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通用多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通用多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通用多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一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內容豐富,是一項全面包容的系統工程,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進一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同經濟、政治文明的協調有序發展。旨在通過對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內涵的界定,瞭解其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並且根據當前我國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現狀與不足,找到未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的具體途徑。

近年來,我國關於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議題得到許多人的密切關注,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保證社會主義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鄉村文化建設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説,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在未來發展道路中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提升。

1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涵義

從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再到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我國對於農村建設發展意見一直向前推進,根據不同的現實發展狀況制定出相應的發展戰略,不斷提高發展目標,強調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必須同時和諧發展[1]。

因此,對於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涵義可以這樣界定:即在不斷擴大對鄉村公共文化事業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推進各種形式、符合鄉村地區生活狀態與特徵的農民文化生活的建設,從而真正確保豐富廣大農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這一重要目標。

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是以保證羣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內核的,其廣義涵蓋了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例如,農村地區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設、農村教育事業的進一步推行以及對農業、農民高科技知識的普及等。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總體目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農村,讓農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條件、較高的道德觀念、和諧有序的環境中進一步建設發展。

2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重要性

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內涵的界定與解釋,我們可以體會到鄉村文化建設內容的廣泛性,目標的遠大性。之所以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擺在如此重要的發展位置上,是因為其健康有序發展關係着社會主義發展全局,對於各項事業的推行具有重大意義。

2.1 新農村文化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目標

當前,我黨在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標就是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具體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會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經濟文明建設都能保持可持續協調發展,不出現“瘸腿”現象。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生力軍,農村地區和農民是發展的重要對象,在農村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斷加深成為當前農村地區發展最主要的問題,農村地區長期處於保守封閉的環境中,教育水平往往無法跟上發展速度,基於這樣的狀況,農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設更離不開農村,如果不能將農村文化建設同經濟、法制建設協調起來,那麼農村的全面健康發展將成為空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將難以實現。由此可見,作為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建設水平的高低對於全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2.2 新農村文化建設為新農村整體建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是體現在各個方面的,而其中新農村文化建設為其發展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對其健康有序的發展發揮着重要作用。首先,新農村文化建設能夠通過相關文化建設手段促進農村良好的文化氛圍營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內,很大程度地影響與改善了農民的固有傳統思想,各種優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民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的提升,推動了農村地區良好道德風尚的椽筆,營造出更加和諧、樸實的民風。其次,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推進還將更先進的文化知識帶入到農村地區,讓農民在這樣的建設環境中學習到更多利於農村發展的知識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農村建設中,不斷激發農村羣眾在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讓農民自身的發展同農村地區的發展有機結合,共創未來。

2.3 新農村文化建設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時期的經濟建設與政治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穩定,而社會的穩定有賴於全社會各個地區、各個階層的和諧穩定。穩定,是一切發展都離不開的先決條件。作為我國人口分佈最為廣泛的階層與地區,農村人口是維持農村穩定以及進一步維持全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農村地區長時間以來形成的傳統思想在文化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面臨着不良文化的入侵,許多農村羣眾對於各種觀念、文化的傳播顯示出懷疑、不安的態勢。所以,新農村文化建設迫在眉睫,我們需要不斷向農村普及最新的知識文化與觀念,讓他們的思想能夠與絕大多數社會羣眾接軌,同時也要開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質的工作,切實從源頭改善農村地區不良風氣、落後觀念的傳播。也只有農村地區的文化建設得到發展,才能進一步保障全社會的和諧穩定。

3 我國在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現狀

隨着我國對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與發展,近些年我們在建設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農民普遍對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有深刻的瞭解,對於黨和國家制定的各種政策也有了良好認識,農村地區精神面貌與風氣習俗得到健康發展,農民思想道德素質與文化素質有了顯著提升,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整體規劃建設,也讓農民在這樣的進步中切實享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前,在我們不斷向前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存在許多缺陷與問題,這些問題凸顯了我們工作中的不足,為我們日後繼續前行敲響了警鐘。

3.1 農村文化建設整體發展速度緩慢

我國在開展農村文化建設上整體發展速度仍比較緩慢,不能滿足建設需求,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農民整體素質依舊不高。當前,我們通過比較與觀察可以發現,農村羣眾與城市羣眾文化素質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於城市羣眾,文化知識的普及程度遠不如城市地區,農村教育資源分佈不均,與城市相比有着極大的不平衡性。此外,農村地區教育團隊的素質不高也阻礙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其次,農村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後於城市,文化供給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3.2 農村文化建設的不協調

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佈局中,面向豐富,但具體到各個農村發展,顯現出其發展的。不協調性,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不協調。許多農村在發展新農村建設規劃時,不能很好地將文化與經濟建設協調起來,在建設上通常顧此失彼,這樣的偏差會進一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全面發展。其次,區域發展不協調。我們可以看到,中西部農村地區的建設遠不如東部發達地區,從基礎設施到教育資源,這種落後是全方位的,體現了各個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3.3 農村傳統文化的沒落

