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音樂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音樂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音樂鑑賞論文(精品多篇)

音樂欣賞論文 篇一

在這裏的“開放”,本人詮釋為問題的答案範圍寬:而“關閉”則是侷限在某個具體情況的小範圍問題去思考。在音樂欣賞課堂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偏重開放式地提問題,讓學生通過多方面、多層次的思考與感受發表自己個性化見解,從而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反之,則要儘可能地避開關閉式地提問題。學生是教學最有用而廣泛的資源,我們應從多方面去開發他、塑造他,如果把學生引入一種思維或關在一個“峽谷”,以我個人的實踐來看,會出現三種結果:

(1)不適應或這種思維較弱的學生對課堂產生厭感,甚至恐懼感;

(2)就算是適合某位同學的強項思維,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會成為定向思維,出現智力偏向;

(3)整個課堂會很冷清,因為它不是面向全體學生,不注重四面鮮花齊放的創設。據此,我做了以下的教學嘗試:

在欣賞課《瑤族舞曲》中,進行到欣賞第二部分主題時,我第一次是這樣設計問題: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完成以下三個問題:拍子(3/4);速度(中速);力度(較弱)。學生聽後,老師按順序逐個引導回答。實踐後,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但由於受到關閉式問題的侷限,學生的表現為兩種;一是根據提問都不會的學生乾脆不説;二是知道個別答案但順序不對的也靜止不動。由於沒有空間讓學生去暢談,所以整個課堂陷入了凍結階段,輕鬆、愉快的情緒一時被緊張、恐懼取而代之,結果以失敗告終。之後,本人經過請教別人與查閲相關資料,進行了第二試教,把這個問題設計為:請同學們認真感受第二部分的主題,並説説你的感受。欣賞音樂後,課堂真是像炸開了花,精彩不斷,想説的同學非常多,既分別答出了以上的答案,又增添了很多個化的見解。如:“這一部分主題速度較慢,力度較弱,旅律悠揚,讓人聽後的感覺是悠閒自如,心情舒暢,所以我很喜歡。”我給予肯定鼓勵説:“談得真好!掌聲謝謝他的精彩回答!”又如另一位同學説:“這一部分是以木管樂器獨奏為主,音調統一,音色清晰、悦耳,讓人陶醉其中。”我也及時給予表揚説:聽得真仔細,説得也很完整,掌聲表揚!……雖然這些説法有時會出現大同小異,但是它是學生自己獨立感受的結果,是開放課堂產生的效果。學生高興、自由,老師輕鬆、自如,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開放、自由的課堂,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是最有效的途徑,對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是最容易的環節。

2重體驗式,輕講解式從某種義上來説,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來進行。根據蘇霍姆林斯所説: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致使我們在音樂欣賞課中必須重視體驗式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到音樂情緒帶給自己影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反之,以大量的語言去講解音樂的特點、情感內涵、曲式結構等,儘管你講得多麼精彩,語句修飾得多麼華麗,結果都會成為學生的耳邊風、紙上談兵罷了。

根據以上的理念及分析,本人在欣賞課《春節序曲》中,是這樣設計的:進行到樂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題,等學生展開自己的聯想去想象出鑼鼓宣天的場景後,我給學生提供鑼、鼓、鑔、三角鐵,要求學生自由組合,並用以上的打擊樂器去表現出你心中熱鬧歡騰的場景。話音一落,大部分同學一擁而上,這難道不是學生渴望體驗、渴望表現的體現嗎?見此,我靈機一動,把打擊樂器分給個別平時不積極的表現,以保持學生的積極性。一聲令下,教室一片歡騰,有樂器的聲音,有嘴巴模仿各種樂器的聲音,同時還有旁邊同學的笑聲,大家樂在其中。見到如此歡快的場景,我也情不自禁地以打鼓的動作融合進去,頓時,表演的同學更加起勁了,這時,整個課堂變成了學生快樂的海洋,自由演繹自己感情的天地。大概一分鐘後,個個笑盈盈地回座位。我也及時給予表揚。

