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新版多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新版多篇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新版多篇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論文 篇一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究論文模板

大學校園文化就是教育環境的一種力量,這種文化氛圍引領着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優化了大學教學育人的環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1: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

摘要:高校是推進體育教育發展與文化建設的關鍵場所,有利於促進學生對體育樹立全面積極的認識,為其瞭解體育文化、進行體育鍛煉搭建起了良好的運動平台與環境。

在一定程度上,校園文化是作為高校校園基地、學生培養與素質提升的客觀現象存在,歸屬於整個社會文化,有利於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精神文化。

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競技體育與校園體育文化的互相影響作用表現的最明顯,具有強化校園體育文化品牌孵化、提升大學生體育素養與精神素養等作用。

因此,本文將從高校競技體育的內涵與校園體育文化的內涵分析出發,淺談了高校競技體育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價值影響分析以及校園文化對高校競技體育影響作用的分析研究,切實站在高校體育文化角度剖析了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對高校競技體育發展與體育文化建設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校;競技體育;體育文化;影響;作用

受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影響,現代高校競技體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在逐步向技術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改革和發展。

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歸屬於社會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高校競技體育還是社會競技體育都具有濃厚的文化特徵,在整個體育文化建設活動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具有獨特的優勢,

對高校體育文化形成起着廣泛性與活躍性的作用,不斷豐富競技體育運動項目,可以拓展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活動與相關競賽,更有利於豐富高校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因此,加強高校競技體育改革發展,已經成為眾多體育專家和社會研究者所共同關注的話題,要積極採取措施加工改造競技體育運動、充分發揮競技體育活動的作用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校園文化,是作為高校校園生活、學生特性、道德素質與培養等為一體的客觀現象而存在的,是高校師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凝聚了高校師生共同的思維與行為文化,包含內容與層次豐富,

促進校園文化為高校競技體育服務,推進高校競技體育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作用,有利於引導和促進高校師生樹立全面積極的體育觀念、體育認識與體育行為。

因此,對於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做好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建設。

1、高校競技體育內涵分析

根據相關學者對高校競技體育內涵的比較、分析與歸納,筆者從不同角度選擇了一些專家、學者們對競技體育的內涵分析。

對於競技體育較有代表性的內涵,主要以1986年過家興等指出的為主,“競技體育是指在全面發展身體,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人(個體或羣體)在體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潛力的基礎上,以攀登運動技術高峯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的一種運動活動過程。

”對於競技體育,旨在發揮人體最大能力、運動成績最大化,從而掌握一定的技巧、突破自身的侷限並不斷創造優異成績。

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競爭性、規範性、公平性、公開性與功利性,為了加強競技運動員體育運動戰術、強化技戰術訓練,必須以校園文化為導向增強高校競技體育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從而在高校競技體育活動中推進競技體育運動項目的競爭與交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高校競技體育的內涵,主要是以競技體育為核心,以高校為實體,以學生為主體,以高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為目標而開展的訓練與競賽活動,並以高校校園文化環境為背景所建立起來的一種體育文化,

是校園文化與體育文化在競技體育活動中不斷交叉與融合而形成的,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體育資源,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個人或羣體在體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潛力,切實推進校園文化基礎下競技體育不斷向制度化、體系化、競爭化方向發展。

2、高校體育文化內涵分析

高校體育文化,歸屬於校園文化中的一種,旨在促進師生共同鍛鍊、形成健康體育意識,有利於提高廣大師生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也是高校文化建設中所形成的關於體育方面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涉及了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各種思想、物質、道德與審美觀念。

當然,高校體育文化的形成也反映了校園內師生本身需求的物質特質,表現了在一個特定時期下一個學校與時代發展所符合的特徵,高校體育文化對師生參與體育運動行為具有一定的規範作用,也有利於幫助高校師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運動價值觀念。

因此,高校體育文化,是在校園體育運動過程中一切體育現象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促進人們在體育生活中積極實踐體育文化精神,在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體育運動競技性、娛樂性等的作用,

將運動屬性文化與精神文化培養有機結合,深刻反映體育文化與人的體育生活的聯繫,刻畫出與高校所在地民族文化、傳統體育特徵等相關的現象,是在一個特地地域內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文明與物質文明結合的東西,從而推進高校體育自身發展與文化建設良性互動發展,

從而實現人與運動生活各方面的完美結合,引導師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形成健康的體魄,並擁有良好的體育道德與社會價值觀念,實現身體、精神、人格、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協調統一,推進人的思想與社會發展共同進步。

3、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的分析

3.1、競技體育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深入發展

競技體育在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方面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深入開展高校競技體育活動,可以打開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窗口,提升高校及體育文化建設的認可度與知名度。

其一,充分競技體育的引導作用,在高校積極組織和開展競技體育活動的過程中,準確把握高校師生的共同需求,立足於競技體育活動積極完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在提升高校師生競技水平的同時,不斷改善和配備體育設施,孵化體育場館基地。

其二,利用競技體育打開高校之間宣傳工作與其他學科學習交流的窗口,以競技體育為載體提升體育文化的影響力,積極組織和開展競技體育比賽活動,宣傳和傳播校園體育文化,為校園體育活動比賽和文化建設發展提供場所,合理配置硬件設施,推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立足於實際不斷加強和完善硬件建設。

其三,以競技體育為突破口強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不僅僅以體育運動出發,促進人們鍛鍊的基礎上實現運動與娛樂同步進行,實現運動與素質教育同步發展,並以社會文化為導向,以競技體育為實體強化高校學生個人品質的培養,

引導學生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堅強的意志、積極樂觀的心態與團結合作的不屈精神。

3.2、競技體育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提升其競技水平

強化高校競技體育發展,有利於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競技體育過程中強化自身訓練、提升其競技水平。

首先,通過科學合理的引導,以教師為指導者,科學組織各種競技體育競賽,不斷錘鍊學生,為高校培養部分體育骨幹創造了平台,從而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與宣傳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競技體育活動中,不斷提升自身水平,成為推行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力量與中堅力量。

其次,通過競技體育運動凝聚有共同認識的學生,創設和完善高校體育社團或體育俱樂部,引導學生自覺進行鍛鍊、提高運動技能,並強化和引導各社團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體育文化生活。

最後,推動高校競技體育形成團隊行為,為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通過個人競技行為不斷向集體或高校文化精神方向發展,從而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的內容,引導高校及其學生樹立了強烈的競爭意識,在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形成較好的活動規範。

3.3、高校體育文化制度與精神文化發展為競技體育提高保障

高校校園積極開展競技體育,有利於促進高校體育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同步發展,以競技體育運動為載體為推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證。

其一,通過各高校之間關於競技體育活動與比賽的溝通與交流,促進高校審視自身發展,以競技體育活動為導向不斷完善高校競技體育制度文化,增強校園體育文化的系統性與可行性,在完善校園體育規章制度的基礎上,為各項體育競賽活動順利開展提高制度性保障。

其二,以學校為指揮和組織中心,促成體育俱樂部充分發揮自身協助作用,積極響應終身體育觀念,組織並開展日常訓練工作,在精神文化層面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一個歷史性的發展階段,不斷積澱校園文化優秀成果,強化校園學生體育文化意識,在正確的體育觀念的引導下把握住體育思想與體育精神的精髓,不斷規範自身體育行為習慣。

其三,不斷滲透競技體育活動中的優勢因素,形成校園體育文化的力量,從精神層面出發把握住校園體育文化的精神力量,站在競技體育的高度樹立明確的體育文化發展目標,從而以校園體育文化為物質載體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情操、意志和觀念,為競技體育提供製度性和精神性保障。

4、結論

綜上所述,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具有良性互動的影響作用,在校園文化的指導作用下,一方面,競技體育發展有了推進的基礎,豐富了高校學生的物質生活,並突破傳統體育運動的呆板,站在創新的角度下增強了高校體育文化的娛樂性與趣味性,

吸引和激發了更多學生加入到體育運動中來;另一方面,校園文化建設為高校競技體育的組織和開展提供了平台,有利於為高校培養出具有體育精神、意識和技能的高素質體育人才,並以體育活動為突破口,在提升高校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基礎上,

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行為與運動習慣,從而以身心健康為宗旨增強校園體育文化活動的豐富多樣,將學生從緊張的學習狀態與工作壓力下解脱出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因此,淺談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競技體育促進高校校園體育文化深入發展、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並促使高校學生提升其競技水平,當然,高校體育文化制度與精神文化發展為競技體育提高保障,從而推動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互相滲透、互相作用。

參考文獻:

[1]樊申元。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02).

[2]宋震宇。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的研究[M].東北師範大學,2010.

[3]劉成,司虎克。我國競技體育與高校競技體育互動發展之關係[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02).

[4]楊文軒,楊霆。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須曉東。試論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J].安徽體育科技,25(2).

[6]周新。高校體育文化的內涵、作用與建設[J].濱州學院學報,23(2).