我國是文明古國,具有豐富的歷史資源,農村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出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當前不斷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我們很多情況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術的傳播與應用,忽視了傳統文化的保留,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凝結的智慧結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文化建設措施

4.1 加大對於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場地建設、基礎設施購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夠的建設資金提供堅實保障。政府在保證這項工程的順利實施過程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將資金落在發展實處而不是擺樣子搞形象工程。我們在資金投入的過程中,要根據我國不同地區農村文化發展的不同情況、不同需要來進行規劃管理,在充分認識到不同地區的不同建設需要之後再進行資金的合理分配,對於一些極度貧困落後地區的建設,允許其他資本形式融入,多元發展。

4.2 加大對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

首先,我們要對農村地區樹立起正確的教育意識,讓農村羣眾充分認識到教育對於農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意義,讓他們認識到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的幫助。許多農村家庭現在尚處於發展階段,其對教育的投入程度遠不及城市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意識淡薄,認為與其花大價錢去讓孩子上學,不如讓孩子早點投入社會去賺錢,所以,我們要在農村地區及早地糾正這種錯誤觀念,讓農民羣眾都能對教育有良好的認知。其次,農村教育事業離不開教育團隊,而教育團隊水平直接影響到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當前,由於我國在農村教育事業上投入匱乏,導致許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會選擇農村作為其發展目標,而是轉向環境待遇更加優越的地區,農村教育團隊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師待遇,加大對人才的引進力度,也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設評估機制

在長期發展以來,我們對於新農村文化建設缺少長期有效的評估機制,對於新農村文化建設不能有良好反饋,以便日後更好地完善。對於文化建設,我們的考核標準也僅僅限於資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成,對於農村地區是否真正將其真正有效利用則不得而知。我們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應真正關心農村羣眾的滿意程度和相關反饋。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的推進,不可否認,我們在發展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未來,我們將持續不斷加強新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農村文化建設途徑,我們有理由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建設必定會推動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二

一、我國農村法制建設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涉農法律法規自身存在缺陷農村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是阻礙農村法制建設的首要問題。這主要表現在:涉農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許多農業工作領域出現無法可依現象;很多法律法規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農業基本法律(如《農業法》、《村委會組織法》)的配套法規、規章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農民的應有權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如勞動權益保護方面,勞動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和與之形成勞動關係的勞動者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關係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顯然,佔中國勞動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村勞動者被排除在了《勞動法》之外,其勞動的基本權益也就無從保護了。

(二)法制宣傳教育力度不夠,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廣大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對普法宣傳教育構成了基礎性障礙。同時,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力度和形式也是問題重重。一方面,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重視不夠,不能做到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法制宣傳,而是重視經濟發展,輕視法制建設;另一方面,相關職能部門在對農村進行法制宣傳時不能採取羣眾喜聞樂見的、易被羣眾接受的形式進行宣傳教育。部分鄉村幹部不懂法、不認真學法,對法律的認識只是停留在很膚淺的層面。農村基層治理基本處於“人治”狀態,基層幹部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的現象還很普遍。

(三)農村執法面臨諸多困境

在實際執法過程中,相當一部分執法人員素質低下,只是一味的追求結果,而不在乎執法程序,視農民為“刁民”,漠視農民利益,甚至粗暴踐踏農民的合法權益。知法犯法、以權代法、徇私枉法的現象在農村執法過程中時有發生。一些執法機構,特別是行政執法機構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利益鏈條和利益集團,往往集多種權力於一體,自己既是執法者又是違法者,往往利用手中的權利,借執法之名,以違法的手段和形式巧立名目,亂處罰、亂收費,為本部門謀取非法利益。

二、要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

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實施有利於農村法制建設的實質性措施(一)加快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建立完備的涉農法律法規體系西方國家法制化程度之所以比較高,首先要歸功於他們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此為鑑,這就要求我們國家的立法部門必須大力加強涉農立法工作,儘快填補農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帶,首先做到農村的各項工作和出現的問題有法可依。其次要更新立法觀念,立法工作緊跟時代的發展需要,以農村的改革發展現狀作為涉農立法的現實依據,制定既能適應農村發展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能符合中國農村傳統禮俗觀念,容易為廣大農民接受的涉農法律法規。另外,涉農立法要體現科學化,立法人員要經常到農村調研,瞭解農村的實際情況;要體現人性化,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國民待遇。對於已有的農業法規應提高其可操作性,出台相應的解釋性條文和配套法規,使這些法律法規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有的積極作用,而不是讓他們僅僅作為一紙空文存在。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在農村客觀現實條件下,採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領導重視與否是農村法制建設能否得到加強的重要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對農村法制教育的深遠意義有清醒認識,明確法制教育對於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明確責任、建立日常性的普法制度、注重實效,將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真正的落到實處;另一方面,探索積極有效的法制宣傳形式,利用有效的宣傳教育載體、實用的教育內容和農民羣眾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來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實效,讓農民羣眾認為應該並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另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應該採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讓農村基層領導幹部,特別是村幹部帶頭學法,以起到良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是改進農村執法狀況和效率的必需途徑。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是完善這一體系的基礎任務,要讓農村執法人員認識到他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漠視人民羣眾的合法訴求,更不能以“官老爺”自居,利用手中的職權濫施處罰,踐踏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執法機構建設是完善農村執法體系的核心任務,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執法機構力量薄弱、政事不分等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執法力度和實際效果,必須從制度入手推進農村執法機構改革,這是農村執法機構建設的根本出路。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對農村執法行為的監督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建設的重要外部調控因素,外部監督是減少和制止部分執法人員甚至執法機構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犯法等現象的重要手段,有利於提高農村執法的公開度和公正性,提高國家法律和執法機關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基層法律援助體系,提高農村法律援助水平法律援助雖然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卻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法律援助為廣大弱勢羣體,特別是廣大農民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儘管如此,還是要加強基層法律援助體系的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予以大力支持,特別是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呼籲專門的法律援助人才進一步的向農村傾斜,共同為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需要的法律體系貢獻力量。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論文 篇三

