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教學論文模板 >

動手操作對國小生學習數學的作用

動手操作對國小生學習數學的作用

摘要:時下,新課程標準的提出給現行的教育教學模式帶來很大的衝擊。如何在教育教學中貫徹體現新課標,實施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素質教育,這一問題已擺在廣大教師面前。新課標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筆者認為,教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更應倡導學生動手操作式學習,只有在動手操作學習的基礎上,才能發展積極學習,進而達到自主學習。而葉聖陶先生也曾説過:“教是為了用不着教。”這句話既道出了教學的目的,又道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後能自主地去獲取知識、尋求發展的真諦。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在課內及課外設計大量的動手操作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知識,同時給動手操作提供適當的幫助和引導,經過實踐,確有實效。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動手操作對國小生學習數學的作用

關鍵詞:動手操作數學作用國小生

一、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贊可夫説:“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而動手操作恰恰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激起學習的衝動和熱情。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充裕的動手操作的空間,由於學生在個性、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的不足,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向學生提示操作的方法的要求,作必要的引導。如教“教我長高了”活動課,教師給每個小組提供了一根長繩,一把尺,一卷皮尺,要求動手操作,量出每個同學的身高,並作好記錄,貼在黑板上,然後全班合作交流,製成一張全班同學的身高流計圖。最後,教師又提出一個開放性的有價值的問題:能用這些工具測出你喜歡的人或物的高度嗎?教室裏頓時沸騰了:有的兩人操作測教室的門高、黑板高、長、寬,有的請聽課教師合作,測教師的身高,兩臂伸展的長度,學生整個活動中都運用了動手操作,且情緒高漲,配合默契。合作學習為學生創造了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動手的過程中極大地吸引每個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孩子都真正喜歡數學課。

二、動手操作可以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

實踐證明:知識來源於實踐,深刻於體驗,發展於個性。只有經過動手操作才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並難以忘懷。在很多數學知識的教學過成中,必須讓學生去做一做,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等等動手操作的方式來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知識是怎麼形成的。例如一教學《平均分》時,把18個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個。此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為了讓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動手操作。操作前,用PPT出示操作要求。1、數清楚橘子的總數和盤子的個數。2、討論:一個盤子代表什麼意思?

3、怎麼分?分的時候注意什麼?4、完整的説出你分橘子過程。在學生的操作的過程中老師巡查,觀察各個小組分的方法以及對他們在分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經過小組合作操作,我讓學生彙報結果,有下面三種情況:方法一:一個一個地分;方法二:先2個2個地分,再1個一個地分;方法三:3個3個地分。不論哪一種分法,它們的結果都是每份分得了3個。在分的過程中學生們知道並理解了平均分的意義,也瞭解到了三種方法有不同的利弊。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就是理解“平均分”。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觀察、動手實踐、語言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體驗。教師要鼓勵學生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分橘子,充分體現分法的多樣化。在動手操作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並形成相應的表象,操作中不但關注到“分”的結果,“分”的過程,同時更加關注“分”的方法,從而達很好的達了到了教學目的。

三、動手操作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知識。

皮亞傑的認知結構觀提出,兒童關於現實的概念不只是一種“發現”,更是一種“發明”,這意味着“概念”既不預成於內,也不預成於外,兒童必須自己去構造“概念“。而數學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必須藉助形象、直觀和實物的操作,形成表象,建立初步的數學概念。師(給每組學生15根小棒):請你們用幾根小棒搭建自己喜歡的圖案,直到小棒不夠搭建一個完整的圖案為止。各小組開始活動,學生髮現有的擺的圖案有剩餘,有的沒有剩餘。 師:你能把你們小組擺小棒的這個活動用數學語言表示出來嗎? 生1:我們用三根小棒擺一個三角形,可以擺5個,小棒用完了。算式是15÷3=5。 生2:老師我們組用4根小棒擺一把小傘,15根小棒可以擺3把,還剩3根不夠擺一把了,算式是15÷4=3„„3。 生3:15÷7=2„„1我們共有15根小棒,擺一座房子用了7根,可以擺兩座房子,還剩1根。 師:(指着兩題有餘數的除法)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寫呀,最後面的這個數叫什麼數呀? 許多學生搶説:叫餘數,就是剩下來的。 師:知道餘數的小朋友請舉手?你能説説生活中遇到餘數的例子嗎? 學生有的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舉例,有的結合這次的操作活動解釋“餘數”。這節課中我讓學生用15根小棒擺自己喜歡的圖形,這樣安排,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沒有剩餘,另一種有剩餘,感悟到了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區別和聯繫。更重要的是在操作中發現“餘數”從而為抽象出概念,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的內涵奠定了基礎,而且為學生理解“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道理做了很好的鋪墊,激發了學生尋求新知識的積極心情。

