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育教學論文(實用23篇)

教育教學論文(實用2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3篇《教育教學論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教育教學論文》相關的範文。

教育教學論文(實用23篇)

篇1: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作為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和省卓越校,學前教育專業一直是吉首市職業中專學校的拳頭專業,擔負着重要的歷史使命,幾十年來,為湘西州乃至周邊地區培養了大批合格的幼教人才。學前教育專業要適應新的形勢,加大課程改革力度,注重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綜合技能;要改進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素質,培養與幼兒園一線教師要求相適應的優秀人才;同時,要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髮展水平;要建全考核評價體系,把好學生質量關,為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學前教育畢業生提高制度保障。

關鍵詞:新形勢;學前教育;實踐教學;育人環境;評價機制

吉首市職業中專學校是湘西地區的一所品牌職業學校,先後獲得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湖南省卓越建設學校等殊榮。是經省教育廳批註的湘西地區唯一的有資質培養幼師人才的學校。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已開辦了近三十年,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教學設施齊全,課程體系完整,已成為學校的拳頭專業和湘西州的品牌專業,堪稱湘西地區幼兒教師的搖籃,為湘西幼教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新形勢下,隨着競爭的加劇和就業壓力的加大,特別是教師資格證從業考試門檻的提高,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辦學面臨着新的挑戰和機遇。通過調查瞭解和個人的體會,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要在壓力下求生存和發展,必須發揚成績、興利除弊,進一步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特別是加快課程體系建設,更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進學習機制,改善育人環境,改革評價體系,把好學生質量關,縮小幼師畢業生與幼兒園教師之間的差距,培養出優秀的複合型幼教人才。那麼,如何抓好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改革,使該專業的課程體系更合理,考核評價體系更科學,以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呢?本人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得出以下幾點體會,現贅述如下,不當之處,請同仁指正。

一、抓好課程改革,注重實踐教學

多年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一直是學校的招生“大户”,學生幾乎佔了每年所招收新生的一半以上,學前教育專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既是好事,又是難事,給學校的各項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為實現“招得進、留得住、學有成、推得出”的辦學宗旨,我校的學前教育抓住了教學質量這一生命線,努力抓好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模式,組織教師積極探索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堂教學和教學管理新模式,深入剖析自己的不足,積極揚長避短,抓好課程改革。作為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學校的課程改革應該先行,建設一個具有示範性的課程體系。為此,我們得先對自己所在專業課程有一個客觀的認識,我校學前教育專業辦學多年,課程體系比較完善,但隨着形勢的發展,也顯現出某些不足:一是重視音樂、舞蹈、繪畫、手工、普通話等的專業技能技巧訓練,忽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忽視開放型的教育實踐活動;二是課程、教法比較滯後,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重視不夠;三是學前教育學生在校教育體系和幼兒園管理體制銜接不到位。學前教育專業的教育教學一直沒有走出傳統模式,這就導致學校的課程體系,特別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缺乏後勁,完善有餘,合理不足,培養的學生越來越難以適應社會的多元化需求。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學前教育畢業生,就要以全面發展為目標、以提高素質為手段,在學生的生理、心理、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實施系統的教育。近年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結合實際,有的放矢,調整了課程設置及學時安排,根據需要增減教學內容,在合理開設文化理論課的同時,注重加強專業技能課教學力度。同時,實施分班分組教學,強化專業技能驗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專業技能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以後進入社會的立業之本。學校根據驗收要求,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琴法、舞蹈、聲樂、試唱、普通話等科目進行了技能考核驗收,調動了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積極性,促進了專業課的教學。學前教育專業在搞好專業技能教育的基礎上,注意擬訂好學期、學年和整個3年時間內系統的見習內容和目標要求,使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同幼兒園的教學實踐保持緊密的聯繫,改變過去教學與實踐脱節的現象。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本地區的學前教育機構進行一定時間的見習和實習,並與所在幼兒園共同研究制定實習、見習計劃,完善教學實習方法,為學生配好實習、見習指導老師。在學生具體代班時,學生在幼兒園能得到本專業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共同指導,加快幼師學生下去學習新知識、吸收新經驗,從而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為培養複合型幼師專業人才提供了課程保障。

二、改進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素質

作為湖南省卓越學校,學生學習機制的建設也是卓越校建設的內容之一。要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現代幼教需要,必須使學生具備綜合性的專業技能。學生的綜合技能提高程度和學習效果的好壞最終要受到實踐的檢驗。因此,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機制,瞭解學生怎樣學習,然後結合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機制,教師採取相應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學生在校期間,其學習方法、習慣、興趣以及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直接關係到學生能否順利掌握該專業的技能,能否滿足今後從事現代幼兒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師要堅持創新思維,注意吸收和借鑑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藝術。只有把靈活的教學形式、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才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幼兒教育人才。

三、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髮展水平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後從事的是幼兒教師這一神聖職業,學生的獨立自主和管理能力必須達到較高的水平,才能適應今後工作的需要。所以,專業教師在學校必須注重改善育人環境、提高學生髮展水平。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加強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因此,教師除了對學生的專業學習進行指導以外,還應盡力為每人創造一種寬鬆、和諧、具有管理意識和競爭意識的育人環境。在專業內,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在班級內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各班或者各小組組內成員輪流組織參與各種校內外的競賽和專業技能活動。比如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加歌詠比賽、手工製作比賽、普通話比賽、舞蹈比賽、繪畫書法比賽等等活動。這些比賽活動,學生喜聞樂見,充當着主人翁的角色,樂意參與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教師在其中起指導的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積極的發揮,這樣有利於學生施展才華、鍛鍊技能,使每個學生獲得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和經驗,從而有助於提高學生髮展水平。

四、建全考核評價體系,把好學生質量關

考核評價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考核評價體系包含諸多方面:文化知識考評、專業理論考評、專業技能考評等等。同時,結合學生畢業就業的實際需要,還必須對學生的應用能力作一個評價,從而確定學生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的做好學生綜合評價。學生應用能力評價可以包括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評和社會適應性能力的考評。在上述考核評價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責任心、協作精神做出整體的概括性總結,最後形成總結性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最後的集中比較、排隊、審核,為科學地考核評價學生提供可靠的依據。被授予國家改革發展示範校一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根據現代幼教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對學生畢業的綜合考評實施靈活的管理體制,逐漸建立了一套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學前教育專業對畢業生實行了“四證換一證”制度,即學生必須先獲得思想品德合格證、文化成績合格證、專業技能合格證、職業資格證,然後才能獲得畢業證。這種考核評價機制的健全和完善保證了學生的質量,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適應激烈的人才市場競爭提供了重要保障。總之,在新的形勢下,我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又面臨新的挑戰。作為該專業的一員青年骨幹教師,我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在積極搞好所在專業教育教學的同時,也要積極參與到專業的教育改革當中來,當好改革發展示範校的排頭兵,當好省卓越校的攻堅者,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篇2:教育教學論文

有關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學生技能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行全面質量管理以全員參與為基礎,做好人才培養質量有效管理是其生存之本。全面質量管理是高等職業教育是市場人才培養髮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全過程、全方位的質量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途徑。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對策

高職院校在培養高新技術人才時,就需要實施人才培養髮展戰略建立適合高職院校的穩定的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積極對外界做出質量管理宣傳教育模式,發揮高職院校全面建設的主導性作用。全面質量管理,是企業運用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通過創新將其引入高職院校教學領域建立完善的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監控,通過提高管理質量提升高職院校競爭力。

一、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

(一)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是全過程的管理

全過程是指高職院校要貫穿於人才培養質量的始終,通過開展質量管理打造適合社會需要的優質人才,只有保證教育工作質量才能保證優質人才輸出。高職院校要積極做好專業調研工作,設置與市場發展建設相適應的專業,打造教學優質平台,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更具有優勢。我國城市建設速度已經加快,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應當根據所在城市區域經濟發展進行定位,滿足高職院校所在城市市場需求達到留住專業技術型人才的目的。我國高職院校以培養具有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的技術型人才為出發點,因此高職院校要密切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動向預測國家及地方需求變化趨勢,與國家管理部門經常溝通積極調整專業的內容和重點,緊跟技術發展建設的步伐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實施人才培養戰略上,任何一個環節都是非常重要的,招生、培養、管理、服務都是全過程質量管理不可忽視的主要內容,從傳統“事後把關”質量管理模式轉變成為“事先預防”質量管理模式,是我國高職院校培養優秀技術型人才的必經之路。

(二)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是全員參與的管理

全員參與是指高職院校全體師生、管理人員和教學服務人員等全部參與到學校質量管理中來,做到全員奉獻人人有責。學校質量管理的提高不僅僅依靠高層領導,更重要的還要依靠廣大師生。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主體是領導、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師對人才市場考察調研建立專業固定模式培養適合當今時代發展的創新型技術性人才。全面質量管理需要做到人人有責,學校管理需要全體員工積極響應號召,提高責任心提高服務性全員參與管理。只有提高每位工作者的積極性,從教育質量的各個環節入手,落實到個人做好管理服務工作,建立相應的管理規範標準,使得學校上至領導、下至學生都具備重視質量管理建設的良好素質,從而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

(三)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是全方位的管理

全方位是指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管理不僅涉及到教學質量管理還包括對人才培養質量的管理,全方位管理表明學校質量管理模式已經體現到學校發展建設的各個部門、各個層面。高職院校的工作部門從結構上課劃分為三個部門:第一,指揮部門,這個部門的人員主要包括高職院校的董事會或高級領導班子,通過發揮監控作用對各職能管理部門進行主次劃分,能夠使得部門之間層次分明有條不紊的輔助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二,教育管理部門,作為學校教育工作是否能夠良好開展是高職院校管工作的重心和出發點,對於高新技術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教育工作來完成,因此教學管理在高職院校管理工作中佔據核心地位,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其中教學管理的全方位主要包括教學內容、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改革模式、工作評價、教學目標定位以及社會服務,教學管理涉及師資隊伍管理到人才全面發展的方方面面;第三,行政及後勤管理部門,隨着高職院校改革的進程逐步加快,雖然教育質量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對於學校後勤部門的管理改革效果並不明顯,很多學校的後勤部門和學校關係不明確,在管理中後勤部門通常只注重自身利益,使得宿舍管理出現髒亂差的現象,服務質量十分低下,但學校管理卻無從下手,在全面質量管理中實施全方位管理就可建立起高質量的管理體系,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全面質量管理的主要思想就是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工作,從市場發展建設出發,打造服務於民的優秀管理模式。在高職院校發展中要遵循市場規律提高教學質量,對學校的宏觀管理需求具有清晰的定位,通過合理的質量管理使得高職院校能夠健康有序的穩定發展。同時需要兩個正確定位:第一,把握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方向,使得高職院校專業具有特色化在市場建設中頗受歡迎;第二,把握人才培養戰略模式和鮮明的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水平的綜合性高科技技術人才。總而言之,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就業環境,根據社會需求進行定位,高職院校就能夠高質量高水平的穩定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提升學校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隨着教育的深化改革,公立高職院校和民辦高職院校並存是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面對市場競爭必須選擇適合時代發展的有效管理模式才能保障高職院校立於不敗之地。實行全面質量管理可以使高職院校在技術性、技能性教育範圍內的質量得到提高,才能夠使高職院校得以生存,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市場定位已有超越普通高職院校的發展趨勢,面對這種撲面而來的競爭形勢,普通高職院校必須對學校管理質量進行改革,因此實行全面質量管理是提升學校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二)專業設置的客觀要求

建立高職院校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技術型人才,而其關鍵詞就是“職業”與“技術”,因此高等職業教育在對學校專業進行定位時應當對人才市場發展方向進行專業調查,正確瞭解市場所需的專業技術性人才,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全面掌握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差額。這有這樣才能夠設置正確的專業,為市場輸送大量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使學校名稱享譽人才市場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對市場正確調研是高等職業教育全面質量管理髮展的重中之重。

(三)實現國際接軌的迫切需要

我國加入WTO之後,對外開放的.步伐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與國外高校進行中外合作。但國外高校與我國高職院校合作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我國高職院校首先要確保辦學質量,使得信譽度走在高職院校的最前端,因此要建立具有特色化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未來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網絡互動、合作項目研究已經成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我國高職教育要積極開展全面質量管理,打造一批適合國際化發展需要的高科技技術人才,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優質人才的地位得到提高,與國際市場形成競爭,是我國目前科學技術發展的迫切需要。

三、高等職業教育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

高職院校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是教育規劃建設中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要目的是為了適應市場發展中潛移默化的需要,滿足人才市場發展的內在需求。改革要以學生為重心,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尊重用人單位,徵求他們的建議進行專業技術結構的調整,重新對教學課程規劃設置,對教學內容加以創新,從而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要進行教育改革就需要求全體教師深入學習全面質量管理,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對全面質量管理的宣傳做出積極響應,重點發揮人才培養戰略模式。

(二)重點加強管理隊伍建設

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而是否具有良好的管理隊伍決定高職院校管理水平得高低。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應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對管理的改革,積極開放思想虛心學習管理隊伍建設的建議,將管理崗位人員與師資隊伍人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第二,提高管理隊伍的綜合素質,注重培養學校管理人員的理論基礎知識,制定管理方法和措施,督促管理人員相互學習並積極開展科學研究,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能型專業人才為目的,所以對於管理人員的選拔應當使用專業技術人員,高職院校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一批既有管理經驗又有科研經驗且熱衷於管理事業的管理幹部,從整體上提高管理隊伍的專業化水平;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員選拔評價機制,也可使學生參與其中進行評價,努力提拔具有管理能力的技術性人才,形成一支具有優良管理素質結構合理的健康型的管理隊伍。

(三)引入ISO9000族系列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各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進行總結頒佈了ISO9000族系列標準,目的是為了提高國際各個組織質量建設的運作能力。對於高職院校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應當從基礎階段開始抓起,根據高職院校目前開展的有效管理模式中總結實際情況,與ISO9000族系列標準相結合取得質量認證證書。而全面質量管理有效實施具有長期性,需要達到質量監管組織所制定的標準才能夠成功推行,我國大多數高職院校的管理建設水平均不達標,要實施全面質量管理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而ISO9000族系列標準是質量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在高職院校管理中只要具有穩定的組織結構、體系化的管理模式就可達到質量管理標準,學校就可在管理建設中貫徹實施。由於全面質量管理和IS09000族標準的管理模式界限劃分差異性不大,因此二者相互結合可使質量管理髮揮更好的效果。

四、結語

為了保證我國高職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能夠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高職院校必須根據市場發展需要變換管理模式靈活面對外界變化。全面質量管理以質量作為核心內容,為了保證更好的教育教學質量,綜合運用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思想所進行的系統性管理活動。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已經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就必須運用新的發展策略實現新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全面教學管理質量體系。

篇3: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示範教學和案例教學是師範教育類課程教學常見的方法,實踐取向下的“國小語文教學概論”教學應創造性地運用這兩種教學方法,為師範生語文實踐性知識的建構插上兩翼。

關鍵詞:師範生 實踐性知識 示範教學 案例教學

隨着教師發展職前職後一體化、教師知識專業化,教師教育範式向“實踐”轉變,建構師範生實踐性知識,成為當前職前教師培養必須面對的課題。實踐性知識是師範生通過自己獨特的方式建構並擁有的特殊知識形態,其教學行為的改變需要實踐性知識的支撐。

由於實踐性知識具有“情境性、默會性”,在師範生實踐性知識的建構中應該把內隱學習放到重要的位置,通過情境的創設、問題的解決,實踐個體與具體情境互動,從而產生實踐性知識。內隱學習是認識人類知識的新視角和新見解,“內隱學習”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羅伯提出,知識的獲得是在無意識狀態,也就是説在獲得複雜知識的時候,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是什麼在控制他們的行為,卻會運用這種支配行為的規則,人“在沒有意識到刺激環境潛在結構的情況下,也能夠學會並利用這種結構做出反應[1]”,師範生的經驗性學習就是一種內隱學習。從這個角度出發,國小語文教學概論課程的教學與實踐可以具體採取示範教學和案例教學的方法。