第2: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

摘要:大學的校園文化就是學校在辦學的過程中,以校園活動為基礎,並伴隨着大學特定的學習方式及校園精神,以提高師生之間的文化素質為主的精神文化的總合。

大學的成立伴隨着校園文化的產生,校園文化是一個多元化、多形態的文化集中現象。

其實校園文化的本質與社會文化大同小異,都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的集中體現,它不僅是承載大學精神的主要載體,也是組成社會文化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因此,本文對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同時也給出了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解決對策

隨着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各個高校的首要任務。

目的就是增強高校的辦學效率及增強高校的文化管理水平,使校園文化成為學校發展的特色道路。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學校的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發展,不僅可以推進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也可以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對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着很重要的意義。

所以,本文介紹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現狀,並通過現狀展開了對大學文化建設的思考[1]。

1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觀念的主流意識面臨挑戰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價值的的多元化得到推廣,相對而言的主流意識和傳統觀念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

由於時代的快速發展,國際間的信息、思想、信仰以及價值觀念交換速度與效率有所增加。

隨着社會的開放程度,價值多元化和選擇多樣性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羣體文化的主流思想。

傳統的約定俗稱的道德規範深受市場經濟利益導向的的影響,同時也衝擊了當今大學生的價值以及人生觀念。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網絡文化的興起,它改變了我們的時空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語言。

先進的信息技術在我們獲取知識、信息與享受服務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網絡文化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大學生的校園文化。

1.2大學教育向大眾化趨勢轉型

處於轉型期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而導致大學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和改變。

學校學生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擴大;學校所涉及的學生範圍相對比較廣泛,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預科、成人教育等。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考論文 篇二

學校作為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不僅僅承擔着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職責,更重要的是落實文化的傳承。

校園文化是以課外活動為主要載體,向學生潛移默化的傳遞校園精神的一種羣體性文化。

它對於學生的品德建設、為人處世有着深遠的影響。

1.1校園文化是學校精神傳承的紐帶

歷史上,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文化對一個人的發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個擁有自己獨特校園文化的學校,所培養的學生羣體往往也具有與校園文化相對應的獨特的人格品質。

校園文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規範性也將在學生畢業後繼續對他們以及後來的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使學校的精神得以傳承。

1.2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不竭動力

學校的全部日常活動無處不滲透着文化。

可以説,有學校就有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着:價值觀念、精神面貌、道德品質、團體意識、學校形象等等。

其中,價值觀念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在整個校園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

校園文化圍繞着價值觀念,對精神面貌、道德品質、團體意識、學校形象產生影響。

從教職工、學生個人的層面上來看,校園文化是他們的行為規範,它規劃了教職工、學生基本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並逐漸將其演變成一種習以為常的規則。

校園文化建設與個人素質的提升密不可分,是推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2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和《中國工會章程》的規定,工會組織主要承擔以下四個基本職能:參與職能、維護職能、建設職能和教育職能。

工會的四大職能使得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有着獨有的優勢。

2.1工會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團結凝聚作用

工會的維護職能能幫助工會成為教職工權益的維權者,在教職工中具有強烈的認同感。

因此,工會的工作職責使工會在組織號召教職工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凝心聚力上有着天然的優勢。

這些都體現在形式多樣、富有温馨創意的教職工活動中,這些活動號召教職工在休閒之時積極參與學校集體娛樂活動,從而豐富教職員工的精神生活、提高教職工對學校的歸屬感。

2.2工會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引領導向作用

工會聯繫着一大批先進人物和工作積極分子,每年各高校通過在基層組織中遴選先進集體、先進個人的方式評選出一批具有先進性思想的團體和個人代表,並通過總結表彰等活動宣傳先進事蹟、弘揚他們的正能量。

如通過浙江省教育工會組織的“事業家庭兼顧型”先進個人的評選,評選既在事業上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爭創一流,又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湧現出一大批事業有成、家庭和諧的先進個人。

工會可以藉助先進精神、理念觀點及優良傳統等無形的因素來陶冶教職工的情操,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工會能帶領廣大教職工形成共同的職業追求、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從而提高教職工的奉獻精神,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廣大教職工在接受校園文化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凝聚成一種實現共同願望、共創校園和諧的動力。

2.3工會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宣傳發揚作用

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職責是策劃、組織、實施各類活動,並最終落實學校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各種方針政策。

在這些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工會的各種宣傳、引導都將把校園文化的精神傳達到全校的師生中,讓廣大師生員工能夠感受並體會到學校校園文化的精髓,使之深入人心,並進一步使廣大的師生員工在接受校園文化的過程中逐步成為傳播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從而將校園文化的精神在最大範圍內進行推廣和繼承。

3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有效舉措

3.1擺正工會地位

工會與學校行政工作是對立統一的一對共生體。

《工會法》在第四條中明確規定:工會必須遵守和維護憲法,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堅持改革開放,依照工會章程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因此,工會作為學校的重要組織之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負有重要責任,也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當工會與學校行政工作因立場不同產生分歧時,工會應當在堅持黨的領導及遵守和維護憲法的基礎上,立足於維護廣大教職員工的利益,成為廣大教職員工的代言人。

當然,工會也應當在履行好自身職責的基礎上,與行政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工會與行政的關係並非矛與盾的關係,而是互利互助的一對共生體。

只有充分擺正工會的位置,工會才能進一步保有最廣泛的羣眾基礎,才能更好的開展自身的工作,為校園文化的建設舔磚加瓦。

3.2不斷完善制約、激勵機制

工會要想發揮自身作用,首先要做到完善自身內部的管理,不能成為“收會費、發福利”的。毫無存在感的部門。

這就要求工會在日常管理中,加強自身管理,落實獎懲制度。

工會可以通過教職工的民主管理、政策法規、信息交流、工會建設、教工風彩、女工園地、服務之窗等規則及開展活動中展示出來,設立工會網站定期公佈工會情況。

同時,獎勵優秀工會員工、懲處不合格員工,調動工會內部積極性,使工會運轉產生良性循環。

3.3開展形式多樣的工會活動

高校工會若要緊密聯繫教職工可以通過各種校園集體活動來豐富他們的業餘生活,為教職員工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工會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以及教職員工的興趣,選擇貼近生活、貼近工作的內容,如我校組織教職工“迎新春校園遊藝”活動、慶祝“三八”節系列活動之“愛家庭,愛生活,快樂的廚娘包餃子活動、教工運動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組織唱紅歌大合唱比賽、慶國慶“走家園”活動、團拜會等各類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和知識競賽,以提高教職員工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

活動選擇通過這類活動,還可以培養教職員工的團體協作精神、使命感、榮譽感,使教職員工的精神面貌進一步得到提升,團隊凝聚力進一步得到增強。

工會活動應當着力於滿足日益增長的教職工文化需求,不斷豐富校園活動內容,增加活動的組織形式;要陶冶情操,努力將思想、知識、藝術和趣味有機結合,使教職工樂於參加活動,並在活動中得到思想的啟迪、情操的昇華。

3.4關愛、維護教職員工

工會要堅持以服務教職員工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工作中倡導奉獻精神,全心全意為教職工服務。

工會要主動走出辦公室,走進教職員工的工作、生活中去,把教職員工的事放在心上、擺在心頭,時時刻刻想教工之所想、急教工之所急,開展“住院必訪、困難必訪、婚喪必訪、生子必訪”等必訪活動。

要深入接觸廣大教工羣眾,開展調研,瞭解教職員工的真實需求,第一時間把握教工資訊,發現問題,總結成果,分析經驗,想方設法提高教職員工工作滿意度,為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做出積極的貢獻。

3.5積極提升員工自身修養

學校教職員工是學校面向學生、與學生交流的一座橋樑,提高教職員工素質,使教職員工在思想、政治、道德、文化修養等方面與時俱進,是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獲取成果、發揮作用的關鍵。

高校工會要着力於將提升教職員工職業素質納入自身的工作中,通過組織活動、培訓、交流,幫助教職員工從思想素質、專業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上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校園文化的建設,離不開工會在此過程中的付出。

工會只有在運行中充分行使自身職能,從真正的意義上,獲取到自身的存在地位,才能進一步提高工會成員的核心凝聚力,才能對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出積極向上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濤。創新高校工會工作拓展高校工會職能[J].現代國企研究,2015(06):211.

[2]張其林。對新時期工會工作創新與發展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學報,2007(08):52-54.

[3]楊延紅。關於推進高校工會工作創新發展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02):64-67.

[4]趙金武。如何做好新時期的工會工作[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01):33-34.

[5]盧兵。校園文化建設的踐行者——淺析高校工會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J].校園之聲,2015(09):69-70.

[6]貝靜紅。以心聚人——創新高校工會宣傳工作的着力點探析[J].工會信息,2015(03):26-27.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論文 篇三

摘要:通過梳理校園文化與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的關係,對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性分析,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網絡文化、校園活動等方面提出加強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自考生

校園文化是文化園圃中一個結構完整且獨具性格的系統,它根植於校園的土地,融入了師生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自新力強的為全體教職工所認同的文化理念。全日制自考助學文化建設,指的是基於知識傳授並高於知識傳授的一種價值追求,管理者將人文關懷、核心價值、責任追求、創新精神、審美品位、儒雅風範等要素內化為全日制自學助考學生的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精神氛圍。

一、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效性

(一)明確了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既是一種國家考試製度又是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為目的。自考大學生是青年大學生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導樹立正確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提高專業技能、人文素養,促使其全面發展,成為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湖南農業大學積極倡導以校園文化為紐帶,以穩定有序、誠信友愛、協調發展、同舟共濟為主要特徵,以學生成才、教師成長、學校發展為宗旨的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

(二)延展了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

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在校園文化中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點,擴充了校園文化的含義。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是指按照校園文化制度、文化方向、文化組織、文化載體、文化管理的總體規劃;以學風、校風為核心導向,通過文娛、科技活動的組織,強化全日制自考助學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全日制自考助學學生享有同等的教育教學環境與資源,擁有獨立成熟的教務教學及學生管理部門。學校在積極提供物質保障的基礎上加強精神支持的投入量,使其具有良好的校園環境、積極的價值取向、濃厚的學術氛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豐富的文化活動。

(三)強化了“以人為本”的文化建設理念

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的建設要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文化建設中滲透人文關懷,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校之間產生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生機和活力。湖南農業大學通過學生社團活動、心理諮詢、宿舍文化、學風建設、名師導學、院領導接待日、自考生夏令營、“名企行”、勤工助學等活動架通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專家與學生、領導與學生、社會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橋樑,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發揮其主體性。

