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經濟論文模板 >

淺談小城鎮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影響論文【新版多篇】

淺談小城鎮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影響論文【新版多篇】

淺談小城鎮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的影響論文【新版多篇】

小城鎮建設工作彙報 篇一

區建設局:

一年來,我鄉始終把小城鎮建設工作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嚴格按照相關規劃實施建設,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圓滿完成了年度目標責任,目前我鄉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現將一年來的工作彙報如下:

一、加強領導,注重宣傳,營造小城鎮建設的良好氛圍

為了加強對小城鎮建設的領導,鄉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鄉長任組長,建委、國土所、安監、司法等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小城鎮建設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鄉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和建設實施。並對各項建設項目進行監督管理。同時,利用廣播電視、標語等形式對小城鎮建設的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進行宣傳,營造了良好的建設氛圍。

二、強化措施,促進小城鎮建設的順利實施

為確保小城鎮建設按規劃、按要求進行實施,年初鄉建設領導小組深入各村、各單位進行調查摸底,制定了年度小城鎮建設目標任務,並分解到各村各單位,列入年終考核。20xx年全鄉小城鎮建設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投資150餘萬元建設商住兩用房14宗,總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投資200餘萬元建設村民住宅23户。

2、投資450萬元完成洪峨路xxx段的挖補罩面和峨臨路、峨沂路的硬化改造。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11個村13.6公里的進村路硬化改造。投資300餘萬元整修生產路23.6公里,投資10萬元對東東峪、西東峪河道進行改造。投資20萬元,對洪峨路西石至xxx段石砌路肩進行維護。同時在政府駐地重新安裝路燈11盞。

3、在原有綠化的基礎上重點對荒山、各景區、公路兩側及沿線村莊、單位進行綠化。目前,對魯子峪、東石及綠賽爾水廠的綠化試點已經完成,初步形成小園林景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全鄉共栽植側柏、銀杏、國槐、杏樹等樹木69萬株,森林覆蓋率達47%。綠化覆蓋率達24%。

4、為了搞好全鄉的環境衞生,我鄉成立了由18人組成的環衞隊伍,負責對公路沿線及政府駐地進行衞生清理。同時在各村新建垃圾池20座,瀑布羣景區改造水衝式廁所2座,有效改善了景區的環境衞生狀況。

5、投資80萬元完成下雀、王家、楊家三個村及敬老院的飲用水蓄水池建設和管道鋪設。投資140餘萬元,完成了敬老院和醫院的改造,及教師公寓的供暖設施建設。改善了五保老人、教職工的居住條件和廣大羣眾的'就醫條件。

6、投資800萬元,修建水池35個,建設揚程8處,新打大口井6眼,安裝風力提水設備3套,鋪設PVC管道23.5公里,完成道路林網建設17公里,各項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為xxx將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深化管理,保證小城鎮建設的有序、健康發展

為了做好小城鎮建設的管理工作,使其健康有序發展,在政府加強領導的同時,建委內部分工負責,明確責任,通力協作,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並嚴格執行,採取“無假日”全天候巡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處理,對違法建築堅決予以查處。今年全鄉共查處亂搭亂建4,起拆除面積120平方米。加大對政府駐地現有建築的管理。今年組織各業户對原有舊樓房進行重新裝修,對門牌門匾進行了統一製作和安放,使其整齊有序,大大改善了政府駐地的整體面貌。加強集市管理,對xxx、東石兩個集市商貿區進行按類分片,有序擺攤,避免了公路擺攤造成的交通阻塞。對最容易出現糾紛的村民建房問題,採取從選址到放線到建設完畢,全過程進行管理既避免出現糾紛,又保證了建築質量和建築安全。

一年來,我們雖然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新的一年裏我們將繼續努力,進一步強化措施,落實責任,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加大投入,使全鄉的小城鎮化建設上升到新的高度。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二

新時期小城鎮建設的幾點思考

十六大提出繁榮農村經濟,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戰略目標中,小城鎮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的重要選擇。建設和發展小城鎮,不僅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徑,更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根本問題的重大戰略舉措。目前,全國各地的小城鎮建設日漸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顯。但是,小城鎮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長遠的社會性大工程,僅僅憑熱情和勇氣是不夠的。我認為,要高質量地建設我國的小城鎮,使這項千秋大業健康發展,儘快實現農村城市化的大目標,那麼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各級相關領導,就必須對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具有正確的認識。

一、充分認識小城鎮建設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隨着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成為我國城鎮化建設最具活力的組織部分和主導力量。20年來,農村建制鎮的數量擴大了近8倍,發展到了19060多個。目前,我國的農村城鎮化正處在加速發展時期。農村小城鎮是我國城鎮體系中層次最低,數量最大的羣體,它處於城市之尾,農村之首,起到連接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橋樑的作用。它不僅可以通過減少農業人口,增加城鎮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決工農兩大產業間的利益失衡問題,還可以擴大農產品市場的空間範圍,提高農民的相對和絕對收入水平。因此,加快農村小

城鎮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有利於促進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國未來城市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可能的選擇方案將是走總體城市化與農村城市化共同推進的道路,即在發展大中城市的同時,有計劃地推行農村城市化,重點建設好一批縣城鎮和中心鎮,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為總體城市化的組成部分。顯而易見,沒有農村城市化,整體城市化將難以實現。因此,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既是整體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動力量。

(二)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有利於促進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鄉鎮企業尤其是鄉鎮工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問題也日益暴露出來。鄉鎮企業規模小、佈局分散,大部分分佈在農村,不僅難以管理,而且無法實現相應的聚集效益。通過小城鎮的發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業企業積聚到小城鎮,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資源的最佳配置,促進鄉鎮企業上規模、上檔次,加快發展步伐,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工業化道路。同時,農村企業轉變增長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發展小城鎮可以加強對資源利用的規劃管理,並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規模經營,有利於轉變鄉鎮企業尤其是鄉鎮工業的經濟增長方式。

