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精品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範文二: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文化建設 篇一

摘要:農村文化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其潛在的活力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優化和加強新時代的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樹立現代的文化意識,從封閉文化觀念向開放文化觀念轉變,積極加強管理,正確引導,既要注意挖掘、繼承、發揚光大具有民族傳統的農村文化,還要做好外來文化的吸取創新工作,建設和發展與新形式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文化。

關鍵詞:農村經濟發展;農村文化建設

1農村文化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第一,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切實提高農村勞動者競爭力。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使更多的農村勞動者接受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智力發展,增加農村勞動力收入,從而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第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有助於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農村信息封閉,資料缺乏的局面,給農村提供了發展新經濟項目的可能,促進了農村經濟項目和文化產業項目的大力發展。第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能夠營造更加良好的農村文化氛圍。農村經濟的發展,能夠使農民有更多的資金消費精神文化產品和有償文化娛樂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淨化心靈、愉悦身心,薰陶情操,從而使農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適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農村致富奔小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2當前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第一,文化意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那些至今生活在貧困地區的農民,其文化意識依然處於自然經濟時代,在他們看來農民還是靠天吃飯,文化沒用。在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村鎮,落後的文化意識同樣存在着,尤其是某些領導誤會的認為農民吃飽了,存錢了,就什麼都有了,結果導致了文化工作的嚴重滯後。第二,文化骨幹隊伍建設滑坡。由於部分領導文化意識淺薄,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文化幹部待遇得不到落實,羣眾文化工作難以開展,健康文化活動十分蕭條,文化幹部不安心工作和跳槽。部分文化幹部兼職過多,不能夠將全部的時間、精力投入到文化工作之中,還有部分文化幹部年齡較大,思想觀念落後,缺乏開展文化活動的能力,即使開展活動也不能夠吸引羣眾。同時,文化幹部還缺少專業的培訓和指導,開展活動的能力不足。第三,負面文化抬頭,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蒙上一層陰影。在一些農村,由於沒有文化體育活動場所,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得不到正常開展,特別是一些農村文化設施不健全,管理存在失控現象,導致文化設施缺少文化內容,活動室利用率不高。所以,一些封建迷信、賭博、販黃等不良現象乘虛而入,給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負面效應。雖然這些現狀非主流,但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就會越來越多,損失也就會越來越大,農村全面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3優化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及措施

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農村文化工作,發展農村經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兩者相輔相成。我們要發展好農村經濟,首先要建設好農村文化,滿足好廣大人民羣眾需要。因此,我們必需要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文化的重視。為此,我們應着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第一,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切實增強重視度。在中國廣大的農村,不發達的畢竟是佔多數,文化消費,文化導向,是政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還是將來,要想扭轉農村文化工作的被動局面,各級黨政領導都必須要提高對加強農村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有效合理地加大對農村文化的投入,確保完成建設任務,絕不能把農村文化事業當作貼金工程,需要時就抓一下,不需要時就丟棄。第二,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綜合文化站職能作用。在農村文化工作中,如果失去了文化設施,就意味着“陣地”的丟失。因此,增強“陣地”意識,鞏固和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是至關重要的。對於那些已經消失的影劇院、圖書室、農民夜校,要儘快恢復起來,充分發揮其固有的功能。同時,要充分發揮綜合文化站職能作用,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社會宣傳教育,組織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娛體育活動,傳遞科技信息,蒐集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指導和輔導村文化室,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第三,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指導,強化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積極改善農村文化幹部的工作條件,逐步解決農村基層文化人員待遇問題,切實提高他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時,還要抓好農村文化人的培養工作,把熱愛農村文化,有文化特長的文化人組織起來,進行專業培訓,從而造就一支政治素質高,熱愛農村文化事業,懂專業,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較強組織能力的文化幹部隊伍。總之,農村文化隨着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其潛在的活力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優化和加強新時代的農村文化建設,必須樹立現代的文化意識,從封閉文化觀念向開放文化觀念轉變,積極加強管理,正確引導,既要注意挖掘、繼承、發揚光大具有民族傳統的農村文化,還要做好外來文化的吸取創新工作,建設和發展與新形式下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農村文化。

參考文獻

1、建設新農村與構建和諧社會中發展農村體育文化探析任保國;張寶榮;體育與科學2007-01-30

2、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對策朱保安河南社會科學2005-02-26

農村文化建設工作總結 篇二

先進示範村文化建設彙報材料

近年來,我村以提升村級文化建設水平為着力點,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大力實施了“一二三四”工程,即突出一個重點,凝聚兩種力量,着力三個方面,做到四個結合,新農村文化建設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羣眾的參與率、滿意率大幅攀升。

