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相關論文精品多篇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相關論文 篇一

《論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的重要意義》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黨和國家加強對當代大學生中國近現代歷史教育,有助於增進他們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瞭解,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消除各種錯誤政治觀點的影響,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地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着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當代大學生;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意義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作為高校新的一門政治理論課開設已經三年了,仍有不少在校大學生和某些青年教師不時發出疑問:當代大學生為什麼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學習歷史,尤其是學習中國近現代史?這對於歷史學家、歷史研究人員、歷史專業的大學生來説,或許不是一個問題,但對其他人員來説,難免會有這樣的疑惑。對此,作些探究和回答,這不僅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解除心中疑惑,增強他們學習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是為黨中央、教育部制定的新課革方案的貫徹和實和實施略盡綿薄之力。

一、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可以彌補他們歷史知識的不足與匱乏,提升他們的基本歷史素質,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清除他們頭腦中各種錯誤的政治觀點。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於中國近現代史的重大歷史事實、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應當説有了基本的較為系統的闡述。但是,由於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應試導向和壓力,大部分理科學生對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規定的任務並沒有真正完成;會考中,歷史科也目不佔重要位置,高中階段的歷史會考也往往走了過場。致使有幸升入大學者,其歷史知識也顯得不足與匱乏。某些政治輔導員老師竟然搞不清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哪幾個先後相繼的階段。近年來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的相當一部分青年幹部,對中國近現代史,對建黨以來和建國以來的歷史也不是很熟悉甚至很不熟悉,更有甚者,有的青年同志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也不太熟悉。由此可以窺見當前大學生的歷史知識還是相當缺乏的。

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時期,國內外各種懷疑、衝擊、歪曲和否定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潮時有抬頭,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大國始終受到霸權主義者和強權政治者的敵視和非難,這就很容易使青年們動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進而懷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10多年前發生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影響下的**到**事實,即是明證。當代青年大學生通過學習和研究中國近現代史,釐清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事實,探索其發展規律,既可以認清“告別革命”論、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有功”論、全盤西化論、“輪流坐莊”的多黨制論等一些反動的和錯誤的觀點言論,又可以牢記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得出的基本的歷史真理:落後就要捱打,發展才是硬道理;資本主義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她才能夠帶領我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後,將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為了保證先進生產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為了保住無數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帶領人民羣眾取得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果實,必須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近現代史教育,讓我們的青年牢記近代以來中國歷史屈辱的歲月,中國人民奮鬥的征程,堅定不移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二、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是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保證和促進黨和國家事業勝利發展的需要。

歷史是不能割斷的。今天的中國,不過是昨天中國的繼續;只有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昨天”和“前天”的鬥爭歷史有深刻的瞭解,才能做好“今天”的工作,才能擔當起“明天”的重任。如果不瞭解過去的歷史,就會妨礙我們對當前實際的正確認識和對未來發展的科學把握。我們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對青年學生的歷史教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形成了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的優良傳統。毛澤東同志高度重視歷史教育工作。他曾説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1](P534)由於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還特別要求要學習黨的歷史。他説:“如果不把黨的歷史搞清楚,不把黨在歷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辦得更好。”[1](P399)鄧小平同志始終從戰略的高度重視歷史教育。他曾經在敍述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的基礎上做出這樣的論斷:“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説實現‘小康’,就連温飽也沒有保證。”[2](P206)也就是説要通過歷史教育讓青年人懂得中國是怎樣由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他也曾諄諄告誡全黨全國人民“要懂得些中國歷史,這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精神動力。”[2](P358)江澤民同志也非常注重借鑑歷史經驗,並多次強調要搞好歷史教育。1991年,他曾給主管教育工作的領導寫信,提出要對青年一代進行歷史教育,並提出了歷史教育的主要內容。他強調:“要努力學習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近現代歷史和黨的歷史,並通過這種學習努力掌握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黨的優良傳統。”[3](P93)他還意味深長地指出;“不讀點歷史,不瞭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不知道歷史與現實的聯繫,不掌握中外歷史上的成功與失敗、經驗與教訓,怎麼治理社會治理國家啊?”[4](P200)胡錦濤同志作為我們黨現任的,更是站在戰略的高度重視和強調歷史教育與教學的重要意義。他在全國黨史研究室主任會議和中共黨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掌握理論、研究歷史、瞭解現實,是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和蓬勃發展的三個必備條件。正確地對待歷史,善於總結經驗,這是一個鄭重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熟的重要標誌。”[5]。