(三)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可以有效地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我國目前不僅有1億多農業剩餘勞動力等待轉移,而且數量每年還在增加。理論研究及客觀實踐

已經證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有限。而鄉鎮企業由於正在發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呈下降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農村小城鎮,可以促進鄉鎮企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有效地轉移剩餘勞動力。

(四)加快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能夠促進農村小康的早日實現。小康社會是一個綜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會的指標也是多方面的。應包括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人口素質、生活質量、社會分配結構、社會秩序等多方面的內容。小城鎮建設可以集中相當多的文化、教育、科技、衞生、體育、信息和服務事業。這對於提高農村人口生活質量,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將會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農村小城鎮建設不僅可以通過促進工業化、商品化而為農村實現小康提供物質基礎,而且也可以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從而推動農村小康的全面實現。

二、小城鎮建設要分清目標的階段性與根本性

目標決定方向,只有目標清楚,才能產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確有效的措施。這是搞好小城鎮建設的首要問題。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不明確,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證。

小城鎮建設的目標有階段性與根本性之分,二者絕對不能混淆,這必須有清醒和明確的認識。所謂目標的階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礎條件下、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小城鎮各有不同的建設與發展目標。比如,有的是完成舊鎮改造任務,有的是搞好“幾通一平”,有的是建設安居工程,還有的是抓好基礎建設、解決綠

化環衞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小城鎮建設階段性的目標。這種階段性的目標體現的是個性、特性與差異性,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不可缺少的內容,也是比較容易明確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是現在的薄弱環節。所謂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就是不管哪個小城鎮,不管在什麼時期,也不管處於什麼建設階段,都要把吸引農村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作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性目標。這種根本性目標體現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為世界上公認的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否實現了城市化,主要是看這個國家或地區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鎮(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70%,就算基本實現了城鎮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指出,小城鎮“要適應經濟發展較快的要求,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建設水平,更多地吸納農村人口”。所以説,小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擺設,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農民到這裏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為此服務的。

從我國許多地方的實際情況看,現在有一些領導特別是不少小城鎮的領導對此並不明確,因而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三個通病:重引進工商企業,輕吸納居民;重工業區開發,輕生活區建設;重經濟效益,輕鎮區居民生活質量。因此,必須向相關領導特別是小城鎮的領導進行宣傳教育,使之明確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各級領導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採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

要圍繞人口向小城鎮集中這一目標服務。同時,各級領導對小城鎮建設工作的部署、檢查與考核,都應當以人口集中這一根本目標為中心。小城鎮建設的根本目標明確了,這項工作就會沿着正確方向不斷健康發展。

三、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小城鎮建設,在充分考慮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同時,還要因地制宜,考慮這一地區的歷史底藴、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許多地方在小城鎮建設方面,已經做出了比較深入的探索,而且還做得比較有特色。就貴州來説,目前的黔北民居,就是非常成功的典範,各地也紛紛前往參觀取經。當然,借鑑成功經驗,這是必須的,但也不能照搬照套,否則就失去了小城鎮建設的了特色和靈魂。就個人所見,有兩個問題是必須要注意的:

一是注意發掘和保護歷史文化。小城鎮建設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帶動經濟發展,逐漸縮小城鄉差距。作為小城鎮建設的規劃,在考慮地理、交通、氣候等環境影響的同時,還需要充分保護和發掘當地的歷史文化。一個城市的核心,就是文化。沒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沒有吸引力的。小城鎮建設,也不能忽視對當地歷史文化的發掘和發揮。一些地方搞小城鎮建設,轟隆隆的推土機一掃而過,原來的那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蹟,全部深埋在地下,嘩啦啦的一片高樓拔地而起,看似華麗,實則生硬冰冷,沒有特色,就像一個人一樣,沒有特點,沒有性格,就不會給人留下印象。如此的小城鎮建設,不是進步,而是倒退。

二是要充分體現當地民族特色。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素來以多彩貴州著稱,貴州的小城鎮建設,就必須體現出貴州多彩的一面。小城鎮建設就要充分考慮該地民族特色,給予充分的打造和發揮,構建一個獨具特色的温馨小鎮。而不是照搬照套,一律的高樓,橫豎交叉的筆直的大街,讓人一看就覺得沒有新意。比如説西江苗寨,之所以聞名遐邇,就是因為特特別,與眾不同,充分體現了苗族同胞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説:“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城鎮建設,就要充分展現獨具特色的地方,為今後發展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提供資源。

總之,小城鎮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因素,要科學規劃,周密部署,爭取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經濟三方面的和諧發展。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三

論文題目:談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評價體系

摘要:小城鎮在特定的時期,根據自身土地資源的特點,經過科學技術和規劃佈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間組合與利用方式,充分發揮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動中的作用,以期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效益,並堅持這種效益的長期性。根據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應當包含土地集約利用和可持續利用兩方面,既要保證土地的經濟效益,又要兼顧區域環境的保護,是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綜合反映。

關鍵詞: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評價體系

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的含義為:小城鎮在特定的時期,根據自身土地資源的特點,經過科學技術和規劃佈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間組合與利用方式,充分發揮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動中的作用,以期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效益,並堅持這種效益的長期性。

1、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標為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多種要素的綜合利益最大化,這就決定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會、經濟、環境、技術等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因素。

1.1、土地資源狀況。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資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絕對數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劇增長,對土地需求越來越大,而土地的供給有限,造成供不應求的相對稀缺。如果一個地區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就必須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儘量做到地盡其用,發揮土地的最大價值。