一、突出一個重點,大力興建和改善文化基礎設施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是開展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和基本條件,是新農村文化建設成果和文化事業發展最顯著的標誌。我村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興建與改造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和重要抓手。通過改造傳統文化設施、完善基礎教育設施、增添現代文化設施三條途徑,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先後籌資——元對原村籃球場、村國小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個,養老院1個,村衞生室1所,病牀7張,建立幼兒園2所(私人)。同時加大了農村圖書室、農產品特色產業科技示範、星火科技培訓、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寬帶網等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目前,我村圖書室、籃球場、乒乓球枱、音響設備等羣眾文化娛樂設施、設備應有盡有,為我村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凝聚兩種力量,強力推動村委會與村民積極參的積極性

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村委會的大力推進。為此,村兩委班子多次召開專門會議進行專題研究文化建設的問題,經反覆探討,在如何發展我村的文化建設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確立了文化服務業發展的優先地位,並制定了“兩問”的具體行動措施。一是問需於民。村兩委班子成員分片分組深入全村村民之中進行調查走訪,通過走訪掌握和了解羣眾對文化需求情況、需要娛樂方式及村文化能人、文化愛好者的基本情況。二是問計於民,根據羣眾的需求情況,結合縣、鄉黨委、政府的相關文件精神,我們制定了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徵求意見稿),通過召開村民會等方式收集整理村民對(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根據羣眾的建議和意見,我們進行了認真的修定,相繼出台一系列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相關的規定。由於採取了兩問的措施,凝聚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村文化建設的內容、方式及相關規定得到羣眾廣泛的擁護,羣眾的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空前高漲,使我村呈現出了一派其樂融融的文化景象。

三、着力三個方面,努力在特色資源的挖掘、文化活動的豐富和精神面貌的塑造上下功夫

我村始終把文化特色資源的挖掘、農村文化活動的豐富和現代農村精神面貌的塑造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三個主要着力點。通過挖掘民間文化、積極培育村文化和創造性地發展農家樂文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資源,以特色資源培育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創建特色村,以特色村帶動特色經濟發展,做到了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文化活動豐富上,結合我村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底藴、農民自身文化素質的現實情況,面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活動需要,在三定四送(三定即:一是定期播放廣播;二是定期開放圖書室;三是定期組織開展娛樂活動。四送即:一是送文化下鄉;二是送電影下鄉;三是送演出文藝節目下鄉;四是送科技知識下鄉)的基礎上,還堅持圖書室書籍及時更新,每月組織羣眾看2場電影,舉辦專欄宣傳新人新事,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使得我村文化建設既有內容、形式,又具有精神實質,不斷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

四、做到四個結合,統籌協調各種關係

一是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推進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在不斷髮展壯大的村經濟之上,強大的農村集體經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我們在推動文化建設的同時,把村域經濟的發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引進資金,爭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全村公路全部硬化;修建21處人畜飲水工程,打機井71口;完善二級提灌站1座,整治山坪塘9口,農田綜合整治1萬畝;全村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突出發展特色經濟與特色養殖,支持產業大户發展,辣椒、無公害蔬菜、中藥材、花卉等特色種植,長毛兔、生豬等特色養殖在我村已初具規模,併成為我村羣眾致富的主要方式。鼓勵扶持本村村民興辦企業。目前,我村已有××和××等企業13家。大力培植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鼓勵個體運輸,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村域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1萬元,為村文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篇三

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題中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為推動我縣新農村建設,促進和諧村社發展,我們對縣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存在困難和問題進行認真分析,提出加強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1、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十一五”期間,我縣財政加大了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一是建設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圍繞加快推進縣、鄉(鎮)、村三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籌集資金,先後投入資金1420多萬元,完成了榆山社區和錦水社區及安城鄉、洪範池鎮、孔村鎮等6個鄉鎮文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文化陣地建設格局,為全縣特別是農村文化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起步良好。根據縣委、縣政府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部署,按照新農村建設辦公室的要求,推動鄉鎮綜合文化站高標準邁進。全縣2個辦事處和6個鄉鎮全部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任務,建設率達100%,為豐富和活躍農村羣眾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三是村文化大院建設漸成規模。我縣共有365個行政村,截至20**年底我縣文化大院建有率達到70%,為促進全縣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2、農村重點文化工程日益深化。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級宣傳文化部門採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進重點基層文化建設工程並取得了一定成果。一是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按照省、市統一要求,我縣建設完善了縣級分中心站點、鄉鎮基本型站點、村級基本型和擴展型站點。縣級分中心站點由市裏統一購置設備,將原來圖書館的普通閲覽室改為擁有20台微機的電子閲覽室,並配有圖書館業務自動化管理系統,使其具有加工、存儲、整合、傳輸信息資源的功能,使我縣圖書閲覽實現真正的網上閲覽。鄉鎮、村基層站點與鎮、村的黨員遠程教育相結合,實行一個場所,兩個牌子,實現資源的共享共用。二是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農家書屋”工程是政府統一規劃、組織實施的新農村文化建設基礎工程、民心工程之一,是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能為農民提供實用的圖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配套工程。截止到20**年底,我縣共建成農家書屋260個,根據省新聞出版局要求,20**年我縣將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三是文化下鄉工程。該工程是我們為廣大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的一個重要抓手,縣鄉兩級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送戲、送電影和送圖書下鄉活動,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20**年至今,縣鄉兩級財政安排大量資金作為送戲、送書、送電影下鄉的專項經費,每年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羣眾的文化需求。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王皮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加鼓通、於派山東竹板快書、平陰漁鼓、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黃石公祭祀活動、少岱山廟會、王皮戲、平陰木偶戲、東阿鎮福牌阿膠製作工藝),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太平大刀、花棍秧歌、南天觀道教音樂、天主教民族音樂、柳子戲、丁蘭孝母傳説故事、玫瑰花的傳説、和聖柳下惠傳説故事、閣老於慎行傳説故事、管仲三歸台傳説等)。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五是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我縣有6個鄉鎮2個辦事處共346個行政村,電影放映公司共有13支電影放映隊,其中國有隊6支,佔放映隊46%,集體隊7支佔放映隊54%。20**年,全縣共放映電影4200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任務,實現農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豐富了農村羣眾文化。

