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省直管縣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精選多篇)

省直管縣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精選多篇)

第一篇:省直管縣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

省直管縣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精選多篇)

日前,財政部公佈了《關於推進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的意見》,提出2014年底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推行省直接管理縣財政改革,通過政府間收支劃分、轉移支付、資金往來、預決算、年終結算等方面的改革,實現省財政與市、縣財政直接聯繫。我們認為,這種“扁平化”的財政體制改革有利於逐步完善中央、省、縣(市)三級財政體制,是擴權強縣的突破口,是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契機。

縣域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農村是我國最大的潛在內需所在,發展縣域經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2014個縣域經濟體,其國土面積佔全國的95%,其總人口占全國的74%,其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60%,其財政收入佔全國的24%。全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縣域經濟體吸納了65%。縣域經濟是城鎮經濟與農村經濟的結合部,是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的交匯點,特殊的區位和特殊的部門功能決定了縣域經濟在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中的特殊地位。因此,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不但是擴大內需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客觀要求,而且對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妥善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以及中央一號文件中都多次提出,要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應該注意到,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活力不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市管縣”體制下縣級政府權責不對等、經濟管理權較弱、自主發展的空間較小。興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市管縣”體制適應了當時的經濟發展背景,通過提升市的地位促進了要素集聚和市縣之間的經濟協調,在增強中心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以及加強管理等方面曾發揮過積極作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鄉分割、條塊割裂的局面。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其弊端也逐漸顯現:

一是過多的行政層級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出現“市卡縣”現象。“市管縣”體制增加了行政管理的層級,導致信息傳遞速度的降低和信息失真風險的擴大,上情難以及時準確地下達下情也難以及時準確地上達,影響行政效率。而且,行政管理的層次增加必然導致更多的政府幹預,不利於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

二是城市偏向導致市與縣爭利,出現“市刮縣”現象,縣域發展機能弱化。“市管縣”體制實際上是縮小了縣級政府的自主權,而擴大了市級政府的管理權限,帶有明顯的城市偏向性。社會經濟資源主要被市所汲取,縣只能聽命於市,縣域地位被矮化,發展機能弱化。

三是縣鄉財權與事權不對稱,縣鄉財力弱化。在“市管縣”體制下,縣域財政的財源結構單一,財政實力弱。同時財權與事權不對稱,財權及財力向上集中,事權及責任不斷下移,縣級財政處於“小鬥進,大斗出”的尷尬境地,個別地市成了縣財力的“抽水機”。轉移支付制度不完善,中央財政和省市級財政對縣鄉財政轉移支付的規模較小,分配不規範,各種轉移支付形式之間缺乏協調。

四是“小馬拉大車”的城鄉格局使市難以帶縣。在我國現有的地級市中,除了一部分本身經濟實力較強、對周邊縣具有天然的輻射帶動作用的市以外,還有很大部分是在“合併、升格”的大趨勢中通過行政指定的方式形成的,經濟實力有限,輻射帶動作用不強,出現“小馬拉大車”的局面,有些市級政府基本上無暇顧及所轄縣域經濟發展。

由於“市管縣”體制的上述問題,使得我國的縣域經濟發展面臨縣域城鎮化載體不發達、縣域產業體系不完善、縣域財政體制不健全、縣域金融體制不配套以及縣域建設人才缺少集聚機制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因此,當前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制度創新,從管理體制上對縣域經濟“鬆綁”,“擴權強縣”以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我們認為,當前“省直管縣”的財政體制改革是擴權強縣的突破口,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進扁平化放權式改革把縣域經濟做強。

要把依託縣城推動縣域城鎮化作為擴權強縣的主攻方向。縣城是縣(請收藏好範文 網:)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拓展、延伸、輻射的重要樞紐,是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台。發展縣域經濟要以“擴權強縣”為契機,通過人口向縣城集中、產業向縣城集聚以及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把縣城建設成為縣域經濟的龍頭和農村城鎮化的經濟中心。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建設不同規模的城市: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縣,把城關鎮發展為30萬—50萬人的中等城市;在50萬—100萬人的中等縣以城關鎮為依託,建立20萬—30萬人的中小城市;在萬以下人口的小縣要把縣城做大。

要把金融體制改革作為擴權強縣的配套措施。在項目審批中有了更大自主權的擴權縣必然對資金有了更大的需求,這需要金融體制方面的配套改革來支持擴權縣的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擴大縣級金融機構的信貸審批權限,提高縣級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能力。金融部門要進行金融工具創新,為農民和其他居民到城鎮建房、購房提供抵押貸款,為農民工創業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在民間借貸比較普遍的地區,可組建區域性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社區銀行等,啟動民間資本。政府要通過法律手段降低中小銀行、社區銀行的准入門檻,通過税收優惠、政策傾斜等措施正確引導和大力扶持,同時加強金融監管,建立、健全防範和化解風險的機制。