1.2、經濟發展水平。一方面,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政府財政越雄厚,對區域內的基礎設施投入就越多,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配套設施就越完備,在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允許的條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強度的開發,提高土地的經濟產出,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水平不一樣的區域,其用地結構、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樣。所以,不一樣發展階段、不一樣經濟水平的地區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標準有所不一樣。

1.3、土地利用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是控制城市建設用地擴張速度和規模的手段,能夠經過嚴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標,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內涵挖潛;同時,土地利用規劃也能夠促進城市土地合理佈局,對城市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擴展的粗放開發經營模式。

1.4、地區配套基礎設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須首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開發密度和強度就越大,土地的經濟產出就越多。對於某些特定的用地類型,需要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就要在進行用地佈局時給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產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區域內的資金,合理利用建設用地。

1.5、生態環境條件。區域生態環境系統較脆弱,現有生態環境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着土地利用的強度、類型等。要保護區域良好的生態環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開發強度與環境容量協調一致;其次,如果現有生態環境條件較差,在用地佈局中就要避免污染類用地,改變土地利用結構以適應生態環境的要求。

2、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評價體系的原則和總體思路

2.1、評價的原則。根據以往的研究並結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1)城鎮的發展是否貼合當地的自然和資源條件,異常是城鎮規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與土地的資源條件相適應;2)城鎮的空間結構和形態是否合理;3)城鎮的選址和用地發展方向是否貼合節儉土地、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4)城鎮的佈局與用地的功能組合是否協調和貼合級差地租分佈的規律,各類用地結構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礎設施是否能夠滿足生產生活需要;6)城鎮的土地是否具有較高的使用效率,並取得良好的環境生態和社會經濟效益;7)城鎮土地利用是否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8)城鎮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為了實施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戰略,我們首先應當解決的就是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的評價問題。而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實際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評價對象的基本結構和特徵的基礎上,從某種層面上模擬評價對象的運行機制,研究評價指標對土地合理利用的意義。

2.2、評價的總體思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和設定評價的基本要點,我們根據指標體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則和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標,明確了評價體系的總體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説,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和步驟:

1)土地合理利用結構評價。對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甩進行評價首先要對城鎮內部各類用地佔總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項用地之間的關係進行分析,這'是城鎮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狀況,一個小城鎮土地運行的效率和穩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結構的變化。2)土地合理利用強度評價。土地利用的強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評價的重要資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強度應當堅持在一個適宜的水平,強度太低,則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載範圍。3)土地合理利用的產出效率評價。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是充分發掘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因而產出效率是小城鎮土地合理利用的一個重要標誌。它涉及土地承載的經濟投入和產出、土地自身的價值狀況以及土地經濟的運行狀況等各方面因素,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在做這部分評價時,我們不僅僅要研究現實的經濟價值和效率,並且要研究土地價值增值的潛力大小。

3、評價方法和步驟

對土地利用進行合理性評價,從步驟上來説,首先應當研究確定什麼樣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確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標準;然後根據標準構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標體系;之後選擇評價的方法進行統計;最終根據評價結果判定登記、劃分評價類型區,提出不一樣類型區土地挖潛的途徑和措施。

3.1、評價方法的選擇。由於中國小城鎮的數量很多,類型也很複雜,城市增長的途徑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們不能採取統一不變的方法進行合理性評價,而應當根據不一樣的情景區別對待。可是在作比較研究時,我們應當保證對不一樣城市採用相同的方法和標準,這樣才具有可比較性。根據前人研究經驗,在選擇用多因子進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綜合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能夠借鑑:1)加權累計賦值評判法;2)極限條件法;3)灰色關聯度法;4)聚類分析法。

3.2、選擇評價標準。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有國家標準的儘量採用國家標準,並參照地方標準調整幅度範圍;2)沒有國家標準但有地方標準的,參照地方標準;3)既沒有國家標準也沒有地方標準的,參照全國和同類小城鎮的一般水平,加上必須調整幅度;4)以上資料都缺乏的,採用專家打分法確定評價標準。

3.3、確定因素權重。主要採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因素權重。這一方法的核心是將決策者的經驗確定量化,從而為決策者供給定量形式的決策依據。其基本思想是把複雜的事物看作一個大系統,系統中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因素按照它們之間的隸屬關係排成從高到低的若干層次。

在建立不一樣層次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基礎上,請專家、學者、管理者根據各自對客觀現象的確定,對每一層次各因素的相對重要性給出定量評價,然後利用數學方法綜合眾人的意見確定出同一層中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的權重值,再層層排序,最終對排序結果進行分析,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

城鎮化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論文 篇四

2.1城鎮化對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影響

城鎮化的大力推進,有助於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1緩解就業壓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人口就業率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由於不斷增加的城鎮建設需求,農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日益減少。不過對於農村特色產品的加工,出現了新的就業形勢與大量的就業機會,農民在失去土地之後有了新的`就業選擇,這些就業崗位可以緩解一定的就業壓力,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就業,推進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進程,收入水平也隨之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2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從歷史發展經驗得知,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的結果,不僅是城鎮人口增加,規模擴大,還會擴大農產品消費市場。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隨着農村轉移人口就業問題的解決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即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和數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順應農產品需求水平不斷上升的趨勢,農業部門勢必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大產量,改進技術,提升農產品的各項指標,進而不斷提升農業生產能力。

2.2.3擴大城市內需,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民的就業問題得到解決,收入水平得到提高,進而消費與需求水平也隨之加大,農民舊的生活觀念產生變化,打破傳統的消費思想樹立起新的消費觀念,這樣的改變,使得城市農村內需不斷擴大,人們利用起這些需求,順應形勢發展生產,從而帶動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2.4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城鎮化發展進程的推進過程中,不僅提高城鎮需求,增加農民就業率,同時,還指引着農村產業結構從分散化結構向着規模化結構進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作為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主力部隊,農村私營企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極大改進了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結構,使得農村產業的競爭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2城鎮化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消極影響