(四)踐行了積極和諧的。文化思想

踐行積極和諧的文化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理念的灌輸,進一步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通過加強學科建設,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於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尊重文化多元性,在實踐中體現高校文化建設的“和而不同”。堅持以發展增和諧、以改革促和諧、以公平求和諧、以穩定保和諧,把高校建設與發展的各項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二、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校園物質文化內涵的淺顯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把辦學條件與師資力量與學科設置割裂開來,強調辦學條件的重要性,忽視師資力量和學科設置的作用,實質上是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另外,缺乏對全日制學生物質文化建設的地位認知。忽視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沒有樹立正確的自考校園文化觀念,單純求虛、求大的粗放式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模式,使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變成“表面上”的文章,失去了它提升校園精神文化這個目的的意義所在,校園文化的品位也就無法保證。

(二)校園精神文化的匱乏性

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普遍存在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功利意識濃厚,人文精神淡薄,大學精神嚴重缺失。在學生羣體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日趨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弊端。導致青年學生出現道德失範、精神虛無、人格分裂、自我膨脹等問題,影響校園文化的層次和質量。同時,自考學生很多處於構建理想信念的初級階段,缺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不能正視創新精神、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之間的含義與關係。另外,當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過分突出政治化,導致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缺乏必要的價值選擇獨立性和批判性,導致自考生獨立精神缺失,創新性無法體現。

(三)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侷限性

髙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存在行政化傾向嚴重、制度建設不完善、系統建設和有效管理缺乏等問題。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幵來,侷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次上,使校園文化建設無法深入到對師生內在追求上的引導,缺乏對自考生客觀認知、自由個性、終極關懷等精神層面的拓寬,使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同時,校園文化主體的片面性,使校園文化成了十足的學生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部門的緊密配合和全員參與,尤其需要教師的參與。另外,目前校園文化制度在前瞻性上非常薄弱,嚴重製約着高等教育的實質性改革,進而影響全日制自考文化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三、新時期高校全日制自考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與措施

(一)夯實物質文化建設,強化育人環境

第一,做好校園建築的規劃設計。校園整體規劃佈局過程中需要融入學校發展歷程、治學理念、辦學精神等人文價值,讓校園建築在與校園環境融合的過程中突出學校自身的色彩基調以及規劃特色。注重建築與景觀小品在精神層次上的一致性,內容形式上的差異性,讓師生在建築規劃設計中體驗學校的人文情懷。第二,完善教學文化設施及陣地建設。加強對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實驗實踐、文藝體育、飲食起居等場所的規劃設計,完善電視廣播、網絡媒體、校報校刊、宣傳櫥窗等固有陣地的建設,積極拓展文化建設的新渠道,為開展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物質基礎與保障。第三,注重校園環境的園林綠化。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堅持“因校制宜”,在綠化設計的生態性、美學性、延續性等原則下,力求與校園的各類建築與設施上達到實用與審美的有機結合,體現校園物質環境的場所精神。

(二)加強精神文化建設,營造科學氛圍

第一,弘揚校園文化的優良傳統。一個學校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層積着各個時期的校園文化生活,因此,要正確認識學校的歷史傳統、歷史使命,明確學校定位、辦學理念、治學精神,進而轉化為自考學生對自身的目標定位、身份定位、價值定位。在認同學校優良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培養愛國愛校的家園情感,激發自考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二,抓好學風教風校風建設。注重加強對自考學生學習目的和意義的教育,引導他們將自身學習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起來,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相結合,找到真正適合自考學生成長成才的有效途徑。湖南農業大學通過“進德修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名師導學”專題輔導、“弘毅致遠”實驗班精品工程、“力學篤行”實習實訓技能項目等文化建設工程,營造濃厚學習風氣,培育自強不息精神,使學生樹立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的共同理想。第三,開展經常性的職業道德教育,制定完善的師德建設規範,充分發揮輔導員、教師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中的帶頭作用。

(三)加強制度建設,保障文化特性

第一,建立科學有效的高校校園規章制度。制度建設堅持“以師為本、以生為本”的理念,制定出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師生實際的、科學性的規章制度。善於將校園文化融入到制度建設之中,利用文化上的歸屬性凝聚、激勵師生員工的積極性。第二,建立引導激勵機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運用激勵機制,湖南農業大學利用“獎優濟困”獎助學金體系,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注重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激發他們的拼搏精神、進取意識。第三,建立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結合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要求,結合校園文化的發展軌跡,結合自考學生的性格特徵,創新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引導學生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強化創新能力,發展自身特色,提升綜合競爭力。

(四)構建網絡文化,發揮新媒體優勢

第一,加大校園網絡建設力度,建設一批學校學院德育網站,打造新聞信息平台,使學校網站成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同時充分研究學生層次和學生心理,發揮校園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第二,利用現代網絡信息的便利、高效、靈活的特點,不斷創新教育教學形式,拓寬教育的縱向橫向空間,促進高校文化建設新的飛躍。第三,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的制度管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網絡文化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學生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中的媒體環境。

作者:潘俊宇 唐琳茜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程裕禎.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張順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充分發揮大學生主體性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3).

[3]王豔芳.論構建和諧校園與高校的發展[J].成都:中國西部科技,2008(12).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四

校園文化主要是指校園內的教職員工、學生等都必須嚴格遵循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準則,其主要包含思想觀念層面、器物層面以及制度層面三方面的內容。即校園文化廣泛的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基本觀念;校園環境、校服、校歌以及教育設施等校園物質基礎;校園制定的教學規章、學習規範制度、校園管理制度等多種形式的規章制度內容,全面涵蓋了校園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在制度層面上的校園文化便主要得益於行政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行政管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保障作用。

行政管理工作本身就具備鮮明的服務功能,其所涉及的管理事項較多,深入到校園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校園文化建設開展的保障,也是校園文化建設實現不可脱離的重要基礎。一旦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出現消極怠工、工作懈怠等問題,則十分容易發生安全事故問題,導致校園文化建設難以順利推進。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協調作用。

高校文化建設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且十分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內容,其不僅要求管理人員遵循當前的校園發展狀況進行適應的建設計劃制定,同時還要求管理人員考慮到高校的長遠發展,保證校園文化的長久可持續性。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當中,高校內的各個管理部門應當作出各自的努力,同時也要配合開展。但是由於各個部門工作之間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難以短時間內實現個工作模式、工作程序的協調,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由於各部門配合、協調缺失而出現建設工作難以推進的局面。而行政管理工作能切實就各部門工作進行分工與協調,將校園文化建設程序進行合理的劃分,並將各環節的各部分工作內容明確的劃分到具體的工作部門與人頭上,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穩定、順利開展。因此,行政管理工作對於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有着重要的協調作用。

(三)督導作用。

隨着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當前各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不能一直遵從傳統的建設原則,其還應當不斷的進行時代要素的發掘,順應時代的發展開展工作。在實際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當中,建設部門習慣按部就班的完成相應的建設工作,缺乏對時代新資訊、新要求的分析,導致校園文化建設工作難以滿足時代發展的變化需求,限制了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質量的提升。而行政管理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卻可以通過成立評價與監督體系來監督校園文化建設工作質量,並在面臨工作問題時實時進行問題分析與處理,使得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文化內容逐漸豐富,建設更加廣泛的文化內涵。

二、利用行政管理實現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提升的具體措施

(一)制定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管理體系。

為充分發揮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價值,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在行政管理的約束下順利穩定的開展,管理人員有必要以人為本的制定相應的校園文化管理體系。其具體可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其一,管理人員應當以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作為基礎,成立實現校園文化管理工作的具體部門與崗位,方便在實際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充分發揮行政管理的引導作用與推動作用。而相關管理人員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應當以校園文化建設水平提升為主要目的,收集建設新要求並提供創意參考。同時還應當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實時監督並檢查實際建設工作的進度,及時就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其二,管理人員應當將以人為本作為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基礎原則,並明確個人管理職責的重要作用,明確工作定位。瞭解人才培養需求與校園文化建設需求,堅持平等原則,開展相關管理工作與服務工作。

(二)加強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要保證高校行政管理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中發揮重要的應用價值,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時還應當加強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與工作素質的積極培養,這是保證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礎。其具體可從以下方面展開工作,其一,各高校應當提升管理人員招聘標準,通過嚴格的工作考核,選擇專業且工作能力較強的人才參與到實際管理工作當中。其二,各高校應當積極制定管理人員培訓機制,特別是針對校園文化建設管理工作人員而言,文化素質培養十分重要。學校應當聘請具有較高管理技術能力的管理人員來校,對本校管理人員進行鍼對性的管理指導。其次,還應當制定定期的考核制度與獎懲制度,督促管理人員積極參與到管理學習當中,督促管理人員實現管理學習。

(三)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與開展。

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離不開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行政管理人員要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實現,就應當積極組織並開展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就大學校園而言,社團是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平台與資源,管理人員應當充分利用社團作為活動開展的載體進行活動組織。首先,管理人員應當堅持以科學的政治立場作為一切活動開展的前提,並考慮到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制定符合學生培養要求且滿足學生的參與慾望的多種社團活動,同時不斷進行社團活動形式的創新。其次,管理人員應當提升校園內文化社團的建設數量以及建設質量,引導各社團開展多種形式的娛樂文體活動、社會服務型活動等多種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活動,為活動的開展創造更加廣闊的平台。

結束語

校園文化建設是各高校的重要的工作內容,行政管理在這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並主要可總結為保障作用、協調作用以及監督作用等方面。各高校應當充分意識到行政管理工作所體現的作用與價值,並積極制定以人為本管理機制,優化行政管理人員素質與能力,加強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與管理,發揮行政管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實現高校文化建設工作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徐少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行政管理作用芻議[J].辦公室業務,20xx,(15):26.