1、開展示範教學

從師範生在實踐性知識發展中的角色看,觀察者、模仿者的身份是師範生建構自己實踐性知識的主要方式之一,師範生通過學徒式的觀察,思考他人的教學行為,判斷他人教學行為引發的效果,領悟到他人的實踐性知識,繼而把領悟到的他人實踐性知識遷移至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去,內化為自己的實踐性知識。這就需要在國小語文教學概論的課程實施中提供師範生可以觀察、模仿的教學行為與教學過程,需要開闢其他的觀察渠道,師範生置身其中的國小語文教學概論課堂,而非中國小課堂成為師範生最主要的觀察場所,任課教師應選擇針對性較強的示範教學。

示範教學是任課教師把自己作為教學榜樣,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師範生觀察模仿,從而建構師範生實踐性知識。國小語文教學概論的教學一直兼具着多種意義,任課教師除了傳授教法知識和技能之外,本身課堂的舉止言行就是師範生感悟教學教法的資源和榜樣。師範生在國小語文教學概論課堂上,耳濡目染,觀察體悟任課教師的教學行為、反思剖析自身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結果。

在示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展示教學行為”和“剖析教學行為”兩個方面,因為並非所有被師範生所感受到的經驗最終都能發展為實踐性知識。所以,不僅要讓師範生瞭解可以“怎樣教”,還要讓師範生理解“為什麼要這樣教”。

譬如,在教學“預設與生成”時,平時教師習慣於跳過師生問好環節,直接開始教學,學生在這節課上卻突然起立齊聲問好,教師在學生坐下後,巧妙地引導:“同學們的問好,很突然啊,我的課前預設裏沒有這個環節,可見不管教師怎樣預設,課堂總是會有些意外生成的!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預設與生成。”接着,引導學生一起討論,在剛才的意外生成裏,任課教師“我”是怎樣做的,那樣做有什麼好處,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怎樣的啟示。這個案例中,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生動地向學生展示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並和學生一起剖析自己本節課的教學行為,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怎樣的教學行為是恰當的,知道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采取什麼樣的教學策略,從而積累了師範生的教學實踐性知識。

2、進行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教育性質的教學方法。“案例分析不是旨在科學原理與學説的教育,而是把科學原理與學説的實踐性本身作為教育的目的[2]”,案例教學,首先應選取典型案例,採取案例的合理呈現方式――是通過文字語言描述、還是通過圖像影音展現,對事件中的.人物情節哪些地方應詳細哪些地方可以簡略;然後通過敍述真實性事件,提出問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學習者通過對案例進行分析,提出決策和行動方案,從而“鞏固教學或者其他領域的各種實踐性知識,所以它可能更適合於實踐性知識[1~2]。”

師範生實踐性知識是“從特定的教師、在特定的課堂、以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兒童為對象形成的知識,是作為‘案例知識’加以積累和傳承的[3]”,因此,在國小語文教學概論的課堂教學中,案例教學,具有其他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優勢。

教學案例的選擇應該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案例來自教學實踐並指向教學實踐。師範生實踐性知識建構的最大障礙是教育實踐活動的缺失、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匱乏。案例應該從教學實踐中產生,即選取一線語文教學實錄、教學片段、説課視頻等,可以展現實踐者面對某一教學情境的應對(比如課堂收束、新課導入等),也可以呈現相對完整的一個階段。總之,教學案例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複雜的教學實踐情境,使師範生以教育者的角色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訓練專業思維,整合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

二是為了激發師範生的思維慾望和研究意識,應該選取藴含一定教學問題的案例。傳統的案例教學模式先是教師呈現教學案例,然後再提出、明確研究的問題,這種模式違背了問題引導下的研究性學習規律,不能真正調動學生主體建構性,應該是師生統一明確需要解決的問題、闡釋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後呈現教學案例,分析案例。

比如:在進行句子教學訓練時,為了使師範生瞭解並掌握“通過分析句子中的標點符號來揭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教師先出示《窮人》一課中桑娜和丈夫對話的內容:

“我不在,你在家裏做什麼呢?”漁夫説着,把網拖進屋裏,坐在爐子旁邊。

“我?”桑娜臉色發白,説,“我嘛……縫縫補補……風吼得那麼兇,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擔心呢!”

然後,教師引導師範生品讀、體悟對話中“我”後面的問號以及兩個省略號表達的思想感情。討論交流後,師範生意識到對話中幾個標點符號對桑娜心理狀態的理解非常重要,也為理解桑娜怕丈夫不同意抱回西蒙孩子的心情起到關鍵作用。在對文本有了深入分析之後,教師出示一段這次對話的教學片斷,師生共同剖析教學片斷,歸納總結教學片斷中的實踐者是否抓住了標點符號表情達意的功能、是否恰當地引導國小生體會到桑那的複雜心情,從而,師範生收穫關於句子教學的實踐性知識。

參考文獻

[1] 陳振華.論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建構者[D].華東師範大學,2003.

[2] 李利.職前教師實踐性知識發展研究[D].蘇州大學,2012.

[3] 鍾啟泉.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10):8-13.

篇4:教育教學論文

談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實踐

摘要:“互聯網+”時代對我國教育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因此互聯網技術對教育教學的改革和推進也值得我們探討。

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最大特點是可以實現教學信息實時互動。

只要在同一時間,即使師生不在同一地點,也能夠實現教學過程。

關鍵詞:“互聯網+”;互聯網技術;教學模式;運用探索

“互聯網+”是21世紀形成的一個新概念,通過對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的合理整合,使得社會各個行業都能夠通過網絡這一公共平台進行緊密聯繫。

如此一來,才能在不同領域中取得新的進展。

互聯網與教育行業也息息相關,本文結合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對“互聯網+教育”的意義、方式進行探索分析。

一、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意義分析

隨着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教育行業中的服務理念、工作手段以及育人環境得以不斷的優化,而且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

“互聯網+教育”其實就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體現,這既是課程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教育行業的需求。

1.增強學生獲取、加工、利用信息知識的能力

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獲取、利用、加工信息知識的能力。

隨着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信息知識已經成為社會中的基本資源,信息素養也已經成為人們所必須具備的基礎素養,人們掌握信息知識的能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方各面,所以社會對人們篩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育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改革了教學方式,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極大限度地貼近現實生活,融入網絡時代。

2.豐富師生交流互動的方式

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為課堂帶來了新的生機。

隨着教師備課電子化、手段信息化、資源雲端化的教學模式創新的不斷深入,學生也擁有了更多的機會進行科學探索,這對其創新思維的形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為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多便利性。

例如,在如今的師生交流溝通中,時常通過QQ、微信、微博等網絡即時通訊方式進行。

教師與學生的網絡交流互動中,除了闡述相關知識點概念以外,還會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形式進行講解。

這樣一來,學生可以更加清晰明瞭的理解教師的意圖。

不僅如此,有些教師創建了個人二維碼,學生只要掃描二維碼,就能夠清楚地看到具體的解題步驟。

3.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新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區別就在於能力的掌握與否。

在信息技術不斷髮展的今天,知識和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同時也是社會生產力、經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要素。

在這種信息技術和社會機構不斷改革進步的今天,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變得至關重要;為此,我們必須改革教學方式,保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不斷提升,如此,才能夠最大程度的開發學生潛力,學生的能力培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二、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教學的實踐要點分析

1.培訓教師進行網絡授課

目前,我國教育行業缺乏從事網絡授課的專業教師,許多教師普遍都是“半路出家”,缺乏網絡授課的能力。

在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整合過程中,網絡授課是一種主要的授課方式。

我國教師的網絡教學缺乏以下幾方面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協調學生學習互動學習的能力、運用和整合先進技術的能力等。

毫無疑問,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注意自身素質的提升,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網絡教學能力,才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

2.注意互聯網教學平台的搭建

在網絡教學方面,搭建和打造網絡教學平台至關重要。

為了更好的實現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我們需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網絡教學平台,並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

筆者認為該平台的搭建標準包括以下幾個關鍵詞:平台技術標準化、用户開放化、高度個性化、知識共享化。

只有達到這4個“標準”,才能夠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進而把網絡教學打造成為培訓和教學的雙平台。

如此一來,才能夠真正幫助教師通過網絡教學實現教育,並且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科學知識資源,方便學生學習。

3.統籌網絡課程建設體系

隨着區域行業經濟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互聯網+”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為了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質人才,應該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學科培養教育到互聯網背景下寬口徑背景的轉變;並且統籌網絡課程建設體系,通過網絡技術的應用,實現學科佈局和專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進而使得學生培養的專業覆蓋面不斷拓寬。

還應該不斷提高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水平,為跨學科學習提供平台保障,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全方面發展的技術人才,實現“互聯網+”時代學生培養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結束語

互聯網技術為教育開闢出了一片“新的前景”,面對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挑戰,教師和家長都應該進行深入探索和思考,應該把握好網絡教學的方向,通過合理、恰當、有效的互聯網技術應用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教育教學。

如此,才能夠讓“互聯網+教育”走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張大良.着力推動高校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大學教學,2016(7):8-13.

[2]荊全忠,邢鵬.“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9):98-100.

[3]楊興坤,畢星.“變革範式”視域下教學共同體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8):28-29.

[4]劉密霞,丁藝.可持續城鎮化與信息化協調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188-192.

[5]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3):13-29.

[6]蘇曄,林蘋,李東陽2.0背景下高校網絡教學平台的應用探索:以“中國數字大學城”為例[J].江蘇商論,2016(10):86-89.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機與“互聯網+”課堂: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新思維、新路徑[J].遠程教育雜誌,2015(4):14-21.

[8]姜強,趙蔚s:從緣起演變到實踐新常態:兼論“創客”“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機遇與挑戰[J].遠程教育雜誌,2015(3):56-64.

提升林區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思考研究

摘要:結合實際,針對提升林區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路徑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林區義務教育;教學質量;路徑

1林區教育的發展定位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教育在快速發展中也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片面追求升學率有增無減,學校發展重規模不重內涵;城鎮化讓城市學校越來越擠,鄉村學校逐漸凋敝,均衡教育與教育公平的問題日益凸顯;各種教育觀念、先進技術、發展模式讓人眼花繚亂,教育的本真、常識卻漸行漸遠;經濟、教育的一體化讓林區間、校際間、學生間的教育發展逐漸趨同,地域文化、學校特色、學生個性逐漸模糊……作為基層林業局的教育局局長,面對紛繁複雜的環境與諸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我認為保持發展的定力、選擇適合林區實際的發展定位至關重要。

近年來,林口林業局在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中,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改善教育生態上取得一些突破,這也正是因為我們在發展定位上有着“十年磨一劍”的執着與堅守。

我們始終堅持林區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因此才有了“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理性與堅韌;始終堅持“讓師生過一種幸福快樂的教育生活”的教育追求,才有了教育生態的持續好轉和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始終堅持把素質教育作為林林區教育的發展重點,才有了“讓林區學校樸素而體面地活着”的教育精彩;始終堅持紮根林口林區文化,立足林口林區實際,才有了我局教育鮮明的林口林區印記。

篇5: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

淺談教育與就業的關係

【摘要】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是當前社會、家庭、學生關注的熱點。文章運用問卷調查、專家問詢、查閲資料等方式對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與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目前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情況堪憂,需要教育教學做出改革,而教育教學改革又可以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情況 教育教學改革

Abstract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ociety, the family, the student concerned. Articles using questionnaires, expert inquiry, access to information, etc.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udied,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orrying, the need to make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reform and promote common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educational reform employment Students

隨着我國高等教育逐漸步入大眾化階段,經過歷年擴招,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陡增,畢業生就業困難成為我國普通高校面臨的突出問題。大學生就業困難甚至導致了新的“讀書無用論”,大學生就業率關係到普通高校的聲譽和發展,更關係到學生本人的切身利益。高校教育教學如何針對當前的就業問題,從教育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採取有效措施來解決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大學生就業困難的成因與分析

大學生就業與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密切相關。目前,我國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與調整時期,隨着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普通高校專業結構也隨之調整。伴隨着我國加入WTO,為早日實現國民經濟趕超發達國家,國家推行經濟一體化戰略,要求高校能夠培養出更多具備全面素質的新型人才,以此來推動我國經濟騰飛,這無形中加大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加入WTO意味着機遇和挑戰並存,2008年底爆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同時我國一些重點企業的內部改革重組,行政事業單位的機構改革,導致社會接收大學畢業生的能力減小。短時期的畢業生人數突然增多,加之經濟轉型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日益凸顯,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

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相對滯後,影響大學生就業。隨着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模式的變化相對滯後,招生人數的快速增長、專業設置與市場脱節、人才培養缺乏全面性等方面存在問題。

一方面,高校連續擴招使得畢業生人數連年增長,在1998年以前大學聯考的錄取率只有9.8%左右,自1999年起我國的高等教育的方向從精英化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以來,全國高校的招生人數和大學聯考錄取率都有了明顯增長。錄取率由1998年的9.8%逐漸提高到2005年的21%,在校生人數也從1998年的504萬增長到2005年的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招生人數的擴張勢必會增加大學生就業的競爭壓力,截止2010年應屆畢業生規模已經達到640萬人,加上各高校盲目的擴招和發展,自身的教學資源和管理水平達不到相應要求等因素,影響了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不利於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壓力。

另一方面,高校部分專業設置並不符合實際需求。由於擴招的因素導致高校在課程和專業設置上一味追求多而全,卻忽略了實際就業的需求。形成了專業多沒特色、課程多不新穎、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更凸顯出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比如現在我國畢業生就業市場對計算機、通訊、電氣、土木、自動化、機械等專業的需求相對旺盛,而對管理、社會學等專業的需求較少。具有熱門專業的高校就會加大招生規模,而沒有以上專業的高校會創造條件增設所謂的熱門專業來爭取生源。而高校往往忽略了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當熱門專業成為冷門時,就會造成熱門專業畢業生相對集中的問題,從而影響到大學生的整體就業情況。

教育模式的發展相對滯後。相對於經濟的飛速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往往相對滯後。比如市場需要一些新興的專業人才,高校不能及時給予提供,往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和需求來調整學生的培養計劃,況且學科專業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國高校的教育模式顯得較為傳統,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對學生學習知識能力的培養而輕視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對於理論的學習而輕視學生在實踐環節的鍛鍊,與就業市場的快速發展和變化脱節。所以高校對於符合實際需求人才的培養應該是靈活的,避免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像工廠製造的產品一樣千篇 一律、缺乏個性特點,降低就業市場對於大學生的認可度,使大學生的就業受到影響。

大學生的就業觀較為傳統。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往往會受到社會、家庭以及自身成長多方面的影響。首先,選擇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是大學生就業最先考慮的條件。其次,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也會考慮其工作單位所處的'城市是否利於自己今後的長期發展,是否具有提升空間。再次,用人單位所處的行業的穩定性和提升空間也是畢業生會考慮的因素之一,這就不難解釋為何大學畢業生對於參加公務員考試趨之若鶩了。最後,那些找不到符合自身要求工作的畢業生多數會選擇待業,而不是先在社會中鍛鍊自己的能力尋找更好的機會。總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還是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在選擇就業時不切實際、好高騖遠,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就業。

改變大學生就業困難現狀的對策建議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很多,要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筆者認為,當前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較為直接和有效的途徑。

努力創建品牌高校。為了檢驗高校的辦學成果,高校每年將對學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進行統計,就業率已經成為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標尺。各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進行選擇時,通常首先考慮的是畢業生所就讀高校的名氣,比如985院校、211院校等。而高校自我品牌的樹立不是一日之功,是需要長時間的歷史積澱和數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換來的。因此,高校應該從基礎做起,注重學科建設和教學質量,發揮自身特色和專業優勢,打造特色品牌,切實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就業困難。隨着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日益增強,需要大量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服務,而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逐漸成為大眾化教育,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看待事物、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上應該更加理性。所以,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應該避免盲從,要用理性思維去看待。