以上的案例,我緊緊抓住人的第五個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進行一次通過音樂去感受節日的歡快,通過參與活動去體驗樂曲的內涵,讓學生在輕鬆中得到藝術薰陶。因此,在音樂欣賞課中,要以體驗式教學法為主,捨棄頻繁無味的講解式教學法。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不是教師自我展現才藝的舞台、生從師教的課堂,而是以學生為主,師生共營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帶領學生順序漸進,重在參與,重在過程,有良好的結果是最好的,如果沒有,應以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去促進、完善。千萬不要出現恨鐵不成鋼的急切心理。並且在開放式提問題與體驗式教學法的實踐中,一定要以發展、激勵、發現為指導思想,努力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快樂,產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能力,陶冶性情,從而達到進行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修海林,羅小平。中國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

[2]彭劍飛。音樂心育藝術[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音樂欣賞論文 篇二

上文主要論述了什麼是羣眾文化、音樂欣賞,那麼如何有機結合羣眾文化與音樂欣賞,就是怎樣提升羣眾欣賞音樂的能力,從而更好開展音樂文化活動。筆者認為,主要從如下方面入手:首先,提升音樂欣賞能力,以便於掌握音樂規律,指導羣眾更好開展音樂工作。由於音樂具有藝術特性,區別於其他藝術門類。例如,文學作品、美術作品,不受某種條件約束,僅發表之後,一個人靜靜觀賞、閲讀即可。而音樂作品,即使寫出來之後,也是一個無聲作品,需要音樂創作、演唱、欣賞等綜合。在發展羣眾音樂文化的時候,我們組織好創作與演唱,提供活動場所,增添必需音響器材,以便於羣眾更好欣賞音樂。其次,提升音樂欣賞能力,有利於激起羣眾音樂審美情趣。愛音樂者,其情操必然高尚,然而不是所有音樂都可培養情操,也就存在選擇、引導問題。選擇何種音樂,即引導羣眾的情趣走向何種方向,與音樂欣賞水平、愛好密切相關。對於音樂欣賞,若我們的範圍較為狹窄,我們不可能選擇出更好音樂,更加不可能去創作更好作品,以滿足羣眾的音樂文化需求,這必然阻礙了羣眾的音樂發展水平。如果我們以個人愛好、趣味,去組織羣眾文化的音樂工作,必然會導致工作脱節,進而產生誤區。第三,提升音樂欣賞水平,有利於提高創作者的鑑賞能力,演唱者的識別能力。對於羣文工作者而言,因為工作而經常擔任各種音樂活動、比賽的評委,或者音樂編導,對於音樂節目,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但如果自身音樂欣賞水平較低,則不利於發現好作品,挖掘好的音樂人才。因此,對於羣文工作者而言,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欣賞水平,有效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不斷積累相關知識,方可更好開展羣眾文化互動。所以,在羣眾文化中,必須有機結合音樂欣賞。目前,羣眾文化事業正在高速發展,羣眾的音樂需求不斷增多,範圍不斷擴大,羣文工作者必須不斷努力,提升自身的音樂欣賞水平。

二、羣眾文化

對於羣眾而言,文化是為滿足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社會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羣眾自身是主體對象,通過自我教育、娛樂的方式,民族特色鮮明,地方特點突出,精神文化活動呈普及性與綜合性特點。音樂課能改變社會風氣,最具羣眾性。對於現代羣眾,開展文化生活,我們必須加大力度,提升音樂藝術工作。隨着歷史不斷髮展,羣眾業餘文化生活逐漸壯大,羣眾文化活動是人類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羣眾生活中全面滲透。

三、結束語

音樂鑑賞論文 篇三

關鍵詞:劉勰;知音;文學鑑賞

中圖分類號:I20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8-0011-01

《文心雕龍》是我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第一部最完整的鉅著,其中的《知音》篇作為文學鑑賞的專篇,對後世的文學理論具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知音”這個詞在《知音》篇中出現了六次之多,劉勰選用“知音”這個詞作為鑑賞篇的題名,是有着特殊意義的。《禮記・樂記》:“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因此“知音”早期指通曉音律。《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是知音一詞得以流傳的重要來源。此處“知音”是指能聽出音樂中表達出來演奏者的思想感情的人,已含有欣賞、知己之意。