[2] 張禮超。高校行政管理執行力建設的倫理思考[J].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xx,17(03):19-21.

[3] 朱德林。新時期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措施[J].南都學壇,20xx,29(05):123-124.

校園文化論文參考 篇五

題目: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關係研究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的總稱,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規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的形成具有“潤物細無聲”作用,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過程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着歸屬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課內外教學分離、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高校人才培養有積極意義,可以對學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健全人格、增強道德認同、提升社會適應力和競爭能力等作用。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人才培養

一、高校校園文化概述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的總稱,以學生為主要對象,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規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等,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創造、改進、共享,傳承學生們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揚民族核心精神,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將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 為文 化和制度文化有機統一,形成獨具特色的校園文明。

高校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學校人文精神、校風學風和心理境界的綜合體現。

從意識形態結構上看,可以將其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形象,是與校園文化主體相呼應的物質對象,包括整潔優美的校容校貌、實用美觀的文化設施、生機盎然的樹木花草、大方統一的師生服飾等。

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人互動交往、舉止言行的準則,是校園文化活動依據和準繩,有了規範和準則,校園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強,這對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長遠的意義。

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人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方式的總稱,精神文化建設重點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體現在學校的文化傳統,包括學校的校風、老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工作人員的作風、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等方面,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校園的重中之重。

校園行為文化是指師生員工們在教學、工作、生活、文體活動、人際交往中的作為,教師為人師表、傳道受業,學生尊師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員恪盡職守、敬業奉獻,共同為和諧校園建設貢獻力量。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關係

校園文化是一種環境力量,是集體智慧的力量,是學校辦學實力的一種體現,更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社會主流文化意識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氛圍,與文化品格的價值評判標準息息相關。

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條主線就是要建設特有的校園文明,形成一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取向的評判準則,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陽光雨露,汲取集體的智慧養分,積累豐富的經驗財富,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這些是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彌足珍貴。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那麼教育就不能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而必須注重學生德、智、體等素質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從而順利成長成才。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與課堂教育並行,肩負着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科學研究能力、職業道德修養和社會競爭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發揮着無可替代的作用。

換言之,高校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發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中國校園文化建設的質量關係着國家文化軟實力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高校需要堅定理想信念,滿懷憧憬,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貢獻力量。

三、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這與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很不協調,必須從自身特點和實際需要出發,突破現有校園文化建設的瓶頸,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精神文明建設不足,學生歸屬感缺乏歸屬感是個人被他人或所在羣體認知、認可與接納的一種內心感受。

大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校園是否有家的感覺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

大學生是校園文化的主體,如果對校園缺乏歸屬感,就會缺乏學習熱情,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必然影響其成長和成才。

大學生所需要的歸屬感,不僅在於高樓大廈和門庭石訓,更在於一種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可以引領他們朝氣蓬勃、奮發有為,引導他們認識自我、自我創造,讓他們在沉穩厚重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強化主人翁意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二)文化導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思想中最關注的還是成績,而課堂教學是以文化知識為主,知識面相對較窄,且缺乏文化薰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難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容易受到社會上非主流文化的影響,而且大學生應付學業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學習考試內容,對其他的毫無興趣,致使他們對校園文化活動重視不夠,全面素質培養、個性發展空間受限。

(三)課內外教學分離,過度依賴思想政治教育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着嚴重的課內外教學分離的問題,因此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文化積澱不夠、歷史視野和世界視域相對狹窄的問題。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撐,是與課堂教育相併行的教育途徑,大學生在校期間參與校園文化學習、人際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是 他們向社會 人過渡的 重要過程。

而今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發起、組織和實施,單純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頭緒眾多,顧此失彼,且拘泥於事務性工作,文化活動常流於形式,難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

(四)資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由於管理體制的侷限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往往缺少抓手,資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虛設,一些文體活動因為宣傳力度不夠,導致實際參與人數較少,影響力不夠,延續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動往往虎頭蛇尾,缺少經驗總結,曇花一現後便無人問津,效果反饋難以落實到實處,教育效果也不明顯。

制度管理和資金投入等問題凸顯,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滯後於國家教育事業前進的步伐,必須引起重視,並從根源上尋找原因,切實解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

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

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意義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工程,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路徑之一,在學生全面素質教育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於促進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國的學校教育歷來重視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而優秀的校園文化必將有助於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

高校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提高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將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轉化為潛移默化式的文化薰陶,發揮校園文化的寓教於樂功能,增強師生們的文化創造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實到實處。

(二)有利於健全學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質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社會化教育的“隱形課程”,是學生形成優良人格品質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不單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環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導的精神內涵。

學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學習深造、生活交際,自然接受集體意識和主流文化的引導、感染和薰陶,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蜕變過程,在感受體驗和實踐鍛鍊中形成與集體意識、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質,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觀念,增強師生們的凝聚力,共建和諧校園。

(三)有利於規範大學生的言行舉止,促進其素質的全面提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質、教養和性格。

大學生具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文化素質、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其價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斷、行為規範等,都代表着中華民族的素質和形象。

置身於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園地,大學生們參與到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中來,接受先進校園文化的影響,獲得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形成與國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觀念,推進校園文化向健康、繁榮的方向發展。

(四)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感,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道德認同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謀而合。

高校校園文化中所倡導的道德標準、價值取向和行為規範,更加容易為大學生們所認同,從而使他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遵紀守法,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從而約束自己的言行,與同學、老師、社會和諧共處。

高校校園文化在培養大學生道德認同感的同時,也有助於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競爭力。

(五)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社會競爭能力高校教育當以提高大學生社會競爭力為目標,以創新教育為重點,輔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和人際溝通協調能力。

高校應舉辦形式多樣、富有意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鼓勵大學生拓展視野,積極實踐,勇於創新,敢為人先,以此來挖掘大學生的潛力,增長其才幹,培養其創新意識,造就具有社會競爭力的人才。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文化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式,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緊迫任務。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諸如歸屬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資源投入不足、發展相對滯後等,必須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應加大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投入,積極推進“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堂教學和實踐教育並駕齊驅,重視培養大學生的世界視域和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邵煥舉。“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0.

[2]柳葉,韓影,李想。試論以學生為本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5):89-91.

[3]方碩瑾。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實踐能力提升[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國山。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良好品質培養關係辨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82-84.

學校文化建設論文 篇六

目前,建設校園文化的理念已經成為學校發展內容之一。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學校開始嘗試、摸索、創新、實施。創建中,我們存在一些誤區,也有“種別人的地,荒自己的田”的嫌疑,大致有以下幾種現象:

1、生搬硬套——借學校呈現校園文化的形式有多種,其中不乏有生搬硬套的現象。例如:“經典誦讀”“書香校園”“禮行知情”等等,很多學校拋開了校本實際,套用其他學校的文化成果、規章制度運用到自己的學校,借用他人的方式方法,摒棄了老師學生的實情。這種“文化”,往往是曇花一現。

2.2.模仿抄襲——學培訓交流、學習模仿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另一種形式,不得不承認,這是一條可行之路。在這條路上,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模仿或抄襲,那麼也同生搬硬套沒有任何區別。如果能夠在模仿中借鑑可行的方法,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地域特色、校園特點整合實施,那麼就是一條陽光大道。在現行校園中,我們往往看到的是學着別人的硬件建設、主題內容,追求形式而不顧內涵的體現,這種“文化”,也只能是盲人摸象——四不像。

3.3.跟風趕潮——俗城市和農村有區別,高中和國小有差異,風俗和習慣有不同。校園文化更不可能是統一的標準。在城市學校塑一尊雕塑是時尚,但把同樣的雕塑放在農村的教學樓前就不倫不類了。每一種潮流都強裝在一所學校,這種組合就不再具有代表性和説服性了。雕塑如此,內容更如此,今年跟着趕“經典”的風,明年學着追“書法”的步,後年又覺得“禮孝之行”不可少,這樣一來,勞命傷財,累死三軍。這種“文化”,彷彿欣賞巴黎的時裝週,樣樣都好看,每樣都無法上身穿。怎樣做校園文化?如何讓校園文化入心導行?我認為,她應該是學校的系統工程,和大家理解的僅僅就是“牆壁文化”“硬件投入”有很大的差異。結合學校辦學歷史、地方特色、師生所長制定文化發展主線,圍繞主線開展有序的工作。確定文化的目標、方向、主題、內容,制定實施的方案、計劃、規劃和具體步驟。以校園文化主題為核心,穩步前行。

一、活——活動激趣、活力健體、活化教育

1、豐富多彩激興趣——活動建設校園文化,我們可以更充分的結合文化主題開展活動。例如:“經典誦讀,書香校園”,學校可以舉辦:誦經典朗讀賽、讀經典演講賽、唱經典歌曲賽、演經典表演賽……以活動為載體,讓主題文化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潤滑劑,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又一村”。讓校園文化富有情趣、情感、情操;讓校園文化在口中、在身邊、在心裏。

2、身心健康促成長——活力活力,這裏指發展學生的身心健康,融入校園文化,散發無窮的活力。按要求學生每天在校活動時間不少於1小時,怎樣將校園主題文化滲透到身心發展中,有待於我們共同思考。學校大多開設了課間操、活動課、特色班、興趣組,運用小團體,融合大主題就是一種智慧。例如:以“禮孝文化”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內容來説,可以在課間操融入“感恩手語操”、在活動課融入“互幫互助遊戲”、在特色班可以建立“文明星之窗”、在興趣組也能樹“孝道仕女”的典型……富有情趣的主題文化依託活動為風力,有了基礎,校園文化的活力就可以彰顯。注重學生悦學的培養,發展學生有益的身心同樣不可忽視,當然,也一樣可以讓校園文化有活力可言。