首先,大學生要對當前的就業形勢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由於高校擴招致使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加上往屆畢業生未就業的人數堆積,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也就越來越嚴峻。面對現實情況,當今的大學生們正接受就業的挑戰。挑戰與機遇往往是並存的,對於一時找不到理想工作的大學生可以先擇業,在擇業的過程中尋找機會再進行選擇,很多時候人的一生並不一定只從事一種職業,可能會從事幾種不同的職業,豐富自身的社會經歷對於鍛鍊自我能力和實現人生價值是有很大幫助的。

其次,大學生需要全面、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樹立良好的就業心態。在就業過程中,由於家庭背景、社會關係的不同,就業往往因盲目攀比而造成自我的失落感。其實一個人的長期發展,自我能力永遠是第一位的,只要在就業時能樹立一個長期目標,堅定信念,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去實現人生價值。

再次,大學生要避免從眾心理,在就業的過程中,大家往往願意選擇穩定、輕鬆的工作,其實通過認真考慮,想想自己真正想做什麼,能做什麼,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在就業過程中,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找一些未來發展空間大或者機會多的工作也許比安穩的工作更適合自己,同時也有助於自我進一步發展。

最後,大學生要樹立自我創業和終身學習的觀念,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有利於大學生就業分流,更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然,先擇業後創業也是一條可選擇的途徑,在工作崗位上認真敬業、踏實勤奮,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將來自主創業打好基礎,這樣在就業時就不會受到過多因素的限制,更有利於自身價值的體現。

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個人全面能力和素質以符合社會需求。用人單位在面試和選擇過程中最為看重畢業生的個人能力和自身素質。對於受教育程度相同、專業水平相當的畢業生,用人單位大多會考察畢業生的全面能力。因此,高校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不應只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教學過程中。此外,高校還應培養大學生學習多方面知識的興趣,除了專業課以外,比如外語技能、計算機知識以及社會經驗都是很重要的,有的知識可以通過必修課來完成,更多的知識是通過其他課程來完成的,高校應該更多的開設各方面的選修課供大學生選擇,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培養良好的素質。

結語

大學生就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怎樣逐步改善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教育教學改革是十分重要的環節,它不僅關係到大學生就業,也關係到我國高等教育和高校的發展。當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現實要求高校實行教育教學改革,而通過教育教學改革則能促進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二者密切相關。只有通過實施教育教學改革,高校才能不斷培養出更多的、符合社會需要和時代發展的合格人才;只有通過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才能為大學生就業及自身發展打好基礎,為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篇6: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淺議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及評價

摘要:

從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的必要性出發,闡述了目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模式的現狀,從體系理論研究、教學一體化、自評與他評、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等四方面分析了當前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並對如何做好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進行了探討,從發展性、全面性、動態性和特色等方面闡述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

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價

0引言

近年來由於國家政策的扶持,職業學校數量日益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質量問題給人帶來不少擔憂。回顧西方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許多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都經歷了“數量增長—質量下降—控制數量—提高質量”這樣的發展過程。目前相當多的職業學校教育資源匱乏,辦學條件落後,無法確保教學質量。對於學校而言,教學質量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通過科學的教學質量評價,能夠有效保證教學質量,因此,社會各界都十分重視教學質量評價。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是通過監控與評價的主體採用一定的運行機制和標準作用於客體,然後收集所產生的各種信息,全面評價教學工作、診斷與更正教學過程的偏差等活動,從而改進教學工作,最終實現高職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結構系統[1-3]。

1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國內各類院校進行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通常都是通過學生評價、督導專家評價、同行評價、管理者評價和教師評價等幾種形式進行,這種監控和評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質量控制的重要作用,但其效果還不夠理想。

1.1欠缺對體系理論的研究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構建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必須建立在大量、充分的理論基礎之上,諸如體系架構、環節設置、實施部門、評價標準及反饋處理等均需要反覆論證,認真思考研究。然而,目前國內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大都來源於高等教育,關於職業教育教學評價的理論研究並不多見。如果長期缺乏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很可能由於缺乏理論支撐使評價體系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進而直接影響到監控和評價效果[4]。

1.2注重“教”,輕視“學”

目前的職業教育過於注重抓“教”的方面,而輕視“學”的方面。因此,導致現行教學評價模式的重點就成了評價教師的“教”,評價指標過多地關注了老師教這個過程,即使有對學生的評價,其目的也都是為評價教師服務,缺少學生對於教學的主觀感受、缺少學生對於“學”得的反思和評價。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忽視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被動接受,忽視發現創新。這種只追求結果而輕視過程的作法,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影響他們的創新。結合職業教育的特點,應該更新教學理念,更加註重教學過程的優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判斷一堂課是否是好課的標準應該是學生是否從中學到了東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學生的素質是否得到了提高[5]。

1.3重視“他評”,忽視“自評”

現階段教學質量評級的方式主要以學生評價、同行評價、督導評價等為主,這些評價方式都屬於“他評”。以定期的教學檢查和不定期的課堂聽課採用“評價表”、“聽課打分”的方式進行。對於“他評”,學校通常非常重視,投入大量資源以期能夠獲得良好的結果。因為評價結果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聲譽、招生和學生的就業等。但是對於“自評”關注度不高,這是因為“自評”不會學校造成較大的外部影響,很多學校採取的態度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加上教職工之間都是同事關係,很難不被人情左右,導致評價工作流於形式,無法真正的發揮作用和優勢[6-8]。

1.4注重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

對學生的評價,現階段多數職業院校採取的都是靜態的一次性操作方式,通常的方式是在課程結束和學期結束時,給各個學生一個百分等級分數,作為學生該課程的學習成績。這種評價方式只考慮到了結果,缺乏對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過程的評價,不利於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9-13]。應該更新評價理念、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利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的評價方法,強調在課堂教學中,更加註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鼓勵學生髮展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儘量激發學生的發展潛力,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

2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思考

隨着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必須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採用合理的評價手段,基於廣泛的支持和參與而進行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2.1統籌發展性

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只是院校的手段,並不是目的。院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儘量滿足教師的發展需求,將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調動起來,使教師真正投入到自身崗位中。以促進教師專業和能力發展為目的,以實現學校的教學目標為導向,充分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評價不應僅僅關注眼前,更應該考慮未來發展,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優劣勢,使其更加了解自己,提升其綜合實習。

2.2注重全面性

教學評價應包含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促進者、開發者、研究者,學生應自覺學習、獨立思考。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這就要求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評價,不能僅僅把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作為依據,而應以學生的發展為衡量尺度。課堂教學成功的標誌在於學生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能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保持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2.3重視動態性

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的內容應該是相對穩定,但其過程應該是動態的。在日常管理中,院校應在自然、常態的條件下,對於影響教學質量的有關因素進行歸類分析,有明確的和便於操作的指標和標準,建立起一個教育內部與外部相結合的監控與評價體系,對於其指標體系根據時代進步保持動態性。

2.4突出特色

由於各院校辦學歷史不同、情況不一,教學工作評價模式不可能統一。不管採用何種機制與形式,只要管用,能達到促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的效果,就是合理的。在建設過程中要敢於創新、勇於創新,注重探索新途徑新方法。同時,也要繼承和發揚過去行之有效的傳統辦法,在繼承與創新的互動中持之以恆、長期堅持。構建職業技術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既是一個教學工作的實踐問題,也是一個院校管理的理論問題。院校實施教學質量監控,其終極目的是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並最終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當通過規章制度的制定、加強過程監控、完善考試方法及評價模式等,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包括評價過程多元、評價方式多元、考試內容多元、成績構成多元、考試管理全程監控等全方位、全程性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董文銀,劉金榮.完善職業學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0(5):46-47.

[2]張耀嵩.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9,30(25):34-37.

[3]薄錫年,張新愛.高職高專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與評價指標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10):46-48.

[4]凌華,安江波.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4(33):228-229.

[5]唐仕榮,劉恩岐,陳尚龍,巫永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實驗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3(27):11233.

[6]陳惠惠.形成性評估中學生自評與他評體系探析[J].淮陰工學院學報,2010,19(6):74-76.

[7]丁瓊.形成性評價在小班化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範大學,2010.

[8]覃隸蓮,莫麗平.從他評走向自評———論中職教師評價機制的重構[J].衞生職業教育,2012,30(6):25-27.

[9]高驚生,錢軍平.高校教學質量監控中存在的問題及其修正[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2):123-125.

[10]周旭清,鄧春生.富校課堂教學質量監控與諢價的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3):77-78.

[11]許帥,李亞寧.“管工結合”型高校實踐教學質量監控與分類評價的研究[J].科學與財富,2015(11):389.

[12]楊春雨,魏白光.建立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考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30(10):72-73.

[13]姜遠勤.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探索[J].教育管理與評價,2006(6):72-73.

篇7:教育教學論文

傳統教學是我國長久以來一直採取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式一般以班級為單位,有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空間,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有一定的優勢,一是教師經過專業培訓,專業素養較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組織教學活動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教學目標;二是傳統教學模式按照教科書的教學順序,注重知識的系統性,使學生系統掌握知識;三是教師與學生可以近距離接觸,教師的語言、行為和教態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謂的言傳身教;四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反應,隨時調整課堂進度,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隨時改變教學方法,便於學生理解。當然傳統教學由於時間、空間的限制,存在一定的劣勢。一是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處於主體地位,採用填灌式教學;二是教學內容主要是課本,知識侷限性較大,甚至有些知識已經與科技進步脱節,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三是傳統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以黑板和教室為活動中心,教學活動較為枯燥,容易引起學習疲勞。網絡教學是隨着計算機網絡和技術發展新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以網絡技術為依託,為學習者提供教育信息和教學資源。網絡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要學習者有學習願望,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接受網絡教育。網絡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有一定的優勢,一是教學方式非常多樣,多媒體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圖片、視頻、音頻的應用,使網絡教學手段非常靈活,能大大激發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二是網絡教學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層次選擇不同課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檢測方式;三是網絡教學地點和時間非常靈活,學習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和學習進度;四是網絡教學內容體系較為豐富,不侷限於課本,網絡上有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更新非常迅速,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學習最快地獲取更多信息,極大地拓展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選取學習內容,滿足學習需求。正由於網絡教學極大的自由性和不固定性,既有優勢又有弊端。特別對於年紀較小的學生來説,自律性較差,在沒有教師的約束下,難以做到自主學習。而且他們缺少辨別能力,不知道哪些是有用的知識,哪些是沒必要了解的,如果缺乏教師的引導,一味按照自己的喜好,很難真正學到知識。

2。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的發展趨勢

由於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各有利弊、優勢互補,因此現在網絡教學應用雖然越來越廣泛,但網絡教學未必可以淘汰傳統教學而獨立存在,最好的結果是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融合。

2。1讓網絡教學為傳統教學服務

網絡教學的課程內容設置更多地考慮傳統課堂的需要,讓網絡教學成為傳統教學的一部分。課堂中引入優秀網絡教學資源,拓展傳統課堂的深度,加入與時俱進的流行元素,加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另外,加入網絡課堂的多媒體手段,在課堂中更多地運用圖片、視頻、音樂代替傳統説教。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具體學情和客觀條件,採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目的。

2。2網絡教學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

網絡上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但正因為網絡便利,很多網絡資源魚龍混雜。為了實現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有機融合,首先必須提高網絡教學質量。教師設計網絡教學時要更用心,網絡教學目標要清晰,教學內容要有所選擇,難度設置要合理,並根據學生興趣選取適當的拓展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要在網絡教學中設置明確的學習指導。網絡教學資源非常多,學生在眾多信息中很可能迷失,此時教師的引導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習指導可以明確地告訴學生本節課所分的板塊,每一個板塊需要掌握的內容,以及重點內容和基本瞭解內容之間的劃分,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網絡教學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為了督促學生進行網絡學習,必須實施一些檢測手段。可以利用虛擬學習社區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相督促,還可以利用電子郵件和在線完成作業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

3。結語

傳統教學是我國長久以來一直採取的教學模式,網絡教學是隨着計算機網絡和技術發展新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方式各有利弊。最好的結果是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互融合,讓網絡教學為傳統教學服務,使網絡教學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延伸,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裴亮。淺析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係[J]。品牌(下半月),20xx,11:26。

[2]張小巧,郭根生。淺析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勢互補關係[J]。電化教育研究,20xx,02:89—91。

[3]李家安。網絡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差異與融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xx,06:57。

篇8:教育教學論文

一、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發展情感教育

情感以及知識這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繫,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時,身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中學生極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就應該對存於數學知識之內的各種情感因素進行挖掘,對有效的激勵手段加以使用,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夠更加積極。

1。對存於數學知識之中的情感教育相關內容進行挖掘理智、道德以及審美情感是存於數學教學實踐中的三大主要情感。因此,在數學教學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用自身情感去感染學生,使中學數學的感染力更為強烈。

2。對多個渠道以及多種手段進行利用來開展情感教育若想使學生所具有的情感更加積極,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實踐時就應該重視對教學手段的研究,使得數量更多的、更為有效的教學手段得以被運用於指導教學實踐,實現對學生積極情感的激發。如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於數學教學活動中。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數學教學對於多媒體的合理利用,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從而對數學學習更有興趣。

3。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情感性處理建立在情感維度基礎上,教師針對數學教學內容所進行的加工以及組織工作,目的是為了當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時,數學知識能夠具有更加積極的情感。教師可以對數學教學內容進行調整,使其能夠滿足學生的內心需要,使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被激發出來,對於數學學習更有熱情。

4。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課堂教學活動需要教師以及學生的共同參與,教師、學生均是具有情感的個體,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必須重視兩者之間的情感交融。通過對教育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失敗例子進行總結,可以發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的學校往往會有較多衝突發生,為實現師生間情感的有效互動,教師應該對下述問題加以注意:

第一點,教師應該重視保護學生所具有的自尊心。中學生內心往往比較脆弱敏感,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必須重視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其中的一點就是要對批評方法進行把握。每個人都會犯錯,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能夠只是對學生進行一味地指責,應該採取循循善誘的手段,使學生對於自己所犯錯誤予以清醒的認識。

第二點,教師對於所有學生都應該做到公平的對待。在進行日常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能更為偏愛那些學習優異的學生,而對於那些成績較不理想的學生可能會相對比較冷漠。這種做法極易造成教師、學生間的關係不夠融洽。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須對所有學生施以公平對待,促進教師、學生間的情感交融。

第三點,教師要儘可能地對學生想要成功的需求予以滿足。成功性是情感教育所具有的一個顯著特徵,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該盡其所能地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二、結語

綜上所述,在開展數學教學實踐時,中學數學教師必須對存於數學內容之中的各種情感因素進行挖掘,使情感教育環節對於數學教學工作所具有的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師也應該重視與學生間的交流溝通,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使數學教學工作獲得良好成果。

篇9:教育教學論文

一、關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再認識

“做對事情”則需要正確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是不同的,每個人都希望把每一件事都做對。換句話説,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種方法可以達成,而我們要選擇其中最適當的一種,這也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事實上,還有比這個更重要的,即我們要去“做對的事情”。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問自己:“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也就是要能夠分辨是非善惡。而這裏面就包含了許多價值上的抉擇。以前,老一輩人認為孩子上學就是讀書、認字、明理。這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根本。物質世界的學習研究和人類心靈的成長體驗,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把事情做對”與“做對事情”也是不一樣的。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情感體驗、價值觀的形成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又是辯證統一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就更為複雜,就是要打通截然不同的領域,使學生主動探究根本的、完整的知識。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通、整合不同的領域,引領學生自主成長、持續發展、全面進步,既要“把事情做對”,更要明白“做對的事情”。所以説,有靈魂的課堂就是學生在運用一定方法,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過程中,不斷端正態度、豐富體驗、形成價值觀。