摘 要:近幾年,農業工程科技不斷創新,使用集成技術並引進新技術,但仍有繼續創新的空間,所以,農業技術人員會在原有技術創新的基礎上,加入新技術,以增加農業工程技術應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難題,由此,實現裝備與設備的現代化,對農業工程的建設有重要影響,以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關鍵詞:農業工程;科技創新;新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需實現農業工程技術的創新,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業工程科技的創新,需與我國的社會生產力相符,以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而我國科技發展落後,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異,造成科學技術在農業工程中的應用率較低,有很多不足。

1 農業工程科技創新的必要性

我國推行的理論之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而農村經濟一直是經濟發展中的弱勢,所以發展農村經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方式之一,而建設新農村需要創新農業工程使用的技術,改變生產方式。即我國要加大農業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術,以此增加農民的糧食產量,以及作物帶來的收入,並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1]。

2 農業工廠創新使用的技術

2.1 基礎設施集成技術

整個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需開墾土地,並在適當的時間澆水、播種、施肥,並採用相應的方式抑制病蟲害的出現,所以其使用的技術包括土地整理、水資源管理、節水、施肥技術等,有時也會用改造技術改造農田,或是把幾項技術集成使用。但所有技術的使用必須以本地農業實際種植情況為前提,與實際種植情況建立聯繫,根據市場對作物的需求,決定生產規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術,保證基礎農田設施的建設,實現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項資源的利用率與農業的綜合生產力。

2.2 機械集成技術

實現農業技術的集成,可有效解決使用機械與技術不匹配的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水平,削弱農業生產對人工的過度依賴,提升生產的效益。對於機械集成技術,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其一,研發並生產出糧食型機械,並形成產業,它主要用於水稻、玉米等生產,生產的全過程都由機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環節。其二,研發出帶有地方特色的機械化產品,每個機械設備的研發,都是以某個種植作物的生產特點為依據,帶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範圍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發使用保護技術的耕作設備,實現農業的增產增收,實現可持續發展。其四,研發用於擒牧產業與草牧產業的設備,為農業發展提供設備支持。其五,農業生產需使用節水灌溉技術,並採用其他技術以節約肥料、化肥的使用,為精準化設備的應用提供理論支持,加快研發速度。

2.3 生產設施集成技術

設施農業是用設施種植、養殖,具有可控的的特點,實現高產,而農業生產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標[2]。

現在,沼氣是農業生產使用的環保材料之一,而沼氣的生產必須由設備完成,即農業種植人員會把人或動物日常產生的廢料作為原材料,放到設備中,經過發酵後,把沼氣變為生活中的燃料,轉化為燃氣,並用於發電,也為農業生產提供有機肥料。用設置養殖並生產沼氣,可保證生產的安全性,併為各類農作物與家畜的生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家畜產生的廢物可為農作物提供養料,而沼氣又是燃氣或供電的材料,這三者互為影響,又相互制約。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種植、養殖與沼氣生產,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內容與管理範疇,各自獨自管理,互相併未建立聯繫,造成資源嚴重浪費,並帶來污染問題,產生的經濟效益較少。所以,對該項內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聯繫起來,即回收廢物、進行生產、實際利用,找到三者均衡進行的措施,加以分析,瞭解廢物轉化的過程,使其達到動態平衡,科學佈局,調整農業工程的結構。

2.4 生物利用集成技術

生物是農業生產產生的物質之一,而其也可以從林業生產中發現,包括農作物收割後的秸稈、生產過程中的廢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產後的廢料,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對於農業與林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都可以運用生物利用集成技術處理,讓其變成再生資源,實現對資源的綜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處理、物力處理與化學處理,分解廢棄物,並把各個元素重組,變成一種新物質,實際應用後做到增產增收。

3 結語

總而言之,加快農業工程科技的創新,需正確認識創新的必要性,並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集成技術、機械集成技術、生產設施集成技術、生物利用集成技術,在農業工程中應用,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王昭。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 實現遼寧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吉林農業,20xx,08:36+47.

[2]王愛榮。大力推進農業工程科技創新 為新農村建設作貢獻[J]。農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53j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