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多篇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唐朝疆域的四至;

②唐朝與東突厥的關係;

③唐太宗尊為“天可汗”;

④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⑤文成公主入藏;

⑥金城公主入藏;

⑦唐蕃會盟。

1、通過對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

辯證地認識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2、通過對唐太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為發展民族關

系所做出貢獻的分析,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唐朝與突厥、吐蕃等民族關係的瞭解,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運用閲讀、討論和聯想比較法,探究唐朝民族關係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朝疆域廣大,唐政府實行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住空前頻繁。唐朝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發展時期。

2、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天可汗”。

3、松贊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不發展唐蕃關係,促進漢藏交往做出了傑出貢獻。

4、突厥、吐蕃、回紇、南詔等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都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我國民族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重點和難點 :

一、重點:唐朝與吐蕃的關係

二、難點: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

教學方法:問題導學探究

教學時間:1課時

導學程序:

導入新課:

1、提問:“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情況?

2、指出:唐朝前期處於繁榮階段,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這一時期,唐朝與邊疆各族的關係得到發展。

教學綱要:

一、天可汗:

1、唐朝的疆域

2、邊疆各族的分佈

3、唐朝與突厥的關係

4、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

二、唐蕃和親與會盟:

1、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2、文成公主入藏

3、金城公主入藏

4、唐蕃會盟

課後作業

1、唐的疆域:東到( ),西達( ),東北至( )以北和( ),南及(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唐太宗派兵攻打( )突厥,俘其首領( ),對他進行了優待。

3、唐太宗( )受到北方各族的擁護,被尊為“ ”。

4、唐朝對西域的管轄:( )在天山以南設立( )都護府,( )在天山以北設立( )都護府。這些是唐朝對西域地區的統治機構。

5、吐蕃是( )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 )。7世紀前期,吐蕃首領( )統一各部,建立政權,以( )( 今西藏的拉薩)為都城。

6、派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的皇帝是( )。派金城公主與尺帶珠丹和親的皇帝是( )。

7、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説,吐蕃同唐朝已經“ ”了。

8、( )至今還屹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成為漢藏兩族團結友好的象徵。

9、( )年,吐蕃與唐朝會盟。盟約裏説:“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清朝製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清朝製造“文字獄”的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文字獄”的社會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當與否將直接影響到社會發展的道理。

【教學目標】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重點是君主集權的強化。教材從介紹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權強化這一主題。教材首先敍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議政王大臣會議,説明當時君主的權力有限;然後介紹雍正建立軍機處的目的和作用,説明君主集權的加強;最後敍述、分析了文字獄的出現及其影響,説明清朝是從政治、思想等多方面來強化君主集權制度。

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於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麼?(故宮)它的原名叫什麼?(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麼?(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在這裏進行統治的最後一個王朝是什麼王朝?(清朝)那麼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

一、滿洲的興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講)

1、滿洲的興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屬奴兒干都司管轄(出示《明朝疆域圖》)

(2)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時間:1636年

開國皇帝:清太宗皇太極

都城:盛京

3、山海關大戰和清軍入關

附表:滿洲發展的歷史

時間 族名 政權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顏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後金 努爾哈赤

1636年 滿洲 清 皇太極

二、君主集權的強化

1、設立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

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並閲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説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瀋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説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築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閲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力,説一説上述建築不同佈局的意圖。(主要反映出皇帝與臣下的關係,瀋陽故宮建築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説明王公大臣對皇帝的牽制作用;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築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説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在學生對上述內容認識後,引導學生討論軍機處的設立對於君主集權的作用問題。軍機處的設立,君臣等級關係進一步分化(君:獨斷專行;臣:惟命是從)

2、文字獄

文字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隻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製造了大批冤獄。

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統治者為什麼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

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製造文字獄的目的和危害。(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目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危害:

(1)造成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

(2)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治,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討論: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

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後,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權加強後,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於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3

課標內容:

1、瞭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① 隋朝的建立;

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

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

④大運河的作用;

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

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繫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説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説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後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歎,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後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於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

2、瞭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麼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誌着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於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並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