四、動手操作更容易體現數學算法多樣化。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主張將課堂還給學生,給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學習時,有些教師不敢越“雷池”半步,任憑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不干預,幾乎暫時把自己從課堂教學中“遊離”出去。這實際上是教師對《新課標》的新理念理解不透,認識不清所致。在動手操作學習時,全班幾個乃至十幾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在所難免,讓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整合,從而達到多贏共進的目的,教師應因人而異,為他們提供不同的信息,對於“學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讓他毫無覺察地多參與其中,啟發幫助他們突破“難關”,而不至於束手無策,使動手操作學習得以順利進行;對“學有餘力”的孩子,則多放手,有時還要給他們設置“障礙”,提高“視點”,讓他們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些。如教學計算23-7時,我不直接暗示算法,而是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後藉助學具,看哪個小組方法多,讓學生在開放的時空中主動去探索多種個性化的算法,結果,學生提出的計算方法讓我驚歎不已,有的擺小棒,有的藉助計算器,有的列豎式,有的用各種口算:

10-7=3 13+3=16,13-7=6 10+6=16;還有的同學用做減想加的方法16+7=23,所以23-7=16,更有一種奇特的算法讓我當時愣住了,他説先算7-3=4,然後20-4=16,雖然得數相等,但按常規思維難以理解,我當時沒有發表意見,而是讓他説算理,沒想到他竟説得有理有據:23減7,個位3個1減7個1,差4個1不夠減,就從20裏減去4就是16,説得多好呀!這就是教師尊重學生,在給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時間和空間的基礎上,學生主動探索,同時鼓勵學生多方位的分析、多角度的聯想、多層次的猜測、多方面的實驗,用不同的解題策略改變問題情境,開拓解題思路。教師在關注學生共性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五、動手操作能很好的發展學生空間思維。

空間觀念是指幾何形體在人腦中的視覺表象,它是學習幾何的一種必需的思維和能力。國小生的空間觀念是很弱的,我們要在教學中逐步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這就需要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身感受各種幾何形體的特徵,在大腦中形成各種表象,從而來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如在教學<<認位置>>中,教師圍繞學生身體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腳、右腳等)進行教學,引導學生較好的認識了左,右兩個方位;圍繞學生間座位關係的討論,使學生體會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是相對的。這樣的教學聯繫實際,操作性強,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對的位置關係,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逐步發展空間觀念。又如在教學長度、面積、體積單位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畫一畫、剪一剪、做一做各種單位的紙或紙盒,親身感受它們的大小。在動手操作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其空間觀念和空間思維也得到了培養和發展。另外,練習中指導學生動於操作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加深認識,有利於發展空間想象。這在學生作幾何形體的習題中表現的尤為突出。有一次,在練習課上學生問到這樣一道題,:“有一張長20分米,寬15分米的鐵皮。在四個角上分別裁下一個邊長是5分米的正方形後,然後再把它製成一個長方體容器,求容積是多少”應如何解答。開始不管我怎樣講解,即使把示意圖畫在黑板上,有部分同學都弄不明白。想不出來製成的長方體長寬高相當於這張鐵皮的哪些部分.在這語言難以解釋清楚的時候,我讓學生動動手,做一做。用白紙做出符合題意的長方體,很快學生就得出了長方體的長為20-5×2=10分米,寬為l5-5×2=5分米 ,並計算出了容積為250立方米。同學們動手操作之後形成了空間觀念,發展了思維,同時還培養了他們周密思考,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

動手操作學習有力地挑戰了教師的“一言堂”,變“教”的課堂為“學”的課堂,改變了過於強調接受學習的現狀,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這種學習方式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知,在操作中創新,在質疑中問難。所以我們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學習數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旺盛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的氛圍中,解決困惑,更清楚地明確自己的想法,並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動手操作中參與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説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從而樂學會學。

參考文獻

[1].《黃愛華與智慧課堂》作者:教育部師範教育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aoxue/mv8vq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