要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擴權強縣的關鍵環節。強縣的關鍵在於建立堅實的產業基礎。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户為基礎、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中介組織為紐帶,立足於地方特色,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精加工、運輸和貿易,推進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要引導產業集中,強化特色產業支撐。基於市場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本地資源優勢為依託,以經濟效益為核心,根據縣情,選擇農業服務牽引型、工業催生型、城市輻射型、旅遊開發型、礦產資源型、農產品加工型等不同產業發展模式。對於技術水平比較高、發展基礎比較好的現代加工型鄉鎮工業和服務面廣的第三產業要向縣城集中,通過專業化、規模化的產業集羣戰略,真正實現強縣的目的。

要把構建能人迴流與創業就業機制作為當前擴權強縣的重點。破解當前的就業壓力要重在“開源”,即創造新的就業載體,通過鼓勵創業來帶動就業。政府在創業扶持方面,要構建完備的創業融資體系,增強創業資本的可獲性;要健全創業的服務體系,使創業的門檻最低化;要健全創業的教育和培訓體系,使創業者的能力最大化;要完善創業政策的扶持體系,使創業的成本最小化;要建設創業基地和園區,使創業環境更加優化。

要把因地制宜作為推進擴權強縣改革的重要原則。擴權強縣的改革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對於一些經濟比較發達、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強的中心城市,對於周邊縣已經和中心城市在經濟結構、產業佈局等方面實現了緊密融合的地區,對於市縣關係良好、“市管縣”體制還在發揮着積極作用的地區,其改革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西部一些地區存在着地域面積大、人口稀少、經濟欠發達的實際情況,客觀上需要維持現行的“市管縣”的體制。這些地區擴權強縣的改革不宜操之過急,可以選擇有條件的縣進行改革試點,擴大自主權,搞活縣域經濟。

第二篇:當前影響縣域郵政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對策[1]

當前影響縣域郵政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對策

伴隨着郵政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當前影響縣域郵政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及對策,當然改革是需要時間,需要過程,需要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我們的不足,找出原因研究對策才可以更好的加快郵政的經濟發展。 對於我們郵政來説現在的主要支柱業務就是郵政儲蓄,另外就是信函、速遞,當然還有郵政三農也是現在有農村支局的一個重要發展支柱業務,下面我就對儲蓄與郵政三農業務展開討論。

一、儲蓄:集存款、貸款、結算於一身的郵政儲蓄銀行已經掛牌,新的郵政儲蓄銀行成立對一方經濟金融的發展到底會產生什麼的影響呢?對此,我就對我局郵儲銀行面臨的現實困難等問題進行了相關分析。

(一)郵政儲蓄業務發展情況。

郵政儲蓄業務自1986年恢復開辦以來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起,在中央銀行優惠政策的扶持下,郵政儲蓄業務出現了超常規的發展態勢,儲蓄已經成為郵政系統最具獲利能力的業務品種,基層機構網點更是將儲蓄作為主攻方向,同時大力發展代理金融業務,如代理基金業務、代理保險業務和代收付業務(代發工資和養老金、代收水電費、電信、移動資費)等,我們利用全國聯網的郵政匯兑網絡優勢,在轄區內儲蓄存款市場佔據了一席之地。截止2014年7月底我局儲蓄存款餘額為 9.8萬元,佔轄區內儲蓄市場的34%,在我區的儲蓄市場上排行第三。

(二)影響郵儲銀行發展的主要原因

1、點多面廣與業務人員緊缺的矛盾。江夏區郵政儲蓄所個。由於鄉鎮儲蓄所人員太少,本身兼崗多,造成制約監督機制難以落實到位,留下了風險隱患。同時,成立郵儲銀行必將開辦信貸業務,現有人員更難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

2、職工素質與業務拓展的矛盾。雖然郵政儲蓄是金融機構,但長期以來郵政、儲蓄混業經營,並沒有按現代銀行管理體制運作,對員工也沒有進行正規的、系統的金融業務培訓。現有業務人員熟悉的金融業務僅限於儲蓄,對於信貸業務、銀行會計、票據業務及資金定價等銀行專業知識基本上都不懂,還不能適應郵儲銀行業務發展的需要。

3、內控制約與風險防範的矛盾。主要表現:一是管理制度有“空白”。在人民銀行、銀監局的督導下,郵政儲匯、現金、安全管理等制度不斷得到完善,但目前信貸管理、票據結算等方面的制度仍是“一窮二白”;二是銀行經營管理經驗“盲區”多。由於以往郵儲從事單一的儲蓄業務,無銀行信貸、資金管理和票據結算管理經驗,現在需要從頭“補課”;三是法人治理結構和風險防範機制