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複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後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後(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後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4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於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瞭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台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説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温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説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6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瞭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

過程與方法:講述本課知識,讓學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況;詳細地講解大運河的基礎知識,要求學生會識圖看圖;探討隋朝的滅亡,培養學生從歷史教訓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立的積極歷史作用,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通過這種精神的感染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復興中華的情愫。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科舉制的創立及影響。

【難點】大運河開通的影響;科舉制創立的標誌和影響。

【導學過程】

目標導學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

學生閲讀教材“隋的統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瞭解隋朝統一全國的時間,統一的標誌及統一的意義。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最後再次強調並歸納學生的回答。

教師講述:隋朝建立後,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那在此基礎上隋朝的國力發展如何呢?

4.圖文展示含嘉倉,一個在文獻裏被屢屢提到,卻給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紀70年代,含嘉倉才在洛陽市老城區北部被髮掘。據統計,含嘉倉內已勘探出糧窖287座,其中160號倉窖保存有約50萬斤炭化穀物。50萬斤糧食在當時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水平下,約合近千農民一年辛勤勞動的果實、數千農民一年的口糧,可見含嘉倉規模之大,儲糧之豐富。

5.請同學們回答:隋朝的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6.學生閲讀教材,自主學習與交流,教師總結歸納。

提示:(1)發展經濟;(2)編訂户籍;(3)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教師設疑:這些措施的實施給隋朝帶來怎樣的結果?

師生共同總結:隋朝實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隋朝成為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王朝。

目標導學二:大運河的開通

請同學們結合材料與教材“開通大運河”一目,指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是什麼。

反饋指導: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605年,隋煬帝一聲令下,僅用了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就開通了。

PPT呈現“大運河圖”,學生根據教材完成填空,並勾畫出大運河簡單示意圖。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填空、畫示意圖,教師展示部分同學的成果,進行點評。

教師講述:大運河全長2700多千米,三點四段五河流,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自北向南依次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教師設疑:有人説大運河“功在千秋,罪在當時”,你覺得這種説法有道理嗎?

學生小組內交流,自由發言。

師生共同總結:從地圖上看,中國江河大都是東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運河的開通溝通南北,加強了南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為祖國的長遠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古人語“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所以説大運河“功在千秋”。不過,隋朝為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幾百萬人,佔當時全國人口的將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夠,婦女也被徵調去。百姓對此不滿,隋煬帝便用高壓手段鎮壓,規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輕重,一律處斬,且無須上報。古人語:“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所以説大運河“罪在當時”。過渡:俗話説,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隋朝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是因隋文帝“治國有方”,有一批優秀人才為國“出謀劃策”,那“優秀人才”如何選拔呢?

目標導學三:科舉制的創立

同學們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種選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題名;提示二:名落孫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連中三元;提示五:一舉成名。

材料展示隋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門第限制。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參加秀才、明經兩科考試,正式設立了每年舉行的常貢之科。隋煬帝時又添設了進士科。

依據材料並結合教材思考問題。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標準是什麼?科舉制的選官標準又是什麼?

教師設疑:這種新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取士最受哪些人歡迎?有什麼積極作用?5.學生結合史料與教材知識,小組交流,回答問題。科舉制間接擴大了教育範圍,打破了豪門貴族壟斷教育的狀況,刺激了官學和私學的發展,促進了學校數量的增加,也擴大了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有詩賦雜文,也有經史典籍,還有策論。

總結:科舉制的創立,最受門第不高的讀書人歡迎。這是中國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門第不高而有才學的人可以參政,有利於鞏固統治,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後科舉制不斷完善,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續了約1300年。

目標導學四:隋朝的滅亡

學生閲讀教材“隋朝的滅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反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教材上適當標註,歸納回答。教師小結:隋煬帝因實行“暴政”,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們要全面地看待這些歷史事件,客觀評價隋煬帝。

材料展示徵吐谷,討高麗,用兵力既勞民力,固才冠諸王,然禍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內,後世論名,可與漢武齊功;建東都,修運河,享獨樂不與眾樂,雖罪在當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澤能至斯民,今朝評績,當和禹王同輝。

4.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你如何客觀看待隋煬帝?

