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會計制度論文(新版多篇)

會計制度論文(新版多篇)

會計制度論文(新版多篇)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 篇一

一、引言

成本核算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體系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管理的核心內容,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進行管理,可以有效節約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當前企業成本核算管理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而是通過整合企業發展目標和環境條件,對成本和效益之間的利益進行分析,在高效益的基礎上降低成本。因此,企業必須對成本核算管理保持高度重視,創新成本核算管理模式,使其符合社會需求。

二、分析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及管理的內容與作用

(一)成本核算

內容:作為成本管理的一項重要環節,企業會計成本核算對企業內部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所有消耗按照規定進行歸集與分配,並核算企業經營總成本和單位成本。作用:成本核算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着企業生產計劃、預測、和分析等多項工作,通過進行成本核算,可以將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項支出和耗費如實反映出來,還能清晰的展現出企業各項成本信息,使企業領導可以根據成本核算分析對企業進行鍼對性控制調整。由此可見,成本核算具有推動企業成本計劃觀察落實的作用,可以提高企業成本效率,幫助企業快速實現發展目標。

(二)成本管理

內容:企業會計成本管理是指企業在日常生產經營過程活動中的各項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決策等科學管理行為的總稱。通過包括成本計劃、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預測、成本分析等會計職能。作用: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會計成本管理是其中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合理性、全面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特點,在推動企業經濟核算和生產節支方面發揮着重要意義。通過加強會計成本管理,有利於提高企業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三、分析當前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一)對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重視

由於企業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不正確,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對會計成本核算管理重視不足,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往往直接交給會計人員進行核算和分析。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將全部精力放在了經營過程中,而忽視了成本管理的作用。有些企業在生產車間所配備的成本核算人員是由會計人員兼職的,這種不合理的人員安排,使企業成本賬簿混亂不清,嚴重降低了企業成本核算質量。

(二)成本核算管理人員素質整體偏低

會計成本管理人員不僅要有紮實的專業素質,還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但是,當前很多企業的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素質都相對較低,缺乏自主創新和積極學習的敬業意識,無法合理調整和完善企業成本核算模式。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會計人員缺乏良好的職業道德,在成本核算中,隨意更改數目,竊取企業生產材料,使企業的成本核算結果存在不可靠性,同時也對企業財務工作造成安全隱患。

(三)對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缺乏監督在成本核算管理中,很多企業還沒有建立監督標準,也沒有設立專門的成本核算監督機構進行監督,使企業成本核算信息存在不真實、不正確現象。

四、解析加強企業成本核算管理的方法策略

(一)對成本管理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

企業在進行成本核算管理時,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應當首先預測和分析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對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保持高度重視。其次還要拓寬成本核算管理範圍,對產品包裝、售後維護、產品服務等影響因素進行合理分析,做好成本後期管理工作。最後,企業應按照企業生產成本目標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包括新產品發佈、產品庫存方法、產品生產數量等,藉助企業生產創新,實現會計成本高效管理。

(二)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品生產已經從有形轉化為無形,很多無形產品開始進入到市場經濟中,為了適應這種市場變化,企業必須時刻掌握市場發展動向和發展趨勢,及時更新和優化成本核算技術,樹立先進的會計理念,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管理條件。

(三)對決策成本管理保持關注

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應當將成本核算管理由內部操作轉為外部操作,不斷提高成本核算信息的科學性和全面性,對決策成本管理保持高度關注,從而及時發現並解決成本決策中的失誤,使企業會計成本核算管理更具完整性和可靠性。五、結束語在企業經營活動中,會計成本的核算及管理髮揮着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要想佔據穩定地位,就要加強會計成本核算管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各項消耗進行合理控制,才能有效提升企業經濟效益水平。因此,企業應對成本管理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學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模式,對決策成本管理保持關注,從而實現成本科學管理的目的,促進企業健康穩步發展。

會計專業論文 篇二

【摘要】作為一名會計專業的教師已經有四年多時間了,在這四年裏從一位教學教育的門外漢,成為一位有些許經驗的教師,感悟深刻。期間,本人擔任會計專業的專業課程,雖然只是短短的八學期,但已經擔任了《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等多門會計專業課程。時間讓我對會計專業的教學心得有了一點一滴的積累。

【關鍵詞】要求 教師 學生 方法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2—0067—01

一、要求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基礎會計》是中職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對會計的興趣。首先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會計人員的工資水平,會計專業就業前景的廣泛性,會計是一門“越來越吃香”的專業;其次讓學生了解他們所學會計專業的職業生涯方向。最後向學生提出一個這樣的要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會計專業,會計知識較為零碎,則需要把每一章節的各個知識點都應積累起來,以至於能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心應手。

二、體會

會計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和專業,必須注重應用能力、運作能力和職業素質的提高,注重模擬、實訓、實踐等環節的教學,才能培養好用、頂用、耐用的,面向一線的兼用型人才。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發現式、案例分析式、情景式教學以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模擬某種真實的企業環境,例舉大量的案例提高學生對會計的感性認識和領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適應工作的綜合素質。在教學觀念上應該有所改變,通過四年的教學,體會在如下幾方面。

(一)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

在課堂教學中,要確立教師是“導演”和學生是“演員”的不同角色。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是“導”,是啟發、是引導,當好“導演”而不是主演。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都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在具體授課過程中,不是告知其結果,簡單地從理論上來論證是非,而是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

例如:在學習應收賬款幾種銷售情況時,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業務:河源安踏公司向河源職校購買一批運動服,價款為2000元,增值税為340元,尚未收到款項。這筆經濟業務大部分同學都能完成相關的賬務處理,那麼則從這個業務作為突破口,設問:如河源安踏公司給予河源職校九折優惠,那麼河源安踏應當如何辦理呢?讓學生思考如何處理,從而引出商業折扣相關知識。再設問:入河源安踏公司開出2/10,1/20,n/30的條件,又應當如何處理呢?從而再引出現金折扣的相關知識。如此,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讓學生深刻掌握。

(二)化難為簡,化抽象為形象

財會專業課是一門理論性強、概念枯燥抽象、實踐性要求嚴格、規範的課程,教材包含的知識面廣,在教學過程中則可以把複雜的,難以理解的知識簡單化,把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生動化。教師則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學生都能接觸的例子環節入手,以便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例如:在講述會計計量要素屬性中重置成本時,這一含義由於教材上的概念過於抽象化,使學生較難理解,則可以向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例子解釋。可以假設某同學購買一雙鞋子,價格100元,但借給另一同學穿,另一同學不小心把鞋子穿出兩個洞,這時怎麼辦?學生按邏輯回答:賠一雙新鞋子。這時,教師則可以引入學生理解重置成本的概念:如果這時一雙一樣的鞋子漲價了,為120元,那麼這120元我們稱為什麼成本呢?在教學中,教師科研從生活中尋找出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如此便能做到化難為簡,化抽象為形象。

