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社會道德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道德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道德論文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總結 篇一

這個學期學生對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興趣更加濃厚,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有較深的印象,對社會常識、科技知識方面的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入地瞭解,對一些常識性的知識掌握得比較好,對一些社會問題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結這一學期的教學,覺得有一些比較成功的方法可以發揚:一、要求學生上課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特別是在社會課堂上經常有一些學生提出他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每當這時候,教師從來不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是圍繞這些課堂的生成資源來進行進一步的教學,這樣大大調動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對於社會這一門知識的學習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教學第一單元:《講誠信,多合作》:本單元的主題與語文課本的第二個單元的主題不謀而合,所以,我充分利用兩本教材所提供的資源進行教學。語文課本上的課文可以成為學生在“品德與社會課”上交流的話題,“品德與社會”課本上的故事又可以成為語文課的課外延伸。通過這個主題的學習,學生懂得了“遵守諾言、説到做到,就是誠實守信的表現。一個人只有守信用,人們才會信賴他、尊重他,願意和他交往。”

二、用《品德與社會》的習題來給學生做拓展訓練,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使課本上的知識得到有效的補充。平時上課的時候明確要求學生當堂作好課堂筆記,對於要求掌握的知識劃記好,加深印象。期末與學生一起制訂複習的題綱,也便於他們快速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結合教材內容與國家大事精心準備課外閲讀資料,並開展相應的活動,通過閲讀與活動進一步瞭解我們這個社會,瞭解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讓學生通過大量翔實的歷史與現實資料直接感受社會,感受歷史,讓他們對社會中的是與非、善與惡有一個更加感性的認識。

在教學中還有不足的地方如還可以設計更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給學生展現更大的更豐富的世界;對於個別學習興趣缺乏的學生可以採取個別輔導的方式及時鞏固所學知識,讓他逐漸對社會學科產生興趣;另外學生對於社會知識的複習與鞏固還可以進一步加強。縱觀得失,覺得社會學科面對不同的學生,面對不同的內容,要靈活地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教學,並着眼於更開放的、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力圖在短短的40分鐘內開拓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自己所處的這個世界更感興趣,更想探究,更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會的小主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論文 篇二

如何提升國小《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第一部分

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認識

一、品德和社會的含義

這個部分應該分為兩個部分來闡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結合學生的實際,力求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建設家 鄉、建設祖國的志向。學生應從小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小公民。它是從思想上給人一隻標杆。

第二、社會實踐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後在行動上實踐和體現的。一個國小生的道德修養的好與壞都表現在他們為人處世,生活的點點滴滴。它是從行動上給人一條準則。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在國小教育中的重要性

國小《品德與社會》是國小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 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説過: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誌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

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效果是很多《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教師的難點,在這裏,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給予充分表現的機會,不斷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主發現、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促 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

一、淺談如何開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

1、趣味性的導課形式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前提。

托爾斯泰曾説過這樣的話:“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課的新課導入,猶如一台戲、一部電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開頭,如果能引人入勝、富有情趣,就能主動地進入教師所設計的特定環境之中,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就能很快地調動起來。可見,良好的新課導入是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前提。常見的趣味性導課形式有: 小品導入、講述故事、音樂渲染等等。

2、多種多樣的遊戲教學是提高國小《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捷徑 遊戲是兒童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瑞士教育家皮亞傑説過:遊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感的興趣之間的緩衝地區。遊戲可以使學生輕鬆、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發展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培養。因此,在國小《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可以適當採用遊戲教學。它是教師融合特定教學內容於遊戲活動中進行的教學,要是在課堂上採用了遊戲教學,學生的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係融洽,能順利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遊戲活動能夠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認定目標,進行反饋,併產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創造性,產生最高程度的快樂體驗,使自我教育得以實現。因此,它能較好地滿足兒童遊戲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適當採用遊戲教學無疑是提高思品課堂效率的一條捷徑。

常用的《品德與社會》遊戲教學形式有以下幾種:扮角色遊戲 、擂台賽遊戲 等等。

二、擴展課外知識,將課本內的知識貫徹到課內課外

1、組織辯論 深化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侷限於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電視台曾經現場直播“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觀眾。來自不同國家的選手旁針博引,脣槍舌劍,向廣大觀眾展示了敏捷的思維,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衝突或抓住學生認知衝突,讓學生採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