3、彰顯特點揚個性——活化教育,不能是書本的複製,也不能成為考試的模具。教育,是心智的開啟、品性的怡情,面對活生生的個體,是充滿鮮活、顏色、動感、靈氣的個體。所以,校園文化必須成為活化教育的催生劑,只能是教育躍動的精靈。校園文化是面對全體,更是揚長避短,彰顯個性的舞台。例如:校園文化建設不要分數,照顧了學困生;文化建設不求績效,只要讓“校園特色”變成了“特色校園”,就是成功的。杜絕校園文化生搬硬套,因為每個學校存在不同的差異;不能校園文化模仿照抄,因為每個區域都有特有的文化底藴。校園文化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有哪些影響?我想,應該有以下幾點:

二、潤——隱性潤心、顯性潤行、內涵潤情

1、隱性如空氣——潤心確定校園文化主題,讓學校散發的文化氣息沁入心脾。如:學校圖書室的乾淨寧靜、食堂的整潔有序、教室的歌聲、掌聲、辦公室的寫字聲、讀書聲;操場上的英姿颯爽、奔跑、笑聲……還有隨手撿起的垃圾、親和甜美的問候、恭敬有禮的握手、鞠躬點頭的敬禮……這些就是校園的隱形文化,摸不着、看不見,卻又如空氣一般無處不在,讓人神清氣爽。

2、顯性如航標——潤行近年來,學校不缺乏硬件設施的投入:實驗室、籃球場、塑膠跑道、音樂室、舞蹈……相關的教學輔助設施配套齊全,隨即,相關的宣傳牌、告示欄、警示標語成為了校園裏另一道別致的風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如:“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標語掛在食堂;“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橫幅粘在教室;“我是一棵草,愛我像愛寶”的小木牌豎在草叢中……顯性的文化指導大家的行為,明確的指出了我們該做的或不該做的,這也是校園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3、內涵如花香——潤情不管是沁入心脾的言行舉止,還是指導行為的警示標語,只能產生短期或者是暫時的感受,能夠一生受益或者陶冶情操的是校園文化內涵之所在。曾經感歎過一所學校的校園文化,名為“大榕樹文化”,學校把“大榕樹”的歷史、生長、寓意、品格、氣質、特點通過活動、課堂、綜合實踐、校本教材、歌詞詩賦傳遞給學生……在校的教師對大榕樹的研究形成了課題,學生對大榕樹的相關知識瞭如指掌,以大榕樹的品格作為精神目標,引領思想,指導行為。這樣的校園文化沒有花裏胡哨的景點,只有校園裏歷經滄桑的大榕樹;沒有刻意追求創新改造,只是結合校本實情不斷深入。校園文化的內涵如花香,染其身,就會散其芬芳。總體來説,不管是哪一種校園文化建設的形態,不管建設怎樣校園文化的內容,我們都不可否認她的重要意義。讓校園文化成為活化教育的雨露精華,讓校園文化能夠潤澤生命而閃爍零星光彩就是我們正在付出,並將堅持到底、不言放棄的理由。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七

一、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1.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還不夠。隨着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人才培養經驗的不斷豐富,很多高校都已經意識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開始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但是在傳統的教學評估的指標的引導下,很多院校園建設的大部分資金都是投在校園的環境和設施建設當中,新建改建了一批圖書館、實驗樓、多功能娛樂廳等文化設施,為校園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由於對校園文化中精神因素的作用認識不夠深入,使得物質文化建設缺乏正確的目標,很多高校認為只要把樓房建起來,把各種雕塑建起來,就完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對各種建築、雕塑本身藴含的文化意義的挖掘,沒有展現出物質文化建設的精神文化意義,使學生只見其形不見其神,使校園物質文化的發展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狀態,發揮不出校園精神文化在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2.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特色。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今大學校園變得浮躁、媚俗、功利,表現在對社會文化的簡單適應與單維趨從,表現出校園文化責任心及功能的缺失,並且高等教育的功利性受到不適當的誇大,而學術性和精神性受到人們的漠視,校園文化的主旋律已經在一定程度向社會文化趨同。很多高校在進行文化建設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校的具體情況,建立符合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很多學校為了追求速度,在文化建設上存在着空,大,沒有實質內容的毛病。除此之外,每個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樣,校園文化應該與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相結合,找出特色的東西,這樣才能使校園文化更具有生命力。

3.醫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制度保障。文化建設離不開制度的保障,醫學院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沒有注意到完善學校相關的制度建設,將校園文化建設從制度上的被動要求,變成師生的一種自我習慣。這樣就導致了文化建設過程中,缺乏連續性。上級領導重視的時候,學校就在文化建設方面下功夫,領導不重視的時候,校園文化建設就被忽視;此外這種沒有制度限制下來的文化建設,也很難建設出特色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受領導風格的影響,每個領導的領導風格都是不一樣的,這樣校園文化就無所謂繼承性了。

二、醫學院校院校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個合格的高水平的大學生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專業技術,而且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遠大的世界眼光。因此,加強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高校要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在多元文化激盪交融中積澱和創造深厚的文化底藴,大力提高學校的文化品位、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重視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校園文化建設不是空口號,它是有一定的載體的,如學校環境,文化娛樂設施,學校的制度等。高校應該重視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增加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財力、物力、人力的投入。可以通過加強學校的設施建設,讓學生能在課餘時間,有足夠的空間和設施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提供平台。

2.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學校的大部分課程都是進行專業學習,人文知識的課程相對來説比較少。高校應該重視這少之又少的課程,安排優秀的教師進行授課,將這些少量的課程上好,而不是敷衍了事。此外,除了人文課程,鼓勵學校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鼓勵不同的興趣愛好開始的社團,學生會,一些文化活動比如,如書法比賽,繪畫比賽,十大歌手比賽,三下鄉等,通過這些課外的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活動,以達到活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目的。

3.加強校園文化的特色建設。一所大學的綜合競爭力應該包含很多要素,例如學生的質量、專業的種類、教師與學生的比例、學校的科研能力以及學校的聲譽等。而經過對這些要素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核心競爭力所在。如何提高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就體現在校園文化的“不易模仿性”,而“不易模仿性”就是指校園文化的特色。中外著名大學的發展史告訴我們,大學之所以著名,是由於其鮮明的特色。因此,高校應該認真分析學校發展的歷史,結合本校辦學的特色,凝練出具有鮮明的特色的校園文化。

4.完善制度保障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長期艱苦努力才能收到一定成效。學校要從宏觀和戰略高度,在參照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掘校園文化建設的功效,並將這些建設的經驗及作法,設立成為一種學校制度,在制度上保障校園文化建設的進行,同時保證校園文化建設的前後連續性。將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的檢查評估體系當中,以評促建,以評促管;學校成立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安排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的黨團組織,發揮學生會、學生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三、結語

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所有組成人員的參與。各高校應充發掘校園文化建設的功效,開闢具有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新思路,真正把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八

1.前言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學校體育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全國億萬學生中掀起羣眾性體育鍛煉的熱潮,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共同決定,從20xx年開始,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全面實施,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陽光體育運動”旨在加強對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青少年身體素質。然而高校大學生對自身的身體素質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形成思想鍛鍊意識與鍛鍊的習慣,與國家開展的陽光體育運動要求相差甚遠。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他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政策的指導下,高校應把陽光體育融入校園文化中,對大學生人才培養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2.制約陽光體育運動開展因素的分析

全國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顯示:有66%的學生每天鍛鍊不足一小時,有24.8%的學生基本不鍛鍊,有60.4%的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有74.6%的學生認為他們體質不好是由於體育鍛煉不夠造成的,有28.9%的學生認為他們沒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2.1大學生自身層面

在大學階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不按時吃早餐或不吃早餐;為減肥而節食;將課餘時間投入網絡遊戲、聊天或娛樂上;喜歡“靜”、“宅”,不喜歡“動”,怕苦怕累、不喜歡對抗性強或容易受傷的體育項目;忙於社團工作、學生會組織的活動或社會工作兼職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體育鍛煉減少。

2.2家長層面

許多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健康觀、成才觀,輕視體育、輕視鍛鍊,父母也很少抽出時間陪同孩子進行體育鍛煉。

2.3學校層面

2.3.1學校沒有把陽光體育的政策、實施辦法落實到位。

2.3.2中學階段,學習被作為重中之重,體育被領導、老師和家長忽視,中學階段的體育被嚴重的邊緣化,體育課可上可不上,體育運動時間被輕易的佔用,沒有形成體育鍛煉的意識。

2.3.3體育教師是學生體育興趣的激發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間體育教師力量是隨高校擴招而進入高校工作的,部門體育教師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學內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滿足當今同學們的需求。

2.3.4學校對體育活動的開展把握不夠,活動開展多形式化、強制化,而不是由學生自由選擇,限制了學生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

3.高校實施陽光體育運動的優化對策

3.1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時吃早飯,健康飲食;養成健康減肥的概念;豐富課餘內容;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學習、工作、生活內容等。

3.2遵循校園陽光體育的指導原則

3.2.1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應以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下發的《關於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指導。

3.2.2開展陽光體育運動,要遵循和諧發展的原則,陽光體育運動要與體育課教學相結合與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形成個體自主自願鍛鍊的習慣。

3.2.3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在增強青少年體質和身心健康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現傷害事故。

3.2.4深化體育專項教學改革,改革學校體育賽事組織運行機制,有序推進校園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工作,健全學生體質監測和公告制度。