二、關於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再認識

中職教育屬於中等階段的教育,既有基礎性,又有職業性。因此,中職學校既要重視教育的基礎性,又要重視教育的職業性。如果忽視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職業教育的發展必然緩慢;但如果忽視了職業教育的基礎性,一味強調職業性,則把職業教育推向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一邊。而教育一旦充斥功利性,其崇高性、理想性必然喪失殆盡。中職學生應該有兩種身份,一種身份是學生,另一種身份是準職業人。相應地,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也應該分為兩部分,一是對學生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二是對準職業人的培養,其培養方向是讓學生未來成為用人單位滿意的員工。通過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我們要完成三項任務:為學生的一生髮展打基礎、為學生的繼續學習打底子、為學生的謀職就業做準備。這三項任務如何協同推進,需要廣大職教工作者的創新實踐。筆者認為,就基層職業學校而言,應該在以下兩方面進行積極的創新實踐與探索。

1.將培養準職業人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

培養準職業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職業學校從教育和教學兩方面共同作用。而目前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普遍重理論、輕技能或重技能、輕素養。這兩種情況都陷入了“見物不見人”的誤區,背離了教育的本質。培養準職業人,既是為學生的就業做準備,也是為學生的一生髮展打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要結合不同專業特點,對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所要求的素質、能力、知識、態度、價值觀等加以分析、歸納、提煉,形成具有較強針對性和適用性的人才培養方案。比如,如何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吃苦耐勞、堅韌毅力、善於表現等基本的職業素養?如何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精細準確、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如何把這些內容內化為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只有對這些問題予以回答並加以解決,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才是完整的。

2.建立適應培養準職業人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目前,職業學校的課程體系還沒有脱離文化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老套路。這與考駕駛證類似。學開車的人都知道,到了駕校後先學理論,學習者一頭霧水,只能死記硬背。理論過關了,才開始上車。駕車上路以後才發現,許多理論考試的內容原來看看路上的交通標誌牌就全明白了。如果在學員開車的過程中,教給他們如何辨認交通標誌,豈不是事半功倍嗎?可見,目前學駕駛證的程序設計不科學。同樣,職業學校的“老三段”也是學生所牴觸的。要培養準職業人,就要求我們要對老套路進行徹底改革,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實際可能出發,以把學生培養成為與他們所學專業所對應職業的優秀員工為方向,以大力推行融知識、態度、價值觀於一體的項目課程、實踐活動為主線,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新一輪教學改革已進行了數年,無論是理論層面的分析,還是操作層面的把握,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打通、整合不同領域。從學校發展看,既要規模適度,更要內涵發展;從培養目標上看,既要注重職業性,更要體現基礎性;從利用資源上看,既要挖掘校內教師、課程、實訓的優勢,又要發揮校外師資、課程、實習的作用。總之,中職教育既要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養,又要注重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讓中職畢業生心中充滿自信、手上掌握技能,這才是中職學校開展有靈魂教育的應有之意。

篇10:教育教學論文

1計算機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1.1順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的焦點,儼然轉變為信息技術的競爭。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現代化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而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計算機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人們通過計算機可以查詢所需信息,一些複雜數據的處理工作也可以由計算機完成。信息社會的人可以分為兩類:進行信息化建設的專業人才、利用信息技術工作的人才。無論是哪類人才,都應該掌握紮實的計算機技術,而這些人才,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大學的培養。因此,可以説,大學教育中注重計算機教育,重視對大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培養工作,是順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的。

1.2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需要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緊密結合的。各個學科的知識都是相互交織滲透的,從而也推動了前沿科學的產生。因此,新時代的人才除了要掌握豐富的各科知識以外,還應該具有將各科知識有機結合的能力,從而產生新看法和新見解,迸發出創新的火花,這種人才即為“複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國際舞台上更需要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人才,這種“複合型”人才只有掌握一些前沿領域的知識,才能順利完成國際交往。為了培養這兩類人才,大學應加強對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培養,使其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先進技術與發展趨勢。

2計算機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

2.1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實際上就是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在學科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課程目標,使得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進一步鍛鍊大學生獲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與協作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等本質性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如何利用信息手段教學的問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對教學結構的改革,是對教與學效果的優化。

2.2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隨着科學水平的提高,科學知識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而進行科學創新的一項必要條件就是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當代大學生需要培養創新能力,而這種創新能力不僅僅是創新思維能力,還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意識是激發大學生創新的動力,只有兼具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能力,才是創新型人才。而大學教育中的計算機教育,在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和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上都佔據重要地位。計算機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發其探索欲和求知慾,促使其探索、發現相關的信息與知識,利用信息技術收集相關學習資料,思考學習內容與具體實際的聯繫,將計算機的廣泛性與多功能性充分發揮出來,促進大學生創新思維的不斷提高,並將創新思維應用於實際中,培養較強的創新能力。

2.3增強師生間交流互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僅能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教師很難與大學生分享其全部的教學資料、教案等。而通過適當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通過網絡課堂上傳教學課件,學生可通過網絡課堂獲取這些課件,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同時,學生可向教師指出課件中的不足之處,提出遇到的問題等,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可對教學資料進行及時的補充,這是傳統課堂所不能比擬的。利用圖文並茂的信息展現方式,刺激學生多重感官接受信息,提高了其學習效率。增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幫助教師不斷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能力。

3強化計算機教育的方法

3.1改革計算機教學方法

傳統的計算機教育模式是教師講授什麼內容,學生就去學習什麼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主體為教師。為了強化計算機教育,應對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變“教為主、學為輔”的方式,為“學為主、教為輔”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計算機屬於雙向媒體,除了能夠將教學信息呈現給學生以外,還可由學生向其輸入信息,使得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在計算機教學中,有很多專業術語,若以專業方式向學生解釋,學生可能僅僅記住了專業名詞,實際上並不理解,教師就應注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解釋,便於學生理解與記憶。

3.2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促進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計算機教育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對大學生的培養也不僅僅停留在計算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層次,更應該培養大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計算機學科採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新舊問題進行研究,這一特性正好補充和完善了高數教育知識內容陳舊等方面的不足。因此,高數教師可將計算機引入教學中。計算機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大學生掌握必要的計算機知識外,還應該使大學生能夠利用其所學其他學科的知識操作計算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幫助。

3.3加強計算機師資隊伍建設

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湧現出了越來越多的新軟件。計算機課程的教學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學校應加強對計算機教師的培訓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與培訓方案,並按部就班開展培訓工作,保證教師水平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趨勢。只有基礎設施作保障,才可保障計算機教育的順利進行,而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軟件和硬件兩個方面。硬件設備主要包括多媒體教室、網絡設備、投影儀、電腦等設施,對於這些設施,不僅僅要求保證其質量,更應保證其數量夠大學生使用。除此之外,還應加大資金做好硬件設施的後續維護工作。在軟件方面,網絡上有大量的教學資源可供大學教育使用,學校應加大資金投入,為計算機教育創造條件。

4結束語

在信息化社會中,應加強對大學生的計算機教育,順應信息社會發展趨勢,滿足國家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需要。在大學教育中,計算機教育佔據重要地位。例如,促進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師生間的交流互動。為了加強計算機教育,學校應改革計算機教學方法,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計算機師資隊伍建設,從而促進大學生計算機技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士豔.計算機教育在現代學校中的地位與發展[J].電腦與電信,20xx(Z1):57-58+61.

[2]韓曉翠.計算機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xx(03):97-98.

[3]鄭靜波,高和平.淺談計算機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科技信息,20xx(10):264+256.

篇11:教育教學論文

論文摘要: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中職學生成為具有崗位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能夠輸送到行業企業上崗就業的中級技術人員。要培養這些職業能力,離不開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而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有賴於符合專業特點的校本教材。作者結合目前職業學校的教學與物業管理專業特點,開發適應本校學生需要和當地物業管理行業發展的校本教材作為國家統編教材的補充,以凸顯本門課程的職業教育特點,使課程教學更具時代感和實效性。

論文關鍵詞:中職物業管理專業 《房地產基礎知識》課程 校本教材

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培養中職學生成為具有崗位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能夠輸送到行業企業上崗就業的中級技術人員。他們不僅要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成為多面手;不僅要熟練完成本職工作,而且要了解相關領域的工作。要培養這些職業能力,離不開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而有效的課堂教學也有賴於適用於專業特點的校本教材。我以培養物業管理專業的職業能力為出發點,談談對開發《房地產基礎知識》課程校本教材的幾點思考。

一、物業管理行業就業崗位分析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再僅僅滿足於“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適、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於物業管理行業在我國剛起步,物業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實用型的物業經營管理隊伍。房地產不但開發規模增大,智能化、生態化、人文社區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務項目增多、主題開發、綜合利用等方面都對物業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物業管理是一個綜合性服務行業,涉及建築學、土木工程學、建設管理、工程設備管理、房地產投資與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所以要求物業管理從業人員必須是複合型人才。

我校開設的物業管理專業是國家級重點專業,在這多年的專業教育探索研究及與行業企業的密切聯繫中,確定中職物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第一任職崗位為在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經營和市場管理工作。為進一步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在20xx年年初由我校負責牽頭完成的廣東省物業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編寫工作中,我們聯繫了多間校企合作的物業企業,經過調研論證,大致歸納了物業專業的就業崗位有:前期物業管理助理、物業管理員、物業前台接待員、文員、物業招商助理、房地銷售員、房地產經紀等。因此,學生不僅要具備物業管理相關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相應的房地產基礎知識,如熟悉房地產開發全過程及其各環節的有關業務等。

二、《房地產基礎知識》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物業管理是房地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有部分學校在開設物業管理專業時認為其發展趨勢已逐步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房地產開發後期的服務性行業。所以在物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圍繞“管理、服務、經營”的特點展開,摒棄了一些與物業管理關係不大的房地產前期知識和市場經濟知識。而事實上,經過這幾年房地產市場和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兩者之間的界限越發模糊了。特別是現時很多物業管理都實行前期介入及參與後期物業的營銷、經營管理,這就對從事物業管理行業的人員提出了必須具備相關房地產知識的要求。例如在參與房地產項目前期介入階段,要識讀房屋户型圖,掌握房屋各種户型間隔、朝向、風格、裝修、層高等基本知識。在日常物業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賃、買賣等交易,那麼掌握適當的房地產中介業務知識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業管理在整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的過程中並不是孤立的,它與開發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銷售租賃、物業經營活動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培養學生相關崗位的遷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產基礎知識》這門入門課程,包括房地產專業教育、崗位設置介紹、房屋基本要素學習、房屋開發基礎知識,其正是為打破學科界限、融合房地產知識這一特色而開設的。

三、目前選用的《房地產基礎知識》課程教材存在的問題

1.教材部分內容難度偏高。

現在我校物業專業所選用的是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內容主要圍繞房地產開發項目的可行性分析、項目資金籌措、用地取得、市場營銷等方面,對於物業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説,在對房地產市場狀況、行業概況、房屋基礎知識等方面都沒有初步理解的情況下來學習這些內容,學生普遍難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説學會掌握運用知識了。例如對房地產項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採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術經濟評價方法及引用不確定性分析方法等,這些財務分析法對於高職學生的學習尚且有一定難度,更何況是對中職學生呢?

2.教材內容的設置對物業專業學生的崗位適用性有偏差。

學生在以後的物業管理工作崗位上可能會運用的知識除了本專業相關知識外,還應掌握一定的房地產知識,如學會讀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圖紙、瞭解房地產的種類,知道房屋面積測算的分類、方法,還有諸如房屋產權的分類及產權登記流程,等等。但現有教材用較多的篇幅闡述房屋建設規劃與勘查設計、房地產開發建設施工管理等內容。學生以後從事物業管理工作時,理論與實踐有偏差。 "

3.課程評價方式單一、模式化。

傳統的理論課程採用的課堂考核評價體系,考試仍以知識的積累、記憶為目標;考試方法簡單,重在教室考試。在課程考核上,一般採用單一的筆試形式,考核內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統一的知識技能。如講到房地產項目資金籌措,考核學生掌握哪些開發資金來源、融資的方式、融資的步驟及審查內容等,學生往往就通過背誦記憶等方式來學習。這種教學評價考核機制只看重考試成績而忽視了職業教育的“職業”特徵,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不利於學生職業技能的提高。特別是沒有很好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很好的體現與張揚。同時,單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業管理專業中涉及的房地產知識特色,脱離了現實工作環境,沒能與市場很好地接軌,不利於學生就業。

四、對改革《房地產基礎知識》校本教材的幾點思考

很明顯,完全採用現行的一些房地產開發經營的教材不切合實際,不利於學生的學業發展,也不能滿足他們職業發展的需要,因而必須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結合師資力量等綜合因素,探索與開發適用於本專業的校本教材。我在物業管理專業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認為開發校本教材應以適應學生的實際發展要求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斷淘汰不適用的內容,增加有利於提高學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內容。

1.作為物業專業學生學習房地產知識的入門課程,教材內容應考慮選擇難度較低、能吸引學習興趣的基礎教學模塊。

從目前選用的教材內容來看,教材沒有充分考慮中職學生與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業基礎的差異;沒有考慮中職學生的需求及長處。結果所編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論性過強,導致學生學不會也不願學。針對這種情況,以及我校專業特點,我們首先要對這門課程進行重新開發編寫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崗位工作要求。從我校目前學生的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和專業知識體系學習來看,《房地產基礎知識》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比較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循序性發展。作為物業專業學生學習房地產知識的入門課程,開發校本教材時應考慮選擇難度較低、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教學模塊。如教材開篇內容可先做專業教育,以及相關職業崗位羣的分析、介紹。在講到商品房介紹時,可結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認可的一些熱門户型設計給學生講解房屋的户型結構、朝向、層高、裝修、建築風格、物業類型等基礎模塊知識,讓學生從感性認識產生興趣繼而上升到對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

2.《房地產基礎知識》校本教材應根據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選擇更貼合專業學習特點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內容。

《房地產基礎知識》作為入門課程,本應教授房地產專業中有關開發、經營管理的基礎知識。但對於物業管理專業學生來説,我們應該把握“以夠用為主,以勝任為主”的原則,在編寫教材中緊緊圍繞學生在以後物業管理工作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關知識內容。從目前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來看,職業崗位羣定位在物業管理及相關房地產企業操作層的第一線崗位,涉及如前期物業管理助理、物業管理員、前台接待、文員、物業招商管理員、房地產銷售、房地產經紀等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內容編寫上應選擇實用性的“理論”知識,如商品房介紹,小區(寫字樓、商場、工業廠房)樓宇配套設施介紹,建築物用地性質、如何取得土地,開發建房的資金來源取得等內容。至於應用較少的如房地產開發項目可行性分析、評價;房地產建設規劃、勘查設計;房屋開發建設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則可放至拓展性學習模塊上,讓學有餘力。能力較強的學生自主學習,從而既解決學生為什麼要學的疑惑,又使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同樣的學時內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務,有利於個性化教學。

3.教材課程內容結構安排應從學生實際生活感受為切入點,再由淺入深地擴展到房地產市場專業知識層面。

以往的課程教材,內容結構安排一般都是從行業發展歷史、概況現狀等入手,然後以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建設房屋過程為流程導向編排教程內容。但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淺顯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內容上。所以在編寫這門教材上,我認為不妨把傳統的學習內容順序反過來,先從學生最感興趣的職位崗位介紹、涉及相關的房地產專業知識入手,然後從房地產開發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紹,再到樓宇公建配套建設、建設用地取得、房地產開發資金籌集、開發企業介紹等環節,把房屋開發建設的過程從結果出發,再逐級往前推來安排教程內容。我們在編寫教材時,應大膽改變教學內容的繁、難、不適合的現狀,加入學生樂學、喜學的內容,使專業教學收到理想的效果。

4.採用模塊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觀地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習效果。