達不到現代銀行規範化管理的要求;四是硬件設施配置不足,設備老化,主要體現在農村支局。

4、經營理念與業務發展的矛盾。受巨大利差的“誘惑”,儲蓄一直被列為郵政業務的重中之重,“人人有任務,全局抓存款”的經營理念已深深根植於每個郵儲員工的腦海。郵政儲蓄業務自2014年8月份按五年逐步轉出人民銀行存款,不享受國家補貼的優惠政策,逐步按同檔次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政策執行。沒有了優惠政策,就必需為郵政儲蓄存款找到合適的婆家並與金融機構展開同業競爭。所以成立郵儲銀行後,不僅要抓存款,而且更要搞好信貸發展和風險管理,同時還要大力發展低成本的中間業務,這一切都要求郵儲員工和管理層要儘快轉變經營理念,調整經營思路和工作重心,適應金融業務全面、立體發展的需要。

5、儲蓄與貸款的矛盾。以往郵政儲蓄的經營效益主要是以轉存款高額利差來實現的。隨着中央逐步取消對郵政儲蓄利差補貼政策,郵政儲蓄轉存款逐步執行同檔次的金融機構存款利率,穩定的收入渠道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要靠中間業務收入和質押貸款業務收入。由於郵政儲蓄只吸收存款,不發放貸款,雖然現在以開通了小額存單質押貸款業務,但此業務根本就滿足不了周遍儲户和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還是要靠銀行、信用社來解決。因此,目前郵政儲蓄就成了縣域資金外流的一個重要渠道。郵儲經營效益難以保證。由於中間業務競爭激烈,小額質押貸款拓展空間不大等方面的影響,郵政儲蓄收益就難以保證。如果再將郵政業務與郵政儲蓄分離,郵政儲蓄的經營成本將會加大,收益率必然下降。 ( 三)解決影響郵儲銀行發展的對策。

1、郵儲改革需要相關的配套政策。建議國務院指定國家重點建設債券由郵政儲蓄銀行承銷,以增加其穩定收入,扶持其度過由單一的儲蓄業務到集存款、貸款、結算於一身的綜合業務轉變,指定貧困地區只由郵政儲蓄銀行吸收存款,商業銀行所需資金可到郵政儲蓄銀行買入;人民銀行要將郵政儲蓄銀行納入同城票據清算範圍,幫助其儘快開通全國聯行業務;銀監部門要准許其經營與商業銀行基本相同的金融業務(不得經營質押貸款以外的貸款業務),積極幫助其完善相應的內控管理制度;黨委、政府要糾正郵政儲蓄只存不貸的片面認識,利用郵政儲蓄資金迴流農村的有利因素,積極關心和關注郵儲改革,嚴厲打擊非法高利貸活動,規範引導民間借貸活動,積極營造良好的質押貸款環境。

2、郵儲發展需要準確進行市場定位。縣郵儲銀行有遍佈城鄉的機構網點優勢,有二十多年的農村金融工作經驗,只有定位於農村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特長。所以,郵儲銀行應以農户和社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與農村信用社並肩作戰,成為農村金融體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三農”的金融需求問題。

3、郵儲發展需要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風險防範機制。既然是銀行,就必需要按現代銀行的管理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構建內控和風險防範體系,改善各網點設備老化和不足的問題,構築金融安全的“防火牆”,以保證各項業務健康、規範發展。

4、郵儲發展需要加快職工隊伍建設步伐。首先要招聘人員,充實一線業務崗位,滿足業務崗位設置及相互制約的要求;其次要加強員工素質教育,開展會計、出納、信貸、寫作等金融業務培訓,提高員工素質;其三要搞好班子建設,配備合格的高級管理人員。

5、郵儲發展需要創新金融產品。郵儲銀行有資金優勢,又沒有歷史包袱,發展前景看好。但如果沒有好的信貸項目,大量資金“上存”低效運轉,重走其他行(社)的老路,必然制約其生存和發展。所以,郵儲銀行要更新經營理念,創新金融產品,拓展信貸發展空間,做好貸款營銷,才能儘快在農村金融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才能把郵政儲蓄辦成管理現代、經營一流的商業銀行。

二、郵政服務三農:國務院領導同志曾提出:郵政也要服務“三農”。根據筆者的調查和郵政開展此項工作的成效判斷,以郵政體系為基本框架建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郵政服務“三農”的優勢在於中國郵政的百年信譽品牌;服務體系分佈廣,貼近農民;管理完善有效;運行效率高,成本低;服務人員土生土長,瞭解農民需求。