2.開展實踐 知行結合

思品課的教學應注重課堂明理,課外導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於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隻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着,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合理運用電教媒體是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合理地運用電教媒體,可使抽象的思想觀念、道德規範具體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感知,使教育內容內化成自己的自覺行為,給《品德與社會》課注入新的活力,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我在《我們的大地媽媽》一課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運用電教媒體是優化思品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總之,如何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堂效率是個長遠的課題,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探索、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這一環節是關於《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良好的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大潮的推動下,只要我們抓住機遇,大膽實踐,就一定能把《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篇三

《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探討論文

《品德與社會》(以下簡稱品社)是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階段的一門綜合課程,它彙集了歷史、人文、地理、道德、生活常識等各個領域的相關知識。該課程開設目的即使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社會事物和一些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知識及人文地理,培養學生正確觀察、認識社會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薰陶及法制觀念的教育,有意提升學生道德品質和整體素質。

本學科的特點是以認識社會、陶冶情操為主線,貼近學生求知需要及日常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應從國小生常見的社會事物和其認知的需要及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使 其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礎,這既是品社課教學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發展,其落腳點是課堂教學。因此,我認為品社課的教學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激趣導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課程教學效果,達到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如教學《 風靡世界的“中國製造”》(六年級下冊)之前,事先可以準備“‘洋’子下崗了”短文導讀,上課時,首先將它出示給學生,並提出“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的要求,然後告訴他們:生活用品上“洋”字不再出現,反映出歷史的變遷,但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貧窮落後的歲月,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我們要不斷的努力奮鬥。然後適時提問,引入《 風靡世界的“中國製造”》(六年級下冊)這一主題。

又如教學《寶島台灣》(五年級上冊)一課時,為了使導入既不留痕跡又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掌握知識點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在導入上可以這樣設計:首先,在課前佈置學習小組,收集有關台灣省自然風光的資料(或照片)做成卡片,教師準備一幅“台灣省地形掛圖”。上課時首先提出要求:各學習小組的資料卡做好了嗎?請大家在小組內説一説台灣省美麗的自然風光,然後推薦一位同學在班上交流。接着教師出示“台灣省地形掛圖”, 讓學生了解台灣省的地理位置,引出《寶島台灣》這一主題。這樣做不僅可以避免空動的説教、生硬過渡,而且使學生興趣盎然,印象深刻;不僅可以順利導入新課,而且使 “美麗富饒的寶島”這一知識點得到了落實。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教好品社課在選擇導入方法上無疑至關重要。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一開始便對新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可以為上好一節課打下堅實的興趣基礎。

——創設情景,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

少年兒童對任何事物都會用一種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觀察,去感受。而品社教材的特點是圖文並茂,既有觀賞性,又有豐富的社會知識,符合國小生的特點。

如教學《呵護我們的生命》(六年級上冊)中的“當危險發生時”這一內容時,就得充分運用課本中的五幅插圖,輔之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危險的感知來揭示當危險發生時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首先,讓學生仔細看圖,認真分析思考,並積極討論:為什麼當火災發生後逃離的時候不要乘電梯?為什麼要用濕毛巾捂着鼻子和口爬行?為什麼要選擇逆風而逃?通過積極討論,學生便會明白當火災發生時,電源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此時乘電梯會很危險;通過進一步討論便會弄清楚用濕毛巾捂口鼻,逆風而逃的原因。然後更進一步的誘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還可能有哪些危險會隨時在我們身邊發生?這時教師再引以啟發和觀察課本中列舉的實例(後四幅圖),學生便會更進一步知道,危險時刻圍繞着我們,只要我們安全意識稍有鬆懈,危險就有可能發生。所以我們不僅要有很強的安全意識,而且還要掌握必要的自護自救知識,才會更好的防範於未然。

最後老師根據學生討論的具體情況,加以評價。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遇到危險時的應急處置能力。

——組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

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外活動,不光是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動中求知,玩中獲知,培養他們的思維、觀察能力和意志品格。

如教學《學校的變化》(三年級上冊)這一課之前,先把學生分成若干個採訪小組,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帶着“瞭解學校的過去,發現學校的現在”的任務,採訪學校的老師和學校的工作人員,讓學生從被採訪者口中獲知一些學校過去情況的感性材料,然後到學校教學樓、操場、圖書室、實驗室、微機室、教師辦公室、學生寢室、學校食堂、超市等地方看一看,記下自己的發現,待上課時將這些資料帶到課堂上去。教師也要圍繞“瞭解學校的過去,發現學校的現在”要求在課前準備好相關照片和文字資料。上課時首先讓學生分組回報蒐集到的學校過去和現在的資料,同時教師適時出示相關的照片和文字資料,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出學校的巨大變化,感受到學校許多令人自豪和驕傲的事例。這時教師適時提出:學校越來越美了,越來越現代化了,那麼我們應該為學校做點什麼呢?這樣學生會發自內心表達出願意為學校出力、服務的心願,從而達到熱愛學校,感恩學校的德育目標。