5.反饋指導:隋煬帝雖説是公認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詩賦,治軍旅,絕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開運河,修馳道,建東都也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運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還創立進士科,使科舉制正式確立,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公正。

教師小結:隋朝,因隋文帝而勃興,因隋煬帝而速亡,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四、課堂小結:

“隋朝就像流星一樣,瞬間摧殘,瞬間毀滅,勃興速亡,魅力十足!”歷時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暫歷史讓我們知道一個道理:民眾是國家的根本,治國必須考慮社會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張有弛。只有人民豐衣足食,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強大,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着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築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瞭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於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於過去日常生活的瞭解,使學生對於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敍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説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説:“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説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麪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於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麼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於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裏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後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後作業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8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峯。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製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後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並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瞭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昇-----王選的事蹟,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於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爭論之二:“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這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麼説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閲相關的資料。然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彙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着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迴歸大自然的懷抱,旅遊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遊,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為後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由此聯繫世界史新航路的開闢,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蹟,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於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後,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昇華。

最後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蔔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後,把你的收穫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裏,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篇二

一、教材分析

進行教材分析,首先要明確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宋元文化,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峯。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我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傑出貢獻。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學目標的確立,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此為依據,我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掌握宋元時期科技成就的基本概況,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概括歸納能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合作探究三大科技的發明、改進和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宋元時期的科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過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培養學生振興中華、趕超世界先進科技的歷史責任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依據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及應用。

突破方法:通過錄像資料和圖片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利用網絡搜索和本課相關的重要信息,拓展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動手製作活字,從而使教學重點得以突出。

教學難點: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突破方法:利用視頻、圖片、網絡等教學資源,進一步認識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為更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還需要做以下準備。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在教師博客中建立四大發明的專題資料等。

學生準備:準備自制活字、指南針的材料和工具。

二、教法分析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任何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

本節課我主要運用直觀教學法、網絡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學法分析

在學習方法上,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採用合作探究、分組討論、動手操作、上網搜索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事件和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情境導入:以一組煙花綻放的畫面和音樂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對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聯想,導入本課。

然後進入——

2、探究新知:(環節)

首先探究——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有人在“百度知道”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印刷術嗎?”,由此引出雕版印刷術,並探討雕版印刷術的不足。在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請學生觀看一段有關活字印刷術的視頻,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效率。視頻播放完畢,與學生一起回顧印刷術的發展歷程,瞭解印刷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認識印刷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影響。介紹當代畢昇-----王選的事蹟,進行知識延伸和情感教育。

作為中國人都知道是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然而在世界上關於印刷術發明權的爭論卻從未止息。爭論之一:“韓國學者稱: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最先發明的。”爭論之二:“西方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只是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者,活字印刷術是由德國人古登堡發明的。”這兩個觀點一拋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勢必會產生一連串的問題。(韓國人為什麼説活字印刷術是他們祖先發明的呢?為什麼西方學者認為活字印刷術是古登堡發明的呢?)學生強烈的求知慾被激發,迫切想要解決這些問題。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上網搜索相關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的問題。學生可以直接在百度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也可以到老師提供的網站和老師的博客去參閲相關的資料。然後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分組彙報各組得出的結論、個人的看法及由此所想到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上網搜索、小組討論等活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時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也在實踐中得到了培養。

接着再來探究——

(2)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

“遠離塵世的喧囂,迴歸大自然的懷抱,旅遊已經成為當今的時尚。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遊,為防止迷失方向,你應該攜帶哪些物品?”由此引出指南針。學生通過閲讀課本,歸納總結指南針的發明過程,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為後來的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由此聯繫世界史新航路的開闢,請學生講一講歐洲航海家的主要事蹟,為將來學習世界史做一個良好的鋪墊,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結合課前導入的煙花圖片,自然過渡到火藥的學習。展示早期的火藥武器,啟發學生思考“火藥除了用於軍事外還有哪些用途?”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的能力。出示古今火箭的圖片,通過思考“宋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我們現在的火箭發射是否有相同之處?”,認識古今科技是一脈相承,不斷向前發展的。