三、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是增進與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重要內容與重要手段。

1、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其崇高的民族精神、激發其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中華民族綿延不斷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歷來就是動員中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禦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在世界著名文明古國中,中國文明發展始終保持着獨一無二的連續性,她歷盡危機而未殘壯志,屢經考驗而能活潑地生存下去。[6](P349)即使在鴉片戰爭以後的災難深重的歲月裏,中國文明也未在這次危機中失去自己的獨立存在。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説:“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英勇鬥爭。”[1](P632)而愛國主義觀念則是在對自己國家和民族歷史的認同中逐步培養出來的,不瞭解、不懂得祖國的歷史文化,愛國主義觀念和民族精神是很難自覺地樹立起來的。一部中國近現代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豐富最生動的教材,它記載了中華民族近百年以來的屈辱與苦難、奮鬥與犧牲、光榮與輝煌,構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青年大學生將能從中認識我們民族偉大的過去和光明的未來,能夠培養青年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激發對祖國的忠誠、熱愛和高度的責任心,以便更加自覺地肩負起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的重任。

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培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他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國近代史上,無數的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奮鬥,面臨艱險毫不畏縮,面對犧牲毫不猶豫,把一切都獻給民族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的事蹟顯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與道德境界。社會主義建設中,無數的英雄模範,為了人民的利益勤奮工作,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焦裕祿那樣,“心中裝着人民,惟獨沒有他自己”;如王進喜那樣,“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如雷鋒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同樣也感天動地,激勵着我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不斷前進。當代大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學習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模範的事蹟,自然能夠激發起他們對中國社會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考,能夠激發起對人為什麼活着、怎樣活着才能有價值、有意義等人生課題的思考,這自然有助於他們選擇與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於他們獲得強大的精神動力,陶冶自己的情操,把自己修養為道德高尚的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國家、民族與社會的人。

3、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有助於他們科學地認識與把握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堅定其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

人們能夠從歷史發展中預測事物的未來。因為很多現象,歷史上都曾經出現過。甚至在一段時期內,有的歷史現象是重複的。即使新的情況歷史上沒有出現過,也曾有過類似的過程。一種新興的因素、新興的階層產生之初,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就可以從這種角度考察歷史,供今天和未來作參考。這樣的參考,離開歷史是無法進行的。從近現代歷史世界格局的變化看,短時期內一兩個大國的確能起到一種軸心的作用,但它們不可能永久保留這樣的地位。大國的興衰今後也是難以避免的。瞭解俄羅斯帝國如何從一個小公國發展到橫跨歐亞大陸的龐大帝國的擴張的過程,就會理解它其實早已埋下了今天瓦解的惡果,而不會看作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其發動冷戰、和平演變及蘇聯共產黨政權腐敗至極的結果。正是馬克思主義傳入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促進了20世紀中國的崛起,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存在是對世界和平的極大貢獻。讀懂了中國幾千年的從未中斷的文明史,就會明白為何近代中國遭受亙古未有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仍未滅亡,最後終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向復興。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必將極大地幫助我們洞察變幻萬端的國際國內風雲、把握住社會主義現代化航向的能力、將極大地增強我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信心。