我國的城鎮化過程主要是農村人口和農村土地的城鎮化,它的發展推進並不僅僅為我國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促進作用,而同時也在一些方面產生出消極影響。

2.2.1大量土地被佔用,農業資源嚴重流失。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巨大,人均土地、農業資源都有限。而我國傳統的城鎮化建設致力於建設基建工程,力圖打造起富強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需要徵用大量土地資源,使得農業資源短缺現象更加嚴重。

2.2.2城鎮化建設滯後,拉動農業部門作用有限。就目前數據來看,我國城鎮化建設情況依然滯後於世界其他國家。1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我國鄉村常住人口減至58973萬人,較上年末減少1373萬人,城鎮化率為57.35%,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9298人,較上年末增加2182萬人。仍落後於世界整體的城鎮化進程。城鎮化建設的滯後,使得城鎮市場需求不足,農業發展的拉動作用無法很好地體現出來。

2.2.3農民就業問題未完全解決。城鎮化發展徵用大量農用地,農民人均佔有土地量下降,耕地資源有限,這需要農民走進城市就業,由傳統農業轉向二三產業尋求新的工作機會。而目前來講,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依舊處於滯後狀況,無法提供出足夠多的就業機會使得所有失去土地的農民都成功進入城市,使得仍然有着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剩餘未能妥善安置,農村勞動力轉移難、就業難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並未得到完全解決。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五

論加快定西市小城鎮建設步伐

[內容摘要]

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戰略與對策是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強化鎮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省小城鎮類型多樣,發展水平層次不齊,發展戰略和對策也各具特色。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對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市農村小城鎮建設總體相對滯後,制約因素很多 ,應藉着西部大開發的契機,採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快推進發展進程。

[關鍵詞]小城鎮 規劃 管理

一、小城鎮的概念

在我國的城鎮體系中,小城鎮是一定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為主體,以物資開發、利用、生產為特點,以聚集效益為目的,是集政治、經濟、物資為一體的有機實體。

二、我市小城鎮發展的基本形勢。

近年來,隨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市的一些重點小城鎮建設力度明顯加快,逐漸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於經濟實力不強、產業培育滯後、投入嚴重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響,小城鎮建設起步晚、起點低,總體水平不高,改造提升、加快發展的任務還很艱鉅。

小城鎮處於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農村區域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發展小城鎮,可以打破城鄉分割狀態,使城市的資源向農村輻射,資金向農村擴散,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促進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轉變;能帶動當地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勞動力增加更多的就業空間,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增加農民收入。隨着國家統籌城鄉發展進程的推進,小城鎮建設必將成為“十二五”及至今後較長一個時期的發展重點之一。因此,我市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機遇也日趨成熟。

三、目前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發展時間短,總體上講,我省小城鎮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和規模成長轉變。我省小城鎮數量雖多,但平均規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農人口統計則規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顯。許多小城鎮的建設還有很多需要完善之處,如基礎設施簡陋,城市景觀差;人均佔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農產業基礎薄弱,就業機會少,對農村勞動力吸納力小;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存在,農民“紮根”還有後顧之憂。分而言之:

1、鄉鎮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直接阻礙了小城鎮建設的待續穩定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鄉鎮企業發展的社會背景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整個國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調整,市場經濟不斷完善,工業獲得長足發展,告別了短缺經濟,工農業產品普遍過剩,由賣方市

場轉入買方市場,鄉鎮企業的發展也遇到了結構性困難,使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明顯減弱,也使小城鎮的發展失去了資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結構影響人流向小城鎮聚集。城鄉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後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更是短缺經濟的結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業、上學、醫療、住房等各種權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特殊產物,賦予了户口不應有的福利功能。本質上正是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鄉居民區分成了兩個發展機會與社會地位不同的階層。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結構對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制約和阻礙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的發展呼喚建立現代户籍管理新體制。最近幾年,在國務院和公安部等有關部門的推動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顯加快,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進行了一些有益地實踐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陰影還在,户籍制度的限制還在,還需要國家制定和配套相關政策、制度和法規。

3、小城鎮經濟結構趨同,產業層次偏低。我市80%以上的小城鎮均由農村型居民點發展而來,使這些小城鎮均具有較為典型的農產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鎮的特點。這種建立在農業開發之上的城鎮類型在發展中無疑缺乏足夠的竟爭

力,趨同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使各級小城鎮難以形成有效的競爭力。

4、基礎設施不完善。現有的許多小城鎮的城市建設沿襲了農村型居民點的發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約性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城市景觀風貌缺乏特色等許多問題,使小城市鎮的舒適度、安全性等不盡人意,進而減小了小城鎮的吸引力,影響到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

5、城鎮功能不健全,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拉動力、整合力不強。正是由於城鎮建設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鎮功能普遍較弱,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的拉動性不強。由於城鎮規模小,金融、信息、技術等方面的服務水平低,生產要素市場發育不足,使小城鎮在人才和資金的引進、產品技術的更新、產業升級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響了小城鎮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對策

1、提高對農村城鎮化的認識,把發展小城鎮作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來抓。

全市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充分認識發展小城鎮對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農村現代化和擴大內需、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作用。加強對農村城鎮化問題的研究,把握小城鎮發展

規律,協調和處理定西市農村城鎮化研究、規劃、建設和政策等問題,把農村城鎮化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來抓。