探究新知結束後,進行——

3、課堂小結

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新知識?有何感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得到昇華。

最後一個環節是——

4、課外延伸

(1)動手體驗:(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①活動一:用橡皮、蘿蔔等自制一些活字,蘸上墨印在紙上。

②活動二:自制指南針。

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如果課上時間不充裕,可以把此活動改在課下進行,同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完成。

(2)網上交流:學完本課後,把你的收穫和感想整理成電子稿發表在自己的博客或個人空間裏,也可以發表在本班的網頁上,與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如果有疑問,可以登錄老師的博客留言,與老師及時進行交流與探討。

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達到資源共享、學習交流的目的,同時通過網上交流增進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

五、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設計為一個向上的火箭形狀,寓意我國科技的不斷髮展和國家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讓我們共同期待祖國的明天會更好!在《明天會更好》的歌聲中結束本課。

六、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學習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我在設計本課時,以活字印刷術為教學重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也許對指南針或火藥更感興趣,所以在真正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調整本課重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就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教學機智和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9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兩宋時期人們衣食住行以及娛樂和傳統節日上的新的發展和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兩宋時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發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發學生的自豪情感。通過對衣食住行和城市娛樂,傳統節日等方面發展的介紹,使學生體會到,這個時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會的安定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交往。

3.能力培養目標: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從史學的角度感知兩宋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某一時期社會發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方法:以講述法為主的綜合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衣食住行,包括娛樂和節日的發展內容和特點。

難點:為什麼這個時期的社會風貌會有這樣的繁榮特點。

四、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上堂課的知識。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以及為什麼南方經濟能有很大的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在南方經濟發展繁榮的情況下,兩宋時期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娛樂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風貌,我們來學習第11課。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節儉,各級官員的服色有嚴格規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後來奢侈風氣盛行。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播。還有在兩宋時期,從穿戴的服飾上,可以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

2、食兩宋時期的飲食也很豐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還有這個時期南方個北方的居民在飲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麪食。而南方人吃魚肉多,主食是稻米。(講講產生差異的原因。簡介一下這個時期一些在飲食上有貢獻的人物。)

3、住兩宋時期,農村百姓的住房簡陋,以茅屋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馬,人們多用牛車和驢車。達官貴人出門多乘轎子,士大夫騎驢和騾。那時的交通也很發達,邸店很多,旅店業興旺。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熱鬧的瓦子

隨着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東京城內就有許多娛樂兼商業場所叫“瓦子”。瓦子裏面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2、歡樂的節日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視的是春節,宋代稱為元旦。(介紹這些節日的風俗習慣)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宋詞、史學、繪畫、書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瞭解與比較培養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資治通鑑》和《史記》體例的比較,培養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歸納歷史知識更新的能力。

②注重探究式學習培養對歷史的理解力。

③採用列表格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④舉行古代名詩、詞比賽。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宋元文學藝術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司馬光對工作的執著和嚴謹的。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宋詞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難點:本課頭緒多,應突出重點,繁簡適度。

課前準備收集歷史典故,著名詞人作品,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達到了最高水平,同一時期我國古代文學也呈現空前繁榮局面。(或多媒體《清明上河圖》導入)

二、探究新課: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鑑》

師:古代史學著作很多,請大家説説看你能説出幾部?(學生思考後回答)然後用幻燈打出《資治通鑑》,接着提問:這部書的作者是誰?你知道書名的來歷嗎?

生:司馬光。因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政道”故名。

師:請兩名同學表演“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師:剛才兩位同學表演非常精彩,同學們,你知道《資治通鑑》這部書的體例嗎?它和《史記》有何不同呢?

生:先分組討論後回答(略)。

多媒體顯示錶格(對紀傳體和編年體進行比較)

師:北宋在人們心目中是一個孱弱的王朝,為什麼出現了《資治通鑑》這樣一部通史鉅著?