魏晉南北朝時期聲律學的興盛,使音樂和文學的關係更加密切,劉勰便借“知音”一詞來比喻文學鑑賞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靈感應,來探討文學鑑賞的問題。其“知音”一詞是欣賞的意思。

文學作品要碰到賞識它的人,是非常可貴的,“知音其難哉!”。在劉勰看來歷代知音難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賤同而思古”, “貴古賤今”的傳統思想的限制,崇拜古人的東西,貶低當代人的東西。劉勰以秦始皇和漢武帝為例,講述這種思想的害處之大,是劉勰所批評的觀念。二是“文人相輕”,“ 崇己抑人”的思想,《典論・論文》指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對文人相輕的陋習提出批評。這是劉勰對前人思想的一個繼承,以班固和曹植為例進行了説明。三是“信偽迷真”,“ 玉石混淆”。在劉勰看來是由於“學不逮文”引起的,從玉石混淆來看,也説明“文情難鑑”。四是“知多偏好”,“人莫圓該”,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造成這種現象,客觀方面是由於“篇章雜沓,質文交加”,主觀方面是由於鑑賞者的不同愛好。

現實是“文情難鑑”,魯臣把麒麟當作鹿,宋人把鳳凰當作野雞,魏人把珠寶當作石子等,都是把具象的事物弄錯了,更何況文學這樣抽象的東西,更是讓人難以琢磨。因而“知音”對於文學作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從這裏可以看出劉勰的文學鑑賞觀,強調的是讀者的重要性。

讀者閲讀之前會對作品有一個“期望”,即“期待視野”,讀者的審美經驗是期待視野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審美經驗,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也就千差萬別了,在劉勰看來是“東向而望,不見西牆也”,即不能全面客觀的看待作品,只能是片面的對作品賞析,對此,他提出了 “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即讀者要保持一種客觀的立場,撇清主觀因素的影響,這樣才能達到最理想的閲讀境界。這種立場是很難實現的,“讀者鑑賞文學作品不可能是純粹客觀的被注入,必定帶着讀者自己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除了時代的條件外,是根據讀者自己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經驗而形成的。”

劉勰認為理想的讀者應是“博觀”的,要做到“博觀”必須“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即會演奏上千首曲子而後才懂得音樂,觀察了上千把劍而後才識別寶劍,同樣的道理,要理解文學作品也必須有一定的閲讀經驗,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就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對文學作品的鑑賞,劉勰也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六觀説”,一“觀位體”,看作品的篇章結構以及作品的體裁,二“觀置辭”,看文章是如何遣詞造句的,三“觀通變”,看繼承和創新方面的功效,四“觀奇正”,看它的風格是否純正,即是否符合儒家經典的規範,五“觀事義”,看引用的典故是否貼切,六“觀宮商”,是看一篇作品的律是否和諧、優美。“六觀”是對文學作品全方位的、客觀的、理性的分析。為後人的文學鑑賞行為做了指導規範的作用。

《知音篇》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這段話精闢地闡述了文學創作和鑑賞的關係。創作是“情動而辭發”,鑑賞則是“披文以入情”,對文學創作的一種逆溯活動,由文到情,從文學作品入手,去體驗作家的思想情感。其中前人的“以意逆志”和“詩無達詁”的理論,為“知音”理論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披文以入情”才有了可操作性。

《知音篇》指出:“蓋聞蘭為國香,服媚彌芳;書亦國華,玩繹方美。”蘭是全國最香的花,如果人們喜愛它,佩帶它,那就更能顯其芳香,優秀的文學作品也是這樣,經常玩賞它,才能夠不斷髮現它的內藴美,猶如 “國華”。

因此好的作品必有它的“知音”,方能顯示它的價值。

參考文獻:

音樂欣賞論文 篇四

1.1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生活調節的作用

文化學習階段任務很重,尤其是高中生,不僅有學習中的壓力,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壓力。通過調查研究發現,他們可以聽音樂來舒緩緊張情緒,調節學習的節奏,調整神經疲勞,減輕心理壓力。因為聽音樂能使人快樂,有一種享受的感覺。此外,科學證明,當音樂通過聽覺器官進入大腦,優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經系統。伴隨着感情的變化,人能感到精神愉快、興奮,同時,加強血液循環,增加分泌,促進消化,緩解疲勞。