(一)郵政服務三農的形成

儘快讓8億農民的日子逐漸富裕起來,實現全民小康的目標,關鍵是解決好“三農”問題。據資料顯示:全國農民收入增長已連續7年低於5%。雖然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但城鄉差距並沒有因此而縮小,相反有的地區還在不斷擴大。其根源在於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農村市場流通不暢,假冒偽劣產品衝擊市場。針對這種現狀,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尋找對策,完善相關保障體系,加大農業投入,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但由於原有供銷社體系全面解體,使得“三農”問題一直無法得到根本解決。郵政服務“三農”就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展起來的,經過幾年的運作,已表現出社會力量經營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積極作用和明顯效果。

(二)影響郵政服務三農的主要原因

郵政服務“三農”最明顯的效果是“扶優打假”,服務到家,降低成本,保證質量,統一管理;及時準確瞭解農村現狀和農民需求的各種信息。應該説,郵政服務“三農”是一件符合黨和國家的發展政策,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有利於郵政事業發展的事情。但郵政服務“三農”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缺乏政策支持,得不到經營許可;缺乏資金支持,網絡雖大但質量不高,需要提升但資金不足;缺乏專業技術部門的配合。

(三)解決郵政服務三農的對策。

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積極支持郵政服務“三農”:

政策支持。在政策上對郵政作為“三農”工作提供多種服務的綜合性平台的做法和改革的方向給以正名和肯定,工商及農業相關部門給予郵政合法參與農資產品流通的經營許可。

資金扶持。國家在郵政網點改造、人員培訓和新技術新產品推廣試驗、宣傳等方面給以資金支持。

市場開發。以自辦站為主,以投遞人員直銷為輔。這樣便於管理貨物的進銷存,以免代辦人員進來其它偽劣產品而影響郵政的百年品牌。

技術配合。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郵政充分合作,技術幫扶,優勢互補,從而建成一個全國最大、網點最多、服務最完善的“三農”服務體系,從根本上解決農資流通市場混亂問題,樹立誠信形象,保證農民享受平等服務,減輕農民生產成本負擔,加快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為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做出貢獻。

第三篇:發展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發展縣域經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西部地區發展縣域經濟的必然性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化的農業,發展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的論斷。而又如何有效地統籌西部地區城鄉的發展,消除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得西部區域經濟得到更快更好地發展呢?這就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

西部地區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12個省區市。中國要實現從二元結構向一元結構的轉化,實現城鄉統籌,重點是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難點則在於西部農村。西部的突出問題是農村人口多。西部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8.75%,非農產業發展緩慢;農村勞動力嚴重依賴於農業,農村從業人員佔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高達61.7%,農業生產條件差,生產技術落後;傳統農業經濟和自然經濟所佔比重較大;工業結構處於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加工的階段;產業技術水平低;城市化,工業化水平遠遠低於東部地區。而西部地區的優勢在於有着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以及有色金屬等自然資源。草地,植物等旅遊資源相對都比較豐富,而且這些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的水平還很低,但發展的潛力很大。西部地區要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有效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必須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二、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問題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域內以城鎮為中心,以農村為基地,各種經濟成分有機構成的一種區域性經濟,它處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結合部、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連接點;它還是西部有效城鄉統籌的基點,也是其落腳點;是城鄉統籌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舉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雖有了飛速的發展,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卻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據統計,目前全國縣域經濟的平均規模為:gdp平均為29.5億元,人均地方財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肅為例,其縣域經濟gdp超過29.5億元的縣卻只有9個,僅佔全省縣域單位的10.5%;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縣7個,佔其縣域單位的8%;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244.25元的縣域25個,佔全省縣域單位的29%。甘肅省內絕大部分縣(市)財政都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基本上都靠是財政補貼。

1、西部縣(市)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受區位條件、發展基礎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問題十分突出。許多縣自然環境惡劣、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後,對資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惡性循環。

2、城鎮化發展水平較低,進程緩慢。部分城鎮由於近年鄉鎮企業的萎縮,農民收入的減緩,財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鎮建設步伐放慢了,建設相對滯後,功能發揮不明顯,轉移農業人員更加困難。同時,隨着城鎮人口的增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影響了城鎮功能的發揮。

3、生產要素大量外流,對外開放程度偏低。一是資金嚴重短缺。由於縣級財政拮据,加之國有商業銀行收縮縣級以下業務,使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對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很難吸引銀行貸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區縣的待遇、人居環境等條件的限制,大中專學生回縣率很低,到縣級企業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業留人方面缺乏強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區和大中城市。三是對外開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區除了少數大城鎮外,許多縣域單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資,而且產品也很難外銷。西部地區縣域經濟