4.將陽光體育落到實處

4.1高校應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陽光體育運動

讓學生走出宿舍、走進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活動。“每天鍛鍊一小時”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學校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體育賽事,多投入經費,調動學生積極性,多給同學們留出體育鍛煉的時間,在思想上得到重視與認可,使體育鍛煉的思想紮根於學生的腦海中。

4.2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充分發揮“第一課堂”體育課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遵循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愛好,堅持科學性和可接受性相結合。根據個體的差異和特點採取不同形式的教學,開發多樣化教學內容和項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學,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即能學到體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鍛鍊。體育教學要重視新興體育項目,新興體育項目會容易迎合當代大學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對大學生產生極大吸引力,更好的帶動同學們走向陽光體育。

4.3學校開展多樣化的體育活動。

根據學生個人的興趣、愛好成立各種體育興趣小組或者體育俱樂部,發揮學校各類學生組織(如校學生會、團委、俱樂部)的力量,創造條件,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活動,如定期開展一年一度的“體育節”、“趣味運動會”、各類新生球類比賽及各類院系比賽等。

4.4健全“陽光體育運動”監督管理機制,做好監督工作。

例如定期開展體育工作的專項監督,把監督的結果作為衡量一所學校教育工作好壞的重要依據。

5.借鑑國外實踐經驗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特曼教授指出:“20xx年,美國在校大學生1500多萬,有超過1200萬人有體育特長,這些人每年的體育消費高達750億美元”。總結美國校園體育事業如此發達的原因:

5.1家長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

都説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美國人認為:“沒有比陪孩子一起運動更好的親子方式了”,家庭成員都一起運動,家長積極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孩子在這種氛圍下成長,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學校有校園體育事業發展的雄厚資金保障。

以明尼蘇達大學為例,20xx年明尼蘇達大學通過賽事門票、電視轉播、企業贊助、公益籌款等渠道為學校引來超過8000萬美元的資金,學校就有資金用於校園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建設,包括不惜花重金為學生打造最好的運動硬件軟件配套設施。

5.3美國社區對青少年體育格外重視。

大多數社區一年四季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體育課程,同時還配有專門的組織。比如AYSO美國青少年足球組織、LittleLeague美國少年棒球聯盟、這些都是以社區組成的機構。一到週末,社區到處都是體育活動的場景。

6.總結

做好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陽光體育構建工作,有助於青少年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倡導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學生體質的改善;有利於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調查 篇九

建設特色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品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高職院校有兩個主要特性,一是“高”,二是“職”,其校園文化自然應既要有高等教育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共性,又要有職業教育的特性,儘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的職業道德、職業理想和職業人文素質。對此,筆者於近期對浙江海運職業學院進行了一項校園文化建設調查。此次調查圍繞校園文化建設設計了46道問題,共向師生髮放480份問卷,回收460份,回收率約為92.8%,期望找準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探索適合高職內涵建設的特色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多不足,這從此次問卷調查當中得出的數據可見一斑。如問卷對於“您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如何”的回答,有近70.54%受調查者選擇了“一般”和“不滿意”選項(見圖1)。

對校園文化的認識存在偏差調查發現,80%的師生對校園文化的概念認識不明確,存在一定偏差。具體表現為:一是十分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對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缺乏應有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師生的行為缺少強有力的“引擎”牽引。二是對校園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僅作為教育教學管理方法,沒有納入學校建設和發展的軌道,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削弱了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建設主體意識不強調查發現,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全員共建意識不強,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熱情度不高。有85%的師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宣傳部、團委等少數部門的事情。顯然,此種想法不利於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員參與。

此外,現實層面上,學校開展的很多校園文化活動與學校自身定位關聯不大,個性化特色不明顯,吸引力不強。從而導致校園文化的地位不高。據問卷結果顯示:有高達68.05%的被訪問者偶爾甚至不關心校園文化活動(見圖2)。

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缺失校園文化建設人文精神缺失表現在多個方面。首先體現在教學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忽視人文課程。調查發現,如最能體現人文精神的《大學語文》課每學期的課時縮水至28學時。其次體現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缺乏人文精神的滲透,有75%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往往偏重於知識技能的傳授培養,忽視了人文精神的有效傳遞;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之間缺乏文化銜接,開展人文社科類講座的次數缺少,校園整體文化氛圍不足。

進一步加強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校園文化是一學校別於另一學校的重要標誌。從實踐來看,校園文化包含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比如,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框架和內在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對此,職業院校應當給予正確的認識,與時俱進,找準突破口,進一步明確校園文化的建設主題。

加強校園文化主體意識作為職業院校而言,一是加強全員共建意識,統籌規劃,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學校整體發展的藍圖之中,加強組織與領導體系建設,健全校園文化統籌、檢查、督促和考核機制,教育、引導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二是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積極投入校園文化建設。三是不斷強化人文與職業融合意識,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儘可能突出“職”的特點,融進更多職業特徵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人文素質。此外,高職院校要建立繼承與發展意識,在繼承自身已有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廣泛吸收國內外高職院校的先進做法,結合實際,勇於發展創新。

打造校園文化特色品牌一是加強物質文化建設,不斷完善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政策和措施,除了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還應體現市場人才需求信息、行業與專業的發展趨勢等與職業相關的因素,豐富學生的職業感受和專業思想,提高其學習動力。二是不斷創新、創設校園文化活動載體,提高師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對於在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師生,學校可予以鼓勵、嘉獎,使之成為學校的文化傳承因子。三是着力建設優良校風,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優良的校風統領學校各項工作。要以優良的校風、嚴謹的教風、濃厚的學風、文明的班風來詮釋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內涵,體現學校的精神。四是精心打造校園文化品牌,立足學校專業優勢,把行業文化精神作為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的突破口,培養學生學習行業文化、企業精神,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同時,學校可開設地域文化特色課程,文化基礎課引入地域文化資源,使地域文化內化於校園文化之中。這不僅有助於學生了解當地的社會習俗概況,提升其文化修養和人文品質,還可以促進高職院校的優質課建設,提升學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推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加強與企業文化對接。高職院校與社會各行業、企業的關係恰似魚和水的關係,其校園文化也應當與當前先進企業文化進行對接。例如,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廣泛建立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接受企業文化的薰陶,還可通過校企合作、教師學生頂崗實習等產學合作的方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同時,緊緊依靠校企合作優勢,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深入對接。一方面,職業院校要把先進的企業文化引入校園,並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吸引企業積極參與。例如,舉辦企業文化成果展覽、邀請企業成功人士開展企業文化講座、學校與企業文化技能比賽等。另一方面,要主動走進企業,吸收企業文化的精髓,豐富自身文化建設內容。例如,師生可以利用到企業實習、實訓等機會,充分感受企業的文化氛圍,藉助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優秀企業文化實現自我教育,以幫助學生轉變角色和樹立職業意識,以此來拓寬校園文化的建設視野。

此外,高職院校要與時俱進,力抓創業文化。學校要對有志於創業的人員加強相關技能和知識培訓,除提供場地和資金便利外,還應邀請企業人員和創業成功人士來校作指導,甚至可以與相關企業簽訂創業指導相關協定,以便學生更好創業,形成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複雜、系統的工程,要經歷一個長期逐步定型、完善和深化的過程,需要不斷沉澱、積累和提煉。作為高職院校而言,只有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智慧,不斷去探索和實踐,才能牢固樹立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論文 篇十

【摘要】高校學生公寓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和主要陣地。高校的公寓文化建設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和走上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目前,我國各高校在公寓文化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缺乏對大學生的思想引導,文化建設水平不高,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高校的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斷更新觀念,利用網絡新平台,才能打造有特色的校園公寓文化品牌。

【關鍵詞】學生公寓;引導;教育;文化建設;培養

校園文化建設的加強和改進對於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中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越來越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校的重視。高校的學生公寓不僅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同時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積極向上的校園公寓文化建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和意志品質的培養等產生影響。公寓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和約束力。健康的公寓文化對於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陶冶高尚情操,樹立正確價值取向有着積極作用。

1高校公寓文化的主要內涵

高校公寓文化是一種以學生公寓為主要載體,以學生公寓管理和服務過程為主要引導方式而形成的一種內容複雜、相互融合、表現形式豐富且具有凝聚力的文化氛圍。它可以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和理想追求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和感染力。高校公寓文化以大學生為主體,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具有導向、育人、規範、激勵等多位功能。高校公寓文化建設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形成、意志品質的塑造、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個性的發展等。教育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學生公寓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是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90後大學生由於其不同的成長環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他們正處在生命中最美麗最光鮮的時期,這也正是他們思維最活躍,情感最豐富,心態最複雜的時期。在這個由學校向社會過渡的特殊時期,學校有責任在思想理念、行為活動上對學生適當加以規範和正確的引導。公寓是大學生停留時間最長的場所,大學生平均每天有近一半時間在公寓裏度過,如何利用好這一平台,全方位開展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個新的課題。

2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主要功能

做好高校公寓文化建設工作能夠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2.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高校公寓文化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直接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行為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當前,社會形勢複雜多變,大學生正處在個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和培養要深入到高校學生公寓當中,使學生公寓避免成為價值觀教育的漏洞。良好的公寓文化環境氛圍能夠引導大學生的人格養成,發揮出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2.2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培養和鍛鍊社會生存本領與技能,思想觀念、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各方面都逐漸走向成熟。學校有責任在思想理念、行為活動上對學生適當加以規範和正確的引導,幫助他們設計好自己的未來之路。向大學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衞,建立完善的管理規章制度,保持優美的生活環境,提供積極的思想指導等等,這些就成了公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的人生的明燈,沒有它們,人生就會迷茫,因此應讓它們明確自己的目標,但還要因人而異,分情況教育,有信念的同學要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對於習慣養成則要從一年級開始抓起,引導大家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正常的作息習慣,少熬夜。2.3頑強拼搏,磨練大學生意志品質公寓管理制度必須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規定。只有通過制度,才能更有效地保證同學們有一個良好的、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促使大家養成良好習慣。規章制度的約束和引導,更長遠的目標又在於能對學生們產生不同程度的激勵作用,營造出一種爭當先進、努力向上的競爭氣氛,促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積極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創造性、能動性。因此,作為在高校公寓這樣一個特殊環境中的一種文化,公寓文化還要具備激勵功能。

