:①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1853年佔領南京,建立起與清朝對峙的政權,太平天國的北伐和西征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②太平天國運動妨礙了英國工業品在中國的傾銷,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③中外反動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勾結起來。

(2)表現:①1860年,侵略者成立“洋槍隊”,由美國人華爾統領。②1860年8月,洋槍隊配合清軍進犯青浦的太平軍。③1864年,中外反動勢力圍困天京。

(3)結果: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常考熱點質疑

1.示例:

(1)在近代,為什麼説沙俄是我國最兇惡的敵人?

(2)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教訓?

2.質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識系統概述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佔領南京,並改名天京,建立起與清政府對峙的政權。正當太平天國與清王朝進行殊死搏鬥時,英法在美俄的支持下於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因為它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故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的侵華罪行主要是:①對中國人民進行屠殺和搶劫,並放火焚燒圓明園。②對我國領土的掠奪,沙俄趁火打劫,割佔中國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成立“洋槍隊”,對太平天國展開全面反撲,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了。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5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學目標

瞭解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及其指導地位的確定,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通過從鄧小平理論的形成到其指導地位確立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歷史地看問題和按時序整理歷史知識的能力。

認識鄧小平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激發學生對總設計師的敬愛之情;認識到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重難點

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難點: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師:這首歌唱的是誰?為什麼要歌唱他?

學生: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學生試答)

教師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使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10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設計意圖:在《9改革開放》一課的知識基礎上由歌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二) 教師引領,自學探究: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

一、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塊

教師:本課我們將通過三個板塊進行學習:“立足國情,探索特色路;撥開迷霧,領航改革路;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教師: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做出了哪些貢獻?為何贏得“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讚譽?

學生:閲讀課文歸納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

1.提出改革開放:

教師:十一屆三中全會前,鄧小平就提出改革開放。因而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的。

2、提出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論上出現了什麼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開放就好比打開一扇窗户,新鮮空氣進來了,蒼蠅蚊子也是會飛進來的。開窗的目的是為了室內更有生機,而不是為了接納蒼蠅。”

——鄧小平

材料二 “深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必須要裝紗窗!”

——習仲勛

思考 “蒼蠅蚊子”指的是什麼?改革開放的這扇“窗户”能不能關上?“紗窗”指的是什麼?

學生:“蒼蠅蚊子”指的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教師:就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否定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實質就是全盤西化,走資本主義道路,這必將危害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教師:改革開放的這扇“窗户”不能關,就要有紗窗。那麼要保證我國的建設不偏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堅持什麼?

學生:鄧小平強調“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教師: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開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設計意圖:補充材料,更好地體會到中國當時面臨的情況,使學生認識到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的必要性。)

3、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師: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從國情出發,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在黨的十二大(1982年)上,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提出了什麼思想?

展示:

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982年鄧小平在十二大上的講話

學生: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所謂“特色”,就是指“在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大膽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中國指出了走怎樣的建設道路的問題,

4、黨的十三大,基本路線、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教師:為了更好地解決這條道路“具體該怎麼走,需要注意什麼”等問題,1987年黨的十三大成功召開,會議有哪些主要內容?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即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三步走戰略部署。

展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步走戰略示意圖。

教師:為什麼説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學生:根據説學知識回答。

教師: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所以説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

(設計意圖:從鄧小平在早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貢獻,理解被稱為設計師的原因。)

過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擾,使得改革開放步伐放慢。鄧小平又是怎樣撥開迷霧,引航我國改革開放之路的。請同學們速讀本課第二部分第一段。

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

二撥開迷霧,引航改革路

1、南方講話:

展示:

材料一 關廣梅被評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經濟百人榜。書中説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為她贏得了租賃企業家和女改革家的稱號,也讓她成為了‘社’‘資’問題的焦點。”

材料二 “租賃坐收漁利,帶有剝削性質。”“她一個人租賃8個店,在本市形成了一個商業壟斷集團,把市場的商品和物價都壟斷住了。”“她乾的是社會主義嗎?”——《中國經濟週刊》

材料三:“我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過去微利、虧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是社會主義,現在有了利潤的企業反而是資本主義,真是怪事!”---關廣梅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再現歷史情境,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師:從材料看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遇到什麼問題?

學生:姓“社”姓“資”問題。

教師:關廣梅説:“我無論如何不能理解:過去微利、虧損,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是社會主義,現在有了利潤的企業反而是資本主義,真是怪事!” 請結合課本,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精神來消除關廣梅等人的顧慮。

學生:“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句話堅定了人民改革開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國的基本國策。“特區姓社不姓資”。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發展才是硬道理”。

教師: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是否消除了關廣梅等人的顧慮?有何深遠影響?

學生:消除了顧慮。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對建設有中國特設的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師: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探索,南方講話後鄧小平理論體系逐漸形成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手段深刻認識到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重要意義。)

2.十四大、十五大

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師:在課本44頁,我們曾學過黨的十四大的一個重要內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與南方講話一起,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十四大上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應該走這樣的建設道路” 。)

展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八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戰略目標。199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600億元,扣除物價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兩番”的任務,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國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政府網

教師:黨的“十四大”以後的改革成果,證明了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性。那麼以後我們必須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樣的決定?(十五大上把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必須走這樣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識梳理了解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發展過程。

教師:遠見卓識的鄧小平、立足國情、開拓創新,終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並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教師:思考:從探索中曲折前進到走出一條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什麼?