的國際聯繫及其產品國際市場依存度是較低的。

4、經濟自主增長乏力,縣級財政運轉困難。經濟自主增長乏力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縣域投資面臨困境。西部縣域自然資源相對較豐富,但由於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卻很難吸引社會投資。二是縣域工業發展水平低。目前西部縣域工業大多是一些傳統工業,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大眾產品多,名牌產品少,市場活力明顯不足。三是縣域消費市場低迷。以上原因,綜合造成西部縣級財政運轉比較困難。而西部縣財政剛性支出直線上升,目前有許多縣級財政入不敷出,運轉十分艱難。

三、西部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對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東部相比,相差巨大;與東部相比,亦沒什麼優勢;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處於較低水平。西部縣域經濟落後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歷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任何單一的發展思路對西部縣域經濟發展都是無能為力的。發展西部縣域經濟,有效西部統籌城鄉發展必須要有全局性、長遠性及具有戰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實施整體戰略來解決。

1、以現存優勢資源為依託,開展差異化競爭,打造特色產業。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的競爭優勢的獲得關鍵在於其對自身優勢的認識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區在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決策中,應始終注意自身的比較優勢。總體上來看,在西部縣域經濟中,農業資源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於各縣所處地理環境、自然和資源稟賦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比較優勢千差萬別。因此在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目標和方式上不能強求一致,其關鍵是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發揮各地優勢資源、技術優勢及傳統優勢,走合作發展的道路,採取更靈活的方式聯合、引進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無毒無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小產品、大產業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2、加快城鎮化步伐。城鎮化是加快縣域二、三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推進城鎮化可以推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加快縣域經濟產業升級。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直接推動着城鎮化的進程;城鎮化進程的快慢,又反過來影響着縣域經濟的發展。推進城鎮化有利於農村工業的產業集聚,有利於服務業的成長,有利於促進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作為欠發達地區,面對二、三產業發展從分散到集聚、工業化與信息化交織在一起的新形勢,發展縣域經濟必然要堅持工業化與城鎮化同步推進,充分發揮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效應,增強城鎮在資源、人才、技術、產業、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帶動作用,從而以城鎮為平台,推動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促進縣域經濟不斷壯大。

3、政府強力介入,以放寬相關政策為基礎,推進科教興縣,釋放增長潛力,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駕護航。在新時期,我們應尊重羣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基礎性作用,在政策上釋放縣域經濟增長的潛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礙要素自由流動的政策藩籬,加速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農民大量外出務工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村土地向少數能人集中,從法律法規上保障土地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推動土地使用權的自由流轉。二要放開一切制約民資難以進入的投資領域。要重點放開傳統上由國家提供公共產品的投資領域,特別是重點放開城鎮供水、供氣、教育、醫療、電力、農田水利及道路設施建設等領域,以此來激活民間的投資需求,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三要辦好一切有利縣域經濟發展的社會事務。加強與縣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組織與經濟發展相關的科研開發、人才培訓、技術推廣和信息服務,推動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4、儘快構建縣域現代流通網絡體系,改變縣域市場與城市大市場脱節的狀況。縣域是最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積極創新營銷方式,通過現代流通網絡,快速搶佔大中城市市場,最大限度地擴大農產品市場佔有率。積極培育各種

形式的流通組織,壯大農村營銷人才隊伍,發展各種專業市場、綜合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形成功能齊全的商品流通體系。另外,着眼與國外,加快引資步伐,面對wto的挑戰與對外開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競爭,推動西部經濟更好地發展。

第四篇:旅遊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旅遊業對縣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作者:朱喜忠

地址:廣西桂林市荔浦縣荔浦職校(546600)

[摘要]旅遊業發展具有產業結構優化的功能,加強旅遊部門和產業部門的溝通聯繫,使旅遊發展與產業發展在發展階段、開發模式上,相互協調、共同發展。荔浦的旅遊業對荔浦的經濟發展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但荔浦旅遊業的發展還不夠完善,對縣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沒能充分發揮,協調關係還有待加強,本文就這個問題進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 旅遊業產業結構縣域經濟

1、荔浦縣旅遊業概況

荔浦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南面,地處桂林、柳州、梧州三條國道交匯點。有漢、壯、瑤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近40萬。這裏風景秀麗,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一直髮展緩慢。從1994到2014年,荔浦縣用8年的時間,大力發展旅遊業,使荔浦由旅遊空白縣一躍成為“廣西優秀旅遊縣”。特別是2014年,我縣旅遊業再攀新高,全年接待遊客108萬人次,同比增長3.8%,入境遊客22萬人次,同比增長3.2%,旅遊總收入31007.49萬元,同比增長20%。今年1-4月,接待遊客28萬人次,同比增長9.2%,旅遊總收入旅遊業5100