(三)不應牽着學生走,而是讓學生學會“跑”

對於教材中一些淺顯易學的內容,可留給學生去自學,教師應事先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出要求,指出應掌握的重點問題以及知識,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學習,去查閲有關參考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可轉變角色,讓學生參與教學,即教師選取某一章節內容,讓學生自己備課講授,講完後,老師進行點評。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勝過單純地苦口婆心的説教。課後,可以出一些既結合課堂知識的,又比較新穎的思考題讓學生思考。

(四)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

對於職校學生而言,使學生明白學習就如畫一棵大樹一般,首先該先把樹的主幹描繪好,其次把樹的枝幹添加上,把樹的葉子一片片地添加上。如果一開始就把樹葉完成,那麼即使完成了,也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學習也如此,如果不事先把每章的知識線索理清,而是東撿西湊,想必只能是事倍功半。

例如:在學習《中級財務會計》是可以讓學生給每章書,理清其知識線索,在展開學習,這樣知識的牢固性才堅固,方便隨時提取使用。結束每章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複述其知識結構。

三、思考

正因會計是一門理論知識繁多,複雜的學科,而在教學方法上也應該和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同。在會計課程教學過程中,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會計課程教學中可以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觀摩法、角色體驗法、案例教學法等等。

(一)觀摩法

將一些業務的原始憑證及業務流程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方式播放給學生觀看,或者是收集、填制各種原始憑證及有關會計事項的辦理指南,製成票樣或打印出來,放入文件夾供學生查閲觀摩,讓學生獲取較直觀的認知。

(二)角色體驗法

財務會計課程涉及到很多的具體核算業務,會計核算和管理往往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業務流程上進行,學生缺乏空間和時間的概念。為讓學生形象、生動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可採用“角色體驗法”,即老師設計一項或幾項業務,讓學生扮演銀行工作人員、會計、出納、銷售人員、經理、客户等,模擬各種角色體驗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面臨、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將煩瑣、抽象的文字描述,轉化成生動、形象的語言。

(三)案例教學法

在公司的存貨發出計價方法的學習中,採用案例分析法,給出一個公司的存貨資料,讓學生比較不同的計價方法對公司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的影響;或者讓學生分析在既定的經營目標下,如何選擇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如在講到企業投融資業務活動時,運用案例資料,讓學生完成從投資取得到持有到最終出售的全過程的核算,並就投資情況進行分析評價。

會計專業畢業論文 篇三

一、目前高校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

(一)重理論輕實踐

一直以來,各本科院校在會計人才培養中,更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實踐能力的培養放在較不重要的附屬地位。由此,各大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設置的理論課程的比重佔到絕大部分,如大多高校都採取設置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税法、審計等理論課程這樣的設置模式,且理論課時佔到85%甚至更多,實踐課時僅僅佔10%-15%。相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更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教師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也多偏向於理論方面,長期以來忽視了實踐知識的學習和探討。

(二)實踐類課程模式單一,實踐流於形式

在實踐課的設置上,大部分本科院校採取“課程實驗+畢業實習”的形式,模式比較單一。課程實驗是由教師在講完本門課程的理論後完成的,大多是給學生一本實驗教材或一套實驗案例,由學生根據理論課的學習自己完成實驗,用手工的完成居多,也有用軟件完成的。這樣的課程實驗中,學生很難了解會計工作的真正實務。

畢業實習則是由學校聯繫或學生自己聯繫實習單位進行。由於實習單位的限制,導致實習過程很短或沒有老師的專業帶領和引導,甚至有些學生因為偷懶沒有真正的參加畢業實習,而是找個單位在實習報告中蓋章了事,這樣沒有真正進行會計實習過程的鍛鍊,使得畢業實習大多流於形式。

(三)實踐課程與社會需要脱節,實踐效果差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的改變和提高。很多高校的實踐課程在設置時,沒有充分考慮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不瞭解單位最新的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導致課程教學效果較差。學生不能通過實踐課程瞭解社會的實際需要,沒有真正把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與實踐聯繫起來,不利於理論知識的消化吸收,以至於學生最終雖然通過了學校的實踐課,但通不過社會的實踐檢驗。

二、四位一體分層實訓培養模式的會計人才定位

近年來,人工智能飛速發展,隨着20xx年德勤財務機器人的正式問世,會計已經進入了一個充滿挑戰的新時代。傳統的核算型財務會計有被淘汰的風險,而掌握了會計知識又精通分析決策的管理會計將成為未來會計專業的主流。

但即使是機器記賬的情況下,會計人員也應懂得會計的基本流程和原理。目前各大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畢業後,大多仍是從事核算型會計工作,其中有較少數佼佼者可以從事供應鏈管理等財務管理工作。

但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會計專業人才應當是既要懂得基礎的財務會計的財務核算知識,又掌握了管理會計的分析和決策技巧的複合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既注重財務會計理論知識的學習,使會計專業的學生掌握財務會計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同時要注重學生對相關交叉學科的學習,擴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其瞭解行業發展動態。

另一方面,高校在進行實踐環節的培養安排時,通過分層實訓的模式,除了安排會計專業的手工與電算化實驗等專業能力實驗外,還要多設置實踐課程幫助學生聯繫交叉學科的情況進行的綜合實踐,比如提高會計信息化手段的運用能力和培養學生應用金融投資工具的能力等,另外還有企業戰略層面的企業全局觀能力的培養。

同時,分層實訓培養模式也不能忽略對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尤其在實地實習環節可在真實的職場環境中培養起學生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四位一體的分層實訓培養模式正是要培養具備了紮實的財務會計專業知識、能熟練的運用電子信息化工具為會計服務,能站在企業高層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同時有高度責任心的高素質會計人員,以滿足未來社會對於會計人才的需求。

三、四位一體分層實訓培養模式的基本思路

隨着科技的進步,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在不斷提高,需要會計人員不單掌握會計專業的基礎知識,能夠進行基本的會計核算,同時還要有分析問題和進行決策的能力。大部分高等本科院校採取的“課程實驗+畢業實習”的實訓模式存在很多問題,已經不能滿足企業日益增長的對於會計人才實際能力的需要了。而四位一體的分層實訓培養模式則可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所謂四位一體的分層實訓模式,是將會計課程設置中的實踐環節,分層設置成“手工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會計專業綜合實訓—ERP企業經營模擬實訓”這樣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是以前一個環節的實訓為基礎層層遞進,通過手工資料、計算機軟件和實地實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會計專業學生四年的實習實訓。這樣的實訓模式,首先是根據實訓的要求和內容把實訓分成了基礎課程實驗、綜合實訓和決策實訓三個不同的層次,其次是根據學生不同階段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分成了單項實驗、綜合實訓和複合實驗,同時在綜合實訓中還有不同會計崗位的劃分,便於學生拓寬知識面和技能範疇,培養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素質,更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