2、準確定位,科學規劃,認真謀劃新一輪小城鎮建設 應本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立足當前、着眼長遠的原則,從本地的地理區位、自然資源、經濟實力、社會條件、人口規模等實際情況出發,明確界定小城鎮的功能定位。要在客觀分析全市各建制鎮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已具備建設條件的,儘快編制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規劃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突出特色、適當超前,建設可分期進行。規劃一經確定,就要嚴格執行,不能隨意改變。

3、強基固本,改造提高,加快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

由於經濟落後、財力有限,全市小城鎮普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道路交通、郵政通信、供電供水是城鎮最基本的基礎設施,要首先注意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學校、文體場所、商業網點、醫院、環保排污、環境綠化等也是城鎮必不可少的設施,要與城鎮建設同步發展甚至超前發展。同時還要通過鼓勵羣眾集資建房、引進房地產企業開發普通商品房、整理開發土地連片營造住宅小區等方式,加強居民住宅建設。

4、項目先導,產業開發,實施好發展第一要務。

要牢固樹立“經濟靠產業壯大,產業靠項目支撐,項目靠投資推動”的理念,把特色產業開發作為推進小城鎮建設的“牛鼻子”來抓。一是要立足於本地馬鈴薯、中藥材、畜草、蔬菜、花卉、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吸納農民在非農產業就業。二是要發展以服務農村為主的服務業,積極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配套服務。三是要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集散能力的農產品、小商品交易批發市場和綜合貿易市場。另外,要構造支柱產業,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要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農業產業化和市場體系建設相結合。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鄉鎮企業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植以農產品加工、包裝、營銷為主的龍頭企業。同時還要辦好市場,激活經濟,帶動相關產業。一定要引導鄉鎮企業到鎮區進行集中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企業規模經營和聚集效應。

5、要研究和制定有利於農村人口向小城鎮流動的政策,儘快建立符合小城鎮經濟社會特點的行政管理體制。實行進城人口的市場化安置。通過各種途徑,千方百計為進城農民就業創造條件。要改革現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流動。為了鼓勵農民進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讓農民進得來,住得下。

我市許多建制鎮的行政區劃偏小,總體實力偏弱,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現代化受到行政區劃的

限制和制約,影響了小城鎮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正常發揮。因此,有必要結合機構改革,對規模較小的建制鎮進行撤併,同時還應逐步減少鎮級機關工作人員。

6、創新機制,多元融資,以開放帶動小城鎮發展。

小城鎮要遵循市場規律,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建立起以政府資金為引導,全社會、內外資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融資的建設機制。一是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把投資的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地區以及民生工程傾斜的機遇,認真做好建設項目篩選儲備和申報工作。二是市、縣區財政應當設立小城鎮建設專項基金,專項用於小城鎮建設;各縣區收取的城市維護費和小城鎮集體存量土地收益,應全部用於小城鎮建設。三是推廣隴西縣經營城市的成功作法,通過統一徵地拆遷,進行土地使用權拍賣,盤活小城鎮存量土地資源。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方引進資金和項目,形成聚集效應。五是在供水、供熱、公交、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行業,可通過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和經營主體,實行政府特許經營。

7、加強管理,優化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小城鎮建設的高標準,來源於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效能的管理。小城鎮應從治理髒、亂、差等不文明現象入手,全面加強城鎮管理,着力創造優美環境、優良秩序。要明確鎮政府在城鎮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健全和完善綜合管理機構,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要制定加強小城鎮管理的規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鎮管理規系。小城鎮建設不僅是政府行為,更應是市場行為。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前提下,加強城鎮意識教育,發揮廣大羣眾建設管理城鎮的積極性,建立起以個人投資為主,政府和企業共同參與的投資機制,走地方財政投入啟動,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公用事業收費和引進外資等多元化、產業化、市場化的路子。

8、繁榮文化,公共服務,提升小城鎮的凝聚力。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要圍繞健全小城鎮文化服務體系和服務網絡,切實加強小城鎮中國小、幼兒園、醫院、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閲覽室、體育場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為發展小城鎮文化教育事業打造載體、提供場所、拓展空間;在軟件建設方面,要積極引導小城鎮居民自發組織羣眾性演出團體,在農閒之餘和節假日期間,自編自演一些“貼近羣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社火,戲曲等鄉村文藝作品。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六

論文題目:以“三個強化”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近年來,北安市通北鎮黨委圍繞打造北安南部區域性中心強鎮和全省城鄉一體化示範鎮,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示範服務、保障作用,實現了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雙贏”;通北鎮先後被命名為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全省“小城鎮建設百強鎮”和黑河市“城鄉一體化示範鎮”。從實踐情景看,農村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得益於“三個強化”。

一、強化示範引導,大力推進“雙推雙引”

通北鎮既有城(鎮),又有鄉(村),是城鄉結合部。鎮黨委認為,農村城鎮化必須統籌城鄉兩個發展、促進城鄉兩個繁榮。為此,鎮黨委着力實施“雙推雙引”工程,即在農村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引導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在城鎮大力推進城鎮建設和產業發育,引導農民進城就業創業,走城鄉聯動、共同富裕之路。一是各村黨組織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黨員幹部帶頭,進取幫忙農户選定土地租賃、倒包、轉包、互換等流轉方式,確保流轉土地的農民實現利益最大化。今年,全鎮土地流轉面積9萬畝、規模經營8萬畝,分別佔耕地面積的74%和66%。二是加大農村產業化黨組織建設的力度,各村先後成立了蔬菜生產、跨區作業、豆製品加工、農副產品收購等合作社黨組織,引導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年增收超過3000萬元。三是在新型工業、商貿物流、大豆產業和有機食品產銷四個聚集區建立基層黨組織,進取為進城農民就業創業“牽線搭橋”。目前,全鎮已有2600多農民在“四大產業”聚集區就業,年收入5500多萬元。