3、羣眾文化日益紅火。在政府扶持和社會各界支持的創新服務和典型示範引領下,我縣農村文化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了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一是節日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特別是春節、元宵節、元旦、國慶等重大節慶日,我縣各鄉鎮都要舉辦各種各樣的羣眾文化活動,基本上做到了縣城有活動,鄉鎮鬧“紅火”,且內容日漸豐富,形式日漸多樣,規模日漸宏大;消夏廣場文藝晚會好戲連台。20**年的消夏廣場文藝晚會歷時兩個月,不僅為各行各業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普及國家法律法規、文化科技衞生知識,展示在三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先進英模事蹟,樹立行業形象等方面搭建了平台,也極大地豐富活躍了城鄉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積級培訓,強化農村文化隊伍體系。針對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文化隊伍弱化和農村羣眾文化消費需求強烈的現狀,建立農村文化骨幹培訓網絡,經常開展文藝輔導和培訓,不斷提高農村文化幹部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鼓勵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工作;組建了10幾支多支民間藝術表演隊伍,為繁榮農村文化豐富羣眾文化生活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三是農民文化異彩紛呈。隨着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的重視和扶持,各地湧現出了多個讀書、音樂、攝影、剪紙、花卉種植等特色文化户,這些農村特色文化户為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樹立了新典型,注入了新活力。

二、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困難問題及原因

(一)經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

近年來,雖然我縣的文化事業經費總量有所增加,但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並沒有隨着財力的增長而增長。各級政府文化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明顯低於政府財政收入增長速度、文化事業投入橫向比遠低於衞生和教育事業投入、農村文化事業投入又遠低於城市文化事業投入是長期以來的普遍現象。國家要求市、縣建立的各項專項經費基本上因財力問題或其他原因而落實不了;由於國家缺少剛性政策支持,加之地方經濟發展滯後,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較少,縣財政直接投入鄉鎮的文化事業經費微乎其微。由於經費緊缺,農村文化單位的活動經費也難以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部分貧困地區,文化活動經費幾乎為零,甚至連文化工作人員的工資都無法開支,致使許多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無法正常開展工作。按照《中國共產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21號)精神,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的總體規劃,要對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無償劃撥。從調研情況來看,各鄉鎮普遍存在文化設施建設土地批覆、劃撥困難的情況,致使部分鄉鎮的文化設施建設處於有錢無地、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

(二)工作隊伍素質不高,管理體制不順

一是文化專幹整體素質偏低,業務技能不適應崗位要求。這些文化專幹有些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事文化工作的,學歷偏低、文化專業素質偏低,對各項現代技術特別是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尤其欠缺。二是農村文化隊伍不穩定。從事農村文化工作位虛薪低無法解決編制問題,無法評專業職稱,也沒有提拔晉升的機會,導致廣大文化專幹工作積極性不高,幹勁不足,人才流失現象時有發生。部分文化站工作人員的工資長期得不到保障,養老保險等待遇保障更是無從談起,嚴重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三是文化隊伍缺乏指導,疏於培訓。因為缺少培訓和業務學習,部分人員雖然從事文化工作多年,但業務管理能力和專業知識缺乏,很多鄉鎮文化站活動中涉及戲劇、曲藝、舞蹈、音樂、書畫技能輔導領域漸成弱項。四是農村文化隊伍建設缺乏有效激勵。特別是正在發展的農民業餘文藝團體,隊伍建設和發展面臨較大困難,缺乏經費支持,音響、樂器等基本設備嚴重缺乏,演出收入難以彌補活動開支,且相當一部分文藝隊伍年齡老化嚴重,人員青黃不接;缺乏激勵機制和政府扶持,發展後勁不足,一些文藝隊伍面臨消亡的危險。