四、四位一體分層實訓培養模式的設計方案

(一)實訓內容分層設置

在四位一體的分層實訓中,手工實驗和會計電算化實驗是與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課程相連接的,作為整體課程的一部分。會計專業綜合實訓則採取軟件實訓與實地實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綜合實訓中的軟件實訓是通過軟件中的實訓案例幫助學生把課程與課程之間進行串聯,將不同課程間的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把會計前二年學習的專業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聯繫起來。

在軟件實訓中,如果某一環節發生錯誤可能會導致整個實驗失敗,因此對學生的細緻認真的態度也是一個考驗。綜合實訓中的實地實習是通過將學生派去實習單位實地進行實習,這種實訓則能更好的發現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之間的差距,找出差距就找到了後面學習的方向,以便更好的融合理論知識,鍛鍊實踐能力,在實地實踐中對工作的態度和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同樣重要,這樣的實訓對培養嚴謹細心、責任心強的職場高素質人才有利。ERP企業經營模擬實訓是通過ERP企業經營沙盤進行的,是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會計工作,更注重的是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的協調能力、人財物的調度和管理能力,以及綜合決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有一個全局觀和管理觀,在今後的。財務崗位上不但能做好財務會計的核算工作,也能有分析建議和管理的能力,從而協助企業的高層管理者進行管理和做出正確的決策。

(二)實訓課時分層設置

手工實驗和電算化實驗在相連的課程中課時的設置上要佔到該課程的三分之一以上,一般各大高校專業課的理論課時是48-64課時,實驗課時則應為16-24課時,其中《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課程實驗應占到總課時的一半。

專業綜合實訓因為是整個會計專業綜合性質的實訓,相當於對前面所學的會計專業課程的一個總結,在課時安排上就要多一些,軟件部分的專業綜合實訓可設置為24-30課時,實地實訓考慮到實訓單位的具體情況則設置為2-3周。ERP企業經營模擬實訓是一個全局觀的實訓,學校可考慮本校課程設置的具體情況設為40課時左右。

(三)實訓時間分層設置

與課程相關聯的手工實驗和會計電算化實驗隨課程設置在1-3年級,隨專業課開設,以便理論聯繫實際,檢驗理論課程學習的成果。專業綜合實訓中的軟件實訓部分安排在大二暑假開設,這時大多專業課的課程實驗已經完成,可以在軟件上進行綜合模擬實驗,通過軟件的模擬實訓完成各科課程間的連接,找出學習中的漏洞;實地實習可開設在大三暑假,這時大部分專業課都已完成,可以去企業實踐檢驗三年來的學習成果。ERP企業經營模擬實訓可設置在第七學期,此時學生面臨畢業,在學習的最後階段瞭解企業的運作模式和流程,掌握企業大局形勢,培養分析和決策管理的能力以協助企業領導者,對後面的就業有很大幫助。

五、四位一體的分層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四位一體的分層培養模式解決了會計人才培養中實踐能力培養的問題,但這一模式在實施中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

(一)實地實習單位的規模

在專業綜合實訓環節的實地實訓,需要找到實地實習單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學生一般規模較大,實訓的時間不短,要安排大量學生到單位實地實習,找到合適的實習單位較為困難。這需要高校和企業,以及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

(二)實訓案例建設問題

在實驗實習實訓中,真實體驗很重要。無論是課程連接的實驗,還是綜合模擬實訓和企業經營模擬實訓中的案例,都要接近現實。這就要求:首先要選擇或編寫合適的教材,對教材教具要有所創新;其次要儘量使用還原性較高的憑證和印章資料等實驗材料;最後要能模擬真實的財務場景。這對本科院校的軟硬件設施都是一項挑戰。

六、結語

綜上所述,對於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應具備前瞻性和現代化的教育理念,從基礎訓練、綜合實訓和決策實訓三個層次來設置實訓環節,建立“手工實驗—會計電算化實驗—會計專業綜合實訓—ERP企業經營模擬實訓”四位一體的分層培養模式,在實訓時間、內容和課時上都進行有層次的安排,在學生學習了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財務軟件的操作技能和參與分析決策的能力,為今後從事會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會計專業論文 篇四

摘要

會計制度質量的高低與會計穩健性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飽受爭議。財務報告的穩健型主要取決於制度環境的建設和經濟發展水平,但有時會忽視了文化及準則差異。本文基於制度建設視角,對會計制度變遷與穩健性進行深入剖析,着重分析我國需要強化會計穩健性原則的原因。強化會計穩健性的外在原因包括監管盈餘和評價制度,但究其根本,則是將穩健性作為改善企業盈餘質量的機制以加強保護投資者利益。

關鍵詞

會計制度;會計穩健性

會計工作歷來崇尚穩健性原則,要求對壞消息的報告要比好消息更為及時與充分,為充分確定商業環境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需要運用不同的可證實標準對收益和費用進行確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應對轉軌時期與國際趨同的雙重壓力,會計制度必須得以變遷,而穩健性是改革中最重要的追求目標。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為促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原動力,協同證券市場高速發展、國有企業大面積改革以及國際軌道的趨同效應共同對會計制度的改革起着催化劑的作用。

一、會計穩健性研究現狀

(一)早期關於穩健性的規範研究結論不一

Basu系統回顧了早期使用規範研究方法對會計穩健性進行研究的相關成果,認為應立足於穩健性的代表——存貨成本與市值孰低來進行分析,然後在逐步拓展到穩健性的一般原則。但是,對於規範研究,學術界的結論並非一致。批判者認為,由穩健性引起的確認損失與利潤的不一致,將會導致當期損益的高估,最終使得未來利潤會被高估。但支持者又持相反觀念,如蒙哥馬利認為應當把一項支出予以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其決定因素應是穩健性而非使其更為精確。中立者則認為,會計穩健性由於會計的謹慎性與其流行方式而存在,但是,會計從業人員須使用每一時點適當的分配收益與費用來解析穩健性,不能因為曾經恰當的穩健性而對目前的報表進行錯報,最終誤導了報表使用者。

(二)近期穩健性研究的發展:視角與方法的多樣化

隨着實證研究的不斷髮展進步,近年來對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也不斷充實。早期關於穩健性的實證研究有Ball在1972年做出的會計方法的激進與否是否將誤導投資者決策的研究。Basu在2009年提出,自美國著名學術專家Lev在1993年倡導對穩健性的研究後,致使了90年代以來對其更為深入和廣泛性的研究。Watts(1993)針對會計穩健性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指導,歸納了影響會計穩健性的3個因素:法律、契約、以及政府管制。隨後,1995年和1997年Basu又提出了關於穩健性的計量模型,認為會計穩健性的衡量標準可以運用盈餘不對稱及時性,自此以後,大批量的實證研究成果開始湧現出來。