二、強化服務保障,蓄積城鎮發展動力

按照“興經濟、促發展”這一主旨,鎮黨委開展了“項目建設我先行”活動,即經過整合各職能部門黨組織的資源,建立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立黨員示範崗,進取為投資項目供給全方位服務。一是實行黨政領導和相關黨支部包項目工作機制,幫忙項目建設單位破解疑難問題。如城建黨支部努力為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供給優質外部環境,主動幫忙企業辦理規劃審批等事項。活動開展以來,全鎮共引進資金六億元,引進千萬元以上大項目15個。二是組建黨員先鋒隊,強力推進城鎮基礎建設、樓房開發等重點工程。目前,全鎮由黨員幹部牽頭,成立了20個先鋒隊,與項目建設單位結成服務對子,以“點對點”

的方式,幫忙建設單位辦理解決立項、審批、拆遷等相關事宜,確保項目建設順利推進。三是成立黨員督導小組,不定期地對城鎮建設重點項目進展情景進行督導。目前,總投資8.97億元的道路拓寬,站前廣場改造,樓房開發和供水、供熱、供氣、污水及垃圾處理等等29個重點工程進展順利;總投資3.3億元的幸福家園已全部交付使用,入住農民2104户。

三、強化政策扶持,助推社會事業發展

為努力提高羣眾的生活水準和羣眾滿意度,經進取爭取,鎮黨委一是建成了鎮綜合文化站、農村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並經過舉辦消夏晚會、文化藝術節、春節聯歡會等系列文體活動,進一步豐富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二是新建了學生管理中心、幼教中心和第三國小教學樓,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吸引鄰近市縣、農林牧場和周邊鄉鎮3000餘名學生在通北就讀,佔在校生總數的40%;三是投資1500萬元,新建了市第二醫院門診綜合樓,增加了CT、生化檢測儀等先進的診療設備和120急救車輛;四是全面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新農合參保率達100%,城鄉居民就醫得到根本保障;五是實施了城鄉低保、大病救助、教育救助等綜合救助措施;六是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為230名進城農民辦理了城鎮户籍,解除了進城農民的後顧之憂,有效帶動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推進了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

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篇七

一、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1.農村金融的影響

由於目前我國城鄉經濟具有二次元結構,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農村的資金向城市等發達地區大規模流動,導致了農村經濟的缺乏。政府面對如此龐大的資金缺口,卻無力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未能有效解決問題。

2.農村金融效率的影響

農村金融效率主要是指相關金融機構利用資金為客户提供服務的速度和質量。由於農村地區缺乏相應的金融機構,且信息傳遞、彼此之間的互相交流較少,資金的流動性不強。如何將有限的金融資金髮揮其作用,就必須讓金融資金進行高速運轉,從而減少農村經濟對資金的需求量,並緩解農村經濟的壓力。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一些金融機構開始落户農村,並開始對新的服務產品進行探索,通過不斷的創新,為農村金融的發展提供新的服務,促進農村金融市場向多樣性和多層次發展。

二、農村金融理論的相關分析

農村金融理論主要包括信貸補貼理論以及市場論,下文進行詳細分析。

1.農村信貸補貼理論

該理論認為,低收入地區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於農村經常出現資金短缺現象,農村地區人民資金收入不高,儲蓄不足,從而導致生產效率低下。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農村政府必須要吸引外資,建立金融機構,為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從而促進農業部門的發展。

2.農村金融市場論

該理論主要是在對信貸補貼的批判上產生的,其主要的作用就在於強調市場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促進作用,提倡利率市場化。該理論可以讓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彌補農户的高交易成本,並滿足農户的貸款需求。

三、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分析

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對管理人員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和控制,從而有利於商品的交換,有效生產率。

1.農村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途徑

農村金融發展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提供了支付交易系統

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最大的作用就在於提供快捷方便的支付系統。如果不存在支付系統,則會增加生產者和商家的成本。此外,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而經濟的發展又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下,開始發展各種金融產品,如儲蓄卡、信用卡、支票、資金電子劃撥系統、支付結算系統等。這些又進一步對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更深遠的影響。

舉個例子,我國山西某農村金融通過提供支付系統,從而有效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根據相關調查顯示,該農村的金融系統較為發達,其貨幣化程度和發展水平都非常高。可見,支付交易系統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着明顯的促進作用。

(2)提高資本配置的效率

經濟的增長主要得益於投資的有效性。有效的投資能為資金的增長奠定基礎。由於金融中介機構和市場在規模和政策上佔有一定的優勢,並能為投資者提供風險共擔的機制。此外,通過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投資者可以對金融產品的品種進行選擇和組合,從而實現資產的優化配置。

(3)增加儲蓄的功能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村金融市場不斷完善,將儲蓄轉化為投資,不僅有利於金融的聚集,更有利於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通過實施金融政策,一方面能夠有效提高金融機構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能提高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

舉個例子,陝西某農村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開拓信貸交易,對社會和企業的債權和債務結構進行整合管理,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

2.農村金融與經濟增長的互動機制

農村金融和增長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它能夠更好地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經過支付手段,從而有效提高儲蓄率和資金的支配效率。此外,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一定程度會對金融產生促進作用。一方面,正規的金融機構能促進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使銀行卡、信用卡等服務能得到延伸;另一方面,農村地區的兩大經濟主體主要包括農户和企業,因此必須要加快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村金融業務量。

舉個例子,為了要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某地區農村政府建立多樣化金融中介機構,降低機構的進入標準。通過對機構進行不斷的改革,實現多方面合作,從而滿足發展需求。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農村金融經濟的影響進行分析,並結合農村的實際例子,對經濟的發展提出幾點合理的建議,只有調節好政府金融與經濟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促進兩者的發展,才能有效提高經濟水平。

參考文獻:

[1]蔡則祥。我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完善與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 2012.06(4)