萬元,同比增長15.6%。

2、旅遊業對縣域經濟的影響

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我縣的銀子巖旅遊公司、豐魚巖旅遊公司,積極參與了當地村鎮建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這兩個貧窮的小山村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一舉成為文明富裕的村鎮。兩個旅遊景點的開發成功,引發了荔浦開發旅遊的熱潮。為了促進荔浦旅遊業更好、更快發展,荔浦縣政府加大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入,遂漸形成了一個基礎設施健全,環境優越的投資場所。這給荔浦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在旅遊項目帶動下,利鑫公司、愛思特公司等投資上千萬的重點項目也落户荔浦。荔浦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旅遊業的發展給旅遊產品的開發帶來了商機。旅遊食品、休閒用品在荔浦旅遊業的帶動下,迅速發展起來。

近幾年來,荔浦的農產品滯銷,農民生產的荔浦芋、馬蒂等農產品產量大、價格低,經常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另一方面,荔浦作為傳統食品加工城市,許多企業出現產品陳舊、銷路困難的局面。能否找到一條既能解決農產品滯銷,又能幫助企業發展的新路子?旅遊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開發本地特色食品、休閒用品,就能很好的解決農產品銷售和企業發展的問題。荔浦芋是荔浦縣的主要農產品,它肉質細膩,具有獨特的香味,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成分。是以前的朝廷貢品,深得消費者青睞。抓住旅遊業發展的大好機會,荔浦的食品企業對荔浦芋進行了深度開發,開發了“荔

浦芋扣肉” 、“荔浦芋頭條” 、“荔浦芋罐頭”等系列產品。同時,還對荔浦盛產的另一農產品——馬蹄,進行了開發,生產了馬蹄粉、馬蹄糖、馬蹄糕、馬蹄果脯等旅遊食品,滿足了旅客的需求。旅遊食品的開發,不僅解決了企業的發展問題,也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促進了我縣工農業的發展。

在開發旅遊食品的基礎上,荔浦的企業瞄準了旅遊休閒用品和家居用品,開發了木製衣架。目前,荔浦縣擁有規模較大的木製衣架生產企業85家,年產衣架5億多個,成為亞洲最大的衣架生產基地,產品遠銷歐美地區。木製衣架生產企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解決了近2萬農民工的就業崗位。

荔浦縣旅遊業自身的發展,帶動了第三產業其他部門的發展。它帶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遊住宿業、通訊業等行業的發展。有效的解決了農民工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3.旅遊業與其他行業的和諧發展

荔浦縣旅遊業一業興,而百業旺。旅遊業的發展有力的促進了荔浦食品生產企業和衣架生產企業的發展,解決了農民賣農產品難的問題,解決了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同時促進了第三產業其他部門的快速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對縣域經濟發展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荔浦旅遊業發展得比較迅速,但還存在一定問題,例如:旅遊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賓館、飯店檔次不高,服務水平低。相關設施配套不完善等。因此有必要加大旅遊業的發展力度,促進它的發展:

1. 增加政府對基礎設施的投入,連通桂柳、桂梧高速公路,使荔浦交通更加便利。 便利的交通是發展旅遊的前提,也是吸引企業來我縣投資的必備條件。

2. 吸引外來資金,加大對旅遊相關配套設施的投入,提高服務水平,引進旅遊管理人才,更新觀念,提高服務水平。

3. 加強與桂林旅遊部門的合作,保證荔浦旅遊的客源。依託桂林大旅遊區,把荔浦旅遊做大做強。

總之,要讓旅遊搭台,經濟唱戲。發展旅遊業,為我縣帶來人流、物流、信息流,促進荔浦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 旅遊聯盟.荔浦旅遊概況.2014-9-30

2. 韋國信 唐紅玲 .勇做促進企業與當地經濟和諧發展的中堅力量

3. 馬國鈞. 桂林荔浦銀子巖旅遊公司的發展.

4. 荔浦縣人民政府 .荔浦旅遊的春天網址:

5. 馮永賢.荔浦縣域經濟發展的成功啟示. 廣西縣域經濟網

第五篇: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成因及對策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成因及對策

[摘要]文章闡述了縣域經濟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作用,分析了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及現狀,提出了發展縣域經濟的三點主要措施。

[關鍵詞]縣域經濟;新農村建設;對策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當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一、發展縣域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在要求

縣域經濟作為涵蓋“三農”、兼容城鄉的區域經濟,既是促進農村經濟繁榮的重要紐帶,也是擴展農民增收渠道的主陣地,更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1 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強農村經濟實力的重要手段。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的根本原因在於工業化水平低。縣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交匯點,其發展程度直接關係到農村工業化的進程;一方面,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接受城市經濟的擴散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工業化。隨着城市土地價格上漲、生產成本上升、生活費用攀升,中心城市的傳統產業向周邊地區轉移和梯度擴散的內在要求進一步增強,縣城和農村小城鎮恰是城市產業轉移的主要落腳點和聚集地。縣域經濟的發展有利於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推動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帶動農村的工業化。同時,也可以創造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效應, 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另一方面,發展縣域經濟有利於發揮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促進農村經濟的工業化。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工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經營規模、技術手段、管理方式日益提高,與外界交流交往的空間和半徑日益擴大,偏居鄉間一隅已不適應鄉鎮企業的發展要求。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加強縣城和中心鎮的建設,實現鄉鎮企業、專業市場、工業園區和城鎮建設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發揮聚集效應,全面提升農村工業化整體水平。