二、會計制度改革中穩健性原則的強化

(一)基於制度安排視角

在我國,上市公司在IPO過程中往往會對財務進行過度包裝,國有企業在改制後也存在着大股東“掏空”行為,這些現象會致使企業的業績在上市後會明顯下滑。可以看出,我國的上市公司存在着濃厚的高估盈餘的要求。審計獨立性的欠缺以及與上市公司的串通促使這一現象更為嚴重,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地方政府參與企業盈餘管理的現象。作為對這一現象的迴應,我國的會計準則加深了對對盈餘穩健性的重視程度。比如,對本屬於資本化對支出直接進行費用化,縮短資產折舊與攤銷的年限,對於資產減值準備應當全面計提,同時對於一些應記入利潤表的項目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與此相對應的,監管機構也完善了對盈餘信息使用時的監管。比如,對於加權平均淨資產收益率的計算原則,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與扣除錢淨利潤孰低為標準。儘管這些原則的加強與改善降低了對盈餘高估的可能性,優化了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儘可能地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但同時,以上原則的運用必然會因交易和事項不能如實地通過會計信息反映而歪曲了財務報告,最終會誤導財務報告使用者。目前,證券發行與監管制度已經逐步削弱對盈餘信息的依賴程度,這將使通過加強會計穩健性來服務資本市場的做法也被削弱。

(二)基於財務報告質量視角

縱使穩健性原則作為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對會計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確認會計信息質量時,最重要的指標依然是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信息要為報表使用者所使用,必須滿足相關與可靠的標準,往往這很難周全,可靠性的提高可能會降低相關性,反之亦然。而財務報告質量取決於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制衡,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會引起其改變,並且最終也受報表使用者的需求而控制。在當前的制度背景下,確認與攤銷程序在應計會計制度下會導致會計的確認與計量的內在不確定性存在嚴重的可能性,並且,在管理者的估計與判斷後,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也許會受到影響。同時,以往的財務報告只披露成本信息,但現在開始轉變為在提供成本信息的基礎上同時提供價值信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強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要提高會計相關性要求,必須要對會計準則加速確認不完全交易。然而,當資產的公允價值計量無法可靠取得時,應當在管理層遵守職業道德的基礎上,根據其判斷與估計,對經濟業務要求報告的數字進行確認。但是,在這種做法中如果控制不好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對數據存在可以的高估和低谷,計量存在誤差,會引起未來使用者做出錯誤的假設。這種誤差若大批量發生,將會降低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勢必也會削弱其相關性。一方面,會計計量無法避免的內在侷限性以及目前財務報告的發展,使得管理層的判斷成為企業財務報告與其它交易事項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另一方面,這種判斷權若使用不好,引發管理層機會主義行為,加之與投資者與身俱來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會使得管理層對報表進行操縱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基於目前的各種制度安排,如激勵契約、債務契約、業績考核、薪酬體系、以及監管體系等,都是以業績指標為導向,這就對激勵效應實現了更高的反饋,為管理層盈餘操縱提供了藉口。儘管對會計信息的正式契約還處於缺乏階段,不對稱的損失函數也使得管理者存在動機利用個人信息操縱財務業績預股票價格,目的就是將股東的利益轉移給自己。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考克斯在年會上做出演講報告,明確主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符合全球投資者利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承諾”。他提出,準則是否能為投資者的利益而擬定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着安然事件的東窗事發,一系列財務欺詐案件浮上水面,究其本質,發現財務報告質量的損害是由於對信息可靠性的忽視而引起,這一現象打破了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最終使得投資者蒙受了鉅額損失。而外部投資者的關注點,開始逐步發展為自身利益的保護,而非以往的財報信息的相關性。目前,財務報告和投資者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對激進會計造成顯著錯報的識別能力。針對報表使用者需求的不同,制定準則的相關機構需要對會計準則審時度勢,定期重新審視準則,唯有如此才能全面迎戰會計內在侷限性與財務報告發展所帶來的挑戰。總之,會計穩健性原則對改善財務報告質量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是我國需要不斷強化穩健性原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國際會計準則長期以來要求全面貫徹會計穩健性的內在原因。

三、總結

我國會計準則在適應國際軌道的進程中,不能忘了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目前,對於會計穩健性的研究,我國學者主要還是通過借鑑國外學者的實證模型,收集我國上市公司數據,對穩健性與企業治理、盈餘管理等變量在之間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對會計穩健性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一直缺乏深入的剖析。如此,穩健性制度的有效實施,必須充分理解其屬性,在穩健性制度從非正式化向正式化演變的過程中完善其運行機制的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制度屬性與運行機制完美契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志偉、會計穩健性——中國會計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J]、企業研究,2008,03:71—73。

[2]劉珊珊、制度演化視角下的會計穩健性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3]王磊、會計穩健性對盈餘價值相關性的影響分析[D]、山東財經大學,2013。

會計專業論文 篇五

一、現代會計新特徵

1、內涵的變化

與傳統會計工作相比,新會計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會計工作的內容,其主要表現在一下方面:傳統的事後核算轉變為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後核算工作模式;由原來主要針對編送報表、報告財務狀態轉為加強內部管理;由原來的反映情況、提供信息轉變為綜合利用信息。

2、會計方法發展

目前新會計制度中成本核算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核算方法,包括變動成本、彈性預算以及標準成本等,有效地彌補了舊會計制度的不足。同時會計方法充分運用高等數學、運籌學等數學工具和分析手段,從而更好地滿足分析、預測和決策等需求。

3、會計工作組織變化

與過去單純的管理職能相比,新形勢下會計工作組織完善了管理體制,主要圍繞投資、利潤、成本三項目標建立的責任中心來組建會計工作,從而提高會計管理水平,實現全面的經濟核算功能。

4、現代新技術的運用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任務、方法以及工作組織等都發生了變化,那麼會計工作量相應地增加,給財務會計人員帶來了較大的工作負擔。因此引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構建科學完善的會計信息處理平台,打破傳統人工處理信息模式的弊端,提高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數據運算的精確性。

二、新形勢下出版社會計工作的新變化情況

1、會計核算制度的完善

近年來,我國出版社圖書在質和量方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取得了不錯的效益,但由於我國出版社成立時間短,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出版社整體會計工作質量較差,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出版社缺乏科學完善的財務會計制度,對會計核算缺乏剛性要求。另一方面是由於出版社成立較倉促,會計人員為其他行業的兼職人員,多數保留了其他行業會計工作的習慣,導致出版社會計管理水平較低。隨着企業會計制度和新會計制度的出台,出版社進一步完善了會計制度,其會計核算工作正式進入“循規蹈矩”的階段。新會計核算方式,解決了過去出版社在庫存、成本、收入的核算和確定方面的分歧問題,規範了出版社會計行為,提高了出版社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2、税務會計的發展