1.2音樂欣賞教學模式的道德文化培養的作用

音樂欣賞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的道德和思想品德,不僅能發揮政治文化的作用,還能起到更深層次地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的作用。從音樂本身來説,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能喚起學生心中的高尚道德情操。通過優美的音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便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可以説音樂和藝術是學生心靈塑造的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刺激與淨化,促進學生的精神昇華,使他們逐漸形成一個正確的審美觀,形成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和“假”、“美”和“醜”“、善”與“惡”的基本素質。

1.3音樂欣賞教學模式加強情感素質的作用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必須特別注重學生情感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引導。音樂教育中音樂欣賞模式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的過程使學生得到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無限的想象,音樂引領學生的藝術觀念,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使他們在思想、道德、性格、氣質等各個方面發生變化,提升修養,甚至昇華成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意識。

2音樂教學中的欣賞教學模式改進對策

2.1欣賞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發學生的想象力

欣賞教學要使學生將音樂作品和生活經驗的表現手段聯繫起來,促使他們產生豐富的想象與聯想。用啟發學生的思維,激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造力。學生對音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創意,但卻不敢説出來、表現出來。為此,在課堂上經常鼓勵學生:請你們説出來,讓我們一起分享,請大膽地演講出來,我們的教室是你們的舞台。音樂帶給人們的想象是豐富多彩的。

2.2從音樂本身出發,引導學生,關注學生的情感交流

我們欣賞這類的作品,都會遇到一些藝術歌曲、歌劇,這些學生都比較陌生,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作品所顯示的特點與具體內容,重點探討音樂內容,分析創作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情感交流,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情感。這樣在學習過程中可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欣賞積極性。

2.3教學安排學生熟悉或者感興趣的作品

完善音樂中的欣賞教學,還需要教師在上課時多安排一些學生熟悉、或學生普遍感興趣的作品。欣賞教學並不是一定要學生欣賞一些世界名曲,或是教材上那些經典的卻基本上沒有學生聽過,也不為學生所感興趣的曲子。學生不熟悉、或者不感興趣就不會集中注意力,從而達不到欣賞教學本來應該發揮的作用。所以,教師在上課時,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欣賞題目,一方面根據學生的喜好來進行選擇,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網絡上的一些流行作品來選擇。相信,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作品勢必會為課堂增添更多的活力。

2.4以流行音樂為引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欣賞論文 篇五

一、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

1.多聽、多欣賞各種類型、風格的音樂作品

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聽、多欣賞音樂。聽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如能夠辨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説是聽得懂音樂了。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蘭所説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着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象靈敏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説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着儘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鑑別中提高音樂鑑賞能力。總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它捷徑的。

2.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學習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複雜的音樂作品,例如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儘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範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另一方面是關於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瞭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一要多聽各種類型、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二要學習有關部門的音樂知識;三是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閲歷。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樂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去體驗音樂、理解音樂,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象力的全面發展過程。

二、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綜合效應

音樂欣賞是一項音樂審美活動,它的基本意義是從中獲得音樂的審美體驗。音樂欣賞的對象多種多樣,人們欣賞音樂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是圍繞着音樂的審美體驗這一中心來進行的。如果説音樂欣賞的作用,那麼,從中獲得審美體驗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謂音樂欣賞的綜合效應,按我們的理解是指伴隨着審美體驗所發生的其他效應。例如:欣賞軍樂隊演奏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還會產生振面精神、整齊步伐的效應;欣賞女聲演唱的温柔恬靜的搖籃曲,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還會對嬰幼兒產生催眠的效應;人們在勞動歌曲的演唱和欣賞中,既可獲得審美的體驗,又可產生統一勞動節奏、鼓舞勞動情緒的效應,這些都可以説是音樂欣賞所產生的綜合效應。

總之,音樂欣賞從其作用與效應上説,最基本的是審美體驗,與此同時發生的各種綜合效應,無不是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實現的。而綜合效應的發生又豐富和擴展了音樂的審美效應,使音樂欣賞在給人以審美愉悦的同時,又能多方面地發揮作用。三、日常教學中,在音樂欣賞等方面進行的幾點嘗試。