(三)發展不平衡,羣眾文化生活差距大

文化底藴不同,經濟發展不平衡,領導認識程度不一,導致了文化建設存在差距。文化底藴厚,經濟條件好,領導認識到位的地方,文化建設就相對搞得好,相對比較豐富。文化底藴薄,經濟條件差,特別是有的地方,領導存在“經濟發展是硬指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的模糊觀念,工作中,對文化建設“説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忽視了文化工作,羣眾文化生活就較為貧乏。據調查,一些經濟落後、地處偏遠的農户看書難、看戲難、看電視難的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

(四)民間文藝隊伍不穩定,開展活動難度大

民間文藝隊伍是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有生力量,近些年,農村多數有文化知識和文藝才能的人員外出務工,組織民間文藝隊伍缺乏人才保障。目前,全縣有6個鎮組建民間文藝隊伍60支,近1000人。民間文藝隊伍組成人員無待遇,不從屬於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隨意流動,隊伍不穩定,給農村開展文化宣傳、文藝活動帶來一定困難。

文化建設特色凸顯 篇四

文化建設特色凸顯

,兵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文藝舞台百花齊放,文物普查、兵團文化遺產保護等項工作都已啟動並全面鋪開。

作 者:楊波  作者單位: 刊 名:兵團建設 英文刊名:BINGTUAN JIANSHE 年,卷(期): “”(2) 分類號: 關鍵詞:

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論文 篇五

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論文精選

一、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輿論引導機制的構建

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輿論引導機制構建另外重要的一環,則是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增強農民的文化自覺,提升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導而不是主體。政府的職責是宏觀調控,搞好服務,改善環境,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情況下,對農民給予引導與扶持。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只能是農民,政府要努力提高農民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農民文化主體意識,形成文化自覺。亦即,使農民自己產生文化方面的訴求,並自覺地組織與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從而進一步提高文化素質,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在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中,要着重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羣眾生產生活實際,堅持“業餘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豐富與活躍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組織花會、燈會、賽歌會、文藝演出、勞動技能比賽等活動。緊密結合農民脱貧致富的需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技能,普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知識和衞生保健常識。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户等為載體,積極引導廣大農民羣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二是鼓勵農民自辦文化,開展各種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文化經營活動,使農民羣眾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積極扶持熱心文化公益事業的農户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圖書室等,允許其以市場運作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支持農民羣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集(個)體放映隊等,大力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餘劇團的發展。引導文化專業户相互聯合,進行市場化運作,逐步向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開發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扶持以公司加農户、專業加工户等形式,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服務,促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

二、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財力保障機制的構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制度

缺少資金是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突出困難。目前大多數農村的經濟狀況,決定了他們短期內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決文化發展的經費問題。要加強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工作,一個重要的保障便是調整資金投向,用好文化經濟政策,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經費,是文化建設中一個重要的政策問題。文化建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文化建設經費的切實落實從根本上要取決於政府的決策和行為。特別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方面,政府應該承擔主要的責任。基於此,各級政府必須充分認識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對於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項文化政策和制度時,一定要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以足夠的重視,以政府行為來加大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把抓好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作為地方政府的重要職責,建立健全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工作領導責任制,各級政府應該對本地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負總責,保障不斷增加文化建設的投入,給予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提供專項資金。目前,我國政府的'財政拔款中尚未建立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專項資金,這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關鍵因素。故此,各級政府應完善文化建設制度,加大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支持力度,在財政經費中安排設立農村文化建設資金和基金,專項用於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產品採購、文化活動開展、文化產業開發的扶持。這樣才能確保農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設的項目和開展的活動有基本的、穩定的財力保障。