編寫校本教材,不僅要考慮學生“學什麼”,“怎麼學”,而且要解決“考什麼”、“怎麼考”。在考核內容的選擇方面,既要體現課程目標要求,又要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識又考能力和素質。從學生的學習過程規律來看,不難發現,學習內容的難度將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狀態又會影響學習結果。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一般是學生沒有接觸過的,有些知識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不易理解,學習難度較高,影響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用傳統的考試方法測試學生的學習結果,必然出現大批的不及格。所以,我認為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選擇上,應根據這門科目的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考核方法。例如採用模塊化考試,即在部分難度較大、內容較多的主幹專業課中,將學習內容整合成不同模塊,按模塊分別進行考試,各模塊成績的累加就是學生該課程的學習成績。例如在樓宇公建配套設施介紹這內容上,可分成幾個學習模塊:住宅小區主要配套設施建設—寫字樓配套—商場物業配套—工業廠房配套—特殊物業的配套建設。根據不同的物業類型,我們可以對學生進行不同的模塊考核。模塊化考試既能評價學生各階段的學習結果,又能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既能降低了學習難度,又能給學生一個調整自身學習狀況的機會,扭轉以往課程考試“一錘定音”的現象,讓學生循序漸進,較好地解決專業基礎課難學的問題。

總之,《房地產基礎知識》校本教材應以任務化、活動化為表現形式,貫徹“理實一體化”的原則,在保證內容的科學性和知識點的完整性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內容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着眼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考慮中職學生的現狀的基礎上,力爭使教材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於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有利於發揮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和專業優勢的作用。只有構建密切結合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專業特點的特色鮮明的《房地產基礎知識》校本教材,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本課程才能真正成為為專業服務的專業平台課。

篇12:教育教學論文

一、研究緣起

以“本科教學工程”的實施為背景,基於對目前高校課堂教學現狀的反思,本文擬從高校課堂這一場域對教師教學領導力內涵進行分析,明確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的要素與功能;通過對領導力要素的梳理,指出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已成為亟待關注的研究領域和實踐方向。

二、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內涵、要素與功能分析

1.內涵:從單一走向多元

有效學校研究的出現,教學領導力成為校長領域關注的熱點,經歷了興起、削弱和再度回潮三個時期。在這樣的發展歷程中,教學領導力的內涵認識也在不斷演變和深化。從專業領域來看,教學領導力的上位概念是教育領導力,而且教學領導力是教育領導力中學校領導力的核心。從學科領域來看,教學領導力的上位概念是領導力,是教育管理學與管理心理學的交叉領域。目前教學領導力的認識僅限於學校領導力的層面。理解教學領導力內涵,應清楚不同場域下的教學領導力層次。在高等院校場域下,教學領導力層次如圖2所示。因此,大學場域下教學領導力更應從院系主任和教師這樣的主體來探討,這和中國小側重校長教學領導力有着場域的差異性。從實施主體與場域看,教學領導力呈現層次多元化,內涵個性化和複雜化。其中,影響廣泛的是美國學者菲利普·海林傑和賈思鉑·墨菲提出的“三維度、十職能”模型,它從行為和職能兩個線索上界定了教學領導力的內涵和成分,直接與非直接的教學領導行為都得到了體現,結構清晰,組織文化、幹羣關係、教師激勵等情境性因素也得到了適度的關照。到20世紀末受建構主義影響,出現了質性研究方法對教學領導力內涵的實證分析。進入21世紀,教學領導力研究加強了以學習為中心取向。這種二維分析框架不僅關注校長教學領導力活動本身,而且強調將教學領導力行為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聯繫起來,體現了鮮明的結果導向和質量意識。國內對教學領導力界定分為兩類:一類是領導者影響教師、學生等利益相關者,有效協調課程與教學,以實現學校教學使命和願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另一類是教學活動主體對教學活動施加影響以使教學活動有效運轉進而取得預期目標的一種力量。前者是狹義的中國小校長教學領導力;後者是一種廣義的.教學領導力,體現了實施主體和實現場域的多元化。本文更傾向於廣義的教學領導力,從教學領導力實施主體和實現場域的角度,進一步探索教學領導力的要素領域。

2.要素:從孤立走向整合

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要素是課堂教學有效性測評指標體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這裏僅從要素的宏觀方面進行簡略的闡述。教學領導力的內涵由於其層次的多元化決定了內涵的廣泛性。任何教學領導力的內涵都應充分考慮實施主體和實現場域。所以,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是教師教學影響力、學生對教師願景的追隨力和課堂教學文化交互作用的結果。它是學校領導力的微觀表現,其內涵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實現場域和主體的規定性;二是教師教學領導力實現過程的系統性;三是體現了大學教學、學術師承與文化傳承三大功能。通過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內涵界定,它的組成要素得以凸顯。通過三個方面交互作用,實現教學活動任務,達到有效課堂教學的目標。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通過領導力的視角,不僅注重三個環節對教學任務實現的影響,而且更加註重三個環節對教學任務提升的交互作用的機制原理,以此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要素的系統整合,實現高校課堂教學形式與內容的整合。

3.過程:從學校走進課堂

校長教學領導力概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理解,前者涉及所有影響學生學習的活動,如資源提供、教學資源、協調者和分析學校現狀等四個方面;後者僅限於直接影響課程、教師教學、教師發展和指導行為。無論是廣義還是狹義,校長教學領導力的目標是協調和激勵學校中的員工和學生達到目的和創造一個有效的學校,最終是為提升學生學業成就服務。這一目標通過校長教學領導力更多的是間接實現。因此,從高校課堂這一微觀層面來看,教師教學領導力是直接影響學生成就的主體。教師教學領導力是要通過自我發展帶動學生全面發展,並且形成積極的教學文化機制。教師教學領導力是校長教學領導力的衍生和發展,是學生髮展的直接因素。但由於目前國內外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不足,更多地只能從校長教學領導力角度進行梳理,以期對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起到借鑑作用。從校長到教師這一實施主體的變化,其實質就是從中觀走向微觀、從學校走進課堂,也是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

(1)實施主體維度的關注實施主體是指教學領導力的實施者,即領導力的實現者。目前,國外對教學領導力實施主體的關注多集中在中國小校長身上,認為校長教學領導力就是識別學校願景和使命、規劃和管理教育、員工發展、監督與評價教學過程以及創造和發展積極的學校氛圍。它的作用一方面是優化學校結構,另一方面是領導力行為影響員工關係,從而促進員工對教學更加投入。校長基本職責表現為肩負提升學生學業成就的使命而實施有利於有效教和學的行為。另外,校長由於時間和精力的限制,要想實現教學領導力就必須授權。授權的途徑是形成有力的領導力團隊幫助識別和更好地服務教學相關的利益共同體,如父母期望、市場需求、高等教育要求和政府教育目標等。教學領導力起初被認為是學校校長眾多角色中的一種。但有研究指出作為管理者的校長也應該具備作為一個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比如理解個體學習的需要、組織和社會環境及其交互作用、鼓勵學習專業技術和合適的任務、激勵個體改善自我和加強認可和提供充分的資源支持學習。這些行為的主要目標是組織學習環境和加強教—學的過程。教學領導力開始被理解為教和學過程中的能力。

(2)實施客體維度的關注實施客體是指追隨者的追隨力。目前,在領導力理論中,追隨力已經成為關注的對象,其核心是追隨者的類型將影響領導者領導力的實現和發展。從教學領導力的研究情況來看,仍停留在領導者的角度,大部分校長教學領導力強調校長需要使用一定的技能,刺激和領導所有影響學生學習的人。也就是説,校長通過改善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這種關係幫助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顯然,校長教學領導力的實現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實現起到間接的作用。當然,校長教學領導力的實現還需要對教師這一重要追隨羣體進行關注,投入時間和精力以實現教師的信任。也有研究關注根據教師觀點反映校長領導能力,校長教學領導力與學校類型和校長專業是否相關。

(3)交互載體維度的關注交互載體是指領導力實施主、客體所處的情景,即領導力實現與發展的環境維度。目前研究發現,涉及改善教和學過程的特定教學領導力對學生學業成就是有效的。這也是狹義的教學領導力概念更能為人理解的緣故。這種教和學的過程就是教學領導力實現的環境要素。還有學者關注到學校社會經濟地位與校長教學領導力行為和學生學業成就有關。研究還顯示,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力行為的理解對學校學習氛圍的改善與學生學業成就高相關,而校長自身對教學領導力的理解是沒有顯著作用的。學校情景在校長教學領導力和學生學業成就之間起着重要的作用。微觀上,學校使命和學校社會經濟地位與閲讀成績具有高顯著性。可以説,校長教學領導力行為是通過學校情景變量間接地影響到學生學業成就的提升。校長教學領導能力的影響因素涉及學校類型和校長專業領域。研究結果表明,校長應該創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這是指校長教學領導力實現的專業背景和學校地位。在教育管理領域,教育領導力研究備受關注,有關理論和模型的研究非常豐富,這主要是因為在學校管理中,人的因素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種關注僅僅侷限於教育領導力的現狀研究,很少關注學校校長在過去歷史時期的類型。究其原因,校長在其他領域與當今學校管理和社會歷史有關的領導力和職業經歷文獻相對缺乏。

(4)實施效果評價的關注實施效果評價是指教學領導力的實現與發展,這是目前教育領導力領域亟須深入探討的方面。雖然大量實證研究表明,校長教學領導力行為與學生學業成就之間具有高相關性,但教育系統基於校長教學領導力行為的評價尚未進入政策視野。當然,是否關注特定的標準行為對學生髮展有益尚未進一步證實。也就是説,校長教學領導力走向實踐還需要教育領導者和政府給予更多的理解,不能忽視實踐對教學領導力評價的重要方式,因為通過研究和閲歷評價教學領導力強調的是教學領導力必須是可觀察到的實踐和校長能夠實施的行為。

4.功能:從困境走向突破

(1)解構與延異:大課堂教學有效觀教學領導力功能的最終目標是提升教學有效性。教學有效性的出現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教學科學化運動,我國有效教學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隨着高等教育後大眾化時代的到來,教育質量問題備受矚目。於是,有效教學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無論從教育經濟學、教育學還是教學的內部結構看,教學有效性都具有過程性和複雜性的內涵,並呈現出模糊性、發展性和多元性的特點,這就使得對教學有效性的界定陷入了困境;與此同時,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教學領導力又存在着發生場域的差異,使得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標準與模式。於是,要對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形成科學的理解與理性的認知,其前提必須要對傳統的大學課堂教學進行解構。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效性多是基於教師的角度,將有效教學的影響因素歸結為教師的知識(學術水平)、教學觀念、教學能力、教學機智以及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的有效使用(時間投入)等方面[26]。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已不再僅僅侷限於學科教學目標的完成和課堂發生場域的固定,課堂教學有效性應該使延異現象發生,即通過課堂教學過程的影響,延緩到學生第二課堂中,把在課堂上精神對話後的愉悦和滿足帶到課外實踐活動行為中,實現大課堂教學有效觀,這就是教師教學影響力的持續性體現。(2)教師生命實現:教學能力的聚焦“本科教學工程”的實施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必然選擇。如今大學課堂陷入的困境無疑與教學的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密切相關。可見,對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目前對教學有效性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中國小,大學課堂場域因其更具複雜性而少有涉足,這也是高校課堂教學領導力尚未形成的直接原因。近十年來,我國“有效教學”問題的研究經歷了萌芽、發展和繁榮三個階段。有關教學有效性成果無不提及教師的作用。然而,這些研究對教師的指涉,其意在學生成長,而非是對教師教學生命成長的關照及對教師個體的倫理關懷。在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過程中,如果不能從教師教學生命成長曆程來關注教師發展,不僅違背教學改革的邏輯環節,而且無法真正解決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問題。因此,教學有效性提升離不開教師教學生命的關照,拋卻教師發展的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片面的、有失偏頗的。同時,教師教學生命發展歷程,與教學能力提升息息相關,教師教學生命發展影響着教學能力的形成。然而,現今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認識,還停留在共性化階段,致使教師發展和教學評價陷入僵局。由此可見,這是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的新生點,值得深入探討。(3)教師的自我實現:超越知識的追隨課堂教學有效性無不提到構建良好師生關係,從教學領導力的角度看,就是形成領追型的師生關係。然而,對關係形成的途徑卻未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傳統課堂教學有效性大都以知識傳授為標尺,這是一元智力觀的假設;而現代大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則是以成功智力觀為理論基礎。斯騰伯格認為,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創造性智力和實踐性智力三個關鍵方面。這一理論體現了大課堂教學的有效觀,充分彰顯了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一體化的認識。高校課堂教學有效性實現領追型的師生關係,首先需要超越學科知識的追隨。教師的學術信仰應該融入到課堂教學始終,使教師學術追求願景和學術信仰與學生追隨力類型相匹配,真正實現超越知識的學術願景的追隨,以此反饋給教師的是學術生命的滿足和實現,進而最終延續到課堂內外,形成學術一脈相承的學術流派,實現師生領追關係。這是教師教學生命的卓越追求,更是經師與人師融合的體現。因此,在大課堂教學有效觀的指導下,通過師生同益發展的課堂有效性的倫理關懷和學術信仰共同愉悦下的師生領追型關係的形成,從而形成積極的教學文化,產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共同體。這裏的教學共同體涉及教學、學術和文化,並且使大學使命形成連續統一體,實現教學、學術和文化傳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得以集中體現,這也充分説明了教學改革的邏輯歸宿應該回歸課堂教學的觀點。

三、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的未來趨勢

在對教育質量持續關注的影響下,豐富和發展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領域,有着重要的學理和實踐意義。尤其是在高等教育場域下,在成功智力發展理論假設的前提下,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對大學課堂改進,直至實現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具有更為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然而,關於教師教學領導力的研究領域尚未形成,國內外學界對其的關注也相對較少。因此,該領域在未來尚有巨大的研究空間可供涉足,未來研究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研究內容與視角

通過領導力的要素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需要對教師教學影響力、學生追隨力和教學文化這三大因素進行系統性整合,才能建構起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礎上,隨着研究視角的日益多元化,該研究領域也將愈發的豐富與成熟。也就是説,研究領域的豐富和發展依賴於研究視角的多樣,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的出現就源於多學科的交叉。當然,這也符合人文社會科學多元視角審視同一問題,從而不斷創新和豐富各個學科領域的需要。不管基於何種領導學理論,無論是共性的領導力研究,抑或是特殊的領導力探索,關於領導力的探究,已然從某一方面如對特質、行為、倫理、價值、道德和文化等的研究,發展到了對領導力概念視野下的實施主體(領導者)的領導力、實施客體(追隨者)的追隨力、實施環境要素以及三者交互作用實現的影響力程度即領導力效能。從領導力概念深化的認識上來看,無論是具體職位、團體、社團和組織,在追求卓越過程中,賦予實現其目標的影響力,而這種目標和影響都最終歸結到個體人的因素上。也就是説,領導力已不再僅僅高居於領導職位,已經從神聖、絕對服從和命令的權力作用走向個體實現其卓越追求的平凡、合作和授權的權威影響力,領導力已成為每個人分內的事情。從領導力形成和開發的角度來看,領導力已經從經院式苦思冥想走向了在實踐中提升的道路。正如美國學者薩喬萬尼所言:“畢竟,領導力的實質是行動。”

2.研究範式

研究領域成熟發展的重要表現就是研究範式的建立及其研究方法的成熟運用。為了更好地促進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領域的發展,需要對其他相關研究領域的成熟研究範式進行借鑑與參考。教學領導力是領導學、管理學和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領域。這些領域成熟的研究範式主要有實證主義和自然主義下的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同時,目前比較先進的研究範式是實用主義下的混合方法論,即量化和質化的整合研究,崇尚的是資料來源的三角驗證。當然,第三種研究範式尚處於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因此,在開展高校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過程中,除了加大量化研究以外,還要重視質化研究,畢竟領導力具有實踐中發展的特性,這就需要關注更多的情景性因素。尤其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文化,民族誌方法就是探討文化模式較為適宜的方法。當然,由於高校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處於起步階段,其理論體系非常薄弱,需要大量的理論探索工作,這就離不開紮根理論。另外,這裏的領導力內涵已經從領導職位神壇走向個體追求卓越。所以,常人方法論也是需要深入關注的。總之,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研究領域的發展,需要通過量化和質化的共同發展以及二者的整合,才能逐漸使研究領域豐富起來,並不斷走向實踐操作層面,為高校課堂改進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這裏僅從研究內容、研究視角與研究範式、研究方法等宏觀方面進行發展趨勢的展望,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因其高校教學領導力層次複雜性,必然與大學校長、教務處長、二級院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各級領導職位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其複雜程度遠遠高於中國小校的教學領導力。所以,高校課堂教師教學領導力未來研究的發展充滿了魅力。