學生: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任來 aik83nian

過渡:歷史創造了偉人,偉人影響和改變了歷史。踩着偉人的足跡,我們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遠,讓我們進入第三篇章。

三、繼往開來,走向復興路

1.展示“兩次歷史性飛躍”

教師: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最終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實現了中國曆的第一次飛躍。

鄧小平則傳承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我國曆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不斷髮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報告

(昇華)“道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

歷史還將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進一步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勝利之路。

3.展示:《走向復興》mtv情感教育

課後習題

測驗題目一:

1. 原蘇聯某總理在評價中國改革開 放的成就時説:“中國的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正沿着一條正確的道路穩步前進。”這條正確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學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種貼近現實生活的馬克思主義應運而生……它是能夠為老百姓帶來福祉的現實馬克思主義。”“現實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開創者是( )

a.毛澤東 b.鄧小平c.江澤民 d.胡錦濤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歌曲中的這位“老人”指的是( )

a.孫中山 b.毛澤東 c.鄧小平d.江澤民

4.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 )

a.毛澤東思想 b.馬克思主義理論 c.空想社會主義 d.鄧小平理論

5. 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會議是( )

a.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6

中外的交往與衝突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係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誌着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峯,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樑,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蹟,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範圍之廣,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餘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説3艘)

船隻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摺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於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繫。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係。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後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説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我國人民抵禦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衞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曆,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鬥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着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麼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後,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於友好交往;明中後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鬥爭,並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鋭,於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並在那裏開始了殖民活動。後兩者表現為衝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已經落後了。

作業:課後作業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瞭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討論隋朝創立科舉制度的原因、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論的能力。通過採用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為:以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本課的難點:本套教科書前面的內容中沒有介紹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學生難以理解隋唐時期選官方式變化的進步意義。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科舉制度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

教師可以從簡介隋唐以前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推薦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課文引言中李昂拒絕説情的小故事,在對比中激發學生對科舉制度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三、講授新課:

1、介紹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襲以前的選官制度,但是兩年之後(583年)隋文帝就下詔令予以廢除。他為什麼要廢除呢?請學生閲讀課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組討論隋文帝廢除舊制的原因。注意引導學生認識這種舊制對中央政權的不利之處。

2、在學習隋朝創立科舉制時,教師可以圍繞"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各種人帶來什麼變化"為題,指導學生進行推理分析"高門權貴的子弟失去了什麼?原來把持選官實權的地方官和高門權貴失去了什麼?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什麼?朝廷得到了什麼?進而總結科舉考試的直接作用"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中央。

3、科舉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順序各有側重地展開學習活動。例如:

探討國學與科舉考試的關係,認識科舉考試把讀書、應考、做官聯為一體。觀察《唐太宗時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圖,結合旁邊課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話和課文中所引唐朝詩人趙嘏,太宗皇帝真長策的詩句,從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舉考試的獲益者是封建統治者皇帝。

分析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麼?

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容,你會怎樣做?”“請你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4、學習“科舉制度的影響”一目時,可以在前兩個子目學習的基礎上,直接組織學生分小組總結、討論隋唐科舉制度的影響。注意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關係角度分析。

5、利用“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閲讀分析”,指導學生活動。

6、教師在本課教學中無論是自己講述還是引導學生活動,都要把握好對隋唐科舉制度評價的分寸。

四、小結:指導學生按人物順序編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大事記”。並觀看反映科舉制度的多多媒體資料

五、練習: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詩賦考試好不好,為什麼?

六、作業:唐朝進士科重視考詩賦,對於唐朝文學繁榮和發展、詩歌藝術的普及與提高是有利的。對於確立唐詩在中國詩歌發展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進作用。‘

九年級歷史下冊教案篇8

課程標準瞭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1.1、知識與能力: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

2.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髮展和影響。

3.2、過程與方法:

4.採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

5.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重點難點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方法比較法、資料收集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學案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集體教案個性化教案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温故知新:先填後背——寫出從夏至清的朝代順序名稱。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西夏、、清

?教學過程】

a.各組合作按照學案提綱完成本課基本內容。(10分鐘)

一、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政治制度特點

①第一個國家政權

②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③王位繼承傳子制度

二、商朝(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政治制度特點

①商王具有支配內服外服的實際權力

②商王對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

③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三、西周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對象:同姓親族(分封主體)、功臣、姻親、附屬國、殷商降族

(2)內容:核心是分封土地、人民

受封諸侯有政治、經濟、軍事義務

(3)影響:①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臣屬關係更加明確)

②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度

(1)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性質: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3)核心:嫡長子繼承製

(4)內容:大宗(嫡長子傳宗繼統)小宗(嫡長子同母弟或庶母兄弟)

大小宗關係是相對的

(5)影響:①宗法制通過血緣的親疏,確起其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分配與繼承製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

②宗法制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與“家”密切聯繫起來,同時強化了以大宗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3、禮樂制度

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注: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以分封制與宗法制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將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

結合。

b、小組主持,合作探究以下重點難點問題。(15分鐘)

1、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三者的關係是什麼?

2、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點?(紐帶、關係、色彩)

c、各組質疑。(5分鐘)

d、課堂檢測。(5分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r3pn4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