近三十年來,出版社受到政府多項税收優惠政策,經濟效益一直穩步上升,部分圖書增值税先徵後返,大學出版社免徵所得税等,這都為出版社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出版社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時,不用擔心税收的問題,為其減輕了較大的工作負擔。但國家為了平衡各個行業對剩餘產品的分配,在2003年取消對出版社税收的優惠政策,這就使得出版社税務會計“浮出水面”。納税和核算是同一主體的兩種不同的行為,其遵循的行業準則各不相同,必須對兩種進行區分,否則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因此出版社會計人員必須深入分析、瞭解和精通税收法規和會計制度,區分它們在社會要素計量中的不同,根據出版社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税收進行統籌規劃,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税收環境。

3、管理會計的發展

隨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市場競爭力日益激烈,企業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往往會積極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加強內部管理,增收節支,實現企業最大化經濟效益。然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其管理重心應放在會計工作中。那麼如何發揮出企業會計管理的職能,越是出版社會計工作發展的重點。目前我國出版社在財力、人力以及物力上有了一定的基礎,出版社相關負責人應積極組織會計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加強職業道德素質的教育,全方位提高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為管理會計的推行和運用奠定基礎。管理會計方法在預計出版社存貨管理、成本控制、業績評價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三、總結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必須與經濟改革相適應,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出版社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由於發展時間較短,會計管理水平較低,在新時期中,出版社會計人員應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加強新會計制度的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會計知識和技能,拓展發展的新思路,實現改革的新突破,全面提升出版社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水平,促進出版社更好更快的發展。

會計專業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制度的改革,我國企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時機。隨着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企業的發展空間和領域也越來越寬闊。但是,在我們看到企業發展良好態勢的情況下,也要看到目前我國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比如內控管理和税務風險管理問題,其中税務風險管理問題較為突出,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企業的税務風險管理問題,就很難優化企業管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中,筆者首先探究了我國企業税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其次針對存在的問題探究了一些優化税務風險管理的策略,希望能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企業税務會計;税務風險管理;問題;方法

一、我國企業税務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近些年總體來説,我國的企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可以用驚人的發展速度來形容,但是在快速發展的業績背後,企業的自身的管理卻沒有跟上,出現了高業績和低管理的不協調發展,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在企業的實際工作中,他們更多的只重視企業的承接項目和工程質量,對自身的管理有些鬆懈,特別是內税務風險的管理更是顯得極為鬆弛。税務問題不出問題則沒有任何的影響,如果一旦出現問題,企業就會出大問題,嚴重者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我國很多的企業對税務風險的管理重視不足,在人才的管理上不規範不專業,缺乏專業人才的打理,另外在税務風險管理制度的建設上呈現出一定的滯後性和不完善性,很多的企業不能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與此同時企業税務風險管理的環境也比較的脆弱,這些都導致我國的企業在內部財務的管控上呈現出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市場更具有開放性和競爭性,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把自身的精力放在了企業承接的項目和開發的項目產品上,但是針對企業的內部管理,特別是税務風險管理來説都沒有給予重視,這就導致企業的税務風險管理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也造就企業税務風險管理的環境呈現出極為脆弱的特性。企業的工作重視仍是工程項目,而對於所謂的辦公室工作的重視不足,他們的工作以來各種報表和書面材料,對於工程項目的各類報表材料他們是可以一目瞭然的,但是對税務報表和税務公示卻無法瞭解的細緻,對其存在的真偽性也很難辨別,只要數據過得去,他們是不會深究的,也不會把税務報表中的數據一一去核實,這就造成企業的税務管理呈現出敷衍行和形式化的特點,其中就會容易滋生各種違規操作,以假亂真,以次充好的情況,給企業的發展埋下安全隱患。對於企業來説,其工作的內容較多,程序較為複雜,牽扯到的人員也較多,如果在管理中沒有響應的規範和制度的話是很難將工程項目做好的。

二、提升我國企業税務風險管理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針對上述筆者分析的問題,企業的税務風險管理工作確實需要改進,税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有機內容和組成部分,作為企業領導者和税務風險管理人員應該重新認知企業的税務風險管理工作,轉變工作思想,首先給予税務風險管理應有的重視,把日常税務管理工作當成企業發展的大事來抓;其次就是構建完善的税務風險管理制度,結合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可行性的規章制度,讓制度來管人管事,提升税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最後要抓好企業税務風險管理的人才建設,從人員的招錄、培訓到日常工作,都要做好督促和規範,提升税務風險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優化企業税務風險管理的環境。

(一)創新工作思路,重視税務風險管理工作

企業的工作是非常複雜的,主要的內容是項目的承接和作業,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想企業獲得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還需要採取有效措施提升企業的內部管理質量。一般來説,企業的發展需要良好的內部管理和外部環境。税務風險管理作為企業內部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重視起來,財務是企業運轉的物質基礎,沒有良好的税務管理作為支撐企業是不會健康發展起來的。對於企業來説,面對着新形勢的變化,一定要拓展工作思路,重視税務管理工作,把企業的税務管理工作納入到企業日常的管理議程中。另外,在人才的選拔和錄用上,要做到專業化和科學化,以為企業的税務管理和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重視制度機制建設,實現規範化的税務管理

企業的税務管理存在突出的問題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規章制度建設不齊全,甚至有的部分企業都沒有完善的税務管理制度,這樣在税務管理的時候就不能做到有章可循沒就會出問題,有風險。制度是企業內部管理的奠基石,是一切工作的原則性要求和規範化要求,沒有健全的制度,企業的税務管理是非常困難的。為了優化企業的税務風險管理,首先要重視税務管理的制度建設,設立專業的税務管理部門,同時依據工作內容細化税務風險管理的制度。統一負責企業的税務資金,實施税務稽核等制度,確保税務的安全管理。

(三)發展企業税務管理人才,提升税務管理的有效性

對於企業來説,強化税務風險管理首先就需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招錄和聘用擁有專業税務風險管理能力的人才,並對他們的工作內容實施監督和檢查,把税務管理工作納入企業考核和員工績效考核,讓財務部門感覺到自身存在的壓力,與此同時要強化税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讓税務風險管理人員依據企業內部的實際情況,創新工作思路,提升税務風險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蓋地,張曉。企業税務風險管理:風險識別與防控[J]。財務與會計,2012(16)。

[2]張曉。基於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税務風險管理[J]。商業會計,2010(01)。