(二)拓寬籌資渠道,制定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援助計劃

除了政府撥付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外,還應該把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向社會各界開放,發動社會各界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進行支援,制定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援助計劃。一是建立社會各界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捐助機制。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支持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積極引導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捐助,重點捐助農村特色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公益性文化實體和文化活動。動員城市單位和居民以各種方式捐贈電視機、收音機、計算機和農民羣眾需要的圖書雜誌、音像電子出版物等。社會力量通過依法成立的非營利公益性組織或國家機關向農村文化事業的捐贈,納入公益性捐贈範圍,按税法的有關規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會各界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投資機制。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僅僅依靠政府投入的單一渠道無論如何是難以完全奏效的。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拓寬思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與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參與農村特色文化建設,逐漸建立起多渠道的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投資新體制。各級政府在加大自身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投入力度的同時,要努力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投資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政府可制定優惠政策,激勵民間機構和私人投資農村特色文化設施建設,鼓勵與支持各種民間文化機構的發育與成長;政府可以採取與私人或民間組織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資農村特色文化設施建設。此外可以積極探索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方式,不斷開闢農村特色文化設施建設的新模式、新領域,從而使農村特色文化設施建設在資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實改變農村文化設施不足和落後的現狀。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農村的機制。城市的文化基礎雄厚,文化設施先進,文化現代化氣氛濃厚,城市文化反哺農村可以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城市文化反哺農村這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城市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與農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農村文化濃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領時代潮流。為此,要加快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進程,要把城市與農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在促進城市文化發展的同時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的步伐,將城市文化資源逐步引向鄉村,把城市裏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強勢文化資源向農村流動,實現城鄉圖書館聯網協作,促進城市圖書館的服務向鄉村延伸,形成以城帶鄉、城鄉文化資源一體化的文化事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三、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人力保障機制的構建

(一)保護民間藝人,鞏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羣眾基礎

民間藝人是我國文化人才隊伍的組成部分,是活躍羣眾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載體,在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與社會經濟加速發展的今天,西方現代藝術對民間傳統藝術的衝擊,民間藝人的逐漸老化,將會又有一些民間藝術相繼消失。如何強化保護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是構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人力保障機制首當其衝的一個問題。具體而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間藝人,授予秉承傳統、技藝精湛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大師”、“民間工藝大師”等稱號,開展“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命名活動。對農村傳統文化生態保持較完整並具有特殊價值的村落或特定區域進行動態整體性保護,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傳承機制。積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戲曲、雜技、花燈、龍舟、舞獅舞龍等民間藝術和民俗表演項目。通過煥發民間文化藝術的青春,活躍民間文化藝術的血脈,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點和時代特徵的新農村文化蓬勃興起。二是對優秀民間藝人進行獎勵、扶持。對民族民間文藝骨幹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進行表彰。積極採取獎勵措施,為民間藝人評定職稱,對於獲得高級民間藝人專業技術職務的適當發放經濟補貼,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民間藝人脱穎而出,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力量,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三是要關注民間藝人的生存狀態,尤其是對於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間藝人,除了關心他們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外,必須採取“搶救優先”的原則,由保護單位抓緊時機對他們的技藝做搶救性的錄音和攝像,進行活態保存,建立數據庫。概言之,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發揮民間藝人在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承發展民間文化、參加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方面的作用,以鞏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羣眾基礎。

(二)實施專業輔導,構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鄉的長效機制

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動開展經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專長有組織能力且鍾愛文化的同志在那裏積極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麼沒有專長且不熱心文化的同志在那裏工作,其文化活動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資建設起來的陣地也會丟失或垮掉。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最關鍵是專業人才,最缺失的也是專業人才。那麼,如何發揮專長文化的引領作用,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輸送所需的專業人才呢?一是實施特色文化建設輔導機制。採取有效措施,邀請市、縣文化館、羣藝館教師擔任農村特色文化建設項目的顧問,吸引與鼓勵有專長的文化人才擔任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指導員,通過文化人才結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項目進行定向輔導,切實提升專業文化工作者服務基層、服務農村、服務羣眾的水平和能力,以此來解決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人才短缺的問題,保障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有人指導、培訓和組織。另外,要注重發現與培養農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中的帶頭和示範作用。二是發揮地方高校優勢,構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鄉的長效機制。地方高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援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近年來,各地高校利用暑期進行大學生文化下鄉等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沒有建立長效機制,存在的問題也很多。高校文化下鄉往往呈現一種單向機制:在動機上,體現為為大學生提供教學實踐的機會;在內容上,體現為搞一台文藝節目或搞點科普講座等,沒有考慮最終的效果;在形式上體現為“送”,農民到底村需要什麼樣的文化,高校沒有周詳的考慮。在城鄉文化發展一體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鄉必須避免那種蜻蜓點水式的走過場,要建立起長效機制並確立新的價值訴求。首先,文化下鄉要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為根本目的,通過文化下鄉要逐漸的提高農民自身素質。其次,送文化下鄉要建立在廣泛的調查研究基礎之上,確保“送”的有目的、有針對性。要通過調查研究弄清農村建設需要什麼樣的文化,那些文化形式是受歡迎的,那些文化是他們急需的,送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農村建設中紮根,怎樣才能把文化建設融入新農村建設中,等等。最後,地方高校要把發掘、整理農村優秀民間文化作為自己文化下鄉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這項工作的開展把那些散失在民