3高校公寓文化建設存在問題

3.1缺乏對大學生思想的引導和教育隨着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投入,高校對公寓的硬件設施和基礎建設越來越重視。但公寓文化建設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許多高校重視公寓的安全和衞生管理,過分追求管理效果,要求學生遵規守紀。例如,要求學生不準在校內吸煙、使用大功率電器等。往往忽視了高校公寓文化的引導和激勵功能。學生經常對公寓的管理制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管理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充分了解吸煙和大功率的危害和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行為教育,將大大提高學生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思想政治工作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工作,事關青年學生健康成長。許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黨團建設工作進公寓方面還需要亟待提高。

3.2大學生參與公寓文化建設的熱情和水平不高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是在校大學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的制約和影響,大學生經常處在被動的角色,導致大學生參與的主題意識明顯不足。加之,過重的課業負擔和較大的學習生活壓力導致出現學生被動參與的情況,久之是學生對公寓文化建設產生牴觸情緒。而文化建設的參與者是否廣泛、具有代表性,決定了公寓文化的基礎是否牢固,關係到公寓文化建設得失、成敗。

3.3公寓文化建設品牌意識不足,缺乏特色和創新意識要發揮好高校公寓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僅要提高對文化建設重視程度,更要建設有品牌和有特色文化。目前,許多高校在開展公寓文化建設的過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活動不新穎,普及化較低,缺乏特色和創新意識等問題。從類型上看,公寓文化活動的種類單一,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和性格學生的需求。特色不夠鮮明,公寓文化建設的組織者缺乏品牌和創新意識。唯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將公寓文化建設生活化,提高創新意識,公寓文化建設才能及時避免盲目性和品位較低等問題。

4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方法探索

4.1加強高校公寓黨團建設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大學生思想引導和素質教育是公寓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和主要目標。紮實推進黨團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進公寓,加強公寓文化引導和育人功能。讓高校學生公寓成為黨團建設工作的重要平台。使輔導員的學生公寓工作切實得意開展,保障學生工作過程的全面性,樹立全方位和全員參與育人的意識。切實開展黨建活動,在公寓內設立宣傳欄和公告欄等,宣傳先進文化和思想,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文化氛圍。

4.2引導大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大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公寓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成立相應的學生自治組織,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過程中的思想引導和素質教育。樹立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保障學生能在公寓文化建設和宿舍文化建設過程中認識和完善自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同時磨練學生意志品質,充分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4.3充分利用網絡平台和現代化手段開展高校公寓文化建設隨着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形式下,如何利用好網絡平台和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開展行之有效的網絡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設成為了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課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學生公寓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水平逐步提高,通信技術在公寓內已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同時,大學生的思想較為活躍,接受新鮮的事物較快,但面對真假難辨的虛擬世界,有許多學生缺乏區別網絡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公寓文化建設要保障網絡建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和引導。充分利用QQ羣,微博和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規範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和生活作息。運用新媒體技術與大學生進行廣泛的互動和及時的溝通,更加靈活的掌握學生思想動態,讓網絡平台成為反應學生意見,集中學生智慧的又一重要平台。

4.4樹立品牌意識,打造有特色的公寓文化大多數高校重視公寓文化建設,但是在堅持方向正確的同時,真正能做到有特色的不多。文化活動雖然較多,但是千篇一律,很難提高學生參與熱情,學生主動參與度不高。抓品牌、促文化,是新時期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樹立品牌意識,抓好品牌建設才能使學生公寓的文化建設有有特色、上層次、有品位。學生公寓的文化要體現先進文化的要求,用先進的文化佔領高校公寓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陣地,兼顧文化建設的漏洞和盲區。真正讓學生體驗到豐富又高雅的公寓文化,以此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營造健康向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通過開展同學們喜聞樂見的如公寓文化活動,既增進同學情誼,培養和諧的人際關係,又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4.5樹立創新意識,推動公寓文化建設的不斷髮展創新是民族和國家前進的動力,是文化進步和發展的不竭源泉。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將創新與公寓文化建設脱離就如同大樹無根。時代在前進,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文化需求日趨複雜化和多元化。一成不變的公寓文化模式和內容,勢必要有所改變或突破。樹立創新的理念,與時俱進,轉變思想,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提高理論水平。

4.6加強溝通和交流,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學校除了要加大對公寓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以外,還要有切實可行的機制保障公寓文化建設在各部門的合理分工和有序合作下穩步推進。要有輔導員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並及時進行引導和教育,有管理人員對學生宿舍的內務進行檢查和指導,要讓學院和班級瞭解學生在公寓內的表現,規範學生日常行為,提高大學生素質。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進行具體化、系統化和全面化的管理和服務,努力做到分工明確、齊抓共管、形成合力。高校公寓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持之以恆長期不斷的建設,它對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好的公寓文化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乃至對其以後的工作生活都有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把高校公寓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把高校完成培育人才這一根本任務體現在高校日常管理的細枝末節中。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校的公寓文化,注重積累,同時也要加強引導,使公寓文化建設與校園文化的建設協調發展,創新形式,努力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品質的公寓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十一

摘要: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教師、學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必不可少的元素。校園文化引領學校發展。校園文化建設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質特徵、要與當地實際情況和學校培養目標相結合。校園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可以營造法制文化氛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助於實現學校的高效管理,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泛指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築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等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培養目標、校風、學風、傳統習慣、人際關係、集體輿論、心理氛圍、行為規範、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範的行為準則,很多名校的校訓便集中體現了校園文化,反映了名校歷史淵源、獨特理念、發展特色。

一、校園文化引領學校發展

校園文化的核心是人與環境的和諧、人文精神的傳承,從而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學校發展迅速,理念層出不窮,校園文化可謂是百花齊放,如:靠近大海的“海洋文化”、沙漠地區的“綠洲文化”、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等,切合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立意高遠。好的校園文化促進師生健康成長,促進學校品牌名校的形成,促進學校德育工作和辦學水平的提高,促進學校與社區和諧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

二、如何打造學校校園文化

(一)校園文化建設要了解掌握文化的本質特徵

建設校園文化要充分了解掌握辦學目標、核心文化特徵,掌握校園文化的本質特徵,真正發揮其在學校發展中的作用。1.校園文化具有知識滲透特徵。校園文化具有傳播自然和人文知識功能,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和成長的人類知識具有薰染個性、內化素質、凝聚精神,滲透思想功能,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具有知識滲透特徵。2.校園文化具有藝術觀賞特徵。校園文化是通過一定的物化形式塑造表現出來,藴含美學藝術、建築藝術,並賦予精神、文化內涵,能引起觀者豐富想象,睹物知意、觸景生情的效果,具有藝術觀賞特徵。3.校園文化具有積澱獨有特徵。校園文化建設是從實際出發,確定特色,找準靈魂,長期實踐,細節磨鍊,提煉昇華,積累沉澱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臨時文化,切忌抄襲照搬雷同。它具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積澱獨有特徵。4.校園文化具有發展傳承特徵。校園文化包含有豐富的內容,以各種形式呈現,與時俱進,與校融合發展,具有獨有性和固有性,具有代代相傳的發展傳承特徵。

(二)校園文化建設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

學校在選擇文化定位的同時,學校所處的區域歷史文化、人文文化、本土文化、地方特色等是重要的參考內容,校園文化建設要與當地實際情況相聯繫,要因地制宜,要擇優選擇地方特色、本土文化為基礎,找準支撐點,拓展定位適合學校發展的校園文化。可以立足國學傳統、借鑑西方文明……“孝”文化,“狼”文化,“銀杏”文化,“三紅”文化,“鳳”文化……不一而足。要麼重實踐研究,要麼重理性思辨,要麼重生活人文,要麼重品格氣度。不同的學校其校園文化建設的着眼點不同,側重點也不同。

(三)校園文化建設要與學校培養目標相結合

每所學校都有它的辦學理念、文化背景、環境文化、人文建設等教育教學培養目標。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與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緊密結合,校園文化要為學校的發展做鋪墊,要服務於學校培養目標。校園文化的建設內容具體表現:1.精神文化:校園文化的內核,它包括教育價值觀、辦學理念等觀念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精神風貌。如辦學理念、目標、校訓、校風、校歌等。2.制度文化:學校精神文化的具體化,是師生員工行為準則的依據,是學校精細化依法辦學的根本保障。3.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和標誌,它包括硬件和軟件建設環境,如建築風格、室內外環境佈置、校園綠化美化、人文景觀佈置等。如鳳凰國小的徽派建築、最美教室文化建設。4.課程文化:它是在學校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背景下,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實踐和創造。課程文化建設力求實現教育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習方式從被動走向主動,課程資源從貧乏走向豐富。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力求體現現代學校發展的智慧與創意。5.警務文化:它是學校依法治校,依規辦事,營造平安和諧校園的基本保障。警務文化的建設要與校園文化元素融為一體,既有凸顯安防功能,又有美觀實效,從而實現法治育人效應。

三、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

(一)校園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

校園文化具有一定的道德約束力,可以培養學生自律、自思、自省和求進的內在動力。校園文化對師生教育有根基作用,影響着學生的一生。它有助於師生走向社會,建設社會,時時提醒學生在社會中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它的外在表現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哪怕學生成年以後,他還會在自己的日常言行舉止中不自覺遵照,促使自己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一個文明的人,做一個有涵養的人。

(二)校園文化可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學校校園文化的建設把法治元素融合一體,可以促進學校依法辦學,依法治教,依規辦事,極大促進學校走向法治學校,促進學校平安和諧發展。如:把校園的安防監控智能系統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使之以人文本,提高安全保障;建立學校警務文化,把警務設施融入校園文化,實現警民聯袂聯防體系,營造法治社會文化大氛圍。發揮警務文化的法治育人功能,營造平安和諧校園。總之,校園文化建設要總體規劃、突出特色、傳承發展,它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師生凝心聚力、展示學校形象、打造“一校一品”提升學校品位的重要體現。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師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代人才,鑄就一個個輝煌。

參考文獻:

[1]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xx.