會計專業論文 篇七

摘要:當前我國財務會計存在諸多問題,社會各界均提出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觀點,但受現實情況限制,管理會計不適合目前實證研究的導向,很多企業也並不願意泄漏自身的重要信息,最終導致財務會計轉型方面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在實踐工作中,財務工作人員每天都要侷限在眾多的數據處理過程中,無法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的財務服務,也幾乎是喪失了提供創意決策的能力,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要認清當前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現實需求,以及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充分釋放會計人員的工作潛能,從而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工作人員處理信息和數據的服務能力,培養其決策能力,從根源上改善企業財務管理問題。本文基於以上論述,從國內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出現的問題出發,探討了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路徑,希望能夠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借鑑。

關鍵詞:財務轉型;管理會計;問題;途徑;思考

隨着我國經濟逐漸進入新常態,財務會計工作越來越受到社會重視,會計人才也逐漸受到企業倚重,尤其是在企業全面走向市場的過程中,做好基層財務管理和大方向的戰略決策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因此對管理型會計人才的需求愈發迫切,這就要求企業完成傳統財務工作人員朝管理型會計人才轉型的工作,不僅要求具備記賬、算賬、核算的基本能力,而且還需具備資本運作、價值管理、風險管理、決策規劃等多方面能力,從而體現出企業的社會價值,有效克服經濟壓力,把握經濟新常態、一帶一路帶來的機遇,並適應市場競爭。如何實現核算型財務工作人員朝業務型、戰略型、管理型財務人員的轉變,並實現信息化財務共享服務,這些都是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區別

與財務會計相比,管理會計的重心更多側重於企業內部資源是否能被合理配置,力求讓企業在各方面約束條件下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收益,滿足內部管理和外部投資所需。二者在財務數據方面也有較大差異,財務會計所反映的均為歷史財務信息,而管理會計則需要運用大量的預測數據為企業未來經營狀況進行描述,從而用於決策支撐。

二、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背景和意義

傳統財務會計側重於滿足企業對外部信息的需要,所提供的數據信息頻率多為一月一次,不僅時間滯後,且內容也比較淺薄,主要包括權益變動表、資產表、現金流量表、利潤表等等,而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背景下,企業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金融資本市場重組併購現象逐漸增多,因此企業更應該將財務數據信息積極貫徹到業務運營和決策管理方面,將外部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此外,隨着“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國內企業參與海外市場角逐的趨勢愈發明顯,但當前世界經濟整體復甦乏力,國內產業結構處於升級轉型過程中,企業面臨的轉型風險和發展壓力與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只有大力發展管理會計,抓好績效評價、風險管理、戰略決策等工作,才能增強企業價值創造力,促進企業經濟穩步發展。

三、當前財務會計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信息化和大數據給傳統財務人員帶來的影響

互聯網、雲服務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數據的存儲量,但僅僅只是將數據信息存儲起來並不會為企業提供多大價值,只有將海量數據進行分門別類,分析優化,提取企業所需的數據信息才能促進企業增值效益。在互聯網經濟的衝擊下,任何企業均需要重視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財務會計轉型。

(二)會計成本核算問題

雖然目前很多企業實現了會計電算化,但核算工作仍然是一項繁瑣的環節,如何準確核算成本並儘量節約成本是企業利益的保障,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重心也在於成本,其中“顯性”成本在於對企業人員的必要經費和薪酬進行核算,“隱性”成本則在於對企業部門數據的疏漏進行核算。在轉型期間,大部分工作人員不適應對這兩個成本性質進行區分管理,難以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三)財務會計與業務會計的矛盾衝突

會計工作的主要漏洞在於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的數據核對出現差異,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會計工作脱離了業務範疇,無法履行決策職能,而業務人員在處理業務過程中,所能獲得的信息和數據極為有限,且無法進行精細化的加工整理,二者之間缺乏有效合作,最終導致矛盾衝突,究其原因主要與員工能力差異、數據服務無法共享等因素有關,這類“隱性”成本的增加會給企業帶來損失,此外,專業的會計核算人員沒有意識到自身的管理職能,將工作重點侷限於外界數據蒐集上報、全面預算管理和績效評價等工作環節,自我潛能尚未被激發出來,無法有效輔助財務部門開展管理工作。

(四)財務會計職能問題

目前很多財務會計工作人員過於重視報表和上級監察部門數據反映工作,忽視了對大數據信息的預測、控制和分析工作,最終導致企業常常在經濟效益評估、未來發展戰略規劃、現有條件下重要決策定奪等環節舉棋不定,影響到企業經濟轉型和業務整改等重要工作。

四、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思考

(一)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區分對待

財務會計能為管理會計提供數據和信息來源,對管理會計起到輔助作用,作為實際工作中的兩個方面,二者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因此在開展具體工作時需根據資金運動、實際成本以及對實際利潤的影響對二者進行區別對待,例如:

①在開展具體工作時,可根據具體服務對象確定會計工作內容,財務會計面對的是企業外部,管理會計面對的是企業內部;

②注意區分二者工作空間,避免職能交叉,財務會計工作空間為企業整體,通過編制合併報表來反映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管理會計則是整體和局部並重,在成本控制和決策規劃方面側重於企業整體,而績效考核與評價方面則側重於企業局部責任中心;

③區分二者對企業人員的行為影響,財務會計多以確認、計量、傳遞財務信息為主,涉及到的人員管理行為較少,而管理會計則注重通過業績報告和計量結果影響企業人員行為,激發其工作潛能;

④區分二者時間跨度,財務會計工作時間固定,主要是按月、嫉妒、年度編制中期報告,而管理會計工作彈性和時間跨度較大,因管理者對財務信息需求不同而變動;

⑤區分二者數據信息的精確度,財務會計對數據的精確度要求高,核算成本分配率時需保留五位小數點,力求真實準確,而管理會計則不求絕對精確,但要用到線性代數、統計概率論等方法來規劃未來戰略。

(二)推進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建設機制

企業需充分認識到管理會計人才的重要性,通過開展深度校企合作和廣泛社會招聘的途徑引進大批人才,並不斷推進在職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可通過淘汰式考核機制提高管理會計人員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可加強與行業內其他優秀企業的交流,在行業內組織企業共同針對管理會計工作進行實踐研究,分享在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管理會計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通過互幫互助促進行業的長遠發展。此外還需完善人才資格考試體系,推廣CMA考試,並將管理會計專業知識內容作為必考知識點,突出人才評價的效果。

(三)完善財務管理組織架構

①財務功能的集中整合,企業可藉助信息化技術,促進財務工作的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讓財務工作人員從繁雜的日常業務中解脱出來,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數據分析、差異解釋、風險管控等高價值回報的工作中;

②財務向業務滲透,財務分析從面向結果轉型為面向過程,財務人員可深入到企業業務運作當中參與規劃的決策,並在財務管理中落實企業戰略;