篇13:教育教學論文

教育教學論文

近幾年,我國青少年因學業壓力過大而離家出走或自殺身亡,甚至殺父殺母的惡性的事件等,經常在電視、網絡上曝光。如山西、浙江、北京連續發生三起殺師案,鐵一樣的事實,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實施素質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語文教學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從教材中挖掘心理滲透點,是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讓人得到美的薰陶。江澤民同志就曾經倡導我們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語文新課程標準頒佈以來,國小語文教材具有了多樣性、人文性、時代性,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精選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不僅有很高的文化內涵,而且弘揚很多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教師要善於發現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滲透去影響學生,使之自覺摒棄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漸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心理結構。

(1)因勢利導,幫助學生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薩克雷説:“讀書能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志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遇到富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不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適時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藺相如機智勇敢的品質和以大局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詹天佑》詹天佑“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更教育學生一定要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熱愛祖國,對祖國忠貞不渝。

(2)科學引導,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當前,國小生生活、學習和交往環境日趨複雜,他們的心理急劇變化,心理負擔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學業壓力,容易使得一些學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對困難。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培養學生堅韌的意志。首先要盡力挖掘教材中藴含着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讓學生認識生命的本質、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熱愛生命。地方教材《三生教育》就是對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典範文章。 “我們的生命受到大自然的厚賜,它是優越無比的。”只有正確認識生命,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關心生活,才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才能享受生活。其次,科學引導,提高學生耐挫能力,培養出堅忍不拔的意志。

(3)發掘真善美,豐富學生情感,陶冶性情。課程的基本理念明確指出:學校語文課程應從小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課堂,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自然,提升學生的情感温度,把親情、友情、愛情這三條線串起,並以此為基點,延伸開去,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間的真善美,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如在學習《輪倚上霍金》時,要引導學生理解這篇文章不是簡單的父愛與母愛的頌歌,而是為了構建健康、成熟的靈魂而對父愛與母愛以及孩子的發展進行的剖析,只有讓學生了解真正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才能激發學生培養健康而成熟的心靈的激情,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以其進步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醜惡,情感色彩極其鮮明強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會使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和感染。因此,教師要抓住契機引導學生探究課文,讓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風化雨的無聲滋潤中,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去。

二、在課外閲讀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是語文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課外閲讀活動是閲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既可讓學生拓展視野,又可以從藝術鑑賞的角度去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提高對真、善、美的欣賞和評判能力,豐富和淨化學生的心靈,培養他們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操。語文教師可通過自己的大量閲讀,攝取符合學生閲讀的時文,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求人不如求己》(選自《青少年適應社會的健康心態》)可培養學生克服膽小的弱點,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做事的健康心理。選讀《一把温情的鑰匙》(《智慧背囊》),對學生進行真情與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還有許多文章如《蜜蜂報》中許多佳文都可成為隨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學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時,淨化自己的心靈,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歌德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學生在科學的引導下進行經典名著閲讀,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鴻溝,溝通文明與種族的壁壘,吸收全人類的文化精粹,知識經驗擴充了,觀點認識改變了,思想情感昇華了,方法技術遷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綜合素養自然就提高了,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薰陶,接受了人類創造的智慧的洗禮。如閲讀《海倫.凱勒的傳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可以讓書中的故事感染學生,讓主人公身殘志堅、自信自強的人格力量震撼學生,使學生悟出作為一名肢體健全、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更要有無窮的鬥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戰。而《鞋匠的'兒子》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難道就因為我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就沒有靈魂,沒有心腸了——你想錯了,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一樣充實!”這樣的作品特別適合從小生活在物資充裕,被愛包圍的獨生子女們來讀,可以讓他們充分明白愛的真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總之,每一篇優秀作品都藴含作者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體現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對真、善、美與假、惡、醜的辨別能力,且還有不傷學生心靈,起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功效。

三、通過指導寫作,為心理保健築起“預防線”,為心理健康教育開闢廣闊的空間

眾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積的情感不能及時排泄,心中淤積的問題不能解決而形成的心理問題。語文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寫日記、週記及話題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滿泄不良情緒,並通過它們瞭解學生思想,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其心理保健築起一道“預防線”。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寫下這樣的話:“我不喜歡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歡欣賞別人遇到挫折時那種跳樑小醜的樣子。”“我的人生早已沒有了,現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軀體而已。”這種“脈相”,無疑引起教師的警惕;這種“跡象”,必然讓語文教師有了打開這位學生的心結的慾望,深入解她的心跡,並能對症下藥,開出好藥方,幫助她擺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澤地。因此通過指導學生寫作文,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通過指導學生寫“心理作文”也為心理保健築一道有效的“預防線”。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語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時也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是關係到培養健康人才的關鍵問題。它對於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如何立志,引導學生去尋求做人的道理,澆開學生理想的花朵,萌發學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項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去探索和研究。

篇14:教育教學論文

新世紀的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給予革新,或是創出前所不曾出現過的。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這個時代對老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創新教育需要滲透到各科教學中, 語文學科也毫不例外。那麼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創新教育滲透語文教學中呢?在長期的語文教學中,我有這樣幾點體會:

一、啟迪興趣 為創新打開大門

如果一個老師有能力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那他就成功了一半。興趣對求知對創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也就是説,學習知識要有興趣,如果學生們情緒不高,興味索然,心理上無準備,感知生理器官呈閉滯狀態,還談何創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啟發了學生們的興趣,使他們達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學習那種躍躍欲試的地步,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才能進一步提高。為了刺激學生們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的和要求,應用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啟迪學生們的興趣,為創新打開大門

二、改進方法 把創新滲透其中

傳統的語文教法沒有很好地遵循學生們的認知規律,教師是注射器,學生們是接收容器。教師教一篇課文往往是五大快: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些與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沒有一點關係,因此也就談不上創新教育了。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教師説的頭頭是道,而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得不到培養和鍛鍊。因此教法必須改進。

1、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 鼓勵學生們創新

課堂是學生們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學生們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必須服務與學生們的學,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於學生們的整個學習活動之中。改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係為朋友關係,把“講台”搬到學生們中間去。在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只要教師的活動,學生們必須參與。要有學生們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和空間,創造一個寬鬆的課堂,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鼓勵學生們創新,從而使學生們敢於創新。

2、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創新

問題是創新的關鍵,它可以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們的創新。所以,一方面,教師要善於提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注意以下三點:首先,質疑的目的性要明確,不可隨心所欲,要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們的實際情況而定。其次,質疑要有利於學生們進行正確的思維,疑難要設計的科學,嚴密但也要興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後,還要有一定的難度。所謂難度,就是教師要設疑給學生們解,讓學生們逾越。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有疑難,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情緒,使學生們羣情激昂地進行討論,或者全神貫注地探索思考,從而激發學生們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們提問題,課堂一定要設計提問的環境,使學生們想問、敢問、和善問,使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充分的發揮出來。

3、搞好知識傳授,為創新打好基礎

首先,一個沒有知識或者知識貧乏的人是很難進行創新活動的,放眼歷史 所有的發明都是在知識特別是相關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得以形成 ,因此學生們掌握知識的質與量影響着學生們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體現要以知識為基礎,要以知識為前提。其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幫助學生們理解知識。只有學生們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時候,才能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時間越長就越接近創新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創新情緒,勇氣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創新。最後,創新能力的體現離開的實踐活動是不可能的,知識的運用為創新提供的現實可能性。也就是説,如果沒有知識的運用過程,就不可能有創新的產生。

以上三個方面的知識傳授,最終可以為學生們的創新打好基礎。

三、發散思維 給創新插上翅膀。

國中語文課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頗豐,內容上有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科學美;形式上則有結構美、節奏美、語言美。所以教師可以用適當的問題引導學生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去欣賞、體味這些名篇,使學生們獲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昇華;使學生們的創新不僅僅侷限在課文內容上,而且可以拓寬到課文的深處。例如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加強自身的美學修養,另一方面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在實踐中勇於探索、積累經驗、尋找規律,結合一些恰當的問題給學生們講一些美學理論,讓學生們在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認識每一種具體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中,我主要讓學生們讀,然後提出問題:應該怎樣讀?你的體會是什麼?最後結合教師講評,讓學生們感受安塞腰鼓所體現出來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時,一個人的德育好壞與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課外內容來解決這個問題,可及時的對學生們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們,用文章所體現出來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們。給學生們的創新插上翅膀。

國中語文教學肩負着極其重大的責任,是一項艱鉅的工作。同時,創新教育也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語文教學需要創新教育為它注入活力,讓它向更加正確、健康、文明的方向發展。當然,創新教育這一課題,也離不開語文教學這一龐大的載體,只有把創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語文教學,並從某種程度上指導語文教學,才能推進語文教學整體改革,提高素質教育水平。

篇15: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髮展,使得高中物理教學工作也不斷進行着改革。高中物理教學工作需要從傳統的教學工作中抽離,進而轉變教學方式,使教學工作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奠定堅實的基礎。文章對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物理教學;問題

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學習的關鍵時期。物理學科更是高中階段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因此加強對高中物理的教學工作,對學生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學工作注重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有效培養。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對物理學科的教學方式進行轉變,以便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物理水平。

一、分析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物理教學的主要問題

(一)老師創設的課堂問題情境不合理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就會立足於生活實際,創設課堂教學情境,以便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教學情境是需要物理教師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物理現象,引導學生有效的掌握物理知識。然而,現階段大多數物理教師在創建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情境顯得十分花哨,物理教師更加註重自身對課件形式的展示,而沒有利用情境中的問題來啟發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情境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但是卻並沒有利用情境中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例如:某物理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曲線運動”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對小球落下和拋出去的軌跡進行了展示,激發了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但是卻並沒有在適當的實際提出問題,沒有引導學生對小球兩個過程的運動軌跡進行比較。

(二)物理教師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一階段,老師對學生的提問工作不可缺少。物理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能夠讓物理老師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一個深入的瞭解,並在這個基礎上對學生未能及時掌握的知識進行補充。然而現階段的物理教學中的提問過程中,物理教師通常是將問題拋給學生,並沒有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以至於提問工作不能收到有效的效果。例如:某校物理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磁場”這一課程時,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列舉生活中的磁現象,並讓學生進行舉例説明,然而學生回答之後,老師並沒有針對答案進行分析,這也就不能夠起到課堂提問的真正意義。

(三)物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後

雖然進行了教育改革,但是大多數物理教師的教學觀念並沒能夠及時進行轉變。在物理教師心理,教學任務才是最關鍵的。教師往往都是從教材出發,為學生制定完備的教學計劃,以便能夠讓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卻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減弱。物理教學工作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更重要的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科學人才。

二、解決高中物理教學工作中的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創設合理的課堂教學情境

針對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過於形式化的特點,應該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物理教師需要從實際的生活出發,並形成過渡,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同時,在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適時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能夠在情境教學中,提高對新知識學習的渴望。例如:某物理教師在講述“速度的變化”中,創設火車發動的情境。讓學生想象火車加速的情境,並在適當的時候提出這是為什麼,進而讓學生理解“加”速度的含義。這樣,就能偶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加深自身的物理素養,實現了情境教學的真正意義。

(二)加強物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還應該是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必要的互動。學生在與老師的互動過程中,就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也能夠充分激發內心的想象力,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程度。例如:某高中物理老師在講解電阻與電流的過程中,就通過設置問題,並對學生進行引導等方式,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三)優化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傳統的物理教學活動中,物理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題,這就極大的忽視了學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新課程改革下,需要物理教師對物理課堂教學工作進行有效優化,教師要對自己的作用有所明確,加強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例如:某高中物理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向心力”的相關知識時,引導學生展開交流與合作,並讓學生能夠自由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有效的活躍了課堂氣氛,促進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程改革下,需要高中物理教師對物理教學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分析,並有效解決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和學習效率。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物理成績,為大學聯考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具有科學素養的人才。

篇16:教育教學論文

論文關鍵詞:數學應用意識 能力培養 數學應用能力

論文摘要:數學是現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思想方法向一切領域滲透,數學的應用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具備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是把數學教育轉到提高公民素質教育軌道的一項重要措施。

目前,大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弱。長此以往,必將學而無用,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教育中尤為重要。

一、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除了要學好豐富的理論知識之外,還必須學以致用,這樣才能推動時代的發展,我們學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增強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數學教學的任務之一,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刻不容緩。

二、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基本途徑

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多的強調定義的解釋,定理的證明和命題的推導,卻忽略了從生活經驗去理解數學的需要,因而學生對數學的作用產生疑惑也就不難理解。事實上,我們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修養,恐怕不能單單地強調“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應該從更廣闊的範圍上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來做:

1.在生活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宏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於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馬克思曾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算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滿着數學,人們的吃、穿、住、行都與數學有關。例如,通過人們吃的糕點可認識到豐富的幾何圖形;在商場買衣買鞋時經常會遇到打折的問題;住房轉讓和新房購買時的收入和支出;行程中的路程、速度和時間的關係等,數學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2.用實際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那麼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就越快,接受的程度也越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儘可能地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結合起來,概念從實際引入,公式、法則結合實例抽象提出,公理、定理從實際需要提出,從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3.理論聯繫實際,使實際問題數學模型化

數學模型就是根據研究的目的,對所研究的過程和現象的主要特徵、主要關係採用形式化的語言,概括地、近似地表達出來的一種結構。要突出數學應用,就應站在構建數學模型的高度來認識並實施應用教學,要更加強調如何從實際問題中發現並抽象出數學問題(這是數學應用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點),然後試圖用已有的數學模型(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數、統計量等)來解決問題,最後用其結果來闡釋這個實際問題,這是教學中一種“實際——理論——實際”的策略。通過實際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

4.精心編制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當前我國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和考題多半是脱離了實際背景的純數學問題,或者是看不見背景的應用數學問題。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使學生求解現成數學題的能力很強,而把實際問題抽象化為數學問題的能力卻很弱。因此,教師可在遵循教學要求的前提下,精心編制一些與生活、科學有關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周圍處處有數學,從而使其萌發學好數學去解決實際問題的願望,把學和用結合起來,達到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效果。

5.加強課外實踐,帶着數學知識走進生活

培養學生數學應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單純依賴課堂是不行的。課內還需結合課外,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可以是教師佈置些課外實踐活動要求,或是教師將學生帶出校門,讓他們面對實際問題,學會解決方法,增強能力。

總之,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使用教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的事物;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探究;留有更多的空間去交流;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數學的能力,達到應用中學、學中應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應有意識地收集、整理一些適應本地生活、生產需要的實際應用性問題,增加實習作業和探究性活動,找到向實際問題過渡的滲透點,使學生領悟數學的應用價值,達到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為培養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提供可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

篇17: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

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是一項系統、繁雜的任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這就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採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推動中學階段作文教學低效理由得到有效解決。

【關鍵詞】

中學 作文教學 低效理由 教學策略

在中學階段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學低效的理由出現在以下幾個部分:教學目標方面、教學內容方面、教學策略方面、教學對象方面。因而,這就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從理論部分以及實踐部分着手解決教學低效理由。

1.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中學生對寫作產生了懼怕心理,並且將寫作訓練看成了一項很難完成的任務,這就導致了教師佈置的作文訓練題目學生通常需要幾小時去構思。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的理由就在於學生寫作態度不夠端正,將每一次作文訓練當作是“完成任務”,致使學生走了許多彎路。因而,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作文中表達想法,從而摸索到正確的寫作策略。佈置寫作題目時,需要對題目、題材、字數等要求適度放寬。