四、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組織管理機制的構建

(一)組織監管協調,切實加強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擔負起統一規劃、組織協調、督促檢查、加強指導的重要職責,推動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首先,加強政府對新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領導,將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與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環境下進行。建立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管理機構,建立一個規範的管理模式,改變過去許多部門都在管理,但職責不明、管理低效的境況。其次,加強監管,規範農村文化市場。加強與充實縣級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隊伍,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監管作用,健全農村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加強執法力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整頓與規範農村文化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違法違規活動,取締無證經營。應當定期檢查或不定期抽查農村文化市場運行狀況,堅決抵制和打擊各種類型的腐朽文化以及違規違法活動,確保農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最後,發揮協調作用,協調文化主管部門、學校、村集體等單位的文化建設活動,統籌文化、教育、體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綜合利用,努力做到相關設施能夠共建共享,着力解決農村文化設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問題。對電影院、劇院等設施,在確保其功能不變的前提下,鼓勵其進入大型文化企業集團,也可以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運營模式,採取公辦民營、公開招標、委託經營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務。鄉鎮機關、學校內部的文化設施,有條件的要採取多種方式對農民羣眾開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夠更好地、齊心協力地共同建設農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機制,合理評估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收益

地方政府要將農村特色文化建設作為文化工作的重要考核內容,建立合理的評估方案分別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情況和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收益進行評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的考核激勵機制,把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列入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年度重點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制定一些能量化的指標,層層分解落實責任,推動農村特色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儘快建立農村特色文化投入的收益評估機制,提高農村特色文化建設的收益,防止地方政府將國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於真正的農村特色文化建設,而是在大搞文化形象工程。這就亟需對農村特色文化建設構建健全的收益評估機制,以保證相關政策法規與資金投入作用的有效發揮。而文化收益自身的特點及評估的複雜性,需要我們一方面應該加強對文化收益評估方法理論的研究,另一方面應注意積累實際評估項目中的操作經驗,用理論指導經驗,用經驗修正理論,以逐步提高評估機構對農村特色文化收益評估的準確性。

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論文 篇六

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論文

近些年,隨着國家“三農”政策的深化和發展,農業農村建設得到快速發展,農業農村檔案意識日益增強,檔案的憑證和參考作用進一步顯現。農業農村檔案作為農村文化的一種載體,忠實地記錄了農業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提高和物質繁榮的進程,對於促進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是農業農村檔案發展的必然結果

農業農村檔案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文化門類相比,具有社會文化的共性,更有它獨特的功能與作用。

(一)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產生的基礎。村級檔案文化建設與村級各種活動密切相關,同時在各類活動中形成一定的檔案資料,一般包括村級組織建設工作中形成的,有關黨務公開、黨員教育管理、黨建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等內容的文件材料;在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關民主選舉、民主理財、民主管理、民主議事等內容的文件材料;在農村土地承包、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農民土地徵收徵用、退耕還林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有關村辦企業管理、村居文化建設、村居歷史沿革等內容材料。這些文件材料是形成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內涵的基礎,豐富着檔案文化的內容。

(二)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是逐步積累的過程。農業農村檔案作為農村文化的歷史記錄,是農業農村傳統和現實最原始、最樸素、最根本的活動反映,檔案文化建設和繁榮也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要明確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中現實性和價值性,就必須將檔案和文化兩者有機結合,在做好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的措施和方法上,要提高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意識,健全檔案文化建設管理網絡,建立檔案文化建設管理制度。在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的建設中,特別強化對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務公開、承包合同等檔案的收集整理,使檔案文化建設更加貼近農村生活,更加關注農民利益,更加適應農業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

(三)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管理的多元化。做好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工作,必須建立健全檔案文化建設管理制度。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就宏觀管理(軟件管理)而言,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必須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識,必須發揮好檔案和文化的結合功能;對於檔案文化建設中形成的檔案、圖書資料的管理(硬件管理)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保管的物質條件,要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建設多位一體、功能全面的圖書室、檔案室、閲覽室,豐富羣眾精神生活;二是日常管理即跟蹤服務,要有專人負責,確保不丟失、不損壞;嚴格執行借閲制度,嚴格遵循檔案文化法律法規以及借閲利用的程序規定。搞好檔案文化編研工作,編寫參考資料、彙編叢書文件、參與編史修志,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服務。

二、加強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應注意的問題

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要圍繞農村工作中心,採取“檔案搭橋、文化唱戲”措施,規範管理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使檔案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務“三農”,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步。

(一)與時俱進,加強檔案文化體系建設。圍繞農業農村建設檔案工作,加強檔案文化資源體系建設,加強開發利用檔案文化體系建設,加強檔案文化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檔案文化現代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把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上升到“為黨管檔、為國守史”層面來抓、上升到“繁榮文化、造福社會”高度來抓。

(二)依法行政,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各級各部門要大力支持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發展。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協調當地黨委、政府做好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指導工作,把檔案文化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每年除對《檔案法》貫徹落實情況和農業農村檔案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外,還要對檔案文化建設情況進行專項督查,抓好抓實,抓出成效;建立起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考核長效機制,促進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的健康發展;加強檔案文化建設宣傳力度,增強檔案文化建設意識,使檔案文化建設制度化、規範化。