③企業其他運營部門的人員也要納入到管理會計的組織架構當中,並對管理會計的職能、方法、工作範圍有清晰的瞭解,促進彼此之間的密切配合。

(四)加強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在信息技術支撐下,企業可針對自身特點對管理會計信息化建設進行差異化設計,將具有共性的財務工作交給獨立性較高的財務共享中心完成,將更多的精力專注於分析和利用會計信息,從而為企業財務戰略的決策規劃提供支持。例如在某畜牧集團有限公司的財務轉型過程中,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管理時通過實時關注“兩金”等高風險指標項目的相關經營狀況變化,並及時掌握市場對瘦肉型商品豬、種豬的需求,將本企業和競爭企業的優劣數據輸入財務系統進行量本利分析,結果發現市場逐漸向“公司+合同育肥+品牌”的趨勢發展,且消費者對商品豬的質量要求逐漸增高,通過制定詳細的分析報告和競爭戰略規劃,提出了“好種豬+好服務+好收益”的農商聯合發展模式,計劃用3~5年時間完善綜合加工到優質豬肉品牌專賣連鎖店的一系列計劃,實現年銷售收入超5億的目標。

(五)規範核算體系

會計核算部門可通過財務軟件自動生成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和利潤表,每月需備案留檔以供後期查看,月末結束後上傳至企業管理層,讓其瞭解會計核算的日常數據和資產運行狀況,利於開展下一階段的運營工作;會計核算流程方面需根據企業具體核算科目特點建立最契合的會計核算體系,例如重視對“隱性”和“顯性”成本的核算,忽略非重要信息,並突出決策輔助功能和管理會計對總體信息的反應功能;針對會計報表需儘量簡化形式和內容,提高報表的實效性和實用性。

(六)做好財務共享和業財融合服務

①在電算化基礎上利用軟件系統將原本較為分散雜亂的財務處理與成本核算等業務進行標準化、集中化、規範化處理,為財務轉型提供管理和信息基礎,並通過企業內部財務系統實現資金流、報表數據、審計、税務等內容的集中處理和共享服務,確保所有數據信息在源頭到加工的過程中嚴格遵循統一的標準,為財務融合和戰略決策提供良好的價值導向。

②開展業財融合服務,財務人員需深入到一線業務當中,利用財務共享服務提供的精準數據信息分析業務開展對財務的。需求,對業務人員進行財務知識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其業務經營能力。

③促進企業經營管理和決策戰略深入落實到一線業務管理當中,嚴格執行預算要求,保證資金、税務、績效、財務、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有效開展。

五、結束語

財務轉型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企業可通過區分對待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培養管理會計人員、完善組織架構等措施優化內部管理機制,並結合財務信息化建設、規範核算體系、促進財務共享和業財融合等措施契合市場與價值導向,實現企業財務轉型,開源節流,從而提高企業效益。

會計專業論文 篇八

新會計制度下流通企業庫存商品核算方法

摘要:自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開始全面施行新會計制度,這標誌着我國的會計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並與國際接軌。新會計制度中對過去舊的會計制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啦完善,並對物品流通企業庫存的商品核算提出啦新的規定。新會計制度下的商品核算將更加規範與國際化。本文就新會計制度下商品流通企業庫存商品的核算方法展開淺顯的分析。

關鍵詞:新會計制度;庫存商品;核算方法;商品流通企業

商品流通企業是以商品的購進、銷售、存儲為主要經營模式,在商品購進銷售的過程中獲得利益。那麼對於商品的庫存數量以及金額就需要企業的監管控制,及時發現新的問題或者商機,隨時進行商品數量的調整,才能使商品流通企業良好的運行和發展。企業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取適當的庫存商品核算方法。在新會計制度中取消啦“後進先出”的方法,改為“先進先出”和“加權平均”以及“個別計價”三個方法來確定庫存商品的實際成本。

一、庫存商品的核算

商品流通企業庫存商品的核算一般分為兩種:一種為用數量金額進行記賬;另一種為用售價金額進行記賬。

(一)數量金額核算

數量金額是指分別用庫存商品的數量和金額進行核算,通過數量和金額的變動反映出庫存商品的增減。數量金額核算法的優勢在於不僅可以在核算中明確表示出庫存商品的數量同樣也可以表示出庫存商品的金額。這樣就方便企業對庫存商品金額進行監控和適時調整,也方便企業銷售部門把握市場動態和市場需求變化。在數量金額核算法中,可以根據庫存商品的進價進行核算,也可以用庫存商品的售價進行核算。這一核算方法相較於之前的計算方法可以更加科學地得到相應的結果,而且應用起來工作效率也是比較高的。而且這一算法更多的依賴於程序化機械,對於人力的依賴大大減少,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避免人為主觀性的錯誤,使核算方法更加高效率。數量金額核算法的優勢在於可以對庫存商品進行隨時的監管,在核算賬目中可以清晰的表現出每一種商品的庫存數量金額;但是對每一種商品進行數量金額核算是一項艱鉅的工作,細緻的賬目對應的是龐大的工作量。所以數量金額核算適用於經營的商品種類簡單的企業或者是需要對庫存量變化要求精確的企業,比如批發行業。

(二)庫存商品售價核算

售價金額核算法在賬目的記錄上與數量金額核算法有很大的區別。售價金額核算法的賬目分為兩部分:總賬和細賬。總賬是指企業的財務部門對庫存商品的數量以及售價總金額進行記錄,在總賬目中只有數量和總的售價金額。細賬是由責任小組的責任人進行記錄,責任人需檢查每一種商品的相關手續和票據,在細賬中要求明確的表示出商品的具體類別、名稱等,並標明每一種庫存商品分別的售價以及售價總金額。對於價值比較高和需隨時監控的商品,在細賬中應該單獨記錄,在記錄中表示出商品的進賬數量以及支出數量。在賬目的具體項目中,售價金額核算法應設置“商品進銷差價”賬户,這個賬户用來記錄核算庫存商品進價與售價的差額。購入商品時,商品售價大於進價的差額記入貸方;月末結轉已銷商品實現的差價,記入借方;期末計算進銷差價率和本期已銷商品應分攤的進銷差價,並據以調整本期銷售成本。“商品進銷差價”期末貸方餘額,反映尚未銷售也尚未攤銷的商品的進銷差價。應用加權平均算法等方法來進行計算,在傳統計算基礎上增加啦統計學計算規律,這一算法也可以更高程度地保證核算工作的精確性,而且這種算法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把這些因素都列入計算之中可以更好地保證核算工作結果的實用性、有效性。