例如,在學習了《聽故事講故事》這一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寫作題目“我聽的一個故事”,描述手法以及字數都沒有規定,寫作訓練開始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都聽過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老師喜歡的故事有神話故事、童話故事,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探究理由,若是這個故事我沒看明白或者認為故事沒有到結尾的時候,我會讓同學們把故事講完。”教師在佈置作文訓練題目時,未給學生明確字數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學生心理壓力,但是,在無形之中也給學生提出了更高寫作要求,即將故事寫完整。站在學生角度來看,學生並不清楚教師意圖,甚至會認為老師要求並沒有太多限制,因而,也就更願意去寫故事。通過這種教學方式的採用,寫作效率會有進一步提高。

2.教給學生寫作技巧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覺得無法對事件進行具體描述,有部分學生即使做到了將事件完整的描述下來,然而,事件描述卻不夠生動、形象。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的理由就在於學生未能掌握寫作技巧。

例如,在學習了《培養良好習慣》這一內容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掌握寫作習慣的基礎上培養寫作技巧。可以通過讓學生讀課外書籍、堅持寫日記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若是學生能夠堅持閲讀課外書本或者是寫日記,寫作水平能會有所提升。

3.引導學生進行思維交流

教師在學生寫作情況中能夠發現學生思維被束縛,若是不能快速突破這個“瓶頸”,學生就會感到學習的壓力,使得寫作積極性大大降低。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站在學生角度深思理由,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寫作經驗,從而做到不斷反思總結。

例如,在學習了《大作家的小老師》這一內容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寫作題目“我眼中的語文老師”,全體同學都寫這個作文題目,寫作訓練完成之後再進行成果交流。教師選取的寫作素材學生都很熟悉,並且描寫的都是同一個對象,因而,在進行成果交流時,學生能夠從自身觀察角度以及其他同學觀察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教師組織全班同學相互閲讀作文,並且交流心得體驗,推動學生思維“瓶頸”的突破。

4.作文素材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

中學階段作文訓練出現套話、假話現象的理由就在於作文素材選取與學生實際生活脱離。因而,教師在進行作文選題時,應當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繫,要讓學生有事情可寫。

例如,教師給學生布置“描寫春天景象”的作文題目時,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參觀或者是在學校遊覽,通過切身觀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春天美景。通過這種教學策略的採用,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話可寫,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如,在中學階段教科書中,安排了一個“綜合學習”章節,涉及到的內容有“讀讀背背”“口語表達” “我的小筆頭”。其中“我的小筆頭”佈置的寫作素材與課文內容相近,並且與兒童實際生活密切聯繫。例如,“長大我想成為……”“我的小動物朋友”“童年樂事”等。

5.對學生進行鼓勵表揚

給人帶來愉悦感覺的事物通常能夠使得興趣大大增加,因而,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評閲作文時應當不斷對學生激勵表揚,從而樹立學生自信心。

例如, 體作文水平不高,但是,其中不乏一些亮點詞句。教師應當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通過評語或者是口頭表揚等形式激勵學生。優秀作文可以在班級後面的牆壁上張貼,若是有機會也可以向中學生刊物推薦發表。通過這種方式的採用,使得學生能夠在寫作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對寫作水平的提高也會產生較大影響。同時,還應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看實物、看圖片,通過帶學生遊覽、參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學會留意觀察周圍事物,養好良好的習慣。

中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是一項系統、繁雜的任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這就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採用正確的教學策略,形成科學的教學理念,教育教學行為應做到嚴謹,盡最大努力克服無關干擾。同時,站在教育行政部門的角度來説,應當為語文教師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得教師安心於課堂,推動中學階段作文教學低效理由得到有效解決。

篇18: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

雙語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對落實素質教育有着“獨當一面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在雙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雙語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和應做的工作。

【關鍵詞】:

國小雙語教育;教學;素質教育

俄國大作家托爾斯泰説:“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有經驗的老師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精美的課堂導語,能使學生對這堂課一見鍾情,有先聲奪人之效,像一塊磁鐵一樣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望,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思維,全身心投入到課堂中來。國小雙語教學,就是要想法設法在開課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新課導入是教師在一項新的教學內容和活動開始前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引導的過程是為新內容呈現搭橋、鋪路的過程,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誘發求知慾望、啟發積極思維、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的過程。

雙語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一切素質教育都源於雙語等學科的學習。因此,學生的雙語水平如何,是素質水平的重要體現。在中國小教育階段,從國小啟蒙到高中三年級,雙語科貫徹始終,課時最多、位置突出。

從學科性質和教學目的來看,對落實素質教育有着“獨當一面的責任”和“分內的責任”。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這是雙語課素質教育的核心。雙語又是工具,其它學科的學習、表達和交流都離不開這個工具。怎樣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葉聖陶説得好:“聽説讀寫宜並重”。即是讓學生具有聽、説、讀、寫的雙語能力和良好的雙語習慣。培養雙語能力,當然是指學生具有口頭和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培養良好習慣,是指學生在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時的讀、寫、聽、説的習慣。如普通話的習慣、字體工整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珍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的習慣等等。這些習慣養成了,雙語科的素質教育也就實現了。既然聽、説、寫都要靠語言,那麼,中國語言要實現塑造“中國心”的重任。

雙語學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無論從學科性質還是從教學目的看,雙語教育就應當是素質教育,通過雙語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雙語素質、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甚至憑藉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提高身體素質和其它素質。撥開片面追求高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雲霧,我們看到的雙語教學本來面目就應當是為全體學生打好思想道德和聽説讀寫的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因此,在雙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是雙語教育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

雙語教育是提高少數民族素質的一項基礎工程。雙語教育為人們接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提供一種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學會聽話、學會識字寫字、進而學會讀書作文,通過訓練逐步形成用祖國的語言文學來準確地理解和表達,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條件。雙語教育為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人生提供了一個色彩斑斕的空間。

基礎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讓受教育者比較準確、比較全面地認識世界、瞭解人生。在眾多的課程當中有一門課程的內容比較特殊,那就是雙語,雙語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學科很不一樣。一部雙語教材幾乎可以説是青少年認識世界、瞭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 這對於充實和完善中國小生的知識結構,形成良好的素質關係極大。雙語教育為學生提高認識、豐富情感、激發思維提供一個有血有肉的憑藉物。雙語學科指導深入閲讀那些典範的語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對於自然、對於社會、對於人生的一些卓越見解和獨特感受的集中體現。學生讀這些作品,不便從“寫什麼”方面增長了知識,而且從“怎麼寫”這個方面獲得啟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豐富自己情感內涵,激活自己的創造性思維。

轉變陳舊教育觀念,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要充分認識應試教育這樣一種異化了的教育現象所造成的惡劣後果――把考試的成功等同於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數尖子生,丟掉了大多數學生;抓了智育,丟掉了其它,甚至以損害身心健康為代價。素質教育目的是使教育的本質迴歸,是力求實現教育發展人的功能。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以期為國家不斷地大量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要以歷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去戰勝舊的教育觀念,堅決摒棄片面追求高分數的短視行為,不斷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確立多元化教學目標,凸現德育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能的同時,要充分挖掘雙語教材中藴含的德育因素,適時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從小逐漸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科學的人生觀。雙語課必須加強字、詞、名、篇和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把雙語課真正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使學生通過努力學習,逐步提高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並能通過掌握和運用雙語這個工具去自我獲取信息、拓寬視野、進行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併為將來進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開放性小語教學有自己明顯的特徵:雙語教學從封閉的課堂教學中解脱出來,實行“三溝通”的原則,即課堂教學與課外讀寫活動溝通,課內打好基礎,課外求發展;雙語學科與其它學科溝通:雙語教學與火熱的社會生活溝通。以訓練為主。一是要突出實踐環節,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低年級突出在“讀寫中識字”;中年級“以讀為主――讀通、讀懂、讀熟、從讀到寫,在讀的基礎上落實重點訓練項目”,高年級增加自學份量――採勸四步教學:自學報告――討論深化――總結納――課外擴展”,強化實踐環節,培養自學能力。二是滲透學法指導。三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訓練的歸宿。

教師要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和體育鍛煉,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腦、眼、耳、口、手並用,在身心的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篇19: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數學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不在狀態,似懂非懂,越學越覺得困難,學習效果極差,這是許多教師的困惑。筆者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建起了有效學習的“橋樑”,效果十分明顯 關鍵詞: 國小數學教學;創設情境;實踐;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前提

關鍵詞:國小教育論文發表-國小教師論文-國小教育教學論文

摘 要:數學教學枯燥乏味,學生學習不在狀態,似懂非懂,越學越覺得困難,學習效果極差,這是許多教師的困惑。筆者經過長時間的實踐,建起了有效學習的“橋樑”,效果十分明顯

關鍵詞:國小數學教學;創設情境;實踐;興趣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前提教師要藉助活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環境氛圍,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例如,教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兩個盛有相同多水的大小一樣的杯子裏分別放入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由此觀察水面為什麼會上升,為什麼上升的高度又不同。這一活動的設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的學習,質疑到釋疑再到迎刃而解,學生輕鬆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嘗試操作,探索新知”是基礎動手操作是國小生最喜愛的一種學習活動,通過操作,學生動手、動眼、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操作、觀察、思維、語言有機結合,從而多渠道地探索新知。比如在教學“圓柱體的表面積”時,可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模型,先看整體,再分析圓柱的各個組成部分,接着讓學生動手操作。拿一張長方形的硬紙捲成筒,即為圓柱的側面,再把側面展開。這樣反覆兩次,引導學生在操作中觀察、思考展開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什麼?寬呢?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來。在學生有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推導出圓柱側面積。最後形成對圓柱表面積的整體認識。這樣,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觀察、操作、表達、分析,既清晰認識了圓柱表面積的求法,又培養了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與分析推理能力。在學生的活動中,教師應當儘量少干預,允許學生在嘗試、探索的過程中犯錯誤,讓學生在活動中對不同的事物進行探索和嘗試,學生就可能會獲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識。如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每組準備一個圓柱和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沙(或水)。活動一:讓學生用圓錐向圓柱倒沙(或水),看幾次倒滿圓柱;活動二:滿圓柱的沙(或水)向圓錐倒,看幾次倒完。通過活動,學生學習氛圍濃厚,而且牢固掌握了圓錐的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圓柱的三分之一。三、“成果展示,激烈爭論”是關鍵只有在學生進行一番親自實踐探索之後,學生才會有話可説,才知道怎麼説,才有可能説得在理。但是,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有可能方法不對,造成結論錯誤,也有可能,學生在展示過程中語言不規範,想的和表達的不夠準確……待小組成果展示之後,才能引起學生的激烈爭論,只有在這種激烈爭論的過程中,才能自己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更加牢固。四、“走向生活,實踐應用”是歸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每天讓學生呆在教室裏,也是非常枯燥的。有時需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在實實在在的具體環境中,讓學生親自參與、體驗,效果更好。如在學習有關圖形的面積計算後,組織學生進行户外測量與面積計算,學生們興致勃勃地測量了操場的長與寬,算出操場的面積。然後讓學生計算操場上環形跑道以內的面積,學生看了一下跑道以內的形狀,不知所措。這時可以給學生相應提示,想辦法劃成能用公式計算的幾個圖形來計算。學生經過討論,把跑道以內的圖形劃分成一個長方形的球場和兩個半圓,並動手測量了環形跑道內球場的長和寬,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明白了球場兩邊的兩個半圓的直徑就是球場的寬,計算出了環形跑道以內圖形的面積。在這樣的自主活動和交流討論中,打破了學生的常規思維,迸發出創新思維的火花,解決了別人看來不可思議的問題,體現了學習數學的真正價值。五、結語學生學習數學有效的“橋樑”是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其在課堂上親自參與活動,體驗生活實際,形成實實在在的理念,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篇20:教育教學論文

一、信息化教學方式在國中物理教育中的應用現狀

1.教師過度依賴於信息化技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物理教師沒有意識到信息化教學只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環節,利用信息化技術的目的是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他們認為應用信息化技術,節省教學時間,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進而致使很多物理教師過度依賴於信息化技術,甚至有些國中物理教師一整堂課都是利用多媒體來開展教學活動,這導致教學模式由以往人的灌輸,轉變為機械式的灌輸,違背了新課改的宗旨,從而降低了教學質量。例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一些國中物理教師依賴於互聯網技術,根據教學內容,上網收集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素材,生搬硬套的使用這些教學資源,使得教學缺乏科學性和針對性。

2.學生過度依賴於信息化技術。在物理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信息化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但是,由於過度依賴於信息化技術,學生會不願意抄寫筆記,或者利用高科技手段,如錄音筆、攝影機等,錄製課堂教學內容,以用於課後的學習,這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不高,從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國中物理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創新方式

1.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實驗教學的效果。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國中物理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但是,許多中學不重視物理實驗課,再加上由於教學條件有限、實驗室的投入不足等因素,物理實驗的開展,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國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師,開展模擬教學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國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開展物理模擬實驗活動,讓學生直觀、形象的瞭解和掌握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實驗注意事項等,提高學生的物理感知能力,以提高物理教學的質量。

2.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物理教學資源。信息技術具有便捷性、互動性的特點,能夠提供大量豐富的信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國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豐富教學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國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有效的篩選教學信息,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3.利用信息化,提高物理教師的執教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處於指導的地位,學生則處於主體的地位,因此,物理教師應該認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利用信息化,不斷提高自身的執教能力,以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國中物理教師應當熟練掌握信息化教學的技巧,用多媒體,播放、展示教學內容,合理監督和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注意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

4.利用信息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物理教師是隻注重自身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進而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情況下,國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國中物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多媒體平台,推薦適宜學生自主學習的物理內容,擴寬學生的物理學習的渠道,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以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不斷提高信息化教學的能力,根據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選擇物理教學資源,科學制作物理教學課件,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要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能力,以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篇21:教育教學論文

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管理的作用更加具有時代性的深遠意義。本文分析了現階段我國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提高學校教育管理質量,推動國小教育教學工作的發展,以期對於現今的教育管理有一個更加明晰的認識,更好的應對教育和社會的發展和變革。

一、國小教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國小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不可否認,歷史較長的學校,教師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在過去發揮着作用,在今天、明天仍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然而在光環之下,一部分人員不能很好地適應現實的要求,及時調整自己,存在着“閉門自守”、“固步自封”的思想和做法,觀念陳舊阻礙了學校的健康發展。由於這種經驗主義的影響,產生了小勝即滿、小績即安的情緒,滋生了“驕傲自滿、自以為是”的心態。在這樣的心態影響下,工作作風虛浮問題就必然出現,如“軟、懶、散”現象,備課、上課不認真,甚至有的教師不備課就上課,早來晚走等現象屢屢出現。在管理上,制度老化不能適應新的辦學思想,難以發揮制度的效益性;內部管理體制僵化,又難以有效地進行全方位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學校不同程度存在着管理體制不健全,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水平不高,部分工作存在着“無法可依”現象。即使有規則的一些工作,由於管理落實不到位,也存在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這一些問題已構成制約目前學校適應社會要求快速發展的瓶頸。圍繞如何解決這些困擾學校發展的問題,我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人翁精神,羣策羣力,確定了“以人為本、科學管理、科學育人”的思想,實施大策略切實提高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國小教育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實現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民主化

“以人為本”應該作為現代國小教學管理中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這是國小教育管理應當樹立的一種哲學理念。

激發教師興趣,強化參與意識。

在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師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在學校管理的“以人為本” 中要樹立“以教師為本” 的管理思想。“以教師為本” 的管理思想,其實質就是要重視教師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意識,為教師創設和諧的心理時空,使教師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人性得到最完善的發展,這是實現教育教學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標誌。大量的事實證明,倘若只把教師看做是管理對象,處處以管字當頭,就很難真正尊重教師,就不可能真正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很難發揮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作用。許多校長從自己的工作實踐中體會到,只有當自己制定的管理目標被教師們認同, 自己提出的管理主張和措施與教師們的教育教學實踐真正結合了,學校的各項管理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突出學生主體,為學生服務。