4、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有助於他們加深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解,有助於增強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時代責任感,有助於他們增強在實踐中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與堅定性。當代大學生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與教育,在深刻理解與把握中國近現代史發展規律的同時,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瞭解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深刻歷史背景和艱難曲折過程,更深刻地理解與掌握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與建設實際相結合產生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強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各項方針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以高昂的熱情,嚴謹態度踏踏實實地致力於自己的學習與工作。

一百多年的中國近現代史是我國曆史上一段極為重要的時期。屈辱與苦難、奮鬥與犧牲、光榮與輝煌,構成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豐富而斑斕的畫卷。大力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可以使他們釐清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事實,探索和理解其發展規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以及愛國主義水準,加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力和凝聚力,健康成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濟寧醫學院

作者簡介:林新軍(1971- ),男,漢族,歷史學碩士,濟寧醫學院社科部講師。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澤民。《論黨的建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5]胡錦濤。《在全國黨史研究室主任會議和中共黨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會議上的講話》[J]。中共黨史研究。1995.1

[6]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相關論文 篇二

《中國近現代史教育與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弘揚和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方面起着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所講授的內容,更是近現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的寄寓和載體。從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近現代史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拓寬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途徑三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弘揚;培育;民族精神

一、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存續的精神血脈,也是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更是民族興盛的精神資源,對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第一,民族精神體現了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對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部署。只要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民族精神是指一個民族共同具有的、穩定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品質,是一個民族特有的精神風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任何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文化的歷史產物。”[1]因此,民族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體現着一個民族的文化風貌和發展水平,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就是弘揚中國先進文化,同時還有利於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證黨的先進性。

第二,民族精神是我們黨凝聚全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當西方用宗教信仰作為民族的凝聚力量,並質疑我們沒有信仰的時候,中國共產黨舉起了民族精神的大旗。民族精神往往內化於民眾的心理意識之中,由於共同生活和勞動,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情感,並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量,這種力量推動着民族共同體的存在和發展,尤其是當面對危機和災難的時候,民族精神往往能迸發出精神支柱的力量。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強大精神支柱的民族可以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的不屈不撓、獨立自主的意識,才使得我們這個民族在遭受近代資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抗爭,萬眾一心用血肉築起新的長城,贏得民族的獨立,在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過程中,能夠不依賴照搬別人,擺脱別人的支配和控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因此,民族精神是支撐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力量之源。

第三,民族精神是我們党進行開拓創新實現發展的推動力量。民族精神既有內在的穩定性,又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性,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使之不斷豐富和發展。人們往往能看到民族精神的歷史傳承作用,卻忽視了它開拓創新的推動力量,今天我們黨所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説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一種繼承、創新和發展。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係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 [2]

二、發揮好近現代史教育對於培養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頒佈以來全國高等院校本科生必修的四門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它主要講授近現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救亡圖存而英勇奮鬥、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所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從而使學生認識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性,瞭解國情國史,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可以説,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用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鑄就而成,而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因中國近現代史而豐富飽滿,永葆生機與活力。

第一,通過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和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的噩夢就接踵而至,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使中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但是中國人民並沒有因此而意志消沉,而是展開了各種救國的嘗試和探索。勝利使人興奮,失敗使人沉思,一個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興奮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無數次的痛定之痛的思索後帶領着中國人民最終戰勝了一切帝國主義的侵略和一切反動的“紙老虎”,為中華民族贏得了獨立。“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靠的就是這種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 [3]

第二,通過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可以使大學生把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上升到理論認知層面,從而使民族精神真正地成為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感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當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上飄揚的時候,我們為之歡呼為之自豪,當汶川大地震吞噬着同胞生命的時候,我們同悲傷共堅強,這是一種天然的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對民族精神僅僅存有感性的表達是不夠的,必須把它上升到理論層面的認知,才能使之深深地印在腦海中,最終化為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這種感性到理性的轉化,離不開綱要課的培育和引導。中國共產黨是怎樣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樣擺脱蘇聯模式,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把民族精神內化在自己的實際學習、工作和生活之中,將自己的命運和前途同整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緊緊結合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d89qv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