1.創設情境,引生“入情”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那麼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鑑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着學校的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農村中學的學生,知識比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樂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只有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每個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如欣賞《DoReMi》時,在欣賞歌曲前先播放美國好萊塢音樂劇《音樂之聲》的一個片段,然後簡單地介紹一下影片的主要內容。在欣賞歌曲的時候,學生就能更全面地瞭解歌曲是女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從而也更理解了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

2.鼓勵參與,引生“動情”

高爾基説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農村中學的學生由於平時接觸知識面比較窄,認識事務很淺顯,所以聯想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慾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跟着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因此,音樂欣賞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慾望。為學生創造一切“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的理解。這樣學生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狀態,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即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教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作出調整。這種全體參與,不要求“動”的統一、優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

3.課堂延伸,引生“燃情”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誌,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徵。

音樂欣賞論文 篇六

關鍵詞電影插曲《絨花》音樂要素情節發展

“世上有朵美麗的花,那是青春吐芳華,錚錚硬骨綻花開。瀝瀝鮮血染紅它……”凱傳詞、王酩曲的電影插曲《絨花》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末,它應電影《小花》的劇情發展需要而生。以新穎的視角、清新的音樂風格深入細緻地刻畫了女主角翠姑內心世界的情感美。歌曲旋律優美抒情,情深意篤。感人肺腑。

一、電影《小花》概述

改編於前涉小説《桐柏英雄》的電影《小花》,故事梗概為:1930年,桐柏山區的一户趙姓人家。將不滿週歲的女兒小花賣給他人。當晚,伐木工人何向東將地下黨員董向坤和周醫生的女兒董紅果寄養在趙家,因紅果和小花同歲。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後。趙小花(董紅果)到部隊中尋找投身革命的哥哥趙永生未果,卻遇到周醫生,母女相見不相識。趙永生的親妹妹小花被賣後,被何向東贖出收養。改名何翠姑。已成長為游擊隊長的翠姑在一次戰鬥中“跪走風車磯”救了身負重傷的親哥哥永生,但她自己卻不知情。之後,小花與哥哥相逢,翠姑也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在一次戰鬥中翠姑為營救小花身負重傷,戰鬥結束小花與親生父母相認。永生和小花一起去醫院看望翠姑,翠姑在昏迷中,斷斷續續地呼喚哥哥,小花接過哥哥手中的槍,決心踏着烈士的血跡,去迎接新的勝利。

二、電影插曲《絨花》的音樂分析

《絨花》全曲為二段結構大調性色彩。第一段主題部分選用平實的敍述性音樂語言進入,為9+9的兩個平行關係樂句構成。兩樂句內部結構均為5+4的樂節。旋律進行以二度及進為主,內含小三度跳進。主題上句半終止於屬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T-D,上句旋律在第四小節突出了下屬功能組中的“4”音,第六、第八小節強調了導音“7”到主音“1”的小二度解決。既鞏固了主和絃,又為屬功能半終止進行了鋪墊:主題下句完滿終止於主功能,其和聲走向為T-SII-TSVI-D-T,下句旋律在第十五、十六小節連續兩次運用純五度下行大跳。加重了歌曲情感的深度表達。值得一提的是,《絨花》的音樂主題在西洋大調的基礎上,巧妙的融入了中國音樂所特有的“12356”五聲音列元素,增強了作品的民族風韻。在節奏的選擇上,曲作者精心設計了以切分節奏為主的歌曲基本節奏,在聽覺上形成一詠三歎的音樂效果。歌曲的第二部分為副歌的創作手法,呼喚性、山歌風味的旋律中,連續多個三連音的運用使全曲的音樂層次逐步增漲。這部分和聲功能上突出了下屬和絃色彩,使得調性暫時離調至下屬關係的大調。形成全曲的高潮,直至歌曲結尾處回原調。歌詞部分,樸實無華的歌詞創作與質樸的音樂風格相統一,歌詞中疊字、疊詞的運用與旋律中疊音的運用遙相呼應,既增加了音節的美感,又加深了歌曲的情感表達。