總之,在國小品社課的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生活中周圍的事物,緊密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論文 篇四

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論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探析

1正確地選擇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也稱之為學習方式,與教學方法有着本質的區別。方式是一堂課中的整體模式。方法是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手段,若干個方法支撐着方式。教學方式是貫徹教學理念,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對一節課教學成功與否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1.1換位體驗式

換位體驗式活動強調主體的親身體驗,這和任何體驗活動一樣,是內在的,是學生的一種自主活動。不一樣的地方是通過換位,來體驗被體驗對象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態度。使學生在換位體驗中有所思考、有所選擇、有所判斷、有所感悟。這樣,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善良之心,就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被喚起。

1.2情境模擬式

情境模擬式即教師通過利用錄像、錄音、電影、多媒體手段,再現某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真切的生活場景中來觀察和感受。

1.3情境演練式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所學的道德知識,必須在日常生活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體驗,才能得到鞏固、深化,變成自己的精神財富。為此教師可以直接從生活中截取情境,把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用小品、角色表演再現於課堂,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不同情境中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學生親身體驗他人的處境和內心感受,主動去發現、探究並嘗試自己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昇華道德情感。

1.4公益活動式

良好的品德必須在兒童的生活實踐中才能養成。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兒童走出學校,參加公益活動,到社會中去學習,在服務中去實踐,開闊眼界,瞭解社會,增長才幹,適應社會,這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之一。

1.5户外活動式

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解放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課堂,到大自然和社會上參觀調查、瞭解生活,在瞭解生活中學習,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道德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1.6合作探究式

討論,是最常見的學習活動,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小組內合作探究,互相研究、討論,能使學生都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展示個人的研究成果,和他人交流、分享、互相啟迪,有助於所探究的問題達到有深度、有高度。使小組的合作學習,不説套話、不説假話、不走過場,實現有效性。

1.7遊戲娛樂式

兒童愛玩、好玩是天性,因此,遊戲、娛樂是我們教學中常用的活動形式。因為遊戲及各種形式的娛樂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率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實踐證明,就是這些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才能搭建起以生活為基礎,以活動為載體,以育人為目標,以實效為標準的國小德育類課程的教學新模式,讓德育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把過去國小德育類課程教學中,學生認知偏重於從學科知識教學的邏輯中去獲得,轉變為讓兒童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參與活動來獲得認識和發展,採用兒童樂於接受的各種活動方式,幫助兒童真正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就是我為提出:活動――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支點的根本所在的原因。

2真誠地扮演教師角色

教師角色轉換,是這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由過去教師是知識的講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這種轉變是質的變化。在講授式的教學時代,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在教學中是自編、自導、自演。課改要求教師作為引領者,首先在意識上要低下頭、彎下腰來和學生説話。在教學活動中是引領者、學習者,是學生的朋友。在和學生一起參與學習過程時,一定要真誠,要向學生敞開心扉,坦誠地和學生交流,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對學生説真話,抒真情,不要遮遮掩掩。

3科學地評價學生

説到對學生科學評價的問題,目前是教師最頭痛的事。“棒棒棒,你真棒”、“發小紅旗”、“貼小紅星”、“獎勵小禮物”評價方式幾乎充斥着所有課堂。不能説這些評價方式不好,只能説不實用,甚至沒有起到評價作用。到底該怎樣評價呢?我認為,評價應該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形成正確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催化劑和潤滑油。品德與社會課的評價方式應採用教師評、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的方式。要堅持評價情境生活化,評價客體主體化,評價結果動態化。評價要堅持連續性,結果要保存下來,讓其產生成就感。在評價中要重行為習慣的評價,而輕知識掌握的評價。

4精心調控教學秩序

課堂教學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活躍課堂氣氛,但如何使課堂“活而不亂”,確保良好的秩序而使學生進行有效學習,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教師煞費苦心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可學生一參與,就爭着要表現,吵作一團。這時教師基本是兩種態度:其一,教師不管,結果討論式成為“放羊式”;其二,老師板起了面孔維持秩序,結果使好不容易活躍起來的課堂氣氛又涼了。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可取的。課堂教學秩序建立與維護,關鍵是教學的精心調控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3l4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