二、新會計制度對庫存商品成本的影響

新會計制度的頒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啦各類數據統計工作的核算方法,所以對於庫存商品成本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在新會計制度下,如果商品所在廠出現資金負債情況,當今就可以把庫存的商品變為現金,當然,這其中肯定會有一些虧損。但是也有一些情況中庫存商品是可以以高於成本價的價格變現的。庫存商品的可變淨值是指未來淨現金流入,而不是指庫存商品的售價或合同價。企業銷售庫存商品預計取得的現金流入,並不是只是有售價構成的,因為很多商品進入廠房可能都是經過一系列的税收的,所以可變淨值中也應該包含這部分資金。但是廠房一旦負債再進行表變現的話,成本價中税收部分是很難回收的,所以就是損失的那部分。

三、小結

新會計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各企業的財務工作更加規範化,無論是在專業術語還是業務流程方面都有啦很大的改善,這不僅使我國的會計制度與國際進一步接軌更是使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獲得啦一定的便利。

參考文獻:

[1]郭豔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及其在會計準則中的運用[J]。財會月刊,2007(20):7—9。

[2]劉玉英。試述新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及其對企業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半月),2008(4):35。

會計專業論文 篇九

近些年,企業和單位需要更多專業技術強、素質高的綜合型人才,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招聘的時候,十分注重學生的職業素質,希望他們除了具備專業技能外,還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職教育要以社會就業需求為導向,將技能和能力作為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關鍵,重視職業素養的形成,要實現企業與課堂的結合,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實現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的有機融合。從而為企業培養更多素質與能力並舉的高素質人才,這也是高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而作為高職教育中重要的會計學科,尤其要注重職業養成教育,培養出具有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全面型人才。

一、職業養成教育的含義

職業養成教育對於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以及掌握較高的職業技能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職業養成教育隸屬於德育教育,與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密不可分。職業素養的形成能夠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促進學生整體發展,關乎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於是,在高職會計教學中要下大力度貫徹職業養成教育,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培養出優秀的會計人才。

二、高職教育和職業養成教育的相互關係

1、高職教育肩負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任務,為社會各個行業輸送了大批技術型人才,為經濟建設以及社會整體發展做出了不可限量的巨大貢獻。因此,如何讓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更符合社會需求,這是一個很值得讓高職教育者深思的問題。高職教育者必須重視對高素質高職人才的培養,以實現對教學實踐以及指導思想的重新審視。

2、職業素質包括職業修養與職業技能,前者可理解為品質、態度、心理素質以及職業道德,而後者指專業技能與職業水準。高職教育普遍注重技能培養,卻忽視了修養教育,很少在教學計劃中設計相關的內容。而職業修養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高職教育要突破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誤區,加強培養高素質的職業素養人才。

3、毋庸置疑,職業養成教育是為提升學生職業修養、形成良好職業習慣、職業態度及職業能力的一種比較全面的教育。職業素質的養成和專業教育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職業養成教育不僅是德育的構成部分,同時也是技能培養的一部分,是落實學生全方位發展的根本。因此,在高職教學中,要認真貫徹和執行職業養成思想,將其精髓體現在課程設置、教學環節中,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三、高職會計專業進行職業養成教育的途徑

1、明確培養目標。專業目標是教學觀念和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對課程安排和課程架構產生很大的作用。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獨立系統,強調學生在專業中具備的職業技能和應用能力。在進行目標確定的時候,要突破單一技能的培養,重視職業修養的加強,主要包括團隊精神、溝通能力、自學能力、職業道德等方面。其體現在會計專業中包括瞭解生產的過程、理解企業的管理、保持思想靈活,同時還具有較高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這些內容很容易被會計專業的教育所忽視,但是這恰恰是會計工作的根本。針對用人單位的要求,要培養掌握會計知識、在未來工作崗位能夠進行不斷創新,具備優秀的職業素養的全面綜合型人才。這意味着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人才目標應為:具備核心價值理念,職業道德高尚,法律意識較強,人文素質較高,能夠勝任企事業單位財務領域的核算、審計、管理等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2、制訂合理的課程設置方案。為了配合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務必重審課程體系的編排。一般的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設計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偏學科體系,即在總的課程設置中和本科教育大同小異,沒有體現高職專業的特色;另一種是將高職課程定義為簡單的職業培訓,過度強調了職業技能的專業傳授,而忽視了對基礎知識以及人文素質的培育。總體而言,優質合理的課程建設不僅能滿足本身職業的需求,也有助於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高職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極富創造力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要正確處理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人文素養課程和職業修養之間的關係,並將職業養成廣泛應用到課程的安排中。對會計專業的高職教學過程中,一年級以文化與專業基礎課為主,目的是使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素質,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掌握學習技巧,穩定過渡到大學生活;二年級可以設立核心專業的課程,像會計核算、電算化、税務申報等課程,為了確保學生具備專業的知識、技能,需引導學生鍛鍊自律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勤奮精神;三年級主要是為學生未來做準備,設置拓展性課程,如投資、金融、營銷等課程,並帶領學生深入企業進行觀摩和培訓,目的是強化學生職業能力,儘快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並培養學生樹立責任感,熱愛自己的崗位,腳踏實地,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具有團隊意識,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因此課程設置須充分展現專業培養與職業素質培養的要求。

3、教學的有效合理實施。確立目標與課程之後,在日常實踐中需注重職業養成教育的問題。第一,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同時要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要重視設計人才培養計劃,理解教學目的,靈活運用教材,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職業道德,增強交流能力和合作意識。在設計方案的時候,要規定明確的技能,同時還要設置素質教育的重點,將書本知識與綜合素質進行有機融合。同時,要注重個性差別,保證職業素質培養的針對性和特殊性,避免同一化。第二,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學目的恰恰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獨立學習的目的。對於高職學生來説,合乎情理的習慣、高效完成學業和成為高質量的人才息息相關。自主學習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要求教師進行精心準備,給學生留出更多自由學習的空間,以指導為主,讓學生多練習、思考,形成個人的學習習慣與方式。提升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其創造性和適應能力,毫無疑問這是通向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第三,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需採用更靈活、有效的方式。職業養成教育關於素質培養要求的進一步提高讓教師必須不斷突破原來課堂的侷限性,可以聘請專家、學者來校開展主題講座,使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動態;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面向社會的熱情與積極性;堅持學校和社會教育互補的原則,使學生走出校門,到企業進行學習、鍛鍊和實地考察,再利用兩種不同的教學資源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另外,職業技能與職業養成需一定的職業場景,單靠學生資源很難獲得,只有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才能實現彌補,推動養成教育的加快實施。

四、結束語

教育的根源是教書育人。所以,每位高職教師要意識到職業養成教育對我們的重要性,並衝破道德教育的侷限,讓它成為專業教學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只有經過持續貫徹與發展職業養成教育,最終才能真正地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的人才,實現職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結合,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職教育進一步發展和壯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81vj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