[2]陳軍,王亞傑。我國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02(3)

小城鎮建設論文 篇八

1當前小城鎮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與需求

分析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和需求,為小城鎮規劃建設中生態環境保護供給依據。由於小城鎮特殊的地位特殊的構成特殊的生態環境,在規劃建設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視的生態環境問題。當前,小城鎮生態環境現狀有幾種情景

(1)小城鎮生態環境配套設施落後,資金投入不足,環境污染大。鎮區道路、配套設施不完善,鄉鎮企業排污減廢經費少手段差,街面髒、亂、差影響鎮容鎮貌,不少小城鎮仍然處於農村集鎮狀態,環境污染相當嚴重。

(2)環境管理十分薄弱,大多數小城鎮沒有環境保護機構和意識,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忽視了小城鎮自身的綠化建設和生態建設,環境檢測和環境監理工作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以上存在的問題嚴重阻礙城鎮發展速度。小城鎮規劃建設需要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在開展城鎮規劃建設工作中,必須緊緊圍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特色經濟、改善生態環境三個方面的目標和任務。所以,森林資源、土地資源、水力資源、歷史遺蹟以及自然景觀資源等等在被有效利用的同時需要加強保護。在美化山川河流、改造生態環境的同時,原生境保護不可忽視。需要在被保護資源長期演化或生長繁衍的生態環境下實施保護,避免因人為因素使其原有生態環境惡化,導致被保護資源遭到破壞。

2加強小城鎮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發展

2.1加強小城鎮環境規劃工作各地方應根據當地的情景,做好小城鎮環境規劃,指導小城鎮建設與發展。制定相應的鄉鎮工業污染防治規劃、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置規劃、農藥和化肥安全施用與污染防治規劃等等,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改變小城鎮原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向生態環境友好型發展,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維護生態環境功能為目標,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發展相結合,統一規劃,加強法制管理,嚴格監管力度,實現小城鎮經濟、社會和環境三者的協調發展,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到達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2發展循環經濟,供給生態產業水平。循環經濟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指的是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科學技術在資源投入的全過程中,將傳統的依靠資源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方式。當前,我國大部分小城鎮的企業已具備必須的發展規模,可是由於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夠,造成了大範圍內的環境污染。所以,必須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要鼓勵農民結合農業結構調整發展城郊綠化,要加大推廣開發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科學使用化肥、減少環境污染,同時,合理耕作,實行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發展現代化生態農業。從新技術着手,從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無害處理等幾個方面來發展小城鎮經濟。

2.3加強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重點抓好公路、河流兩側的建築垃圾、生活垃圾、工業廢料、農業物秸稈等固體廢物的處理;加大對地處大、中城市郊區、風景名勝區、重點旅遊區周邊的小城鎮生態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治理,注重空氣污染和水污染問題,提高垃圾和污水處理率;加強農業和農村的污染治理。各個地方要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監督,嚴格控制畜禽養殖的廢物排放,認證貫徹《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方案》,搞好重點區段秸稈禁燒任務的落實,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取探索農藥、化肥、農膜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徑,促進農用化學品的合理使用;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引導鄉鎮工業適當集中,建立工業小區,實行集中管理,集中處理污染。對規模不經濟的污染企業要嚴格處理限制其發展,對產業結構不合理、污染嚴重治理無效果的,要予以停止。逐步在鄉鎮工業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要進一步加強鄉鎮企業環境管理,加大對國家強制關停或淘汰的“15小”及國家產業政策命令淘汰的鄉鎮企業的監督檢查,防止其死灰復燃。嚴格資源開發的環境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把自然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控制在最低限度,對已造成的生態破壞要限期予以治理和恢復。

2.4切實提高環境監督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生態環境保護的保障體系在小城鎮的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必須要有較為完善的保障體系作為支撐。要貫徹實施國家關於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有關税收、財政補貼等政策,建立有關小城鎮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檢測和評價體制,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相關企業和職責人必須要嚴格追究相關職責。政府要站在必須高度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工作,提高監督執法力度和水平。同時,還要加強監管隊伍的建設,提高隊伍人員的綜合素質,從基層環保的薄弱處着手。最終,還要加強社會和輿論監督,在羣眾中建立自治的環境保護監督小組。

搞好小城鎮建設的探討論文 篇九

小城鎮建設規劃與城市設計論文

0引言

小城鎮建設規劃是綜合的、全面的城鎮建設方案,不僅涉及小城鎮的用地,而且與小城鎮的功能、經濟、空間、形體和環境等有關,並側重於長遠性、指導性以及政策性。

城市設計以提高和改善空間環境質量為目標,滿足居民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需求,追求舒適且有人情味的空間。在鎮區建設規劃階段,城鎮建設規劃為城市設計提供指導和框架,城市設計為城鎮建設規劃創造空間和形象,使小城鎮建設規劃和城市設計統一於一個完整的規劃過程中。小城鎮建設規劃是從整體上對小城鎮的用地進行佈局,因此,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城市設計目的主要是關注小城鎮整體方面的問題,從小城鎮環境的整體性出發,使小城鎮形成良好的整體空間特徵。現僅從城鎮整體物質形象的塑造、小城鎮整體人文形象的塑造及小城鎮整體結構關係的建構等方面來探討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城市設計問題,目的是有助於小城鎮建設規劃內容的進一步深化。