三、《絨花》對影片情節發展所起到的作用

音樂欣賞論文 篇七

關鍵詞:把握心理;引導欣賞;提高素質;備課;教學方法

“音樂欣賞是人們感知、理解、體驗音樂情感的一種音樂實踐活動,音樂欣賞的教學目的是擴大音樂視野、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進入21世紀,在我國音樂教學的改革大潮中,音樂欣賞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人們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培養音樂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創造力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我國的中學音樂教育中,往往忽視了音樂欣賞教育的重要性和它的特殊性。音樂教師走入了錄音、錄像觀摩課、單純的聽音樂的誤區,給中學的音樂欣賞教學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素質教育被我們列為重中之重,音樂欣賞課就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音樂欣賞課的優勢,發揮其作用。真正起到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促進學生優良品格形成的作用。

一、把握學生心理,引導學生

有選擇的欣賞音樂

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羣體,處在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青春期。他們活潑好動,天性裏有種不安分的因素,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但是對於音樂來説,除了從小受到過正式的音樂訓練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對音樂欣賞還只是停留在聽、學唱的階段上,他們覺得好聽,就會去喜歡,主觀上並意識不到音樂欣賞的選擇性。

他們喜愛的往往是現今的流行音樂。象周杰倫、蔡依琳等這些流行歌手的音樂。舉例來説:我曾經調查過我的學生,他們就很喜歡這些流行音樂,很多人都自己買了隨身聽,MP3整天帶在身上聽。當我問他們喜歡怎樣的音樂課的時候,80%以上的學生要求音樂課就要欣賞流行歌曲。這些都是由中學生的特定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所決定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然並不是説流行音樂不好,而是要引導學生更多的欣賞具有更高藝術價值和豐富內涵的音樂。

要做到這些就要求我們從語言上激發學生興趣,用情感來帶動學生思想,逐步引導學生有選擇的欣賞音樂。

(一)從語言上激發學生興趣。“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首先應該用一些有情感的語言來啟發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在平時多與學生交流,懂得他們的心理,運用自己語言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欣賞熱情。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生動的語言講述梁山伯與祝英台之間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欣賞興趣。

(二)用情感來帶動學生思想。“教師要善於把情感寓於音樂欣賞的教學中,努力完善自身情感的投入,吸引住每一位學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到音樂實踐之中,在音樂中去加強情感體驗的深度,用心靈去感受音樂藝術的特有魅力。”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每一首樂曲都有自己包含的不同的情感思想,作為教師,首先我們自己要融入到音樂中去,全面的理解音樂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感情來帶動學生真情的進發,從而到達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例如:在欣賞歌曲《松花江上》的時候,教師首先要深切的體驗歌曲作者所表現的在中華民族家破國危時的悲憤心情,把握歌曲悽婉、悲壯的意境,引導學生走進樂曲,從而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學作用。

(三)逐步引導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在已有的基礎上,採用多種方式,形成良好的音樂文化氛圍。例如在課間操或者午睡前利用學校的廣播播放一些優秀的曲目,在學校內多舉辦一些音樂實踐活動――如藝術歌曲比賽、小型音樂會,舉辦各種音樂興趣小組等等,逐步的引導學生有選擇性的欣賞音樂。

二、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

提高,全面提升業務水平

教師是音樂欣賞教學的主導。“從教師的角度看,我們要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及教材的內容來安排教學計劃,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任務。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發揮得如何,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③因此,教師的自身素質及業務水平直接決定着音樂欣賞教學的成功與失敗。

(一)教師應該加強自身審美素質的修養。審美素質是音樂欣賞課重要培養的一種素質,如果教師自身都不具備較高的審美素質,肯定是教不好學生的。要提高自身的審美素質修養就要做到

(1)增加自身文學底藴,多讀書,多記讀書筆記,增加自身文學修養,

(2)身正為範,提高自身道德素質修養,

(3)注重美學修養。

(二)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深入理解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目的,有的放矢。要多聽、多看、多想,要學會領會作品的音樂語言、音樂效果、旋律如何、節奏特點、聲部的組合情況、樂曲的發展情況等等。同時要加強理論學習,尤其是音樂美學和音樂史方面。教師具備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才能在授課時引經據典,使授課過程才能更加吸引學生。

(三)學會熟練的使用各種多媒體設施,從而更好的為音樂欣賞教學提供保證。例如在欣賞課《瑤族舞曲》中,就可以利用電腦來做一個課件,有音有畫,可以將曲目表現得更加活靈活現。有些條件差的地方,也要善於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錦上添花。