每一個商店都主張顧客至上、用户至上,搞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同樣要樹立學生至上的意識。學校為學生而辦,教師為學生而教,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古今中外無不如此。學生是教育的對象,也是學校管理的根本對象, 是構成學校教育的主體。學生至上意識體現在學校管理的全過程:做重大管理決策時首先要想到自己的學生,千萬不可偏離育人這個主導目標;各種教育教學改革要落腳於學生,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管理要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努力創設廣大學生留戀的整潔、優美、幽雅、協調的視聽環境;學校各類規章制度的制定要針對學生實際,力求規章制度的規範性和穩定性,充分發揮規章制度的教育功能。總之,把學生作為學校管理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把學生作為自己最根本的服務對象,使學校的一切工作都為教育和培養學生服務,為育人服務。

(三)、優化教學質量管理

學校管理中教學管理是重點和難點,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抓好每天、每週、每月、每期的教學管理:

1、各學科教師要求有完整的課時教案和複習教案,教師至少配備三種參考資料和一至三類練習題集,要求教師走進題海,學生跳出題海。

2、不上無準備的課,教導處加強督查,把課堂教學事故拿入考核,查到無準備的課視為曠課,並與其談話,限期改正。

3、重點科目要有適量作業,分課時、單元下發,作業把握三個關口:一是作業量足,二是作業全批全改,三是作業評講訂正,教務處加強督查(每期至少定時檢查四次,平時抽查等形式)。

三、國小教育教學管理的制度化。

1、加強法制建設,完善制度管理。

計劃的落實靠有力的制度作保證,制度是進行教學管理的“法”,有了這個“法”,就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它能促使教職工養成良好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習慣,能使學校產生良好的環境氛圍。為此,學校要制定一些相關的“教師教研進修制度”“目標教學研究課制度‘論文發佈制度” 等,從而使教研活動、教師的培訓工作有了時間、內容的保證。為了抓好備課工作,學校要規定一些“整零備課制度‘教案檢查評比制度‘開學第一課制度‘聽評課制度”等。對學生的作業批改、輔導、考試方面,也要制定相關的“作業批改要求’‘優秀作業評比制度”“幫差培優制度”等。建立健全和執行這些制度,有利於促進學校教學目標管理的常規化。

2、健全評價機制,激勵校內競爭。

評價是教學管理的手段,對教學目標管理和教學常規管理過程中的質量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達到科學性強、可信度高,就能起到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教育部基教司的精神,我們要健全教案評價機制、課堂教學評價機制、單元形成性評價機制、質量分析評價機制以及對教研組、年級組的管理評價機制、學校管理工作自評機制等,在校內形成一種和諧競爭的局面。總之,評價工作是對教育教學總目標的驗收,是檢查職責是否盡到,操作是否合格,科學地運用評價,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激勵着全體師生進入全面競爭的氛圍。

篇22:教育教學論文

中職語文教育作為中職公共課程,其目標是培養學生對語言工具的掌握,同時“負着傳承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遺憾的是,當前中職語文教育面臨着被邊緣化的趨勢,學生厭學情緒強,學生普遍更注重對專業課的學習特別對熱衷於考級、考證,而不予重視作為基礎課程的語文課程。這一現象引起了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究竟是何原因導致語文教育被邊緣化?本文主要從導向型教育改革思路出發,探討以人文素養培育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體方案。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育教學論文

一、中職語文教育導向型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導向型教育改革的內涵

導向型教育改革是指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確定一定的目標,把握一定的方向,以目標是否達到、方向是否偏離作為教育改革成敗的衡量標準。導向型教育改革的意義在於,能夠明確改革思路與改革方向,使改革方案更具可執行性,而不至於缺乏明確的改革目標。

(二)當前語文教育改革的基本導向

當前大學語文教育亟待改革,這是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認識。一般來説,常見的建議有如下幾種:第一,教育改革應以就業為導向;根據這一觀點,中職語文教育改革也應以就業為導向,滿足學生將來的就業需要;第二,以專業化為導向;第三,以培養語文應用能力為導向;教育改革應遵循“以培養學生閲讀欣賞、表達交流等語文應用能力為核心,以語文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基本路徑。

可見,語文教育工作者已經就語文教育改革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案,且均以導向型教育改革為基礎,體現了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語文教育改革方法論上的提升。

二、中職語文教育改革以人文素養為導向的必要性

中職語文教育改革應以人文素養培養為基本的改革導向,以人文素養培養為導向的必要性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符合中職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

20xx年教育部頒佈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強調語文教育應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其中的人文性即強調了人文素養的培育。中職語文教育改革是建立在現有機制上的反思與完善,突出人文性並不意味着淡化工具性,而是在人文素養培養與實踐能力培養之間尋求平衡,併為中職語文教育探尋到良好的切入點,提高中職語文教育改革的成功機率。

(二)符合中職語文教育的需方特點。

中職語文教育的接受對象是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正處於青少年時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逐漸趨於成型。中職學生們存在提升人文素養的主客觀需求,做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不是做一個僅僅有技術的人,應符合多數中職學生的心理。

(三)符合中職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

以人文素養培育為導向的語文教育改革符合中職語文教育的基本規律。片面強調語文教育應服務於中職學生的就業或專業,會導致語文教育承載過多、過度的其他職能,導致語文教育揹負過於沉重的壓力,強化了學生的厭學情緒。相反,語文教育應建立在對語言文學的審美基礎之上,強調學習過程中的感悟、快樂、心得、體驗,而不應使語文教育過於工具化。

三、中職語文教育人文素養導向改革方案的落實

中職語文教育改革應以人文素養培養為基本導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應圍繞人文素養培育,確立基本的改革路徑與方案。結合中職語文教育工作實踐,筆者對以人文素養培養為導向的中職語文教育改革之推進突出如下建議:

(一)增加學生的閲讀量並拓展閲讀面

閲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終生閲讀的習慣。閲讀在中職語文教育中應居於核心地位,一方面,語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閲讀材料的內容,另一方面,閲讀不僅僅意味着信息的接受,也包含着信息的過濾、消化、反饋等階段。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能力

當前中職語文教育依然停留在對語文教科書中相關文學作品和篇章的解析與審美上,忽略了對學生自主閲讀能力的培養。語文教育的過程固然需要對一定的數量的美文進行解析與評價,課堂教育中教師所提供的分析範本是有限的,學生必須掌握自主閲讀能力才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做一個有文化品位的人。

(三)注重教育過程中的人文關懷

中職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其目的是為了將學生培養成一個內外兼修的文化人。課堂教學任務基本完成後,則應通過角色轉換,由學生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成為傾聽者,師生之間可以自由地暢談有關國家、民族、社會、生命、愛等一切話題,使學生的人文情感被充分激發,使學生從“學”到“説”,從“接受”到“表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人文體驗可以得到增強。

總之,導向型教育改革應作為當前中職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能夠使中職教育改革目標明確化,更有利於達到改革目標。在此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閲讀量的提升、閲讀面的拓展,並在課堂教學、課後交流等場合,增強師生互動,教師應倡導、鼓勵學生在大量閲讀的基礎上,交流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人文體驗,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閲讀習慣,並保持終生,真正做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

篇23:教育教學論文

[摘要]勞動與技術教育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國小勞技教學活動檔案記錄教學管理的過程,對促進教學改革有着重要意義。本文從國小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建立、分類、管理和使用四個方面介紹檔案管理在教學管理中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勞技教學 活動檔案 管理使用

它能夠完整、準確、真實地反映勞技教學與管理的全過程,直接為勞技教學活動服務,是學校教學管理檔案的一個部分。科學、系統、規範的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對促進勞技教學改革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建立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必要性

1.建立勞技教學活動檔案,有利於勞技學科的教學改革。我校在1990年至20xx年開展勞動活動項目70多項,產生了較好的教育效益與社會效益。這些檔案為學校課程改革中編寫勞技教學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我校自編的勞技教學校本教材《綠色家園》在市級校本教材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2.建立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可以為勞技課外活動提供重要的歷史資料,對提高勞技課外活動的質量具有指導作用。如我校勞技興趣小組在飼養金魚方面有許多成功與失敗的記錄,這些飼養記錄以檔案資料的形式保存下來,為學生在飼養金魚方面提供了可查證的資料。學生李海鵬、王傑利用了這些檔案中的數據資料,在學校勞技實驗基地進行了《金魚的生態養殖》試驗獲得成功,取得了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3.建立勞技教學活動檔案,有利於對勞技活動成果的蒐集、整理、鑑定、保管和利用。勞技活動成果如果不加總結歸檔就非常容易遺失,還會由於保管不當導致受潮、蟲蛀而損壞。因而對此進行整理,分門別類,然後做出鑑定,並長期存放就顯得特別重要。它不僅可以高效地、長久地為勞技教學服務,而且還可以通過勞技成果的展示,對學生進行愛勞動、愛科學的教育。

二、國小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分類

國小勞技活動檔案的分類形式是可以多種多樣的。從信息記錄的方式上,可以分為手寫的、電腦打印的、製作的、數碼的等;從活動人員的類型上,可以分為教師的、學生的、各班級的等;從活動的內容上,可以分為種植的、養殖的、木工的、電子的、紙工的、金工的等。活動內容越多,其檔案分類應越細。

對一所國小來説,最基本的勞技活動檔案至少應該有以下幾種。

1.基礎檔案

(1)文件檔案。包括上級的有關文件,本校開展勞技教學活動的計劃、通知、會議記錄、階段性的總結體會等。

(2)教學檔案。勞技教師的教學計劃、備課,勞技課外活動計劃、備課,學生勞技活動評介、教學隨筆、教學論文等。

(3)課外活動檔案。①成員檔案。課外活動成員登記表,表中應反映該成員的特長、愛好、活動表現、有何成果、受過何種獎勵等。表中還應附有“各學年各科考試成績”一欄,目的在於調查該成員參加勞技課外活動後學習成績是否有所提高。②活動內容檔案。原始記錄是檔案的基本屬性,其中應包含:活動項目設計;實驗、觀察、操作等記錄;學生撰寫的參加活動後的收穫與體會,這些都是建檔的重要內容。因此,每次活動後都應填寫勞技活動內容記錄表,表中應有:活動項目名稱、輔導老師、缺席名單、活動過程、活動成果等。

2.獲獎檔案

在勞技教學活動中所獲得獎勵都凝聚着師生的心血,具有珍藏價值,因此,這類檔案要比基礎檔案記錄得更為詳細。勞技活動獲獎作品檔案應包括以下內容:類別、編號、頒獎單位、獲獎時間、獲獎者姓名、獲獎作品的名稱、作品的設計過程、作品的圖紙及各類表格、作品的介紹(或小論文)原件、獲獎證書複印件等。填寫獲獎檔案登記表本身就是對教師、學生的一種鼓勵,為此,這類登記表要用手寫,保留他們的“手跡”也是很有意義的。

3.數碼檔案

這類檔案主要包括師生活動照片、錄像等。開展勞技教學活動必須拍攝一些照片、錄像,特別是有些帶有探究性的勞技實驗,完整的活動過程照片、錄像顯得更為重要。對學生的勞技作品可以拍攝實物照片,有些特別優秀的作品,可用錄像拍攝完整的製作過程。勞技教師課堂教學優秀課(或片段)也可以拍攝成錄像,為勞技課堂教學改革服務。我校的一位老師執教的《平結》、《杯墊》、《盆景》錄像課,被江蘇省教育廳列為全省優質資源下鄉課,製作的光盤向全省發行。可見建立數碼檔案也是相當重要的。

4.實物檔案

實物檔案是指在勞技教學活動中製作的作品。它包括:紙工作品、木工作品、電子作品、金工作品、陶藝作品、創造發明作品、比賽獲獎作品等。在作品的選擇上,既有製作工藝優秀的,也有製作工藝一般的,主要是給人們有啟示的作品。實物檔案要貼上標籤,內容有:作品名稱、製作者姓名、製作日期、使用材料等。

三、國小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管理

學校勞技教學活動檔案,是學校教育教學檔案的一個部分,應列入學校的正常管理的範圍。我們學校的做法是:

1.制定學校勞技教學檔案管理制度。主要涉及檔案的蒐集、存放、保管、評比、開放等管理要求。

2.專人管理。當前學校勞技教學專職教師很少,因此兼職教師是學校勞技教學主力軍。但是,他們不但兼有其他主課,而且流動性較大,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搜集資料,如何去做好一份完整的活動檔案。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我校物色了一名事業心強又精通勞技教學業務的老師任主管。可是僅靠主管檔案管理的老師去搜集資料是仍被動的,“勞技教學活動檔案”也不可能持續發展下去。由此可見,必須發揮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全體教師認識建檔的意義,掌握建立一份完整的活動檔案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學校採用的方法是;期初,由檔案主管對專職和兼職勞技教師進行培訓,目的是讓他們掌握如何蒐集資料,明確一份完整的活動檔案在資料蒐集上必須具有系統性、關聯性、完整性;期中,對教師蒐集的檔案資料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指導;期終,對教師建立的活動檔案進行評比總結,並把評比的結果列入教師的學期考核之中。

3.數碼信息及實物檔案的管理。紙質及輸入電腦的文件類檔案的管理只要歸類裝訂及電腦專業保存即可,但是數碼及實物檔案的管理就存在着一定得難度。為防止數碼資料的遺失或數據損壞,檔案管理者需要每個學期將照片、活動錄像、課堂實錄等數字信息進行整理,以便隨時對信息進行調用,然後管理者應將數字信息及時刻錄成光盤,進行安全的備份。實物檔案管理需要有固定的展覽室,在管理過程中需要定時對實物展品進行檢查,一旦出現實物損壞、蟲蛀、變形等,管理者應該及時進行更換、修補和保護。

四、國小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使用

勞技教學活動檔案是學校管理檔案的一部分,它與其它檔案有不同之處,它不具有保密性。勞技教學活動檔案開放程度越高,越能促進學校勞技教學的發展。我校把勞技教學活動檔案作為學校管理檔案中相對獨立的一部分,單獨闢室存放,目的就是為了“檔案”的對外開放。

1.學生使用。我校的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室有紙質檔案,實物檔案、數碼檔案。檔案室全天候向學生開放,學生能在觀察實物檔案中受到啟發,尋找創新靈感,設計小製作、小發明;學生在查閲檔案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新的探究項目,培養查閲資料的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2.教師使用。教師可以根據檔案資料瞭解勞技課堂教學的新變化,更新教學理念,促進教師勞技教學能力的提高;教師通過查閲檔案資料瞭解勞技課外活動中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以便開展更切合實際勞技實踐活動;教師對實物檔案研究,便於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考慮材料應用、製作工藝、操作技術等方面的難易程度,指導學生進行更廣泛的勞技作品設計製作,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可以説,勞技檔案的建立能迅速提高勞技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的業務水平。

3.學校使用。檔案本身具有完整性、準確性、系統性等特徵。勞技活動檔案的建立,可以讓學校領導通過查閲活動檔案全面掌握學校勞技教學活動的情況。還可以作為學校與外界溝通的渠道。我校利用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六一”節向家長和社區居民開放,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勞技作品,看到自己孩子的觀察記錄,看到自己孩子的榮譽證書,臉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除此之外它還是學校勞技教學成果展示的窗口。由於我校長期重視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建設,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室已經成了學校特色教育的一個亮點。勞技教學成果在省內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原國家教委副主任王明達視察我校後欣然題詞“人才的搖籃,祖國的希望”。

建立勞技教學活動檔案可以全面反映學校勞技教學的發展狀況;有助於勞技教師教育教學經驗的積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勞技”的興趣。隨着勞技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髮展,勞技教學活動檔案的內涵也將不斷地豐富,它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肖成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實施指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xx,4.

[2]施致良.中國小勞動與技術教育教學案例專題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xx,3.

[3]郭元祥,伍香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8.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d83y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