1小城鎮整體物質形象空間的塑造

1.1小城鎮的主要公共空間

傳統的小城鎮除街道空間外,往往缺乏良好的公共空間。小城鎮建設規劃中的城市設計要注重小城鎮的重要公共建築空間、街道空間、廣場空間及河流綠地等公共性空間的營造。

1)城市設計要結合建築的功能、用地的性質以及人流活動規律來形成不同功能和不同性質的小城鎮公共活動空間,如居民公共活動空間、交通空間及自然風光地帶等,從而滿足小城鎮居民多種活動方式的需要。居民的公共活動空間要結合主要的公建如活動中心和商業建築等佈置;交通空間要結合居民的出行方式、重要的交通場站和小城鎮的佈局特徵進行佈置;自然景觀空間的塑造要結合河流、山體、林地等自然景觀因素,同時考慮園林綠地規劃及生態環境保護等對自然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建立小城鎮良好的自然景觀空間。

2)要豐富小城鎮的空間層次,空間層次的豐富不僅要建立不同功能和性質的公共空間,而且要建立不同規模的相同性質的空間。如綠地的建設要分類別,按照服務不同地域範圍來確定,按照鎮區、片區來設定;如廣場的建設要考慮不同功能組成,交通集散、休閒娛樂、集會、市政等不同內容。

1.2小城鎮的實體

小城鎮的實體是指城鎮的各類建築物和構築物等,是小城鎮整體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針對小城鎮的實體,城市設計主要考慮公共建築的組織,小城鎮建設規劃中城市設計主要重視小城鎮公建的組織,目的是保護城鎮景觀,創造和諧與協調的城鎮面貌,並控制建築實體與空間的比例關係。城市設計首先要使公共建築合理分佈,形成小城鎮的主要景觀節點和次要景觀節點,從而建立小城鎮的實體景觀系統;其次,要注重小城鎮輪廓線的控制,城鎮輪廓線組織的關鍵是合理控制建築物高度、體量和體形等,使主要因素成為城鎮輪廓線的主要控制,使次要因素處於從屬地位,從而使城鎮輪廓線具有一定的清晰性,豐富小城鎮的總體空間。

2小城鎮整體人文形象的。塑造

21歷史文化環境的表達

小城鎮一般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歷史遺產,在每一個特定地區,種族羣體的文化傳統及其演進對城鎮空間的組織與發展產生影響,形成了城鎮空間的文化特色。因此,城市設計要注重城鎮歷史文化形態的延續性。

城市設計:1)要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強化地域文化特徵,把歷史文化因素融入到小城鎮景觀設計的總體構架之中,保護一切有價值的歷史遺存如村落佈局、居民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風等,使小城鎮的人文特色得以延續,對具有一定歷史價值的建築,如文物古蹟和文化遺產等要進行重點保護;2)要處理好特色保護和小城鎮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等的關係,使特色保護和各項用地佈局、社會環境效益相結合;3)由於小城鎮是一個動態發展的空間環境,歷史文化特色的保護還要反映當代城鎮生活,創造出既具有濃厚人情味,又具有時代感和個性特色的小城鎮風格。

2.2意義性環境的表達

小城鎮的意義性是由空間要素及實體要素所具有的內在文化涵義,主要是由歷史傳統、社會習俗、文化形態、思想觀念及聚居方式等的影響所形成。小城鎮的意義隨着小城鎮的發展和實踐的推移而不斷髮生變化。小城鎮的環境意義不僅能使環境具有強烈的可識別性、安全感和歸屬感等,而且和居民的生活融為一體,使得生活環境更加動人。因此,城市設計要加強環境的意義,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注重社會習俗和思想觀念等的影響,對小城鎮形體和空間的造型、尺度及色彩等進行規定,從而使小城鎮的整體環境具有一定的意義。

2.3社會環境的表達

小城鎮的形成與發展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和反映社會結構是空間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重要的和深層次的因素。在小城鎮物質形態背後潛藏着人與物、人與人的各種關係和社會網絡。這種社會網絡經過長期歷史積累沉澱而成,能使人強烈地感受到它的無形組織,對於居民精神的依託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並給人們帶來安全感、親切感、鄰里感、社會感、自我感和歸屬感。小城鎮社會組織結構有血緣、地緣和宗教緣等,無視這種組織結構會使居民感到失落,不利於社會的安定。由於歷史的積澱,小城鎮的社會形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相對穩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人與環境之間的自然關係表現出相對穩定性。

這種社會形態不具有意識的組織就能形成,因此城市設計首先要保持原有社會網絡,這樣不但可以增加環境的舒適感,而且可以產生一種內聚作用,形成和諧的生活環境,成為社會安定的珍貴因素;其次要通過小城鎮合理的用地佈局賦予現代小城鎮的社會組織以新的內容,適合居民當代的生活方式。

3小城鎮的結構關係

結構是指事物內在要素的關係及其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形式。城鎮結構是指城鎮的形體和空間區位分佈特徵及其組合規律,是技術能力與功能要求在形體和空間上的具體表現。任何一個城鎮經歷了長時期的變迀,都將逐漸呈現出各自的結構形態和組織關係。鎮區建設規劃中的城市設計要注重小城鎮公共空間和形體的關係,從而建立小城鎮的整體結構關係。

一些小城鎮結構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由於受城鎮基礎設施、用地相容性、環境容量和建築經濟壽命等指標的影響,往往存在一種維持原有結構秩序化組成的趨向,使小城鎮結構具有穩定性等特點。城市設計必須充分尊重小城鎮原有的結構和原有城鎮結構相協調,使小城鎮的結構得到保護和延續。隨着城鎮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演變,城鎮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如果城鎮內部組織系統的變化滯後於發展變化,會導致城鎮結構的衰退。

城市設計必須關注城鎮的這種結構性衰退,使各組成要素和子系統按照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組合,建立起一種新的動態平衡。小城鎮結構的重整要延續和傳承並發展原有的結構秩序,體現出小城鎮整體結構的動態性。

作者簡介:程俊虎(1974-),男,工程師,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齊君(196夕)男,高級工程師,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ji/pd9q5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