三、認真備課,採用靈活多樣

的教學方式

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對於音樂欣賞課來説,備課更加是重中之重。我們要認真編寫教案,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編織一個豐富多彩、絢麗多變的教學過程,將音樂欣賞課上的有聲有色,時刻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在備課過程中,首先要鑽研教材。“只有全面深刻的理解音樂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要領,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教育意義,並找出其重點和難點。”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定製確切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案設計。”例如同是一首曲目對於國中一年級的學生和高中一年級的學生要求就不能相同,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就應該要求得更加深入,要在掌握樂曲感情的同時儘可能多的讓學生了解音樂的理論知識。

在編寫教案時,我們要注意找出正確的授課難點和疑點,樹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設備,準備適當的教學教具。“在欣賞前的提示、設疑一定要明確、恰當,以便學生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也為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工作鋪平道路。”教案的編寫中一定要注意教學環節要緊湊,環環相扣,不能鬆散,或者是前言不搭後語,要連貫,不能給人以突兀 的中斷感。各個教學環節的過度要自然,否則不但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會使學生厭惡對音樂欣賞課的學習。

(二)上課的方式應該靈活多樣,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時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完成一堂音樂欣賞課。

“音樂欣賞課不能上成錄音、錄像觀摩課,如果每堂課都變成按部就班的音像製品的放映式接受課,音樂欣賞課教學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目前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對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都不是很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水平不高。很多教師都把音樂欣賞課上成了簡單的錄音、錄像觀摩課,給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都造成了一定的傷害。

要上好音樂欣賞課就應該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措施。要把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觀摩法、熟悉主題法、律動法、直觀法、對比法、遷移表現法、調整樂譜順序法、談論法、啟發聯想法、啟發想象法等教學方法相結合。上成一堂豐富多彩的音樂欣賞課。例如:在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欣賞教學中,就可以將講述法――講述梁祝之間的愛情故事;觀摩法――觀看《梁祝》的劇照、圖片;熟悉主題法――邊講故事邊播放《梁祝》主題;律動法――在欣賞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的隨樂曲舞蹈;直觀法――將樂曲的曲式結構、主題旋律列出,供學生參考,談論法――由學生參與談論樂曲的思想感情;啟發聯想、想象法――啟發學生聯想、想象在古代時,梁祝相交的真實情景相結合。使課堂變的生動,有趣味,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軟化學科邊緣,提高欣賞水平。當今社會,各種學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利用、相互借鑑,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勢所趨,音樂教學的改革也必將順應這個潮流。“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借用其他學科的一些知識、方法,可以達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深化學生的欣賞層次。”冒繼光先生在他的論文中談到用散文化的語言講述音樂、用多彩的畫筆描繪音樂、從歷史的視角理解音樂。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借鑑。

音樂藝術與其他學科是息息相關的。我們應該學會充分利用文學、美術、歷史、地理、計算機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來促進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在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的同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樂曲《團結就是力量》的欣賞教學中,就可以給學生用生動的文學語言講述1998年抗洪救災中湧現的英勇故事,同時向學生展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圖片,給學生講解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從文學、美術、音樂等多角度加深對樂曲的理解,促進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四)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目前我國的教育機制正在由以前的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方向轉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能單純的以教、授為目標,要使學生更多的參與到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來。

中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他們具有極強的表現慾望,我們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表現慾望,在教學設計中,多加入一些師生互動的環節,多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例如在樂曲《游擊隊歌》的欣賞教學中,可以提前讓學生根據曲目準備自編自演的音樂劇或者音樂小品。讓學生開動自己的大腦,參與到教學中來。

音樂欣賞論文 篇八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在教育方面做了相應改革,各大高校已把音樂欣賞作為主要選修課之一,為了將這門課程更好的被學生學習和接受,將音樂的藝術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音樂課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現代化音樂的審美觀和藝術性,使音樂課程不再枯燥乏味。本章在素質教育背景的影響下,通過對各大院校音樂教育的需求,近似於專業院校的音樂欣賞,卻又區別於專業音樂學校的課程安排上,着重對現代的音樂欣賞做出更多的創新,把這種音樂欣賞的創新思維進行擴大和推廣。