(三)巧借外力,落實檔案文化政策。目前,中央提出建設“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念,各級黨委、政府已經提出相應文化方面政策,這為檔案行政部門提供一個做好“檔案文化”工作的機遇,我們要巧借外力,及時出台一些有關指導性文件、政策,使檔案文化工作有序進行,抓好落實。有條件的地方,先抓試點,抓好示範,以典型帶動,全面鋪開。

三、做好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創新理念,加強對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領導

1、加強領導,落實任務。檔案部門要積極主動,具體承擔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業務指導工作,確保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責任落實、任務落實、目標落實,為農業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促進農業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的大發展。廣大檔案工作者在檔案文化建設中要樹立起正確的理想追求和價值取向,提高文化素養,塑造良好形象,立足崗位做貢獻,依法行政,服務社會,將行業文化融入農業農村檔案建設中,提高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的整體水平。

2、健全網絡,發揮機構功能。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作為,注重健全管理機構,發揮機構功能,發揮好國家賦予的職能;對基層聯合檔案室職能不能弱化,使聯合檔案室建成聯繫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工作的紐帶,建成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發展的中心;逐步建立起了以聯合檔案室為中心,輻射本轄區各行政村的檔案文化管理網絡,發揮檔案人員的工作主動性,使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幹,有人管,為開展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提供物質保障。

3、提高素質,加強能力建設。幹好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光有積極性不行,還必須解決能力問題。為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檔案人員業務素質,發揮好建設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的主力軍作用,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開展“檔案文化發展交流研討”活動,特別是加強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標準、檔案文化宣傳等理論方面的交流;加強檔案文化培訓工作,通過各種方式的培訓,提高了檔案人員檔案文化業務理論水平,加快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工作,提升了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整體水平。

(二)抓好落實,鞏固檔案文化建設成果

1、部門協作,抓好基礎工作。檔案文化建設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起“系統抓、抓系統”齊抓共管的局面,強化對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的挖掘整理,抓好檔案文化規範化、標準化、科學化建設水平,提高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管理水平。同時加強與文化部門的聯繫,在調研、培訓、指導、檢查等方面,發揮行業部門的組織優勢,對農業農村貫徹落實好政策業務標準,協調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集中精力、集中時間、集中人力幫助開展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工作,不斷改善檔案文化發展的氛圍。

2、嚴把質量,規範業務標準。檔案文化的發展離不開對檔案業務的要求。在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中,檔案行政主管部門要把依據國家業務標準,規範檔案工作程序,提高管理整體水平,作為加強農業農村建設檔案文化工作的重點。在對農業農村檔案管理考核中,嚴格按照管理考核辦法,在體制人員、制度設施、管理利用、監督指導等方面,都要按照考核標準落實,使檔案真正成為檔案文化發展的源頭,為農業農村建設提供更多的精神力量。

3、以點帶面,樹立典型示範。在加強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樹立典型示範作用,以點帶面,及時挖掘總結推廣記錄服務農業農村建設中喜聞樂見、雅俗共賞檔案文化精品,充分發揮典型引路的作用,帶動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全面開展。在實際工作中,按照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工作的特點,找出檔案文化建設有價值的方面,進行典型推廣。樹立樣板,典型示範,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

(三)立足當前,發揮檔案文化的作用

1、理解內涵,服務中心任務。弘揚檔案文化,其目的在於服務社會發展、和諧穩定的大局,檔案文化建設工作要以“服務中心、便民利民”為宗旨。當前,民生工作是社會發展中心任務,民生檔案涉及教育、衞生、醫療、就業、勞保、勞力輸出等檔案,在農業農村檔案文化建設中,檔案部門要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深入挖掘檔案資料,發揮檔案憑證作用和利用價值,為社會生活和領導決策服務,同時拓展業務服務領域,落實民生中心任務。

2、突出特色,豐富檔案內容。各地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條件豐厚,文化歷史悠久。在加強檔案文化規範化建設的同時,圍繞當地中心工作,突出特色,豐富農業農村建設檔案工作內容。企業發達的地方,着重積累豐富“招商引資”檔案文化建設;旅遊產業發達的地方着重豐富“旅遊開發”檔案文化建設;有的地方可將無公害果品、無公害農產品申報過程中形成的檔案資料等收集進室,大大豐富了室藏檔案內容,也更加豐富了當地檔案文化建設的內涵。

3、資源建設,增強競爭能力。農業農村檔案文化的發展和繁榮,能夠激發村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農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提升農業農村建設的軟實力水平,提高農業農村建設的競爭力。如檔案文化資料為農業農村“有機品牌”鑑定、論證提供強有力的憑證依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評定提供最原始的佐證。這些農業農村檔案文化資料擴大了當地農村在全國的知名度、美譽度。檔案“品牌”文化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增強了農業農村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農村文化建設論文範文二:小議農村文化建設中文化站的價值 篇七