2 發展縣域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隨着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領域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得以釋放,拓寬農民非農就業渠道顯得日益迫切。現階段,從全國來看,農村居民收入發展變化有兩個重要趨勢:一是農村居民純收入越高,家庭經營收入比重越低;二是農村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越大,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就越小。因此,實現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在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同時,必須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從發達國家 1

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進程和我國國情來看,數量龐大的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大中城市轉移,既不現實也不可取。而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縣域二三產業發展,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不僅農民的轉移成本低,就業風險也較小,是有效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途徑。隨着農村勞動力的逐步轉移,農業就業人員比重的逐步降低,相應會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商品率,最終實現農民收入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

3 發展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載體。統籌城鄉發展是新時期解決我國工農關係和城鄉關係的新手段、新戰略、新思路,其目標在於最終打破現存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制度和體制上使城鄉發展統一起來,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平等和諧的城鄉關係。縣域經濟作為經濟和社會功能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子系統,在統籌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產業協調發展上,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在規劃制定、產業開發、戰略確立、結構調整,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提供等一系列問題上,具有相對獨立性。可以説,縣域經濟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和操作平台。

二、縣域經濟的現狀及特點

縣域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經濟的結合點。縣域經濟運行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質量。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全國現有2014個縣域經濟體。這些縣域經濟體的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4%,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60%,財政收入佔全國的24%。可以説只有縣域經濟發展了,才能使我國經濟真正發展起來,只有縣域經濟富強了,我們國家才能真正富強起來。

縣域經濟作為一個經濟層次,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是區域性。行政區劃和地域界定決定了縣域經濟首先是區域經濟、地方經濟;二是綜合性。縣級作為一級獨立的政府,其經濟要素包羅萬象;三是宏觀與微觀兼具性。縣域經濟在整個國家經濟中具有微觀特徵。這些特徵決定了縣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矛盾制約:其一是宏觀經濟一體化的要求與微觀經濟區域化的矛盾制約。一方面,國家、省、市都不同程度地按照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要求對宏觀經濟進行政策引導。另一方面,就區域而言,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必然走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要搶佔發展先機,縣域經濟發展除了立足自然資源外,政策取向更主要的是傾向短、平、快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非良性化,反之就容易出現自然經濟的狀況。從長期角度去衡量,這兩種情況對縣域經濟發展都不利;其二是資源整合能力薄弱與產業結構不完善的矛盾制約。縣域經濟因地域、區位的不同,資源各具特色。但我國的縣域經濟是從自然經濟、農耕經濟脱胎而來的,由於工業化程度不高,技術手段、智力資源相對不足,因而對縣域資源整合的手段和能力相對薄弱。長期計劃經濟體制所導致的縣域經濟產業結構

不合理的問題,又直接影響到縣域經濟的發展,影響經濟的增長;其三是體制性障礙與市場經濟要求不相匹配的矛盾制約。隨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區域經濟必須嚴格遵循市場規劃,按照市場規律去組織和管理經濟。但是,目前的行政體制對縣域經濟的阻礙卻十分明顯,主要是行政機構龐大和行政功能的滯後直接影響了經濟的發展。諸如亂收費、行政審批環節宂長等,對經濟發展十分不利;其四是經濟發展控制能力脆弱影響縣域經濟功能的發揮。一方面,按照現行體制,縣域經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要求政府獨立決策、獨立組織經濟運作。另一方面,由於管理層次結構、水平的不足,使得現行的決策體系、管理體系與縣域經濟發展要求不能完全適應,容易形成“形式經濟”、“估計經濟”,從而影響到縣域經濟功能的發揮。

三、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的主要措施

1 以農業產業化為基礎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超小型”經濟保持了農民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曾經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其弊端日益顯現,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制約。一是與農業產業化對資源配置合理性的要求相矛盾。從目前農村勞力、農用機械、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配置看,小規模生產存在着勞動力的過多浪費、機械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投入單薄等不合理狀況,增加了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二是與農業產業化對經營方式規模性的要求相矛盾。使得分散經營的產品即便與市場對路,也會因缺少規模而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三是與農業產業化開放性、靈敏性的要求相矛盾。由於思想觀念問題和市場信息系統不完備,農民對市場變化反應遲鈍,靈敏度不高。