現代音樂的欣賞形式確實是多種多樣,主要是以抒發創作人的思想感情和錶行行為為主,但是,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有些高校似乎將這門音樂欣賞當做一種重要的課題來談論。培養學生音樂的審美能力,音樂場景的想象力是各大高校開展音樂欣賞課程的目的所在,以便提高學生在德、智、體、美中“美”的綜合素質。

一、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1、音樂教學模式單一

組成教學的主要因素有兩個,那就是教師和學生,音樂欣賞教學也是如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掌握學生的音樂賞析能力,以及音樂感情的抒發為主要教課內容,從而讓學生真實地體驗到音樂的藝術境界。但是,事實並不如此,某些高校的音樂教師沒有把學生看做是音樂欣賞的主體,漠不關心他們對音樂欣賞的感覺,忽視學生的音樂感受;另外,教師常常把學生音樂聽課行為看做是一種主動形式,而對音樂的欣賞上是被動形式的錯誤觀點;再次,教師在音樂欣賞課程的安排上,按部就班的對書本知識進行簡單的傳授,沒有將音樂的實質講解出來,讓學生對音樂的欣賞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限制了學生的音樂創新思路,無法將音樂靈感與自身情感相融合;最後,有些教師自認為已把音樂課程的重內容傳遞給了學生,可是事與願違,學生無論是在聽覺上還是在視覺上,都不能將音樂的涵義表達出來,最終導致了學生對音樂欣賞興趣的喪失。

2、音樂教學內容偏離實際

音樂教學內容不能跟上現代音樂形式,存在時代音樂新,音樂課程守舊的現象。教育部認為有些音樂的形式不能當做教學內容,使得書本上的音樂內容與現實的音樂效果相偏離。另外,把專業院校的音樂教學內容直接編成到非專業音樂欣賞的課程中,不符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導致音樂欣賞行為下降,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喪失,音樂的創新行為無法發散;再次,音樂課程的內容缺乏新意,幾乎都是雷同或守舊的版本,致使學生的理解程度不高。

3、音樂教學設施緊迫

有些院校在音樂的設施上根本就沒有進行全方位地安裝,缺少專業的音樂媒體教室和音樂設備。高校領導借學校資金不足之原因,為不夠重視音樂的欣賞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4、教師音樂素養偏差

素質教育背景下,要求各大高校的音樂教師具備較高的音樂底藴和音樂藝術的天分,並且更要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較高的音樂的文學素養,以及獨創音樂作品的能力,但就目前的音樂師資水平看,相差甚遠。

二、對高校音樂欣賞創新能力的培養

1、審美能力

傳統的音樂教學中,大多“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原則,而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欣賞的課程安排上,應打破這種教與學的模式,老師照書本知識對學生進行音樂的傳授,讓學生按圖索驥,根本就無法開發學生的審美觀念。因此,教師要儘量與學生之間有一個感情的過度,讓學生身臨音樂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審美觀。

2、思辨和創新能力

對於音樂的欣賞,若想達到創新的境界,就必須讓學生深知創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內心的感受,對創作人的作品進行深刻的體驗和思考,求得與創作人的心境達成共鳴,在此基礎上,挖掘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將音樂的欣賞境界推向高峯。

總結: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欣賞教學是一項艱鉅而又複雜的工作,但也存在細緻的一面,任重而道遠。現代的教學模式,大抵講求創新,因材施教;在教學的方法上,因勢施異。音樂的欣賞要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的原則,鼓舞學生大膽創新,用靈感激發創新,音樂的欣賞要兼顧靈活與運用。另外,教師在音樂的授課過程中,儘量多多挖掘有潛力的音樂人才,讓學校成為他們音樂之路的照明燈;教師與學生共同融入音樂的氛圍中,並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之中,與他們共賞音樂的韻味,師生共同營造一個濃郁,活躍的音樂欣賞氛圍,讓音樂達人們向音樂的藝術的殿堂慢慢邁進。

參考文獻:

[1]、查雁楠.職高學校音樂課堂教學的設計 [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3) .

[2]、張媛. 培養人文素質 塑造完美人格--高職高專音樂欣賞課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 [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6) .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3r7r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