摘要: 綜上所述:鄉鎮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複合型基層文化單位。

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佈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羣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羣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鄉鎮文化站

當前特別是鄉村文化工作隊伍人員知識結構偏低。

有的鄉村沒有從事文化工作的專職人員,有的地方雖然保留了鄉鎮文化站機構,但人員素質狀況不理想。

農民自辦文化發展沒有得到扶持,基礎薄,起步困難,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為其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農村基層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文化站幹部普遍以鄉鎮為主管理,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調配,文化站人員長期處於固定狀態,不能交流,缺乏活力。

同時,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任務是綜合性的,要應對多個部門,難以專心於文化工作。

根據以上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因地制宜,首先是政府要重視鄉鎮文化站的建設,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的功能,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然後是文化站要從當地情形出發,制定鄉鎮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活動深度,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一、鄉鎮黨委政府要提高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加強鄉鎮基層文化工作

有些少數鄉鎮黨委領導,由於對做好基層文化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不是經濟條件制約的情況下,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工作發展滯後。

因此,加強鄉鎮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首先是鄉鎮黨政領導要提高對做好文化站及基層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認識提高了,措施得力了,工作也就上去了。

二、鄉鎮文化站要保持與上級文化主管部門及文化館、圖書館等單位的密切聯繫,對鄉鎮文化站的建設起行政及業務的指導作用

文化站也要積極配合上級舉辦的各種科學、藝術、文化節等活動,向上級反饋鄉村文化活動情況,及時得到主管部門的指導,同時收集各種信息,進行必要的文化活動內容的調整與活動形式的更新,及時將外面先進的信息資源傳遞到鄉村,使農民開闊眼界,拓展思路,與時俱進。

三、加強文化站隊伍的建設

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是做好文化工作的關鍵,鄉鎮文化站的文化員是弘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是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排頭兵。

首先要加強自身成員的學習和提高,積極參加上級文化部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函授班及加強個人業務自修,不斷學習,鞏固和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業務技能水平。

同時,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並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掌握先進的文化知識和農業科學技術,加強組織活動能力的培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頭腦,使農民能信任自己,讓他們產生親切和依靠的感覺。

只有這樣,各種文化建設活動才能順利地進行下去。

四、狠抓村落文化建設

村落文化的建立是整體鄉村文化建設最基礎的單元,村落文化是溝通社會與家庭的橋樑,村落文化是農民學習和傳播知識的理想場所,是培養四有新人的重要載體,村落文化的發展便於農民直接參與,增進人與人、家庭與家庭、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同時可以調動農民學文化、學科學、學技術的積極性,可以增進鄰里之間的團結友愛,互相協作精神,是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前哨陣地。

因此,鄉鎮文化站應隨時與農民保持聯繫,瞭解農民的知識需求和精神需要。

與農民一起根據當地的人文特點和經濟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

五、企業文化的建設

應對企業文化與農村羣眾文化事業的繁榮起到積極的作用。

企業文化和農村羣眾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聯繫,鄉鎮企業的崛起及經濟實力的日益增長,必將有力地推動鄉鎮文化以至農村整個羣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站要利用文藝手段和方式,協助企業組織一定規模的業務活動和聯誼活動,協助培訓文藝人才,圍繞企業文化開展宣傳,擴大企業的知名度,使有關企業從中利益,樂於在經費上對農村文化事業作出反饋。

這就為文、企雙方長期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新農村整個羣眾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六、鄉鎮文化站要做伯樂,及時發現人才,培養村落中新的文化和科技帶頭人文化站的成員不能呆在辦公室裏,必須保持走鄉串村的良好習慣,甚至到田頭地邊去與農民交流,做農民的好老師和好朋友,激發農民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積極性。

幫助鼓勵村級文化室的建設,有條件的村要加大對文化室的投資力度,建力各類活動室,使農民有地方去,有地方學習。

綜上所述:鄉鎮文化站是一種多層次、多視角、多文化的複合型基層文化單位。

是一種以國辦文化為主導,以精神文明為核心,以文化網絡為佈局,以文化設施為載體,以文化隊伍為主體,以提高新農村廣大農民羣眾的文化素質,滿足最基層廣大農民羣眾的文化需求,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鄉鎮文化站是最基層、最直接與廣大農民羣眾打交道的文化工作單位,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它承擔着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職能,是集圖書閲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為一體,服務於農村羣眾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

在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若干思考司芳琴;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7-25

2、、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以湖北省大洲村為個案胡慶山;王健;王維;李海金;體育科學2007-10-1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ld7vq7.html
專題