[2]趙寶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誠信教育[J].達縣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xx,14(4).

[3]何載福。企業文化建設實踐與績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xx.

[4]張敬文。知識經濟時代企業文化建設探討[D].暨南大學,20xx.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十二

摘要:進入網絡時代後,以網絡為載體的信息技術傳播方式,推動了整個社會進入到一種全新的交流範式中。在網絡技術支撐下的不同平台上的信息傳播都具有“精”、“短”、“快”的特點,由此提供了一種平民化、大眾化的交流渠道和交互方式,也在最大程度上激發了大眾的“發言欲”。高效校園文化建設狀況體現着高校整體的核心競爭力,反映着高校的內涵,而學校的內涵建設工作的開展需要信息技術的協助,校園文化是整個學校進行管理的軟環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高效校園管理工作,為高校建立更完善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信息技術;建設

1網絡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現狀

高校校園文化本身具有陶冶、規範以及激勵等功能。陶冶功能主要體現在教育從本質上是文化傳遞的一種活動,但其真正的魅力是對整個文化價值的理解,從而獲得對於人生觀的全面體驗以及人文素養的全面領悟,從而做到學生人文情懷的薰陶,提升高校學生自身的精神和價值觀念。規範功能主要是指,高校校園文化中有關制度的制定,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文明行為,進而達到高校校風建設工作目標。激勵功能則是,高校通過採取更為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進行校園文化的宣傳,並吸引眾多高校學生參與進來,進而達到校園文化宣傳的目的,但是從網絡技術方面來説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1.1校園網絡建造不完善

建造校園文化的前提是,硬件設施完善。校園網絡可以覆蓋整個校園範圍。但是目前一些高校,因為發展起步較晚,時間短。所以校園網絡覆蓋不是十分完善。一些硬件設備陳舊破損。這種情況下,難以建造校園文化。

1.2目前高校的網絡,缺乏高效的高質量的交互平台

很多高校缺乏真正的校園交互平台。即便有的也是作用不夠完善。要達到符合現代通訊設備要求,符合新一代學生使用習慣的就更是聊聊無幾了。可能有人會提出疑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因為建設校園文化,要實現通訊與交互,那麼就要通過終端通訊設備來完成。例如手機。這個在高校內,平台與學生的、教師的手機通訊端建立關聯的還很少。另外,校園文化有很大一部分功能是為了學生所服務的。而現代的改制學生,年齡在20歲左右。他們的生活習慣直接決定了校園文化被應用的頻率。所以這些在建設校園文化中,都是很重要的。是需要考慮的。在沒有的前提下,就需要打造這樣的交互平台。選取平台產品應該注重通訊端合理、後期維護費用低、平台產品相對成熟的特性。

2信息化技術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應用設計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勢必會是信息化的先驅者,是推動整個社會信息化的力量,“信息化校園”更是整個信息化時代的重要部分。當前,眾多的多媒體、計算機設備進入高校校園中來,國際互聯網也向校園人敞開,讓信息技術融入到高校校園學生生活的多個方面,讓學生不管是在日常的學生生活、交往互動以及購物出行中都離不開網絡,校園人也開始享受信息化帶來的數字化生存,並對當下信息化的衝擊給出了迴應,這一回應更是構成整個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構建校園文化,引入物聯網技術,實現校園的智能化管理。物聯網具有智能識別與處理的能力,它將雲計算與各種智能技術結合起來,通過傳感器獲得大量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存儲、加工和處理,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來滿足不同用户對象的需求。從建設內容上劃分整個系統從邏輯上分為三層次:基礎設施層、數據層和應用層。(1)教室配置管理就是通過信息化技術獲得關於教室使用狀態的所有信息。系統可以分析用户需要得到的教室信息(例如:教室的使用狀態、上課情況、上課內容、授課人等),藉助PC終端查詢所有教室的實時使用情況,以及其他所需信息和服務。同時提供系統接口,通過端口與其他系統(例如:排課系統、考試系統)銜接,為學校後勤管理提供統一平台。(2)信息化標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內容,用以支撐教育資源共享,保證各種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互操作能力。校園文化建設中由於編碼對象複雜,單一的一個編碼方法無法支持整個校園的運行。因此,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編碼標準體系,研究針對不同應用的最為科學的編碼方案。(3)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要建設共享數據庫平台,建設統一身份認證平台和建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統一共享的數據中心;規範信息從採集、處理、交換到綜合利用的全過程,逐漸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的運行機制,為學校領導和有關部門信息利用、分析決策提供支持。

3結束語

校園文化是高校學生成長的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人類精神文化生活屢遭重創的背景下,人類精神文化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文化貧嘴化,價值空洞化以及精神低俗化。尤其是在我國經濟正處於快速轉型期,各類矛盾和問題都影響着高校師生,因此需要高校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在當前信息化語境下,也需要做到激濁揚清,豐富現階段我國高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實現師生的平等對話、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婁坤,李星,廖女男。論信息化環境下大學校園文化的建構[J].西北醫學教育,20xx(04):713-714+742.

[2]孫文傑。論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的構建[J].學習與實踐,20xx(01):135-140.

[3]蔡桂珍。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xx.

校園文化建設論文 篇十三

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滲透於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種校園活動等方面,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學校和諧發展的重要載體。和諧的校園文化,能使師生的人格得到了塑造,個性得到了發展,精神境界得到了昇華。本文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構建校園文化,以期營造師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園。

關鍵詞:校園文化;文化建設;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xx)18-149-01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徵的一種羣體文化。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建設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全面、協調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打造完善的校園環境,構建校園物質文化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物質文化是實現目的的途徑和載體,是推進學校文化建設必要前提。環境教育力量對學校全體成員,特別是對學生,能產生巨大的心理效應,對學生養成良好行為規範起到潛移默化、寓教於景的作用。校園物質文化,能使學生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受到薰陶、暗示、感染。

完善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悦目,將有助於陶冶師生的情操,有助於淨化師生的美好心靈;校園綠化、室內佈置、校園衞生、教學硬件的構置、擺放等,能使師生員工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啟迪和教育;校園的畫廊、報欄、櫥窗、黑板等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英雄模範的畫像、科學家、音樂家的名言,無不啟迪智慧,催人奮進。

校園物質文化建設要體現教育性、藝術性。優美、完善的環境有利於學生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激發靈感、啟迪智慧,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學校應注重環境文化的發展,為校園環境賦予一定的文化色彩和教育意識,增強環境育人的功能。學校要用美的環境教育學生熱愛學校,用富有藝術氣息的景緻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

二、形成優良的校園風氣,構建校園精神文化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具體體現在辦學理念、校風、教風、學風和學校人際關係上。

1、辦學理念。辦學理念是一所學校辦學的出發點和最高理想。學校的辦學理念體現的是學校的辦學之道,教學之道,求學之道,管理之道,是師生實現自己人生價值,追求卓越,走向成功之道。學校的辦學理念要充分體現本校的辦學思想,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結果要讓每一個在這裏工作和學習的師生對自己充滿希望、對生活充滿希望、對未來充滿希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自身潛能。

2、校風建設。校風是學校全體師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精神狀態和作風。優良的校風是學校的一面旗幟,激勵着教師為人師表,辛勤育人,同時也鞭策着學生勤奮學習,積極向上。

3、教風建設。教風是一所學校教師長期積累和形成的教學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學校要倡導嚴謹治教、敬業愛生的教風。為培養良好的教風,學校需花大力氣創造各種條件,使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4、學風建設。學風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治學精神、治學態度的集中體現。為樹立勤學好問、刻苦鑽研的學風,學校要經常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範的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學風像校風、教風一樣,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對學生人格品質的發展和完善,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5、人際關係建設。在校園內建立起尊重、信任、友好、民主、團結、合作、和諧的人際關係,這不僅能有效地緩解工作、學習壓力,還能使師生在工作學習上心情愉快、心態平和,身體健康,而且有利於良好集體形成和學校各項工作開展。

一所學校的優良校園風氣一經形成,便可以振奮人的精神,激勵人的鬥志,規範人的行為,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風格,領導的工作作風都出現良性循環。

三、完善健全的校園規範,構建校園制度文化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繫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系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範了師生的行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風,才能保證校園各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實。

創造適合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環境,是學校管理的最終目標。可以通過學校的規範化管理,為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基,讓每個學生有樂觀的心態,健康的體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基,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提高學生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做社會有用的人奠基,使學生學會尊重、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交往,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體現了一所學校的校風。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處在社會文化的前沿,既承擔着育人的重要職責,也承擔着引領社會文化的重要任務。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着巨大的影響,學校只有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不斷積澱、不斷創新,營造適合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才能擁有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舒維霖。淺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11

[2] 張寶誌,侯寶寧。如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J]。中外企業家。20xx-34

[3]張興虎。以文化治校,創和諧校園[J]。新教育。20xx-13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3rm8k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