實現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順利對接,就是要緊緊圍繞市場,堅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導思想,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實現農產品規模化、批量化、商品化,不斷提高產出率、優質率、市場佔有率,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

(1)深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耕地資源增長空間不大,甚至逐漸減少的現實情況下,以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權為前提,調整農村耕地承包方式,推進土地流轉和連片包租,整合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大幅度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農產品的優質化和標準化,調整就業結構,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推動從事種植業的勞動力向農業的加工服務業和非農產業分流,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出路。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推廣聯合種植、規模生產、合夥經營。

(2)大力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好的地區經驗表明,龍頭企業是帶動農業

向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力量,沒有龍頭企業的帶動,農業發展就成為一盤散沙,形不成產業。為此,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在項目申報、審批及土地徵用、税費徵繳等方面予以優惠,依託農業主導產業,大力培育和引進科技型、流通型、加工型龍頭企業。今後,應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適應市場的不同需求,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引導和組織龍頭企業與農户建立緊密的利益連結機制,形成“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

(3)培育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就是市場農業。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應以市場為導向,要實現農業產業化,首先要實現農業市場化。農民經紀人是農產品走向市場的重要途徑,對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有重要促進作用。應着力培育、管理、支持農村經紀人,在經濟上給獎勵、政治上給地位,及時為其解決難題,促使其不斷髮展壯大。通過農村經紀人為本區域農產品找銷路、找市場。

(4)引導發展農產品交易市場。運用市場機制,按產業和經濟流向,堅持羣眾自願、因地制宜、全面覆蓋的原則,根據產業發展實際,積極規劃發展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使農產品能以最快的速度流向市場。

2 以小城鎮建設為支撐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城鎮建設水平從一定意義上代表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必須以小城鎮作為有效載體和支撐,把小城鎮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範疇,以此帶動經濟更好地發展。

(1)堅持小城鎮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一起抓。努力尋找小城鎮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在發展農業產業化和鄉鎮企業中尋找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在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同時,促進大農業發展。

(2)切實加強小城鎮規劃工作。應把握建設重點,避免平均用力,注重規劃的超前性、科學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儘快扭轉小城鎮規模小、水平低、功能差的狀況,提高規劃質量和品位。

(3)積極探索多元化投資體制。在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辦法,通過經營城鎮增加投入,進一步放開基礎設施投資限制,用好政策性資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4)加快小城鎮綜合改革步伐。一是加大小城鎮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政策的落實力度,對在小城鎮具備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就業條件的農民,分期分批逐步辦理城鎮常住户口手續。對於在鎮區落户的農民,在就業、醫療、子女上學、入托等方面,應享受與原有城鎮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積極推進小城鎮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小城鎮建設用地實行政府統一徵用、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出租(出讓)、統一管理。根據自願有償原則,放活土地使用權;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失業、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使其覆蓋到所有城鎮人員。

3 以工業化為核心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

目前,縣域經濟工業化發展滯後所帶來的問題日益突出,影響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影響到縣域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就業崗位的增加、影響到城鎮化發展進程。在未來一、二十年內,能否實現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縣域工業化的發展進程。

(1)加大支柱產業扶持力度。重點是充分發揮本地各種優勢,科學確立縣域工業經濟主導產業,並通過招才引智、科技創新、強化企業管理、提高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企業綜合實力和產品競爭力,通過整合提升,逐步盤大、盤強、盤優現有工業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以此帶動和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

(2)積極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業。縣域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基礎在於農業產業化,而農業產業化的關鍵在於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程度。要立足產業實際,着力發展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場前景好、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3)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縣域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非公有制的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是縣域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必須轉變觀念,深化改革,積極推進股份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從金融信貸、税收政策等方面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創造優惠的政策環境,優質的服務環境,安全的機制環境和優越的人文環境。

(4)加快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和管理。當前阻礙農村剩餘勞力就業工作的一大迫切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發育滯後。對此,應加快勞動力就業制度改革,儘快建立權威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供求信息交流系統、預測預報體系和管理體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統一的市場法規體系和市場規則,使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5)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安置保障體系和制度建設。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過程中,普遍面臨個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房屋居住、子女教育、婚姻戀愛、風險保障及組織保護等諸多方面的困難。應在縣(市)政府管理下,建設經濟適用房、住宅區、居住中心或公寓;教育部門應將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列入總體規劃,取消差別;協助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儘可能參加失業、養老、醫療、意外人身傷亡等社會保險,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參考文獻]

[1]陳義生.正確處理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五大關係[j].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14,(3).

[2]高煥喜.縣域經濟有關基本問題探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4,19(4).

[3]袁維海.用科學發展觀引領縣域經濟協調發展[j].華東經濟管理,2014,18(6).

[4]錢文勝.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n].遼寧日報,2014-03-24.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ykmk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