生:可直抒已見,從多角度回答問題

師:從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兩個方面歸納。根本原因是宋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長期衝突中處於劣勢,加上階級矛盾尖鋭,使北宋政治家們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他們把目標轉向歷史,以為當世統治者的借鑑。客觀原因是書院制度完備學習風氣活躍,北宋文化普及較高,為《資》的編寫大量人才,同時印刷術進步,使書籍得以大量印刷。加上司馬光等人嚴謹治學。

(二)宋詞的傑出詞人

師:詞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它是怎樣形成的呢?詞的產生是隨着音樂的發展而出現的,唐中期以後,音樂發展較快,句式整齊的詩較難配樂,因為了便於歌唱,人們便按樂曲節拍來填寫歌詞,出現長短不一的句式,這就是詞。它在唐出現,到宋時達到頂峯。(主要原因是在於城市經濟的繁榮,市民階層的擴大。)這一時期主要詞人有哪些?

生: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用幻燈打出三人頭像,介紹他們生平)

(用多媒體講述三人作品及特點)多媒體顯示蘇、李、辛三人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如夢令》及《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要求同學跟着大聲朗讀,並體會他們的風格特徵。得出蘇、辛詞豪邁奔放(豪放派),李詞特點風格委婉(婉約派)。

要求學生製表歸納三人主要作品及風格

(三)風格多樣的繪畫和書法

師:我國繪畫有悠久的歷史。從東晉的顧愷之到唐代的吳道子,風格各異,到宋元時得到進一步發展,出現了表現大眾生活的風俗畫,它的代表作就是《清明上河圖》。指導學生看書。

幻燈:展示《清》圖,向同學介紹該圖的主要內容(可本單元活動課)

教師作:畫卷表現了城鄉百姓的社會生活,展現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時代風貌,折射出北宋經濟發展狀況,該圖以濃厚的生活氣息,精湛的筆墨及淳樸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宋代風俗畫的突出成就。

師:宋元時期出現了許多畫家,你能列舉幾個嗎?

生:(略)

師:書法在宋元時期成為文人的一種愛好,湧現出很多的書法家,被稱為“宋四家”的是誰?

生: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師:元朝的趙孟頫也是著名的書法家。

幻燈:展示書法家的作品,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增強藝術鑑賞力。

課後作業:要求學生收集從東漢至宋元時期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字帖、拓片)

:宋元時期不僅科技領先,而且文化燦爛。我們祖先為我們奉獻了一份豐厚的文化大餐,面對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更應認識到我們的責任與重擔,為中華民族騰飛而努力。

三、課堂

指導學生完成課件出示的圖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敍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於農具的瞭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後人評論唐玄宗説:“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後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於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説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麼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佈局特點:

①城市佈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於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佈;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雲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

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度]

教師應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

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麼

二、導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並引發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於這件事。你怎麼看?

2、為什麼由秦國完成了統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一的?

4、秦統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想:通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佈焚書令,規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燬,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3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並瞭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後,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後,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後,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後,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鬥,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鉅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15

【學習目標】

1、瞭解下列基礎知識:隋朝的建立、隋文帝楊堅、隋朝的富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大運

河的概況及影響。

2、通過識讀“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逐步培養和提高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隋朝大運河。

難點:如何評價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及大運河通航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一)、隋的統一(請你認真閲讀教材2-4頁“隋的統一”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年,建立隋朝,年號,定都。

2、年,隋滅掉南方的朝,結束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後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3、思考:隋為什麼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貫穿南北的動脈(請你認真閲讀教材4--6頁“貫穿南北的動脈“一目的內容,完成以下問題)

1、開鑿目的:

2、填圖:本圖比較模糊,請你用彩筆在圖上填上大運河的中心;南北端點和;從北向南的四段;連接的五大水系;最後填上隋朝的都城。

3、作用:大運河通航後,不僅成為的紐帶,也成為溝通和的樞紐。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和發展。

二、課堂研討

以下是古人關於大運河的兩首詩,請你先閲讀理解,不懂的地方問老師,然後回答問題:

問題:

(1)這兩首詩對於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態度是否一樣?如果不一樣各是什麼態度?

(2)你怎樣評價隋煬帝修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

三、拓展延伸

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重要朝代,而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試一下,看你能

不能找出來。從這兩個王朝的興衰中,你得到的最大啟示是什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dv5n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